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坐骨神經痛,脊椎 (6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胖1KG、膝關節負擔增4KG 】

◆◆◆ 胖1KG、膝關節負擔增4KG 45歲以上注意護膝

一名92歲老先生膝蓋痛了6年、雙腳無法站立,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因而就醫,

醫師評估可換人工膝關節,不過考量病患年事已高,因此先置換單邊膝關節,術後復原情況良好,兩週後已能行走,將等3個月的觀察期結束後,再置換另一邊的膝關節。

因退化性關節炎造成的O型腿,不僅影響外觀,也影響日常生活。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陳健煜醫師指出,體重減輕一公斤,膝關節就可以減少4公斤的受力。

陳健煜醫師提醒,每增加一公斤體重、膝蓋負擔就多4倍,提醒45歲以上的民眾要注意體重控制及防範骨質疏鬆。

陳健煜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因年齡老化、關節韌帶鬆弛不穩定,導致不正常的撞擊及磨損,讓軟骨下的骨頭承受更大的壓力,

許多病患因怕開刀,寧可忍痛,但是病情不會因此好轉,反而到後來連站都站不起來。

60歲以上的民眾中,8成飽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因關節彎曲變形,有人撐著X型腿或O型腿勉強行走,或只能仰賴輪椅代步,使得生活大受影響。

陳健煜醫師說,每年全國約有2萬多例病例更換人工膝關節,且每年以5%到6%成長;

其實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致命疾病,未必人人都需要更換人工膝關節,而是根據病史、疼痛指數評估,若疼痛指數達8分以上,就可考慮開刀治療。

要提醒的是,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手術換膝關節,若有嚴重的心肺疾病、重度失智、嚴重骨質疏鬆、營養不良、免疫系統功能下降、糖尿病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等,都不適合開刀,因為手術可能會發生失血、休克、血栓等問題,風險更大。

陳健煜醫師提醒,45歲以上民眾若有膝蓋痠痛症狀,就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徵兆,建議透過減重、改變運動方式、穿護膝等方式改善;他說,體重減輕一公斤、膝關節就會減少4公斤受力。

走路和游泳是最好的運動方式,同時也可透過水療等物理治療強化下肢肌力,以及補充維他命D、魚油、葡萄糖胺及軟骨素保養關節。
【 文/陳健煜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連周杰倫都屈服的「竹竿病」到底是什麼? 】

周杰倫至今已是兩個孩子的爹,當年的世紀婚禮令人稱羨,但周董曾感嘆因罹患僵直性脊椎炎,擔心會遺傳給孩子,害怕一旦病情發作痛到無法行動,而因此抱不動小孩,到底僵直性脊椎炎是什麼呢?

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孝義醫師表示,時常覺得腰背部肌肉又僵又硬,甚至痛到爬不起來,常被民眾誤認為是生長痛或是運動傷害,因此延誤就醫,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臨床上也有多數AS患者在初期都先求助一般民俗療法,例如推拿、針灸或是拔罐;

發現痠痛症狀都無法有效且明顯的改善時,才前來求診,確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但多為時已晚,錯過黃金治療期,導致脊椎沾黏造成行動受限。

俗稱的「竹竿病」就是僵直性脊椎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稱為AS;

林孝義醫師說,AS多好發於青少年,發病年齡通常小於45歲,病程是漸進和緩地開始,常持續超過三個月,初期症狀為下背痛、彎腰困難、腳跟痛、早起有「晨僵」現象。

尤其是早上最痛,甚至無法翻身下床。

林孝義主任強調,要過關斬「僵」,應掌握「遵從醫囑」、「規律運動」兩大原則。

臨床與門診中常發現有患者會因藥物治療後,認為自己病情好轉,腰痠背痛、疾病症狀減輕,而選擇自行停藥。

對此,林孝義醫師提醒,其實脊椎僵直症狀仍然持續蔓延,患者卻以為不痛就是好了,以致停藥後再骨頭又出現劇烈疼痛時,才前往門診求診;

此時脊椎或是關節已造成沾黏或骨頭出現鈣化現象,造成嚴重的關節變形、脊椎僵直駝背,甚至需要做關節置換術。

醫師建議,AS常見症狀如脊椎僵硬、眼睛怕光、眼部發紅、腸胃發炎,有家族病史者更應特別注意;

而患者可藉由規律的運動來改善疼痛,強骨頭與關節的活動性,避免退化;

更應積極治療,切勿自行停藥,以免造成不可逆的結果。

【文/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

◆◆◆ 維基百科的解釋

一、概論

強直性脊柱炎,又稱僵直性脊椎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國際簡稱為AS,是一種長期脊椎關節有發炎症狀的關節炎;

通常脊椎連接骨盆的關節會受到影響,偶爾還會侵犯其他部位的關節,如肩膀或臀部,眼睛和腸道問題也可能發生。

《 背痛 》是僵直性脊椎炎的特徵,而背痛的情況,往往是來來去去的,反反覆覆的。

受侵犯影響的關節僵硬程度,通常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惡化。

儘管僵直性脊椎炎的成因尚不清楚,但被推測和遺傳與環境之綜合因素有關;

超過90%的患者具有稱為HLA-B27抗原的特異性人類白細胞抗原,故基本機轉認為是與自身免疫或自身炎症性有關。

僵直性脊椎炎的確診,除了症狀表現外,通常需輔以臨床醫學影像和血液檢查的數據支持。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這意味著其不具有類風濕因子(RF)的抗體。

僵直性脊椎炎也可被更廣泛地分類為軸性的脊椎關節病變。

僵直性脊椎炎無法治癒,不過可以透過治療改善症狀,避免症狀加劇,治療方式包括藥物、運動及手術。

藥物包括有非甾體抗炎藥(NSAID)、皮質類固醇、像柳氮磺胺吡啶等緩解疾病抗風濕藥物,以及infliximab等生物製劑。

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比例約在0.1%至1.8%之間,多半容易在青年人身上發病,男性比女性容易患有僵直性脊椎炎。

此症狀最早是在十七世紀末由Bernard Connor完整描述,而在古埃及木乃伊中就發現有僵直性脊椎炎的骨骸。

強直性脊柱炎主要的病程,在於關節和腱的炎症,尤其在骨盆和脊柱部位,並伴隨有水腫與骨髓的損傷,並導致骨髓的骨質化。

一般在23歲左右症狀會逐漸顯現,最初常見長期脊柱疼痛和僵硬,伴有旁側臀部和大腿後部關節痛,其他原因也可能導致該疼痛,會影響人們對初期病情的判斷。

受累部位包括肌腱附著點以及關節囊。

在關節軟骨下方會生長肉芽組織,通過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形成浸潤。

關節受損的邊緣,首先會通過纖維軟骨(Faserknorpel)所替代,隨後骨質化,由此關節逐漸僵硬化。

在脊椎,此過程會導致骨骼出現韌帶骨贅,並會搭上臨近的脊椎骨。

這樣的過程最後可能導致所謂的竹節樣脊柱改變(Bambuswirbelsaeule)的產生。

40%的患者會患虹膜炎,造成眼部發紅、眼痛、失明、怕光。

這是HLA-B27抗體在脊柱和虹膜都發生作用的結果。其他併發症還有胸痛、疲勞。


18歲前發病常導致四肢關節——尤其是膝關節——腫大疼痛。

青春期前發病可能會踝關節和腳部關節腫痛,出現跟骨骨刺。

二、起因

強直性脊柱炎的起因,西醫迄今未能完全了解,但該病似與免疫系統的缺陷有關。

中醫認為,導致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

其一、先天不足,也就是肝腎功能的先天不足,與病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有一定關聯度。(與HLA--27是否有關聯度尚未證實)。

其二、後天的外邪(包括脊柱外傷、鈍傷、長期受風寒等)。

其三,先後天原因都有的病人,往往病情症狀要更明顯、更嚴重。

西醫認為,如果以醫學方法阻止TNF-α因子發揮作用,該病的症狀得以減輕,可以得知該因子在發病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發炎的骶髂關節中可見CD4+T-淋巴細胞,細胞毒素T細胞(cytotoxic T-cells)及噬菌細胞出現,此外TNF-α因子的集中率見增高,不過無法確定觸發此現象的觸媒。

可能是針對體內軟骨中負責伸展靈活性的Proteoglycan Aggrecan產生自免疫現象(autoimmunologiesches Phenomenon)。

這樣Proteoglycan抗原的一致性,可以解釋疾病在體內分布的現象。

在許多患者的血液中還出現了腸內細菌(Enterobakterien)抗體滴定濃度增高的現象,目前尚未弄清此現象與該病有何關聯。

該病的一個特徵是,發病與血液中HLA-B27因子的高度關聯性。

這種關聯性在不同人種中出現的頻率揭示該病在不同人種中發病率的不同。

時至今日已比較清楚的是,強直性脊柱炎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因此HLA-B27因子是此病最為人所熟知,但絕不是唯一的基因病因。 

2007年,Wellcome Trust病例控制協會(Wellcome Trust Case Control Consortium,WTCCC)和澳-英-美脊柱炎協會(Australo-Anglo-American Spondyloarthritis Consortium,TASC)進行的14500個非同義單核苷酸多態性研究(non-synonymous SNPs),還發現AS與ERAP-1和IL-23R兩個基因的關聯。

另一項是TASC涉及的完整的全基因組關聯的研究,進一步關聯分析研究發現與基因沙漠中的2p15和21q22有關。

三、常用的治療法 : 主要分三方向

1、消炎止痛

消炎痛等非甾體抗炎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解熱鎮痛藥具有較好的效果。

柳氮磺胺吡啶對於改善腰背部僵痛及骶髂關節病變有明顯的療效。

2、控制病情

嚴重的周圍關節病變也可採用氨甲喋呤 Methotrexate 治療。

當髖關節病變嚴重,造成骨性強直和癱瘓時,早期施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以恢復功能。

3、保護關節-保持靈活

強直性脊柱炎需要長期治療,甚至終身治療,患者應對自己的疾病有正確的認識,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體療的康復訓練對於本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適當的行走、睡眠姿勢、定期的性行為,腰腹的鍛練可以維持關節的靈活性,呼吸鍛練和游泳的有氧運動有助於維持良好的肺功能。

部分患者經過治療後療效不明顯,出現關節僵直,但如果能夠維持在功能位,就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部分關節功能。

四、性別與種族差異性

強直性脊柱炎多發於男性青少年,男女發病的比例約為2.5-5:1。

此外,該病症與民族或種族差異也表現出一定關聯,如黑人的發病率明顯低於黃種人及白種人;

而在東亞日本的發病率又明顯低於中、韓等國。在中國,該病的發病率約為千分之三。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無聲無息的流行病 骨質健康的警訊 】

眼前紅綠燈倏地轉換,公車司機緊急踩下煞車,一個踉蹌,剛剛上車的老婆婆提著小包沒握緊把手,咕咚一聲,摔倒在地半晌都爬不起來,周遭好心的乘客立刻上前扶起,卻發現老婆婆的右腳摔傷、似乎已經骨折了…這樣的畫面每天幾乎都會看到。

骨折,是所有中老年人最害怕遇到的狀況之一,但不是只有中老年人才會遇到。

骨折不可怕,可怕是斷在不容易修復的地方,骨質不健康容易導致骨折,也是醫生口中最容易被大眾所忽略的「 無聲無息的流行病 」。

◆◆◆ 骨骼是「鈣的儲存庫」

看不見的更需要關心與注意。骨骼是人體構成的重要架構,卻也是最常被冷落的部位,常常要等到骨折或摔傷了才會引起大家的重視。

台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江鴻生表示,骨骼的架構像海綿,主要構成元素是「氫氧磷酸鈣」,這是一種鈣的化合物,就像石膏和水泥一樣,確保骨骼強健有硬度,但人體並不會製造鈣質,必須藉由飲食的補充。

一但骨骼內的鈣含量不足,就會影響骨質健康。

「補充鈣質是為了製造健康的骨骼」這句話只對了一半,江鴻生醫師指出,鈣質對人體的重要性遠超出一般人的認知,舉凡心臟跳動、肌肉收縮和血液凝固都需要「鈣離子」的幫助,這類鈣質稱為「血鈣」,若攝取不足,這些部位有可能無法運作。

人體會把「維持血鈣平衡做為最高指導原則」,優先把鈣質分配給攸關性命存活的心臟、肌肉與血液等部位,如果鈣質攝取不足,就會影響骨質健康。

人體無法自行製造鈣質,心臟卻整天需要鈣離子,然而我們不可能24小時都在吃東西,如何確保血鈣可以支持心臟持續跳動呢?

江醫生說,聰明的人體會把鈣質先儲存在骨骼內,等需要時再從骨骼中提取需要的鈣含量,換言之,骨骼不僅是支持身體的重要支柱,更是「鈣的儲存庫」,就像銀行一樣可以隨時提領,只不過這本帳戶是活儲,會因為不同的使用狀況而增減,可見骨骼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 你真的了解骨質值建康的重要性嗎? 

兩種骨骼細胞的拉鋸戰精妙的人體透過「造骨細胞」跟「蝕骨細胞」兩種細胞來調節鈣質的使用量,當心臟、肌肉跟血液需要血鈣時,「蝕骨細胞」就會出動把骨骼裡的鈣質溶蝕出來變成鈣離子;


當人體不需要這麼多血鈣時,「造骨細胞」就把鈣離子還原為氫氧酸磷鈣儲存在骨骼中,讓骨骼密度強健不疏鬆。

問題是,如果我們日常的鈣質攝取不足時,怎麼辦?

人體為了存活,想當然爾就會犧牲供給骨骼的鈣質,長期下來就會影響骨質健康。

◆◆◆ 你的骨頭健康嗎?

這個問題不能單純的以年齡來區分,江醫師指出「年齡跟激素改變都會導致造骨細胞活性降低」。

女性更年期時因為女性荷爾蒙流失,造骨細胞活性也會跟著降低;

懷孕婦女為了哺育胎兒,鈣質損失也會較快速;年輕女性若是不當減肥或是營養不良者,導致鈣質攝取不足,也會影響骨質健康。

江鴻生醫師表示,「蝕骨細胞」是一種不太會衰老的細胞,而「造骨細胞」卻是會逐漸衰老的細胞,年輕時造骨細胞活性強,能輕鬆的把骨本轉進轉出,所以骨質不容易疏鬆,此時若能積極的攝取鈣質儲存骨本,有助於減緩未來的骨質損失。

因為,隨著年紀增長,造骨細胞將漸漸失去把鈣離子存回骨骼的能耐,因而儲存動作太慢,就會影響骨質健康!

◆◆◆ 放射線能精準檢測骨密

要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骨鬆的問題?有沒有跡象可循?很多人都要等到骨折後才知道自己的骨質健康已經出現問題。

目前唯一能提前預防的除了多攝取鈣質外,就是透過儀器檢測。

放射線檢測跟超音波檢測是目前的主流,其中以放射線檢測(DEXA)較精準,能測量出大腿骨和脊椎等高危險部位的骨密。

由於超音波易受干擾,只能在皮包骨的腳踝處測量骨密,目前僅做為初步篩檢的工具。

若以常態分布來看,檢測報告上會以T分數表示檢測數值,只要低於中間的均質(平均值)2.5個標準差,就算骨質疏鬆,高於2.5個標準差就是過硬;

為了方便患者判讀,目前醫院提供的檢測報告也會改以百分比表示,換算後若低於55%就是骨鬆的危險族群。

◆◆◆ 維護骨骼健康 預防勝於治療

補充鈣質可以維持骨質健康,避免骨折。

江醫師幽默的說:「一生都要有源源不絕的鈣質、一生都不要斷奶啊!」。

乳製品內富含鈣質,維他命D可促進鈣質的吸收。

真的不得已,可以在醫師的指示下補充女性荷爾蒙以活化造骨細胞;

或是服用副甲狀腺素、抑鈣激素來壓抑蝕骨細胞的活性。

此外「雙磷酸鹽」等藥物,會黏附在骨骼上,幫骨頭包一層保護膜,以延緩蝕骨細胞溶蝕的效率,必須注意的是:腎功能不佳者不可使用。

任何的藥物或多或少都會有副作用,不可長期服用。預防勝於治療,多補充鈣質、多運動、多曬太陽讓維他命D促進鈣質的吸收,才是活化造骨細胞,維持骨質健康的上上策阿!

【 文/江鴻生╱台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4族群 防膝關節早退化 】

◆◆◆ 多運動維持適當體重 有助延緩

 

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指出,退化性關節炎常見部位如腰椎、頸椎、膝蓋和指關節,其中膝蓋退化因為會影響走路、爬樓梯,對生活影響最大。

主要好發50、60歲以上長者,而膝蓋受過傷、久坐不運動、體重過重和工作需搬重物這4類族群,多半年紀輕輕就面臨膝關節退化,建議過重者應減重、多鍛練下肢肌力和適度運動等,幫助延緩退化速度。

許多人以為膝關節退化是老年人專利,簡文仁物理治療師提醒,門診其實不乏30、40歲爬樓梯膝關節就「喀喀」作響,或是走路時膝蓋無力、疼痛的中壯年患者,追究其膝關節提早退化原因,多半是有體重過重問題,或是缺乏運動、常搬重物或激烈運動導致膝關節不經意受傷。

提醒上述危險因子應避免或進一步改善,以免膝關節持續發炎、磨損,嚴重恐需手術替換人工膝關節。

◆◆◆ 【這樣做】減重 適度運動

根據研究顯示 : 肥胖者,得到退化性關節炎機率,是正常體重者的1.7倍,每增加體重1公斤,膝蓋需多承受4公斤的負荷重量,因此應積極控制體重。

退化性膝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除肥胖外,也常見因過度使用而造成退化現象。

像是路跑運動風盛行,臨床上可見30~40歲的人,因短時間密集訓練而傷害膝關節,或從事重量訓練時施力不當,也可能傷害到膝關節,造成韌帶受傷,建議運動應循序漸進,不宜短時間內過度訓練。

若有過重問題,建議減重讓身體質量指數(簡稱BMI)控制在18.5∼24,若工作需搬重物,或是運動造成膝蓋曾受傷者,都建議在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指導下,使用護膝輔具保護。

若已診斷出有膝關節退化,也千萬別因此就不運動,建議依個人能力在不痛的範圍內活動,如游泳、水中有氧、快走、太極拳,或是適度肌力訓練皆可。

◆◆◆ 2招 肌力訓練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強調,運動對於膝關節退化患者很重要,因為可以維持關節靈活度,且下肢肌力強對膝蓋具有保護作用,平常可利用2招肌力訓練,鍛練大腿、小腿肌肉,每人皆可在家執行。

◆◆◆ 第1招 坐姿伸腿抬膝

做法 上半身打直,臀部坐椅面1/3,兩手扶在椅子上,接著將右膝打直並抬起,勾腳尖,將右腳上下擺動10~20次,抬起幅度依個人能力,再換左腳重複同樣動作。

◆◆◆ 第2招 躺姿往上舉腳

做法 平躺瑜伽墊上,雙手自然平放身體兩側,右腳勾腳尖、膝蓋伸直往天花板方向抬起,有些人柔軟度和肌力較好可抬到90度,但勿勉強,抬至個人極限即可放下,重複10~20次,再換左腳重複同樣動作。

◆◆◆ 【提醒你】避久坐 搬重物

久坐者缺乏運動者,易肌力不足、關節僵化;常搬重物者,因往往會有蹲下站起動作,久了也易傷膝蓋;

還有體重過重者也會增加膝蓋負荷,導致受傷;

另外運動前缺乏暖身或過度運動,造成膝蓋曾受傷者,這4族群都容易面臨膝蓋提早退化問題。 
◆◆◆ 【專家說】

許多膝關節退化患者以為「不可運動」,不然會增加膝蓋負擔,其實這種想法是錯的,重點應在選擇適合自己、做了不會加重膝蓋疼痛的運動,像是較激烈運動如籃球、快跑等可能就不適合,適度負重肌力訓練為佳,但若正值疼痛發炎,則宜暫停運動。 

【 文/簡文仁/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天冷 膝關節退化 疼痛增2成 】

◆◆◆ 關節僵硬應及早治療

膝蓋好痛喔!天氣冷關節久不活動,許多中老年人抱怨「上下樓梯關節疼痛,感覺變吃力」、「早上起床關節特別僵硬」。

尤其天冷血液循環差,關節特別容易僵硬。

亞東醫院骨科醫師廖伯峰表示,天氣冷時許多膝關節退化患者抱怨肢體僵硬、疼痛,比平常約增加2成。

可照X光片檢查確定膝關節是否有退化現象。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國內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推估全台有350萬人深受膝關節疼痛之苦。

中老年人因為老化、運動傷害,或是職業為從事搬重物等族群,軟骨容易磨損,膝關節過度使用,造成滑囊液發炎。

此外,若加上有體重過重的問題,也更容易讓膝關節的承重增加,而造成關節受傷。

無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膝關節退化,都應該及早治療,臨床上可以配合口服藥物及搭配復健,或者可選擇注射玻尿酸,都能有效改善,若拖延到軟組織完全磨損才治療,則往往需要走到置換人工關節的階段。

◆◆◆ 【先了解】下樓梯時 特別疼痛

退化性膝關節炎除膝關節疼痛,還可能出現膝關節變形,呈現膝內彎O型腿,或本來可伸直的腿,變得難以伸直,走路時難以行走,無法蹲或爬樓梯困難等。

尤其是下樓梯時,人體的負重也會加倍,會更加疼痛,建議下樓梯或是走陡坡時,可以穿上護膝做為保護。

◆◆◆ 【這樣做】注射玻尿酸 增潤滑

退化性膝關節炎可配合X光檢查,確認軟骨狀況。早期退化處於軟骨軟化磨損的階段;

中期可能有軟骨面不平整或骨刺增生狀況;後期則是關節軟骨已完全磨損。

早中期可配合抗發炎藥物、復健或適當伸展鍛鍊肌力。

若治療效果不佳,經評估可注射玻尿酸,提高關節潤滑,改善疼痛。

◆◆◆ 控制體重 減膝負擔

研究顯示,肥胖者得到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是正常體重者的1.7倍。

每增加1公斤體重,膝蓋需多承受4公斤的重量,因此應積極控制體重。

此外,退化性膝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除肥胖外,也常見因過度使用而造成退化現象。像是路跑運動風盛行,臨床上可見30~40歲的人因短時間密集訓練而傷害膝關節,或從事重量訓練時施力不當,也可能傷害到膝關節,造成韌帶受傷,建議運動應循序漸進,不宜短時間內過度訓練。

◆◆◆ 低負重運動 多熱敷

廖伯峰醫師建議患者養成運動習慣,根據統計,7~8成未運動者的肌力往往會下降,導致關節負重程度較高,而提高軟骨磨損率,建議可選擇低負重運動,像是快走、游泳等,訓練大腿肌力。

當關節疼痛時,可在睡前或早起晨僵時適當熱敷,幫助肌肉放鬆,每次10~15分鐘,有助提升關節柔軟度。

◆◆◆ 【專家說】

若軟骨完全磨損者已置換人工關節,術後也應加強多活動,像是坐著時可進行腿部伸直、彎曲,或站著時多抬腿,都能促進關節早日復原,提升活動力。

 

【 文/廖伯峰醫師/亞東醫院骨科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慢跑易膝蓋痛 常見3狀況 依症狀改善治療 】

年後運動甩肉,慢跑當心膝蓋疼痛,壢新醫院復健科主任林頌凱指出,無論是有慢跑習慣者,或初接觸慢跑的民眾,都易出現膝蓋疼痛,常見有3種狀況,

第一,因運動過量肌肉緊繃,膝蓋外側肌群引起的疼痛;

第二,因膝關節退化,膝蓋前側或膝蓋內的疼痛;

第三,因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的膝關節神經痛,位置以關節處為主。

膝蓋疼痛較輕微者,可自行按摩紓緩,反覆發作者則建議至復健科檢查治療。

林頌凱醫師表示,慢跑因主要運用到大腿、小腿、腳掌等下肢肌群,連帶下肢各處關節的負擔也大,又以膝關節為主,但最常見的膝蓋痛,卻不是膝關節本身引起,而是因跑步時間過長,導致肌肉緊繃、肌腱過度摩擦的膝外側疼痛;

另外,因膝關節軟骨磨損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或是椎間盤突出壓迫所誘發的膝關節疼痛也佔多數。

建議當慢跑出現膝蓋疼痛時,應立即放慢速度,疼痛加劇時則要立即停下腳步,後續可依疼痛原因進一步治療改善。

◆◆◆ 【3狀況】

一,肌肉太緊繃

因跑步時雙腿持續活動,造成膝蓋外側的大腿肌肉群過度緊繃,學名為髂脛束症候群,又稱作跑者膝,主要是因跑步時間太長、路面崎嶇顛簸較費力,或是因鞋子的耐震度不夠所引起。

◆◆◆ 【如何改善】

建議跑完步後可選擇1顆棒球、網球等小球體,在膝蓋外側肌群處,來回滾動按摩,有助緩解緊繃的肌腱與肌肉,若疼痛狀況較嚴重,可至復健科復健治療。

二,膝關節退化

退化性關節炎非老年人專利,維持膝關節活動的軟骨也會因長期激烈運動逐漸磨損,而若是跑者本身大腿肌力不足也易增加膝關節的負擔,當跑步時就可能出現膝蓋前側、膝蓋內的疼痛。

◆◆◆ 【如何改善】

若自覺有退化性關節炎症狀,應就醫治療,可採口服葡萄糖胺、注射玻尿酸等方式改善,平時也可利用踩階梯機、腳踏車,或深蹲等姿勢訓練大腿股四頭肌,運動時也應戴上護膝保護膝關節。

三,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常出現在年齡較長的跑者身上,不過年輕族群也可能因平時坐姿不良,導致軟骨增生壓迫到腰椎第二節處,當跑步時因活動度較大,就易出現神經壓迫而有膝關節疼痛的狀況。

◆◆◆ 【如何改善】

自覺屬椎間盤突出而誘發膝蓋疼痛者,可至復健科檢查,醫師會以理學與影像學檢查,確認是否因骨刺引起,可透過腰椎牽引治療,平時自己也可多做伸展操,或是透過吊單槓的方式延展腰椎。

◆◆◆ 【醫師說】

腿部肌力訓練應注意姿勢,可尋求有經驗的健身教練、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指導,以免訓練錯誤反增加膝關節負擔。

【 文/林頌凱醫師/壢新醫院復健科主任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什麼是「腕隧道症候群」呢? 】

你是不是有過手麻,手痛,晚上會麻醒的經驗。若有的話,就有可能是罹患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乃是上肢最常見的周邊神經壓迫病變,主要原因是因為手部神經(正中神經)在手腕部位進入到手掌時,受到手腕的腕橫韌帶壓迫所引起。一般好發於中年病患,女比男多。

⋯⋯

◆◆◆ 「腕隧道症候群」有那些症狀呢?

臨床的症狀為手部腫痛、灼熱、刺痛及麻木,且局限於食指和中指及大拇指的正中神經支配之區域。此疼痛在晚上或睡醒時特別明顯。

患者於日間工作後,夜晚常因手腕麻木而醒來,需用力擺動手腕或摩擦手指,以求症狀緩解。但若置之不理、腕隧道症候群會逐漸惡化下去。

疼痛會加劇、握力變得軟弱,仔細檢視,可以看到大拇指基端的肌肉變消瘦了,這種情形,就已經是比較嚴重的腕隧道症候群了。

◆◆◆ 簡單的自我檢查方法

其實,如果懷疑自己有「腕隧道症候群」,可以經由簡單的檢查方法,來初步了解自己是否有這種症狀。

首先,將兩手掌的手背對手背互相施壓,讓手腕與手肘皆呈彎曲狀,這種動作會使正中神經受到較大的壓力,經過30到60秒,若手開始發麻,那就很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

另外置血壓計袖口於手腕近端,開始加壓使產生缺血三十至六十秒間,若產生有麻木疼痛症狀即可能有此毛病。這時候,建議你儘早到神經外科就診,來確定是否需進一步的治療。

◆◆◆ 哪些人比較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

臨床上的病患以中年家庭主婦居多, 此與女性腕隧道較細及常年操持家務有關。其次是手腕曾受過傷,手腕骨折過,長期握抓工具,對手及手腕重覆性的壓迫或手腕常有過度操作的(如: 搬運工, 廚師,文書打字人員或電腦工作者)都容易發生。

而其他如營養不良,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末端肢體肥大症、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及長期血液透析患者,常併有橫腕韌帶肥厚纖維化,而致使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加劇。此外,懷孕期間亦會因水腫而使腕隧道症候群症狀加劇,但生產完後會自然緩解。

◆◆◆ 「腕隧道症候群」的兩種治療方式

「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有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兩種選擇,其適用的時機如下:

◆◆◆ A. 非手術治療:通常建議用於症狀時間較短,較輕微的患者,其方法有下列幾種:

1. 休息:減少手腕反覆動作及長時間的使用手腕工作。

2. 口服藥物治療。

3. 手腕固定支架:使腕部得到休息,建議可嚐試2-4週,但常有復發的情形。

4. 類固醇局部注射:可能需要反覆注射治療,大約有1/3會在1年半內復發。

5. 復健治療。

◆◆◆ B. 手術治療:

通常用在症狀持續較久較厲害的病患,手術的方法,是把壓迫在神經上面的橫腕韌帶切開,使神經的壓迫得以減輕,改善症狀;

若兩手同時發生,則先處理症狀較嚴重的患肢;若兩手皆呈麻木及無力現象,則先手術處理症狀較輕的患肢,以期使正中神經功能會恢復至較佳狀態。

◆◆◆ 手術的施行

「腕隧道症候群」的手術,在神經外科中屬於較單純的手術,手術只需局部麻醉,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可以保持完全清醒。手術傷口大約3到4公分,一般手術時間約30到60分鐘,手術後,經短暫休息,即可離院回家,相當方便。

手術的併發症包括傷口感染、手掌血腫、復發、神經損傷等,但機率很低。

術後症狀改善的程度與罹患疾病的長短及症狀的種類有關。 也就是說症狀拖延愈久,其恢復也愈慢。

總體來說,八成以上的病患在手術後有顯著的進步,因此手術可說是一種既安全而又效果良好的治療方式。 【 文/李明陽醫師/成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

【 搬家提重物到手麻 恐腕隧道症候群 】

搬家施力不當,恐引起正中神經壓迫導致痠麻刺痛。

台北市一位男子日前搬家時,為了方便而利用提袋分裝家中物品,沒想到提了太多趟,反而導致手腕的正中神經拉傷,隔天手掌麻痺,連騎摩托車都無法催油門;

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指出,正中神經受到壓迫,易導致腕隧道症候群,引起手指、手掌、手腕痠麻感,且活動度大幅降低,建議第一時間應暫停手邊工作並多休息,可用熱水熱敷、輕輕地按摩,有助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症狀。

搬家常見腰部、肩膀、手腕等處的肌肉因過度施力,或是用力方式不當等,導致痠麻疼痛感,而該男性個案以提袋裝重物,再用單手至少搬運10幾趟,直接導致正中神經受到壓迫引起腕隧道症候群;

若當下缺乏休息、疲勞感持續累積,隔天才會出現痠麻刺痛感,甚至連手指都無法施力張開,另外,相同症狀也易發生在長時間使用電腦、滑鼠的上班族群。

症狀嚴重者可採電療,改善發炎狀態。

◆◆◆ 先放鬆 多按摩

建議若出現腕隧道症候群時,在症狀輕微階段就應該立即停止手腕施力的動作,以免讓手腕最後完全無法施力,需1~2天才有辦法恢復,接著應做適當休息,並可利用略高於體溫的溫熱水浸泡患部,有利促進血液循環;

而適當的揉捏按摩也有助帶走疲勞感,若是痠麻、刺痛等症狀嚴重,或是手掌已無法順利活動者,則應立即至復健科治療,利用熱蠟、經皮神經電刺激等方式治療改善。

若是曾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民眾,極易因正中神經短時間內壓迫而復發,建議平時可多做手腕伸展運動強化肌力,並且在長時間打字、用滑鼠後適當休息,

另外,民眾若有搬運重物需求,仍應量力而為,以免當神經、肌肉受損後,需要花費金錢與精力復原。【 文/簡文仁/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僵直性脊椎炎 9成誤認運動傷害 】

一位喜愛運動的男大生,常有下背痛,原以為是打籃球引起的運動傷害,但3個月以來下背痛卻斷斷續續,還有莫名膝蓋腫症狀,就醫檢查確診僵直性脊椎炎,

新竹馬偕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郭孝齡指出,由於僵直性脊椎炎病程時好時壞,多數患者易輕忽,9成常在初期誤認是運動傷害、坐姿不良引起,建議如下背痛拖延3個月以上,且合併有關節腫痛,甚至是頭皮發紅等乾癬症狀,需就醫檢查治療。

⋯⋯

郭孝齡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身體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的發炎反應,好發年齡在20~30歲間,典型症狀有下背疼痛、僵硬,疼痛部位多從脊椎跟骨盆間的薦腸關節開始,尤其早上起床因一整夜未活動,更易導致關節僵硬,讓疼痛感更加劇烈,

目前臨床治療以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劑為主,若用藥效果差、發炎疼痛狀況較嚴重者,則可考慮生物製劑,健保已納入給付。

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理事長高正則指出,除用藥外會督促患者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可有效改善症狀,並提醒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以免影響活動力,甚至造成日後身高縮水。

◆◆◆ 【先了解】誤認運動傷害

約有9成的年輕男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前來求診時主訴運動傷害、坐姿不良等,導致下背疼痛不舒服,經理學檢查、X光片檢查後,有助判讀個案病況。

◆◆◆ 【這樣做】先自我檢測

民眾可自行觀察,若是45歲以下、下背僵硬、疼痛超過3個月,且常早起後發作,或合併關節發炎腫痛、乾癬等症狀,建議至免疫風濕科檢查。

◆◆◆ 可定期服藥

僵直性脊椎炎第一線會開立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劑治療,可抑制疼痛並預防骨髓沾黏影響活動力,配合多運動對緩解症狀也有幫助。

◆◆◆ 打生物製劑

若用藥控制不佳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經醫師評估採抗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製劑,兩周施打一次可控制發炎症狀,健保已納入給付。

◆◆◆ 避發炎因子

由於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因免疫機能異常,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下,平時應避免抽菸、喝酒、進補食品如人參,以免誘發發炎反應。

◆◆◆ 【醫師說】

部分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會合併眼睛畏光等虹彩炎症狀,應多加留意。

規律運動,有助改善僵直性脊椎炎症狀,建議患者選擇有興趣的運動。
【 文/郭孝齡醫師/新竹馬偕醫院 免疫風濕科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患乾癬性關節炎 5成不知罹病 】
 
◆◆◆ 延誤治療恐致關節變形
 
根據健保署資料,台灣每年乾癬就診人數約為8萬人,且任何年齡、性別都可能會發生,
 
陳英州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依資料顯示,其中約有3成合併有乾癬性關節炎,但臨床上發現其實有高達7~8成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等於約有5成患者不自知罹病,若延誤治療會導致關節變形,可能會影響走路或生活自理。
 
由於乾癬症狀一開始是出現在皮膚上,皮膚會有紅斑、厚屑、發癢等狀況,所以大多數患者一開始只會關注皮膚狀況,而忽略乾癬其實也會合併關節炎,且臨床上比例頗高,但多數患者並不自知,建議可進行超音波檢查來早期發現。
 
此外,許多患者輕忽乾癬性關節炎不治療的後果,或害怕打針治療,就有資料顯示,高達6成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除了塗抹皮膚外用藥膏之外,沒有接受進一步的治療,除了關節可能會嚴重變形,甚至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先了解】多元因素誘發
 
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的慢性發炎疾病,陳英州醫師表示,誘發乾癬發作的原因很多,包括壓力、傷口感染、藥物、基因等,且患者沒有明顯年齡、性別之分,一開始乾癬多發生在四肢關節處,皮膚會有紅斑、厚屑、發癢等情形,之後可能會再合併乾癬性關節炎。
 
◆◆◆ 關節炎比例高
 
資料顯示乾癬患者中約有3成合併有乾癬性關節炎,但根據他臨床上透過超音波檢查的結果,發現其實比例應該高達7~8成,這些患者關節沒有症狀,但透過超音波發現已經有發炎反應,也就是說有5成左右的乾癬患者不知自己已有乾癬性關節炎,若已有紅腫熱痛等關節炎症狀,大多會先發生在下肢關節如腳踝、膝蓋。
 
◆◆◆ 【這樣做】做超音波檢查
 
為了及早確診,陳英州醫師建議乾癬患者剛確診時就應進行超音波檢查,來觀察關節是否有發炎情形,之後每隔半年檢查一次。
 
此外,若是發現關節處有紅腫熱痛症狀,或是發現下肢關節處很緊、站起來時有些吃力,就要趕緊就醫檢查,都是乾癬性關節炎的警訊。
 
◆◆◆ 生物製劑治療
 
若發現罹患乾癬性關節炎,一開始醫師會先開立疾病緩解藥物來治療,若病患關節仍持續發炎,且追蹤半年仍持續發炎,此時就可選擇生物製劑來治療,有健保給付,生物製劑有多種選擇,例如含腫瘤壞死因子阻斷劑類(TNF-α)的生物製劑對關節有保護功能,也有其他生物製劑較針對皮膚症狀,而且施打頻率從1周2次到1個月1次都有,可依患者需求選擇。
 
◆◆◆ 【醫師說】
 
乾癬關節炎患者要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睡眠充足、心情愉快、減少受傷機率,減低體內的發炎反應,才能降低發作機率。 【 文/陳英州醫師/高雄長庚免疫風濕科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髕骨 疼痛症候群 上下樓梯卡卡 】

◆◆◆ 微創減壓矯正手術改善

膝蓋好痛不舒服!53歲婦人愛運動,近年來運動後膝蓋會痛,有次參加活動時不斷上下樓梯,隔天右膝腫痛且無法走路,就醫發現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簡稱髕骨疼痛症候群)。

⋯⋯

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周博智表示,髕骨俗稱膝蓋骨,常久蹲者,髕骨軟骨長時間磨損,易造成關節活動時疼痛。

周博智醫師表示,除膝蓋大關節退化可能造成疼痛,髕骨退化也不能輕忽。

門診中曾收治廖姓婦人,之前就醫確定關節無細菌感染,風濕免疫指數正常,吃消炎藥後疼痛卻無改善,照X光也顯示膝關節正常。

此後無論爬山或騎腳踏車,只要腳使力,膝蓋就有卡住、疼痛感,也常腫脹難以行走。轉診到台北慈濟醫院,診斷研判是髕骨症候群。

X光片檢查顯示髕骨位移,髕骨因長期壓迫、磨損造成膝蓋在彎曲、用力時會疼痛。

經微創髕骨減壓矯正手術將髕骨歸位並配合復健,約3個月後已可重新找回活力。

◆◆◆ 【先了解】髕骨與膝關節退化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是包含膝蓋前緣痛、髕骨周邊疼痛、髕骨外翻等的總稱。

與退化性膝關節炎差異,在於退化性膝關節炎是指大腿和小腿間交界處,即股骨和脛骨間的軟骨磨損,而髕骨則是位在膝蓋前方,周圍同樣也有軟骨組織,會因磨損而疼痛。

退化性膝關節炎疼痛主要在膝蓋內側,退化嚴重走平路時也會疼痛,而髕骨症候群則是在膝蓋前緣疼痛。

◆◆◆ 髕骨退化蹲痛明顯

周博智醫師表示,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成因,

一是髕骨天生長較歪、易外翻,隨年紀增加,磨損日積月累;

二為需要一直蹲著工作,使髕骨長期壓力過大;

第三是髕骨曾骨折。

髕骨壓迫或磨損,走平路較無感,但上下樓梯或久坐起身、進出車門等,膝蓋需要彎曲、用力時,膝蓋前緣就會感覺痠軟無力且疼痛。

◆◆◆ 【這樣做】微創減壓矯正手術

髕骨手術若針對外傷誘發病況多採關節內視鏡手術,適合連帶處理大腿骨與小腿骨間的韌帶纖維軟骨。

對中老年族群而言,因髕骨磨損退化而位移,適合採微創髕骨減壓矯正手術。

◆◆◆ 髕骨治療方式

◆ 做非衝擊性的運動

平日應保持非衝擊性的運動,如游泳、快走或至少鍛鍊腿部肌力等,對髕股關節有加強效果。

周醫師提供簡易的抬腿運動方式,坐在椅子上將右大腿用力微抬高、膝蓋伸直,持續10秒,之後換另一腳。每天三餐飯後,兩腿可交互各做10次。

◆◆◆ 【醫師說】

只要有膝關節卡卡,上下樓梯或蹲坐困難,應儘早就醫,改善活動和生活品質。

【 文/周博智醫師/台北慈濟醫院骨科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4族群 防膝關節早退化 】
 
◆◆◆ 多運動維持適當體重 有助延緩
 
台北市長柯文哲曾在臉書自曝膝蓋有退化性關節炎,仍在前陣子成功騎腳踏車挑戰一日雙塔(富貴角燈塔─鵝鑾鼻燈塔),令人欽佩其意志力。
 
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指出,退化性關節炎常見部位如腰椎、頸椎、膝蓋和指關節,其中膝蓋退化因為會影響走路、爬樓梯,對生活影響最大。
 
主要好發50、60歲以上長者,而膝蓋受過傷、久坐不運動、體重過重和工作需搬重物這4類族群,多半年紀輕輕就面臨膝關節退化,建議過重者應減重、多鍛練下肢肌力和適度運動等,幫助延緩退化速度。
 
許多人以為膝關節退化是老年人專利,簡文仁物理治療師提醒,門診其實不乏30、40歲爬樓梯膝關節就「喀喀」作響,或是走路時膝蓋無力、疼痛的中壯年患者,追究其膝關節提早退化原因,多半是有體重過重問題,或是缺乏運動、常搬重物或激烈運動導致膝關節不經意受傷。
 
提醒上述危險因子應避免或進一步改善,以免膝關節持續發炎、磨損,嚴重恐需手術替換人工膝關節。
 
◆◆◆ 【這樣做】減重 適度運動
 
根據研究顯示 : 肥胖者,得到退化性關節炎機率,是正常體重者的1.7倍,每增加體重1公斤,膝蓋需多承受4公斤的負荷重量,因此應積極控制體重。
 
退化性膝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除肥胖外,也常見因過度使用而造成退化現象。
 
像是路跑運動風盛行,臨床上可見30~40歲的人,因短時間密集訓練而傷害膝關節,或從事重量訓練時施力不當,也可能傷害到膝關節,造成韌帶受傷,建議運動應循序漸進,不宜短時間內過度訓練。
 
若有過重問題,建議減重讓身體質量指數(簡稱BMI)控制在18.5∼24,若工作需搬重物,或是運動造成膝蓋曾受傷者,都建議在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指導下,使用護膝輔具保護。
 
若已診斷出有膝關節退化,也千萬別因此就不運動,建議依個人能力在不痛的範圍內活動,如游泳、水中有氧、快走、太極拳,或是適度肌力訓練皆可。
 
◆◆◆ 2招 肌力訓練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強調,運動對於膝關節退化患者很重要,因為可以維持關節靈活度,且下肢肌力強對膝蓋具有保護作用,平常可利用2招肌力訓練,鍛練大腿、小腿肌肉,每人皆可在家執行。
 
◆◆◆ 第1招 坐姿伸腿抬膝
 
做法 上半身打直,臀部坐椅面1/3,兩手扶在椅子上,接著將右膝打直並抬起,勾腳尖,將右腳上下擺動10~20次,抬起幅度依個人能力,再換左腳重複同樣動作。
 
◆◆◆ 第2招 躺姿往上舉腳
 
做法 平躺瑜伽墊上,雙手自然平放身體兩側,右腳勾腳尖、膝蓋伸直往天花板方向抬起,有些人柔軟度和肌力較好可抬到90度,但勿勉強,抬至個人極限即可放下,重複10~20次,再換左腳重複同樣動作。
 
◆◆◆ 【提醒你】避久坐 搬重物
 
久坐者缺乏運動者,易肌力不足、關節僵化;常搬重物者,因往往會有蹲下站起動作,久了也易傷膝蓋;
 
還有體重過重者也會增加膝蓋負荷,導致受傷;
 
另外運動前缺乏暖身或過度運動,造成膝蓋曾受傷者,這4族群都容易面臨膝蓋提早退化問題。
◆◆◆ 【專家說】
 
許多膝關節退化患者以為「不可運動」,不然會增加膝蓋負擔,其實這種想法是錯的,重點應在選擇適合自己、做了不會加重膝蓋疼痛的運動,像是較激烈運動如籃球、快跑等可能就不適合,適度負重肌力訓練為佳,但若正值疼痛發炎,則宜暫停運動。 【 文/簡文仁/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天冷 膝關節退化 疼痛增2成 】
 
◆◆◆ 關節僵硬應及早治療
 
膝蓋好痛喔!天氣冷關節久不活動,許多中老年人抱怨「上下樓梯關節疼痛,感覺變吃力」、「早上起床關節特別僵硬」。
 
尤其天冷血液循環差,關節特別容易僵硬。
 
亞東醫院骨科醫師廖伯峰表示,天氣冷時許多膝關節退化患者抱怨肢體僵硬、疼痛,比平常約增加2成。
 
可照X光片檢查確定膝關節是否有退化現象。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國內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推估全台有350萬人深受膝關節疼痛之苦。
 
中老年人因為老化、運動傷害,或是職業為從事搬重物等族群,軟骨容易磨損,膝關節過度使用,造成滑囊液發炎。
 
此外,若加上有體重過重的問題,也更容易讓膝關節的承重增加,而造成關節受傷。
 
無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膝關節退化,都應該及早治療,臨床上可以配合口服藥物及搭配復健,或者可選擇注射玻尿酸,都能有效改善,若拖延到軟組織完全磨損才治療,則往往需要走到置換人工關節的階段。
 
◆◆◆ 【先了解】下樓梯時 特別疼痛
 
退化性膝關節炎除膝關節疼痛,還可能出現膝關節變形,呈現膝內彎O型腿,或本來可伸直的腿,變得難以伸直,走路時難以行走,無法蹲或爬樓梯困難等。
 
尤其是下樓梯時,人體的負重也會加倍,會更加疼痛,建議下樓梯或是走陡坡時,可以穿上護膝做為保護。
 
◆◆◆ 【這樣做】注射玻尿酸 增潤滑
 
退化性膝關節炎可配合X光檢查,確認軟骨狀況。早期退化處於軟骨軟化磨損的階段;
 
中期可能有軟骨面不平整或骨刺增生狀況;後期則是關節軟骨已完全磨損。
 
早中期可配合抗發炎藥物、復健或適當伸展鍛鍊肌力。
 
若治療效果不佳,經評估可注射玻尿酸,提高關節潤滑,改善疼痛。
 
◆◆◆ 控制體重 減膝負擔
 
研究顯示,肥胖者得到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是正常體重者的1.7倍。
 
每增加1公斤體重,膝蓋需多承受4公斤的重量,因此應積極控制體重。
 
此外,退化性膝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除肥胖外,也常見因過度使用而造成退化現象。像是路跑運動風盛行,臨床上可見30~40歲的人因短時間密集訓練而傷害膝關節,或從事重量訓練時施力不當,也可能傷害到膝關節,造成韌帶受傷,建議運動應循序漸進,不宜短時間內過度訓練。
 
◆◆◆ 低負重運動 多熱敷
 
廖伯峰醫師建議患者養成運動習慣,根據統計,7~8成未運動者的肌力往往會下降,導致關節負重程度較高,而提高軟骨磨損率,建議可選擇低負重運動,像是快走、游泳等,訓練大腿肌力。
 
當關節疼痛時,可在睡前或早起晨僵時適當熱敷,幫助肌肉放鬆,每次10~15分鐘,有助提升關節柔軟度。
 
◆◆◆ 【專家說】
 
若軟骨完全磨損者已置換人工關節,術後也應加強多活動,像是坐著時可進行腿部伸直、彎曲,或站著時多抬腿,都能促進關節早日復原,提升活動力。【 文/廖伯峰醫師/亞東醫院骨科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慢跑易膝蓋痛 常見3狀況 依症狀改善治療 】

年後運動甩肉,慢跑當心膝蓋疼痛,壢新醫院復健科主任林頌凱指出,無論是有慢跑習慣者,或初接觸慢跑的民眾,都易出現膝蓋疼痛,常見有3種狀況,

第一,因運動過量肌肉緊繃,膝蓋外側肌群引起的疼痛;

⋯⋯

第二,因膝關節退化,膝蓋前側或膝蓋內的疼痛;

第三,因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的膝關節神經痛,位置以關節處為主。

膝蓋疼痛較輕微者,可自行按摩紓緩,反覆發作者則建議至復健科檢查治療。

林頌凱醫師表示,慢跑因主要運用到大腿、小腿、腳掌等下肢肌群,連帶下肢各處關節的負擔也大,又以膝關節為主,但最常見的膝蓋痛,卻不是膝關節本身引起,而是因跑步時間過長,導致肌肉緊繃、肌腱過度摩擦的膝外側疼痛;

另外,因膝關節軟骨磨損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或是椎間盤突出壓迫所誘發的膝關節疼痛也佔多數。

建議當慢跑出現膝蓋疼痛時,應立即放慢速度,疼痛加劇時則要立即停下腳步,後續可依疼痛原因進一步治療改善。

◆◆◆ 【3狀況】

一,肌肉太緊繃

因跑步時雙腿持續活動,造成膝蓋外側的大腿肌肉群過度緊繃,學名為髂脛束症候群,又稱作跑者膝,主要是因跑步時間太長、路面崎嶇顛簸較費力,或是因鞋子的耐震度不夠所引起。

◆◆◆ 【如何改善】

建議跑完步後可選擇1顆棒球、網球等小球體,在膝蓋外側肌群處,來回滾動按摩,有助緩解緊繃的肌腱與肌肉,若疼痛狀況較嚴重,可至復健科復健治療。

二,膝關節退化

退化性關節炎非老年人專利,維持膝關節活動的軟骨也會因長期激烈運動逐漸磨損,而若是跑者本身大腿肌力不足也易增加膝關節的負擔,當跑步時就可能出現膝蓋前側、膝蓋內的疼痛。

◆◆◆ 【如何改善】

若自覺有退化性關節炎症狀,應就醫治療,可採口服葡萄糖胺、注射玻尿酸等方式改善,平時也可利用踩階梯機、腳踏車,或深蹲等姿勢訓練大腿股四頭肌,運動時也應戴上護膝保護膝關節。

三,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常出現在年齡較長的跑者身上,不過年輕族群也可能因平時坐姿不良,導致軟骨增生壓迫到腰椎第二節處,當跑步時因活動度較大,就易出現神經壓迫而有膝關節疼痛的狀況。

◆◆◆ 【如何改善】

自覺屬椎間盤突出而誘發膝蓋疼痛者,可至復健科檢查,醫師會以理學與影像學檢查,確認是否因骨刺引起,可透過腰椎牽引治療,平時自己也可多做伸展操,或是透過吊單槓的方式延展腰椎。

◆◆◆ 【醫師說】

腿部肌力訓練應注意姿勢,可尋求有經驗的健身教練、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指導,以免訓練錯誤反增加膝關節負擔。

【 文/林頌凱醫師/壢新醫院復健科主任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無聲無息的流行病 骨質健康的警訊 】
 
眼前紅綠燈倏地轉換,公車司機緊急踩下煞車,一個踉蹌,剛剛上車的老婆婆提著小包沒握緊把手,咕咚一聲,摔倒在地,半晌都爬不起來,周遭好心的乘客立刻上前扶起,卻發現老婆婆的右腳摔傷、似乎已經骨折了…
 
這樣的畫面每天幾乎都會看到。骨折,是所有中老年人最害怕遇到的狀況之一,但不是只有中老年人才會遇到。
 
骨折不可怕,可怕是斷在不容易修復的地方,骨質不健康容易導致骨折,也是醫生口中最容易被大眾所忽略的「無聲無息的流行病」。
 
◆◆◆ 骨骼是「鈣的儲存庫」
 
看不見的更需要關心與注意。骨骼是人體構成的重要架構,卻也是最常被冷落的部位,常常要等到骨折或摔傷了才會引起大家的重視。
 
台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江鴻生表示,骨骼的架構像海綿,主要構成元素是「氫氧磷酸鈣」,這是一種鈣的化合物,就像石膏和水泥一樣,確保骨骼強健有硬度,但人體並不會製造鈣質,必須藉由飲食的補充。一但骨骼內的鈣含量不足,就會影響骨質健康。
 
「補充鈣質是為了製造健康的骨骼」這句話只對了一半,江鴻生醫師指出,鈣質對人體的重要性遠超出一般人的認知,舉凡心臟跳動、肌肉收縮和血液凝固都需要「鈣離子」的幫助,這類鈣質稱為「血鈣」,若攝取不足,這些部位有可能無法運作。
 
人體會把「維持血鈣平衡做為最高指導原則」,優先把鈣質分配給攸關性命存活的心臟、肌肉與血液等部位,如果鈣質攝取不足,就會影響骨質健康。
 
人體無法自行製造鈣質,心臟卻整天需要鈣離子,然而我們不可能24小時都在吃東西,如何確保血鈣可以支持心臟持續跳動呢?
 
江醫生說,聰明的人體會把鈣質先儲存在骨骼內,等需要時再從骨骼中提取需要的鈣含量,
 
換言之,骨骼不僅是支持身體的重要支柱,更是「鈣的儲存庫」,就像銀行一樣可以隨時提領,只不過這本帳戶是活儲,會因為不同的使用狀況而增減,可見骨骼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你真的了解骨質值建康的重要性嗎? 兩種骨骼細胞的拉鋸戰
 
精妙的人體透過「造骨細胞」跟「蝕骨細胞」兩種細胞來調節鈣質的使用量,當心臟、肌肉跟血液需要血鈣時,「蝕骨細胞」就會出動把骨骼裡的鈣質溶蝕出來變成鈣離子;
 
當人體不需要這麼多血鈣時,「造骨細胞」就把鈣離子還原為氫氧酸磷鈣儲存在骨骼中,讓骨骼密度強健不疏鬆。
 
問題是,如果我們日常的鈣質攝取不足時,怎麼辦?人體為了存活,想當然爾就會犧牲供給骨骼的鈣質,長期下來就會影響骨質健康。
 
你的骨頭建康嗎?這個問題不能單純的以年齡來區分,江醫師指出「年齡跟激素改變都會導致造骨細胞活性降低」。女性更年期時因為女性荷爾蒙流失,造骨細胞活性也會跟著降低;
 
懷孕婦女為了哺育胎兒,鈣質損失也會較快速;年輕女性若是不當減肥或是營養不良者,導致鈣質攝取不足,也會影響骨質健康。
 
江鴻生醫師表示,「蝕骨細胞」是一種不太會衰老的細胞,而「造骨細胞」卻是會逐漸衰老的細胞,年輕時造骨細胞活性強,能輕鬆的把骨本轉進轉出,所以骨質不容易疏鬆,此時若能積極的攝取鈣質儲存骨本,有助於減緩未來的骨質損失。
 
因為,隨著年紀增長,造骨細胞將漸漸失去把鈣離子存回骨骼的能耐,因而儲存動作太慢,就會影響骨質健康!
 
◆◆◆ 放射線能精準檢測骨密
 
要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骨鬆的問題?有沒有跡象可循?很多人都要等到骨折後才知道自己的骨質健康已經出現問題。
 
目前唯一能提前預防的除了多攝取鈣質外,就是透過儀器檢測。
 
放射線檢測跟超音波檢測是目前的主流,其中以放射線檢測(DEXA)較精準,能測量出大腿骨和脊椎等高危險部位的骨密。
 
由於超音波易受干擾,只能在皮包骨的腳踝處測量骨密,目前僅做為初步篩檢的工具。
 
若以常態分布來看,檢測報告上會以T分數表示檢測數值,只要低於中間的均質(平均值)2.5個標準差,就算骨質疏鬆,高於2.5個標準差就是過硬;
 
為了方便患者判讀,目前醫院提供的檢測報告也會改以百分比表示,換算後若低於55%就是骨鬆的危險族群。
 
◆◆◆ 維護骨骼健康 預防勝於治療
 
補充鈣質可以維持骨質健康,避免骨折。江醫師幽默的說:「一生都要有源源不絕的鈣質、一生都不要斷奶啊!」。
 
乳製品內富含鈣質,維他命D可促進鈣質的吸收。
 
真的不得已,可以在醫師的指示下補充女性荷爾蒙以活化造骨細胞;或是服用副甲狀腺素、抑鈣激素來壓抑蝕骨細胞的活性。
 
此外「雙磷酸鹽」等藥物,會黏附在骨骼上,幫骨頭包一層保護膜,以延緩蝕骨細胞溶蝕的效率,必須注意的是:腎功能不佳者不可使用。
 
任何的藥物或多或少都會有副作用,不可長期服用。預防勝於治療,多補充鈣質、多運動、多曬太陽讓維他命D促進鈣質的吸收,才是活化造骨細胞,維持骨質健康的上上策阿!【 文/江鴻生╱台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步入中年,盡量不要咬硬的東西。 】

步入中年,盡量不要咬硬的東西,因為年齡愈大,尤其在中老年以後,女人停經以後,骨質疏鬆、骨質的流失很快,如咬硬的東西,可能牙齒會裂開,嚴重的話,可能牙齒會斷掉,那就會得不償失,時下補一顆牙,或植一顆牙,花費不小,所以步入中老年以後,盡量不要咬硬的東西,以免造成憾事;

另外同時要記住 : 人到中老年以後,要服老、認老,不要逞強,盡量不要跌倒,否則容易造成骨折,請一定要特別小心。

⋯⋯

【 骨質疏鬆飲食,補鈣可以增強骨本嗎? 】

現代民眾普遍已有「補充鈣質,保住骨本」的基本概念,然而如何把握儲存骨本的好時機?如何補鈣得宜?可是一大學問。

一般人對「鈣」的認知,大都僅知與骨骼及牙齒健康相關,事實上,鈣在人體中還扮演了像「將軍」一樣負責調控大局的角色。

鈣是人體含量最多、需要量最大的礦物質,九十九﹪存在骨骼與牙齒內,其餘一﹪的鈣雖然量不多,但分散在全身各處,負責維持神經傳導、肌肉收縮、血液凝固、心臟跳動、細胞膜訊號傳遞等生理功能。

所以,如果人體缺「鈣」,除了會有骨骼、牙齒成長發育的問題,以及大家熟知的骨質疏鬆症、軟骨症外,還會有過動、亢奮、神經質(鈣可安定神經系統)、心跳過快(鈣可幫助心臟肌肉調節訊號)以及體液濃度失衡的問題。

鈣質是人體骨頭最主要的組成物,鈣質的貯積大部分是在二十歲之前,二十歲以後會以較慢的速率繼續存入骨骼中,到三十至三十五歲時達到最高峰,三十五歲以後會以○﹒三﹪的速率流失,特別是女性到了更年期,骨質加速流失,骨質疏鬆症問題顯現,男性則通常會慢個十幾年,一旦骨質嚴重流失,骨骼強度減弱,就會增加骨折的機率。

有幾個族群必須特別注意鈣質的攝取,像是成長中的青少年需要大量鈣質,以強壯骨骼增長;婦女懷孕期也應攝取足夠鈣質,以滿足胎兒的生長和供應母體的需要;

中老年人進入更年期後會有骨質疏鬆症的問題,鈣質攝取不容忽視。

醫學實驗也顯示,鈣質的吸收率依年齡而異,成長中的孩童對鈣的吸收率可達七十五%,成年人對鈣的吸收率則降為二十至四十%,到了老年,吸收率就更低了,也就是「出得多,進得少」。

這樣的數據說明了「老來才補鈣」是來不及的,如果三十歲之前不存積「骨本」,到了老年絕對是不夠用的。

再次強調,與其老來才以補充鈣質或維他命D來對付骨質疏鬆症,還不如在年輕時就利用「正確的飲食」與「適量的運動」來囤積骨本,這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文/骨質疏鬆症資料防護網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冬天吃火鍋 骨鬆風險增1.5倍 】
 
◆◆◆ 常吃火鍋、羊肉爐等重鹹食物,小心增加骨鬆風險。
 
冬天吃火鍋、羊肉爐等重鹹食物,恐增骨鬆風險。
 
依國外一份針對亞洲男性飲食重鹹調查發現,吃重鹹男性的骨鬆風險高出一般男性1.57倍。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表示,骨鬆危險因子包括憂鬱、睡眠不足、肌少症等,飲食重鹹也會增加骨鬆風險,如冬天一餐火鍋料理就可能造成鈣質流失50毫克。
 
◆◆◆ 羊肉爐重鹹傷鈣
 
骨質疏鬆症學會連續4年進行「骨骼老化防治與肌肉協調性健康介入研究計劃」,參與計劃的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醫師說,衛福部分析國人每日營養攝取量發現,男女平均每日鈉攝取皆比建議量2400毫克高,英國研究發現,每攝取鈉100毫克,鈣質將流失1.4毫克,主因是人體排出鈉時,為達體內平衡,鈣質也會一起排出。
 
詹鼎正醫師舉例,冬天常吃的火鍋含湯底、貢丸、魚餃等,一餐約攝取鈉3592毫克,鈣質即流失50毫克;
 
羊肉爐一餐約含鈉3180毫克,將流失鈣質45毫克;造成鈣質流失最多的是蚵仔麵線,一碗鈉含量3966毫克,流失鈣質高達56毫克。
 
◆◆◆ 可多做核心訓練
 
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吳至行說,飲食重鹹恐增骨鬆風險,平時應少吃重鹹食物,並應進行核心肌群訓練,首先背部貼牆站立約1分鐘,之後雙手平舉、慢慢深蹲維持10秒,最後將雙臂上舉貼牆維持10秒,此循環重複10次,每天做1到2循環,以降低骨鬆風險。
 
◆◆◆ 預防骨鬆注意事項
 
● 飲食口味重鹹將增骨鬆風險,飲食少吃蚵仔麵線、火鍋、羊肉爐等
● 每天應喝1杯240c.c.牛奶、補充鈣片,並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幫助鈣質吸收
● 每天進行核心肌群訓練1~2次循環,每次循環約10分鐘,以降低骨鬆風險
● 訓練為背部貼牆站1分鐘,其次雙手平舉深蹲10秒,最後雙臂上舉貼牆10秒
● 切忌吸菸、喝酒、熬夜等,避免阻礙體內鈣質吸收
【 文/詹鼎正醫師、吳至行醫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無聲無息的流行病 骨質健康的警訊 】

眼前紅綠燈倏地轉換,公車司機緊急踩下煞車,一個踉蹌,剛剛上車的老婆婆提著小包沒握緊把手,咕咚一聲,摔倒在地,半晌都爬不起來,周遭好心的乘客立刻上前扶起,卻發現老婆婆的右腳摔傷、似乎已經骨折了…

這樣的畫面每天幾乎都會看到。骨折,是所有中老年人最害怕遇到的狀況之一,但不是只有中老年人才會遇到。骨折不可怕,可怕是斷在不容易修復的地方,骨質不健康容易導致骨折,也是醫生口中最容易被大眾所忽略的「無聲無息的流行病」。

◆◆◆ 骨骼是「鈣的儲存庫」

看不見的更需要關心與注意。骨骼是人體構成的重要架構,卻也是最常被冷落的部位,常常要等到骨折或摔傷了才會引起大家的重視。

台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江鴻生表示,骨骼的架構像海綿,主要構成元素是「氫氧磷酸鈣」,這是一種鈣的化合物,就像石膏和水泥一樣,確保骨骼強健有硬度,但人體並不會製造鈣質,必須藉由飲食的補充。一但骨骼內的鈣含量不足,就會影響骨質健康。

「補充鈣質是為了製造健康的骨骼」這句話只對了一半,江鴻生醫師指出,鈣質對人體的重要性遠超出一般人的認知,舉凡心臟跳動、肌肉收縮和血液凝固都需要「鈣離子」的幫助,這類鈣質稱為「血鈣」,若攝取不足,這些部位有可能無法運作。

人體會把「維持血鈣平衡做為最高指導原則」,優先把鈣質分配給攸關性命存活的心臟、肌肉與血液等部位,如果鈣質攝取不足,就會影響骨質健康。

人體無法自行製造鈣質,心臟卻整天需要鈣離子,然而我們不可能24小時都在吃東西,如何確保血鈣可以支持心臟持續跳動呢?

江醫生說,聰明的人體會把鈣質先儲存在骨骼內,等需要時再從骨骼中提取需要的鈣含量,換言之,骨骼不僅是支持身體的重要支柱,更是「鈣的儲存庫」,就像銀行一樣可以隨時提領,只不過這本帳戶是活儲,會因為不同的使用狀況而增減,可見骨骼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你真的了解骨質值建康的重要性嗎? 兩種骨骼細胞的拉鋸戰

精妙的人體透過「造骨細胞」跟「蝕骨細胞」兩種細胞來調節鈣質的使用量,當心臟、肌肉跟血液需要血鈣時,「蝕骨細胞」就會出動把骨骼裡的鈣質溶蝕出來變成鈣離子;

當人體不需要這麼多血鈣時,「造骨細胞」就把鈣離子還原為氫氧酸磷鈣儲存在骨骼中,讓骨骼密度強健不疏鬆。問題是,如果我們日常的鈣質攝取不足時,怎麼辦?人體為了存活,想當然爾就會犧牲供給骨骼的鈣質,長期下來就會影響骨質健康。

你的骨頭建康嗎?這個問題不能單純的以年齡來區分,江醫師指出「年齡跟激素改變都會導致造骨細胞活性降低」。女性更年期時因為女性荷爾蒙流失,造骨細胞活性也會跟著降低;

懷孕婦女為了哺育胎兒,鈣質損失也會較快速;年輕女性若是不當減肥或是營養不良者,導致鈣質攝取不足,也會影響骨質健康。

江鴻生醫師表示,「蝕骨細胞」是一種不太會衰老的細胞,而「造骨細胞」卻是會逐漸衰老的細胞,年輕時造骨細胞活性強,能輕鬆的把骨本轉進轉出,所以骨質不容易疏鬆,此時若能積極的攝取鈣質儲存骨本,有助於減緩未來的骨質損失。

因為,隨著年紀增長,造骨細胞將漸漸失去把鈣離子存回骨骼的能耐,因而儲存動作太慢,就會影響骨質健康!

◆◆◆ 放射線能精準檢測骨密

要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骨鬆的問題?有沒有跡象可循?很多人都要等到骨折後才知道自己的骨質健康已經出現問題。目前唯一能提前預防的除了多攝取鈣質外,就是透過儀器檢測。

放射線檢測跟超音波檢測是目前的主流,其中以放射線檢測(DEXA)較精準,能測量出大腿骨和脊椎等高危險部位的骨密。由於超音波易受干擾,只能在皮包骨的腳踝處測量骨密,目前僅做為初步篩檢的工具。

若以常態分布來看,檢測報告上會以T分數表示檢測數值,只要低於中間的均質(平均值)2.5個標準差,就算骨質疏鬆,高於2.5個標準差就是過硬;為了方便患者判讀,目前醫院提供的檢測報告也會改以百分比表示,換算後若低於55%就是骨鬆的危險族群。

◆◆◆ 維護骨骼健康 預防勝於治療

補充鈣質可以維持骨質健康,避免骨折。江醫師幽默的說:「一生都要有源源不絕的鈣質、一生都不要斷奶啊!」。乳製品內富含鈣質,維他命D可促進鈣質的吸收。

真的不得已,可以在醫師的指示下補充女性荷爾蒙以活化造骨細胞;或是服用副甲狀腺素、抑鈣激素來壓抑蝕骨細胞的活性。

此外「雙磷酸鹽」等藥物,會黏附在骨骼上,幫骨頭包一層保護膜,以延緩蝕骨細胞溶蝕的效率,必須注意的是:腎功能不佳者不可使用。

任何的藥物或多或少都會有副作用,不可長期服用。預防勝於治療,多補充鈣質、多運動、多曬太陽讓維他命D促進鈣質的吸收,才是活化造骨細胞,維持骨質健康的上上策阿!【 文/江鴻生╱台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補鈣過量 易流失 高纖食物抑鈣吸收

 

2014年12月24日
更多專欄文章
補鈣可合吃高纖餅乾嗎?(設計對白)

鈣質攝取不足易增骨鬆風險,但鈣質攝取過量,或與高纖食物一起吃,反而無助鈣質攝取,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芳萍指出,不少民眾求方便會選擇補充鈣片,然而過量的鈣質無法被小腸所利用,悉數排出體外,建議每次補充鈣片劑量以不要超過600毫克為限,另外,補鈣同時要避吃高纖食物,以免有礙鈣質吸收。報導╱黃子倫、周佩儀
攝影╱高世安


看新聞不加蘋果粉絲團對嗎?!
 
 

陳芳萍醫師提到,國人鈣質攝取量普遍不足,統計顯示每日僅吃進約400~500毫克的份量,還不及每日1000毫克建議量的一半。
為求方便,民眾會使用含鈣保健食品補充,但劑量並非愈多愈好,因成人對鈣質的吸收率約20~40%,且隨著年齡而遞減,鈣質攝取過量不但無法被小腸吸收利用,還可能導致便祕,建議每次以600毫克為限,介於300~600毫克間即可。而像高纖、高鈉食物都會降低鈣質吸收率,建議不要合併鈣片食用。

 

【先了解】鈣過量易便祕

若怕鈣質補充不足而過量補充鈣片,反而容易造成腸道內的鈣、鉀、鈉離子比例失衡,不利腸道蠕動而引起便祕,建議補充鈣片每次劑量不要超過600毫克,另外可多喝水避免便祕上身。



【補鈣叮嚀】600毫克為限

若自覺鈣質攝取不足,可經醫師評估是否需攝取鈣片補充,市售鈣片每錠劑量約200~ 600毫克,建議應遵照指示劑量服用,每次不要超過600毫克,多吃無助於小腸吸收鈣質。



避吃高纖食物

高纖食物如花椰菜、紅蘿蔔,或小麥類的高纖餅乾等,易刺激腸道蠕動,若合併補充鈣片反會降低鈣質吸收率,陳芳萍醫師建議,因台灣人在早餐的飲食習慣多為蛋餅、飯團、麵包等澱粉類,較少纖維質食物,民眾可選在早餐飯後補充鈣片。



少碰高鈉零食

因為過多的鈉會影響鈣質吸收,並且加速鈣質流失排出體外,建議若有補鈣需求的民眾,正餐應該以清淡為主,並減少食用含鈉量過高的食物,如醃漬加工食品、罐頭,或是像洋芋片、魷魚絲等零食。



勿合併血壓藥

部分高血壓藥物若與鈣片同時吃,會影響高血壓藥物的效果,建議有補充鈣片需求的民眾,若合併需服用高血壓藥物,最好間隔約2小時,以免影響高血壓藥的藥效,若不清楚,可直接諮詢醫師再進一步使用。



【醫師說】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理事長 陳芳萍
補鈣仍應從年輕就做起,建議民眾可先從天然食物如牛奶、豆類製品中補充鈣質,再視需求補充鈣片。


模特兒╱蔡妤函、兔兔、Andy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8成 陷骨鬆危機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2014年08月07日

更多專欄文章

 

骨鬆好苦惱!(設計對白)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易提早骨鬆,大林慈濟醫院院長、免疫風濕科醫師賴寧生表示,據院內臨床治療追蹤顯示,470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有63.19%的患者出現骨質流失,更有14.25%已骨質疏鬆,等於77.44%6即近8成患者陷骨鬆危機,缺乏治療恐引起骨折等,建議關節炎與骨鬆應積極合併治療。報導╱黃子倫、王璐華
攝影╱張世平 部分圖片╱賴寧生醫師提供





賴寧生醫師表示,一般認為停經後婦女骨密度驟降,增加2倍的骨折風險,骨鬆症狀較男性嚴重,但其實不論男女,只要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風濕,因發炎反應,且倚賴類固醇藥物治療,骨折危險性更增加為2~6倍,若不小心發生髖關節骨折,致死率更高達3成,建議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經醫師評估及早治療骨質疏鬆症。







【先了解】慢性發炎增骨鬆


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引起全身的發炎反應,引起膝蓋等關節疼痛、變形,且會促進蝕骨細胞活性,加速骨質流失,而為控制發炎反應施以類固醇藥物,則易抑制造骨細胞活性,減緩骨質新生的速度,兩者影響下易增加骨鬆威脅。








易釀髖關節骨折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膝蓋等關節受損,活動力易受限制,加上骨質流失加劇,更易失去平衡感與支撐力,尤其在浴室、廚房等常見的濕滑處,一不小心跌倒,雙手又反應不及無法支撐身體,就造成髖關節骨折,致死風險高達3成。








【這樣做】雙磷酸鹽藥治療


目前健保給付的雙磷酸鹽類藥物,分口服與針劑兩類,以皮下注射的針劑型為例,研究指出約可降低6成的脊椎骨折與4成髖骨骨折風險,建議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風濕類疾病患者,可經醫師評估及早治療骨質疏鬆症。








勿排斥用類固醇


即使使用類固醇後骨質流失易加劇,且在3~6個月後到達高峰,但賴寧生醫師強調,仍不該因噎廢食,排斥類固醇反會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關節變形的後遺症比骨鬆還嚴重,建議可與骨鬆用藥合併治療,並不衝突。








規律運動顧骨本


要避免骨質流失加劇,賴寧生醫師建議,除了積極治療用藥外,保持規律的負重運動是強化骨骼、鞏固骨質的方式之一,可進行如健走等中強度的負重運動,也可依個人身體狀況,揹個背包或拿水瓶增加負重。








【提醒你】就醫測骨鬆程度


建議有免疫風濕類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者,應主動向醫師諮詢檢測有無骨鬆症狀,可自費約700~800元進行雙光子能量檢測(DXA),檢測數值會與30歲健康男性的骨質做對比,若骨密度比較值介於-1.0~-2.5間,代表骨質不足,-2.5以下則判定為骨質疏鬆症。








醫師說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
賴寧生
骨折非女性專利,男性髖關節骨折後,致死率更為女性2倍,建議男性別自認為身體健康不就醫,反而會延誤治療時機。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療僵直性脊椎炎 別迷信偏方



2014-08-04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國內第一支僵直性脊椎炎病友微電影《勇者.幸福無疆》昨舉行首播。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理事長高正表示,許多病友因不敢開口、擔心影響工作和婚姻,刻意不申請身心障礙手冊,白白錯失許多社會福利;甚至有些人迷信偏方,不但無法控制疾病,一味加強免疫功能的結果,就是越補越害,醫師呼籲病友應正確善用健保等醫療資源。

    • 僵質性脊椎炎關懷協會3日舉行微電影「勇者‧幸福無疆」發表會,並邀請4位主角林孚爾(右起)、林關生、張祖坪、劉昱宏與會分享心路歷程。(記者方賓照攝)

      僵質性脊椎炎關懷協會3日舉行微電影「勇者‧幸福無疆」發表會,並邀請4位主角林孚爾(右起)、林關生、張祖坪、劉昱宏與會分享心路歷程。(記者方賓照攝)


影片中的病友張祖坪,曾以每日100美元的代價到中國參加人體科學研究,結果竟是請村姑每天來拍打運功,同梯次的一個孩子,在村姑們「發功」劇烈拍打下半夜猝死,嚇得他落荒而逃。也有人違禁從中國偷渡100多瓶號稱能「強筋健骨」的土龍酒、放血療法…等種種偏方,目的就是想要治癒AS。

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信華表示,台灣大約有6至7萬僵直性脊椎炎(AS)人口,僵直性脊椎炎是脊椎關節慢性發炎性疾病,脊椎附近肌肉、韌帶等軟組織會因發炎而鈣化、僵硬,長期使脊椎失去柔軟度,部分病患會嚴重駝背。患者對AS常有迷思,例如以為不痛就不用吃藥、以為吃藥會上癮、以為生物製劑是最後一線用藥。有些人迷信偏方,不但無法控制疾病,一味加強免疫功能的結果,就是越補越害。

陳信華表示,AS患者需注重伸展運動及物理治療,以預防脊椎變形、改善生活品質。藥物治療對於控制病情非常重要,目前有類固醇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疾病修飾抗風濕藥 (DMARDs)、生物製劑等3大類,脊椎已變形者也要接受手術,以改善關節功能。

陳信華指出,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長效、中效、短效3種生物製劑,其中長效型使用4週即有明顯療效,台灣研究資料顯示,7成患者第二週就有療效。在年紀小於40歲、治療前功能影響較小、無著骨點發炎、發炎指數高、HLA-B27陽性的患者,效果特別好,能改善關節症狀和降低疾病活動性、供骨骼保護作用、減少關節損傷惡化。

協會製播微電影,為病友抒發心聲,也將正確資訊製作成衛教月曆,只要附7元回郵,就可向協會索取月曆。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