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臟,血液,動脈,靜脈,血管性疾病,高血壓,循環障礙,貧血 (50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四肢拍打 竟陷入昏迷

▲拍打後,造成微血管出血,皮膚形成深紫色情形。(照片提供/林永芳)

文/林永芳

78歲的何先生,患有高血壓、痛風性關節炎、慢性第三期腎疾病定期洗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心房纖維顫動、擴大性心肌病變,最近才剛從醫院出院,卻又因咳嗽且需要坐著呼吸才比較順暢,再次入院治療,因呼吸音有哮鳴聲,給予支氣管擴張劑及類固醇藥物緩解。

引發心血管疾病合併呼吸衰竭

家屬替何先生拍打四肢,希望他能夠因此放鬆肌肉,改善關節炎。但由於過度拍打四肢,兩天後,導致四肢皮膚呈現深紫色的微血管出血情形,因此造成何先生意識喪失且有抽搐現象,緊急插管使用呼吸器,心電圖顯示,有心房顫動合併快速心室反應,所以又轉入加護病房照護。

許多長期照護的家屬或看護,有時會輕輕叩擊患者的胸腔、背部,希望利用重力原理,使肺部分泌物經由支氣管、氣管流出,再藉著咳嗽將痰咳出,使黏附在支氣管壁的濃稠痰液,會因由胸腔所受到的叩擊而將震動傳達到肺,讓積在氣道內的分泌物較容易排出,但這與拍打四肢不可混為一談。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要注意病患的血氧變化,以及是否有心律不整及呼吸困難。

像何先生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痛風性關節炎,胸腔、背部輕輕叩擊,是可以清除痰液,卻無法達到改善肺功能的目的。而四肢拍打到皮下出血、瘀青,也許緩解了關節病痛,但是卻又不幸引發心血管疾病合併呼吸衰竭,即使全身舒暢,意識卻陷入昏迷。

所以若有心血管疾病有關的病史,例如:糖尿病、血管炎、心臟衰竭、心律不整、中風與凝血異常這類型病患是不適宜進行拍打,若有疑慮應可請教專業醫師才是比較安全的做法。

(作者為呼吸治療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壯男 上班族 心血管風險高

常超時工作又愛吃油膩消夜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對480位25歲~59歲上班族調查發現25%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其中6成三餐皆外食,93%常吃高膽固醇食物,僅22%吃足夠蔬果。常工作超過10小時中以31歲~40歲青壯男佔4成5比例最高,加上愛吃油膩消夜、少運動,2人中就有1人總膽固醇超標,易引發心肌梗塞、中風等疾病。報導╱張雅淳 攝影╱高世安 部分圖片/資料照片

 

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表示,心血管疾病的養成長達20~30年,許多人從青壯年時期開始,因飲食習慣不佳,埋下心血管疾病發作的地雷。每天常工作超過10小時的青壯男上班族,每2人就有1人總膽固醇超標,原因是飲食油膩、又沒有運動習慣,建議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五穀雜糧類,再配合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降低膽固醇避免引爆心血管疾病。

先了解

 

點下放大

青壯男風險高

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的上班族中,31歲至40歲青壯年男性佔45%比例最高,這群青壯男幾乎三餐皆外食,可能攝取過多油脂,再加上此年齡層的男性原本就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族群,因此更要小心。

點下放大

進食時間過晚

常加班的上班族最後一次進食時間經常過晚,調查顯示42%在晚上8點至10點,36%甚至在晚上10 點之後。進食時間太晚,沒有足夠時間代謝所攝取的油脂就睡覺,容易使膽固醇偏高,建議應在晚上8點前進食。

點下放大

常吃油膩消夜

洪育忠醫師表示,93%超時工作的上班族常吃高膽固醇的紅肉、內臟,卻僅有22%吃足夠的蔬果,而且最後一次進食都是高油脂高熱量的消夜,例如鹽酥雞、滷味、洋芋片等,因此膽固醇易超標。

點下放大

壓力大較危險

美國曾針對心臟病患進行研究,發現其中有些病患並無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但共同特點就是壓力大,因此推測壓力大和心血管疾病相關。這是因壓力大時,易造成血壓、血糖上升,因而引發心血管疾病

這樣做

 

點下放大

建議定期檢查

洪育忠醫師表示,青壯男上班族如果經常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可能較少時間運動,飲食也可能較為油膩,建議每年抽血檢查膽固醇數值,如果發現膽固醇數值異常,建議每3個月檢查追蹤情況。

點下放大

少攝取高油脂

想要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洪育忠醫師建議應先調整飲食習慣,要少吃牛肉、豬肉等膽固醇較高的紅肉類食物,改吃雞肉、魚肉等白肉類食物,另外,就算再忙碌也要盡量抽空運動,例如爬樓梯、或伸展操等。

點下放大

多吃膳食纖維

洪育忠醫師表示,如果要降低膽固醇,除了少油少肉之外,也要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五穀根莖類食物,可吸附體內油脂、促進腸胃蠕動,例如燕麥飲品或雜糧麵包、糙米飯都是不錯的選擇

點下放大

先查看成分表

如果工作忙碌必須經常外食,洪育忠醫師表示,可以多購買附有營養成分說明的食物,如果膳食纖維含量高較佳,而卡路里、反式脂肪、膽固醇的含量則是越低越好。

點下放大

醫師說 避抽菸與消夜

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洪育忠醫師
心血管疾病第一次發作往往就是心肌梗塞或猝死,建議平時除定期檢查外,也要避免抽菸、吃消夜等不良生活習慣。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搭機久坐 翁小腿靜脈栓塞

文/陳玟玲

74歲的李爺爺退休後,經常與太太到處遊玩,雖然患有高血壓、身材略胖,但體力、身體健康狀況都堪稱健朗。日前去美國和子女短住,李爺爺發現左小腿很痛,但不以為意。搭機回台後,又再度出現左小腿痛的情形,而且比在美國時還痛,且有些紅腫而就醫。

醫師告訴他是「下肢深層靜脈血栓症」,建議住院接受更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經血管攝影檢查後,確定左下肢有靜脈栓塞情形,並建議手術治療取出血栓。

引發此病症的原因除了李爺爺年紀較大,屬肥胖型身材,再加上原先就有高血壓及高血脂症,這些都是「下肢深層靜脈血栓症」的高危險因子,又因坐長途飛機,機上久坐、雙腿活動少,影響血液回流,因而增加血栓的機會。

醫師建議李爺爺術後要避免久坐、久站,傷口復原後,可從事適量的腿部運動,儘量避免屈膝、雙腳交叉或腿部懸空下垂,如發現小腿有腫脹情形,可抬高下肢,以利循環;也要避免穿太緊的衣褲。

現代人講求休閒,如果必須長途飛行,應盡可能不要把行李放在腿上,阻礙腿部活動,雙腿勿交叉、重疊蹺腳,每2至3小時離開座位走動一下,或坐著做腿部運動。

要多喝水,幫助循環,但切忌如咖啡、酒精類等利尿飲料,以免造成身體脫水情形。(作者為衛生署台中醫院護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控制血壓新選擇 得舒飲食
 
 
 


 
 
 
 
◎ 為恭紀念醫院 營養科
 
 

文/  為恭紀念醫院營養師 周家伶

 得舒飲食的緣起
得舒(DASH)飲食 是
美國一個大型臨床研究的簡稱,研究原名是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得舒飲食的成果非常顯著,證實了一套全方位的飲食方式,不但可以降血壓,降血脂肪,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更可以有利於骨質的健康

 得舒飲食的特色
得舒飲食特色包含: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降低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


董氏基金會將其歸納成「台灣版得舒飲食5原則」:

  1. 主食選擇全穀根莖類。
  2. 天天5+5蔬果。
  3. 多喝低脂乳。
  4. 紅肉改白肉。吃堅果用好油。

聰明DIY
得舒飲食與國人常見的飲食習慣相較,需吃更多的蔬果及低脂乳,同時也要補充原本不在東方人飲食習慣內的堅果類,怎麼運用於
生活中?

 選擇全穀根莖類

  1. 主食盡量2/3以上選用全穀根莖類。
  2. 全穀根莖類如:糙米、紫米、燕麥、蕎麥、麥片、薏仁、紅綠花豆、地瓜、芋頭、馬鈴薯、蓮藕、栗子、蓮子、菱角、荸薺、山藥等。

 蔬果入菜,每日蔬果5+5

  1. 每天攝取超過5份蔬菜(蔬菜一份=熟重100公克)、5份水果(水果一份=1個拳頭大小)。建議多選含鉀豐富的莧菜、韭菜、菠菜、空心菜、金針菇、綠蘆筍、竹筍、芭樂、哈密瓜、桃子、香瓜、奇異果、椪柑、香蕉等。
  2. 蔬果入飯。如:彩蔬毛豆拌飯、三色腰果拌飯、芒果咖哩、鳳梨木耳。
  3. 搭配不同口感蔬菜。如:瓜類滑脆、菇蕈類柔軟多汁、根莖類Q軟、筍類有嚼勁。
  4. 飲用不加糖蔬果汁(不過濾渣)。每天不超過240CC。
  5. 可用天然果乾代替水果。如:未加糖葡萄乾。

 低脂奶入菜,高鈣好選擇

  1. 每天攝取2份(牛奶一份=240㏄)低脂或脫脂乳品。
  2. 低脂奶加入麥片成牛奶麥片,或與燕麥一起煮成粥。
  3. 將低脂奶加入湯、菜中烹調,如:奶香玉米濃湯、烤奶香白菜。
  4. 低脂起司覆蓋在蔬菜上焗烤。
  5. 點心選用低脂優酪乳加水果。
  6. 現榨果汁加脫脂奶(粉)。

 多白肉,少紅肉
以豆製品、及白肉(魚、去皮的雞鴨鵝肉)為主,少吃紅肉(豬、牛、羊肉)內臟。

 吃堅果用好油

  1. 選用各式好油,如:橄欖油、芥花油、沙拉油、葵花油等,取代奶油、豬油、棕櫚油。
  2. 每天吃1湯匙核果。如:花生、松子、核桃、杏仁、芝麻、腰果、夏威夷豆等。
  3. 將核果加在菜餚、沙拉或灑在飯上。
  4. 選擇含核果種子類的饅頭、土司,如:核桃饅頭、堅果麵包。
  5. 芝麻粉、花生粉拌入牛奶。
  6. 少吃油炸、油煎的薯條、炸雞、三層肉。

 小叮嚀 :有糖尿病及腎臟疾病患者以營養師建議的份數與食物種類為主。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台23萬患者 心房顫動 中風率多5倍

自我測脈搏 每分鐘正常為60至100下

 

【沈能元╱台北報導】心跳忽快忽慢,恐是罹患心房顫動。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昨召開記者會,指心房顫動為造成心律不整最常見病因,全台約有23萬人罹患心房顫動,且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機率,高出一般人5倍。學會呼籲,民眾可自我測量脈搏是否規律,若每分鐘跳動低於60下或高於100下,應就醫檢查。

 

心房顫動患者黃先生,昨也出席此記者會,黃先生說6年前因頭暈被家人送醫,發現已中風,進一步檢查才知病因是心房顫動,心臟少跳了幾下,致使腦部缺血、缺氧。黃先生說,病發時自己完全失憶,事後是靠妻子轉述,才知道發生什麼事,幸好當時及時手術,才撿回一命。

心臟發抖般收縮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陳志鴻昨說,全台約有23萬人、近1%人口罹患心房顫動,心房顫動發作時,患者心臟會如發抖般不規律收縮,導致心律不整、血流不順,易誘發血栓,當血栓阻塞動脈血管時,將導致阻塞性中風,若症狀嚴重可能使心臟麻痺,有致死危險。

「多以藥物治療」

陳志鴻說,台灣腦中風患者中,每6人有1人是心房顫動引起。他建議民眾定期量測脈搏,正常心跳每分鐘平均為60至100下,若測量心跳每分鐘低於60下、高於100下,或心跳不規則時,應懷疑是罹患心房顫動。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長、心臟科醫師陳適安說,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等患者為心房顫動高危險族群。他說,心房顫動治療時,多以藥物治療,但部分患者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須進行心臟燒灼術。

心悸頭暈須注意

陳適安提醒,民眾若出現心悸、頭暈、疲倦、胸悶等症狀,應懷疑罹患心房顫動,可就醫進行心電圖詳細檢查,減少誘發腦中風危險。

測量脈搏4步驟

◎步驟1:先坐下,休息5分鐘,以緩和、放鬆心情
◎步驟2:將右手(或左手)手掌朝向上空
◎步驟3:將左手(或右手)的食指與中指併攏,尋找右手(或左手)手腕處脈搏,開始測量脈搏
◎步驟4:持續測量脈搏1分鐘
註:若發現每分鐘脈搏低於60下,或高於100下,應懷疑罹患心律不整,建議就醫檢查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心臟學會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合併心臟病患者 服用阿斯匹靈宜謹慎

文/王重仁

日前有學者指出,國內老人平均每人罹患1.4種疾病,且主要是高血壓、中風(心臟病)、糖尿病、白內障、骨質疏鬆及失智症等慢性病。

年長者因罹患多種疾病,多重就醫與多重用藥的現象就普遍存在。但是一般老人平均每天服用4種藥物,護理之家的住民平均更超過6種藥物,多重用藥發生藥物交互作用風險也隨之升高。

有些銀髮族甚至從「有藥吃」吃到「沒藥吃」,症狀並沒有因此有所改善,而且常記不清楚複診時間。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如果糖尿病患者為了降低心臟疾病罹患機率,服用Aspirin(阿斯匹靈)可能無法達到最佳的效果。

阿斯匹靈具有止痛、解熱、消炎等效果,但會因劑量多寡而有雙重療效,例如低劑量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會抑制痛風藥的尿酸排泄作用,因此有服用痛風藥物的患者在使用阿斯匹靈時,要小心。

服用阿斯匹靈要注意的事項很多,尤其會產生雷氏症候群、支氣管痙攣、溶血性貧血、嚴重者會導致休克等不良反應。如果重大疾病需要手術時,應在一週前停止使用,以避免出血危險。

要提醒的是,英國學者從1276名糖尿病患身上發現,如果為了預防心臟疾病而給予口服阿斯匹靈和抗氧化劑,經過8年觀察其健康狀況,證明確實無法降低心臟疾病罹患的風險。即使阿斯匹靈可以預防與心臟血管疾病有關的併發症,包含心肌梗塞、靜脈血栓炎、腦缺血等,但如果是糖尿病高危險族群的患者伴有心肌梗塞、心絞痛的話,仍然無效,需服用其他種藥物為宜。

(作者為藥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壓硬撐 提防心血管疾病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

一名高中老師沒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病史,但因教學繁忙常失眠。有一天逛街時突然倒地,送醫急救後發現是腦中風。醫師提醒,高壓力也是心血管疾病因之一,民眾注意紓壓,腦中風急性治療後,應把握黃金復健期,還是可恢復肢體行動功能。

這名50歲的女老師在學校教的是資優班,每天放學回家後,還花不少時間替學生準備課外參考資料,常忙到三更半夜,卻又有失眠的毛病,不時要服用安眠藥物幫助睡眠。

女老師常失眠竟腦中風

有一天她跟家人外出逛街時突然昏倒,原來是缺血性腦中風,並造成右手、右腳癱瘓,讓她天天以淚洗面,之後到澄清復健中心接受復健。

復健中心治療長戴英子指出,替女老師設計的復健療程包括神經再學習的物理治療、精細動作誘發的職能治療、「去重力步態」訓練等治療,自我要求高的女老師花了一年的時間,天天到復健中心報到,目前幾乎完全復原,還能用右手拿毛筆寫信。 戴英子說,這名女老師用唐詩「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來形容自己的身體狀況,目前她已跟家人移居國外,享受全新的人生。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神經內科主任葉守正指出,這名老師之前雖沒有明顯性的病史,但其實長期高壓力的生活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因工作忙碌造成人體免疫力降低,若身體遭受病毒感染也不自知,有些感染會造成血液凝集形成血栓,就可能出現腦中風的危機。

葉守正說,現代人忙碌且壓力大,但一般人習慣「ㄍㄧㄥ」到底,提醒民眾要適度紓壓,確保健康。

葉守正另指出,中風的病人經評估屬中度以上殘障者,神經功能已受到損害,如果疏於復健,在3到6個月後肢體就變形,難以回復,但若能在急性治療10天至2週後展開密集復健,就能減緩肢體變形。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動靜脈畸形早治療 避免危及生命

▲整形外科主任張家寧(右)表示,小音(左)經開刀後,可安然入睡。(記者蘇金鳳攝)
▲小音的左臉原本是腫的(左),手術後就恢復原狀。(張家寧提供,記者蘇金鳳翻攝)

記者蘇金鳳/台中報導

若身上有腫脹且有疼痛感,要小心可能罹患「動靜脈畸形」血管瘤,若一直不治療,可能會從第1期惡化到第4期,嚴重者還會造成心臟衰竭,但若提早治療,雖然多數患者會再復發,但只要經過手術,再施以類固醇及硬化劑治療,並定期複診,就可恢復正常生活。

台中市一名高二女生小音(化名),國三時一低頭就發現左臉頰比較腫,皮膚會變色,而且還會痛,但要考高中,因此沒有就醫,直到上了高一,在上游泳課時,小音要游自由式,因無法左右轉頭而且很痛,因此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就醫,整形外科主任張家寧診斷小音罹患的是「動靜脈畸形」血管瘤中的「海綿狀血管瘤」。

張家寧表示,會罹患「動靜脈畸形」的原因在於血管先天異常,罹患率萬分之0.1至0.2,通常女性多於男性,全身都可能會得到,但以臉部較多,通常都在青春期時被發現,小音是屬於「動靜脈畸形」血管瘤中的「海綿狀血管瘤」,又稱為靜脈畸形。

小音的媽媽表示,她在小音2歲時,就發現小音的左臉比較腫,當時還以為是嬰兒肥。

小音則在國三時發現在低頭時左臉頰會變大,運動後會臉紅,而且會因為運動及姿態不同,血管瘤會變大變小,因為會痛,如同有小石頭壓住,因此只能睡一側,平常用長髮遮住左臉頰,避免眾人異樣眼光,但已嚴重影響到她的生活。

張家寧發現,小音受影響為左臉中、下部,先由放射科醫師楊明祥施行「血管栓塞術」,2天後再進行大範圍的切除手術,除了要清除血管叢外,更要注意不傷及顏面神經,還要考慮到對稱及美觀。

除了清除出血管瘤外,還清出4顆靜脈石,手術後的小音可以正常睡眠,但因為通常「動靜脈畸形」都會復發,將會請小音定期回診。

張家寧表示,「動靜脈畸形」病症共有4期,第1期是平靜期,表面會有熱感狀,第2期為擴張期,腫瘤會變大,第3期就會發炎、有疼痛感,到第4期就會心臟衰竭。

張家寧表示,根據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默利根針對217個案進行統計、分析,若「動靜脈畸形」在兒童時期不治療,有43.8%會惡化到下階段,甚至有1%會心臟衰竭,青春期則有82.6%會惡化到下階段,有1.4%心臟衰竭,成人則百分之百會惡化,1.4%也會心臟衰竭;手術治療後的復發機率為81%。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

 

一般在急診處如發生年輕人突然發生劇烈頭痛噁吐,接著馬上出現神經能障礙:或手腳無力或語言障礙或癲癇發作。他們都是醫院急診處之常客‧

一、定義與病因:

一種先天性的血管畸形(二十歲以下居多)動脈靜脈間無微血管存在, 動脈血直接流到靜脈(靜脈壓大使血管易破裂出血)畸形會隨時間直而變大(癲癇症狀變多) ;導致腦動脈瘤的病因有先天性血管異常動脈硬化高血壓
二、疾病之症狀:

1. 出血:年輕人出血性腦中風最主要的原因,因為靜脈端承受不了壓力而破裂,導致嚴重的腦出血嚴重時可以致命。

2. 頭痛有如頭部被棒子重擊一般、頸部僵硬、噁心、嘔吐,因血流異常、血管畸形導致出現血流漩渦而發生頭痛。多半是發生在較大的AVM。

3. 神經機能障礙 :盜血症候群慢性進行性半身無力,因為血流改道,導致 AVM周圍之神經組織缺氧而發生機能失常。通常是進行性的,也就是會逐漸惡化與加重。動脈瘤增大時神經被壓迫的現象,例如眼瞼下垂、複視、瞳孔擴大等

4. 癲癇發作:通常局部性及感覺性因為AVM附近之腦細胞得不到正常的血液供應而使電波異常,再誘發癲癇發作。

三、處理原則:

1. 觀察- 因每年出血機率約2%,目前主張應該手術治療。

2. 開顱手術- 對簡單的病例畸形全切除是理想的手術對某些病人是高危險群甚至是致命的,手術的成功端視AVM 之大小、位置與複雜度,手術最主要目的是完全切除AVM‧

3. 加馬刀手術-侵襲性最小的手術;放射線照射使畸形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血管壁逐漸變厚最後整個管壁完全堵塞血流不再通過自然沒有再出血的危險呈現的症狀也會改善(此過程約一至二年)

4.術後的定期追蹤:治療後每隔六個月影像檢查一 次 ,第二或三年血管攝影檢查證實痊癒否。

四、預防之方法:

預防的方法除了控制高血壓和禁菸外,同時必須注意到腦動脈瘤破裂大出血前之警告信號。

五、結語:

動靜脈畸形是一種血管異常,往往在出現症狀後才會被診斷出來,有時來勢洶洶甚至導致病人之死亡‧「突發性頭部劇痛」時,別忘了找神經外科專科醫師診治,如未能及早處理其後遺症是半身不遂、失語症、意識障礙甚或死亡。

 

什麼是動靜脈畸形(AVM) ?

    血管在腦部或脊髓之內不正常聚集就叫動靜脈畸形(AVM)。身體大部分器官組織的養分,由血液攜帶供應,從動脈開始輸送離心臟到各個器官。在器官之內,動脈會分支成非常細的血管,稱為微血管。微血管的功能是運送血液裡的營養和氧氣到達器官組織內。當血液滋養完器官之後,再由靜脈系統流回心臟。

    當腦部或脊髓有動靜脈畸形存在時,動脈內的血液會直接地注入靜脈,中間沒有經過微血管。因此,流經動靜脈畸形的血液不會運輸氧氣或營養到腦部或脊髓,反而形成一種高流速的「血流短路」,不斷得使血液由心臟流到動靜脈畸形又很快流回心臟,造成心臟的負擔。如此病理性血流流動,經常將導致病人某些特定的症狀。

動靜脈畸形如何形成?

    雖然目前有許多關於動靜脈畸形生成的理論,但多數研究者相信幾乎所有動靜脈畸形是先天性的。在發育中的胎兒腦部之內,會存在著類似動靜脈畸形的解剖構造,但會隨著胎兒逐漸生長而消失。當母體胎兒腦部或脊髓像動靜脈畸形的構造沒有成功的消失時,此病人出生便會罹患腦部或脊髓的動靜脈畸形。在極少數情況下,動靜脈畸形可能因為頭部外傷而形成,這類型的動靜脈畸形被稱為硬腦膜廔管(Dura fistula),但醫師通常能區分出動靜脈畸形和硬腦膜廔管。

動靜脈畸形有那些症狀?

    動靜脈畸形的最毀滅性的症狀是在腦部或脊髓內出血。這樣的出血難以預測而且會反覆發生。動靜脈畸形的病人每年有3~4%風險會出血。當患者遭遇這樣出血時,有1 0 %機率會死亡、2 0 %機率會有永久的神經學症狀(即中風)。動靜脈畸形的出血一般認為會自行停止,出血狀況從僅僅秒鐘到幾分鐘都有可能。因此有動靜脈畸形的病人,其出血性中風的機率也較高。

    動靜脈畸形造成的症狀包括癲癇、頭痛或者任何逐步惡化的神經學缺失症狀。例如,動靜脈畸形常因評估其他神經疾病時而被意外發現。因為動靜脈畸形造成顯著的出血性危險,故一般而言都會建議患者治療。

動靜脈畸形怎麼診斷?

    動靜脈畸形主要是先由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做出初步診斷,接著由大腦的血管造影術確定診斷。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掃描可以顯示腦部或脊髓內動靜脈畸形的位置,並且提供病變大小的資訊,動靜脈畸形的位置對於決定疾病的風險與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大腦血管造影術是將導管由鼠蹊部位的動脈進入體,然後由內往上到達腦部的主要血管,接著再導管內注射顯影劑,並且同時照射X光線攝影。這樣的檢查可以將腦部血管的走向與細節給顯影出來,特別是那些供應動靜脈畸形血流的血管。

    另外,這項檢查同時可以將與動靜脈畸形相連的靜脈顯示出來,這對於選擇如何給病人最佳治療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動靜脈畸形有那些治療選擇 ?

    在很少數的情況裡,例如年老的患者,選擇不治療動靜脈畸形,只觀察病人症狀有無變化也許是可以接受的,但在大多數的病人中,主要有三個治療選擇:手術、血管內導管療法和立體定位的放射線手術。

    外科手術是直接在腦部手術,切除動靜脈畸形。如果可以完全地切除動靜脈畸形,患者就可以算是痊癒。然而,在腦部動手術是明顯地具有侵入性,並且伴隨有許多的危險性,包括中風、感染、麻醉造成的併發症以及其他的神經功能喪失。

    血管內導管療法是在動靜脈畸形的血管內注入像膠水般的物質,執行上與血管攝影的檢查很像。就是在做血管攝影時,用很細的導管在辨認出供應動靜脈畸形的血管後,注射膠水樣的物質進到動靜脈畸形裡面。這樣的方法與手術比起來較沒有侵入性,而大部分的動靜脈畸形可以由血管內導管療法來栓塞住病變的一部份。這樣局部治療的動靜脈畸形仍然有出血而導致中風的可能。因此多數神經外科醫師相信動靜脈畸形部份被栓塞後,並無法有效降低未來可能發生出血的機率。血管內導管療法常被用來做為在進行手術切除或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前減少動靜脈畸形體積的方法。

    立體定位的放射手術可以透過數量多並且非常準確而互相交錯的輻射線來摧毀不正常的血管。隨著時間的過去,輻射會導致動靜脈畸形的血管狹窄而最終完全緊密。一旦動靜脈畸形是閉合的,沒有其他血液能流經它,患者便不再處於出血或中風的危險中。

立體定位的放射線手術對於治療動靜脈畸形有那些優點 ?

    與外科手術切除比較,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的主要好處是非侵入性的,因而不會冒著開腦手術的風險。此外,有一些動靜脈畸形位於開腦手術不可能安全接近的區域,因此放射線手術也許是對患者唯一的可行選擇。放射線手術可以與其他療法一起用於治療動靜脈畸形。例如,放射線手術可以用於在部份外科切除後或血管內導管療法以後持續存在的殘餘動靜脈畸形。

    其中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地方是,放射線手術可以用門診的方式執行,並且不需要任何恢復期,病人可以持續過著原先正常的生活。

立體定位的放射線手術對於治療動靜脈畸形有那些缺點 ?

    用放射線手術治療有三個主要的缺點。首先,可能花費三年才能完全消滅動靜脈畸形;輻射是一種使動靜脈畸形逐漸萎縮的和緩治療過程。在這3年的期間,患者仍然面臨動靜脈畸形出血的危險(每年3~4%)。在接受放射線手術的過程中,即使動靜脈畸形已在萎縮中,但仍有可能發生出血。其次,不是所有的動靜脈畸形會在放射線手術以後消失。通常直徑小於或等於3cm 的動靜脈畸形,才有8 0 %的機率可以只進行一次放射線手術之後就消失。

    而較大的動靜脈畸形的消失率比較低,患者經常會需要接受一次以上的立體定位放射線手術治療。即使接受了放射線手術治療,也不是所有患者的症狀會完全消失。有些有頭痛或癲癇症狀的病人,在動靜脈畸形已經治療完全後,症狀可能依舊持續存在,這些症狀常常是因為腦部在動靜脈畸形的附近結疤而造成,這些疤可能是在動靜脈畸形形成或消失的過程中產生的。

CyberKnife® 電腦刀的放射線手術與其他放射線手術的系統有那些不同?

    大多數放射線手術的治療系統為了能夠準確瞄準病變部位,必須使用金屬框頭架。金屬框頭架是用四個螺絲穿進病人的頭皮到達頭骨,用以連接並固定患者的頭骨與金屬框頭架的位置。

    雖然在螺絲旋進的部位會使用局部麻醉劑注射,患者不可避免地仍會感覺痛苦不適。而電腦刀(CyberKnife)系統為一種不需使用金屬框頭架瞄準的系統,因而病患可以不必忍受使用金屬定位頭架的痛苦與不適。電腦刀的治療系統不但較不痛苦,輻射線的瞄準準確性也與使用金屬框頭架的其他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系統相當。

    此外,其他放射線手術系統只能治療到腦部的動靜脈畸形。而電腦刀系統因為不需要金屬框頭架定位的特性,位於脊髓的動靜脈畸形也可以治療。

動靜脈畸形在經過放射線手術後可以預期的結果?

    大多數的病人都可以在門診進行動靜脈畸形的放射線手術治療。在實際治療期間,患者可以持續過著平常的生活。在治療以後,患者會接受臨床檢查和核磁共振掃瞄的追蹤。大多數病人每六到十二個月會接受核磁共振掃瞄來監測動靜脈畸形的血管是否逐漸萎縮,並且觀察是否有輻射治療後的副作用影響,或影響周圍正常的腦部組織

    通常只做核磁共振掃瞄不足以充分確定動靜脈畸形是否在放射線手術以後完全地消失了。因此在放射線手術治療三年後,會需要再次接受血管造影術,以證實動靜脈畸形完全萎縮消失。

動靜脈畸形 的放射線手術有那些可能的併發症?

    動靜脈畸形放射線手術治療的主要潛在可能的併發症是在動靜脈畸形逐漸萎縮的過程中,輻射可能傷害正常周圍的腦部組織。這個過程稱輻射水腫,或者在最嚴重的情況下,成為輻射壞死。但相較於沒接受治療、隨時會出血的動靜脈畸形而言,輻射對於腦部的傷害機率其實是較低的。而且多數患者的輻射水腫症狀,可以透過口服類固醇治療而獲得明顯改善。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血壓驟升 罹罕見嗜鉻細胞瘤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50歲吳姓男子罹患高血壓3、5年,服三種高血壓藥物仍不易控制,且常頭痛、頭暈、冒汗,某晚因左腰劇痛驚醒,送急診時血壓飆到214,詳細檢查原來左側長了腎上腺嗜鉻細胞腫瘤以及左腎內血管肌肉脂肪瘤破裂大出血。

奇美醫院泌尿外科醫師劉建良表示,嗜鉻細胞瘤會間斷性的大量釋放兒茶酚胺,以致血壓突然升高,帶來心跳加速、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等,嚴重時可能發生腦血管出血性中風、心衰竭等。

導致服降血壓藥一直無效

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又合併肌肉脂肪瘤的病例極少,文獻資料同病例的僅06年伊朗發生一例,伊朗採傳統開刀治療,不過吳姓男子是接受腹腔鏡手術。

劉建良指出,嗜鉻細胞瘤多發生在腎上腺,發生率為十萬分之一,發生率低多為良性,90%可經手術治療,佔高血壓病因的0.1%到1%,嗜鉻細胞瘤的症狀從頭痛到高血壓都有,患者往往因其他問題或健檢時才發現。

劉建良建議,高血壓患者若同時服用三種以上藥物仍難控制、20歲前罹患高血壓,或50歲以上突然罹患高血壓,或許與嗜鉻細胞瘤有關。

劉建良表示,嗜鉻細胞瘤雖然少見,但只要有所懷疑,要確診並不難,電腦斷層再配合抽血以及24小時驗尿都能驗出;奇美醫院過去10年來,治療34名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患者,6人健檢時因腎上腺出現腫瘤而發現。

切除後血壓已回復正常

吳姓男子表示,切除腎上腺嗜鉻細胞後血壓已回復正常,也明白為何當初服降血壓藥無效。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肢動脈阻塞 成功開心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胡先生年近60歲,同時有心肌梗塞及四肢動脈阻塞的問題,今年3月,胡先生第2度心肌梗塞,若不開刀,隨時會有猝死的生命危險,只是他的四肢動脈阻塞嚴重,根本量不到血壓,手術時無法監測血壓。

醫師在告知胡先生及其家屬風險,並取得同意後,為他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成功,不僅救了胡先生,也寫下紀錄。

三軍心臟外科主任蔡建松表示,胡先生8年前做過動脈繞道手術,當時右鎖骨動脈到右股動脈、右股動脈到左股動脈堵塞,並置換人工血管,到了今年初,不僅四肢大血管堵塞,心血管也堵住,只能靠側肢循環供應周邊血液,胡先生常常手腳冰冷,走兩步路就需要休息。

蔡建松表示,由於胡先生心臟血管堵塞,手術前無法做心導管檢查,了解血管內的狀況,他的四肢動脈也阻塞,即便進行手術,擔心無法做脈搏血壓生命徵象監測,半途如果突發心因性休克,也無法緊急安裝主動脈幫浦及葉克膜體外循環,手術時間也不能太長,否則血管缺血會造成腦中風。

但病患已經沒有選擇,手術團隊利用呼吸含氧量等觀察來代替血壓監測,有幾分像蒙著眼睛為病患上麻藥,並進行手術,左腳取出60公分的血管,為胡先生重建多段堵塞的動脈,最後手術成功,胡先生也順利出院。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動脈剝離手術 綁人工血管接環 減少死亡風險

▲振興醫院昨日在記者會中,介紹心導管治療的新技術。(記者叢昌瑾攝)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主動脈剝離手術風險大,國外約有30%的死亡率。振興醫院多年前開始研發人工血管接環,將它入主動脈,再從主動脈外,用綁帶將人工血管固定在主動脈內,不僅可避免傳統縫合時極易造成組織撕裂,也可大幅縮短手術時間,降低病患腦部缺氧風險。

目前振興醫院已為百例病患使用人工血管接環進行手術,病患手術死亡率僅有5%,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上。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魏崢表示,一旦發生主動脈剝離,多數會有立即生命危險,因為剝離的主動脈一旦破裂,出血速度非常快,病人在數分鐘內便會死亡,幾乎沒有急救機會;少數在發病時沒有破裂的病患,未來發生分枝血管缺氧,例如腦中風、脊髓肢癱及腎衰竭等機會大增。由於手術風險高,許多醫師會建議採血壓控制保守治療,但非長久之計。

傳統主動脈剝離手術治療,會用人工血管置換內膜破裂的該段主動脈,但傳統做法是用針線縫合,卻使得主動脈剝離後的組織變得非常脆弱,且針線縫合時極易造成組織撕裂,縫合處不斷出血,許多病患在手術中,因無法止血而死於手術檯上。

另外,縫合要花很長時間,尤其組織脆弱情況下更是費時,在循環暫時停止的狀態,每分每秒都可能造成身體的傷害,有些患者即使手術成功了,卻因腦缺氧沒再甦醒過來,成為終身遺憾。

振興醫院研發用綁的人工血管接環,並取得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上市,用綁的速度較快,且提供了較大的接觸表面,使組織受力較縫線更為平均,不易撕裂,大幅提升手術的成功率,且有健保給付。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腿高血壓 阿嬤靜脈曲張40載

▲小腿靜脈長期血管壓力大,容易形成靜脈曲張造成患者疼痛。(記者林孟婷翻攝)
▲將小腿抬放在椅子上的「階梯式抬腿」,以幫助血液回流心臟。(記者林孟婷攝)
▲利用腳踝力量抬起腳掌達到小腿肌肉運動,有效舒緩小腿血管壓力。

記者林孟婷/台南報導

小腿也會高血壓!若是長期站立及久坐,容易造成小腿靜脈血管壓力大而導致靜脈曲張,70歲阿嬤洪李年,40年來忍受靜脈曲張的痛苦與不便,經由減壓手術加上穿著彈性襪,終於解決靜脈曲張問題,直說「人生終於變彩色了」。

年輕時因從事農務,長期站立耕作及搬運粗重物品,洪李年的小腿常有沉重感與浮腫,懷孕後情況更為嚴重,小腿出現「浮腳筋」但她卻不以為意。

直到幾年前發現腳踝出現潰爛,有次半夜醒來發現床單全都是血漬,曾到皮膚科求診、抹藥治療,疼痛狀況卻日漸加劇,甚至難以成眠影響生活品質,轉診到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就診,透過減壓手術,終於解決近40年的痛苦。

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許傳智表示,洪李年女士罹患的是「靜脈潰瘍」,當時傷口已有0.5公分深度,且靜脈內血管壓力相當高,經由血管腔內閉合術及穿著彈性襪預防才解決病症。

許傳智說,長期久站、久坐等,可能造成腿部靜脈血液無法順利回流心臟,小腿血管壓力增加、加上靜脈瓣膜無法保持正常功能,壓力持續過高會造成「小腿靜脈高血壓」,血液淤積在腿部靜脈產生疼痛及不適。

許傳智表示,從事久站或久坐工作的族群,建議可穿預防性彈性襪,或利用腳踝力量讓腳掌抬上、放下等動作的小腿操,或是將小腿抬高放在椅子上,讓身體與腿部呈現階梯形狀的「階梯式抬腿」,都可幫助血液回流心臟、減輕小腿血管壓力。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遠離缺鐵性貧血 常保好臉色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

一名32歲女性因臉色蒼白、倦怠、小便混濁,擔心腎功能不好而求診,檢查發現,腎功能正常,但貧血,血色素只有7g/dL(正常女性應有12g/dL以上),又查出她的血鐵濃度及運鐵蛋白飽和度低,證實為缺鐵性貧血,經口服鐵劑補充3個月後,其血色素已恢復至12g/dL,臉色紅潤,也不易疲累了。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腎臟科醫師趙政漢說,缺鐵性貧血是因為食物中,長期攝取不足和血液流失過多,造成身體內鐵質不夠,無法產生足夠的血鐵質,造成血色素下降,形成貧血。

血色素是紅血球內最重要的蛋白質,其功能為結合血液中的氧氣,以供身體細胞所需,所以當血色素不足時,易引起身體產生相對缺氧症狀,如倦怠、臉色蒼白。

由於缺鐵性貧血的症狀和尿毒症貧血的症狀相像,趙政漢建議,當發現有缺血性貧血時,要仔細找出其背後的原因,例如慢性長期失血如胃疾、痔瘡出血、腸胃道腫瘤等,或是鐵質攝取量不足(尤其使用多種藥物時,有些會影響鐵質吸收),對症治療,加上鐵劑補充治療,即可改善缺鐵性貧血。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臟節律器 督促你的心跳

▲緊急情況裝置的「暫時性心臟節律器」。(照片提供/陳俐綺)

文/陳俐綺

近期某一天一位81歲老年病患因昏厥,由急診入住加護病房。當時他的心跳只有20到30次/分,經診斷為病竇症候群,醫師立即予以裝置體表暫時性心臟節律器刺激心臟跳動,但心臟節律器暫時關機,再測試病人心跳時,心電圖顯示病人竇性心律停止,因此醫師建議體內植入永久性心臟節律器(Permanent pacemaker;簡稱PPM)。

家屬擔憂地詢問:「裝了那顆電池後,心臟就能維持跳動嗎?返家後,生活要注意什麼?」

◎哪些人需要裝置PPM?

病竇症候群是因為負責心跳節律指令中心的「竇房結」產生病變,而出現竇性心搏過緩、竇房結阻滯或竇性心律停止。臨床上,這類病患通常會植入PPM,以減輕因節律混亂,引起的不適症狀,以維持生命及預防猝死。

◎置入PPM後,日常應注意事項:

●PPM裝置後,患側手臂動作需和緩,術後2天,手不能高舉,一週後,可恢復到手臂舉高過頭,及執行日常輕鬆和緩的活動,如:伸懶腰、做體操。

一個月內,應避免提大於5公斤的重物,例如:提菜籃或大包行李;一個月後,可恢復一般正常活動。活動時,應避免碰撞,或拍打裝置PPM的部位,不可長期因過度保護而不敢活動,如此反而會造成肩關節僵硬。

●裝了節律器後,並不會有觸電問題,一般家電用品,如吹風機、燙髮器、微波爐也不會影響心臟節律器的功能,活動場所並沒有限制,只要避免出入靠近高壓電或基地台等場所即可。

●若有使用行動電話須距離節律器約6吋以上,可使用另一側耳朵或用耳機接聽,勿將手機放在節律器上方的胸前口袋內。

●隨身攜帶心臟節律器識別證件,在出入機場測試門時,應先出示節律器識別證。

●節律器的壽命約5到10年,但會隨患者自發心跳多寡、平均心跳快慢及耗電量而有不同,故須定期返診檢查。

●每天固定時間測脈搏1分鐘,如低於60次/分,且感到身體不適,或突然持續打嗝、胸痛、呼吸困難、頭暈暈厥、傷口發炎現象應立即就醫。在就醫時,主動告知醫師有裝置心臟節律器,並且記下有問題時,與醫院聯絡的方法。

總之,當有心跳過慢情形時,應立即就醫,以免喪失寶貴生命。

(作者為署立桃園醫院外科加護病房護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腹主動脈瘤裝支架 防不定時炸彈

▲手術前,腫瘤大如氣球(箭頭指示處)。(圖片由馬偕醫院提供)
▲手術經支架固定(如圖標示之人字形),達到改善疾病之目的。(圖片由馬偕醫院提供)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馬偕醫院日前接獲一名91歲男性因為疝氣就診,意外發現腹部下方有一個10公分大的腹主動脈瘤,一旦破裂,死亡率可能高達9成。

醫療人員考慮患者年長,恐怕難以承受傳統開腹手術置換血管的治療,改以置入動脈支架,形同在膨大的血管前後架接一段海底隧道讓血流通過,防止強大血流繼續衝擊已經膨大的動脈瘤,也防止這個肚子裡的不定時炸彈爆炸。

鍾姓患者原本是因為疝氣求診,當時的主治醫師劉滄柏檢查時發現,患者的腹部下方有一個會「搏動」的硬塊,經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竟然是一個10公分大的腹部動脈瘤。

馬偕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簡禎彥表示,腹主動脈瘤其實是血管像吹氣球一樣異常膨大,常見於60歲以上、男性,有抽菸、長期高血壓或肺部阻塞性疾病等患者身上。

由於7成腹主動脈瘤患者早期多半沒有症狀,患者常在健檢或因泌尿道、腸胃道等問題,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時才發現,部分病人則類似這位老先生,是在無意間發現腹部的搏動腫塊才緊急會診開刀治療。

雖然沒有症狀,但是腹主動脈瘤宛如腹腔內放著一顆不定時炸彈。一般來說,大於5公分的腹主動脈瘤便需手術處理,若大於7公分,5年內破裂機率高達8成。

簡禎彥表示,傳統腹主動脈瘤手術需在腹部劃上20公分傷口,再將主動脈膨大處切除後,縫上一段新的人工血管。至於腹主動脈支架則是在支架內有人工血管,等於是從血管內部將人工血管置入,再固定在動脈瘤前後的健康血管內,就像是海底隧道。手術時,只要經由兩側鼠蹊部約2公分傷口將支架置入。目前健保已給付。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急性冠心症術後 仍須吃抗凝血藥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急性冠心症發作,除了要緊急進行「冠狀動脈介入術」處置之外,術後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藥物也相當重要。

相關研究指出,病患在住院期間服用藥物的比率高達88%,但12個月後,只剩25%,病患服用藥物遵從性低到令人擔憂,而術後未服用該藥物達9個月的病患,其死亡率高於服用超過9個月病患的7.6倍。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昨日發表台灣首次急性冠心症登錄研究,學會理事長陳志鴻表示,由於急性冠心症發生後一年內,是復發或死亡最危險的期間,所以這個研究收載了3000多位急性冠心症病患,從入院至出院後12個月的照護資料。

陳志鴻指出,急性冠心症包括心肌梗塞與不穩定心絞痛,是常見的一種心臟病。一旦血管完全堵塞時,就會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冠心症第一個治療重點,需在黃金時間內,打通阻塞血管。

學會介入性心臟學委員會主委謝宜璋表示,急性心肌梗塞除了在黃金時間內打通阻塞血管之外,正確的服用藥物也相當重要。在藥物使用方面,阿斯匹靈合併Clopidogrel的雙重抗血小板用藥是急性冠心症治療很重要的藥物之一,裝有心臟支架的病患,不論是使用塗藥支架或傳統未塗藥支架,術後也應服藥預防再栓塞。

謝宜璋指出,手術只是暫時將冠狀動脈疏通,主要還是需靠後續照護,除持續服用藥物治療外,患者應更應積極控制血壓、血脂和血糖,並且戒菸與多運動等多管齊下,才能確實控制病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壓高血鉀低 小心腎上腺皮質長瘤

文/洪堯民

一位45歲女性患者罹患高血壓3年,服用多種降血壓藥,但血壓始終未達到理想,收縮壓及舒張壓經常超過150及100毫米汞柱。

近來她發現有四肢麻木、雙腳無力等現象,某一個週末晚上突然全身軟弱無力,無法站立,經家人送到醫院急診室。

住院接受一系列檢查後,發現血壓偏高且血鉀偏低,血中鉀離子只有2.4mEq/L(正常值約3.5到5.0mEq/L),24小時尿鉀的流失量每天高達50mEq/L。

進一步檢驗血中腎上腺皮質醛酮過多,由腹部電腦斷層攝影發現,左腎上腺皮質有一顆1.5公分腫瘤。

研究顯示,約有1%的高血壓患者是腎上腺皮質出問題。其中有些病例是腎上腺皮質增生,有些病例則是腎上腺皮質腫瘤作祟,當腎上腺皮質腫瘤持續分泌「皮質醛酮」,會刺激血壓飆升,並可產生低血鉀症。

腎上腺為內分泌器官,構造分為外層的皮質和內部的髓質,各自分泌不同的荷爾蒙,腎上腺皮質可以分泌皮質醛酮,又稱「留鹽激素」,顧名思義,它會留住身體的鹽分。

腎上腺皮質醛酮的作用點是在腎臟的遠端腎小管,促使鈉離子回收增加,同時增加鉀離子的排出,但是嚴重低血鉀症則會出現全身的肌肉無力,甚至心律不整、呼吸衰竭的症狀。

腎上腺皮質出問題,並非罕見的疾病,一般較常發生在20至50歲間女性患者,如果高血壓患者無家族高血壓病史,就可能是次發型高血壓候選人,要確定患者有無腎臟病可檢驗血中鉀離子濃度,若血鉀低且尿鉀流失多,就可以接下來做血中腎素濃度和腎上腺荷爾蒙測定。

當高度懷疑腎上腺出問題的可能時,可以進一步做腎上腺的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掃描。

一旦診斷確定有腎上腺皮質腺瘤,最好是進行手術切除,但術前仍必須服用藥物控制血壓及血鉀;如果選擇不手術,則必須長期服藥,但只能控制血壓及血鉀,仍必須定期追蹤。

(作者為高雄市健仁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創心臟瓣膜手術 復元快速

記者余雪蘭/嘉市報導

66歲的尿毒症患者林先生因呼吸變得急促,檢查發現有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合併逆流,必須進行開心手術,經醫師評估後決定進行「微創心臟瓣膜手術」,術後恢復快速,第五天就「開心」出院。

嘉基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建彰醫師表示,微創心臟瓣膜手術傷口約7~8公分,比傳統手術(約20至30公分)小很多,對身體結構破壞較少,併發症風險小,而能快速恢復。

林先生洗腎已有10多年,平時又嗜好抽菸、吃檳榔,近幾個月他在洗腎時感到特別喘,護士發現他有嚴重低血壓,於是進一步安排檢查,發現罹患主動脈瓣膜狹窄合併逆流,若不開刀置換心瓣膜,可能會併發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律不整或腦中風而有生命危險。

由於長期洗腎的患者傷口不易癒合,醫師評估後,決定對林先生進行心臟微創手術,手術隔天林先生就轉到普通病房,第五天便出院。

陳建彰表示,微創心臟瓣膜手術對特定族群的病人如慢性肺病、氣喘病、有使用類固醇,術前有肺炎、尿毒症、或肚子很大傷口容易裂開的病患都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其主要用於單純的心臟瓣膜手術,或一至兩條冠狀動脈繞道術,複雜的心臟手術並不適用。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血脂 引爆心肌梗塞、腦中風
 
 造成高血脂症的原因,除了使用藥物、先天疾病等,不健康的生活形態是主因,包括總熱量攝取過多、缺乏運動、酒精攝取過量等。
 
【文/常春月刊】

隨著經濟發展,國人吃得多、吃得好,攝取的膽固醇以及總熱量都較高,脂肪占熱量來源的比例提高,甚至超過衛生署建議的30%,加上生活及工作型態改變,吃得多、動得少,體能消耗量低,也導致血管「太油」的高血脂症,男性更普遍比女性嚴重。

根據衛生署委託調查發現,男性的高血脂、高膽固醇、高三酸甘油酯,往往都比女性偏高。

從年齡別來看,比起年輕族群的盛行率8.8%,年過30歲後,高血脂就是男性常出現的健康警訊。30~39歲盛行率已達25.4%、40~49歲則為29.7%、50~59則為30.3%,60~69歲則下降為20.1%。

 
 

當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和總膽固醇,其中之一或兩者皆超過正常值,就是高血脂症。一般說來,在沒有禁食的情形下,總膽固醇的理想濃度應不超過200mg/dl,同時禁食12小時後,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濃度應在150mg/dl以下。

冠狀動脈疾病的高危險因子

黃建龍表示,高血脂看似不痛不癢,卻是冠狀動脈疾病的高危險因子,由於血脂肪容易沉澱在動脈血管中,會因此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而且血脂肪濃度愈高者愈危險。許多醫學研究報告也已明確指出,高血脂與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造成高血脂症的原因,除了使用藥物、先天疾病等,不健康的生活形態是主因,包括總熱量攝取過多、缺乏運動、酒精攝取過量等,特別是家族遺傳體質、體型肥胖、飲食習慣不良或是有糖尿病者,都是容易罹患高血脂症的危險族群。

要避免高血脂,一定要維持理想體重、控制血糖,並且控制脂肪的攝取量,不要再吃油滋滋的食物。

以一天攝取的總熱量來說,脂肪來源最好占總熱量的20~30%,並少吃油炸、油煎等烹調的食物,對豬皮、雞皮、魚皮等高油、高熱量的食物也要敬而遠之。同時要少吃糖果、煉乳、蜂蜜、各式含糖飲料、加糖食品等。

控制總膽固醇,及早戒菸

因為要控制總膽固醇,所以內臟、蟹黃、魚卵等膽固醇含量高的食材也要少吃,蛋黃每週更以2~3個為限。盡量食用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包括未經加工的豆類、蔬菜、水果及全穀類。

炒菜油脂最好也使用屬於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包括葵花油、橄欖油等,以及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包括秋刀魚、鮭魚、白鯧魚等都是不錯的選擇,盡量避免豬油、牛油、奶油、棕櫚油等飽和脂肪含量高的油脂。

另外,適度規律運動不但可以降低血中三酸甘油酯濃度,也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因此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也能夠遠離高血脂,讓自己的心血管更健康。同時,香菸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及其他有毒物質會破壞動脈管壁,更易造成膽固醇堆積,因此癮君子不要輕忽菸害對心血管疾病的加倍傷害,最好及早戒菸。

一旦接受飲食計畫3~6個月、經由控制體重、持續運動及戒菸後,若血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濃度仍偏高,此時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藥物治療。但服用降血脂藥物時,不應自覺症狀改善而任意停藥,最好經過檢驗,再決定是否需要減量、或是停藥。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