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婆媳,親子,教育 (2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鼓勵孩子獨立 】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親捧在手上的寶,父母親為了照顧孩子,很多事情都會替孩子做得好好的,因此很多孩子到大都是溫室裏的花朵,啥事也不會做。

讓孩子主動地參與做家事,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家庭的一部分,能夠為家裏分憂、解勞,這對父母親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小女大學時,在台北獨立租屋,因此她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現在她每次回家,都會幫著洗碗、洗衣、打掃、倒垃圾,幫家裏做不少的家事。

讓孩子做家事,是讓孩子獨立成長的第一步,父母親和孩子一起做家事,更可增進親子間的情感交流!
【 文/蕭旬〈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教養沒原則 養出慣寶寶 】

沒有原則的教育是寵溺孩子,造就公主、王子病,嚴重影響孩子日後與人相處的能力,缺乏良好人際關係……

社會少子化現狀日趨嚴重,大家對孩子特別寵愛,是目前普遍的現象。

前陣子兒福聯盟有項調查發現,有五成的家長在溺愛之下,造就出了慣寶寶。

所謂「慣寶寶」的特質:驕縱、任性,不懂分享、感恩,會有如此特性,多半是家長從孩子在學習時期,未給予適時的教導,一點一滴所造就出來的。

「慣寶寶」可說是現今孩子的特質,由於嚴重的少子化,家長當然寵愛獨生子女,甚至一大家庭為一個王子或公主舉行慶生會更是屢見不鮮的,因為社會少子化現狀日趨嚴重,大家對孩子特別寵愛,更是目前普遍的現象。

以我目前在第一線的教育現場觀察,過去的孩子較單純,老師說一是一,不太會質疑、挑戰老師,但現在的孩子因為接受的資訊多了,再加上常是家中的獨生子、獨生女,大家都會以他的意見為意見,愛說啥就說啥、愛做啥就做啥;

因此,到了學校,一旦不遂己意,就不遵守團體規則,即使老師出面,也會大聲反駁、堅持自己想要、想做的,就一直想要「魯」到順他意。

通常遇到這樣的情形,老師處理的態度就是先「冷處理」,請他到旁邊「想一下」,然後,再好好講道理給他聽,很多孩子通常不解的是,「為什麼在家可以,在學校就不可以?」

其實,想要改變「慣寶寶」必須從小就要教育。

要如何教育孩子是目前家長重要的課題,只要多一份用心、關心,教育孩子也不是那麼困難的事了,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著手。

◆◆◆ <Check Point 1>了解孩子本質 堅守原則

首先是了解孩子本身的特質。

孩子是屬於外放型或是內斂型的,自然所呈現出的行為就不一樣,這是父母平常就要去觀察、了解自己孩子的屬性,而給予適時適性的教導,「家長的原則」就在此建立了。

孩子知道父母是有原則的,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教育就能有效的進行了。

例如:當孩子吵著要買玩具或不如己意哭鬧不休,這時就會挑戰「家長的原則」,父母當下如無法制止孩子的吵鬧行為,又因為面子問題,通常只好和孩子妥協了,這樣就會使孩子認為只要吵鬧就可以滿足自己所需的。因此父母一定要堅持原則,堅定說出:「不行、不可以」。

或許有些時候父母當下無法堅持原則來面對孩子的吵鬧,但也必須在孩子情緒緩和下來時,給予溝通,並告知必須取消他的部分權益做為代價,如原本安排去公園玩就取消不去了,給孩子清楚知道,他的胡亂吵鬧是要自己承擔後果的,這樣除了堅持「家長的原則」一致性外,也讓孩子知道自己該負起的責任。

◆◆◆ <Check Point 2>家長觀念正確 孩子不「走鐘」

除了了解孩子本質,家長的觀念也要正確。

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總覺得他們還小,所有屬於孩子可以做的、可以解決的、可以面對的,都被父母幫他們完成了,孩子不必去思考、面對、動手做,結果是享受成果習慣了,也給予他們認為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那又如何要孩子有好的行為表現呢?

例如:當孩子遇到困難,家長馬上為他們一一的解決,孩子沒有機會先想該如何去面對?用什麼方法去做?反正只要有父母在,就會幫他們去面對、去完成,日後就會養成:父母為我所做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啃老族」也就是這樣產生的。

只有放手讓孩子去面對、去思考、自己動手做,家長從旁給予鼓勵,孩子就會感受到自我成長的喜悅,肯定自我的價值,才能懂得分享,知道感恩。

總之,家長對孩子的愛,發自於內心,以教育的方式呈現於外,而不是只有一味地滿足他們所需。

沒有原則的教育是寵溺孩子,造就公主、王子病,嚴重影響孩子日後與人相處的能力,缺乏良好人際關係。在肯定自我上,家長放手讓孩子有著面對問題的能力,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知道自我的價值存在,就不再會有啃老族的形成。唯有透過家長多一份用心和觀念的改變來教育孩子,改變孩子,從小就要教,不要等到孩子長大行為偏差,才知道沒把孩子教好的嚴重性,也才能減少「慣寶寶」及日後「啃老族」的孩子。

期許我們所有負有教育責任的教師及家長,都能為我們的下一代思索,如何教育出肯定自我價值,懂得感恩的孩子!【 文/孫櫻芳 】

<作者小簡介>孫櫻芳

目前為「和智」幼兒園園長,姊姊也在幼教界,姊妹倆已有二十多年的幼教經驗,不時會互相切磋,交換意見。希望培養出知道尊重他人、懂得感恩與人分享,與更具有國際觀思維的孩子。

另一方面也期望家長應該要多學習聆聽與陪伴,與孩子分享生活點滴,家長學會放手,孩子才有機會學習,從做中學,才能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留點距離 別抓緊緊 】

往日,我總是對母親的教誨輕描淡寫,甚至充耳不聞。直到我的第一個孩子呱呱墜地。

初當人母,對於和孩子有關的一切,我總是戒慎恐懼;不斷尋找著對他最好的教養方式,最終卻敵不過我心裡最深處那雙溫暖的手帶給我的記憶。

也是周圍的人提醒,我才知道我和母親這麼相像,原來我一直無意識地複製著我對母親的印象。

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時候,大多來自他獨處的時刻;當我離開母親的身邊時,空間帶來省思、時間帶來影響力,它們醞釀出驚人的成長力量。

於是,我開始意識到,孩子不是全部,他不應該時刻活在我的影子裡,我要適時把時間、空間讓出來。

按照年齡,我給他更多的生活空間,兩歲時有自己的遊戲角落、4歲時有自己的房間……我也透過一些步驟幫助他建立生活的常規,諸如,起床換完衣服、收拾好書包才能離開房間;

洗完手、坐定位才可以吃飯,這些事有了節奏,他的身心便有了依恃,不急不躁、不慌不忙。

逐步放手讓他照顧自己的需要,當他愈不需要依賴我,我們愈能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甚至衍生更多更親密的關係,如朋友、夥伴。

當他發現他不是家庭的中心,也就不會產生太多的期待和失落,他明白生活的秩序和流動有一定的準則,並不是按他的情緒或需要走,我們的身心都因此變得健康。

【 文/小綾子〈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窮與富 教孩子認識錢 】

在現今的社會,錢,絕對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過去一般認為不要太早讓孩子接觸到「錢」這個議題,怕孩子幼小的心靈過早被汙染了。

但是,今天的「理財專家」卻認為,與孩子討論錢,就像與孩子討論「性」,或是「升學」等問題一樣,這只是生活中必須協助孩子建立正確觀念的一部分罷了。

與孩子談錢,有幾個關鍵方式。當然,不同年齡的孩子,還是要以不同的語言方式呈現的。

1. 不要取悅孩子,尤其不要以「錢」來滿足他們。

孩子們總是會要這個買那個。

家長需要理解的是: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時,當然他們會難過。

一定要反覆強化自己的信念:「難過就難過,學會等待對他是好的。」

可以用堅定,但是緩和一點的方式解釋:「我知道那個玩具看起來好棒喔。

但是在我們這個家裡,不是要什麼就可以馬上要的。

媽媽(或是爸爸)希望可以先……然後我們再去買。」不要以「你」這麼強大的字眼說話時,孩子接受度會高一點。

交換的條件也要清楚,而不是「乖一點就買」這樣朦朧的詞句。

◆◆◆ 錢少不需覺得丟臉

2. 教會孩子不要怕比較。

但也不勉強他們立即接受我們的價值觀。

有時,家長就是負擔不起出國遊學,或是發現孩子不太願意同學來家裡玩。

大一些的孩子,當然可以鼓勵他們自己打工賺旅費;小一些的孩子,卻必須小心指出他的顧慮。

「我發現你好像不喜歡邀請同學來家裡喔!」如果孩子可以說出原因,可以再協助他看到自己家裡的優勢。

「我們家雖然比較小,但是總是很乾淨。妳晚上睡不好時,媽媽也可以很快聽到啊!」但是,有時孩子還是會覺得「丟臉」。

因為錢的多少而覺得丟臉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需要時間去教育。這樣的時候,家長雖然知道問題在哪,卻是要慢慢來的。

3. 如果真的很有錢,拜託不要裝窮。

家中有錢,除非取之無道,否則不需要裝窮。

但是,因為家裡有多的錢,可以教育孩子如何透過金錢幫助需要的人,或動物。錢的價值只有在用出來時,才是有價值的。

4. 不要說「你不要為錢擔心,只管去做你想做的事」。

這樣的說法,好像「錢」是邪惡,不值得一談的;

或是,「錢」不重要,不需要放在腦中。

事實是,孩子有責任為自己的夢想負責,他們必須知道自己可以有的預算及開銷,以及在一定的範圍內,學習承擔的因果。

「錢」真的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和我們一樣,必須學習與它和平相處! 【 文/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轉個彎溝通 不耍賴了 】

家裡有個正值「灰葛葛」(閩南語)年紀的兩歲半大的兒子,近期頗為頻繁地上演「不合作運動」,這使得我跟老婆常常為了「撫番」和「招安」而費盡心思,但就在最近有一次的晚餐時刻,老婆的神來一句為困境解了套。

那天晚餐時,阿弟在剩最後幾口竟然「棄匙投降」,不吃了!任憑我們如何地好言規勸,他都無動於衷。

老婆就在莫可奈何之際,突然靈光一閃地問阿弟:「那麼我們不要『吃飯』,我們『飯吃』好嗎?」

想不到一直拗著的阿弟竟然說好,說完後就把剩下那幾口吃個精光。

這可讓我們夫妻倆發現了可以喘口氣的「絕招」,只要阿弟不「喝水」,我們就請他「水喝」;

只要阿弟不「洗澡」,我們就請他「澡洗」,屢試不爽。

只是,為了應急而使用的「絕招」,在狀況解除之後就必須棄而不用,因為畢竟教導孩子正確的用字才是正途。

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話術」的使用是非常必須的。

因為小小孩的思考都非常直觀,對於事情的判斷也有屬於他自己的絕對性,所以有時會覺得對小小孩講理好像「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但這不是孩子的錯,也更不是父母的錯,只要父母掌握教養的原則,對孩子所執著的事情,換個不同的溝通語句,轉個彎去處理,如此不但能讓自己的教養理念可以貫徹,也可以安撫到小小孩的心情,達到雙贏的局面。
【 文/蔡明昌〈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不斷關門的孩子 】

10歲的男孩坐在我面前,兩隻手不停絞扭,他的母親在旁邊說,去年6月帶去給醫學中心的小兒身心科診察,應該是強迫症,行為治療了4個月,卻完全沒有改善。

兒心是非常專業的領域,即使我是醫師,一開始也只打算先當一位朋友聽她訴說,不打算太早下評斷。

然而這是第3次見面了,我從她講述的片片段段裡,似乎開始拼出一些診斷以外的故事。

◆◆◆ 〈身心病了〉強迫症 門開開關關

男孩的強迫症狀是看到門就想跑過去關起來,而如果這扇門本來是關的,他就會先把門打開,張望一番後再關起來。

症狀一開始是在家裡,三房兩衛一陽台的門都給他一整天關上一輪,男孩的媽媽不得不盡量帶著他外出,希望能減低他在家裡的焦慮。

誰知道病症嚴重後,發展為連路上店家的門,男孩也硬想要去開關,媽媽阻止他,他就不肯離去,硬要往那扇他想開的門衝。

媽媽和男孩僵持久了也只好放手,任由一小段100公尺的路走上一個小時,只因為男孩必須將每個店家的門重複開關到他願意關上離開為止。

「我的臉皮在這一年變超厚的……」疲憊的朋友嘆了氣,望向兒子:「我必須趕緊到店裡向店員解釋,拜託他們通融讓兒子開關門到滿意為止,幸好店員們幾乎都會同情地接受我的請求,而我就守在他身旁,向因為他造成不便的顧客們道歉……」

◆◆◆ 〈缺了一角〉爸爸缺席 媽媽說謊

「爸爸呢?爸爸對凱凱(化名)這些行為有說過什麼嗎?」我終於忍不住問道,因為父親的角色幾乎消失在這位母親陳述的故事中。

「他……很忙啊,剛升主治,你也知道的。」「就算升了主治,再忙也比不上孩子還來得重要。他沒有參與過凱凱任何一次的治療嗎?」

「……畢竟和他比起來,我的工作比較不重要吧,所以都是我陪著。」

她側著頭撫摸兒子,我總覺得這之中有什麼不合理。

「那你們一起出門時,凱凱去開關門時爸爸的角色是在做些什麼呢?」

她深吸一口氣:「我們很久沒一起出門了。」

我沉默了,我看著她,希望她躲避的眼神能重新看向我。「你們在同一家醫院工作,凱凱也在同一家醫院治療。」

她的頭終於轉正回來,我看到淚水從她的眼角湧出:「我能怎麼辦?我沒辦法給別人看笑話,他要面子,我也只能顧著他的面子……」

兒童心理的治療本來就非常需要父母的配合,然而凱凱的治療卻因為母親對同醫院精神科醫護的隱瞞,而難有進展。

◆◆◆ 〈掩飾真相〉何者為因?何者為果?

就在醫師丈夫與護理師妻子的感情出現裂痕時,凱凱的開關門行為開始出現,他幼小的心靈藉著行為表現出父母爭吵時那些甩門、把自己關在房內、離家的舉動,反覆地開關門檢查像是在確認父母是否還在家裡,是否沒有把他丟下。

而醫師父親對於兒子的強迫行為感到厭煩,加重了凱凱的病徵,夫妻關係也走向了分居。

「孩子是無辜的,你不能順著丈夫的氣話,認為凱凱生病是壓垮婚姻的稻草。」

她摀著臉:「孩子是我的心頭肉,我知道我不該怪他,不,根本是我們夫妻倆害他生病的,但是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凱凱,在醫院面對同事還要裝笑臉,上次在醫院做治療時,心理師還對凱凱說爸爸最近很忙吧,我聽了都覺得自己快生病了……」

「換一家醫院治療吧,如果妳覺得自己沒辦法在同一家醫院對凱凱的治療團隊誠實說出夫妻感情問題的話。」

「但是換了醫院我就沒辦法那麼方便帶凱凱去治療了,畢竟同一家醫院,要做些什麼容易得多,我這樣考慮自己的方便度,是不是很自私?」

「妳不是自私,妳是在逃避自己的婚姻狀況。」我正色回她。她沉默了,隔了半晌幽幽說道:「你說的對,我不敢面對自己失敗的婚姻。

帶著凱凱去治療時,面對被關心先生忙不忙、被詢問假日3個人的活動或相處情況,我為了掩飾,會將缺席的丈夫編進我們假日的生活裡,替丈夫圓各種他從來沒參與治療的藉口,但是那麼說著的同時,彷彿我就還真的享受著丈夫在身邊的家庭生活,彷彿他真的是因為想要給我們母子更好的生活,才每天看那麼多病人、開那麼多刀,說著這些謊言的同時,我會覺得還有那麼一點幸福感……」

「妳對精神科醫師和治療師說的話,凱凱想必也聽在耳裡,凱凱會怎麼想呢?」

她一臉惶然:「我以為都只是一兩句場面話過去,凱凱應該不會那麼放在心上……」

我握住她的手:「其實妳知道的。說出來,或者換一家醫院吧,不然妳自己也要生病了。」

我調了能給予她勇氣、協助她面對婚姻問題的個人化複方精油給她,而不是原本她所想的給凱凱。

如果大人才是讓孩子生病的來源,該處理的對象不就是大人嗎?
【 文/汪郁榮〈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多讓媳婦嘗甜頭 】

曾經有個寓意既深又有趣的小故事,提及一個媳婦碰到惡婆婆而苦不堪言,她求助許多人,但長久以來不得其解。

直到有一回,一位智慧高人指點:「妳只要每天熬一碗甜芋泥給婆婆吃,保證一年後,惡婆婆就會消失了。」

半信半疑的媳婦,真的開始執行甜芋泥策略,每天一早起床就是熬一碗可口美味的甜芋泥,並且捧在手中,輕聲細語地勸婆婆吃掉……

如此這般過了半年,「惡婆婆」被噓寒問暖的善意所感動,結果不到一年,「惡婆婆」真的消失了,媳婦獲得了關愛她的「好婆婆」。

原來人是互相的,人是可以改變的,這個婆媳的甜芋泥故事最終是以喜劇收場。

◆◆◆ 〈婆婆苦楚〉家有惡媳 心事誰人知

有位婆婆善待兒子、媳婦和孫兒女們,不料,在進入「第三人生」的階段,兒子一家人逐漸減少返家,兒子也不像從前在電話中噓寒問暖。

半年多不得其解的婆婆才從兒子囁嚅的口吻中弄懂,一切是媳婦作怪。

媳婦不准兒子回老媽的家,否則要和兒子離婚,條件擺明了──把公公過世後留下的房產辦好過戶給到她的名下。

這位婆婆氣自己家兒子太懦弱,更氣這個媳婦如此陰狠算計,氣到後來終日以淚洗面,都快得憂鬱症了。

另一個惡媳婦的例子,也是婆婆掉著淚說出來的。

婆婆告訴我:「以前每天清晨4點半就起床,幫全家煮早餐,又準備了兒子、媳婦和3個孫兒女的便當,我希望大家吃得健康有營養。」

「這兩、三年來,我的體力不行了,兒子、媳婦說要搭公司的伙食,3個孫兒女也都陸續考上大學而離家外宿。所以,我就不用煮早餐,連中、晚餐也不煮了。」

「以前,我還不覺得媳婦偷懶,最近才感受到她對我是愛理不理,摩托車騎了,就去她的後頭厝(娘家),晚上9點多回來,看我沒吃晚餐,就把冰箱剩菜剩飯隨便燙一下,要我一個人坐在餐桌上吃。」

「歐巴桑,妳的兒子呢?他不會照顧妳嗎?」我好奇這家人是怎麼互動的?

「兒子做工廠夜班,回到家都是倒頭就睡。」原來婆婆對自家兒子是無可奈何。

◆◆◆ 〈反向思考〉甜芋泥新策略

老實說,新一代的媳婦確實不像古早時代媳婦的認分、認命,在追求個人成長和幸福的過程,多少是把公公婆婆排在人生順序的後段。

倒是「甜芋泥」故事可以反過來說了,變成長輩運用甜芋泥策略來感動媳婦吧!

一位婆婆到兒子媳婦家作客,總是帶大把的青菜,心想自家種的菜又不灑農藥,多健康啊!不料,媳婦總是說:「我們吃不了這麼多,媽,妳留著自己吃吧!」

有一回,媳婦可能上班累了,回到家打開冰箱又看到芹菜、大蒜、高麗菜,她大聲地罵出來:「看你媽又來作怪了。」

走出浴室正準備離去的婆婆,和媳婦打個照面,非常尷尬,幸好媳婦也是懂事的人,她立刻鬆開緊蹙的眉頭,對婆婆說:「歹勢啦!媽,我真的沒空煮飯,所以,不用……」

這位婆婆說:「經過這次教訓,我終於聽懂媳婦的話,後來每次只帶兩條絲瓜去,大家皆大歡喜了。」

另一對公婆送給兒媳的「甜芋泥」,則是「讓她假日可以好好睡一覺」。

通常他們夫婦輕裝便衣,然後到兒子媳婦家,把兩個調皮孫子帶開,帶他們坐火車一日遊,或是到郊外爬個小山、吃個美食,然後帶回家。

婆婆笑著說:「兩個蘿蔔頭男孩回到媳婦那兒,已經累到乖乖想睡覺,我們就看到媳婦充滿感激的眼神,還不停地點頭說謝謝。」

像這樣「送絲瓜」和「把小搗蛋帶開」,都是長輩送給媳婦最棒的「甜芋泥」,各位可以試試看哦!
【 文/吳娟瑜〈三代同堂樂〉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孩子挑食 別強迫接受 】

「橘子好臭!」語畢,緊捏著鼻子跑開,女兒從小就怕水果,唯二可接受的僅有蘋果和香蕉,其餘水果不管是熬煮成果醬、打成汁還是做成果乾都無法接受,爺奶認為孩子不可挑食,總又拐又騙,但女兒始終都不買單。

上了幼兒園後,全班同學開心享用飯後水果,女兒往往坐在位置上發呆,開學初期老師致電也寫聯絡簿,希望家長能配合「勸導」孩子嘗試不敢吃的食物,但我明白那種「就是討厭」的感覺。

即使當了媽媽,我還是挑食,對於肉桂、香椿和蒜頭這些味道較濃厚的香料,只添加些許在料理中也無法接受。

既然大人都有不喜歡的食物,小孩也是如此,又何必強逼?小時候我不喜歡茄子、苦瓜、榴槤等食物,就算爸媽祭出獎勵措施,只要吃一口就可換糖果餅乾,我也不為所動;

漸漸長大後,口味開始改變,竟沒由來地愛上了這些食物。因為明白對於味覺的喜惡是與生俱來,我從不強迫女兒做一個不偏食的「乖孩子」,所幸學校老師也能認同。

但朋友的孩子小傑就讀的幼兒園可就沒這麼好溝通,小傑相當排斥香菇、蝦米等配料,而學校的麵條、粥或是湯裡不免會搭配一些,用餐時,小傑總會一個個挑出,老師見狀立刻喝止,並恐嚇若不吃就會營養不良、變矮冬瓜,甚至吆喝全班小朋友取笑小傑是「偏食鬼」。

小小心靈因此受創,開始排斥上學,即使小傑媽希望老師不要再強迫孩子,老師依舊固我,朋友只好為小傑另覓新的幼兒園,一個能接受孩子挑食的校園。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均衡飲食,但營養來源並非單一,堅持於「不挑食」,恐怕只會剝奪了孩子享受美食的喜悅。
【 文/朱恬蜜〈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一種兒媳 兩樣心情 】
 
很巧合的,我跟夫家大嫂兩人的小弟不但年齡相近,而且都是40歲左右才成婚,結婚至今5年多都沒有生育的情形也雷同,甚至連弟妹的「相似度」都頗高。
 
大嫂說起她的弟妹總是負評不斷──不下廚煮飯,害他弟弟每天吃外食有害健康、不打掃家裡,讓家裡亂七八糟像垃圾堆、愛玩沒責任感,只想自私地享受兩人世界而不願意生養孩子。
 
大嫂說她媽媽對於弟妹不生,是因為「不想而非不能也」,很不諒解也很生氣,甚至還因此失眠憂鬱到要去身心科拿藥。
 
每次大嫂跟她媽媽都會同聲怨歎「家門不幸」,然後母女倆一起數落她弟弟「眼睛被蛤仔肉糊到」!
 
說起我那同屬不煮飯、不整理、不生子的「三不」弟妹,我倒是沒有什麼不滿的。
 
因為我自己也不是「完美人妻」,所以很能體諒弟妹不喜歡下廚和整理家務的感覺。
 
媽媽雖然曾對於媳婦不愛整理家務頗有微詞,但在我經常用「管他們那麼多幹嘛」、「還好她是『同道中人』,不然怎麼忍受小弟那個邋遢鬼」的說法幫她洗腦之後,現在媽媽也已經能「眼不見為淨、心不見不煩」了!
 
至於他們主張做「頂客族」,我個人覺得只要夫妻倆達成共識,與旁人有何相干?
 
媽媽則更是豁達,從來不覺得身為獨子的弟弟一定要傳宗接代,從剛開始的「順其自然」,到後來的「還好他們不想生,不然我那麼老了,怎麼幫他們帶孫子」,反而還鬆了一口氣。
 
而且我們都還挺感謝好脾氣又隨和的弟妹,小弟打光棍到40歲,在決定終身不婚的時候,找到一個願意與他共度一生、彼此照應的人,讓年邁的爸媽和3個姊姊都放下了心中的大石頭!
 
幾天前回婆家,大嫂又吐苦水提到自己的媽媽最近又因為「看不慣、受不了、忍不住」而和兒媳起衝突,鬧得家中滿城風雨。
 
昨天跟媽媽閒聊起這件事情,媽媽說了:「妳大嫂真是不像我們那麼有智慧,我們什麼都不管、什麼都往好處想,所以每天都開心快樂沒煩惱,這樣多好!」
 
夫妻相處有他們自成一套的模式,何須旁人插手?
 
兒孫自有兒孫福,與其操心,不如祝福,讓別人和自己都能隨緣自在過生活,不是最好的嗎?
 
【 文/珍妮佛〈婆媳過招〉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愛他 就把孩子趕出家 】
 
所有關係中,親子關係是最特別的。
 
其他關係的維繫,目的在於相守相伴,親子關係的目的卻是「分離」。
 
從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父母給予的任何照顧與指導,目的都指向一個,為的是讓孩子有朝一日有能力離開父母,自己獨立生活。
 
所以,把心愛的孩子「趕出家門」,是父母要做的一項重要功課。
 
◆◆◆ 〈Check Point〉到底是誰離不開誰?
 
假設孩子離不開,父母就是要下足狠心、想盡辦法,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如果到了長大成人,孩子還賴在家裡,最後進一步變成啃老族,是父母失職。
 
要知道,啃老族是父母「肯」出來的,如果這個不肯,那個不肯,孩子是啃不動的。
 
對於黏性強、依賴心重、或懶散不積極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抓緊時機點,一腳把他們踢出去,比如:考上大學、出外就業、結婚成家等,都是漂亮的時機點,不容錯過,否則一去不復返。這些時機,冠冕堂皇、理直氣壯,敏感的孩子不會多慮或受傷,而賴皮的孩子也失去賴在家裡的藉口。
 
所有的事實都證明,不讓孩子住在家裡,是避免他們淪為啃老族的關鍵一步。
 
但是,在處理孩子離家這件事上,最棘手的還不是孩子,而是以下這兩種父母:
 
1 . 離不開孩子的父母:其實是他們有分離焦慮,不承認孩子長大,也害怕孤單或被遺棄,緊巴著孩子,不放手讓他們往前走。
 
2 . 有錢但捨不得花的父母:他們很會精打細算,總是把錢擺在第一優先考量,至於孩子的獨立性反倒其次。
 
◆◆◆ 〈全都準備好〉吃住在家 失去工作動機
 
50幾歲的凱莉就是這樣一個媽媽,她和先生都是公務員,上一代留下不少財產,兩人名下房子至少5間,將來老了,自己住1間,兩個兒子可以各分到兩間。
 
這樣一個不愁吃穿的家庭,理應羨煞一般人,可是凱莉並不開心,一直擔心大兒子明倫會變成啃老族。
 
在我看來,明倫老早徹頭徹尾是一名啃老族。退伍4年,明倫一直在準備公務員考試,沒有一份正職工作,而是每星期到鄰近的小7打工兩天,月領大約1萬元,逼近30歲大關,仍然沒有一個具體的打算,假設公務員沒考上的話,要從事哪一行。
 
是的,他沒有動機要找工作!
 
住家裡、吃家裡、用家裡,不必支付一毛錢,自己賺的自己花,雖然錢少,可是明倫是一個大宅男,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是看書就是打電動,不需要花錢,而且對生活沒有太多欲望,也就沒有匱乏感,這樣的小日子,加上偶爾的小確幸,舒服自在得很!
 
而且,就算不工作也沒關係,至少可以不勞而獲兩間房子,這是很多人打拚一輩子也未必賺得到的龐大財產。
 
這恐怕是他考了4年公務員,還一直沒考取的癥結,原因是不需要考上!更何況考上之後,公務員也不見得好當,何必辛苦準備考試呢?
 
◆◆◆ 〈省錢的背後〉啃老族 家長肯出來的
 
於是,我勸凱莉讓兒子搬出去住,哪裡知道凱莉竟然面有難色,首先是明倫從未在外面住過,她擔心明倫不習慣。
 
這真的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一般來說,很多孩子考大學選填志願時,會特別挑離家遠的學校,為的是離家,在外面自由自在獨立生活,尤其是男生。
 
家住台北,在桃園念大學,竟然通勤4年!這是凱莉做成的決定,她的解釋是,「在家裡吃住,比較省錢。」
 
凱莉已經很富有,還每天省這省那,省下來的錢統統拿去買一間又一間的房子,就是不想給孩子壯膽,讓他出去一個人住,學會料理生活、解決問題。一旦孩子習慣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更不會主動想搬離舒適窩,不缺這不缺那,不工作也能活得好好的,跟著便看不到勞動的價值,失去賺錢的動機。
 
這還不打緊,明倫連女朋友都帶回家同居,兩人一起住家裡、用家裡,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擺開來的態勢是即使結婚,還要一直住下去。
 
所以,明倫的啃老族,問題根本出在於凱莉身上,是她「省」出來的,也是「肯」出來的。
 
凱莉現在剩下的唯一時機點是「三十而立」,要求明倫必須在30歲前搬出去,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如果再錯過這個時機,心疼花錢、捨不得孩子吃苦,就等著一輩子心疼吧!
 
◆◆◆ 〈家長筆記本1〉子女獨立謀生5個觀念
 
當子女畢業了,沒什麼好說的,就是要出去找工作,並且搬出家裡,到外面獨立謀生!
 
父母放手,就是給孩子放生,讓他們學會在這個地球上怎麼生存下來。
 
父母再捨不得,都要有以下5個觀念:
 
1 . 金錢和孩子相比,孩子的未來最重要。
 
2 . 留給孩子財產,不如教他謀生能力。
 
3 . 孩子長大成人,獨立謀生是他的責任,不是父母的負擔。
 
4 . 領再少的薪水,孩子都會想辦法養活自己,這是他要學會的生存之道。
 
5 . 年輕人本來就要吃苦,沒吃過苦就是白活,就是蒼白一生,沒有故事的人!
 
◆◆◆ 〈家長筆記本2〉鼓勵孩子離家 5時機點
 
父母經常與子女產生衝突,原因都不是講的話沒有道理,而是講話的時間不對,讓人反感。
 
成長是有進度表的,有其規律性,掌握時機點,再難以啟口的事情都可以進行得圓滿順利。
 
以下這5個時間點,是子女離家最溫馨美麗的一刻:
 
1 . 上大學時
 
2 . 開始就業時
 
3 . 三十而立時
 
4 . 有伴侶同居時
 
5 . 結婚時
 
◆◆◆ 〈達人小檔案〉洪雪珍
 
畢業於政大新聞系、台大商學所。現為「yes123求職網」資深副總經理,致力於和2、30歲青年談人生觀與工作觀。
 
在yahoo、商周、今周刊等網站撰寫專欄,深受讀者喜愛。著有《工作教養》、《不乖勝出》、《工作愈換愈好》。fb粉絲團:https://goo.gl/0slQx5
 
【 文/洪雪珍〈轉大人的路上〉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老,是甜蜜的負擔? 】
 
在台灣,14歲以下的孩子和65歲以上的長輩,人數即將成為正比;2025年來臨時,台灣老年人口將占去總人口的20%;
 
萬眾矚目的長照2.0政策正在積極地推展……對這些報導最有感覺的應該是家中的老人家。
 
只要被稱為阿公、阿嬤、外公、外婆,可說就是「老」字輩的人。
 
我自認體能狀態不錯、工作能力也強,可是當長得比我高的孫子由上往下「探照」到我頭頂的白髮,每個都是毫不留情地嚷著:「阿嬤,妳的白髮變好多了。」
 
我拚命地吃養生食物、拚命地做運動,可是,拚不過「時間」這個生命的巨人,它就是要我注意到眼角的魚尾紋,要我走路的時候速度放慢,要我看看周邊一些老朋友、老同學、老同事是怎麼逐步邁向「老」字號人物。
 
◆◆◆ 〈分享感覺〉當阿嬤變很老時……
 
「有一天,阿嬤如果變很老很老,你會怎麼想?」我問大孫子Coobie。
 
剛晚自習到家的他,一邊找食物,一邊拍我的肩膀,笑嘻嘻地安慰我說:「阿嬤,妳看起來很年輕,不會變老。」
 
好!這個回答讓我龍心大悅,是我最想聽的;問到第二個孫子Ricky,他的回答則是:「不要煩我,我要睡覺了。」哇!碰到一根軟釘子。
 
接著,我去問二兒子Arthur,他正在滑手機,聽到老媽的問話,他停住手,突然說了句:「我害怕失去妳。」
 
這句回答出乎我意料之外,我注意到他把「老」和「死」拉在一塊兒思考,沒有人說「老」就立刻走向「死亡」啊!這其間還有足夠的時間來相處的。
 
Arthur的回答讓我注意到自己在三代同堂家庭,還有不少未竟事宜尚待處理,家人可以分享的心靈感受、彼此道謝,以及珍惜美好時光,還有更多更多。
 
「死了算了,不然還能怎樣?」我問到老公Show時,他一句話直截了當拋過來,我也是沒心理準備。
 
乍聽之下,還真殘酷,儘管死亡是人生必經之路。
 
總也要優雅一點,敦厚一些。看我愣在那兒,老公又講了另一句話一樣讓我震住。
 
Show說:「我是不讓別人來瞻仰遺容。」
 
這時,我不再閉嘴了,我說:「瞻仰遺容是對好友、子孫的安慰,有些話在蓋棺之前可以說一說,一切由不得你呀!」
 
說到這裡,我不再爭辯了,每個人有不同的感覺,尊重還是必要的。
 
至少有些話可以講開來,在三代同堂的家庭裡,也是不錯的分享機會。
 
◆◆◆ 〈及早規劃〉優雅老去之前3件事
 
在目前,我還生龍活虎之際,我開始思索──儘管政府的長照政策正在推展,未來的老人獨居已成普遍趨勢。
 
《今週刊》曾經訪問台大教授劉毓秀,她提到自己已進行20年的現代新孝道計畫,她的前提是「提供父母保存生活技能與體力不退化」的照顧模式。
 
她建議的3項方式非常好,我已經自行處理了。
 
1.住宅改變:目前我住一樓,不用爬樓梯,浴室已舖上止滑地磚,牆上也設有扶手了。
 
2.不當宅老:絕不一人躲在屋子內,有時自得其樂,跑去看電影、游泳、跳街舞;
 
有時和孫子們相約上健身房;還有就是跑演說行程、媒體通告,讓自己有點忙又不會太忙。
 
3.有事,弟子「不」服其勞:這是指要讓長輩有事可做,年輕晚輩不要搶著做太多,以免造成長輩處處習慣依賴別人,反而退化得快。
 
針對這點,我可要謹記在心。
 
我訓練自己凡事盡量自己來;送洗衣物、倒垃圾、買牛奶、跑郵局……沒錯,這些事做習慣了,可以減少家人的負擔,也可以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
 
總之,「老」這個字看來有點刺眼、聽來有點刺耳,但不論如何,老天爺是公平的,「生」「老」相依,最重要是如何減少「病」的「折磨」,和「死」之前的「掙扎」。在來得及規劃之前,值得好好拉自己一把。
 
【 文/吳娟瑜〈三代同堂樂〉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孩子耍賴 別被打敗 】
 
之前天氣冷時,5歲兒子在我替他洗好澡,準備換上衣服時,起初都任我擺布,就是到了最後一件外套,他意見就來了,立刻嘟嚷著說:「上衣、褲子和襪子都是藍色的,怎麼外套是花的?這樣會影響我的帥,我不要穿!」當下,我真的傻了!
 
從來不記得自己在5歲的時候有沒有審美觀念,有哥哥姐姐不要的衣服可以保暖就謝天謝地了,哪裡還有機會可以挑、可以頂嘴?
 
我冷冷地看著他:「你確定你不要穿?天氣很冷,不穿外套,待會兒流鼻涕弄髒衣服才會影響你的帥!」
 
我故意撇過臉不理他,就看見他用鄙夷的表情緩緩地還是將花外套給穿上了。
 
更有一次,下了班已經累壞的我來不及煮飯,就用最簡單的方式煮了一鍋麵。
 
大概是孩子好命慣了,平常老是由他們點菜,如今就要自食惡果了。
 
小犬一見到桌上只有麵食,就狂抗議:「怎麼只有麵?我今天不想吃麵,我不要吃麵,因為吃麵沒營養,我會長不大!」
 
這下子換我火了!一屁股坐在餐桌邊,瞪大著眼睛告訴他:「沒關係!今天晚餐只有麵可以吃,如果你要吃飯,麻煩大爺你等明天的營養午餐,我看過你學校的菜單,中午吃飯!」
 
接著我頭也不抬地,認真地吃了自己煮的麵。
 
這頓麵吃得我有點兒難過,畢竟忙了一整天,回家還要下廚,竟然連小屁孩都頤指氣使,實在過分。
 
大概是看見我火了,一開始小孩也拗脾氣在客廳自顧自地玩著玩具,但不到半個鐘頭,他也餓了,就過來坐下來把一盤滿滿的麵嗑光了。
 
遇上愛頂嘴的孩子,有的時候真的無奈又想要舉白旗投降。
 
只是這是家長與孩子的拔河賽,不堅持到最後,自己不會是贏家,所以,還是堅持對的事,別讓孩子的頂嘴成為常態,否則當家長的只好自食惡果。
 
【 文/筆抹莎〈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婆婆看病 跟媳婦請款 】
 
66歲的黃太太住在老家,兩個兒子住在附近。大兒子開了一間公司,生意興隆,二兒子是個上班族,只夠溫飽,因此生活費大都由大兒子負責,但是大兒子的財務由擔任會計的老婆掌理,他要花錢都要向財務長領用,不能任意花用。
 
有一天黃太太騎摩托車不小心撞斷大腿,需要開刀休養。
 
媳婦說她不想照顧婆婆,大兒子說那就請24小時看護,媳婦付了4個月的看護費,從此再也不准黃太太騎摩托車,並把摩托車藏起來。
 
節省的黃太太每次出門都搭公車,他的兒子要她搭計程車,她說那就給錢吧!
 
兒子說他會給,可是媳婦要她拿收據請款,醫藥費也一樣要附憑證,聽到這麼麻煩,我覺得不可思議。
 
黃太太說所以她都省吃儉用的,兒子有給生活費就不錯了,其他要檢據向媳婦請錢的事就免了,還有老人年金支應就夠了,兒子剛創業時,媳婦戰戰兢兢的,連一塊錢都記得清清楚楚,感謝媳婦勤儉持家,兒子才有今天的事業。
 
【 文/蔡愛慈〈生活停看聽〉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媳婦識大體 公婆真歡喜 】
 
幾年前一次家族聚餐,當最夯的選舉話題在餐桌上發酵,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各抒己見,我隨意脫口說出,幾天前才和老公一起去連署支持了某位候選人參選。
 
本以為這不過是件小事,沒想到老公不但立即變臉,還用力將筷子重重放在桌上發出巨響,表達對我「大嘴巴」的不滿。
 
此舉把公婆和大伯大嫂全都給嚇壞了,這種媳婦當著全家人面前被「摔筷子」的場面,讓原本和樂融融的氣氛頓時凝結。
 
老公就是這副德性,也不管人事時地物的外在因素,一有不爽就直接發作,除了沒有顧慮到我的感受之外,也讓周遭人尷尬到不行。
 
當眾受到如此不被尊重的對待,我不是沒有情緒,只是清楚摸透老公「喜怒形於色」的個性以及「Easy come,easy go」的脾氣,所以早已練就一身高EQ,不但不被激怒,還能以四兩撥千斤來化解。
 
當時在一片死寂了約莫10秒鐘之後,我跟老公說:「神經喔?幹嘛筷子放那麼大聲?」
 
此話一出,全面噤聲的大家又趕緊若無其事地哈啦了起來,一次愉快的家庭聚餐幸而沒有因此而變調。
 
或許是基於對老公的「太了解」,我並不覺得「太委屈」,還可以豁達地覺得自己不過是不跟他一般見識而已。
 
而且這樣「媳婦不計兒子過」的做法也博得了公婆的歡喜,因為他們深知自己兒子的脾氣和任性是改不掉的了,有個媳婦能如此「逆來順受」,不但對我疼愛有加,還經常替我抱不平
【 文/思微兒〈婚姻研究院〉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生活習慣不同 互相磨合 】
 
有人說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家人。
 
的確,婚前耳聞朋友籌備婚禮時,雙方家長對於飯店等級、喜餅幾層、婚紗套數各有想法。
 
女方家長習慣將女兒寵在掌心,男方則一貫節儉,希望將錢用在刀口,於是討論變過招,弄得新人急忙從中破冰,生怕婚事凍結。
 
人與人,關於習慣歧異而生的故事繁多,一千零一夜也無法講盡。
 
不過當場景挪移到同居所,對象變成婆媳,複雜度恐怕更上層樓。
 
婚後入住婆家,因習慣不同,磨合不斷開展。
 
例如愛惜資源的婆婆不捨回收空罐,塑膠桶或玻璃瓶堆滿廚櫃,等待派上用場的那天,而我卻不慣囤物。
 
或者習於操持多人飲食的婆婆總購回過量蔬果,上次買的還未下鍋,新食材又入住冰箱,導致得常清理腐爛菜葉。
 
我同樣將娘家習慣引進。像是天黑必點燈,即便無人的公共空間也是如此,此舉惹來婆婆協助關燈,有時我僅回房拿物件,回頭卻見客廳熄火打烊。
 
另外平日上班已夠勞累,我習於週日一次灑掃,此情形下若見婆婆舉起掃把,便讓我心跳急促。
 
和外子生活亦是如此。兩個人便是兩種擠牙膏方式、塑膠袋綁法、被子摺法、電線捲法,習慣小事日日於夫妻間上演。
 
然而我能直接和外子明說,卻還無法拿捏與婆婆談話的分寸。
 
有時外子會故意逗弄婆媳間不同習慣,比如我不吃隔夜菜,婆婆則擅長新瓶裝舊酒,他便於飯桌上點出某菜是兩頓混搭,鬧得我每道沾筷,並頻謝婆婆下廚美意。
 
幸好不同的習慣尚未結出惡果,因我們都試圖用善意去理解對方做為及調整。
 
於是婆婆開始點起夜燈,而我與外子會將瓶罐去蕪存菁,但維持檯面的澎湃陣勢。
 
令我還沒習慣的是婆婆會把曬於門邊的傘收至別處,而我屢次忘記拿回,導致買入一把把超商傘。
 
不過,我願意習慣溼傘應有的位置,只是,在習慣這個習慣之前,不知道我會帶回幾把雨傘。
【 文/賴賴〈婆媳過招〉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對不起,就沒事了? 】
 
「跟他說對不起!」我厲聲地責備犯錯的孩子,然後要求他跟對方道歉,之後,就應該皆大歡喜,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一直以來,我都是如此解決孩子間的紛爭,也覺得「先了解事件,找出元凶;
 
然後,說對不起;最後,問題解決」是專業的問題解決模式。這個SOP直到今年校慶會被推翻。
 
一個外校的學生欺負班上孩子,身為導師當然要伸張正義。
 
先了解事件:剛詢問始末,就強烈感受這學生非善類;
 
進入流程二的責問:還沒使出道德勸說,這學生直接桀傲搶白:「要不然,對不起嘛!」
 
這算哪門子道歉?我當場怒火攻心。「都說對不起了,要不然妳想怎樣?」
 
都說對不起了,按照以往模式,我好像「不應」怎樣,再怎樣就太沒風度了,但我卻氣得說不出話來。
 
這讓我想起引起社會輿論撻伐的「小燈泡事件」。嫌犯釋出善意向小燈泡的媽媽道歉、表明悔意,希望(自以為就可以)獲取小燈泡父母及社會諒解(減輕刑責),但目睹自己心頭一塊肉被殺害,天倫夢碎的傷痛,難道是一句對不起可以弭平的?
 
這擺明是要求好人犧牲權益給壞人機會,拿著人道招牌卻變相鼓勵犯罪,而大家卻習以為常,亂象如何不頻出?
 
電視節目中,壞人對好人極盡所能地蹂躪,最終儘管得到報應,但常是一句「對不起」就能獲取諒解,最後和好人一樣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無怪之前有一個學生立志當壞人:「壞了99集,最後一集痛苦10分鐘,只要聲淚俱下道歉,還不是過跟好人一樣的生活。」如果真實生活也這麼處理,誰要當好人?
 
「對不起」應構築在道德良知上,若孩子沒有真的悔悟,沒有真的意識到自己訛誤的行為所帶來的損失,「對不起」只是一個卸責及免於被責罰的手段。
 
◆◆◆ 〈家長看過來〉與其以德報怨 更應以直報怨
 
「對不起」使用最浮濫的場域應在校園中,最有利的證據就是霸凌事件,所以被霸凌者恆被霸凌,事情將一再循環重演,如果孩子在學校學的就是這種行為模式,難保不會原封不動帶到職場及日常生活中。
 
那要以暴制暴嗎?當然這不是好的方式,但與其要求「以德報怨」,我想「以直報怨」才是我們應給孩子的正確處理方式,該如何做呢?以本身的經驗提供父母參考。
 
◆◆◆ 1.先和孩子釐清哪裡做錯了。
 
孩子有口無心的道歉,很多時候只是懼於權威,而沒有正視或理解自己錯誤的行為。
 
循序漸進、切入核心地引導,讓孩子能夠自省,除了導正偏差行為,也能讓孩子減少再度發生偏差行為的機會。
 
◆◆◆ 2.讓孩子知道他須為他做錯的事以「行動」做彌補。
 
口頭道歉完,最重要的是行為內化,這時,適當的讓孩子付出代價是必要的。
 
例如:欺負同學,就讓他擔任同學的守護天使等,具體可行的方式。
 
◆◆◆ 3.溝通有效彌補方式並承諾不再犯錯。
 
如何彌補呢?有時父母師長可依照孩子情況或情節輕重做判斷、決定,但要立竿見影,還是要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懲處,這時,和孩子溝通擬定條約及向有經驗者諮詢,就是可考慮的方式。
 
沒有一套標準的「作業流程」適用於每個事件,但你及孩子用較明確的態度處理錯誤及修正、澄清觀念才是解題良方。
 
孩子在事件處理中,該學習的除了導正問題行為,問題處理的能力及降低再犯的機會,才是孩子最大的習得。
 
【 文/周素珍/國小教師〈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婆媳過招 抱怨不斷 傷感情 】
 
「告訴妳媽,有事情直接對我講,不要透過第三人!」
 
婆媳的問題,好像永遠無法解決,當嫂嫂這麼說時,我也只能告訴她:「如果妳這麼認為,那麼也請妳直接告訴媽媽妳的想法。」
 
來自不同家庭,能相處融洽,是需要用心經營的,凡事多一分尊重,多一分退讓,自然也就不會造成太多的磨擦了!
 
「鈴……鈴……」急促的電話聲,一通又一通,我就知道今天的工作得停擺了,媽媽的聲淚控訴,嫂嫂的哽咽反駁,讓我也變成了受害者,無論我如何勸告,最後還是惹得媽媽責怪我沒選邊站,嫂嫂也覺得我沒支持她。
 
原因就在於我沒火上加油,替她們指責對方,而是建議她們改善自己,多替對方著想!
 
老人家年紀大了,凡事力不從心,只能以聲控方式,來主導她曾經掌控過的事情,抓住一點主控權,證明自己的權力與地位仍然存在!
 
而媳婦當家慣了,認為自己全權處理就夠了,不需要婆婆左右,所以才會引爆戰火!其實如果婆婆能放鬆標準,不要太要求媳婦;
 
而媳婦在小事上能多讓婆婆拿主意,就不會常常劍拔弩張了!
 
當抱怨成為習慣時,就會變成感情的殺手。試著改善自己也會改善別人,停止抱怨吧!用智慧解決問題,才能讓生活更有意義!【 文/秀秀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不婚不生 長輩放生 】
 
為人父母需要從傳統的價值觀跳脫出來,在此時此刻能找到一個舒服的觀點讓自己海闊天空……
 
在一所國中演說後,一位媽媽提及心中的擔心,她說:「女兒才10多歲,已經宣布將來不結婚、不生孩子,問她為什麼?她說連自己都養不活,又怎麼去養孩子?」
 
「那妳希望她怎麼做呢?」我請教她。「當然跟我一樣,要有自己的家庭,有美滿的婚姻生活啊!」
 
這時,圍繞在旁的爸爸媽媽七嘴八舌地說:「哎呀!不可能啦!現在的孩子管不動啦!」「社會在變化,價值觀都變囉!」
 
當一種思維本來只是說說而已,可是透過各種管道討論、渲染,不知不覺中,竟然也成了一種社會可能的趨勢,成了人類的集體潛意識。
 
當然,兒女在10多歲說的話不見得是深思熟慮後的結論,或許長大後,碰到對的人,渴望自組家庭,渴望終身廝守,因而做了不同的決定,但是無論如何,為人父母需要去思索這件事,讓自己從傳統的價值觀跳脫出來,在此時此刻能找到一個舒服的觀點,讓自己海闊天空。
 
◆◆◆ 〈不可同日而語〉家庭結構 跟著時代變化
 
同學會裡,大家熱鬧分享之餘,一位女同學突然感慨萬千地說:「當年我晚婚,孩子又生得晚,結果他們正好在不婚不生、怕麻煩的世代裡,還是你們比較好,孩子生得早,他們也都結婚了,好羡慕你們有孫子、孫女可以抱。」
 
她這麼一說,有些同學反過來安慰她:「看妳多逍遙自在,我們還羡慕妳呢!」
 
可以說,真是人比人,氣死人,怎麼比,都自認輸人一大截。
 
回想起小時候,跟著爸爸、媽媽回到老家鹿港,阿公、阿嬤、外公、外婆看到我們回去,都是咧著嘴笑哈哈,摸摸頭也好,給個糖吃也好,他們都好開心。
 
如今,這個世代的三代同堂畫面已經迥然不同,有的爸媽等不到兒女電話因而黯然神傷,也有的兒女在都會叢林裡過著加班熬夜的苦日子,爸媽根本不敢打攪他們的生活作息,更不敢過問愛情進度,萬一逼急了,雙方反悔,今後連個孫子孫女沒得抱,那該怎麼辦啊?
 
所以,現在有很多的家庭結構成了雙人家庭、單人家庭,越來越少媳婦喜歡住進夫家,過著照顧公公婆婆的人生。
 
◆◆◆ 〈人生新選擇〉兒孫減少 思維轉個彎
 
在第3人生的銀髮族朋友們,一方面正在調適如何面對兒孫可能不婚不生的時代趨勢,一方面也正在面對可以陪伴的家人越來越少的現實狀況。
 
環顧周遭,目前觀察到的銀髮族因應兒孫減少的措施,有如下3種:
 
●● 1.獎金型:
 
財力雄厚的銀髮族,放出優惠的條件,只要懷孕生產,每一個嬰兒獎金台幣100萬起跳,還有的仍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因此,生男娃比生女娃的獎金還多,往後還有教育補助金等,可以說為了厚殖家族,不惜大手筆來投資。
 
●● 2.放棄型:
 
這些長輩是在一種不抱希望的感覺中,就讓孩子自行決定,這並不是尊重的放手,而是對自己孩子沒信心。
 
最常聽到的就是「他連自己都養不活,又如何去養孩子?」「他可別養一些不乖的孫子給我惹麻煩!」
 
●● 3.自由型
 
這些長輩則是深知兒女在寧缺勿濫的原則下,選擇了不婚;也因為事業心強,因此選擇不生,因此是在充分理解下,尊重子女的決定。
 
想得開、放得快,這類型的長輩也樂觀得很。有位媽媽告訴我:「我們家4個兒女大學、研究所畢業後,統統沒找到結婚對象,陸續回到家裡住,他們都在上班,現在我們好像回到孩子國中、高中階段,我會幫他們準備便當,假日一起聚餐,這樣的生活方式,我也很滿意。」
 
每個人有不同的思維和選擇,當掉入時代的漩渦,每個人在浮浮沉沉之際,是可以為自己找到一個適合自己、也適合子女的生活方案。
【 文/吳娟瑜〈三代同堂樂〉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家長心態不改 教育翻轉不了 】
 
之前看到報紙大篇幅報導哪個學校幾位滿級分同學、今年誰又錄取了繁星計畫……反正早已經習慣在台灣學科至上、學歷至上的根深蒂固的思維。
 
但當我看到一位只剩下皮包骨、臉龐消瘦的孩子抱著媽媽開心地笑,這張照片深深震撼了我!
 
我看了關於她的報導,高二因功課壓力太大導致厭食症,透過治療,「家人的陪伴終於病情好轉,今年如願考上心目中的學校」,當媒體大篇幅地報導,是不是暗示著這是一件很棒、很值得嘉許的事?
 
厭食症是種心理疾患,當這瘦弱的小女孩考上那一刻,你以為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了嗎?
 
不!孩子的心理問題沒解決,考上那一刻,真正的問題才剛要來呢!
 
因為沒有人教她如何去調適心理壓力,沒有人教她考上名校不一定是唯一的路,沒有人教她人生有很多選擇,沒有人教她考不好,不代表人生完了。
 
是什麼樣的教育環境讓孩子拚成這樣?讓求學變得這麼痛苦?
 
我們的教育一直緩慢地在扭轉中,但當我們社會的氛圍沒改、家長的心態沒改,其實12年國教,多元發展只是一個裹著漂亮糖衣的假象。
 
當我們經歷了這麼多的事情,高材生受不了別人不愛他而選擇殺了對方、名校學生受不了課業壓力選擇了輕生、捷運的殺人事件……我們怎麼還可以當這是個案?把眼睛矇起來,耳朵關起來說我們的孩子沒事;
 
大家都這樣,所以我的孩子應該也可以,習慣就好了啦……不對的事為什麼要姑息?
 
為什麼要習慣?教育真的出了問題,我們卻只是眼睜睜地讓它發生!
 
學科至上已經把台灣的工作環境變成一灘死水,為什麼大家都看不到?
 
孩子名校畢業又如何?沒能力和職場接軌,沒有與世界人競爭的堅忍,有的連基本的想法都沒有,我不曉得這名校的畢業光環可以撐多久?
 
人生很長很遠,絕對不是考上好學校就是完勝了,而你的人生要走得遠、活得精采、心靈要富足,靠考滿級分是不夠的。
 
父母們,當你對孩子的榮耀上了癮,誰來救救我們的孩子?
【 文/許小玲〈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慢飛天使 終將高飛 】
 
寶貝是家中的第一胎,也是長孫,所以剛出生的寶貝很幸福,阿公阿嬤大家都很疼愛。
 
到了1歲多時,寶貝的發音一直停留在疊音,只會爸爸媽媽叫,其他的音發不太出來,表達能力也讓大家看不懂他要表達的是什麼。
 
走路也是算慢,1歲6個月才會走,因為擔心寶貝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於是在1歲11個月時,我跟先生決定帶寶貝去大醫院檢查看看。
 
上網找尋這方面的資訊,我們決定先掛復健科,寶貝運氣很好,遇到很細心的女醫生,她看了寶貝也覺得他發展情況有比較慢,為了更了解是外在還是內在因素影響,我們安排了一連串的檢查……
 
印象最深刻的是腦波檢查,本來活潑亂跳的寶貝瞬間因為麻醉後突然睡著,讓我看了很不捨,那一幕雖然經過6年,還是很深刻。
 
檢查過後,醫生幫我們轉診到小兒神經科,結果報告沒多久出來了,寶貝真的是認知、動作、語言都是發展遲緩,尤其語言較為明顯,當醫生從口中說出「遲緩」這兩個字時,我真的當場愣住,也傻了,怎麼寶貝會是遲緩的孩子?
 
但因為在網路也查詢這方面的資訊,發現早療的黃金時期在3歲前,所以當一踏出診間,背後突然有兩個社工員問我要被通報嗎?通報?我一想到寶貝的將來,也為了他好,二話不說就說好,因為我需要資源、需要幫忙,就這樣開始了我們的早療路程。
 
◆◆◆ 〈慶幸早發現〉先面對 才能接受
 
在還沒接受早療前,我曾自己跑去診所問看看是否可以讓寶貝接受早療語言跟職能療程,也跑去兒童發展中心求助,想到那一段求救過程,真的是一段艱辛又難熬的回憶。
 
不過皇天不負苦心人,我們終於找到診所可以讓寶貝上課,雖然離家有點遠,但我跟先生一下班就帶寶貝勤跑療程,一開始從1間上到3間,幾乎一個星期就跑4天。
 
原本阿公阿嬤說「大隻雞慢啼」,反對我們跑療程,但因為看到寶貝有明顯的進步後,阿公阿嬤也幫忙白天帶寶貝到基金會中心上療程,這時候全家一起出動幫寶貝往語言早療復健路加油,寶貝幼稚園時也有基金會老師到園服務。
 
就這樣奮鬥了3年多,寶貝終於跟上正常同齡的孩子,全家終於不用東奔西跑帶寶貝上療程。
 
寶貝也從一開始不愛說話,到現在一回家就吱吱喳喳說在學校發生的事情,還會幫忙做家事,有時候還覺得他太愛說話了,很慶幸當初堅持早療路程是對的。
 
◆◆◆ 〈一路走來〉相信自己 相信孩子
 
這一路走來,真的很辛苦,尤其是剛發生時要面對的是周遭家人、朋友關切的問候,有時還會有異樣的眼光,但我覺得該對孩子的人生負責,因為他現在還小,什麼還不懂,因為踏入早療,我更發現寶貝跟我們是幸福的。
 
在基金會還會看到更多不同的小孩,他們的家長更是辛苦,但從他們身上我看到更多感動的故事跟毅力。
 
我也感謝老天賜給我一雙巧手,跟寶貝做了很多教具互動,誘發他多說話,還有現在的人因為生得少,所以很容易寵壞孩子,也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沒有自己動手做、動口說的機會,養成全家是他的遙控器,要做什麼馬上有專人服務,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學習當自己主人的機會,讓他自己動手做、動口說要的是什麼。
 
最後,我想以自己是慢飛天使家長過來人來鼓勵遲緩兒家長,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他們也很努力在跟我們一起奮鬥,只是我們要放慢腳步觀看,你會發現他們正努力在自己的天空展翅飛翔著……
 
【 文/陳姵潔〈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