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小兒科 (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別讓孩子胖過頭 】

兒童和青少年肥胖的問題日益嚴重,原因當然是來自於父母的飲食教養不當和運動不足的雙重關係……

現在孩子花了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電子器材上,運動時間被剝奪了。

之前,「今日美國」(USA Today)報導了外食對健康不利的訊息,還分析各種佐料和營養成分,也針對肥胖與糖尿病的關係做報導。

「父母求生指南」(Parents Survival Guide Org.)也積極地在美國公共電視台,為民眾做健康飲食與健康的教育。

現今有超過七成的美國人不是體重過重就是肥胖。更不利的是,大人胖,小孩當然也胖。

所以,兒童和青少年肥胖的問題也日益嚴重,連接上各種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等的會合。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當然是來自於父母的飲食教養不當,和運動不足的雙重關係。

也就是美國的父母可能為了迎合孩子的喜好,或因工作太忙或蔬菜、水果太貴,又沒有時間陪孩子運動和玩耍,導致只吃垃圾飲食和缺乏運動,使得下一代變肥胖。

也許,你沒有發覺,商家為了賺錢,他們加大了食物的尺寸,器皿的容量也變大了。

例如飲料杯從小、中、大、超大的尺寸一路往上加,衣服和鞋子的尺寸也一樣,小、中、大、特大(XL)、特特大(XXL),都和體重成正比,盤子也愈來愈大。

例如20年前,一般人喝的汽水或可樂是5盎司含82 卡路里,如今喝的是20 盎司含250 卡路里;鬆餅(Muffin)的尺寸,現在是過去的三倍大。

更不幸的是,當人一邊看電視或一邊玩遊戲機時,不知不覺就會吃過量(因為喪失飽和感覺),何況器皿那麼大,怎麼會發覺自己吃下太多不該吃的東西呢?

再說,餐館現在盤子的量是四人份,四人份的食物量給一個人,當然就吃飽撐著,這樣不胖才怪!

◆◆◆ <家長看過來>吃多動少 當然瘦不了

現在再來看看美國人的家庭,8~16歲的人,平均有60%的人房間內有自己的電視。根據調查,這個年紀的孩子每天花在電腦+Ipod+手機+電視=7.5小時。

一天也只不過是24小時,但孩子花了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電子器材上,很顯然地,放學後,他們的活動就是靜態的,也就是運動時間被剝奪了。

由報告來看,1964年美國6~11歲的孩童肥胖的只有4%,可是到了2001年的調查已經升高到20%,這不就是五個孩子中有一個的體重就太胖了嗎?

走路是非常好的運動,現在我們來看走路,1969年時美國有40%的孩子走路去上學;但到了2001年時,剩下13%的人走路去學校。

根據研究,每天喝一瓶汽水或可樂,一年會胖14~15磅(7公斤左右)。

如果你問美國人,為什麼不吃青菜和水果,而要吃垃圾食物和喝糖分極高的飲料?

很意外地,很多人會告訴你,因為青菜和水果太貴,垃圾食物和飲料相對便宜。你不相信?

根據記錄和比較,從1970年至今,汽水可樂的價錢下降了40%,相對地,同時期的蔬菜和水果的價錢上漲了30%。

◆◆◆ <Step by Step>正確飲食 親子一起來

「父母求生指南」網站教導大家正確飲食來減肥的方法,有以下步驟:

1. 父母教導孩子正確的飲食要從孩子年紀很小就要開始教,效果才大。

2. 要誠實面對自己的體重。反正,別自欺欺人就對了。

3. 從一點一點的起步,不要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

4. 警覺心,隨時要注意飲食和體重。像我,每天量體重,隨時都控制自己的體重在最佳的範圍之內。

5. 用小尺寸的器皿盛裝食物。

6. 要細嚼慢嚥,慢慢地咀嚼,直到食物分解成細細的才吞入。

7. 要養成在家吃飯或自家做飯的習慣,並和家人一起共食。

8. 吃飯時,千萬別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因為那樣會食不知味,而且缺乏飽和的感覺。另外,電視的廣告也會引起更多的垃圾食物成效。

9. 盡量和孩子玩,玩打球、跑步、追逐、跳舞、踢球……這不但讓孩子覺得好玩,同時得到運動效果,親子關係也更好。

10. 改變你的習慣,例如培養新的活動,快走、慢跑或到體育館去做有氧的運動,促進心肺功能。

不論如何,飲食得當和天天運動,對整個家庭的成員都好處多多。

父母是孩子的學習對象,唯有父母做好孩子的榜樣,孩子才比較有機會養成吃健康食物的習慣。

當然,也要以美國人的飲食和運動不足為戒,美國人將為太胖付出極高的健康代價,還可能連軍人體重都超重或不能上戰場,這連帶的波及到健康和國家安全,遠比美國的經濟蕭條更嚴重太多。
【 文/丘引(寄自美國)〈全球關測站〉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春季溫差大 兒童氣喘好發增3成 】
 
◆◆◆ 積極治療 遠離過敏原減少刺激
 
春季氣候多變,是兒童氣喘易好發的時節。
 
亞東醫院小兒部病房主任陳家駿表示,春季早晚溫差變化大,加上環境潮濕,容易增加過敏原塵蟎的滋生,臨床觀察,兒童氣喘的發生約增加3成。
 
除了喘鳴,如果發現幼童咳嗽拖延不容易好,半夜、清晨容易出現慢性咳嗽,運動後容易咳嗽等現象,往往是氣喘作祟,應儘快就醫檢查、配合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造成肺功能、呼吸道不可逆的傷害。
 
怎麼咳不停?陳醫師表示,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顯示,國內7歲小學一年級的學童有氣喘的比例佔20%,平均每5位幼童就有1位有氣喘。
 
氣喘發作是因為支氣管慢性發炎導致收縮,有過敏性體質的幼童更易好發。
 
臨床上常見許多家長誤以為,氣喘是指呼吸會喘、有喘鳴聲才是氣喘。
 
其實很多氣喘常是以慢性咳嗽為主要表現,不一定真的會聽到呼吸有喘鳴聲。
 
幼童氣喘可能引發喘鳴現象。
 
◆◆◆ 拖延治療 損害肺功能
 
陳醫師表示,幼童氣喘常見症狀包括久咳,還有夜間或清晨,以及運動後出現明顯的咳嗽。
 
當吸入過敏原,如塵蟎、灰塵、冷空氣、菸味等,引發咳嗽、胸悶、或出現喘鳴聲。
 
且不同於感冒的咳嗽3~5天會好,氣喘造成的咳嗽往往需要2周以上才會好。以及會有喘鳴聲或呼吸困難的咻咻聲。
 
有疑慮應儘快就醫檢查確認,配合治療。
 
目前臨床上治療兒童氣喘,若在急性發作階段會給予吸入型擴張劑,擴張支氣管,還有口服或注射類固醇3~5天,改善呼吸道發炎。
 
症狀穩定後,則配合使用保養性藥物,如吸入性類固醇與口服抗發炎藥。
 
有些家長對於類固醇使用有疑慮,擔心副作用,其實急性期使用的類固醇,為短時間使用控制急性症狀,而慢性期使用的吸入性類固醇,劑量也相當低,家長不需過於擔心,且醫師3個月會評估1次,依症狀調整用藥量。若氣喘拖延治療、控制差,長期下來會對肺功能造不可逆的傷害,持續發炎,更可能造成呼吸道永久性的纖維化,導致日後一活動就容易喘,長大後氣喘更難控制。
 
塵蟎是氣喘常見的過敏原之一,應注意被單、枕頭的清潔、更換。
 
外出溫差大時,空氣品質較差時,最好戴上口罩,減少呼吸道刺激。
 
幼兒有異狀時,應儘早就醫檢查確認,以免病況更加惡化。
 
 
家中可使用空氣清淨機,儘量減少空氣中的過敏原。
 
◆◆◆ 減少呼吸道 刺激來源
 
陳醫師表示,溫差大、空氣品質差時,外出應戴上口罩,減少呼吸道的刺激。
 
平常也應注意遠離過敏原,像是棉被、枕頭、床單最好2周換洗1次,絨毛玩具也最好1~2周就用溫熱水清洗1次。
 
家中可配合使用除濕機,儘量讓環境的濕度維持在55%以下,也要注意遠離二手菸、拜拜的香等。
 
並建議除了急性期階段,症狀控制差較不適合運動,到了穩定期建議可配合游泳、做體操,一周2~3天,每次至少半小時,鍛鍊肺活量,對於病情控制也有幫助。
 
氣喘應依照醫囑規律用藥,以穩定控制病情。
 
吸入型類固醇可緩解發炎,類固醇劑量低,不需要擔心產生副作用。
 
幼童症狀穩定時配合適當的運動鍛鍊,提升肺活量,如做體操。
 
◆◆◆ 【醫師說】
 
國內有8成以上過敏性氣喘兒是對塵蟎過敏,因此積極的居家環境控制很重要。
【 文/陳家駿醫師/亞東醫院小兒部病房主任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深紅深紫水果 可以補鐵? 】

有些人以為,葡萄、櫻桃等深紫色、深紅色水果可以幫助補鐵,這種想法大錯特錯。

鹿港基督教醫院營養組組長陳紋慧指出,植物中的鐵質含量,往往比肉類食物來得少,且吸收率較差,而水果含鐵量更比蔬菜少,舉例來說,一百公克葡萄鐵含量只有零點二毫克,一百公克紅莧菜含鐵量還有十二毫克,兩者相距甚多。

不過陳紋慧組長提醒,蔬菜雖然也含有一些鐵質,但蔬菜中的磷酸、草酸都會干擾鐵質吸收。吃素的人若想要補充鐵質,除了紅莧菜等蔬菜,黃豆、紅豆、黑豆等食物也都含有鐵質,可以適量攝取。

陳紋慧組長分析,像一百公克黃豆就含有五點七到七點四毫克鐵質,但豆漿以水份居多,只有零點四毫克鐵質,因此盡量別期望透過喝豆漿補鐵。

另外,一百公克紅豆的鐵質含量約九點八毫克,黑豆鐵質含量為四點三毫克、綠豆鐵質含量為六點四毫克,都吃素者鐵質補充,多少有點幫助。

陳紋慧組長也提醒,並非所有貧血問題,都是缺鐵造成,因此不要一有貧血問題,就盲目補鐵、攝取鐵劑。

最好找專業醫師進行檢查,找出貧血原因,讓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服用鐵劑,這樣會比較安全、有保障。

舉例來說,消化道潰瘍、腸道腫瘤、造血功能不佳,都可能引起貧血,此時補充鐵劑於事無補。

如果補充過多鐵劑,還可能引起腹瀉、便秘、腸胃道不適等副作用。【 文/陳紋慧/鹿港基督教醫院營養組組長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兒持續高燒 可能是泌尿道感染



2014-08-11

文/孫德金

章小妹4個月大,4天前打預防針,3天後發高燒,家長懷疑是打預防針引起,帶她來門診。經仔細檢查沒什麼異狀,在與父母的言談之間,發現小孩發燒前會打冷顫,排尿顏色較深,尿尿時也有不舒服的表情,再加上預防針引起的燒很少超過兩天,所以高度懷疑是泌尿道感染。

後來驗尿也證實「亞硝酸鹽(Nitrite)陽性」、「白血球酯酶(Leukocyte esterase)陽性++++」、顯微鏡檢查顯示「細菌陽性++」、「白血球超過100/HPF」、「紅血球25-50/HPF」。

泌尿道感染在小孩很常見,除了一個月的嬰兒外,大多是上行性感染,也就是細菌從尿道口往上侵犯。可能原因包括先天性結構異常(如膀胱輸尿管迴流)、便秘、衛生習慣不良(如不常換尿片或女孩清潔屁屁從後往前擦)等。

症狀通常只有發燒,而在大人常見的頻尿、疼痛、血尿等,在小孩因不擅表達而有賴照顧者的細心觀察。診斷上要收集尿液做檢查,尿液檢查若發現亞硝酸鹽陽性、白血球酯酶陽性或細菌陽性,都是很重要的線索,當然尿液培養還是最標準的步驟。

最常見的病原是大腸桿菌,既然是細菌感染,就必須使用抗生素。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兩個月到兩歲的尿道感染病人,可以經由口服或靜脈給藥。但若是有菌血症、敗血症跡象、免疫不全狀況、經口餵食困難或口服效果不佳時,都需要住院治療。」

小於一個月大的小寶貝就一定要住院,因為此時不單純是尿道感染,而可能是全身細菌感染的一個表現而已。

一般而言,年紀越小,尿道感染越容易發展成菌血症,細菌很快由泌尿系統跑到全身。文獻上也提到,小兒尿道感染高燒若超過39度以上,很有可能是腎盂腎炎;未滿24個月小孩的尿道感染,都應當成急性腎盂腎炎來處理,所以年紀越小,處理上要更小心。

治療尿道感染之後還要找出原因,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在1999年建議:凡兩個月到兩歲小病人第一次得到尿道感染,都要接受超音波及排尿中膀胱輸尿管攝影術(VCUG),找出是否有膀胱輸尿管逆流,以便後續的處理。當然是否要這麼積極,各方學者仍有爭議。但這麼努力為的也是防止復發,預防腎結痂,以避免日後高血壓、蛋白尿、腎衰竭甚至洗腎。

基於這些考量,同時站在小孩的立場著想,我還是請家長帶章小妹去醫院住院治療,並做完整的檢查。

(作者為桃園孫德金小兒科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慎防水中毒 奶娃兒日喝水別逾300CC









Ads by Google
momo購物網-天天24H秒殺品 www.momoshop.com.tw
超驚喜!限時24H每天破盤超低價 今日秒殺超低價-人氣商品立馬搶
2014-06-28

記者蔡亞樺/台北報導

多喝水真的沒事嗎?調查顯示,有近兩成家長除了奶及副食品,每天給一歲左右幼兒喝水超過300CC,但醫師提醒,一歲以下嬰幼兒若一次喝太多白開水,腎臟來不及將水排出,多餘水分會讓血液中鈉離子濃度降低,使水分從細胞外往細胞裡面移動,造成細胞腫脹,甚至腦水腫,俗稱「水中毒」。

    • ▲小兒科醫師建議,一歲以下嬰兒每日喝水不宜超過300CC,防範水中毒。(記者蔡亞樺攝)

      ▲小兒科醫師建議,一歲以下嬰兒每日喝水不宜超過300CC,防範水中毒。(記者蔡亞樺攝)


台北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葉勝雄指出,水中毒的症狀包括極度嗜睡、面無表情、感覺遲鈍、精神錯亂、過度激動、痙攣甚至死亡。

葉勝雄說,嬰幼兒的腎臟像一個小型汙水處理廠,進來的水量很小,且很多只是路過,沒經過處理就原封不動送回去,以醫學來說,就是腎絲球過濾率太低,出生時只有大人的1/10。

一歲嬰兒的體重大約10公斤,建議單日喝水量不超過300CC,其實4個月大前的寶寶不用特別喝水,因母奶或配方奶當中,87%以上是水分,若額外喝水反而可能降低奶量,減少營養攝取,而開始吃副食品後到一歲間,從副食品中補充水分是最好方式,也不一定要喝水。

究竟喝多少水才會水中毒?葉勝雄說,根據國外報告,一歲嬰兒若一次喝下純水260CC就可能有水中毒症狀,但沒有一定標準,只能約略估算出安全範圍。

一歲前除奶類和副食品外,每公斤體重額外攝取30CC白開水,分次給予,原則上算安全。若寶寶在一歲前不愛喝水,其實是身體的正常反應,不必勉強。

葉勝雄提醒,在幼兒的腎臟成熟前,要多加注意水分攝取;夏季天氣炎熱,成人一天喝水量應在1500CC至2000CC;若參加長程馬拉松等運動,不光是喝水,也要補充電解質,因此運動後喝運動飲料是比較適當的。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歪頭看東西 快檢查視力

Ads
by Google

GOHAPPY購物網 象印家電限時回饋 www.gohappy.com.tw
日本象印生活館
熱銷不鏽鋼鍋具/保溫杯瓶 電子鍋/廚房家電 加碼特惠,限時搶購中!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若發現異常,應及早就醫診治;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非本文當事人。(照片提供/汪玉珍)

 

文/汪玉珍

 

當小嬰兒出生後張開眼睛迎接這個世界時,是許多家長迎接新生兒極其欣悅的時刻。隨著孩子的成長,部分家長卻發現孩子在看人或追尋物品時,頭會不自覺地歪向同一側,這時都會懷疑嬰幼兒是否為先天肌肉性斜頸。

 

然而就醫檢查後卻發現並沒有常見的肌肉性斜頸症狀,如:頸部有明顯硬塊、轉頭或是側頭時關節角度受限、兩側臉部大小不一、或是較喜歡看向同一側等狀況時,就要注意歪頭看東西有可能是因為嬰幼兒視力或視覺發展異常造成。

 

一般家長會以為必須要等到孩子懂事,能夠比視力表後,才能做眼科檢查,但只要孩子與家長都能配合的情況下,兒童眼科醫師可以用儀器檢查評估兒童視力與視覺狀況。

 

嬰幼兒的大腦視覺區在發展前期就已進入發育與發展,因此需把握視知覺發展黃金期,若懷疑是因視力或視覺因素造成歪頭看東西時,建議家長應儘速將兒童帶至有經驗的專業兒童眼科醫師求診,評估是否有先天性斜視、近視、遠視、弱視或是散光,以及兒童兩眼是否都有使用,以免因視力或視覺發展問題,影響兒童後續動作以及平衡協調發展。(作者為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久咳難癒 當心小兒肺炎

Ads by Google
momo購物網-手機年度超低價 www.momoshop.com.tw
各款手機流血下殺超划算,全館特價優惠中 天天一品超驚喜優惠,心動立即購

 

陳嘉珣醫師表示,小兒感冒最好都要戴上口罩,如果久咳不癒,家長就要提高警覺。(記者劉曉欣攝)

 

記者劉曉欣/彰化報導

 

小兒感冒久咳不癒,要當心是小兒肺炎!彰化縣一名才剛滿週歲的幼童,上個月因流鼻水、咳嗽與輕微發燒就醫,吃藥好了沒多久,月初又出現咳嗽、流鼻水與發高燒,一咳就超過一個星期,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感染了嗜血桿菌、黴漿菌及腺病毒引發小兒肺炎,對症下藥才恢復健康。

 

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小兒科醫師陳嘉珣表示,家長對於孩子從感冒變成肺炎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們一發現孩子有感冒症狀,就馬上就醫,也都按時服藥,為何小孩流鼻水與咳嗽的情況沒有改善,反而演變為肺炎住院?

 

陳嘉珣指出,感冒就是上呼吸道感染細菌或病毒,但罹患感冒後,大多數病毒先侵犯鼻腔黏膜,一旦黏膜細胞遭到破壞,就很容易讓細菌或是病毒入侵,尤其年紀越小的幼童,免疫系統還在發育中,對於細菌和病毒的抵抗力要比大人弱,可能因此讓細菌和病毒侵入下呼吸道,引發小兒肺炎。

 

陳嘉珣表示,這位週歲幼童因為久咳不癒,又出現高燒情況,因此安排進行抽血與痰液培養,發現白血球比標準高出3倍,檢查出嗜血桿菌、黴漿菌及腺病毒,對症下藥才恢復健康。

 

陳嘉珣強調,要避免感冒或是肺炎,不論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一旦出現感冒症狀都要戴上口罩,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做好自我的安全保護,提升免疫力,才是防止病毒與細菌入侵的最佳之道。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腹痛要注意 膽道囊腫恐要命

Ads
by Google

GOHAPPY外接式硬碟超便宜 www.gohappy.com.tw
GOHAPPY各館全面優惠,品項種類超齊全 ,現在買超划算,立即GO!

 

陳小妹的膽道囊腫長到6公分大,比膽囊(左)還大。(記者蔡淑媛翻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幼兒不明原因持續腹痛,小心可能罹患膽道囊腫,一旦破裂,將引發腹膜炎、敗血症!

 

4歲陳小妹在月初時感染病毒性腸炎,腹痛、腹瀉、嘔吐又發燒,就醫治療3天症狀改善,但仍持續腹痛。再照X光檢查發現,肚子累積不少糞便,灌腸清便後,陳小妹還是指著肚子喊痛。

 

台中醫院小兒科主任簡佳裕為陳小妹抽血檢查,發現她的胰臟發炎指數是正常值的3倍,肝功能指數更超出正常值的7倍,胰臟和肝臟都發炎,超音波檢查看到膽囊的膽汁排不出,阻塞在膽道,形成膽道囊腫,已有6公分大,比膽囊大了2-3倍,壓迫到肝臟,也把胰臟壓到只剩2/3,引起發炎,陳小妹才會持續腹痛。

 

簡佳裕指出,膽道囊腫的原因包括先天體質,或是母親懷孕時感染病毒,以致胎兒膽道表皮和肌肉出問題,無法排出膽汁,淤積在膽道形成囊腫,亞洲人發生率約千分之一。如果囊腫持續變大,一旦破裂,膽汁流入腹腔,恐怕會造成腹膜炎、敗血症,危及生命。

 

簡佳裕說,陳小妹罹患膽道囊腫,平時沒有症狀,腸胃炎使得囊腫變大,壓迫臟器發炎、疼痛,即使囊腫沒有破裂,肝和胰持續發炎也可能造成腹膜炎、敗血症,轉送醫學中心引流膽汁、摘除囊腫,將來要持續追蹤是否復發。

 

簡佳裕指出,膽道囊腫常在成人後才發現,好發於亞洲人,女性是男性的3-4倍,會因腸胃炎、膽結石或不當飲食習慣(高油、高脂等)持續變大,通常出現黃疸、腹痛、腹部腫瘤才發現,有些甚至是膽道破裂,造成膽汁性腹膜炎,開刀急救時才發現,已經嚴重出血或敗血症命危。

 

小兒腹痛原因多,又不會明確表達,簡佳裕提醒家長,小孩反覆性腹痛、嘔吐、發燒,應及早就醫檢查,不要拖延病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期遭誘發過敏 氣喘風險達8成!

 

醫師:及早預防免去終身遺憾 母乳是最佳選擇

 

2014年03月26日

 


【廣編特輯】小兒過敏比率居高不下,尤其都會區更飆破5成,過敏的影響層面之廣,已不容家長忽視。根據新竹馬偕醫院新生兒科張弘洋醫師表示,若忽略嬰幼兒過敏預防,導致寶寶出現異位性皮膚炎,日後罹患氣喘的比例高達80%!建議爸媽把握0~3歲過敏預防的關鍵期,避免日後出現嚴重過敏症狀才後悔莫及。







張弘洋醫師

張弘洋醫師說明,從臨床上觀察,寶寶各階段受到過敏侵襲的器官各有不同。一歲前,皮膚過敏如異位性皮膚炎較常見;一歲後,可能出現過敏性鼻炎,進而是過敏性結膜炎或氣喘等。其中,無預警地發作的氣喘,更是許多父母聞之色變的過敏現象。張弘洋醫師表示,診間常見到父母為了孩子的氣喘症狀:呼吸困難、喘鳴音、胸悶等,擔憂不已。最重要是出生起就幫寶寶做好預防,應避免過敏被誘發。





把握0~3歲預防過敏關鍵期 慎選飲食幫寶寶調整體質


張弘洋醫師呼籲,完整的過敏預防之道,應把握0~3歲的關鍵期,透過飲食從內而外幫寶寶調整體質。許多研究都已證實,母乳是寶寶最佳的營養來源,含有上千種營養素及多種嬰兒必需的抗體,可增強免疫功能;此外,母奶中的免疫物質,如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會在寶寶的腸胃道中形成一道膜,不僅可以阻止細菌接近,還可防止過敏原通過腸黏膜進入血液中,降低過敏的發生。


部分水解蛋白奶粉 降低牛奶中的誘發分子 強化寶寶防護力


張弘洋醫師進一步說明,大多數的過敏原為大分子的水溶性蛋白質,嬰幼兒的胃腸道發育尚未成熟,一般奶粉的蛋白質分子量較大,進入寶寶體內會被視為外來「過敏原」,形成過敏反應。因此,無法哺育母乳時,可在寶寶一歲以後考慮部分水解蛋白奶粉,因其經過水解技術處理,將牛奶中的大分子蛋白質經酵素水解為小分子蛋白質,減少誘發分子,可幫助嬰幼兒調整體質、增強保護力。


親身經驗:母乳期後以部分水解蛋白奶粉銜接 守護寶貝健康


張弘洋醫師(新竹馬偕醫院新生兒科)

我和太太都有過敏性鼻炎,為避免孩子遺傳到過敏體質,自太太懷孕期就很注意飲食選擇,孩子出生之後採取母乳哺育直到一歲;後來因太太需回到工作崗位,便在寶寶一歲之後改喝部分水解蛋白奶粉,現在孩子已經9歲,健康狀況都維持在良好軌道上。建議和我有同樣情況的爸媽,可給寶寶持續喝部分水解蛋白奶粉到3歲,為孩子的健康鋪路。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兒發燒 查出原因很重要

Ads
by Google

momo購物網-手機年度超低價 www.momoshop.com.tw
各款手機流血下殺超划算,全館特價優惠中 天天一品超驚喜優惠,心動立即購

 

文/周宗翰

 

門診中,常見小兒反覆發燒,讓父母飽受煎熬。其實發燒是保護機制,也是一個免疫反應,使用退燒藥並沒有錯,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出發燒的原因。

 

家長常擔心孩子發燒會「燒壞腦袋」,所以遇到孩子發燒一定要退燒。事實上,只有腦炎或腦膜炎引起的發燒,可能會因為病毒或細菌入侵腦部,對腦部造成傷害,而非發燒「燒壞腦袋」。

 

所以為了排除腦膜炎,適當的檢查是必要的,但是切記避免自行服用退燒藥,因為劑量不對或是藥物種類錯誤,有可能會導致雷諾氏症、過敏、暈眩、肝腎功能損傷。

 

如果在家裡,小孩反覆發燒,或許可以試著讓孩子多喝蔥白煮湯及溫開水,讓小孩打開毛孔,微微出汗;也可以使用曬乾的紫蘇葉泡澡,因為紫蘇能散表寒,發汗力較強,對於退燒會有一定的幫助,但切記千萬不可一次出太多汗,且不可吹風。

 

這是因為出汗時,毛孔打開,容易二度遭受風邪,導致抵抗力更加下降,且汗出過多,也會影響健康。小孩無故發燒也要考慮是否跟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因便秘而導致發燒。若是這樣,可以使用「浣腸通便」,有時就退燒了。

 

因此小兒發燒除了先讓小朋友流點汗之外,還要檢視大便有沒有通暢,總之發燒是身體自我保護的表現,不應隨便退燒,應帶孩子就醫找出發燒的原因進而對證治療。平時最重要的還是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升自體免疫力,才是上策。(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吃太少 父母好煩惱

 

文/李秉穎

 

小孩吃太少、小孩長不胖,是許多父母常見的煩惱。原則上,身高、體重與食慾都和基因遺傳有一點關係,處理原則以「順其自然」最好。

 

◎促進食慾的藥

 

傳統醫學並不建議使用促進食慾的藥物,除了沒有研究證實這些藥物對兒童有益,而且這些藥物多少有點副作用,同時吃久了就沒效了。這是因為人體對於外來藥物都有調適的反應,吃太久的藥,會使人體對藥物的敏感度降低。

 

◎基因、遺傳

 

身體的胖、瘦、高、矮與遺傳因素有相當大的關係,小孩長大以後的平均身高與體重,大約就是父親與母親的平均值。因為性別差異,男童長大後的平均身高、體重會比女童多一些。兩位瘦瘦的父母生出一個胖小孩的話,有可能是基因遺傳出了問題,或許要考慮去做一下親子鑑定。

 

◎胖子的好處?

 

華人傳統觀念認為,小孩胖才是健康,幾十年前台灣每年選拔健康寶寶,老選出「米其林寶寶」級的「巨嬰」。後來大家開始注意到「肥胖」並非「健康」的代名詞,所以現在已經沒有這種選拔了。

 

筆者常問要求小孩食慾大開、體重增加的家長,希望小孩胖起來的原因為何?他們大多回答不希望小孩輸在起跑點,問題是肥胖跟「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有關,胖並不代表健康。

 

筆者想了半天,只想到胖子的好處是以後可以去日本相撲。但在現實生活中,胖小孩好像比較容易被同儕譏笑或欺負,不會讓胖小孩有榮耀感。或許,胖小孩可滿足少數父母的虛榮感,但那是在經濟落後的古代,胖小孩可能代表富足,現代已經沒這回事了。

 

◎肥胖與智力

 

筆者也常向家長解釋,如果回想一下諾貝爾獎得主的身形大多是瘦瘦的人,好像找不到什麼胖子。印象中,瘦子好像比較聰明,所以不必一味要求小孩胖起來。

 

2010年有一個研究綜合分析26個研究,發現肥胖的確有降低智力的傾向,但其統計意義並不明顯。不過,無論如何,要求小孩過胖是不智的。

 

(作者為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癌症9大癥狀 家長提高警覺

 

 

▲錢新南醫師表示,兒童癌症有9大癥狀,提醒家長提高警覺。(記者歐素美攝)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

 

14歲男童嘔吐、發燒、疲倦、腹痛,診所依症狀判斷是腸胃型感冒,治療3週未癒,家長帶他到醫院檢查,發現男童的白血球高達9萬多,尿酸指數與血鈣也偏高,確診為血癌,目前持續治療中。

 

另一名7個月大的鄭姓男嬰則沒有那麼幸運,因肚子越來越大,診所醫師診斷為腹部脹氣,但服藥或塗抹脹氣膏都未改善,拖了2個月到醫院檢查,才知罹患惡性腎腫瘤,因癌細胞已轉移到肺、肝,最後宣告不治。

 

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錢新南表示,兒童癌症具有9大預警癥狀,包括臉色蒼白、身上出現莫名紫斑或有出血傾向、不明原因的發燒(逾兩週的不明熱)、不明原因疼痛、異常腫塊、淋巴腺腫大(不會變小或消失)、肝脾腫大(如腹脹或食慾不振)、神經症狀(頭痛、嘔吐、抽搐等)、眼睛有異常反射光(瞳孔可見白色物體)等,只要出現一項,家長即應提高警覺送醫。

 

他表示,癌症除家族遺傳外,主要源自自體基因突變,兒童罹患癌症治癒率比大人高,只要早期發現配合治療,治癒率高達7成。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副食品少量添加 寶寶斷奶急不得

 
▲副食品的添加原則是一次以一種食物為主;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非本文當事人。(照片提供/莊素禎)

 

文/莊素禎

 

隨著嬰兒年齡及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素越來越多,飲食的質與量也越來越重要,如何能在嬰兒斷奶階段,額外添加副食品來補充不足的熱量與營養素又該如何讓嬰兒能學習以餐具進食,訓練咀嚼與吞嚥能力?做為適應成長飲食習慣的準備,是許多新手媽媽關切的課題。

 

一般來說,當嬰兒的體重達到出生時的兩倍,或每天睡眠逐漸減少、活動量增加、每天所喝的奶量已不足以提供身體所需的熱量與營養時(此時嬰兒大約是4到6個月大),就可以考慮開始添加副食品。

 

要特別提醒父母的是,若父母一方有過敏體質,如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加上嬰兒也有異位性皮膚炎或腸胃道過敏容易有腹瀉情形時,除需避免添加易引發過敏的食物外,亦須延至嬰兒滿6個月時再添加,以避免加重或造成嬰兒的過敏疾病。

 

一般常見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如蛋白、帶殼海鮮、魚、柑橘類、奇異果、巧克力及花生堅果類等,一定要延後添加。但不是都不要吃,因為副食品應包含蛋豆魚肉、奶類、五穀根莖、蔬菜、水果及油脂六大類營養素,以免營養不均衡,導致發育不全。

 

副食品的添加原則,一次以一種食物為主,可先從米粉或麥粉開始添加,由少量慢慢逐漸增加,等觀察3至5天後,若未出現不良反應,再嘗試添加新的食物。添加時,須從湯汁、糊狀逐漸轉變為泥狀或固體狀,濃度也要由稀釋慢慢調整至濃稠,這樣才能讓嬰兒慢慢適應成大人的飲食習慣。

 

有些父母為了方便,直接將米粉或麥粉加入母奶或是牛奶內,讓嬰兒食用,這樣不但會破壞原本的營養成分,也會剝奪了嬰兒學習咀嚼與吞嚥的能力,因此,要先調成糊狀,有耐心慢慢餵食,讓嬰兒適應新的進食方式,也才不會造成日後的排斥心態。

 

新手父母一定要記得不要限制或強迫嬰兒一定要吃多少,否則會讓嬰兒留下對食物的負面記憶,讓副食品添加計畫失敗,產生偏食的壞習慣。

 

相信只要把握住這些原則,您的寶寶可以順利開心地適應許多新食品,而成長得更好喔!(作者為國泰台南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臭乳呆」? 可尋求語言治療諮詢

 
▲幼童「臭乳呆」,可以在語言治療師的指導下改善;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非本文當事人。(照片提供/姚潔穎)

 

文/姚潔穎

 

4歲的小偉(化名)才上幼稚園沒幾天就拒絕上學,因為班上同學笑他講話「臭乳呆」,有家長說,小偉的舌繫帶可能太緊,建議小偉的媽媽帶他去做舌繫帶手術。小偉的媽媽滿心疑惑,帶他到醫院的語言治療室諮詢。

 

果然,小偉把「西瓜」說成「雞蛙」,「阿公」說成「阿東」,「草莓」說成「烤莓」,不過,經過醫師診斷,小偉不是舌繫帶的問題,而是構音方式錯誤造成的單純構音問題,小偉和家長如能配合語言治療課程,會有很大的改善。

 

一般而言,隨著口腔、聲道等構音器官的發展,6-8個月的小孩會出現像是玩聲音的牙牙學語期;1歲左右的孩子能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詞彙,如「爸爸」、「媽媽」、「阿嬤」,隨著詞彙的增長,也同時發展構音與口腔動作技能;兩歲時,可以咀嚼大部分餐桌上的食物,讓嘴巴、牙齒、舌頭等能夠協調控制,除了可提升進食品質,也能增進口語清晰度。

 

過緊或過厚的舌繫帶會限制舌頭的運動,不過臨床上,只有極少數的構音問題是由舌繫帶造成,最常見影響口語清晰度的原因是構音的方式,或是位置錯誤造成的單純構音問題,這些孩子沒有口腔功能、聽力或智力等問題。

 

兒童的語言發展在一歲半後,詞彙量快速的成長;兩歲可說出至少約50個詞彙,並開始出現由兩個詞彙所組成的短語;3歲時隨著詞彙及語句的豐富變化,孩子的語意、語法、構音技巧等同時快速成長,約4至5歲左右可以像個小大人般以清晰的語音和我們聊天。

 

在此過程中,一旦發現孩子無法順利地表現出該年齡相對應的語言能力,則可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協助。若是單純的構音問題,建議等到有足夠的詞彙量並能與他人對談再進行療育,因為此時口腔神經肌肉及語音發展較成熟,通常3-6個月即可有不錯的成效。

 

另外,若是整體語言發展落後,如:兩歲多仍只有少數的詞彙也聽不太懂指令,則建議進行全面性發展評估。孩子「臭乳呆」是可以矯正的,請家長把握時機,前往復健科或兒童早療門診掛號,尋求專業的治療。

 

(作者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兒閉不了眼 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有其治療黃金時期,延誤就醫會導致神經永久性的傷害;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非本文當事人。(照片提供/吳宗欣)

 

文/吳宗欣

 

日前一位10歲多的小朋友被媽媽帶來看診,媽媽一進診間就說:「他從昨天開始,右眼沒辦法閉起來。」檢查小病患的耳鼻喉系統、全身以及神經的理學檢查後發現,除了顏面肌肉表情問題外,其他方面並無耳朵、口腔感染或是腫瘤問題。

 

我告訴媽媽,小朋友用力閉雙眼時,右眼無法完全閉合,另外右側嘴角也有歪斜情形,且右臉的法令紋也消失,媽媽看了以後,驚訝地說:「真的耶!我以為他只有眼睛怪怪的,沒想到臉及嘴也有!」

 

經過衛教,藥物治療及提醒小朋友要正常飲食、保持生活作息正常,還是要回來追蹤複診。結果發現小朋友的右眼已能完全閉合,嘴角也不像之前歪斜得那麼明顯,媽媽感動地差點掉淚,我也為小病人感到慶幸。

 

人體的第七對腦神經叫做顏面神經,負責支配我們臉部的肌肉以及各種表情的表現。根據國外神經期刊研究,每年10萬人中,約有15到40人發生顏面神經麻痺。10歲到20歲的孩童、青少年的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3到萬分之1,相對於成人比例較少。

 

一般發生在小兒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有以下幾種:不明原因(又稱做貝爾氏麻痺)、感染發炎(例如中耳炎、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感染等)、創傷性神經壓迫、腫瘤、先天性問題、基因遺傳、代謝問題,以及其他。

 

在診斷小兒顏面神經麻痺問題時,必須先排除感染發炎以及腫瘤問題,這是因為治療方向完全不同。臨床上也曾遇過兒童因為嚴重的中耳炎併發顱內感染,導致顏面神經麻痺的案例。

 

文中所提的小病人,並無中耳炎感染、腫瘤或是外傷問題,初步診斷是貝爾氏麻痺,在給予短期類固醇及其他藥物治療後,顏面神經麻痺的情形逐步復原。

 

顏面神經麻痺有其治療黃金時期,若是延誤就醫治療,不只導致神經永久性的傷害,甚至後續因此自卑、影響人際交往關係,會造成一輩子無法彌補的身心傷害。(作者為新竹市城佑耳鼻喉科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兒夜啼 按摩捏脊助眠

 

文/姜智釗

 

28歲李媽媽深深的黑眼圈訴說著她的疲倦,原來一歲大的兒子最近晚上常哭鬧,卻都找不出原因,她已經很久沒有好好睡上一覺。

 

◎排除生理問題的夜晚哭鬧,就是夜啼!

 

孩子晚上的哭鬧,中醫叫做「小兒夜啼」,最常發生在2個月到2歲之間的幼兒。要先排除飢餓、蚊蟲叮咬、尿布濕、溫度過冷過熱、腸套疊、腸絞痛、腹脹氣等生理問題。如果孩子激烈哭鬧到兩腿蜷縮,睡著一陣子又反覆發作,甚至看見草莓樣的血便,就要懷疑腸套疊,一定要送小孩到急診。

 

◎中醫外洗、按摩加內服,讓你家不再有個夜啼郎。

 

中醫認為,孩子容易受到驚嚇,可以將石菖蒲、艾葉、藿香、鬼箭羽等中藥放入洗澡水,達到芳香安神和穩定情緒的作用。

 

洗完澡後的夜晚時光,最適合按摩。平躺時順時鐘按摩肚臍周圍,然後伏臥由下而上的「捏脊」,不但可改善消化系統,還能放鬆敏感緊張的情緒。這裡還要提醒爸媽,按摩一定要使用乳液,避免弄痛或者弄傷嬌嫩的皮膚。

 

中醫常使用蟬蛻、燈心草、淡竹葉、鉤藤、甘草等藥物。其中,蟬蛻特別適合過敏體質的孩子,有助於改善呼吸道和腸道的過敏症狀。

 

◎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

 

●爸爸要幫忙媽媽安撫和照顧孩子,讓媽媽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

 

●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耐心,因此要儘量冷靜,避免焦躁的心情影響孩子,反而加重夜晚的哭鬧。

 

●「直抱孩子」或者「仰臥但包覆四肢」這兩種安撫方式,都可以增加安全感。

 

●記得叮嚀孩子不要過度貪吃,避免腸胃不適;衣著應寒暖適中,再加上安靜舒適的環境,有助一夜好眠。(作者為桃園市風澤中醫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袋鼠式護理 安撫寶寶夜啼

 
有些新生兒,因為還不習慣離開母體,而比較敏感。(照片提供/莊素禎)

 

文/莊素禎

 

新生兒晚上不睡覺又愛哭鬧,相信是許多父母共同的心聲與夢魘。尤其對新手父母而言,因技巧及經驗都不足,會更加苦惱與不知所措,因為不知道他為什麼晚上愛哭鬧。

 

當面對哭鬧不安的新生兒時,大部分的父母容易出現心浮氣躁、不耐煩的情緒,有時甚至採取不予理會的態度,硬是讓他哭到筋疲力盡為止。

 

提醒所有父母,千萬不要對正在哭鬧中的新生兒發脾氣,因為這樣容易造成親子間疏離的感覺,也會讓新生兒缺乏安全感及缺乏自信。

 

新生兒的睡眠發展,平均一天可睡16-17個小時,有時甚至到20個小時,睡眠時間會隨著年齡成長而逐漸減少,當白天活動量增加、睡眠減少,自然晚上睡眠時間就會延長。不過有些腦部發育較纖細的新生兒,會因為還不習慣離開母體,暫時無法適應,而變得比較敏感,加上還無法以語言表達,只能以哭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當新生兒睡眠不安、哭鬧時,最常見的原因可能有下列幾種情況:肚子餓或脹、尿布濕了、室溫或睡眠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衣服穿得太多或蓋的被子太厚重等,使得他不舒服。

 

此時除了針對他的不適採取措施(如:換尿布、調高、低溫度)外,最好的安撫方法則是「袋鼠式護理」—將新生兒抱起貼近母親的胸腹部取暖,讓他感覺像回到子宮內的環境,獲得安全感,並同時加以撫摸身體、說說話、聽媽媽的心跳聲。

 

若真的無法安撫,可以輕柔地適度搖晃,不管是在走路或睡覺時,讓他感覺就像在媽媽的子宮裡,舒適且安靜下來。

 

要特別提醒:搖晃的幅度要小而快,而不是隨意拋、飛(俗稱飛高高),或左右擺盪,因為不適當的搖晃及用力,容易使嬰兒的大腦受到震盪,產生「嬰兒搖晃症候群」,導致腦部及身體受到傷害,甚至猝死。

 

如果實在找不出原因,採取一些措施也無濟於事,那就可能與新生兒的氣質有關,需要父母仔細觀察,順應他的生活規律。

 

父母在照顧寶寶時,要學會控制情緒,發揮最大的愛心及耐心。若在照顧上已經到瓶頸或疲累不堪時,請記得適時向身邊的人求助,讓情況獲得舒緩與改善。

 

(作者為國泰台南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成兒童有過敏現象 與環境及飲食有關            
 
專家表示,兒童0~3歲是預防過敏的關鍵期,父母要由平時飲食及環境改善著手。(記者魏怡嘉攝)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國內至少3成兒童都有過敏現象,醫師表示,父母親若忽略過敏預防,將間接影響寶寶生長發育,無論孩子是否出現過敏症狀,都必須把握0~3歲的過敏預防關鍵期,透過環境改善及飲食強化體內防護力。

成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王志堯指出,台灣嬰幼兒過敏比率逐年攀升,追蹤過敏兒自出生到5至6歲,2000年已有10%有過敏,2010年更升至20%、北部則有25%。

目前導致嬰幼兒過敏原因不明,但基因因素占20%,80%是後天因素,可能與環境及飲食有關,曾有一個6個月大的嬰幼兒對牛奶與蛋過敏,食用後皮膚出現蕁麻疹及呼吸困難,到院甚至已休克,另一名9個月大的嬰幼兒由於食用含花生醬副食品,結果出現嘔吐、肚子痛、眼睛與嘴巴腫後就醫。

王志堯表示,過敏主因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嬰兒自出生到1歲前是關鍵,父母應加強注意,不過有些過敏症狀可能到1歲後才會出現,無論如何,都須把握0~3歲過敏預防關鍵期,不要以為沒有過敏徵兆就掉以輕心。

要強化孩子體內的防護力,目前醫界一致推崇媽媽應該哺餵母乳,王志堯指出,因為母乳中含有最天然的抗體,能增強寶寶免疫力,媽媽應盡可能採取全母乳哺餵1年,對寶寶的健康是最佳幫助,而媽媽哺育母乳時,應避免食用帶殼類海鮮,如蚵、蝦蟹等。至於母乳期結束後或是母乳量不足的情況下,在配方奶粉的銜接上亦須謹慎。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川崎症患者 慎防冠心病            

 

文/孫德金

林小弟得到川崎症,原本有小型冠狀動脈瘤, 後來消失,目前沒有服藥。媽媽跑來問我:「 以後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日本醫師Tomisaku Kawasaki(川崎富作)在1961年發現川崎症後,起初認為只是一個良性、自限性的疾病,不會有什麼危險。但後來陸續有學者發現這些小孩有冠狀動脈及心臟的問題,甚至死亡,情況似乎沒有那麼單純。

川崎症合併冠狀動脈瘤當然是需要長期追蹤與服藥,但是對於沒有冠狀動脈瘤或動脈瘤已經消失的小孩,一般人認為預後良好,但真的是如此嗎?這還需要大規模長期的追蹤與研究。

超音波檢查只能看到動脈瘤消失,但沒辦法得知血管內膜是否已經有病變,或冠狀動脈血流的問題。從1961年至今,這些小孩已邁入中年,在日本的一些追蹤報告中還是有因心臟血管病變而死亡的案例,他們不見得當初合併有冠狀動脈瘤。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人是因為年紀大、膽固醇過高、血管粥狀硬化而造成冠狀動脈阻塞。不過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因為這些人多半較年輕、沒有「三高」病史(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血管攝影檢查顯示也和動脈粥狀硬化的冠狀動脈病變不一樣(動脈粥狀硬化的冠狀動脈阻塞是全面的;而川崎症造成冠狀動脈阻塞是局部的)。

美國心臟協會將川崎症後遺症危險程度分為五級,建議第一級(完全沒有冠狀動脈病變)與第二級(有冠狀動脈病變但已消失),每隔3-5年要追蹤一次。

日本循環學會也建議第一級和第二級的病人,3-4年要追蹤一次。所謂追蹤就是視狀況做非侵入性的檢查如運動測試、核醫攝影、運動心電圖、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核磁共振血管攝影、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

川崎症是導致已開發國家兒童罹患後天性心臟病的第一位,身為醫者,面對沒有三高的成年人,若有冠狀動脈鈣化,就要想到是否小時候得過川崎症;川崎症若沒治療,有高達25%會產生冠狀動脈病變,這些人其實也是潛在的心臟血管疾病高危險群。

(作者為桃園孫德金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發燒要謹慎 測體溫找出原因            

 

文/蔣禮蘭

媽媽覺得丹丹(化名)摸起來熱熱的,她心裡疑惑著:「丹丹發燒嗎?不知道要不要去看醫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爸媽與照顧者一定對發燒不陌生,但也常有很多疑問。

≧38°C就算發燒 39°C可用退燒藥

◎小孩真的發燒嗎?

醫學上,發燒的定義為中心體溫≧38°C,肛溫最接近中心體溫,而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其他測量溫度的方式還包含腋溫、背溫、口溫、額溫(口溫平均比肛溫低0.5°C,腋溫平均比肛溫低0.8°C)。

◎為什麼會發燒?

人因為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時,就會使體溫調節中樞上升,表現出發燒的反應,其中引起發燒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感染,例如流感、扁桃腺發炎、腸胃炎等。

◎小孩發燒需要給退燒藥嗎?不退燒會不會燒壞腦袋?

許多研究顯示,適度的發燒可以提高免疫系統的效能,加強我們對於疾病的抵抗力,所以一般健康的孩童在體溫低於39°C時並不需要特別治療;當溫度大於39°C時,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使用退燒藥可以緩解孩童發燒症狀,孩童也會覺得較舒適;41°C以下的發燒不會對病人腦部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傷害,而一般有傳說會燒壞腦袋的說法,則是因為腦炎、腦膜腦炎的後遺症所致。

◎什麼情形下應盡速求診?如何給予退燒藥?

如果3個月以下嬰兒發燒、明顯脫水(尿液減少、哭無眼淚)、嗜睡、躁動不安、意識不清、痙攣、呼吸困難、頸部僵硬、持續頭痛與嘔吐等應盡速求診。

簡單來說,如果孩童的精神、活動力、食慾與平常差異很大就應該求診;如果沒有前述的危險病徵,可以在家裡先觀察;如果溫度較高,導致孩童不舒服,可以適量使用退燒藥。

一般常見的口服藥物為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與異丁苯乙酸(ibuprofen)。

乙醯氨基酚的用量為每次每公斤10-15毫克(mg)口服使用,每4-6小時使用一次;異丁苯乙酸的用量為每次每公斤5-10毫克口服使用,每6-8小時使用一次。

◎吃了藥就不會再燒嗎?為何一直燒燒退退好幾天?

退燒藥只有數小時的功效,僅提供孩童舒適,並不會改變疾病病程。當感染疾病過程還沒結束,平均燒燒退退2、3天,是很常見的。

發燒的原因有許多,絕大多數很輕微,但其中有些很嚴重。父母有正確的觀念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擔心,也可以更正確判斷孩童的狀況,讓孩童得到更好的照顧,而不是盲目服用藥物治療。(作者為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小兒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