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臟,血液,動脈,靜脈,血管性疾病,高血壓,循環障礙,貧血 (50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每天1包菸 冠狀動脈阻塞

▲圖為婦人接受心導管手術前的情形。(記者蔡彰盛攝)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

一名43歲婦女20年來每天都要抽1包菸,去年出現容易喘跟頭暈症狀,經診斷確定是冠狀動脈阻塞,連續做2次氣球擴張及支架置入術,才緩解症狀,醫師要她戒菸,並改善生活作息。

衛生署新竹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吳彥雯說,「狹心症」的典型症狀為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流冷汗。女性狹心症發作時的可能症狀還包括噁心、嘔吐、倦怠、頭暈、昏倒、焦慮、手臂疼痛等,不少女性誤以為是更年期症狀,甚至有40%的婦女無明顯症狀。

近年研究顯示,婦女在心肌梗塞時,超過一半的人呈現喘不過氣或虛弱症狀,近半數有不尋常的疲倦或暈眩,也就是超過2/3的女性都以非典型的症狀來表現。

吳彥雯表示,很多人常誤以為心血管疾病是男性的專利,其實長久以來,心臟病及中風是台灣女性第2及第4號殺手,每年死亡的人數是婦癌(乳癌及子宮頸癌)的4到5倍。

研究顯示,女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年齡、風險因子、症狀、診斷及治療上都與男性略有差異,可能造成診斷困難,延誤就醫。

過去認為,女性的心血管疾病較男性晚8至10年發生,多在停經後;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是重要的風險因子。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一旦得到心臟病,病情往往比男性還要嚴重,死亡率較高;接受血管支架或繞道手術的好處不如男性,再發第二次心臟病和中風的機率也比男性高。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臟不停跳手術 減少併發症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

天氣忽冷忽熱,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多加注意!童綜合醫院最近即接獲2名80歲老人,因天氣變化導致心肌梗塞,經以「心臟不停跳」手術治療,才挽回一命。

童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吳清文表示,天氣忽冷忽熱,民眾應注意家中老人的身體狀況,如出現異常胸悶、胸痛及冒冷汗等症狀,最好提高警覺,趕緊帶到醫院就醫。

該院最近連續接獲2名心肌梗塞案例,患者皆為80歲以上老人,其中一人到院時已須插管緊急治療,因患者有肺部水腫合併呼吸衰竭,經採用「心臟不停跳」手術搶救才渡過難關。

吳清文說,「心臟不停跳」手術與傳統手術的差別,在於傳統手術需使用體外循環器輔助,容易造成肺部感染等後遺症;「心臟不停跳」手術則是利用藥物等輔助,在心臟持續跳動下進行手術,可避免產生併發症,最適合有肺部水腫合併呼吸衰竭等年長患者。

吳清文說,天氣寒冷會造成末梢血管收縮,導致循環不暢通,心臟必須使用較多力量,才能將血液送往末梢血管,使血壓容易急遽上升,高血壓患者應特別注意,以免引發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破裂、心臟衰竭及腎衰竭等。

其中,尤以主動脈剝離破裂最為危險,提醒高血壓患者應定期服藥,以免因血壓上下波動,導致中風及主動脈剝離的機率升高。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療高血壓 首重改善生活習性

文/鄭智維

「衛教師,醫師都說我的血壓高,可是我一點感覺都沒有啊?」好幾位高血壓且伴隨其他併發症的病友常這樣問我,正因沒有感覺,所以都不規則服用藥物。

我在進行病房衛教時,會發現多數心肌梗塞的病人在發病前,就有高血壓的情形,也沒有量測血壓的習慣,更不用說按時服藥。

高血壓的進程緩慢,初期沒有感覺,等到身體不適,幾乎都有了其他合併症,此時病程進展就變得非常迅速。

國人十大死因中,和高血壓有直接或密切相關的疾病,就佔了一半,像是心臟疾病、腦病變、腎臟病、糖尿病等。

根據高血壓防治準則:不管種族、年紀及性別,收縮壓必須在120毫米汞柱(mmHg)以下,舒張壓在80毫米汞柱以下,才算正常血壓。

假使在3個月中,有3次血壓高於140/90毫米汞柱,就算是高血壓的患者。可是不管是否有高於140/90毫米汞柱,只要超過120/8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前期,雖然不用藥物控制,卻需要積極注意飲食跟生活作息。

既然平常就要注意控制血壓,那麼量測血壓就很重要,目前市面上的血壓計分別是握球式血壓計和電子自動血壓計。握球式血壓計需要聽診器配合,無法單人操作,還要經過訓練,並不適合一般大眾使用;電子式的血壓計,簡單方便,而且有些廠牌還有自動記憶功能,可以看診時,直接帶去給醫師查詢即可,但是要記得每年帶回給店家做校正,才能確保準確。

此外,病友常抱怨在家裡量的血壓值跟在醫院裡量測的有落差,那是因為病友看到醫事人員會緊張,且來到醫院較匆忙,沒有休息足夠,所以在醫院量測的血壓都偏高。

一般量測血壓會建議在晨起和晚上睡前,這兩個時候都休息較足夠,若平時,則建議需要休息10至15分鐘,且手臂放置與心臟高度等高,綁帶綁於上手臂,鬆緊適中,放鬆心情再開始測量血壓。

所有高血壓患者都要服用藥物嗎?目前的觀點是傾向都應該考慮投予藥物,但建議在藥物治療前,應該先教育病友改善生活習性(減重、減低鹽分攝取、規律運動及戒酒)。

根據統計,即使投予最強效的高血壓藥,也只能達到降低30%血壓的目標,若能確實改善生活習性,平均可達到降低45%血壓的目標。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衛教個案管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臟不停跳手術 美牧師開心保命

美籍牧師馬大衛(左)在心臟血管外科主任甘宗本(右)以「不停跳開心手術」救回一命,他與妻子都很感恩。(記者余雪蘭攝)

記者余雪蘭/嘉市報導

71歲美籍牧師馬大衛,日前突發冠狀動脈堵塞心臟病,情況危急,需要馬上進行開心手術,但因他的血型是罕見的Rh陰性,當地捐血中心無此血液可輸血。危急之際,嘉基醫院採用「不停跳開心手術」,讓患者在手術時不用輸血,順利完成開心手術,救回一命。

馬大衛從年輕時就在嘉義服務,與嘉基醫院美籍創院院長戴德森是舊識,日前他胸口突然劇烈疼痛,經家人緊急送醫,檢查發現是嚴重的冠狀動脈堵塞心臟病,需立即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手術前,醫院抽血檢驗,發現馬大衛的血型為罕見的Rh陰性,當時嘉義與台南捐血中心均無此血液,但若不開刀患者命在旦夕。嘉基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甘宗本醫師與醫療小組評估後,決定採用不停跳開心手術。

甘宗本指出,「心臟不停跳」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是以「八爪章魚固定器」固定局部的心臟,使手術部位得以進行心血管接合,讓心臟不需因手術過程停止跳動。且不需體外心肺循環,可以減少抗凝血劑的使用,降低手術中的出血量,手術時不需要輸血。

嘉基表示,台灣地區Rh陰性血型的人數,只約佔全人口的千分之三,但白種人Rh陰性血型的人數,卻佔總人口的15%左右,所以Rh血型對於白種人而言,是僅次於A、B、O血型之外的重要血型系統,但在台灣卻屬於少見血型,捐血量相對少,所幸在不輸血的情況下順利完成開心手術,讓馬大衛牧師夫妻很開心。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導管手術 恐致腦中風

 

 

 

Q

我因胸悶就醫,被告知心血管阻塞,醫師建議做心導管術,此手術如何進行?有何風險?

A

若胸悶是因心血管阻塞,一般會先進行非侵入性檢查,如運動心電圖、核子掃瞄或電腦斷層等,判定嚴重程度,若有必要再進行侵入性心導管術。
但侵入性心導管術檢查約有千分之一到三的風險,如顯影劑過敏性休克、因血管硬化導致導管刮破血管或把血塊刮下,可能造成血栓塞住腦部造成中風等。

從手或大腿置入

心導管術可從手部橈(音同撓)動脈、臂動脈將導管置入,也可從大腿股動脈置入;從手部血管的好處是術後即可下床活動,大腿股動脈則要術後壓沙包止血至少6小時,還可能出現血管瘤、動靜脈廔管等風險,但從何處置入導管須由醫師評估患者狀況決定。

 

諮詢專家: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任勗龍
採訪整理:記者許佳惠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呼吸喘又腳水腫 恐心臟衰竭前兆

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洪秀玲台北報導】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患者要多注意了,如果運動一下就喘個不停,腳部還有水腫現象,那麼恐怕是心臟功能出現問題。

 

書田診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世明提醒,隨著年紀增加及各項慢性疾病影響,心臟衰竭的發生率也會增加,慢性病患若有呼吸喘、疲勞和腳水腫等現象應趕快就醫檢查。

 

書田診所今天(10)發表一起心臟衰竭病例,患者是年約60歲女性,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病史,因為呼吸喘及下肢水腫就醫。經安排心電圖及胸部X光檢查,結果顯示有心臟衰竭的情形。

 

醫師張世明表示,心臟衰竭是指心臟功能發生問題,造成身體組織器官的血液灌流量不足、體液滯留,以致出現呼吸喘、腳水腫、疲倦等症狀。尤其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辦膜性心臟病等慢性病。長期下來會引起心臟肥大、擴大、功能異常等結構性變化,進而出現心臟衰竭的情形。而心臟衰竭依程度的不同,輕微穩定的可以門診治療,嚴重者則須住院,甚至有生命危險。

 

因此,張世明特別提醒,如果慢性病患者發現自己在比平常少的運動量或日常活動下,就出現喘或疲倦的現象,甚至連休息也會有喘的症狀,就要當心是否為心臟衰竭的前兆了。而心臟功能出現問題會造成體液滯留,以致下肢或腹部有水腫現象,也是值得注意的症狀。

 

不過,「許多老人家不常運動,不易發現有呼吸喘的問題,」他建議,慢性病患應定期量血壓、抽血檢驗、心電圖檢查,早期發現與心臟衰竭的相關疾病,積極治療,進而降低心臟衰竭的發生;如果已經有上述心臟衰竭的症狀出現,應儘早就醫治療以免惡化。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動脈剝離 誤認腸胃炎

▲主動脈剝離症狀有可能只是腹痛、胸悶,不一定出現撕裂痛、刀割般痛。 (記者徐夏蓮攝)

記者徐夏蓮/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位體重破百的婦人,日前因腹痛、腹瀉掛急診,醫師依據她的主述症狀初步判斷是腸胃炎,但1小時後檢查發現,竟是會要人命的主動脈剝離。

台中醫院急診室醫師韓晶昨天指出,婦人的主動脈從胸前一路剝離到下腹部,檢查排除是腸胃炎後,她才說還有胸悶、腰痛等症狀。其實民眾就醫時有什麼症狀應該全部都說出來,才能讓醫師儘快做判斷。

韓晶表示,主動脈剝離好發於40至70歲的人,猶如血管一層層慢慢裂開般,最後整根破掉,即大出血,死亡率極高。24小時內的死亡率為25%,48小時內的死亡率為50%,但也曾有年僅38歲的患者,從感覺背部劇痛到死亡僅1小時。

雖然教科書上說,主動脈剝離的典型症狀為患者有撕裂痛或如刀割般疼痛的感覺,但臨床上,有的患者出現腹痛、胸悶症狀,有人是背痛、胸痛,也有人發作時是肩痛、頸痛或下巴痛。

這名婦人早上就開始覺得胸悶、腹痛,一直忍到晚上10時才掛急診。由於主述腹痛、腹瀉,但檢查後排除腸胃疾病後,她才說有胸悶等症狀。

因她的體重破百,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醫師懷疑她可能是心肌梗塞之類的心血管疾病,沒想到確實和心血管疾病有關。

醫師在查出是致命性的主動脈剝離後,馬上安排心臟外科醫師為她進行手術,如果她以為是腸胃炎在家忍痛,極可能就命喪家中了。

韓晶表示,她的腹瀉症狀和主動脈剝離無關,可能是剛巧也腹瀉,讓她將主動脈剝離的症狀腹痛連結在一起,還以為是吃壞肚子。

韓晶指出,主動脈剝離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3比1,50歲到65歲是發作高峰期,好發在高血壓、先天性心臟病、結締組織疾病的患者身上,致死率極高。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治療 有助預防心臟病復發

文/柯俊銘

心血管疾病患者常會被醫師叮嚀,要節制飲食、規律運動與按時服藥、測量血壓,若狀況更嚴重,可能還需安排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外科處置,藉以降低相關疾患重複發作導致死亡的可能。

一份今年元月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內科醫學文獻」的臨床報告指出,除了上述的傳統介入方式外,若能再搭配認知行為治療(CBT),預防復發的效果會更好。

瑞典烏普薩拉(Uppsala)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的Mats Gulliksson醫師針對362位平均年齡75歲的銀髮族進行實驗。他們都是剛出院不到一年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其中有170人被隨機分派至控制組,僅提供傳統治療;192人分至實驗組,這組的個案除傳統治療外,還要多接受一年20次,每次2小時,且重點擺在壓力管理的認知行為治療。此項治療理念強調,只要個人看待事物的信念或想法改變,便可讓自己產生正向情緒,表現好的行為。

計畫結束後,研究人員追蹤近8年時間。最後統計發現,實驗組和控制組分別有23人與25人過世,69人與77人的心血管出現異常現象,41人與51人則經歷心臟病發。

進一步分析顯示,相較於未接受心理治療的控制組,實驗組死亡與出現心血管異常現象的風險少了41%,經歷心臟病發的風險則少了45%。有意思的是,參加心理治療次數越多的人,心血管疾病復發的風險就越低。

研究者表示,以往文獻證實,心理社會因子可解釋約30%的心臟病發風險值,其可分為低社經地位、低社會支持、婚姻及工作挫敗等「慢性壓力源」,與重鬱、敵意、憤怒和焦慮等「情緒因素」。

這項實驗的結果正說明,若能提高患者的抗壓力,減少情緒反應加諸於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對於症狀控制似乎裨益良多。

建議曾有心臟病發經驗者不妨在正規治療外,也尋求認知行為治療,透過生理及心理雙管齊下,將有助於病情穩定。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動脈雙腔型支架療法 成醫首創

B圖為主動脈放兩個支架的縱切圖,上方兩個半圓形是兩個併置的支架。(圖/成大提供)
■A圖為主動脈橫切影像,圓形為主動脈血管,兩個半圓形是兩個主動脈支架。(圖/成大提供)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長期以來,主動脈支架手術都只放置一組支架治療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患者,但是成大醫院去年7月為搶救一位84歲胸部主動脈瘤破裂、大量出血休克且主動脈弓直徑超出現有支架尺寸的男病患的性命,一次為他併放兩組支架,克服管徑問題,病患幸運存活。

成大醫院外科醫師甘宗旦表示,全世界不曾做過在主動脈弓內同時放兩個支架的雙腔型支架療法,成大醫院成功完成首例,將此病例投稿給美國胸腔外科年刊(Annals of Thoratic Surgery)已被錄用,並做簡介,近期將完整刊出。

甘宗旦指出,放兩個支架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主動脈弓直徑大於4.5公分,已超出現有主動脈支架所能嵌合的最大直徑4.2公分,通常要採取傳統的開胸手術,但這名患者又罹患嚴重心臟衰竭、高血壓、糖尿病等,禁不起開胸大手術的風險。由於病患家屬中有人是醫師,也支持一次併放兩個支架的大膽嘗試。

兩組支架均由兩側鼠蹊部置入,此項治療的困難處在於支架必須齊頭,以防在不齊的空隙處產生血栓,放置過程全程以X光機監看,手術時間約2到3個小時,需自費約40多萬元。

甘宗旦表示,主動脈不正常增大,像氣球般膨脹的動脈瘤,病人通常沒有任何症狀,動脈瘤可以發在動脈任何部位,胸、腹部的大動脈最常見,超過5公分隨時會破裂,造成大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呼吸急喘 恐是心肌梗塞徵兆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

提到呼吸急促、氣喘症狀,一般人往往直覺想到呼吸道或肺部疾病。其實,在急診就醫的氣喘患者中,有一部份經檢查後發現為急性肺水腫,並且可能為嚴重心血管疾病。

衛生署新竹醫院心臟科醫師姜廣興表示,一名76歲男性過去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因呼吸急促被送急診,檢查發現為急性肺水腫。經進一步做心電圖檢查和抽血檢驗,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隨即安排這名病患住院並做心導管檢查。檢查結果發現,他有3條主要心臟血管冠狀動脈顯著阻塞,經手術與持續服藥治療後,患者已逐漸康復。

引起急性肺水腫的原因,可分為心臟因素及非心臟因素。若是非心臟因素所引起,常具有肺部或腎臟疾病病史;反之,若病患原本即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好發因子,出現急性肺水腫時,則可能代表發生了嚴重的心臟疾病,如心肌梗塞等。

心血管疾病所引起的急性肺水腫,常是因廣泛性的冠狀動脈硬化狹窄,或是冠狀動脈主幹近端嚴重狹窄所致,因此當發生此種症狀時,必須及時接受檢查,才能迅速獲得治療。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加戒菸 可預防心臟衰竭

文/侯純芳

心臟的功能是藉著血液的流動,將氧氣和營養物質,送到身體各個器官與組織,使細胞維持正常的運作。

什麼是心臟衰竭?這是指心臟本身輸出量不足,以致無法輸送足夠的血液供給身體需要。

造成心臟衰竭的原因有很多,像是冠狀動脈硬化、主動脈瓣閉鎖不全、感染、心律不整、甲狀腺機能亢進、血壓控制不佳、心肌梗塞等。可能出現的症狀有呼吸急促、下肢水腫、無力、疲倦、體重增加或小便減少。

美國心臟學會依據心臟衰竭的症狀分成4個等級:

●第一級:沒有症狀,正常生活不會受到影響。

●第二級:劇烈運動時,會感到不舒服。

●第三級:日常活動中,就感到呼吸急促、疲倦 (如爬樓梯)。

●第四級:休息時,也會出現症狀。

心臟衰竭無法完全根治,但是經過治療後,症狀可以獲得改善。通常使用的藥物有下列幾種:利尿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腎上腺醛固酮拮抗劑、毛地黃及血管張力素轉化*(左酉右每)抑制劑。這些藥物都是能減輕心臟負擔、加強心臟收縮力。病患不可自行停藥或增減藥物劑量。

預防心臟衰竭最重要就是減少發病的機會,可經由改變生活方式來消除危險因子。例如限制鈉的攝取,避免水份滯積在體內,導致心臟負荷增加;養成規律的運動,改善心肺功能;減輕體重,減少心臟的負擔;吸菸會增加血氧量的消耗,加重心臟負擔,應盡早戒菸。

(作者為國軍高雄總醫院藥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湯圓吃一半 心肌梗塞猝死

■預防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營養師建議多吃蔬果,可抗氧化和預防血管發炎,降低膽固醇。(記者陳鳳麗攝)

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

南投縣草屯鎮一名52歲的男子,湯圓吃到一半即倒地昏迷,急救後仍回天乏術,家人以為他是湯圓噎到,經醫師診斷和法醫相驗判定是心肌梗塞致死。

家人原以為是噎死

這名現年52歲的林姓男子本月1日晚間在家裡與朋友聊天,家人準備湯圓,他一面吃一面與友人聊天,但不到10分鐘即倒地不起,家人趕緊將他送醫急救,經過一天的急救,2日深夜宣告不治。

醫院認定林姓男子是心肌梗塞,惟其家人認為他是吃湯圓時突然倒地,可能是噎住窒息,醫院和家屬看法不同,昨日報請南投地檢署相驗,經檢察官和法醫勘驗後,判定與吃湯圓無關,而是在吃湯圓時心肌梗塞發作,家屬已接受該勘驗結果。

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已成中壯年的殺手,草屯鎮佑民醫院營養師廖美俞表示,其實包括心血管疾病等多種致死率高的疾病,都可靠生活習慣改變和飲食控制來預防。預防心肌梗塞要先控制體重,儘量讓BMI值保持在標準值的18.5到24之間,BMI值超標愈多心肌梗塞的機率愈高。

廖美俞建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飲食要多蔬果,因為它們含有植化素和多酚,除可抗氧化,預防血管發炎,還可降膽固醇。此外,可多吃脂肪少、零膽固醇的豆腐等豆類製品,且若要吃肉則以白肉為佳,因飽和脂肪較少,比較不會動脈阻塞。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時超過11小時 心肌梗塞風險高

 

 

【林沿瑜、邱俊吉╱綜合報導】超時工作致過勞死的案例屢見不鮮,路透昨報導,英國一項針對逾七千名公務員的研究顯示,經常每天工作超過十一小時者,急性心肌梗塞的比率,比每天工作七、八小時的人高出六成七。國內醫師指出,若已有慢性疾病,工作又太多壓力,不排除誘發心肌梗塞。

 

這項研究追蹤七千零九十五名英國公務員長達十一年,期間有一百九十二人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研究人員分析他們的平均上班時數後,得出上述結果。主持這項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教授齊維麥基說,研究結果「對工作過度的人是一項警訊」。此研究已刊登在《內科醫學年鑑》期刊。

與慢性病壓力大有關

但英國研究人員強調,不清楚是超時工作本身,導致罹患心臟疾病比率顯著增加,或超時工作經常伴隨而來的憂鬱、缺少運動、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才是造成罹病的直接因素。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黃瑞仁說,已知急性心肌梗塞與年齡、家族史、抽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缺乏運動等危險因子有關,學界並未完全認同工時過長會誘發此症的說法,但若本身已有慢性疾病,工作又帶來太多壓力,便難以排除此症發作的可能性。

血管硬化須按時用藥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群耀指出,過去文獻從未指出工時多久,可能引發心肌梗塞,這是全新發現;但無法因此要求所有人「從此不得加班」,只能呼籲避免上述危險因子。
黃群耀說,尤其是已知本身血管有硬化情形、甚至須服藥控制者,一旦有加班需要,更要注意按時用藥,以免血管硬塊因壓力而剝離,造成血栓導致猝死。

預防心肌梗塞 注意事項

●不抽菸
●設法降低日常生活中的情緒壓力
●避免肥胖,男、女腰圍須分別控制在90、80公分以下
●培養運動習慣,每周至少要運動150分鐘
●國外最新研究發現,每日工時逾11小時者,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的風險,比每日工作8小時者高67%
資料來源:黃瑞仁醫師、黃群耀醫師、外電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壓飆高 當心鼻血流不停

圖2:流鼻血時,按壓鼻翼上方止血,勿仰躺。(照片提供/潘明勳)
圖1:鼻中隔前下方是容易出血的區域。(照片提供/潘明勳)

文/潘明勳

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過高,不但可能造成腦出血中風,也會讓流鼻血變成出血不止的大麻煩。

60歲的張太太日前幫孫子洗澡後,突然流鼻血,起初只是滴血,後來流血不止,拿衛生紙止血,一下子衛生紙就溼透了,家人緊急將她送醫,在急診處量血壓時發現,她的血壓飆到220,研判是鼻黏膜有小破洞,加上血壓過高,讓流血一發不可收拾。

經以鼻窺鏡檢查發現,婦人的鼻部出血點在鼻中隔黏膜,緊急使用電燒術封閉出血的血管,流鼻血才獲控制,之後還需持續服藥降低血壓。

高血壓患者較易流鼻血,這是因為鼻腔黏膜中的微細血管分布密、敏感且脆弱,容易破裂出血。流鼻血的原因很多,一般以鼻中隔的前下方區最易出血,而鼻子後方有較粗的血管,一旦破裂則出血量大。

學齡前幼兒常見流鼻血情形,有人打噴嚏就流血絲,有人一覺醒來,枕頭都紅了,讓家長憂心不已。這種現象以鼻中隔前下方區出血最常見(如圖1),可能是幼兒過敏性鼻炎導致搔癢、摳破脆弱的黏膜,或是打噴嚏,局部壓力過大所致;也可能是異物填塞、外傷、鼻中隔彎曲、鼻竇炎等因素,造成鼻出血。

以拇、食指按壓鼻翼止血

一般鼻中隔前下方區出血,直接以拇指、食指按壓鼻翼兩側上方止血(如圖2),保持身體直立姿勢,切勿平躺,以免血液倒流,容易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通常按壓幾分鐘後,即可止血。

成年人流鼻血多是鼻腔後方出血,除了碰撞、刺激等上述原因外,部份與高血壓有關,患者易受精神、環境變化影響,尤其患者看到出血量較多,心情緊張,易使血壓升高,導致出血不止;因此,流鼻血首要保持鎮靜、放鬆心情,經按壓兩側鼻翼上方,仍出血不止,應儘速就醫。

此外,也要注意患者是否服用抗凝血或抗血小板藥物,造成凝血不易、出血不止等情形,最後,少數頻繁的流鼻血可能是腫瘤所造成,所以若經常流鼻血或出血不止,不能掉以輕心,最好就醫查明出血原因。

(作者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隱藏性高血壓 危險性增3倍

夜間血壓才飆高 易忽略

 

部分高血壓患者白天至醫院檢查正常,但夜間血壓值才飆高,這類患者即是罹患隱藏性高血壓。《4大生活習慣病之3》一書中,作者日本山門實醫師表示,相較一般高血壓患者,隱藏性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增3倍,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王宗道醫師表示,隱藏性高血壓危險性確實較高,建議每天早晚量血壓,由於多數人早上血壓較高,因此早上血壓值應小於135╱85毫米汞柱,晚上血壓值應小於120╱70毫米汞柱。報導╱張雅淳、張佩玉 攝影╱楊明龍

 

王宗道醫師表示,高血壓患者中約有5~10%為隱藏性高血壓,易忽略自身有高血壓問題,當夜間血壓值飆高時,很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早晚測量血壓,且觀察自身是否有高血壓徵兆,有助提早發現罹患隱藏性高血壓,更早接受治療,就能減低發病風險。

點下放大

先了解
發病機率高

王宗道醫師表示,從日本相關研究可發現,隱藏性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相當高,比血壓控制良好的高血壓患者發病率增加3倍,比起血壓控制不良的高血壓患者,風險也略高。

點下放大

危險群
腎臟代謝差

腎臟功能不佳、或有腎臟相關疾病的患者,較容易有隱藏性高血壓,因為這類病患身體代謝水分的功能原本就較差,而夜間代謝功能又較白天差,因此容易白天血壓正常、晚上血壓飆高。

點下放大

肥胖要小心

王宗道醫師表示,生活習慣不佳,如抽菸、喝酒等,或體重過重、肥胖者都是隱藏性高血壓的危險族群,其他還有糖尿病、高血脂病患,都要特別小心。

點下放大

這樣做
少攝取鹽分

王宗道醫師表示,尤其許多隱藏性高血壓患者容易有腎臟相關問題,身體代謝能力不佳,因此更須控制每天的鹽分攝取量,建議飲食應清淡,不要添加過多調味品。

點下放大

控制好體重

體重過重、肥胖是引發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王宗道醫師建議少吃高油脂食物、保持運動習慣,控制好體重就能降低罹患高血壓的機率。

點下放大

早晚量血壓

王宗道醫師建議,每天早晚起床後、睡前測量血壓,一般來說,大多數人早上血壓較晚上高,因此早上血壓正常值應小於135╱85毫米汞柱,晚上血壓值應小於120╱70毫米汞柱。

點下放大

與心臟同高

無論使用哪種血壓機,測量時手臂都要保持與心臟同高。若求準確,量血壓之前應先休息5分鐘,然後各測3次血壓,每次間隔1分鐘,最後取其中2次較低血壓的平均值,數值較正確。

點下放大

睡前才吃藥

一般高血壓患者早上服用降血壓藥物,但如果罹患隱藏性高血壓,建議睡前再服用降血壓藥物較能達到效果,因為晚上11點至隔日清晨7點,是隱藏性高血壓患者血壓易飆高的時間。

點下放大

看徵兆
後頸部僵硬

王宗道醫師表示,如果白天至醫院檢查血壓值正常,但經常發現睡眠品質不佳,且早上睡醒後會覺得脖子緊、後頸部僵硬等高血壓徵兆,就要懷疑是否罹患隱藏性高血壓。

點下放大

相關家族史

因為許多人都有睡眠品質不佳、後頸部僵硬等情形,所以很容易不以為意,王宗道醫師表示,如果發現自己有以上這些症狀,而且有高血壓的家族病史,建議趕緊測量起床後、睡前的血壓,確定是否罹患隱藏性高血壓。

點下放大

醫師說
可及早預防

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 王宗道醫師
有些高血壓患者早晚血壓皆高、部分患者是早上偏高或晚上偏高,若能每天早晚測量血壓,較能了解自身的血壓變化,就能及早預防心血管疾病發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手血壓落差大 提防心血管疾病

記者蘇金鳳/台中報導

平時量左右手血壓,落差超過20mmHg,要小心可能罹患了心血管疾病!

相差50mmHg 檢查是肱頭動脈鈣化

許老太太因頭暈到台中榮總就診,在急診室又引發氣喘住院,由於許老太太左右手的血壓相差50mmHg,醫生懷疑是心血管阻塞,一檢查發現是右側的「肱頭動脈」堵塞及鈣化,由於許老太太已76歲,無法用傳統的手術,台中榮總於是採用內外科混合手術,解決了老人家頭暈的問題,是國內首例。

許老太太表示,常常會頭暈、想吐,步伐不穩,不知是什麼原因,今年初兒子帶她到醫院掛急診,沒想到跟血管阻塞有關。

台中榮總心血管中心主任李文領表示,頭暈的問題,通常是動脈硬化嚴重堵塞血管造成,臨床醫師可藉著觸摸病患雙手橈動脈或肱動脈的脈搏強度、測量雙手的血壓差,一般正常的血壓差是20mmHg,若超過就可能是血管阻塞。

李文領表示,許老太太的兒子向院方表示,平時量血壓時,母親的左右手血壓落差達50mmHg,經過檢查,是右側「肱頭動脈」嚴重鈣化及全閉塞,老太太同時有支氣管擴張症及呼吸衰竭,而且年歲已大,不能全身麻醉,無法直接用血管繞道手術,因此採用內外科混合手術。

中榮內外科混合手術 打通堵塞血管

醫療團隊在元月時先幫患者用導管技術,但因阻塞位置剛好在主動脈與右側肱頭動脈交界,轉折處是個90度大轉彎,心導管無法進入放置心導管支架,因此決定整合神經外科,進行混合手術。

李文領指出,採用導管技術以氣球將血管擴大,再把血管打通,但因肱頭動脈彎曲角度大,嚴重鈣化,無法從下往上放置支架,因此由神經外科,在右頸部打出一個2公分小洞口,並從洞口逆向放置兩個周邊血管支架,在經過兩次內外科融合手術,順利將2支長38mm及28mm的支架放入右頸動脈,打通堵塞的血液,恢復了正常血流。

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崔源生表示,傳統的血管繞道手術,因為需要把血管夾住,還得進行全身麻醉、手術時間長,風險增高,用內外科混合,風險性減少。

李文領表示,該手術是全國首例,正整理相關資料準備投稿新英格蘭期刊。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包膜積水 晚期肺腺癌轉移

記者蘇福男/高雄報導

一名51歲婦人4個月內暴瘦近20公斤,並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到說不出話來的症狀,由家人緊急送醫治療。醫師診察發現她的心臟被大量心包膜積水壓迫,經緊急引流700CC積水,及時救回一命,醫師深入追查,積水肇因竟是晚期肺腺癌轉移,患者目前接受化療,病況良好。

義大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李和昇說,癌症轉移的心包膜積水,幾乎都已是第四期的癌症,該名婦人被診斷出晚期肺腺癌時,家屬因擔心病人病況危急又身體虛弱,原本拒絕化療,但他認為,患者正值中年,過去也無重大疾病,在剛診斷出癌症後就放棄化療,有如初上戰場就繳械投降,因此他建議病患不要放棄治療,患者及家屬也同意治療,目前病人已回復正常生活。

患者接受化療 病況良好

李醫師指出,心包膜是包覆在心臟外層的柔軟組織,可保護心臟,在心包膜和心臟之間有非常少量的心包膜液,以減少心跳時的摩擦,但在癌症轉移、結核菌感染、心包膜炎和自體免疫等疾病影響下,心包膜液量會增加,造成心包膜積水。

心包膜液量增加,初期沒有症狀,但會對心臟造成壓迫,導致心臟衰竭,病人可能出現呼吸困難、無法平躺、虛弱無力,嚴重者甚至休克、死亡。

李醫師提醒民眾,若有慢性咳嗽超過一個月,合併體重減輕、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立刻就醫,以免延誤病情,錯失治療契機。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血壓民眾出遊 切勿自行停藥

文/傅玉招

日前一位林姓新加坡民眾跟旅行團來台旅行,沒想到抵台的第一天,就發生中風昏迷,被送進加護病房,不僅旅遊行程泡湯,全家人也立即花錢搭機來台探視,加上語言不通,醫療又完全自費,焦慮萬分,希望病情穩定後,能儘快帶林先生返國。

台灣醫師與新加坡醫師電話溝通病情,護理師以e-mail來回傳送病人電腦斷層影像至新加坡,10幾天後,在台灣醫院社服室補助部分醫療費用下,另請救護車將病人直接送到機場停機坪,並由新加坡前來的醫師、護士護送下搭機返回家鄉,但半癱的身體復健將是漫長之路。

原來這位民眾患有高血壓,出國旅遊自動停止服藥,加上來台遊玩時的氣溫與該國差異大,卻因此中風癱瘓。

根據統計,國人出國旅遊中風是最常見的突發疾病,所以高血壓的民眾出國旅遊前,要做好行前準備。

●出發前,先掛門診請教您的醫師,並測定血壓,準備足夠的降血壓藥物,依處方定時服藥,甚至先開具簡單的英文病歷摘要,以備不時之需。

●應準備簡單便利的血壓計,在旅遊期間早晚測。

●避免前往太冷或太刺激的行程,當地的氣候若太冷,一定要測量並記錄自己的血壓。

●在旅遊中,緊張或興奮心情,會使得血壓較高。勿暴飲暴食、抽菸、喝酒、熬夜,以免血壓突發性的增高,導致中風。最好等天氣回暖時,再去比較好。

●旅遊中,一旦感覺頭暈、頭痛、眼前發黑、走路不穩,應立即就地坐下,防止跌倒或發生意外。

●高血壓民眾出國應有家人或親友同行,不幸發生狀況,才有人可聯絡照料,因為旅行團並不會停下既定行程等您復元,而是將您留在異鄉。

(作者為署立桃園醫院加護病房護理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靜脈曲張數十年 變慢性潰瘍

▲96歲的阿嬤因靜脈曲張引發右小腿上,有饅頭般大的潰瘍傷口。(記者謝鳳秋攝)
▲黃慶琮醫師(右)昨天在96歲阿嬤(左)回診時,為她做檢查,顯示復原狀況良好。(記者謝鳳秋攝)

記者謝鳳秋/台中報導

老阿嬤靜脈曲張逾10年,變成慢性潰瘍!一位96歲的阿嬤右小腿上有饅頭般大的潰瘍傷口,就醫時發現,是靜脈曲張慢慢惡化引起,醫師採用微創、低麻醉量的「維納斯閉合術」,替她解決靜脈曲張病灶的根源。

阿嬤右小腿上的傷口本來不大,最初只靠優碘消毒,但因傷口沒有好轉,2年前開始到住家附近的診所換藥,病況仍遲遲不見好轉,傷口卻從一個硬幣大小變成饅頭般大,最近傷口又痛又癢,讓阿嬤痛到整夜哀號、胃口奇差,家人將她帶往台中慈濟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就診。

醫師黃慶琮發現,阿嬤年輕時務農、開柑仔店,長年背重物走路與長時間站立,使得阿嬤有靜脈曲張毛病,靜脈曲張超過10年以上可能演變成慢性潰瘍。他從阿嬤的傷口判定,靜脈曲張病史已累積幾十年以上。

靜脈曲張初期第一級為蜘蛛狀或網狀,呈現淺紫色或綠色的血絲,直徑在0.2公分以下;接下來血絲會變粗,出現下肢水腫,感覺腳重重的、痠痠脹脹的;更嚴重一點會出現皮膚病變,例如:變黑、變厚,甚至皮下脂肪變硬,若不治療,皮膚會開始出現小水泡或破皮,產生小傷口,稱為慢性潰瘍。

潰瘍有時會好,有時不會好,還會造成感染,一直往下侵犯,經過皮下脂肪後,造成血管破裂出血。

黃慶琮表示,阿嬤忍痛忍了這麼多年,忍耐功力真是超強,這類傷口可能有1%到3%的機率變成皮膚癌,所幸病理切片追蹤沒有發現皮膚癌病變,阿嬤的傷口單純是血管問題。

醫師採用「新式二代維納斯閉合術」(屬於微創手術,10年前從美國引進)幫阿嬤治療,把一根導管經由0.2公分小孔,穿入出現曲張的靜脈血管內,在靜脈無血流狀態下,由導管前端輸出電流,與導管接觸到的靜脈內壁組織,加溫到攝氏120度,血管膠原在高溫下收縮,隨著導管取出而萎縮,阻斷血液逆流造成的曲張。

黃慶琮說,這個手術的好處是,病人在淺層麻醉情況下,術中不會感覺到疼痛,因傷口小,術後恢復也快,但手術耗材要自費。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靜脈曲張 內視鏡手術健保給付

▲微血管擴張常常會形成難看的蜘蛛絲。(記者蔡百靈翻攝)
▲浮腳筋不僅影響美觀,也容易發生皮膚病變。(記者蔡百靈翻攝)

記者蔡百靈/新北報導

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會讓下肢看起來像是蚯蚓盤腿或長了蜘蛛絲,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引進有健保給付的內視鏡手術,費用較其他微創手術更便宜。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外科醫師郭智偉表示,靜脈曲張好發在下肢皮膚表面,主要是因為淺層大隱靜脈的瓣膜受損,造成靜脈血液回流異常,而引起扭曲變形,肥胖或是久站都會加重曲張的嚴重度,預防方法主要是減重、避免久站或穿彈性襪。

治療方式分為注射硬化劑及手術,其中硬化劑治療僅能針對較小的靜脈曲張病變,不僅貴且併發症較危險;最根本有效的方法是手術,將有病變的靜脈血管抽除,能徹底解決並杜絕再患,手術方式又可分為傳統手術及微創手術。

郭智偉指出,傳統手術是在大腿根部及靜脈病變處切開數個大小不一的傷口,缺點是手術時間長,破壞組織的範圍多,術後傷口大、血腫明顯,疼痛較為劇烈。

微創手術傷口較小,疼痛較輕微,但手術材料需自費負擔,費用較高,又可細分靜脈內雷射治療、高頻靜脈閉合治療(RFA)、經皮透視性動力輔助靜脈切除以及內視鏡手術。

新北市聯醫目前以內視鏡手術,切除大隱靜脈及其周圍穿透枝及分枝,只需切開一個0.5到1公分小傷口,可提供良好照明及放大視野,對組織的剝離清楚、傷害小,不僅治療效果好,也降低復發率,費用也便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