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婆媳,親子,教育 (2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親情何價 】
 
這是一則填充題:2017年1月,新竹有位單親媽媽撫養兩個孩子當上牙醫,當年她跟孩子簽下契約,規定孩子成為牙醫後必須支付一筆錢,當做她的養老費用,後來這件事上了法院,法官判決契約有效。
 
如果妳也是一名撫養孩子長大的老媽,妳計算、想像過一名孩子從出生到上大學的費用總數是()。
 
這則新聞有許多的解讀面向,後來那個爸爸有跳出來,解釋說這名老媽比較沒有安全感,其實孩子都有給錢。
 
一般人的意見則是,母親撫養孩子,將孩子栽培長大,難道真的可以用錢來計算嗎?
 
但是,給什麼東西一個量化的標準,就是我們社會最熟知的氣氛,曾經有人說過,萬物皆有價。
 
我們不會真的這樣來計算親情,但還有種聲音說現在孩子生得少,是因為養不起,那不也是一種量化的說法嗎?
 
過去我們說,撫養孩子念到大學,就算了了親情責任,現在,許多成人卻仍過著青少年的延長歲月,住在原生家庭花父母的錢,甚至要爸媽給他們創業基金或買房子的第一筆貸款,所以對孩子的負擔,現在也延長到進入中老年人的父母身上。
 
也許有些人不喜歡將親情換算成金錢幣值,但就當做一個有趣的問題自己放在心裡想想,這個已經進入下半場的人生,做為老爸或老媽的你,為孩子付出了多少錢?
 
如果說你這輩子賺進的總數是一千萬,其中有多少比例花在孩子身上?有多少是留給自己的?
 
經濟和親情的對照關係,當然和時代及生長環境有關。
 
如果是生長在7世紀日本信州的嚴寒窮村,也就是作家深澤七郎寫的《楢山節考》的時空背景,當地流傳的換姥山傳奇是,因為糧食不夠吃,當地的人活到70歲就由兒子背著丟棄到深山裡。
 
小說裡的阿玲婆已經69歲了,牙齒仍然硬朗,卻被孫兒嫌棄為鬼婆婆,牙齒好就表示胃口好,會消耗糧食。
 
於是,阿玲婆自己敲斷牙齒,還要兒子辰己提前將她背上山。
 
小說裡最動人的一幕當然是,辰己小時候抱怨爸爸不早點把奶奶背上山,等到輪到由他背自己的媽媽上山時,卻是萬般地延遲,非常地不捨,總算理解了自己爸爸當年的心情。
 
從小說回過頭來看台灣的這則新聞,外面的人應該看不透的親情糾葛,卻要等自己進到了父母的角色,才總算有了點頭緒。
 
當我們計算著這輩子花在孩子身上的金錢,以及自己可以得到的回報,覺得這真是項賠本的生意時,回過頭那小說裡辰己的心情總會浮現上來。
【 文/呂政達〈50 Plus〉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婆家愛干涉 未婚先焦慮 】
 
Q:父母早逝,我一直與小我10歲的妹妹很親。她訂婚後不久就發現懷孕了,所以兩人先去公證,等孩子生了再辦小型婚禮宴客。
 
只是男方家人,尤其是岳母,喜歡大場面,說結婚要請40桌,而生產時,她和她兩個女兒也要進產房。
 
妹妹很不喜歡婆婆的小題大作及愛四處廣播,已經開始焦慮了。
 
妹夫人很好,也很愛我妹,只是個性較被動,父母的話很少違抗,他總是說不過他母親。
 
我很希望婆家人能聽見我妹的心聲,尊重她的願望,但這事得由小夫妻去和他們說,請問我該如何幫助他們?
 
A:妳無法改變小夫妻的行為及與家人的關係,但妳可以鼓勵他們去發展勇氣與毅力,來建立小家庭的基礎,保護其獨立性。
 
也就是說夫妻兩人一體的關係是駕凌所有其他關係之上,包括婆家母子關係、婆媳關係及妳與她的姊妹關係。
 
身為新手父母,他們需要努力學習,為了孩子致力於創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結構。
 
小夫妻宜先告知並請求產科醫生,生產時只有丈夫在產房,免得影響產婦情緒,然後再以同樣內容面對面告訴婆婆,感謝她及小姑們的關心,答應她們一定是除了父母以外最先看到嬰兒的家人。
 
至於婚禮,小而美是很理想,但婆家若人脈廣也願意出錢辦40桌,就讓長輩完成心願吧,新娘新郎重要的是得到自己親友的祝福,何況給足婆家面子,以後也會比較容易相處。
 
妳妹妹的難題遠大於生產與婚禮,她的姻親關係將是一大挑戰,所以她現在就得學習建立一個堅定的界線,才能幫助她度過以後的婚姻生活。
 
她對於一個正向、冷靜及斬釘截鐵的「不」要運用得當,而且要能容忍無法取悅每一個人的那種不舒服感,妳還是慢慢教導並給她忠告吧!
【 文 / 心理諮商專家/林蕙瑛〈家庭診療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善用計時器 親子免衝突 】
 
生活中遇到的教養課題,常常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要處理時難免頭痛,但若能找到一些適用的小方法,困擾的事情或許就能迎刃而解。
 
就讀國小的兒子雖然個性負責任,但就是缺乏耐性,生活中的大小事情,總是草草了事,尤其刷牙、練琴最讓我困擾,刷牙不到1分鐘解決、練琴10分鐘就練完,我們老是為了執行時間及確實度而起爭執。
 
幾經思索及溝通後,決定在刷牙處、琴房各放了計時器,只要執行時,兒子自行按下計時器啟動,安心地完成每日學習,無須擔心或爭論時間是否足夠,而影響到親子之間感情,我也能放心孩子確實刷好牙齒、按時彈琴,之後就再也沒為這兩件瑣事不愉快了,讓生活及學習輕鬆許多。
 
計時器妙用多,除了運用在跟孩子的時間約定上,且常是主婦、高齡長者廚房料理時的小幫手,也可以預防忘記正在煮食的廚房危險。
 
它也是全民運動的好朋友,例如我要慢跑30分鐘,就將烘焙計時器或手機計時器按下,不用擔心運動時間不足,同時也可約束自己別偷懶,使自己真正完成運動,因此漸漸地,我愛上貼心助人的小東西。
【 文/poomy〈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婆婆百百樣 誰也說不準 】
 
年近30的小妹最近交了男友,迫不急待與爸媽分享她戀愛的喜悅,但爸爸得知男方母親早年因病過世,頗有微詞,擔心未來兩人若結婚,婚後沒有婆婆協助將會非常辛苦。小妹無法認同這樣的傳統觀念,與父親冷戰了好一陣子。
 
老一輩觀念認為公婆健在的婚姻,年輕人可以輕鬆一些,生了孩子有婆婆可以協助照料,像朋友小欣就遇上了位天使婆婆。
 
小欣育嬰假期間,婆婆每天都來幫忙她清掃環境、料理三餐,把兒媳當女兒疼,切蘋果時,完好鮮甜的給小欣吃,自己吃有損傷的部分,燉煮雞湯也總把雞腿留給媳婦,知道小欣半夜被寶寶吵得睡不好,婆婆就攬下白天照顧孩子的任務,好讓小欣補眠,每當聽到小欣讚揚婆婆的好,總讓一旁未婚的姐妹也祈禱未來能有如此好運。
 
反觀另一個朋友小英就沒這麼幸運,她的婆婆有嚴重潔癖,即使小英已經勤勞地每天吸地、每週拖地,但婆婆還是會不定時趁小英上班時突襲檢查,甚至用掃把深入櫃子底下或是角落挖灰塵,故意將灰塵掃出放置顯眼處,要讓小英下班回家後看到覺得難堪。
 
更讓小英不悅的還有她那注重養生的婆婆喜歡檢查冰箱,如果看到不健康的加工食物必定丟進垃圾桶,手搖飲則直接倒入水槽,甚至連垃圾桶都不放過,看到零食包裝袋肯定會被念上一個月。
 
婆婆甚至不准小英買新衣,希望媳婦的錢都用在孩子身上,婆婆怕小英覺得沒衣服穿,竟去回收親友的二手衣物,每次姐妹聚會,小英不是穿自己的舊衣,就是穿婆婆撿來的不合身衣服,讓一票姐妹看得好是心疼。
 
看到小英的境況,小妹告訴爸爸,她明白父親擔心自己沒有婆婆會辛苦受累,但現在有月子中心、托嬰中心可以協助,且正面思考,如此也省去了惱人的婆媳問題。
 
【 文/朱恬蜜〈生活停看聽〉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被父母拋棄的孩子 】
 
猶記小華入院的那天,他以爬行的方式進入病室,已經十多歲的他,許多行為卻像個襁褓中的小孩子般。
 
小華六歲時就被確診為自閉症,父母將他送到早療機構,卻沒有改善他的自閉症,從此家人竟對他不理不睬。
 
小華的父親將自閉症視為一種恥辱,如今脫離學校教育的小華,連自我照顧的能力都失去了,進食和大小便都需要護理人員的協助。
 
在病房裡,小華的奇異行徑很多,許多時候他作勢躺地哭泣、用餐時間刻意躲在病室裡,或者爬上餐桌、破壞衣櫃和床,也許孤寂的他,想要用這些奇特行為,來引起護理師對他的注意和關心吧!
 
在病房的用餐時間,小華總是不願意在大廳和大家一起吃飯,孤僻的他會獨自蹲在廁所前吃飯。
 
記得一日午間,小華拒絕用餐,一問之下,他回答我他必須冬眠,而冬眠的動物是不能進食的。
 
我遂回答他:「動物的冬眠不用吃東西,但人類的冬眠也要吃飯啊!像現在很多和你一樣年紀的小朋友都在放寒假,放寒假也要吃東西……」
 
費盡唇舌、好說歹說下,小華終於一口一口的吃著飯,一邊和我傾訴他的三千煩惱。
 
這個年紀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愛和母愛的時候,而小華的家人竟如此無情,令人感慨萬千!
 
在小華住院的這段時間裡,醫療團隊對他的付出和投入甚多,然而現今的醫療對於自閉症患者的療效和幫助十分有限,不僅家人深感無奈,我想,醫事人員的感慨也不亞於家屬吧!
 
只能期許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社會福利在未來能夠帶給這些慢飛的孩子們更多的希望和光明的未來。
【 文 / 謝佳真《 人生護理站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不用把婆婆當媽 能做到這2點就不簡單了 】
 
「別期待婆婆會變成自己的媽媽!奉勸天下媳婦,能做到「嘴甜」和「尊重」就不簡單了」。
 
「把婆婆當自己的媽媽」真的做得到嗎?女性婚後若與婆婆住在一起,大小事都要磨合,有專家勸告「要把婆婆當自己的媽媽來對待。」
 
但也有人認為,對待婆婆及自己的媽媽,方式天差地遠。
 
商業周刊一篇「別期待婆婆會變成自己的媽媽!奉勸天下媳婦,能做到「嘴甜」和「尊重」就不簡單了」
 
文章指出,婆媳問題多,一部分是因為角色過於複雜,兩者可能是競爭關係,不管是在家事或者家人間的情感上,例如媳婦回婆家,要把先生「讓」給婆婆、孫子的教養權以及家族活動的規劃等等。
 
不只是婆婆的個性各有不同,媳婦本身的特質也各異。作者說,撇開婆婆的角色,思考她需要什麼,我們能給什麼,兩者間求平衡。
 
他不建議把婆婆當自己的媽媽,因為容易讓關係更複雜,「嘴甜跟尊重,這是我對媳婦的基本款建議。這兩點能做到,就非常非常不簡單了!」
 
◆◆◆ 婆婆不是媽媽
 
要談的第一個主題是「婆婆並不是媽媽」。我想,這是建立良好婆媳關係,首先要認清的一個事實。
 
很多做媳婦的,都會說「我要把她當做媽媽來孝順」;
 
做婆婆的也喜歡說,「我是把妳當成自己的女兒呀。」不過,「當做媽媽」「當成女兒」,這「當做」或「當成」兩個字,就說得很明白,意思就是說,其實——不是。
 
其實「不是」,又要當做「是」,這就很難。我想,心裡面有這麼一種心意,一種誠意,一種嚮往,那當然是很好;但是如果當真了,那就會產生虛妄的期待。
 
很多媳婦都會說,我媽就不會這樣對我,還說要把我當女兒!這就是錯誤期待的結果:媽媽和女兒相處了多少年啊,從小看著長大,即使親子關係再不好,血濃於水的聯結,中間有多少了解和情意?
 
婆婆則不然,不但出身背景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從來不曾相識,還面對著搶走兒子的威脅!
 
期待婆婆和自己媽媽一樣,是第一個錯誤;
 
期待落空之後,還拿這個期待來抱怨,這是第二個錯誤;
 
抱怨之餘,又懷疑婆婆說「要把你當成女兒」那句話的誠意,是第三個錯誤。
 
第三個錯誤要特別解釋:正如我們想把婆婆當成媽媽來孝順,婆婆那一方也有類似的心意和誠意,雖然事實上也許做不到,但那份誠意和心意,是不必懷疑的——也不應該懷疑。
 
所以,這裡有非常微妙的心理學,我們應該時時記得婆婆曾有一番心意和誠意,一刻都不能忘記;
 
但是同時,也要非常清楚地提醒自己,她實際上是很難做到,或者根本是做不到的,而她並不知道。
 
她做不到是當然,做到了才是奇怪。理由就是,婆婆本來就不是媽媽!
 
明白了這一層道理,就可以談第二個主題,就是,對待婆婆要用心。
 
◆◆◆ 對待婆婆要用心
 
只要是做了婆婆,都難免會對媳婦有一種情結,依照佛洛依德的說法,這是從母子情結中引伸出來的,對於另一個女人的「不愉快之感」。
 
我不願意把這種非常隱晦的情結說成是「妒忌」,或「懷恨媳婦搶走兒子」,因為事實上沒那麼嚴重,但它確實是有的。
 
如果在一位婆婆身上完全看不出來,那只能表示她非常偉大,或自我控制力很強;
 
但如果她表現出來了,卻是完全正常,因為這本來就是人情之常!
 
總而言之,做媳婦的秘訣,就是儘量減低婆婆疑心失去兒子的不安全感,儘量促成丈夫去做一個好兒子,至於自己,倒不必一定那麼辛苦。比如說,到了放假的日子,要說服丈夫回去看媽媽,儘量不要拉著丈夫回娘家。
 
有的婆婆嘴裡會唸,說這個媳婦太不像話,怎麼都不回來「參拜」,年輕的夫妻一定要了解,這只是口頭上的說詞,也許是要顯一下婆婆的威風,但實際上,所有對媳婦的抱怨,根源都還在對兒子有所要求;
 
不過傳統的婦女,都不願意對兒子直接要求什麼,所以就轉嫁到媳婦頭上。
 
做兒子的人,一定要了解,如果婆媳之間有了問題,自己才是問題的根源。
 
大部份的男人不明白這一點,老是覺得自己處在兩個女人之間很為難,其實是只要自己肯對媽媽好一點,多和媽媽說一些體己話,多在媽媽面前出現,什麼問題都沒有了——婆婆才沒有那麼在乎媳婦呢!
 
只要用一點心,做媳婦一點都不難。有的媳婦說,我很努力討婆婆的歡心,不但沒什麼用,還被罵個臭頭;
 
如果有這種情況,請仔細想一想我們剛才說的要點,您努力的方向對不對?有沒有促成丈夫去孝順媽媽?還是自己一個人勇往直前,把丈夫丟在後頭?
 
◆◆◆ 隱忍不是辦法
 
以上,我們說的是平時的功夫,平時要對婆婆用心,好好經營婆媳關係。但我並不是說妻子永遠都要做一個小媳婦,遇到是非對錯的重要抉擇的時候,年輕人還是要有所堅持,一昧隱忍不是辦法,這是第三個主題。
 
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也許是子女教養問題;
 
許多人認為阿公阿媽總是太寵孫子,是不是要堅持某些專家講的原則,即使和老年人翻臉也要在所不惜?但我完全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一般而言,阿公阿媽對待小孩的方式,反而是比較對的
 
我當然不是說老年人的方法都對,但年輕的父母要經過審慎的判斷,不要迷信科學、專家,或醫生,有的時候,寧可多聽一點意見,多討論一下,不要一口咬定上一輩都是錯的。
【 文/商業周刊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孩子挑食 別強迫接受 】
 
「橘子好臭!」語畢,緊捏著鼻子跑開,女兒從小就怕水果,唯二可接受的僅有蘋果和香蕉,其餘水果不管是熬煮成果醬、打成汁還是做成果乾都無法接受,爺奶認為孩子不可挑食,總又拐又騙,但女兒始終都不買單。
 
上了幼兒園後,全班同學開心享用飯後水果,女兒往往坐在位置上發呆,開學初期老師致電也寫聯絡簿,希望家長能配合「勸導」孩子嘗試不敢吃的食物,但我明白那種「就是討厭」的感覺。
 
即使當了媽媽,我還是挑食,對於肉桂、香椿和蒜頭這些味道較濃厚的香料,只添加些許在料理中也無法接受。
 
既然大人都有不喜歡的食物,小孩也是如此,又何必強逼?小時候我不喜歡茄子、苦瓜、榴槤等食物,就算爸媽祭出獎勵措施,只要吃一口就可換糖果餅乾,我也不為所動;
 
漸漸長大後,口味開始改變,竟沒由來地愛上了這些食物。因為明白對於味覺的喜惡是與生俱來,我從不強迫女兒做一個不偏食的「乖孩子」,所幸學校老師也能認同。
 
但朋友的孩子小傑就讀的幼兒園可就沒這麼好溝通,小傑相當排斥香菇、蝦米等配料,而學校的麵條、粥或是湯裡不免會搭配一些,用餐時,小傑總會一個個挑出,老師見狀立刻喝止,並恐嚇若不吃就會營養不良、變矮冬瓜,甚至吆喝全班小朋友取笑小傑是「偏食鬼」。
 
小小心靈因此受創,開始排斥上學,即使小傑媽希望老師不要再強迫孩子,老師依舊固我,朋友只好為小傑另覓新的幼兒園,一個能接受孩子挑食的校園。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均衡飲食,但營養來源並非單一,堅持於「不挑食」,恐怕只會剝奪了孩子享受美食的喜悅。
【 文/朱恬蜜〈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媽媽的信任 讓我學會負責 】
 
每個家庭都有他們獨特的教育方式,我父母教育的方式,我稱它為「信任教育」。
 
還記得從國小到國中的聯絡簿,我都是自己拿媽媽印章蓋上的。媽媽刻了兩個印章給我和妹妹,她告訴我們:「妳們寫完功課後,媽媽允許妳們拿這個印章自己簽名蓋章,但是要寫完功課才可以哦!考卷要簽名的也可以自己蓋章,如果老師隔天打電話來問說,怎麼妳們功課沒寫完就簽名了,那我就會跟老師說是妳們自己簽的,媽媽不會幫妳們解釋,要自己負責!」
 
到現在為止,媽媽把印章交給我時說的那番話,我印象還是非常深刻。
 
我知道,媽媽不是不想管我、教育我,而是她信任我,也同時在教我做人要負責任這件事情。
 
每當我蓋下印章時,我的功課就是完成了,而我從小也都會主動告知媽媽一些學校的重要事項。
 
長大後,看見別人家爸媽拿著練習簿追著孩子後面跑,要他們坐下寫功課,一邊罵一邊打,他們只是因為不想被爸媽罵,而心不甘情不願去寫那些功課,從來不知道這是一件要對自己負責而去完成的一項作業。
 
從小到大,除非是不當的行為,不然父母不會罵我或是禁止我去做。
 
我和妹妹沒有被禁止看電視、玩線上遊戲,長大後也沒有被禁止夜唱、喝酒、去夜店。
 
小時候我們就知道,過度地沉迷遊戲或是看電視的後果,要自己負責和承擔。
 
長大後看著朋友瞞著爸媽溜出去玩,我很慶幸自己不用這樣。你越是禁止的事情,孩子就更想要偷偷去做,那不如好好去溝通:
 
每件事情背後令人擔心的事情、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如何去避免?
 
我相信,如果孩子與父母可以互相信任並多加溝通,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爭執以及擔憂。
【 文/B.C〈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包子怎麼吃 何必規定 】
 
星期天的早上,我幫自己和老婆買了飯糰,幫孩子各買了一個紅豆包子當早餐,每人也都有一杯黑豆漿當飲品。
 
當一歲半的兒子拿起紅豆包子後,毫不猶豫地就往包子的正中間(包子皺褶集中處)開始咬。
 
看著兒子為了咬一口包子而使鼻子不斷地去磨擦那顆包子時,本想出聲提醒他從包子的圓邊開始咬會比較容易吃,也比較不會那麼「狼狽」。
 
但是最後我還是沒有提醒他,因為我想看看兒子如何繼續吃這顆包子。
 
兒子不斷地用他的鼻子和整個臉去抵住包子,再用小嘴巴努力地啃食包子的外皮,等到把包子的中心突破之後,他的鼻頭和嘴巴旁也已沾了不少的紅豆餡了。
 
不過看到他吃到了紅豆餡時露出的那一抹微笑,我很慶幸自己當下沒有「糾正」他。
 
吃包子就一定得用我們大人的方式去吃嗎?從圓邊開始吃和從中間開始吃,這兩者的差異應該只存在於大人的腦袋裡,對孩子而言,這差異性應該是零,而怎麼吃,真的只是他們當下的直覺,沒有對錯。
 
但是對於習慣標準答案的我們,只要是孩子的行為在標準流程之外,我們常歸類那應該是不對的,應該是需要被「糾正」的。
 
依我們所謂的標準流程,吃包子「應該」是包子外皮要連同內餡一起吃的,那我的兒子先吃完紅豆餡之後,再吃包子外皮的行為顯然是「犯規」的,犯了什麼規呢?
 
其實我們也說不上來,只是不習慣看到這種吃包子的方式而忍不住想去「糾正」一下。
 
孩子的思考或許沒有很強的邏輯性,也或許得常在嘗試錯誤中學習,但是對於我們認為「犯規」的行為,只要不踰越我們對於品德要求的那條線,大人在孩子旁邊多點耐心陪伴、多點欣賞、多點引導,或許我們也能看到更多孩子的美好。【 文/蔡明昌〈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都上大學了 還被當孩子 】
 
一早,辦公室電話響個沒停,卻沒有人想拿起話筒,因為同仁都知道這是一通「不好搞」的電話。
 
連續一個禮拜,這位媽媽每天一早就用電話轟炸上自所長,下至行政人員,為的就是替她的寶貝兒子找到指導教授。
 
「李媽媽,黃教授收的學生已經額滿,且妳兒子研究領域也和黃教授實驗室有些差異,要不要找找看其他教授指導呢?」
 
「我不要,黃教授比較有名,跟他做實驗,以後我兒子畢業才好找工作。」
 
即使百般勸說,也徵詢其他教授同意指導,但這位媽媽就是堅持要學術界極富盛名的教授指導,而她的兒子則躲在母親背後,就等遊說成功。
 
台灣教育體制不斷改革開放,近幾年來開始著重培育學生自主能力,但如果只有學校制度調整,家庭教育沒有跟上,也是枉然。
 
現在家庭多半生得少,疼寵兒女是必然,但過度保護卻會讓孩子不懂如何在社會生存應對,也失去處理挫折與困境的能力。
 
像這位俗稱「媽寶」的媽媽就是如此,只想挑有名的教授,也不管教授意願及領域是否相符,甚至還嫌其他教授職等太低,每天打電話到學校力爭大鬧,甚至揚言要投訴到校長、教育部。
 
在大學辦公室工作幾年來,就常看到這種事事都為孩子處理好的家長,像是有家長遠從南部搭車北上來為孩子辦休學手續,孩子卻稱熬夜打報告太累,躺在宿舍睡大覺;或是孩子缺席堂數太多被當掉,爸媽跑來學校說情;甚至期末報告檔案忘在家裡,也要爸爸騎車送來。
 
已經是大學生、研究生,卻像個襁褓中的孩子,其實不是兒女長不大,而是爸媽總操心得太多,不願放手,不忍看到孩子受挫或是有一絲的差池,這樣的保護究竟是愛還是害呢?
【 文/朱恬蜜〈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為兒子做早餐 超有成就感 】
 
兒子要會考前,我知道這一年他的壓力很大,想到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說他當年準備聯考時,他的媽媽會在深夜泡一杯熱牛奶給他,然後他看他的書,他的媽媽也在一旁看書,那樣子的陪伴,他覺得很窩心,長大了還是印象深刻。
 
我想食物是最好的慰藉吧!於是我跟兒子說:「會考的這一年,我會陪你,我會做好吃的食物為你加油。」
 
職業婦女的我決定每天早起做早餐給兒子吃,希望藉由一大早的美食,兒子可以感受到媽媽對他的愛與支持,讀起書來更有勁。
 
於是決定每天做早餐之後,我得比平常早起40分鐘,蛋餅、三明治、漢堡及稀飯,全都做過了,發現目前最合兒子胃口的就是米漢堡,我只要注意每天換不同的餡料就好。
 
吃飯的人不了解做飯的辛苦,除了要兼顧營養又要顧及美味,每天都戰戰兢兢。
 
有天兒子放學回來跟我說,他同學吃了幾口我做的早餐──照燒雞米漢堡,跟兒子說想跟我買。
 
聽了好開心!真是給每天早起做早餐的我最大的鼓勵呢,而且也帶給我很大的成就感!
 
而不再把早餐交給新台幣後,為了要早起,意外戒掉晚睡的毛病。
 
兒子說班上同學吃媽媽做的早餐只有個位數,我覺得超開心的,因為,為他做的早餐會顧及營養均衡,有肉有菜有飯,比他自己去外面買,讓我放心多了,而我和家人也開始有營養均衡的早餐了,真是意外的收穫!
【 文/洪雅君〈媽媽的愛心〉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校規 家長想逆襲 】
 
前陣子一則新聞報導引發我的思慮:一位小一生的家長,控訴老師只因孩子沒用尺作答而被扣分,「測驗的目的是測學生懂多少,又不是考卷寫得工不工整。」
 
家長所言甚是,就知識層面著眼,老師的處理頗有爭議。
 
針對孩子個別差異做理性訴求,只要合情合理,學校也會做彈性調整。
 
但若以考試本身是在「學習遵從考試規則」這個「隱藏課題」來看,扣分卻是讓孩子能記取教訓,切記考場規則的直接提醒手段。
 
類似狀況的還有試卷沒寫名字、要求填代號卻寫出選項等該不該扣分問題,往往牽涉到親師雙方主觀認定或約定俗成,爭議頗多卻多各說各話……
 
你曾為了學校「違背常態」或「食古不化」的規定感到困惑嗎?曾為該不該配合這些規定而陷入糾葛嗎?
 
是積極反應還是消極抵抗?如何反應才能讓自己與學校各取所需、達到雙贏?
 
家長及老師常因所持立場、理念或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而造成天平失衡,身為父母的你,若能以適切的方式做問題反應或提供建設性的意見,相信不只讓孩子學習更順遂,亦是對學校整體規劃有所助益。
 
◆◆◆ 〈家長問1〉帶零食到學校 不行嗎?
 
「小勳在發育期,常常午餐時間還沒到就喊餓,學校又沒有合作社或販賣機可以買些點心墊胃……」
 
「我們家小美正好相反,胃口很差,尤其早餐,常常吃不到兩口就不吃了,我真擔心她體力不足,無法應付上午的課程。」
 
班親會時,兩位家長提出需求,希望我能同意讓學生帶點心到學校。
 
老師會規定學生不能帶飲料、零食到學校,主要是怕孩子肆無忌憚的與零食為伍而飲食失衡,但成長中的孩子的確需要「中場補充」,這時該如何在「規定」與「需求」中達到平衡?
 
如果孩子常跟你反應「肚子餓」現象,先檢視是否早餐分量不足,若排除種種因素,單純因孩子成長所需,建議家長和老師溝通,讓孩子帶適當點心到校,如保久乳、堅果、小麵包等,相信老師是能接受的。
 
不能帶零食的規定來自於對孩子健康疑慮,只要父母為攜帶的餐食把關,孩子也能利用課餘食用且不影響正餐,老師是不會刁難的。
 
◆◆◆ 〈家長問2〉依冷暖調整制服 不行嗎?
 
氣候失序,忽冷忽熱,學校換季也跟著亂了套,「孩子衣服要如何穿?」這個問題真讓家長傷透腦筋。
 
依學校規定,換季就該穿因應當季的服裝,但以今年冬天來說,除非冷氣團發威,否則熱起來可比夏季,學校考量早晚溫差甚大,仍要求學生著冬季服裝,有些學校制服因材質問題,天冷不避寒,一熱不吸汗,夾在「因溫適宜」及學校規定間,父母該如何張羅?
 
「今天天氣較溫暖,我讓孩子穿夏季短衣,卻害他被導護老師糾正。」小成的媽媽略帶怨懟的說。
 
我建議小成的媽媽選擇「洋蔥混搭」穿法:基本上以校服為主,夏季短衣外加冬季長袖,讓孩子能斟酌冷熱做穿脫,除非天氣酷寒,才另外選搭較保暖便服外套,如此處理,一般而言,學校是不會執著於規定條文的。
 
◆◆◆ 〈家長問3〉穿涼鞋上學 不行嗎?
 
制服好解決,這幾年最多爭議的應該是「該不該讓學生穿涼鞋到學校」的問題。
 
王老師是體育老師,會嚴格督導穿涼鞋的學生:「涼鞋不是運動鞋,包覆力不足,行進或運動會受傷呀。」
 
涼鞋穿脫方便,加上來自於人性的設計,多元化的涼鞋種類,已能個別化地滿足不同族群的需求。
 
「老師,我穿的是『運動』涼鞋耶。」「我媽媽要我穿涼鞋,因為比較不會臭腳丫,而且可以少洗一雙襪子。」
 
「涼鞋買了,不穿多可惜呀。」為了穿涼鞋,各式各樣理由都出籠。
 
「大佑腳汗嚴重,布鞋穿不住呀。」受不了大佑常常被王老師關切,大佑的媽媽終於來陳情。
 
像大佑因生理特殊需求,只要提出,相信老師多能接受,但遇到體育課,仍希望攜布鞋至校做替換。
 
如果你還是想讓孩子的腳丫偶爾透透氣或換個造型,除了選擇沒有體育課的日子,全校便服日就是一個曬涼鞋的好時機,孩子活動安全,也能讓添購的涼鞋亮相,不啻雙雙兼顧。
 
學校是個微型社會,孩子在這裡除了汲取知識,學習過群體生活亦是重要課題,遵守學校規範正是適應群體生活的過門。
 
但有些因校制宜的不成文規定,你的硬性配合,有時反而讓孩子權益喪失或貽誤學習,試著針對孩子個別差異做理性訴求,法不外乎情,只要合情合理,學校也會做彈性調整,彼此磨合下,孩子的學習環境將更友善。
 
 
【 文/周素珍/國小教師〈親師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物質的滿足 V.S. 精神的快樂? 】
 
◆◆◆ 孩子要的 是我們真心的陪伴
 
美祿的「大人安親班」影片提到現代人的生活,不僅大人忙、孩子也忙,除了職場跟學校,還必須抽出時間心力來兼顧家庭生活,真的是一項大挑戰,也讓我感觸頗深。
 
看完影片讓我想到有一次,買了一套玩具給孩子…挑玩具,我可是高手中的高手,沒有他們不愛的。
 
回家後,我跟兩個孩子說,這是新玩具,要不要玩?他們像野獸般的衝向我:「看起來好好玩喔!」
 
後來,電視台臨時打來對稿,我說:「你們先玩,等我一下。」10分鐘後,孩子開始來吵我,要我陪玩,還說「把拔壞壞,騙人!」
 
我有點生氣的掛完電話:「買了玩具給你們,還說我壞把拔,這樣對嗎?」弟弟回我:「你自己說等一下的,說話不算話。」
 
哥哥也說:「你只顧著講電話,都不陪我們。」頓時我了解了一件事─「孩子要的,是大人真心的陪伴,而不是那個玩具。」
 
幾個月前,因為我的任性,辦了一場3千人的親子家庭野餐課,我從很久以前,就夢想著把家庭帶到戶外,讓父母及孩子的心,緊緊的相連。
 
活動結束後,很多媽媽寫信給我,其中一則讓我非常感動,媽媽說:「孩子本來都不跟爸爸互動,爸爸也很挫折,但那天的野餐課,看到爸爸放下了手機,盡力的陪孩子認識大地、體驗生態、親子遊戲,孩子終於卸下了心防,投入爸爸的懷抱,開心的過了一個親子日。
 
爸爸後來也說,原來,我的孩子笑起來這麼可愛。」
 
父母,要讓孩子快樂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給他物質的滿足、你可以帶他出去玩、你也可以買他喜歡吃的哄他,但我覺得,這或許都只是一時的快樂,孩子真正想要的永遠快樂的方式,是一對懂他及真心陪伴他的父母。
 
孩子的每個時期,心理發展都不一樣,該如何給孩子不同的關心,讓孩子開心呢?
 
◆◆◆ ● 0-3歳模仿學習期:
 
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4歲前缺乏良好的教養,4歳後智商,每年會降2.5分,而且這個影響在日後非常難彌補。
 
◆◆◆ 【正確的關心】
 
1、父母正確的傳達情緒。
 
2、不讓孩子模仿自己的壞習慣。
 
3、不以暴制暴的處罰孩子。
 
4、經常對孩子的聲音及語言回饋。
 
5、經常説故事給孩子聽。
 
◆◆◆ ● 4-6歲社會學習期:
 
這時期的孩子,會出現強烈的社會探索行為,開始用大人的方式去觀察及建構思考,愛問為什麼,也發展出複雜的情感,爸媽的教養,對孩子人格的養成,有重要的影響。
 
◆◆◆ 【正確的關心】
 
1、用引導説理的溝通,取代大部份用命令的。
 
2、讓孩子有適當表達的機會。
 
3、教孩子判斷父母關心的語氣。
 
4、用故事互動,讓孩子説出對故事的感覺。
 
◆◆◆ ● 7-12歲心智成熟獨立期:
 
這時期的孩子,希望被尊重、信任,也希望在團體內有自己的角色及地位。
 
所以,不喜歡大人先用懷疑的方式互動,例如:「功課寫不完,你是不是都在講話不專心?」
 
這樣NG語言,應該換成:「來!媽媽陪你看看我們接下來怎麼變快一點~」
 
◆◆◆ 【正確的關心】
 
1、教孩子學習方法,也尊重孩子自己的做法。
 
2、讓孩子知道你關心的是態度,而不是成績。
 
3、帶著孩子分析自己的錯誤。
 
4、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解答,訓練孩子多想多思考。
 
5、鼓勵孩子交友,欣賞别人的強項。
【 文/王宏哲/天才領袖教育集團執行長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娘家可回的年初二】
 
年假在大街小巷劈哩啪啦的開工鞭炮聲中結束了。
 
留給大家的回憶不知是放假的輕鬆舒適?還是收不回一張張新鈔的無奈?
 
而為人媳婦的女人,留下的回憶是除夕夜廚房水槽中堆積如山的鍋碗瓢盆?還是團圓夜喧鬧後的筋疲力盡?
 
總算,年假結束了!
 
婚後我們與公婆同住。沒有父母的我,下班後總是戰戰兢兢的生活著。
 
就算外子對我百般疼愛,卻怎麼也揮不去公婆、姑嫂用著瞇瞇眼打量我的陰影。
 
而每一年清明節包春捲、端午包粽子、冬至做菜包、搓湯圓再到闔家團圓吃年夜飯的春節,都是我沉重的噩夢!
 
我曾想過學在外購屋的大伯大嫂,藉工作忙碌逃避傳統逢年過節的忙碌煎熬;
 
但總抵擋不過外子孝順公婆的殷切,又傻呼呼的排除萬難跟婆婆在廚房忙得一身糟糠。
 
幾週前就要準備年菜材料了。也不知是哪裡的習俗,婆家過年時要煮芋頭甜湯,說這樣才會有頭路;炸一尾有頭有尾的魚,當然是年年有餘;
 
需要一鍋火鍋,因為要現燙長年菜,要連根吃,這樣才能長命百歲;
 
接著還要一整隻雞、炸蝦捲、肉捲、滷豬腳、一大塊的東坡肉……守歲的點心是炸年糕……就這樣從精挑細選的備料到當天的埋頭苦「煮」,就為了留不下一絲空隙的餐桌,食物常常是多到需輪番上桌。
 
晚餐時間到了,家人陸續到齊,一聲聲恭喜發財後,魚貫入座圍滿了大餐桌。
 
從新婚到我有了兩個小孩,滿桌佳餚伴隨晚輩領紅包的歡樂聲,一年過一年。
 
而我,從未嘗過佳餚的好滋味,只有累得像敗戰的士兵,還得帶笑虛應姑嫂們殷勤的招呼:「吃啊!妳怎麼不吃?這烏魚子很飽滿、豬腳滷得入口即化……」
 
我心裡總是回答:「那是我一早就開始準備的,當然很好吃!」
 
忙成這樣,應該不用洗碗了吧!基於不好意思白吃白喝,姑嫂們會搶著洗碗。
 
但我對廚房熟門熟路,因此還是搶到了。
 
一來姑嫂們都刻意打扮了,我實在看不出一身行頭的她們,真的想把手指上的大鑽戒、手腕上發亮的綠手鐲,混洗在油膩膩的碗筷中的誠意;
 
二來我寧願在廚房善後一小時,也不願勉強疲累的身軀,跟一群年節才見面的家人逢場作戲。
 
每一年的除夕夜,總是在夜深後,拖著痠痛入眠。
 
父母的早逝,讓我成了沒有娘家可回的孤兒,但若我年初二沒娘家可回,難道要延續除夕夜的噩夢?還好外子體諒我,給我喘息的空間。
 
於是,年初二清早,我便像一朵被現實傳統禁錮的浮雲,迫不急待地飄向寬廣的藍天。
 
還沒小孩時,我們就隨意趴趴走,哪裡都好,就算就近景點走逛也開心。
 
新婚時有一天年假的時間,我們就滿足了!有了孩子後,依然到處趴趴走,但年初二已由一天變成兩天、三天,四天……面對公婆的試探 (沒娘家的媳婦哪來的娘家!) ,外子安撫公婆的功夫也一年比一年強。
 
原來,男人比女人更需要寬廣的藍天。
【 文 / 茱蒂《 苦水啤酒海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展開第三人生 】
 
當大孫子Coobie建議我衣著穿搭時、當小孫子Ricky教導我快樂進入iPad系統時,我正在享受「第三人生」的恣意和樂趣。
 
「第一人生」指的是原生家庭的階段,這時候,身為子女的,多少對人生是「一知不解」;
 
「第二人生」指的是我自己進入婚姻後,多數是對人生「一知半解」,因此在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個人生涯發展等各方面茫無所從。
 
「第三人生」指的是,當我把「一家之主」的位置移轉到媳婦身上後,突然感覺輕鬆無比,而且對人生的起承轉合有了「一知全解」的體悟。
 
◆◆◆ 〈女人的智慧〉前夫回頭不是岸
 
好友Nancy最近和我分享了她在「第三人生」階段的心境轉折。
 
Nancy和老公白手起家,兩個孩子也念到大學畢業,並且離家工作;
 
就在她鬆了一口氣準備和老公享受退休生活時,不料,在一次聚會中,她的老公被一位小姐盯上了。
 
Nancy的老公踏實顧家,對Nancy也非常好,但是,那位小姐手腕高段,不斷透過請教和送禮的接觸,讓Nancy的老公陷入意亂情迷,甚至在半年後要求離婚。
 
Nancy是一位專業的輔導老師,在這個節骨眼,曾經淚流滿面懇求老公冷靜,但不論怎麼說,老公總是說:「她愛我。」
 
最後,Nancy決定放手一搏,成全老公和小三。兩個孩子不諒解媽媽為何輕易答應,Nancy苦不堪言,但仍積極成長,調整心態。
 
一年後,真相大白了,原來小三是找Nancy的前夫做為踏板,好方便她有身分可以把家鄉的弟妹一個一個接到美國。
 
Nancy告訴我:「現在前夫三天兩頭找我諮商,一直吐苦水。」
 
 
Nancy雨過天青,心境是「一知全解」完全不受前夫影響,當孩子責怪爸爸和「阿姨」時,她還會輕鬆幽默地說:「你們老爸回頭不是岸啊!他自己的決定要自己承擔。」
 
◆◆◆ 〈男人的困惑〉依賴老婆 卻被嫌煩
 
「第三人生」的人通常已經有社會歷練,所以豁達明理,比較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
 
女性和男性在「第三人生」階段有不同的選擇;
 
通常男性對兒女離家自立更生,會更形依賴老婆的照顧,包括飲食上、日常生活上和心理依賴上。
 
然而,女性進入「第三人生」時,情感更獨立、生活更自主,通常自認為這個家庭、為子女、為丈夫盡的責任已經告一段落,往後要多為自己而活,因此,「第三人生」階段的女性是往「外」走。
 
簡單地講,「第三人生」的女性要的是「自由」;正巧,「第三人生」階段的男生是往「內」走,他們多年上班累了,想在退休後,好好休息,因此誤以為老婆會展開雙臂歡迎,然後全心全意照顧他們。錯了、錯了、錯了,不少「第三人生」的夫妻爭吵因此而起。
 
一位甫退休,老婆卻離家出走的男士,痛苦不已地來請教:「我對老婆這麼好,她怎麼忍心棄我而去?」
 
離家一年多的老婆曾經在電話中跟他說:「等你調整好,我才會回去。」這位先生的答覆則是:「妳回來就好,既往不咎。」
 
我告訴男士:「你的回答只會讓她越跑越遠。」男士的臉部肌肉糾結在一起,他不解箇中癥結。
 
我告訴他:「當你身心沒改變好,只是要她回去照顧你,請問她敢回來嗎?建議你說──老婆,請放心,我會照顧自己,妳想玩多久都好。
 
同時在這段時間,你要學會自我照顧、自得其樂,當你無求於老婆,老婆在你身旁感受到自由自在時,你就會看到倦鳥知返的老婆了。」
 
男士離去時,他一直答謝,看著他離去的背影,我不禁默默地祝福他們夫妻和好如初。
 
「第三人生」要學習的人生課題還多得很啊!
【 文/吳娟瑜〈三代同堂樂〉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孩子有勇氣 爸媽給信心 】
 
某下午,我和朋友相約咖啡廳敘舊。
 
在等待的同時,離我位置較近的一群年輕人,熱烈地討論著打工度假的經驗,這其實早已是7、8年級生之間的共同話題之一,聽著聽著,我陷入了3年前為準備澳洲打工度假的回憶中。
 
當時的我仍就讀二技,看著身邊的親朋好友一個個都踏上這驚奇冒險之旅,臉書上標註了他們在世界各地的足跡,照片中有加拿大的楓葉、美國大峽谷、澳洲的雪梨歌劇院……等,此時,冒險闖蕩的種子已在我心中種下,但是向父母親提及有這樣的想法時,從小把我捧在手心保護的他們,都覺得我只是三分鐘熱度,熱頭過了自然就會淡忘。
 
一個從沒有離家這麼遠過的孩子要去到澳洲,如何懂得保護自己?等我再度堅決提及時,他們強烈反對並且駁回。
 
為了使他們安心並支持我,我聯繫上了正在澳洲打工度假的表哥,希望藉由他闡述澳洲的一切讓兩老放寬心,同時也報名了練習英語口說能力的補習班,並且辦理簽證,證明我是有計畫跟步驟去執行打工度假這件事的。
 
經過了3個月的家庭革命,在一天的晚餐之後,看到隔壁鄰居的大哥哥教不會電腦的爸爸如何使用通訊軟體,正當感到納悶時,媽媽走向我說:「看到妳的堅持及努力,我們決定支持,趁年輕時出去闖盪,不要等老了才後悔莫及,妳爸現在正在學以後怎麼跟妳越洋視訊呢。」
 
那時,我眼眶的淚水早已潰堤。很感激他們能摒棄保守的思想,支持我所做的決定。
 
經過兩年在澳洲打工度假的洗禮後,更是感謝他們當初的支持與鼓勵,我才能擁有別人沒有的體驗,不管是好的壞的,都使人成長。爸媽我愛你們。
【 文/郭冠亭〈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快樂學習ㄅㄆㄇ 】
 
注音符號是許多小一甫入學孩子的心中大罩門,37個抽象的符號形體與讀音,外加聲符與韻符的拼湊,及5大聲調的起伏不同,常讓這群剛學寫字的孩子混淆不清,這時不妨利用身邊的紙張及彩色筆,為孩子製作一套簡單卻專屬的學習教具。
 
首先,將紙張裁切成37塊方形紙張,再裁剪另外5張不同顏色的小卡,即可開始進行拼音大作戰的活動。
 
先陪同孩子用彩色筆依序在紙卡上習寫ㄅㄆㄇ等37個符號,此時已經間接練習一次注音符號的寫法了。
 
接著,將另5張聲調卡完成,就能讓孩子進行類似拼圖的拼音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在出題時,務必將音量放大,聲音盡量清晰,每念出一個字詞,就請孩子利用字卡拼貼出正確的注音,並由孩子自己放聲拼讀一遍。
 
或者由家長拼排出易混淆的兩種拼音,如ㄧㄣ與ㄧㄥ或ㄨㄛ與ㄡ……讓孩子用敲敲棒選擇正確的拼法。
 
也可進行聲調機器人活動,口訣動作如下:一聲平舉,二聲斜舉朝上,三聲身體打大勾,四聲斜舉朝下,輕聲拳頭舉頭,家長在念讀時,記得強調聲調的長短不同,每日進行10到20個字詞即可,久而久之,孩子的注音符號就能大幅進步囉!
【 文/噗噗〈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愛家愛子 也得懂得愛自己 】

那天在菜市場邂逅了一位阿嬤,她穿著一套紫藍相間的花紋衣褲,畫著兩道彎眉,薄施脂粉,頸上戴著珍珠項鍊,斜背著裝有手機的小袋,提著一籃菜,步履輕盈,腰不彎背不駝,精神抖擻。

我走過去讚美她:「阿嬤,妳好漂亮!這衣服真好看!」她喜悅又帶驕傲地笑答:「我都93囉!」素昧平生的兩人,在菜市場旁相談甚歡。

⋯⋯

她說做小姐時在家做手工,又快又好,爹娘歡喜;當新嫁娘時,跟婆婆學做菜,色香味俱全,公婆疼愛有加。

她愛唱歌,也愛騎腳踏車,遇到挫折就騎車兜風,大聲唱著歌,把愁苦拋在腦後。現在老了,兒子不讓她騎車,她就安步當車,來市場買菜散心,順便與菜販說笑解悶。

我請教她的不老祕訣,她說:「要口出好言,常常稱讚別人,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要愛自己,像我最喜歡選布做衣服,把自己打扮水水,自己歡喜別人也歡喜。」

那個下午我回娘家,看著82歲媽媽瘦弱無力地斜躺床上,眼淚不禁盈眶。

媽媽是傳統的家庭婦女,她以丈夫為天,孩子為地,圈起一方圍城,在裡邊辛苦付出,無怨無悔。她樸素節儉,不知道寵愛自己,出門唯一的化妝品是一管口紅;也不注重健康,生病了忍著,捨不得花錢看醫生。

還記得幼時嘴饞的我,要吃陽春麵當消夜,媽媽點了一碗,我坐著大快朵頤,她卻一旁站立等待。

她沒有自己的嗜好,也沒有談心的姊妹淘,當孩子長大各有家庭後,她惶惶然若有所失。

身子健康時,尚能帶她出去旅行、品嘗美食,這些年身子不好,蝸居一方斗室,生活沒有寄託,身心沒有著落,日子變得鬱鬱寡歡。

媽媽一輩子愛家人,為家庭付出所有,但她忘了多愛自己一點,相較那個盛裝買菜的九旬阿嬤,兩人的晚年有天壤之別。

我只能盡心陪伴,用心疼惜這撫育我的偉大母親,如同她疼惜我一般。【 文/李子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女兒與父親 】
 
這是一則問答題:泰國有個廣告這樣說,有一名老爸爸用反悔的聲調說,他對不起女兒,因為女兒小時候,爸爸從不做家事,讓女兒長大後以為只有女人才要做家事,沒有立定傳統性別角色外的志向。
 
如果你也是有女初長成的老爸,對這樣的廣告,做何感想?
 
加拿大心理學家所做的研究,也和這則廣告得到一樣的結論。
 
反過來是這樣說的:當女兒小時候親眼看到爸爸會做家事,潛意識中,她就知道不是只有女人才注定要待在家裡,長大後,雖然不一定,她卻可以擁有更多的生命選擇。
 
讓我們想像這樣的畫面,一個拿著煎鏟的父親身旁,站著拿聽診器或顯微鏡的大女兒。
 
通常,當然也不一定會發生啦,女兒進入反叛期後,或者選擇了和父母期望不一樣的方向,會和家裡發生衝突。
 
家裡,那個老爸爸的形象通常不會多說些什麼話,他就只是坐在客廳書房或任何角落,卻發揮著他的影響力。
 
早一代日式教育的老爸爸就像鋼版畫那般的剛硬,到了最近的世代,老爸爸常反省,女兒年輕時沒能跟她們多講一些話,沒有多讓女兒了解一點老爸爸的關心。
 
但是,許多老男人退休後開始在家裡幫忙做家事,星期天,跟老婆和女兒到菜市場買菜,他也會提供意見。
 
我那天從市場回家路上,就聽見一名父親跟30多歲的女兒講著他以前吃過的烤鴨做法,女兒說:「爸爸,我回家做給你吃。」
 
中年以後,男人跟女兒和家人建立了一層新的關係,我念博士班時的同學靜中,曾經分享她爸爸生病後,她從負責照顧爸爸到與爸爸分享心事的過程。過
 
去,這對父女並不親,但各自的年歲經歷讓他們越走越靠近。「我爸爸臨死前才鼓起勇氣跟我說,他有個心願是要跟我說,他很抱歉,小時候對子女很兇,還打了我。」
 
我問靜中,小時候她爸爸會做家事嗎?「當然,我們最喜歡吃爸爸做的炸醬麵。」
 
這樣的現實情節,就像是亨利‧方達和珍‧芳達這對父女演的電影《金池塘》,老爸爸和曾經叛逆的女兒在各自步入暮年和中年時,達成了心靈的和解契合。
 
早年的吵架和反叛,抵不上親情的招喚,就像是池塘邊的候鳥歸來。
 
關於親情,老男人不要太早下定論,覺得什麼都是不能改變的,如果年輕時你曾經遠離過女兒、如果還想再多做點什麼。
 
老爸爸心中存著一份期望,女兒走到多遠還是會回來。
 
女兒心中也有一份不捨,再多麼親的父女最後還得走向告別。
【 文/呂政達〈50 Plus〉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親子會客室〉美金3塊56分的價值 】
 
週末的大超市,人多得讓人沒有閒情慢慢購物,一心只想快快買完東西就可以回家。
 
正要推車左轉,5步之遠處,有位約小學三、四年級年紀的男孩,手拿著一加侖(3.785公升)的大桶牛奶,不知是太重,還是因為塑膠桶身濕滑,整桶牛奶就掉到地上,也摔破了,牛奶灑了一地,男孩大叫「啊」一聲,立即把在地上的牛奶桶拿起來,他滿臉驚慌。
 
就在男孩前方約6、7步處、正在挑肉品的父親,聞聲轉身,馬上走過去幫忙,告訴男孩把桶子的破口朝上,不讓牛奶繼續流。
 
因為忙著找要買的東西,所以我沒有心情停下來看他們父子怎麼處理一地牛奶的後續,不過,我非常驚豔那位父親的態度,沒有責難,沒有壞臉色,只有關心和積極處理問題。
 
在紐約布魯克林第八大道的中國人社區,常常聽到父母大聲斥責孩子,甚至粗暴拉扯、搖甩和猛打孩子,我幾乎沒看過像那位父親如此溫柔體諒意外出錯孩子的家長。
 
後來,那位父親更讓我難忘與佩服。
 
◆◆◆ 〈爸爸好樣的〉小錢 卻買回孩子心安
 
當我去櫃台結帳的時候,剛好那對父子就在我的前面。
 
父親告訴收銀員,要多付一桶牛奶的錢,因為不小心摔壞了一桶。
 
在一旁的小男孩,看著父親和收銀員說話,臉上有一點點不安,當收銀員再打上一筆美金3.56元,然後父親拿出社會福利卡付錢,孩子的神情也輕鬆了起來。
 
可以想見,意外摔破了一桶牛奶,在男孩的心裡有多大的驚嚇和壓力,而勇敢誠實地面對和處理問題,可以讓犯錯的人找回平靜快樂的心。
 
或許,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那天的收銀員並不知道他們父子摔破了一桶牛奶,也沒有超市的員工押著他們去付錢,那父親根本可以假裝事情沒發生過,不需要告訴收銀員。
 
更不用說,那父親是拿社會福利卡購物,表示他們的經濟情況可能不好,所以可能還會認為那父親實在太笨太傻。
 
不過,我想,當男孩看著父親付那筆牛奶錢的時候,除了有如釋重負的輕鬆感,也許在他的心底還有一份深以父親為榮的無比驕傲感。
 
在金錢與誠實處世之間,那父親選擇後者,而且自然不造作地展現於孩子面前。
 
就這麼簡單,他在一件意外小事裡,將一個美好的人生價值深刻地教傳給他的兒子,他絕對不笨也不傻。
 
還有,花美金3塊56分,約台幣107元,買回孩子的心安,也買到孩子在未來人生中為人處世的依循價值,到底,笨傻的是誰?
 
【 文/蔡嘉凌〈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