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臟,血液,動脈,靜脈,血管性疾病,高血壓,循環障礙,貧血 (50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今夏心肌梗塞 竟多過冬季 】

心肌梗塞發生時,胸前會有緊縮性疼痛和重物壓迫感。

夏天也要提防心肌梗塞!台南一名四十歲男性上月在戶外工作,突感強烈胸部悶痛並喘不過氣,送急診判定心血管已全塞住,確診急性心肌梗塞,幸及時就醫救回一命。

醫師提醒,心肌梗塞不是冬天「專屬」疾病,炎夏在外活動工作,或從戶外高溫進入冷氣房前都需留意。

◆◆◆ 水份不足血液黏稠

佳里奇美醫院統計發現今夏收治心肌梗塞患者,反比冬天多出七例,永康奇美更發現,今夏收治患者比去年同期多出四十九例。

佳里奇美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朱逢源表示,佳里院區今年一至三月冬天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例為二十八例,但五至七月卻收治達三十五例,病例數隨著氣溫升高,不減反增。

永康奇美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瑋婷指出,今年五至七月收治一百三十例,比去年同期八十一例還多,「是之前夏天不曾有的現象」。

夏季若沒補充足夠水分,易讓血液黏稠造成血塊和血管阻塞,吹冷氣會讓血管因溫差變化而急速收縮,皆易急性心肌梗塞。

吸入PM2.5也易引起發炎,造成心臟負荷,也可能是今夏患者數量增多原因。

◆◆◆ 胸痛冒冷汗是警訊

朱逢源醫師提醒,夏季在戶外活動建議每一小時就需尋找遮陽處休息至少十分鐘,並隨時補充水分。

安南醫院心臟內科部主任李聰明表示,民眾若有類似重物壓迫的胸痛、胸悶或全身無力、冒冷汗等症狀,都應該盡速就醫治療,避免錯過心肌梗塞的黃金治療期。 
【 文/蘋果日報/記者李恩慈/台南報導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高血壓藥傷腎?醫師破迷思 】

治療高血壓,除了服藥外,同時搭配減重、運動、減鹽、戒菸、少喝酒等生活型態的調整,血壓達標並不難。

長期高血壓將傷害重要器官,有腦中風、心因性猝死、慢性腎病、視網膜病變、周邊血管疾病等5大隱憂。

原本腎臟就不好的人,服用降血壓藥時,需要追蹤腎功能,但高血壓藥,並不會傷腎,遵循醫囑、穩定服藥,對腎臟反而有保護作用。

降壓藥吃吃停停,血壓會忽高忽低,長期會增加血管阻塞的風險,引起中風、心肌梗塞,對身體傷害更大。

◆◆◆ 高血壓藥傷腎?醫師破迷思

降血壓藥會傷腎?血壓正常就可以停藥了?這些都是國人對血壓藥常見的迷思,導致僅3成高血壓患者,能成功控壓。

多位心臟權威醫師共同呼籲,破除迷思,持續正確服藥,血壓才能長治久安。

亞太心臟學會副理事長暨成大教授陳志鴻醫師呼籲,高血壓藥不可吃吃停停,否則對血管傷害更大。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13.5%的死亡是與高血壓直接相關,高血壓患者將在2025年突破15.6億人。

國民健康署曾調查國人3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比率,我國20歲以上成年人,平均每3個人,就有1個人血壓高。

陳志鴻醫師表示,長期高血壓將傷害重要器官,有腦中風、心因性猝死、慢性腎病、視網膜病變、周邊血管疾病等5大隱憂。

他強調,原本腎臟就不好的人,服用降血壓藥時,需要追蹤腎功能,但高血壓藥並不會傷腎,遵循醫囑穩定服藥,對腎臟反而有保護作用。

降壓藥吃吃停停,血壓會忽高忽低,長期會增加血管阻塞的風險,引起中風、心肌梗塞,對身體傷害更大。

目前高血壓藥多達129種,作用機轉各有不同,6成病人需要服用兩種以上降壓藥,才能達到治療目標。

心臟學會理事長林幸榮醫師表示,血壓達標是指收縮壓小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小於90毫米汞柱,但針對腦中風、糖尿病、心臟或腎臟疾病的患者,要達到收縮壓小於130、舒張壓小於80才行。

林醫師指出,收縮壓降5毫米汞柱,就降低14%中風風險、9%冠心症風險,健保5月份通過給付的新型血管張力素接收體阻斷劑,研究證實可將收縮壓降低13毫米汞柱。

搭配減重、運動、減鹽、戒菸、少喝酒等生活型態的調整,血壓達標並不難。
【 文/林幸榮醫師/心臟學會理事長 】
【 文/陳志鴻醫師/亞太心臟學會副理事長暨成大教授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不是腫瘤才有惡性!高血壓也有 】 

◆◆◆ 不是腫瘤才有惡性!高血壓也有 。

新竹縣50歲上下的男子不久前在家猝死,檢警追查,他竟然是死於罹患多年的「惡性高血壓」!

新竹縣湖口仁慈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詹佳紘說,國人通常只知隨著年齡增長、飲食習慣、家族遺傳等會有慢性高血壓出現;

但還有另種被稱為「惡性高血壓」的心血管疾病急症,它來勢洶洶,還好發在30~40歲的青壯年男性身上,也值得大家關心。

新竹縣湖口仁慈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詹佳紘,建議慢性高血壓病患,平時常規注意血壓變化外,也要對全身性的突發急症格外當心,以免惡性高血壓上身。

詹佳紘醫師說,惡性高血壓病患好發在青壯年男性身上。

◆◆◆ 惡性高血壓

●● 1、定義

惡性高血壓在臨床醫學上的定義是:只要收縮壓大於200mmHg,或舒張壓大於130mmHg;

●● 2、症狀

兩者出現一個,且伴隨有全身性、特別是在頭眼心肺腎等重要部位的急性不適症狀,像是頭部劇痛、腦中風、視網膜出血、急性心肌梗塞或是心臟功能不全、急性腎衰竭甚至需要洗腎,或急性肺水腫等,就可以判定患者罹患了「惡性高血壓」。

●● 3、好發年齡

詹佳紘醫師說,惡性高血壓患者頂多佔高血壓病患的5%,這種疾病好發在30~40歲間的青壯年身上,

●● 4、男女比例

男女罹病的比例是10比1。

●● 5、病因

惡性高血壓的病因跟慢性高血壓致病原因基本上相同,但如果碰上氣候急遽變化驟冷或驟熱,或是患者本身存在:精神創傷、情緒不穩、極度疲勞、極大壓力、或內分泌失調等誘發因子,就容易惡化變成為惡性高血壓。

●● 6、治療

所以,在治療上,除了跟慢性高血壓一樣要用藥物幫忙控制,更重要的,就是要儘快找出誘發的原因對症治療。

詹佳紘醫師也說,有些慢性高血壓如果控制不好,或是忽視而未適當就醫,也有可能惡化變成惡性高血壓。

●● 7、結論

換句話說,已經是高血壓的病患,如果有前述全身性的不適急症,就應懷疑會不會是惡性高血壓找上門了,要儘速就醫。

●● 8、其他注意事項

慢性高血壓跟飲食、個人生活作息有關,跟遺傳也有相關;

所以,有些患者擔心惡性高血壓會不會遺傳?如果從慢性高血壓控制不當,有機會變成惡性的角度來看,家族遺傳的因素,確實也不能排除在外。

【 文 / 詹佳紘醫師 / 新竹縣湖口仁慈醫院心臟科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年長者習慣性抽筋 多運動助循環 】

老年人半夜易抽筋,睡眠備受影響。

根據統計顯示,60歲以上的老年人3成有習慣性腳抽筋的問題,有許多人以為抽筋就是缺鈣,補充鈣就能改善,卻未見效。

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何偉強表示,腳抽筋缺乏鈣只是原因之一,也可能是因為靜脈曲張或糖尿病造成血液循環差,或是老化、慢性病等因素,使電解質不足容易抽筋,可多運動、睡前四肢泡熱水,避免抽筋,影響睡眠品質。

何偉強說:「老年人除了血液循環差,若再加上骨刺問題,就會形成周邊神經壓迫,在交互影響下,造成腳抽筋的發生率會更高。」

建議應避免久坐不動,多加強適度運動,以免肌肉緊繃,又遇到低溫環境,血管收縮,就更容易引發抽筋。

◆◆◆ 增進下肢循環

多活動行走,有助促進下肢循環。

何偉強建議,平時最好養成步行等簡單運動習慣,可到家中附近公園散步、快走10~30分鐘,還可在睡前用熱水泡腳約20分鐘,或用熱毛巾敷小腿15~20分鐘,促進下肢血液循環,以及配合將腳伸直、腳踝往上扳3~5分鐘,

伸展小腿肌肉,使小腿肌肉更柔軟,避免緊繃,晚上也較好入眠,降低半夜腳抽筋的發生機率。

另外,何偉強表示,老年人因身體機能老化,使電解質不足,會造成肌肉不自主收縮,進而引起小腿抽筋,尤其在運動過後,電解質會大量流失,

所以在運動後,用運動飲料跟水,以1:1的比例稀釋後補充電解質,且通常稀釋過後的電解質人體也較好吸收,藉此改善電解質不平衡的問題,減少抽筋的發生。

【 文/何偉強/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防猝死 30歲起量血壓 】

◆◆◆ 防猝死 30歲起量血壓 半數高血壓患者不知罹病

一位30多歲的工程師,因為腦出血緊急送醫後不治,原來是他有高血壓,但自己竟然完全不知道。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俊立醫師表示,半數以上的高血壓患者不知道自己健康出問題,而且年輕患者增加很多;

所以建議30歲時就要開始定期量血壓,然後頭暈、臉紅時,最好趕緊測量血壓。

林俊立醫師表示,以前高血壓患者大多數是中老年人,所以大多數年輕人覺得自己不可能有高血壓;

但隨著外食機率增加、運動時間減少,現在年輕患者愈來愈多,很多30多歲的年輕人,常常因為頭暈去看醫師;

結果一檢查才發現血壓高到危險臨界點,由於高血壓幾乎沒有症狀,所以建議要定期量血壓才能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 【先了解】外食鹽分超標

現代人生活忙碌,相較於以往外食機率非常高,林俊立醫師表示,一般來說每人每天鹽巴攝取上限為6克;

而外食為了增加風味,菜色中的鹽普遍都加很多,大約是12~15克,已是標準值的2倍以上,推測這應該是導致高血壓年輕化的主因之一。

◆◆◆ 年輕人缺警覺

年輕人經常覺得自己身強體壯,又認為高血壓等慢性病是中老年人的疾病;

所以缺乏警覺性,就算頭痛、臉紅也不以為意,往往會錯失治療時機,建議30歲起就要開始定期測量血壓,若發現血壓超標要趕緊治療。

◆◆◆ 【這樣做】有症狀要注意

高血壓有「無聲殺手」的封號,有些人幾乎沒有任何症狀,林俊立醫師表示,如果血壓太高會容易頭痛、胸悶,除了這些比較常見的症狀之外,患者還容易感到視力模糊、失眠、肩頸痠痛、臉脹紅等;

通常有以上症狀時,都代表血壓已經超標很多,但也有人血壓非常高,但可能連以上症狀都沒有。

◆◆◆ 複方藥更方便

資料顯示,高血壓患者若沒有按時服藥,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都會增加好多倍,而許多高血壓患者,醫囑性不高的原因,是藥丸太多顆,現在則有許多複方藥可選擇,可增加服藥意願。

◆◆◆ 【醫師說】

高血壓若能及早治療,有18~20%患者不必持續服藥控制,若需要持續服藥也不要擔心傷肝、傷腎,因為不吃藥對血管傷害更大,更容易有致命危機。

【 文/林俊立醫師/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吃6種藥 血壓仍飆210 腎交感神經在作怪 】

中國附醫心臟內科主任張詩聖醫師說明,腎交感神經阻斷術是利用燒灼腎動脈交感神經,以達到血壓下降效果。

台中市一名42歲甚層警員深受高血壓所苦,使用6種藥物,但因工作需輪班,飲食、作息不正常,血壓降不下來,在家量收縮壓為170,到醫院量血壓都飆到210,他擔心年紀輕輕就中風,經接受腎交感神經阻斷術,血壓降到130,也減少1種降壓藥,血壓才維持良好。

很多基層員警需要輪班,工作壓力大,較易出現代謝症候群,例如肥胖、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因輪班有失眠、肝功能異常等,建議即使輪班,還是要維持規律的作息,三餐定時,該睡就睡,以及養成運動習慣。 

陳姓警員說,基層員警勤務有可能間隔2小時就要上班,這種跳島式勤務,下班後睡不著,很難調整生理時鐘,有時候深夜勤,只剩超商或泡麵,雖有運動習慣,但他和同事都擔心三高上身、中風。 

張詩聖醫師說,腎動脈交感神經亢奮的患者,分泌大量交感神經傳導物質,使血壓飆高,容易出現心跳加快,情緒緊張,血壓起伏不定。

有的患者回診時,因等候患者多或面對醫師有壓力,以致收縮壓飆升,回家後血壓有稍降,稱為白袍效應。 

根據統計,近二成高血壓患者屬於「難治型高血壓」,也就是服用三種血壓藥,血壓還是降不下來,一旦無法控制血壓,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腎臟受損等風險大增。 

張詩聖醫師指出,難治型高血壓患者有可能是腎動脈交感神經亢奮,藉由腎交感神經阻斷術,也就是從患者鼠蹊部股動脈置入導管,利用燒灼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腎臟交感神經,有效控制血壓。

根據研究發現,術後門診收縮壓可降10mmHg,等同減少約一到兩顆降血壓藥,同步降低20%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手術時間約半小時,傷口小安全性高,不影響腎功能,八成患者有降血壓效果。 

歐洲心臟學會年會今年發表最新研究數據,試驗八十名高血壓患者,在不服用任何降血壓藥的情況下,三個月後發現,採腎交感神經阻斷術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均下降,24hr動態血壓降低5.5mmHg,門診血壓也下降10mmHg,而且血壓愈高,下降幅度越多,未有不良反應發生。

根據全球降血壓大型研究顯示,若血壓下降10mmHg,等同減少約一到兩顆降血壓藥,同步降低20-40%心血管疾病風險。 

長期高血壓會造成血管壁受損,血流無法順利流動,心臟就要更用力收縮,恐導致心衰竭;

血管受損也可能導致腎功能惡化,長久恐得洗腎,且腦中風的風險也增加;

反之,若妥善控制血壓,可降低中風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 如何控制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 王宗道醫師提出以下建議:

1.經常量血壓,關注血壓數值,血壓穩定表示安全

2.睡不好可能與血壓控制不佳有關,值得注意

3.減少鹽分攝取,注意食品標示,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

4.若血壓控制不佳有中風的危險,考慮接受腎交感神經阻斷術

微創腎交感神經療法,是透過導管從大腿股動脈經微創方式置入到腎臟動脈,以低能量射頻在腎動脈適當位置燒灼,阻斷過度活化的交感神經,手術過程會局部麻醉,約30分鐘即可完成。

【 文 /張詩聖醫師/中國附醫心臟內科主任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暖冬別大意!溫差衝擊易猝死 】
◆◆◆ 暖冬別大意!沒症狀難發現…溫差衝擊易猝死
近年常見暖冬現象,民眾冬日裡時有「朝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的感覺。
醫師提醒,高血壓患者遇到寒冬都懂得留意保暖,也會主動詢問是否需加藥及調整用藥,但往往會忽略暖冬溫差過大或突如其來的氣溫下降,尤其中老年患者對溫差的適應力及對血壓的調控能力差,血壓容易波動,很可能因此而猝死,要非常小心。
◆◆◆ 不論春夏秋冬 都應注意氣溫變化
高血壓患者要非常注意溫差的變化。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血管內科李修豪醫師指出,不論春夏秋冬,高血壓患者都應注意氣溫,多添衣物或調整空調,讓自己處於適切溫度的環境裡,避免交感神經因溫差而趨於活絡,引發心血管併發症。
除了交感神經的影響,脫水也會造成血液凝結,因此建議患者除了長時間活動時要少量多次的補充水分,睡前半小時、半夜醒來及清晨起床後,也應適量飲用溫開水,避免血液濃稠引發血栓,形成中風或心肌梗塞。
◆◆◆ 沒症狀難發現! 高血壓控制從定期監測做起
由於高血壓在出現嚴重併發症前,往往症狀輕微難以察覺;
所以,李修豪醫師建議,民眾應養成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若已確診為高血壓患者,則應遵照醫囑服藥並搭配每天早晚量測血壓,才能即時監測治療成效或調整用藥。
目前臨床上針對高血壓患者的藥物治療,包括ARB(血管張力素受器阻斷劑)、CCB(鈣離子通道阻斷劑)、ACEI(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利尿劑等,由於每個人對用藥的反應都不相同,必須根據個別狀況調整藥物種類與劑量。
李修豪醫師說,藥物選擇除了必須有效控制血壓,近年來開立血壓用藥也越趨重視便利性,像是長效型及複方藥物的選擇,便可減少用藥次數及顆數,幫助提升患者服藥順從性。
◆◆◆ 生活習慣搭配服藥 決勝高血壓持久戰
高血壓的控制與併發症預防是一場持久戰,按時用藥、留意外在環境影響及改善生活習慣都是穩控血壓的必備功課。
李修豪醫師說,自己其實也是收縮壓120-140mmhg、舒張壓80-90mmhg的高血壓前期患者,現階段就是透過運動、飲食進行改善,讓血壓超過140/ 90mmhg的時間越晚來,延後必須透過藥物控制的時間。
針對已經開始接受治療的患者,李修豪醫師建議,除了定時服藥監測外,更要調整生活習慣,多攝取蔬果、避免菸酒、控制體重及維持每週3至4次、每次40分鐘的運動習慣,將血壓降至理想值後,也可與醫師逐步討論慢慢減藥。(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 文/三立新聞/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鹽多必失 當心高血壓跟著你 】

◆◆◆ 高血壓不是中老年人專利 ! 36萬青壯高血壓大軍,近24萬自己不知道。

高血壓平常沒有明顯症狀,是典型的沈默殺手,因此民眾常會忽略,過去民眾常認為高血壓,是中老人常見的慢性疾病。

但依據國民健康署民國102-10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8-39歲的青壯年有超過36萬人罹患高血壓,而有近24萬人不自知,年輕就帶著會產生中風、心臟病、洗腎的禍因,未加控制,非常危險!

◆◆◆ 控制血壓從健康生活的量血壓及飲食減鹽做起

國民健康署提供防治高血壓六要點:減鹽、定期量血壓及控制、減重、戒菸、規律運動及節制飲酒。

其中減鹽及定期量血壓更是控制高血壓的二大關鍵步驟:

◆◆◆ 第一招:定期量血壓

1 . 年輕就養成習慣。

2 . 血壓超過140/90 mmHg 就應該諮詢醫師。

◆◆◆ 第二招:飲食減鹽

飲食上攝取過多的鈉,例如加工及高鹽等食品,是造成血壓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人體攝取過多的鹽分,更會增加水分滯留於身體組織,增加心臟及腎臟等器官運作的負擔。

建議每日鈉的攝取量少於2.4公克(相當於6公克的食鹽)。

減鹽小叮嚀:

1 . 多吃新鮮食物,少吃加工食品。

2 . 儘量減少挑選鹽(鈉)含量較高的食材、食品。

3 . 購買包裝食品前閱讀營養標示的鈉含量。

4 . 烹煮食物時運用食材的天然風味,減少鹽(鈉)及調味料的添加,用 餐時收掉餐桌上調味的瓶瓶罐罐。

【 文/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廣告企劃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下肢突然腫痛、酸麻 醫師:小心深層靜脈栓塞 】 
 
70多歲周阿嬤膝蓋退化疼痛,近幾年不愛走動,近1、2個月更常臥床,某日家人發現阿嬤右腿從小腿腫脹到大腿、一摸就痛,家人趕緊送醫診斷是腿深層靜脈栓塞,經過手術治療與復健,阿嬤才恢復往日正常行動。

醫師提醒,老化、常不動、骨折受過傷或特殊體質都有可能引發深層靜脈栓塞。
 
衛福部台南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睦翔提醒民眾避免深層靜脈栓塞,應規律運動、多喝水、少吃精緻美食、少油、
少糖、少鹽,保持健康身心。

衛福部台南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睦翔表示,周阿嬤主要是腿部長期不活動、年事已高,才會引發腿部深層靜脈栓塞,幸好及時就醫化解病況。

黃睦翔醫師說,國人平均壽命逐漸延長,隨年紀增長,下肢深層靜脈栓塞機會逐年升高,但不是只有老人家才會發生,只要有危險因子存在,不管什麼年齡都可能發生深層靜脈栓塞。

倘若發生了卻沒能及時治療,一旦血栓越生越多,跑到肺部有可能演變成致命性肺動脈栓塞,即使撐過危險期,若未能好好治療,也可能出現長期栓塞症候群併發症,不可不慎。

黃睦翔醫師說明,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3千至4千人會發生深層靜脈栓塞。

常見臨床表現多為單側肢體逐漸性腫脹、接著酸麻、觸痛、疼痛等。

主要致病原因為形成血栓堵住靜脈的回流,滯留在肢體導致腫脹。

常見危險因子包含年齡、開刀或創傷(如骨折病人)、活動性癌症、缺乏足夠身體活動(如長期臥床、搭長程飛機)、或易生成血栓的特殊體質。

台南醫院提醒民眾要避免這類深層靜脈栓塞,應多活動、維持規律運動、多喝水;

飲食上少吃過於精緻美食、少油、少糖、少鹽,保持健康身心。

【 文/自由時報/即時新聞/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頸部有咻咻聲 小心頸動脈狹窄 】 
 
66歲郭先生有抽菸史,以及三高、心臟病史,在門診追蹤時發現頸部有咻咻聲的雜音,檢查確診中度以上的頸動脈狹窄,
先以藥物控制,但某日突然眼前一片黑、因頭部暈眩而倒在路上,經緊急頸動脈導管支架術、取代傳統血管內膜切除術,成功復原。
 
魏丞駿醫師提醒,糖尿病、高血脂症,以及腎臟疾病與老煙槍等,均屬於泛血管病變的高危險群,要提高警覺。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魏丞駿表示,該名患者的症狀符合所謂的「小中風」,源自頸動脈狹窄,造成血流不足,傳統以血管內膜切除術處置,將血管的斑塊包含內膜一起切除掉,但患者往往需要面對全身麻醉等壓力,甚至有術中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改用頸動脈支架術則降低相關風險。

魏丞駿醫師指出,類似的泛血管病變,除了頸動脈與椎動脈疾病與中風有關外,
尚有上腸系膜動脈狹窄或撕裂與腹痛有關、鎖骨下動脈阻塞與頭暈或兩手血壓差異大有關,腎動脈狹窄與高血壓、肺水腫、腎功能變差有關,下肢動脈阻塞與間歇性跛行、糖尿病足、腳上傷口久不癒合有關,以及洗腎病人的洗腎廔管阻塞與洗腎不順有關等。

魏丞駿醫師提醒,糖尿病、高血脂症,以及腎臟疾病、洗腎患者與老菸槍等,均是泛血管病變的高危險群,因此要提高警覺。

【 文/自由時報/即時新聞/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高血壓衛教 】

◆◆◆ 7成高血壓患者 未按時量測影響用藥

未按時量測恐影響用藥準確度,增加心血管併發症威脅。

⋯⋯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羅東博愛醫院院長陳文鍾表示,據統計台灣目前約有480萬名高血壓患者,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每天有量血壓習慣者僅約24%,超過7成高血壓患者缺乏血壓監控,當就醫時無法提供準確的日常血壓量測數據,易影響醫師用藥標準,恐引起心血管併發症威脅。

建議高血壓患者應在早起或晚上睡前時量測血壓。

◆◆◆ 量測時機 早起睡前

陳文鍾醫師指出,常見高血壓患者到醫院時才量血壓,可能因精神較緊繃等出現「白袍高血壓」症狀使血壓失準。

部分民眾自覺無症狀,就醫時在表上填「假數據」,製造血壓穩定樣,易使醫師無法準確判讀血壓控制狀況,而難開適合的藥物治療。

建議避免心血管併發症如中風、等致命威脅,應在早起或睡前量血壓,就醫前提供20天以上的血壓量測數據讓醫師判讀,當出現心悸、頭暈等症狀時,也應即刻量血壓,若收縮壓與舒張壓超過180/110毫米汞柱,應立刻就醫避免後遺症發生。

陳文鍾醫師提醒高血壓患者與其他如代謝症候群等高血壓族群,可透過手機設鬧鐘等,達到定時量血壓的習慣,目前許多便利超商設血壓量測小站等,可與手機APP結合,上傳量測數據等,助民眾監控血壓。

隨著生活水準不斷的提高,醫療衛生的進步,現代人平均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口持續增加,慢性病成了威脅國人健康的重要疾病。

根據調查台灣地區四十歲以上人口,每一百個人就約有二十人罹患高血壓,在醫學上,約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高血壓是找不出原因的,稱為本態性的高血壓;

另約有百分之五的高血壓是找得到原因的,而可以找出原因的高血壓,是可以根治的。

高血壓衛教方面,要多注意測量及飲食方面,

◆◆◆ 高血壓患者的飲食原則大致為下列:

1 . 多攝取含高纖的食物,水果、蔬菜。

2 . 少攝取含高鈉質的食品,如:

a . 調味品--鹽、醬油、味精。
b . 醃製品--泡菜、醬菜、豆腐乳、醬瓜、滷味等。
c . 臘味--香腸、火腿、臘肉、燻雞、皮鴉、鴉賞等。
d . 罐頭--水果罐、蔬菜罐、肉燥罐、饅魚罐等。

3 . 避免攝取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內臟、肥肉、豬油、蝦、蟹、牡蠣、魚卵,奶油蛋糕、蛋黃。

4 . 避免在外用餐,儘量使用植物性油。

5 . 低鈉高鉀的方式:

食用限鈉、低油飲食,並增加鉀的攝取量。鈉是什麼?鈉是礦物質的一種,是人體調節生理機能不可或缺的元素。

攝取過多時,易罹患高血壓,攝取太少或缺乏時,會有疲勞、虛弱、倦怠的現象。

鈉可以從自然食物、加工食品、調味品或某些藥物中獲得,而其最主要來源是食鹽。

補鉀不僅能降血壓,還可減少降壓藥用量,對攝取鉀低的人群可能更有效。

含鉀多的食物有海帶、紫菜、木耳、山藥、番茄、芹菜、龍須菜等。

預防的主要工作內容為戒菸、避免過長運動、避免洗熱水澡、三溫暖、避免突然改變姿勢、規則服藥、服藥後會頭暈即力刻躺下並抬高下肢、攝取低脂肪飲食、衛教家屬飲食中須限制納的飲食、告知個案理想體重的目標及如何規律地達到理想體重。

◆◆◆ 如何預防高血壓 :

1.做適度的運動,以強身健肌,在冬天應注重保暖。

2.定期量血壓,隨時注意血壓之變化,至少兩星期一次最好於早上起床空腹且心情
放鬆時測量。

3.控制體重,肥胖常是各種心臟血管疾病的基本原因,所以要注意自己的體重,使其維持在理想體重範圍內。

4.食鹽攝取量每天在七公克以下。

5.每天不要用太冷、太熱的水洗澡或浸泡過久。

6.要有充份的睡眠與休息,不要焦燥激動,保持心情愉快。

7.禁煙、酒、茶、咖啡。

8.經常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便秘發生。

◆◆◆ 烹調限鈉飲食的小小提示!

1.酸味的利用:

在烹調時使用醋、檸懞、蘋果、鳳梨、蕃茄等,可增加風味。

2.糖醋的利用:

烹調時使用糖醋來調味,可增添食物甜酸的風味。

3.油脂的利用:

使用植物油來炸或炒然後再加上檸檬片,可增添食物的風味。

4.甘美味的利用:

使用香菜、草菇、海帶來增添食物的美味。

5.鮮味的利用:

用烤、蒸、燉等烹調方式,保持食物的原有鮮味,以減少鹽及味精的用量。

6.中藥材與香辛料的利用:

使用人參、當歸、枸杞、川芎、紅棗、黑棗等中藥材及香辛料,可以減少鹽量的添加。

7.焦味的利用:

可以使用烤、燻的烹調方式,便食物產生特殊的焦味,再淋上檸檬汁,即可降低因少放鹽的淡而無味。

8.低鹽佐料的使用:

多用酒、蒜、薑、胡椒、八角花椒及香草片等低鹽佐料,或味道強烈的蔬菜,如洋蔥,利用其特殊香味,達到變化食物風味的目的。

9.低納調味品的利用:

可使用含鈉量較低的低鈉醬油或食鹽來代替調味,但須按照營養師指導使用。

【 文 / 陳文鍾醫師/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羅東博愛醫院院長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高血壓藥傷腎?醫師破迷思 】

治療高血壓,除了服藥外,同時搭配減重、運動、減鹽、戒菸、少喝酒等生活型態的調整,血壓達標並不難。

長期高血壓將傷害重要器官,有腦中風、心因性猝死、慢性腎病、視網膜病變、周邊血管疾病等5大隱憂。

⋯⋯

原本腎臟就不好的人,服用降血壓藥時,需要追蹤腎功能,但高血壓藥,並不會傷腎,遵循醫囑、穩定服藥,對腎臟反而有保護作用。

降壓藥吃吃停停,血壓會忽高忽低,長期會增加血管阻塞的風險,引起中風、心肌梗塞,對身體傷害更大。

◆◆◆ 高血壓藥傷腎?醫師破迷思

降血壓藥會傷腎?血壓正常就可以停藥了?這些都是國人對血壓藥常見的迷思,導致僅3成高血壓患者,能成功控壓。

多位心臟權威醫師共同呼籲,破除迷思,持續正確服藥,血壓才能長治久安。

亞太心臟學會副理事長暨成大教授陳志鴻醫師呼籲,高血壓藥不可吃吃停停,否則對血管傷害更大。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13.5%的死亡是與高血壓直接相關,高血壓患者將在2025年突破15.6億人。

國民健康署曾調查國人3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比率,我國20歲以上成年人,平均每3個人,就有1個人血壓高。

陳志鴻醫師表示,長期高血壓將傷害重要器官,有腦中風、心因性猝死、慢性腎病、視網膜病變、周邊血管疾病等5大隱憂。

他強調,原本腎臟就不好的人,服用降血壓藥時,需要追蹤腎功能,但高血壓藥並不會傷腎,遵循醫囑穩定服藥,對腎臟反而有保護作用。

降壓藥吃吃停停,血壓會忽高忽低,長期會增加血管阻塞的風險,引起中風、心肌梗塞,對身體傷害更大。

目前高血壓藥多達129種,作用機轉各有不同,6成病人需要服用兩種以上降壓藥,才能達到治療目標。

心臟學會理事長林幸榮醫師表示,血壓達標是指收縮壓小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小於90毫米汞柱,但針對腦中風、糖尿病、心臟或腎臟疾病的患者,要達到收縮壓小於130、舒張壓小於80才行。

林醫師指出,收縮壓降5毫米汞柱,就降低14%中風風險、9%冠心症風險,健保5月份通過給付的新型血管張力素接收體阻斷劑,研究證實可將收縮壓降低13毫米汞柱。

搭配減重、運動、減鹽、戒菸、少喝酒等生活型態的調整,血壓達標並不難。
【 文/林幸榮醫師/心臟學會理事長 】
【 文/陳志鴻醫師/亞太心臟學會副理事長暨成大教授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生氣會傷心 恐誘發急性心臟病 】

憤怒是心臟病的一大危險因子,且可能誘發急性心血管疾病。

雪梨大學資深醫學講師湯瑪仕巴克力指出,生氣會增加心跳速率、血壓,可能造成血管痙攣或緊張,這些突然性的變化,很可能誘發心臟病。

⋯⋯

避免經常生氣,有助心血管維持一定的彈性,如此自然減輕心臟負擔。

醫師指出,除了適度放鬆,適度運動、平時做一些緩和的柔軟操也對健康有一定助益。

心臟病的痛感多為緊縮、脹悶及壓榨感。平均持續時間為三、五分鐘,有時長達十五分鐘。

但無法單純從症狀判斷病情。

醫師指出,情緒緊張的人,心臟病症狀表現往往更嚴重。心臟病患者典型症狀有疲倦、頭暈,胸口不適,胸痛,但有些疼痛卻因痛感放射,被誤認為是胃病。

建議民眾若呼吸會喘,困難時趕快就醫。

運動增加大腦血流量,使神經細胞得到所需的氧與養分。規律性運動可以降低負面情緒出現,減少憂鬱的發生;

運動同時也活化大腦回饋系統,增加正面的情緒,而正面的情緒可調節免疫系統。【 文/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防猝死 30歲起量血壓 】
 
◆◆◆ 防猝死 30歲起量血壓 半數高血壓患者不知罹病
 
一位30多歲的工程師,因為腦出血緊急送醫後不治,原來是他有高血壓,但自己竟然完全不知道。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俊立醫師表示,半數以上的高血壓患者不知道自己健康出問題,而且年輕患者增加很多;
 
所以建議30歲時就要開始定期量血壓,然後頭暈、臉紅時,最好趕緊測量血壓。
 
林俊立醫師表示,以前高血壓患者大多數是中老年人,所以大多數年輕人覺得自己不可能有高血壓;
 
但隨著外食機率增加、運動時間減少,現在年輕患者愈來愈多,很多30多歲的年輕人,常常因為頭暈去看醫師;
 
結果一檢查才發現血壓高到危險臨界點,由於高血壓幾乎沒有症狀,所以建議要定期量血壓才能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 【先了解】外食鹽分超標
 
現代人生活忙碌,相較於以往外食機率非常高,林俊立醫師表示,一般來說每人每天鹽巴攝取上限為6克;
 
而外食為了增加風味,菜色中的鹽普遍都加很多,大約是12~15克,已是標準值的2倍以上,推測這應該是導致高血壓年輕化的主因之一。
 
◆◆◆ 年輕人缺警覺
 
年輕人經常覺得自己身強體壯,又認為高血壓等慢性病是中老年人的疾病;
 
所以缺乏警覺性,就算頭痛、臉紅也不以為意,往往會錯失治療時機,建議30歲起就要開始定期測量血壓,若發現血壓超標要趕緊治療。
 
◆◆◆ 【這樣做】有症狀要注意
 
高血壓有「無聲殺手」的封號,有些人幾乎沒有任何症狀,林俊立醫師表示,如果血壓太高會容易頭痛、胸悶,除了這些比較常見的症狀之外,患者還容易感到視力模糊、失眠、肩頸痠痛、臉脹紅等;
 
通常有以上症狀時,都代表血壓已經超標很多,但也有人血壓非常高,但可能連以上症狀都沒有。
 
◆◆◆ 複方藥更方便
 
資料顯示,高血壓患者若沒有按時服藥,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都會增加好多倍,而許多高血壓患者,醫囑性不高的原因,是藥丸太多顆,現在則有許多複方藥可選擇,可增加服藥意願。
 
◆◆◆ 【醫師說】
 
高血壓若能及早治療,有18~20%患者不必持續服藥控制,若需要持續服藥也不要擔心傷肝、傷腎,因為不吃藥對血管傷害更大,更容易有致命危機。
 
【 文/林俊立醫師/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痛風青年 心肌梗塞風險增6成 】

◆◆◆ 民眾應少喝啤酒,以免痛風奪命

台有70萬痛風病患,林口長庚醫院公布研究,發現痛風患者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比一般人高23%,其中20到44歲的年輕族群最高危,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更比同年齡的一般人高出59%,研究成果已登上國際知名醫學期刊《風濕病學》。

⋯⋯

◆◆◆ 少吃肉類海鮮

由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羅淑芬主導的研究團隊,追蹤2000至 2008年間的健保資料庫資料,其中痛風患者約2.6萬名,排除兼具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等易導致心肌梗塞問題的患者後,再與一般人比較,發現痛風患者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比一般人高23%,年輕族群更高出59%。

羅淑芬說,過去已知痛風患者因多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高於一般人,該研究更發現,即使血壓、血脂未偏高,只要有痛風,心肌梗塞發作風險就會上升;

推測導致痛風的原因是尿酸過高,而尿酸過高會加強人體氧化作用、傷害血管,恐提高心肌梗塞機率。

針對年輕痛風患者發生心肌梗塞風險偏高,羅淑芬說,該研究都是拿同年齡的患者和非患者相較,因20到44歲原就不易發生心肌梗塞、比較基礎較低所致。

台北馬偕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李修身說,痛風患者體內過高的尿酸,確可能造成心肌梗塞發生機率偏高。

她提醒,火鍋湯料中常見大量肉類、海鮮,加上吃鍋時常搭配啤酒,都是易使痛風發作的食物和飲料,民眾切勿過量攝取。

◆◆◆ 防治痛風須知

◎ 少攝取肉、海鮮、動物內臟、啤酒等,因這類食物會使血中尿酸顯著升高,易使痛風發作。

◎ 果糖經新陳代謝後也會轉為尿酸,含果糖飲食須少攝取。

◎ 多喝水,加速尿酸排出體外。

◎ 避免短期內暴肥暴瘦,這會使細胞大量死亡,死亡細胞會釋放出核酸,其代謝產物即為尿酸,當尿酸多,會增痛風風險。

◎ 尿酸堆積未必會有症狀,勿因一時症狀減輕,便自行停藥。

【 文/羅淑芬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 /李修身醫師/台北馬偕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冷冷冷/天冷血循差 三高避免受傷 】

天冷易造成血管收縮,一名50歲長期患糖尿病、洗腎患者陳姓男子就因傷口缺氧導致截肢,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生蔡浩元表示,冬天血液循環差,傷口不易癒合,糖尿病患、洗腎患者應避免受傷。

蔡浩元表示,陳姓男子在寒流來襲時,左腳掌不小心撞傷,兩個月後,傷口不但沒有癒合還發黑,為避免感染擴散,只得將左腳掌截肢。

⋯⋯

蔡浩元提到,不僅糖尿病、洗腎患者,還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都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注意手腳保暖,可透過快走、慢跑等運動,讓血管自然增生,但不建議快跑。

聯合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李宗育則指出,冬令進補藥膳湯內含有高量鉀、鈉離子,若過量飲食,除會造成腎臟負擔,還恐造成血管堵塞。【 文/聯合線上企劃/記者呂思逸 】

【 豬油好處多? 心血管患者不宜多吃 】

擔心吃到餿水油,最近不少婆婆媽媽到肉攤買豬油回家炸油,網路也流傳一篇文章,指豬油好處多。中醫師說,現代人營養充足,吃豬油要適度;營養師也說,豬油的飽和脂肪酸高,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不宜食用。

這篇網路文章提到,華人世世代代使用豬油,豬油可以解毒、利腸胃、通小便,還用來治療婦科疾病,是「食療必用」。
長庚醫院中醫內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林胤谷表示,這些內容是《本草綱目》等古籍記載,過去以農立國,豬的部位百分之百被使用,加上當時生活條件不好、很多人營養不良,有人甚至一年才吃到一次肉,因此豬油被認為是寶貝,吃豬油後營養改善,免疫力也跟著變好。

另外,古代治療皮膚外用藥,也會用豬油去調藥,可以作為潤膚的護手霜,讓皮膚不皸裂,現在可以凡士林取代。林胤谷說,現在時空環境條件不同,現代人營養充足,攝取豬油要適度。

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協同主任蔡玲貞表示,豬油的發煙點比較高,適合油炸,高溫時比較不會產生油脂劣變;

但豬油的飽和脂肪酸高,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飽和脂肪酸會使得低密度膽固醇上升,對血管健康不利,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少吃豬油。【 文/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防缺鐵性貧血 吃紅肉補充維生素C 】
 
女性容易發生貧血問題,若有缺鐵營養失衡者,月經量過大,懷孕、產後哺乳等族群應注意。
 
以免影響容易疲勞、頭暈等現象。飲食應注意適當補充鐵質,可配合補充維生素C,增加吸收率。
 
◆◆◆ 1 . 缺鐵性貧血成因
 
缺鐵性貧血是所有貧血中最常見的貧血,主要由於體內缺乏鐵質,而影響血紅素的合成機能,使得血液中紅血球內的血色素缺乏。
 
鐵質吸收的減少影響,常見於長期吃素者或因胃切除、乳糜瀉或胃酸缺乏等族群,由於食物中含鐵質不足或鐵質吸收減少而引起缺鐵性貧血症。
 
缺鐵性貧血的尤其以婦女常見,一方面由於每個月的月經影響,每月都會流失約25至30毫克的鐵質,尤其有經血過多症問題者,影響更大。
 
另一方面也由於懷孕期間、產後哺乳時,因鐵質需求量增加,若沒有適當的補充鐵質,也會造成缺鐵性貧血症。
 
◆◆◆ 2 . 缺鐵性貧血常見影響
 
症狀會因為貧血的程度而有所差異,當鐵質缺乏還未形成貧血初期,症狀不明顯。
 
若是缺鐵狀況持續,影響紅血球生成,與血氧的供應差,會使人體細胞中的能量供應出現障礙,導致容易疲倦、虛弱、頭暈、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臉色發白等現象,且體力較差,運動耐力降低、免疫系統也會受影響。
 
◆◆◆ 3 . 專家看法
三軍總醫院營養部主任王秀媛表示,動物性食物中鐵質含量高,利用率也較高,如肝臟,內臟類,牡蠣、貝類、瘦肉,尤其紅肉含鐵量也較多。
 
植物中鐵質來源,如有乾豆及蔬菜,深綠色蔬菜,其他像是葡萄乾、紅棗、黑棗、全穀類,也含鐵質成份。
 
◆◆◆ 4 . 注意事項
維生素C可使三價的鐵還原為二價的鐵,增加非血基質的吸收。因此,可配合多補充維生素C,以促進鐵的吸收利用。
【 文/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不缺鐵質 別刻意補充 】
 
沒有缺鐵的人,補充鐵質過量恐誘發肝腫大,印度一項研究甚至發現過多鐵質蓄積,可能導致孕婦早產、胎兒發育不良及嬰兒體重過輕等問題。
 
印度營養學者利沙夏斯垂指出,懷孕婦女如果沒有缺鐵性貧血,完全不需要額外補充鐵質,只要適量吃蛋或搭配肉食,健康的人不會缺鐵。
 
臨床上確實可見長期嚴格茹素者有缺鐵的困擾,若能接受奶、蛋類或補充豆類食物,缺鐵機率相對較低。
 
素食者想補鐵,營養師建議可適量食用蘋果、梨子、黑豆、葡萄,菠菜、葡萄柚等食物。營養師表示,補充豆類及穀類等富含維他命B12之食材亦有必要。
 
不過,身體製造紅血球不單純需要鐵質,營養全面而均衡,紅血球製造才能順利。
 
良性的貧血因素除了飲食不均,多數為非惡性腫瘤疾病,例如消化性潰瘍,包含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及長期痔瘡出血、月經量過大或動過胃次全切除術的患者。
 
 
人體內年細胞所釋放出的鐵,幾乎全可再被回收利用,一旦經血量過多、消化道出血或近端小腸吸收不良,罹患缺鐵性貧血風險增加。
 
育齡女性缺鐵原因多為月經量大或異常出血,男性則常見消化道出血及腫瘤,別以為補充鐵質便可解決問題。
 
【 文/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
 
【 海洋性貧血亂補鐵劑 心肝受不了 】
 
30歲林小姐常感到體力差、頭暈,檢查發現有貧血問題,就自行購買鐵劑服用,但吃了3個月情況卻沒改善,後來進一步檢查才發現,自己是海洋性貧血患者,而非缺鐵性貧血。
 
醫師提醒,貧血應找出病因,海洋性貧血患者若亂補充鐵劑,恐增心血管疾病、肝功能異常風險。
 
收治該名個案的書田診所家醫科醫師何一成表示,雖然缺鐵性貧血的患者較為常見,但海洋性貧血等其他類型貧血,也會出現疲倦、頭暈、臉色蒼白等相同的貧血症狀,臨床見到不少貧血患者常搞不清楚病因,就自行買鐵劑補充,反而更傷身。
 
海洋性貧血是種遺傳性疾病,因基因缺陷造成紅血球血紅素生成異常,引發全身器官、組織缺氧,國內帶此基因者約占總人口5%至8%,何一成說,海洋性貧血患者體內鐵質容易累積,若長期鐵質過量,會增加心血管和肝臟的負擔。
 
何一成指出,輕度海洋性貧血不需特殊治療,只要均衡飲食,切忌攝取過多鐵質,避免過度劇烈運動,以防症狀惡化,若夫妻都有同一類型海洋性貧血的基因,所生子女有四分之一的機會,罹患重症海洋性貧血,子女需定期輸血治療,建議有海洋性貧血患者,在準備生育前應進行完整健康檢查及遺傳諮詢,避免生下重症子女。
 
至於缺鐵性貧血、則好發於素食者、年輕女性、銀髮族,或有肝、腎、腸胃疾病等族群,特別是女性貧血的患者,最常見的主因是受到月經影響,造成體內鐵質流失。
 
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王正旭說,有部分患者貧血原因其實和腫瘤有關,像是大腸癌患者,就會有貧血的情況,建議健康檢查發現血液數值有異常時,可到醫院內科、血液科進一步的諮詢,釐清病因再對症下藥。【 文/聯合報 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高血壓不治療 心肌梗塞來報到 】

一名計程車司接受心臟檢查後,未聽從醫師建議裝心臟支架,結果心肌梗塞猝死,雙和醫院心導管室主任洪明佑表示,他有一名40多歲擔任廣告業高階主管的女性病患,罹患高血壓多年,常因工作忙碌忘記吃藥,發生急性心臟梗塞,評估後建議她裝上塗藥心臟支架,預防血管再阻塞。

為何高血壓族群容易發生心肌梗塞,需要裝心臟支架?洪明佑表示,現代人因為高鹽高油飲食、生活不規律,或年齡等因子,都會促使血液中脂質囤積於血管壁,累積形成類似脂肪沉積的斑塊,導致血管變得硬化阻塞,供給心肌的血流量下降。

⋯⋯

而高血壓病患若未每天規律服藥控制,血管壁突然承受較大的壓力,就易形引起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產生致命的危險。

高血壓人口中有一群患者為頑固型高血壓而不自知,這些患者配合飲食及運動等控制,且同時至少服用三種以上含利尿劑的降壓藥,卻仍然難以有效控制血壓,所以罹患心臟病相關併發症的風險比起一般人更高。

除了藥物控制外,台灣引進新的療法-腎交感神經阻斷術來協助降低血壓。

此治療方式如同心導管手術,在皮膚上進行小傷口穿刺進入血管,利用腎動脈神經電燒管,在腎動脈神經部位進行電燒治療,阻斷腎動脈神經70-80%的傳導,進而達到調控血壓目的。

對於血壓難以控制的患者是新的選擇,這項療法在國外也被漸漸擴大應用在罹患糖尿病、心臟衰竭、心房顫動病患族群的治療上。

高血壓平常沒什麼症狀,但它卻是心肌梗塞、中風及周邊血管硬化的主要危險因子,而高血壓導致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二到四倍,建議十八歲以上成年人,特別是有家族病史之高危險群,除了良好作息及飲食習慣,要定時定期正確量血壓以維持健康,避免發生腦血管、心血管疾病造成憾事。【 文/洪明佑醫師/雙和醫院心導管室主任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秋冬來臨 留意心臟病4警訊 】

秋冬季節是心肌梗塞猝死的好發季節,要避免悲劇不斷上演,就要知道心臟病發作的先兆,若出現不舒服的症狀,要趕快就醫診治。

◆◆◆ 常抱怨呼吸困難,坐著時還好,一旦平臥時,會更加不舒服︰

⋯⋯

這是因為心臟無法壓出足夠的血液,提供全身使用,肺氣不足,會使得血液推動運行乏力,常伴有輕微的咳嗽、呼吸困難、胸悶癥狀。可用補肺氣來改善心肺功能。

◆◆◆ 突然不明原因的失眠,常覺得心跳過速,心律不規則:

這種患者,長期處於壓力緊張中,交感神經過於興奮,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時血液黏滯性增加,血液流暢性降低,自律神經失調就會出現心悸、心煩、少寐、多夢的現象。

可以利用「補血和血」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穩定自律神經。

◆◆◆ 大便習慣突然改變或是不規則:

除了考慮腸胃的問題外,也可能是心臟病的一個警訊。消化與循環系統密不可分。心臟不斷搏動的同時,心臟搏動的頻率也會影響腸胃系統。

所以心臟跳動的速率快慢不定,會影響大便的規律,造成有時便秘、有時候下痢。這時不該只是治療腸胃,也要考慮的心臟功能是否正常。

◆◆◆ 胸悶伴隨手腳冰冷:

手與腳是人體距離心臟最遠的,當氣血循環不佳,表現常是手腳冰冷,容易有胸悶心悸的感覺。通常發生在更年期的女性為多。

婦女在停經後,失去雌激素的保護,冠狀動脈硬化的機率增高。中醫認為是腎陰不足的表現,症狀有內熱、眩暈、胸悶痛、心悸、盜汗、耳鳴、腰膝酸軟,這時要補腎填陰,調整女性荷爾蒙的穩定。

秋冬季節溫差大,保暖不可少,平時可多拍打兩臂手肘處,為肺經、心經、心包經所經之處,藉由拍打促進血液循環,活化免疫系統,穩定自律神經。【 文/周宗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