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情何價 】
 
這是一則填充題:2017年1月,新竹有位單親媽媽撫養兩個孩子當上牙醫,當年她跟孩子簽下契約,規定孩子成為牙醫後必須支付一筆錢,當做她的養老費用,後來這件事上了法院,法官判決契約有效。
 
如果妳也是一名撫養孩子長大的老媽,妳計算、想像過一名孩子從出生到上大學的費用總數是()。
 
這則新聞有許多的解讀面向,後來那個爸爸有跳出來,解釋說這名老媽比較沒有安全感,其實孩子都有給錢。
 
一般人的意見則是,母親撫養孩子,將孩子栽培長大,難道真的可以用錢來計算嗎?
 
但是,給什麼東西一個量化的標準,就是我們社會最熟知的氣氛,曾經有人說過,萬物皆有價。
 
我們不會真的這樣來計算親情,但還有種聲音說現在孩子生得少,是因為養不起,那不也是一種量化的說法嗎?
 
過去我們說,撫養孩子念到大學,就算了了親情責任,現在,許多成人卻仍過著青少年的延長歲月,住在原生家庭花父母的錢,甚至要爸媽給他們創業基金或買房子的第一筆貸款,所以對孩子的負擔,現在也延長到進入中老年人的父母身上。
 
也許有些人不喜歡將親情換算成金錢幣值,但就當做一個有趣的問題自己放在心裡想想,這個已經進入下半場的人生,做為老爸或老媽的你,為孩子付出了多少錢?
 
如果說你這輩子賺進的總數是一千萬,其中有多少比例花在孩子身上?有多少是留給自己的?
 
經濟和親情的對照關係,當然和時代及生長環境有關。
 
如果是生長在7世紀日本信州的嚴寒窮村,也就是作家深澤七郎寫的《楢山節考》的時空背景,當地流傳的換姥山傳奇是,因為糧食不夠吃,當地的人活到70歲就由兒子背著丟棄到深山裡。
 
小說裡的阿玲婆已經69歲了,牙齒仍然硬朗,卻被孫兒嫌棄為鬼婆婆,牙齒好就表示胃口好,會消耗糧食。
 
於是,阿玲婆自己敲斷牙齒,還要兒子辰己提前將她背上山。
 
小說裡最動人的一幕當然是,辰己小時候抱怨爸爸不早點把奶奶背上山,等到輪到由他背自己的媽媽上山時,卻是萬般地延遲,非常地不捨,總算理解了自己爸爸當年的心情。
 
從小說回過頭來看台灣的這則新聞,外面的人應該看不透的親情糾葛,卻要等自己進到了父母的角色,才總算有了點頭緒。
 
當我們計算著這輩子花在孩子身上的金錢,以及自己可以得到的回報,覺得這真是項賠本的生意時,回過頭那小說裡辰己的心情總會浮現上來。
【 文/呂政達〈50 Plus〉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