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內分泌甲狀腺,腎上腺,血脂肪代謝糖尿病痛風疾病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血脂肪3指標?八成人不知道 】

◎◎◎ 好膽固醇 →血管清道夫

◎◎◎ 壞膽固醇 →造成動脈硬化主因

◎◎◎ 三酸甘油脂 →濃度過高,恐引發脂肪肝

血脂異常會引發心血管疾病,但一項最新調查卻顯示,民眾雖然關心血肪、膽固醇,但八成的人對血脂肪「有聽沒有懂」。

醫師表示,血脂肪有三個指標一定要知道,「好膽固醇」是血管的清道夫,「壞膽固醇」是造成動脈硬化的主因,三酸甘油脂過高則可能引發脂肪肝。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最近針對1000名民眾進行電訪,發現有近9成民眾聽過血脂肪,但超過八成卻分不清楚好膽固醇、壞膽固醇,多數更不知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應該維持在200mg/dL以下。

基金會董事蔡克嵩說,膽固醇是製造身體能量、荷爾蒙的材料,少了它人體無法運作。

總膽固醇中的「好膽固醇」,有如血管中的清道夫,可以清除血管上的斑塊,好膽固醇至少要超過40mg/dL。

壞膽固醇則會造成動脈硬化,必須要低於130mg/dL。至於三酸甘油脂的濃度很容易受到飲食的影響,過高會形成脂肪肝。

除了注意總膽固醇,民眾也要讓好膽固醇多一點、壞膽固醇少一點。蔡克嵩說,要調控膽固醇最好的方式是運動。

很多人怕膽固醇高不吃蛋黃,卻忽略魷魚、小卷、花枝等海鮮類也是屬於膽固醇較高的食材;

另外,不少人愛吃甜點紓壓,但甜點高油、高熱量,也是讓膽固醇升高的原因。

台大醫院營養師陳珮蓉建議,日常飲食要降低膽固醇,要少喝高湯及含糖飲料;

少吃肥肉、肉燥及滷肉汁;

少吃蛋黃、魚卵、蟹黃;

並且避免吃含反式脂肪酸的糕餅西點、奶油等。

另外,選擇低脂的乳製品,以雞肉、魚取代豬牛羊肉等,都能幫助降低壞膽固醇。

【 文/聯合晚報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醫師來解惑,脂肪肝是因吃太多油? 】

北市有一名二十多歲男子,不菸、不酒、無重大病史,自認為平時飲食還算均衡,沒想到做了健康檢查後,竟發現自己年紀輕輕居然有脂肪肝!

成功大學醫學院李伯璋教授表示,脂肪肝是最容易引起肝指數不正常的肝問題之一,大約有兩到三成的國人有脂肪肝。

肥胖者與代謝異常者,確實是脂肪肝的高危險群,脂肪肝也與飲食有關;

但是,脂肪肝不完全是,因肥胖與飲食所造成的。

許多人認為脂肪肝就是「油包肝」、脂肪肝就等於油脂攝入過多。

其實不然!「脂肪肝」是指肝臟細胞內,因代謝異常而堆積了油泡,而這些油泡就是三酸甘油脂。

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肝臟腫大、代謝問題與其他疾病就會併發。

李伯璋教授解釋,有許多患有脂肪肝的人,也可能是因基因缺陷,而患有脂肪肝,所以可知,罹患脂肪肝的原因,絕不是只有肥胖。

又因肝細胞是脂肪代謝的關鍵,而脂肪代謝過程中,累積在肝臟的廢物多寡,與全身的新陳代謝功能,息息相關,所以肝細胞進行脂肪代謝的各個環節,都可能出現問題、同時也可能是導致脂肪肝的因素。

李伯璋教授舉例說,脂肪酸的轉移、分解有問題、脂肪合成過多,或肝細胞的中毒,及營養不良等,都可以出現脂肪堆積在肝細胞裡,而不僅是油脂吃得過多,這麼簡單。

李伯璋教授指出,罹患脂肪肝的原因有許多,飲食與肥胖只是最常見的成因之一。

要遠離疾病,就要由日常起居做起,平時飲食,勿攝取過多油脂,控制飲食配合適量的運動,來維持標準體重,作息正常才能遠離肝病、脂肪肝。

【 文/成功大學醫學院/李伯璋教授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吃出一身文明病 毒物專家:這些食物少碰 】

現代人吃太好,作息又不正常,養出一身文明病。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醫師指出,門診常見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痛風)又伴有腎臟功能不佳的患者,通稱為「代謝症候群」。
 
顏宗海醫師說,全台約有8.5萬名洗腎人口,堪稱世界排名第一;

導致洗腎最大原因是: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且代謝症候群常伴隨痛風,常在吃大餐、狂飲啤酒後急性發作;

提醒這類患者務必要控制飲食,最好維持清淡飲食,忌重口味、太鹹、太油的食物,龍蝦、螃蟹等海鮮,及內臟與啤酒等,都屬高普林食物,也要忌口。
 
除飲食外,顏宗海醫師也提醒正常作息的重要性,並建議維持運動習慣,少服用來路不明的止痛藥或保健食品,都是護腎訣竅。

【 文/蘋果日報/江慧珺/台北報導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醫師來解惑,脂肪肝是因吃太多油? 】
 
北市有一名二十多歲男子,不菸、不酒、無重大病史,自認為平時飲食還算均衡,沒想到做了健康檢查後,竟發現自己年紀輕輕居然有脂肪肝!
 
成功大學醫學院李伯璋教授表示,脂肪肝是最容易引起肝指數不正常的肝問題之一,大約有兩到三成的國人有脂肪肝。
 
肥胖者與代謝異常者,確實是脂肪肝的高危險群,脂肪肝也與飲食有關;但是,脂肪肝不完全是,因肥胖與飲食所造成的。
 
許多人認為脂肪肝就是「油包肝」、脂肪肝就等於油脂攝入過多。
 
其實不然!「脂肪肝」是指肝臟細胞內,因代謝異常而堆積了油泡,而這些油泡就是三酸甘油脂。
 
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肝臟腫大、代謝問題與其他疾病就會併發。
 
李伯璋教授解釋,有許多患有脂肪肝的人,也可能是因基因缺陷,而患有脂肪肝,所以可知,罹患脂肪肝的原因,絕不是只有肥胖。
 
又因肝細胞是脂肪代謝的關鍵,而脂肪代謝過程中,累積在肝臟的廢物多寡,與全身的新陳代謝功能,息息相關,所以肝細胞進行脂肪代謝的各個環節,都可能出現問題、同時也可能是導致脂肪肝的因素。
 
李伯璋教授舉例說,脂肪酸的轉移、分解有問題、脂肪合成過多,或肝細胞的中毒,及營養不良等,都可以出現脂肪堆積在肝細胞裡,而不僅是油脂吃得過多,這麼簡單。
 
李伯璋教授指出,罹患脂肪肝的原因有許多,飲食與肥胖只是最常見的成因之一。
 
要遠離疾病,就要由日常起居做起,平時飲食,勿攝取過多油脂,控制飲食配合適量的運動,來維持標準體重,作息正常才能遠離肝病、脂肪肝。【 文/成功大學醫學院/李伯璋教授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什麼!瘦子也會有「脂肪肝」? 】
 
「脂肪肝?不是過胖的人才會有嗎?」
 
「大家都說我過瘦,怎麼可能會有脂肪肝?」
 
嘿~先別急著下定論,雖然肥胖者確實較可能有「脂肪肝」問題,但也時常見到許多內臟脂肪、體脂率過高的「假瘦子」,仗著自己吃不胖,餐餐恣肆地大啖高油、高熱量美食,直到拿到「肝指數不正常」的體檢表才恍然大悟!
 
多數肝指數不正常都源自於「脂肪肝」,想知道「脂肪肝」究竟是如何形成,又該如何預防嗎?現在就讓小編為大家逐一介紹!
 
◆◆◆ 什麼是脂肪肝?
 
當肝臟「脂肪」囤積超過肝臟總重量的 5% 時,即為「脂肪肝」。
 
若置之不理可能變成脂性肝炎、肝纖維化,甚至演變成肝硬化、肝癌等,可別掉以輕心喔!
 
◆◆◆ 脂肪肝誰易中標
 
體重過重、體脂肪率/內臟脂肪過高:
 
BMI 值超過 30 以上,或是男性腰圍 ≧ 90 公分/女性腰圍 ≧ 80 公分者,皆屬於高危險群,體內脂肪容易堆積在肝臟。
 
除此之外,體脂肪率、內臟脂肪過高的「假瘦子」,雖然外表看起來並不胖,實際上脂肪可能早已悄悄進駐肝臟了唷!
 
◆◆◆ 以過度節食來激烈減肥:
 
若為了快速瘦身而過度節食,攝取的熱量不足,身體便會以儲存的蛋白質和脂肪來轉換能量,過程中會產生大量脂肪酸,一但超過肝臟所能處理的量,便會影響其代謝功能,進而形成脂肪肝。
 
◆◆◆ 愛吃精緻食物、不愛運動:
 
總是避開蔬果,選擇美味的炸物、甜點等高熱量食物嗎?
 
這樣的飲食習慣不僅會使體內囤積大量脂肪,還容易缺乏能維護肝臟的維生素 E ,進而使肝臟受損、脂肪肝惡化,務必多加注意!
 
◆◆◆ 告別脂肪肝不是夢
 
預防及改善脂肪肝最好的辦法就是「透過運動來減肥」,積極以有氧運動來消除脂肪外,也要避免常態性的高油高糖飲食,並且充分攝取蔬果,才能逐步擊退脂肪大軍喔!【 資料來源:iFit 愛瘦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血脂肪3指標?八成人不知道 】

◎◎◎ 好膽固醇 →血管清道夫

◎◎◎ 壞膽固醇 →造成動脈硬化主因

⋯⋯

◎◎◎ 三酸甘油脂 →濃度過高,恐引發脂肪肝

血脂異常會引發心血管疾病,但一項最新調查卻顯示,民眾雖然關心血肪、膽固醇,但八成的人對血脂肪「有聽沒有懂」。

醫師表示,血脂肪有三個指標一定要知道,「好膽固醇」是血管的清道夫,「壞膽固醇」是造成動脈硬化的主因,三酸甘油脂過高則可能引發脂肪肝。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最近針對1000名民眾進行電訪,發現有近9成民眾聽過血脂肪,但超過八成卻分不清楚好膽固醇、壞膽固醇,多數更不知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應該維持在200mg/dL以下。

基金會董事蔡克嵩說,膽固醇是製造身體能量、荷爾蒙的材料,少了它人體無法運作。總膽固醇中的「好膽固醇」,有如血管中的清道夫,可以清除血管上的斑塊,好膽固醇至少要超過40mg/dL。

壞膽固醇則會造成動脈硬化,必須要低於130mg/dL。至於三酸甘油脂的濃度很容易受到飲食的影響,過高會形成脂肪肝。
除了注意總膽固醇,民眾也要讓好膽固醇多一點、壞膽固醇少一點。蔡克嵩說,要調控膽固醇最好的方式是運動。很多人怕膽固醇高不吃蛋黃,卻忽略魷魚、小卷、花枝等海鮮類也是屬於膽固醇較高的食材;另外,不少人愛吃甜點紓壓,但甜點高油、高熱量,也是讓膽固醇升高的原因。

台大醫院營養師陳珮蓉建議,日常飲食要降低膽固醇,要少喝高湯及含糖飲料、少吃肥肉、肉燥及滷肉汁、少吃蛋黃、魚卵、蟹黃,並且避免吃含反式脂肪酸的糕餅西點、奶油等。另外,選擇低脂的乳製品,以雞肉、魚取代豬牛羊肉等,都能幫助降低壞膽固醇。【 文/聯合晚報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防痛風發作 這些別碰 】
 
葉先生前晚吃完尾牙,一覺起來卻發現右腳疼痛難耐,無法穿鞋,也無法走路,輕微碰觸就有針刺感,在大拇趾下方關節紅腫熱痛。

葉先生趕快去診所找醫師求診,診斷是「痛風性關節炎」,給予藥物治療後才好轉,醫師教葉先生要定期抽血追蹤,並注意飲食內容,才能減少發作。

古代,痛風有「王者之病」的稱呼,因為歷史上許多知名人物都有痛風病史,像是元世祖、亞歷山大大帝、路易十四、亨利八世、牛頓和達文西等。

但是隨著經濟進步,普通老百姓皆能享受美食,以致痛風病患越來越多,所以痛風已是「現代文明病」。

痛風是血液中尿酸過高,導致單鈉鹽尿酸結晶堆積在關節內,進而引起發炎反應,造成關節紅腫、熱痛。

尿酸是由飲食和身體細胞代謝出來的,藉由腎臟和腸道排泄,若是兩者之一有異常,就會造成血液中尿酸過高。

有家族史、男性、中年(40歲以上)、肥胖和愛喝酒和高普林飲食的人是痛風高危險群。

痛風大多是半夜發作,初次發生部位大多在腳拇趾關節(50%)。

常見影響痛風的因子有飲食、飲酒、肥胖、壓力和利尿劑等。

在急性發作時,應適當休息、冰敷、抬高患肢和藥物治療;疼痛緩解後,要設法降低血液中的尿酸,減少痛風復發。

如果血液尿酸>10mg/dl、血液尿酸在7-10mg/dl而且有痛風關節炎發作頻繁、痛風石和有併發症的人應服用藥物,以降低尿酸。

痛風病人平時除了要少吃動物性高普林食物(內臟和海鮮類),但可以適量攝取植物性高普林食物(豆類、香菇、紫菜等),不過在急性發作時,要避免。

奶類、蛋類和蔬果可以降低尿酸,建議多吃;但澱粉類、油脂類和含糖飲料要少攝取。

要避免酒類(尤其是啤酒和紅酒),多補充水分(2000-3000CC)。

減重速度不能過快,一週減重0.5公斤為佳。

建議做輕鬆的有氧運動,像是:走路、騎腳踏車、快走、游泳等,每次運動時間最好不超過一小時。

痛風是一種慢性疾病,因此要耐心接受治療及飲食控制。

【 文/葉日貴/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降低膽固醇 少吃飽和脂肪酸            

 
▲圖為1份蔬菜(半個小平碗的量)和1份水果(1個平碗)。(照片提供/王櫻蓉)
▲海鮮的膽固醇雖高,但其飽和脂肪酸低,且內含牛磺酸,有益身體,還是不能偏廢。(照片提供/王櫻蓉)

文/王櫻蓉

32歲的張小姐身材曼妙,可是健康檢查的血液生化報告卻呈現血膽固醇超標(正常值應維持在200以下,超過240則需要接受治療),張小姐很緊張,一直問:「我很少吃高膽固醇的食物,為什麼血膽固醇會那麼高?」

其實不只張小姐,許多拿到健康檢查血液生化報告的民眾都會這樣問。

膽固醇較高的食物有內臟、海鮮、蛋黃等,但並不是我們吃什麼就會變成什麼,身體裡的膽固醇約有65%是來自肝臟或腸道的調控合成,合成的主要來源是飽和脂肪酸;由食物中的膽固醇合成約只有35%,且吃多了,身體會自然代謝掉。除非身體的代謝出了問題。

所以當飲食攝取過多膽固醇,身體會自行減少合成膽固醇,以做調節,反之則會增加合成;如果血中膽固醇過高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想要降低血中膽固醇,絕對不是不吃膽固醇食物,最主要還是要減少身體合成膽固醇的原料─飽和脂肪酸,如肥肉、禽類的皮、油炸物、椰子油及麵包中的酥油、人造奶油、鮮奶油,或者冰淇淋、全脂牛奶等,這樣才不會使血中膽固醇上升。

海鮮類的食物雖然膽固醇較高,但其所含的飽和脂肪酸低,且含有豐富的牛磺酸,牛磺酸具有降血膽固醇、降血壓、抗氧化及參與免疫調節等功能,千萬不要因噎廢食。但如果血脂已經偏高,需連同內臟一起整隻食用的種類須減少食用,如櫻花蝦、小管等。

一顆蛋黃的膽固醇量約250毫克,血脂正常的人1天1顆都還可接受,但如果血脂已經偏高的話,則應該限制2-3天1顆。

除了減少攝取合成膽固醇的原料「飽和脂肪酸」外,也可以增加膽固醇的排泄來降低膽固醇,纖維質就是很好的東西,每天至少要攝取3份蔬菜(每份約半碗)及2份水果(每份切塊後約1平碗),以利身體加速膽固醇的代謝。

除了飲食的控制之外,適當的運動及維持理想的體重也是很重要的,每天至少要運動半小時以上,運動強度達到微喘,也有助於提升血液中好的膽固醇。

(作者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營養科營養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避免腳麻失知覺 糖尿病患每日足部檢查            

 
▲使用毛巾擦拭足部。(照片提供/劉筱筑)
▲可用鏡子檢查足部。(照片提供/劉筱筑)

文/劉筱筑

有一個廣告敘述一名可愛的小孫女在家裡騎腳踏車,不小心壓到在躺椅上休息奶奶的腳,因奶奶沒有反應,小孫女誤以為奶奶過世了,嚎啕大哭。奶奶驚醒後安慰小孫女:「奶奶睡著了。」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名。糖尿病患容易出現的病變,一個是神經病變,會造成腳麻和失去知覺,以致受傷而不自知。另一個是血管病變,當血糖升高,對細菌抵抗力也變差,一旦受傷較不易癒合,嚴重會皮膚壞死。

糖尿病會使雙足的血液循環較差,新陳代謝變慢,皮脂腺分泌減少,造成皮膚乾燥、龜裂,表層酸鹼平衡作用變弱,易滋生黴菌。

前述廣告中的奶奶可能是足部神經病變,才對疼痛沒有感覺。糖尿病患要養成每日察看足部皮膚狀況,做好血糖監測,預防合併症發生。

做好血糖監測 預防合併症發生

◎以下介紹平日可簡單執行的足部護理:

●每日足部檢查:洗澡後,可用手檢視每隻腳與腳趾的頂端、底部、側面,尋找是否有「紅、腫、割傷、水泡、胼胝、乾燥、裂縫、雞眼」,以及上一次檢視時的變化。若48小時內沒有改善,就要趕快尋求醫療協助。

●足部照護準則:

(1)用溫水及中性肥皂洗腳,水溫不可太冷或太熱;洗腳時,不要用毛刷刷腳,以免皮膚破損;洗淨後要輕輕抹乾,尤其是趾縫間,不可用毛巾大力擦乾,以免用力過度,造成皮膚損傷。

(2)皮膚有乾燥或龜裂現象,可用足部專用護理霜塗抹足部,避免塗於腳趾縫間,防止足癬的發生。

定期修剪趾甲,趾甲不應過長,也不要太貼近趾縫;視力不佳者可請家人協助。

(3)選擇合適的鞋子,不宜過寬或過緊,鞋內以留1指寬的空間為宜。

(4)選擇透氣、吸汗的棉質襪子,每天更換及清洗,以確保雙腳衛生。

糖尿病患常因一個小小傷口,忽略護理或處理不當,導致腿部細菌感染,引起潰爛,嚴重時需截肢,甚至會有生命的危險,必須特別注意。(作者為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