國家興亡在「知人之明」            
 

多事之秋,這句成語中的秋,意指時期,為何以秋來總稱,而不是多事之春、多事之夏?這與中國古代的朝廷多選在農忙過後,便於徵兵以發動戰爭有關,因此特別用於描述政局動盪。今年在台灣,秋天早過,立冬已屆,多事不但綿亙未絕,而且大家已經確知:迎面而來的,繼續將是一個多事之冬。

國家的治理為何多事?人的因素是最大關鍵。最近文化部長龍應台口中所描述的:「各部會輪流失火」,就是一個很寫實的例證。各部會為什麼會輪流失火?比較過去的歷任政府,政績與評價或許見仁見智,但是各部會、尤其是文官體系的如常運作,相對是穩定的基礎,長期以來,政府體制與制度並無多大改變,何以現在會出現如此空前的亂象?人,顯然是主要變項。

就拿十一月十五日甘比亞宣布與我斷交這多事之冬的第一事來說,統管涉外的馬總統,在十七日首開國安高層會議,我們看到出席的應變大員是江宜樺(閣揆)、袁健生(國安會秘書長)、楊進添(府秘書長)與林永樂(外長),這組合予人的最深刻印象是什麼?如果再加上喘口氣的龍應台,對蒙藏業務不熟悉的蔡玉玲,在國會扮演立委的法務部長羅瑩雪,遭起訴的檢察總長黃世銘,「黃金交叉」的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或是最新出爐、罵人是政治外圍的環保署長沈世宏等等,這些人的高度同質性,是不是讓人驚呼:這不就是同個模子刻出來的「馬英九們」嗎?

馬英九喜歡引述中國典故,不知道立志選總統前,他有沒有讀過他父親的湖南同鄉曾國藩與左宗棠有關治國與用人的故事?左宗棠是十九世紀湘軍的重要將領,他曾經給同治皇帝上了一個奏摺,建議清帝應該通令全國凡有人事任命權的官吏,都應該學習曾國藩的「知人之明」。左宗棠的看法,後世共鳴不少。毛澤東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稱曾國藩為師的蔣介石也講「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

曾國藩如何知人?照他自己定義的辦法有四:廣收,顧名思義,用人的範圍一定要廣、要大,套句現在的治理用語,就是光譜要多元,才能豐富政策,避免偏聽獨斷,看不見決策死角。慎用,晉用人一定要仔細觀察,再三慎重。他在《冰鑑》中說要看透人再用人。勤教,就是不斷教導與培育人才,使人才成長符合組織需要。最後是嚴繩,一定要有紀律規矩,不論親疏遠近,賞罰分明。這無疑也就是使所用之人心服口服的公平正義。

科技不斷進步,但人性的變化其實不大,一六○年前的看法,與當代的管理無甚差異。以這些基本動作對照現今政府選用政務官,很容易就得出為什麼各部會會輪流失火的原因所在。首先,馬英九用人的目光絕對狹隘,國民黨內部自己都不諱言確實「金兵馬幫」,氣息神似。既然是裙帶出發,用人唯「親」,之後三步驟根本就不用再談。導出的官場倫理即是:有關係就沒關係,下台的幕僚可以頒發二等景星勳章,監聽洩密者被起訴可以拒絕去國會,照樣指揮全國檢察官;沒關係就絕對有關係,尚未查明的涉嫌關說,則要立即在一天之內撤銷黨籍。部長更要自動請辭。既然,只要是自己人,官箴不明,打破免賠,那麼這些州官們不時、四處放放火,有什麼關係?「百姓」又能奈何?

不少人,以馬政府帶給台灣的困境,歸之於民主制度,由此看來,其實並不盡然。選舉文化隨時可能選出討人一時喜歡、但連基本條件門檻都跨不過的總統,但是一個健全的社會,絕對會有完善的制衡機制,來促使民選首長必須在各政務的用人上專業唯才是尚,例如美國國會冗長的聽證。因此,問題不在民主,問題出在台灣的民主幼稚,台灣必須努力讓民主快快成熟,而且不能在尚未長大之前,就「被」夭折死亡。【 102.11.21/自由時報/自由評論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