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坐骨神經痛,脊椎 (6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血便是警訊 小孩也會有息肉

 
▲小朋友大腸鏡檢查是以無痛內視鏡的方式進行,小朋友不會疼痛。(照片提供/吳孟哲)
▲小朋友上廁所,家長宜注意排泄物是否異常,好及早發現問題。(照片提供/吳孟哲)

 

文/吳孟哲

 

大腸息肉不只會發生在大人身上,小孩也會有息肉的問題,孩童如出現間斷性血便,家長可不能掉以輕心。

 

4歲的張小弟間斷性血便已有4個月,但因無腹痛等症狀,家長也未加注意,直到最近每次解便時連帶一攤血,媽媽才被嚇到,趕緊帶他就醫。

 

經過初步檢查,排除肛裂可能性,再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張小弟有一顆3×3公分的大腸息肉,於是安排內視鏡切除,再將切下的檢體送病理學檢查,還好是良性的幼年型息肉。

 

另一位5歲的王姓男童排便時,有間斷性血便,家長表示這種現象約有半年了,但時有、時無,孩子平日活力旺盛,原本不以為意,但經親友提醒,還是帶孩子來就醫。

 

經醫師檢查,王姓男童大腸有一顆2.5公分息肉,透過內視鏡切除後,小男童治療情況良好出院。

 

單發性幼年型息肉常見於2-10歲的小孩,70%-80%的病人為單顆,60%的生長位置在直腸,20%-25%位於乙狀結腸,也可能分佈在大腸的其他部位。

 

幼年型息肉幾乎不會變成惡性腫瘤,但可能引起血便、腹痛、腹瀉、腸套疊、貧血、營養不良等,影響生長發育,需要積極治療。

 

若病人為多發性息肉,同時有家族大腸癌病史,一定要做切片檢查,以排除惡性息肉的可能。

 

提醒家長,仔細觀察幼兒大便的顏色相當重要;兒童發生血便原因很多,臨床常見的有肛裂(慢性便秘引起)、感染性腸炎(如沙門氏菌)、息肉、美克爾氏憩室、奶蛋白過敏、過敏性紫斑症、腸套疊等。

 

血便通常可以由病人的年齡、出血量多寡、血便色澤、症狀持續時間的長短,而有不同的考量,唯有配合詳盡的病史及必要的檢查,才能找出病因。

 

建議家長應讓幼兒多吃蔬菜、水果及高纖維食物,以維持均衡營養及排便順暢;若有血便問題也應到小兒腸胃科就醫。

 

許多家長對小孩子做大腸鏡有疑慮,其實很多醫院對於兒童做胃鏡、大腸鏡皆採用無痛內視鏡檢查,在與麻醉科醫師配合下,孩童沒有疼痛的感覺,家長可以放心。(作者為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小兒部主任)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化軟骨卡關節 膝痛如針扎

 
膝關節內游離體恐引發膝關節劇痛。(記者賴筱桐翻攝)
55歲陳姓男子患退化性關節疾病,接受微創手術後,現在已能正常爬樓梯。(記者賴筱桐攝)

 

記者賴筱桐/新北報導

 

新北市55歲的陳姓男子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疾病,年前疼痛加劇,像是有幾萬根針扎般地痛苦難耐。診斷發現是「游離體」卡住膝關節,經手術從左膝取出約3公分「游離體」,患者休養後,現能正常爬樓梯。

 

醫師指出,「游離體」意指退化的軟骨磨損產生碎屑掉落,然後增生為新組織在體內游移,若「卡」進關節面將產生疼痛感,嚴重時恐無法行走。

 

陳先生說,他是貨車司機,常要蹲下出力搬運家具,年輕時不覺辛苦,直到50歲左右,左膝蓋開始出現陣痛,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走路或爬樓梯常抽痛,去年底情況更嚴重,從「3天痛一次」變成「一天痛3次」,總覺得腳好像有東西卡住,痛到無法走動,影響工作。

 

收治這名病患的新北市立聯合醫院骨科主任李忠謙指出,退化性關節疾病或稱骨關節炎,常見髖骨(大腿骨和骨盆交界)及膝關節,好發原因包括年長者、曾有創傷或骨折經驗、關節內長出類腫瘤或巨大細胞瘤等,因人的軟骨日漸老化磨損,引起慢性關節發炎及關節變形,初期有疼痛感,後期劇痛、無法彎曲或蹲下,舉步維艱。

 

李忠謙說明,若退化性膝關節疾病持續惡化,軟骨磨損的碎片或小碎骨掉落並增生組織,產生「游離體」跑來跑去(又稱關節鼠),如同小石頭卡住機械齒輪,造成關節腫脹積液、關節鎖住與急性嚴重疼痛,損害原有關節功能,須經由膝關節鏡手術取出游離體。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院長楊長彬說,退化性關節疾病治療方式須改變生活型態,適度減重或運動並搭配藥物治療,可考慮關節內注射玻尿酸或PRP(富含血小板的血漿)。嚴重時,需實施人工關節置換及關節整形手術,新型微創手術傷口小,且組織破壞程度少,恢復速度較快,適當休息,做好保護及復健工作即可。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防範骨質疏鬆 護骨有7招

 

文/楊婉伶

 

有時候彎腰撿個東西,或者剛起床伸懶腰時,猛然聽到關節「喀喀」作響,彷彿就像是忘了加潤滑油的機器人,這時不免擔心是不是骨質疏鬆?是不是關節開始退化的跡象?假如只是偶爾發出的聲響,沒有不適的症狀,大多不需過度擔心,若覺得痠、痛可能就要進一步就醫檢查了。

 

骨質疏鬆是許多老人家甚至中壯年族群的通病,大約從35歲起因雌激素分泌減少,骨質量就會隨年齡增長而遞減,特別是女性歷經結婚、懷孕、生產的過程,骨鈣是一點一滴地流失,通常婦女根本不知自己罹患「骨質疏鬆症」,一定要等到發生骨折時,才知是骨質疏鬆症引起,所以才被稱為「無聲無息的流行病」。

 

◎如何防範骨質疏鬆?

 

●飲食多吃鈣質豐富的小魚干、蝦米、金勾蝦、芝麻、紫菜、髮菜、純鮮奶、黃豆、豆漿、蛤蠣等。

 

●曬陽光補充天然的維生素D,可以有效幫助骨鈣吸收,每日日曬約10分鐘即可獲得一日所需維生素D,當然也可以藉由飲食補充維生素D,如:豬肝、燕麥、五穀雜糧、深綠色蔬菜等。

 

●適度運動能使骨質增加,例如:散步、慢跑、騎單車、游泳、划船等。

 

●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每日成人需要1000mg的鈣質,飲食大多僅能補充500mg的鈣含量,可以補充鈣片。

 

●少喝咖啡或可樂抑制鈣質吸收的飲品,最新研究報導就連巧克力牛奶所含的鈣質也是微乎其微。

 

●避免抽菸與過度飲酒。

 

●其他營養素補充:骨骼的健康不單單補鈣就夠,還需要鎂、鋅、銅、錳、葡萄糖胺、維生素C、膠原蛋白和軟骨素,特別是軟骨素就像避震器的功能,葡萄糖胺則可補充關節腔液,一旦流失就容易讓關節與關節互相磨損而發炎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

 

遺傳、飲食、生活習慣等都會影響骨質健康,維持正常作息、運動,適當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就可變成有「骨氣」的人,不再關節卡卡。

 

(作者為營養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年通宵打牌姿勢不良 惹出椎間盤突出

 

 

▲陳建民醫師示範不正確(左)和正確的坐姿。(記者吳為恭攝)

 

記者吳為恭/彰化報導

 

36歲的程先生平日上班需要久坐,且長時間使用電腦。在過年期間與親朋好友通宵打麻將,出現腰部以下右側急性疼痛,就醫才發現是椎間盤突出,導致右側神經根病變。

 

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建民表示,此個案是長期姿勢不良累積脊椎病變因子,剛好過年時通宵打牌又姿勢不對,才誘發病情。

 

陳建民表示,程先生到院時主訴,他通宵打麻將,導致腰部至大腿右側急性疼痛、坐立難安,右側大腿至小腿發麻無力,及走路時右側跛腳,吃了止痛藥後,症狀也沒有好轉,到醫院看診,經腰椎X光及脊椎核磁共振檢查,並會診神經外科後,確定為脊椎第4及第5節椎間盤突出,導致右側神經根病變。

 

陳建民為程先生進行了「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也就是內視鏡經X光定位,利用人體構造上的自然孔洞到達手術的部位,透過內視鏡專用的微小手術器械導入,切除椎間盤突出的部位,術後恢復良好。

 

他指出,此種手術的優點是傷口比傳統手術小約0.8公分,傷口較不痛,及脊椎內的破壞較小,甚至可選擇局部麻醉,病患大部分不需住院或僅需觀察一天,即可回到工作崗位。

 

陳建民表示,自我保養脊椎的方法很簡單,除了要控制體重和戒菸外,應避免長時間使用同一種姿勢。如果長時間坐著,背部應緊貼椅背,也可以在後腰部加個靠墊,保持腰背部的自然生理弧度,才能使脊椎放鬆,降低疲勞度,防止下背痛的形成。

 

運動方面,建議游泳等無負重運動,可訓練背部肌肉力量,避免籃球、網球等劇烈運動。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造績優「骨」 別讓骨鬆纏身

 

 

骨質密度狀況

 

文/林毅欣

 

骨質疏鬆症常被視為是健康的隱形殺手。除了容易骨折而活動不便,還會有骨頭疼痛、駝背、變矮及高死亡率等,必須要重視。

 

骨質疏鬆常見於停經(更年期)後的女性與大於60歲的男性長者。根據研究統計,70歲之後男女的骨質流失速度相似;也好發於有家族史、體重過輕(身體質量指數小於20)、本身曾經骨折過、早發性停經(40歲以前)、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失智症且行動不正常者、甲狀腺或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者、肝硬化患者、雙眼視力不良者、長期抽菸或喝酒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若有符合前述任何一項因子者,就有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應該尋求醫師建議,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接受「骨質密度檢查」。

 

坊間的一般健康檢查骨質密度是使用簡易型的超音波檢測,但真正的黃金標準檢查是採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

 

骨質疏鬆症主要的三大骨折好發部位為脊椎(龍骨)、腕部(手腕)、髖骨(大腿骨)。其中最會造成行動不便的是髖骨與脊椎。

 

依我國健保紀錄,髖部骨折病人在一年後,有一半的人不能獨立走路,男性髖部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為22%,女性為15%(與乳癌末期死亡率相當)。死亡原因主要是長期臥床引發的感染。

 

為了減少骨折,要提早預防骨質疏鬆及存骨本,攝取足夠的鈣(每天1200毫克)、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每天800-1000國際單位)、適當的日曬、規律運動、預防跌倒,以及避免抽菸和飲酒過量。

 

年輕時做好防範,預防骨質疏鬆症永遠不嫌晚。倘若對後續嚴重骨質疏鬆症有疑慮,建議尋問專業醫師與接受抗骨鬆藥物治療。(作者為台安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背痛到難轉身 原來罹椎弓解離

 
腰椎第5節椎弓解離。(照片提供/陳俞州)

 

文/陳俞州

 

一位年約50多歲的婦女因為長年腰痛前來就醫,抱怨著腰部非常痠痛、緊繃,有時連屁股和大腿後側都會僵硬,導致走路像機器人,甚至連輕微轉身都無法做到,必須整個身體旋轉,才能拿到旁邊的東西。

 

檢查她的腰部脊椎,發現脊椎僵直且骨盆活動度很差,腰椎第5節棘突非常突出。患者說:「當腰部不太痠時,會比較凹進去;很痠時,會比較突出來。」再次詢問是否有激烈運動習慣、搬重、常彎腰或車禍撞傷病史?她表示,因做家事,常需彎腰。因此請她先到醫院照X光檢查,果然發現腰椎第5節椎弓解離。

 

椎弓解離症是指脊椎關節間部的缺損、脊椎解離、脊椎聯合處出現裂縫,主要是長期不斷的傷害造成,最常出現於搬重、反覆性彎腰和激烈運動選手。如果此病症不強化核心肌群或保護腰椎,可能會降低椎骨穩定度,進而使椎體產生滑脫的情形。

 

通常輕微和沒有症狀的脊椎滑脫以保守治療為主;有症狀的脊椎滑脫可能要手術治療。

 

◎椎弓解離以保守治療為主,物理治療的方法如下:

 

●熱敷:放鬆腰部緊繃肌肉群,增加組織循環及彈性。

 

●高頻震動治療槍:利用高頻震動,將壓力集中在治療區域,使長久缺氧、缺血組織恢復血液供給,促進重新修復、再生,恢復彈性,但不可再讓椎弓解離的部位受傷。

 

●電療:可刺激神經,具有止痛的效果、促進血液循環和組織復元,並減少肌肉痙攣。

 

●運動治療:給予核心肌群訓練,強化腰部與腹部肌群,維持脊椎穩定度和骨盆活動度。

 

單純的下背痛通常是下背肌肉過度使用、姿勢不良、運動傷害等造成,這種不適感在一星期內減緩。如疼痛超過一星期或更嚴重,須趕緊就醫檢查。(作者為台南五德物理治療所院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髖部骨折 老年人隱形殺手

Ads
by Google

樂齡網 - 銀髮族用品專賣 www.ez66.com.tw
老人手機/擴音電話/放大鏡/遊戲 各式保健鞋/熟年推車/無障礙設備

 

▲術前X光片。(照片提供/陳彥名)
▲術後X光片。(照片提供/陳彥名)
▲柯老太太術後恢復狀況良好。(照片提供/陳彥名)

 

文/陳彥名

 

78歲的柯老太太在家中不小心跌倒,導致左大腿疼痛無法活動,被救護車送醫急診,經骨科醫師診治後發現是左髖關節骨折,接受骨折復位鋼釘固定手術後,已順利出院。

 

天氣寒冷時,銀髮族的肌肉僵硬協調性不好,再加上骨質疏鬆,不小心跌倒或輕微外力撞擊,便容易導致髖部骨折。

 

常見的髖部骨折分為股骨頸骨折及股骨粗隆骨折。髖部骨折往往會造成髖部或鼠蹊部嚴重疼痛,大腿無法活動。病患因為疼痛無法行走只能臥床,體力下降,免疫力變差,便會產生許多併發症,如:肺栓塞、肺炎、褥瘡、泌尿道感染等。因此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15%-22%,不可等閒視之。

 

老人髖部骨折後,大多無法恢復原本行走的能力,需要助行器輔助行走或是輪椅代步,甚至生活無法自理,需要依賴家人照顧,形成家屬時間和金錢上的沉重負擔。

 

避免老人髖部骨折最重要的就是預防跌倒。平時保持適量運動,維持肌肉力量、平衡感及靈活性,可減少跌倒的危險。另外衣褲穿著要合適,避免因過大或過長而絆倒。

 

住宅內房間照明要足夠,地板上不要有零亂雜物,注意線路鋪設及家具擺設要固定妥當;確保樓梯扶手不會鬆動;在浴室廁所安裝扶手桿,地板保持乾燥,並放置防滑橡膠墊;若有服用慢性病藥物,要與醫師討論,避免服用會昏昏欲睡的藥物。

 

飲食應注意鈣質補充和適度陽光的照射,幫助維生素D的生成,增加骨質;65歲以上老人應該檢測骨質密度,若是已經診斷出有骨質疏鬆症,應尋求骨科醫師積極的治療。

 

一旦老年人跌倒骨折,一定要迅速就醫,由骨科醫師診治,經由身體檢查及X光攝影,了解其骨折部位及粉碎的程度。

 

目前髖部骨折的最好治療方式就是儘早接受手術。依骨折形態可施行骨折復位鋼釘固定手術,或半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後病人可以儘早下床活動,減少長期臥床的併發症。

 

(作者為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骨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密防跌 骨鬆運動原則 循序漸進較安全

 

 

 

 

 

怎麼運動比較好?(設計對白)

根據研究顯示,冬天較夏天容易骨折,平均每半小時就新增1位髖部骨折患者,推測與日照不足造成皮膚無法合成足夠維生素D有關,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醫師表示,骨鬆患者除藥物控制外,運動也很重要,建議把握「保密防跌」原則,增加骨密度來強化肌肉避免跌倒;另外,運動也要循序漸進,以免受傷或造成骨折。
報導╱張雅淳
攝影╱施偉平





冬天較容易骨折,因此骨鬆患者更應謹慎運動,詹鼎正醫師表示,需要將身體折來折去的運動如劈腿,因為骨折風險高所以更要小心,但也並非完全不能做,最重要的是掌握循序漸進的重點,從簡單動作做起;另外,如果平時很少運動,也不要突然劇烈運動,骨折風險也相當高。





【先了解】瘋路跑 也要暖身


最近路跑活動很熱門,許多本來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也紛紛開始參加路跑,建議骨鬆患者如果想路跑,跑前一定要暖身,開始跑之後也建議先慢慢跑,接著才逐漸增加速度。








單車 無助骨密度


單車也是風靡一時的運動,許多人甚至認為有助於骨骼強度,事實上單車是一種平行移動的運動,不會帶給骨骼刺激,因此並無助於增加骨密度,不過,單車可訓練心肺功能,有助於預防跌倒。








【這樣做】抗地心引力 保密


想增加骨密度,可多做些對抗地心引力運動,走路、爬樓梯等都可增加骨密度,其他包括跳繩、舉啞鈴等也都可刺激骨骼,建議每周運動3~5次,每次運動約30分鐘。








增肌肉耐力 防跌


骨鬆患者最怕跌倒造成骨折,應增加下半身肌肉、耐力,也要訓練身體平衡感與心肺功能,這類運動很廣泛,包括跑步、瑜伽等,但要循序漸進,以免反而增加骨折風險。








多補充 維生素D


維生素D可促進鈣質吸收,也能減緩骨質流失,可多吃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蛋黃、香菇等,但須吃到相當多的份量才有效,建議可適量補充含維生素D、鈣的保健品。







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
主任詹鼎正醫師

【醫師說】


冬天紫外線低,若想預防骨折,建議多曬太陽,例如在中午紫外線最強時曬太陽,以預防骨折立場來說,建議最好不要防曬。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做好熱身循序漸進 跑多不怕傷膝蓋

 

 

文/陳亮伃

 

台灣一年約有200多場的路跑賽,跑步儼然成為時下最流行的運動。一般人常以為跑步會傷關節,擔心長時期的衝擊會造成膝蓋退化及髖關節損傷,真的是這樣嗎?

 

一篇刊登在美國知名運動醫學期刊《Med Sci Sports
Exerc》中的文章指出,跑步可以顯著降低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及髖關節置換的風險,該研究追蹤約9萬名跑者及健走者,且追蹤時間長達7年。若以週跑量12公里的跑者為基準點,週跑量介於12至25公里的跑者,其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風險可降低18.1%,週跑量25至37公里者及37公里以上者,可降低16.1%及15.6%,若以髖關節置換的風險而言,可降低35.1%、50.4%及38.5%。結果顯示,「跑得越多」對於關節傷害的風險不會增加,反而降低。

 

◎可能原因如下:

 

●週跑量較多的人,其身體質量指數(BMI)平均值較低,而BMI較高者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危險因子,因此可藉由降低體重來達到保護關節的效果。

 

●研究指出,跑步會增加膝關節中的葡萄醣胺,且避免關節軟骨中的生長因子流失,以達到預防退化性膝關節炎。

 

●研究發現,工作中常需要曲膝、深蹲或跪姿的人,其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風險性增加6倍,而慢跑對於膝蓋的屈曲角度小,並不會造成膝蓋的傷害。

 

不過,此研究結果僅適用於一般休閒性跑者,不適用於頂尖的運動選手。

 

◎跑步要跑得健康無傷害,應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循序漸進:週跑量每週增加2-3公里即可,不宜操之過急。

 

●完整的運動:包含熱身、伸展、主運動、暖和運動及伸展。

 

●傾聽身體的聲音:任何的不適都可能是傷害的前兆,當疼痛發生時不應勉強繼續運動,應尋求專業協助。(作者為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防化療骨鬆 乳癌患者保「骨」本

 

 

文/郭月霞

 

談到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很多人都只注意到脫髮、嘔吐等,但化療引發的骨質疏鬆,卻常被忽略。

 

研究人員發現,乳癌化療造成的卵巢功能衰竭,在療程開始後6個月內,會導致脊椎及股骨等部位的嚴重骨質疏鬆,因此建議注意病人的骨質密度,以預防骨質疏鬆症。

 

適當運動、加強鈣 還要戒菸酒

 

加拿大研究團隊在觀察停經後的乳癌患者,接受荷爾蒙輔助療法後對骨骼健康的影響,報導指出,乳癌患者相較於一般女性比較起來,更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特別是接受合成女性激素的重要酵素(aromatase)抑制劑或化學治療者。所以接受化學治療及荷爾蒙輔助療法的乳癌病患,應嚴謹監視其骨質密度狀態,並且要保持理想體重、適當運動、加強鈣及維生素D的補充,戒菸、戒酒才是上策。

 

◎如何以飲食調養?

 

●飲食中鈣質的攝取:成人每日鈣質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研究顯示,大部份人的鈣質攝取都是不夠的。

 

飲食中適量鈣質及維生素D的攝取,對降低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是有幫助的。陽光中的紫外線B(UVB)是人體製造維生素D的主要光源,故建議每天15-30分鐘日照。

 

●良好飲食型態:包括足夠蔬菜類、水果類、全穀類及低脂奶類的攝取,「扇形飲食指南」(即均衡飲食)是良好飲食型態的基礎。

 

●如何補充鈣質?適量鈣質及維生素D的補充可以預防骨質流失及降低骨折的發生,但要注意一次大量鈣質的補充(≥400毫克)吸收率較差,而低劑量(≤500毫克)且複方含有活性維生素D的鈣片分次給予補充,其利用率是較好的。

 

另外,飲食中如果同時含有草酸、植酸及纖維質等,也會抑制鈣質的吸收。

 

●飲食中的鎂:鎂具有調節體內鈣、鈉、鉀代謝的作用,身體內的鎂有50%到60%存在於骨骼中。鎂是骨骼構造必需的元素。飲食中的鎂約有50%會被吸收,活化型的維生素D可增加鎂的吸收。

 

(作者為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

 

《健康小叮嚀》營養素與食物來源

 

◎營養素鈣

 

●良好食物來源:牛奶及奶製品、優酪乳、優格、深綠色蔬菜、起士、青花菜、黃豆製品(例如:豆腐、豆乾)、「帶骨」吃的魚(例如:吻仔魚、小魚干)。

 

◎維生素D

 

●良好食物來源:肝臟、新鮮的魚(鮪魚、沙丁魚、小魚干)、魚肝油、蛋、牛奶、奶油、乳製品。

 

◎鎂

 

●良好食物來源:綠葉蔬菜、堅果類、種子類、全穀類、香蕉。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童揹太重 小心椎間盤突出

 

 

(照片提供/龔煥文)

 

圖.文/龔煥文

 

最近遇到一名患者才十幾歲,已經嚴重椎間盤突出破裂,採用一般復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需要手術治療。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長期姿勢不正確,用力方式有問題,所以才造成如此惡化情況。

 

坐骨神經痛是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坐骨神經,初期的狀況可能只是腳痛,而後會痠、麻、無力,嚴重時,則會大小便失禁,甚至性功能障礙。如果物理方式無法改善狀況,則需考慮手術治療。

 

◎目前主要的手術方式如下:

 

●傳統腰椎融合手術─釘子配合椎體籠架(圖1)

 

此為傳統的脊椎手術,主要是用釘子(screw)配合椎體籠架(cage),除了手術傷口較大、復原時間長外,因為手術的這節脊椎被固定,無法自由活動,長期下來容易發生鄰近節問題,也就是上下節脊椎因負擔過重,加速退化,增加以後再動手術的機率。

 

●非融合腰椎手術─動態性脊椎釘子輔助系統

 

此項手術改良了原有釘子無法活動的問題,使用彈簧式的釘子,固定支撐效果也很好。目前建議年輕的患者使用,可避免傳統融合手術的後遺症。

 

●非融合腰椎手術─脊突間支架(圖2、3)

 

近年來最新的手術方式,把矽利康(silicone)或金屬材質的支撐物放在脊突之間,緩衝及減少鄰近脊椎的負荷,合併微創方式,不僅傷口小,復原快。照片中的患者術後一個月來複診、健步如飛,向前(圖2)、向後(圖3)彎曲都非常自在。

 

椎間盤突出除了老化原因外,姿勢不良也會造成脊椎問題。現在的小朋友書包重量都不輕,為保護脊椎,最好幫小朋友考慮手拉式或雙肩背的書包,減輕脊椎的負擔。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注意姿勢的正確性,可以避免未來的麻煩!

 

(作者為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高齡婦女當心》 髖關節骨折率 台灣居亞洲之冠

 

文/許文蔚

 

一位年約88歲的老奶奶是骨鬆患者,今年年初時,半夜起來上廁所,因視線不佳、反應不及,竟跌倒在地面上,造成髖關節骨折。之後開刀,雖已恢復行走能力,但她因為害怕再次跌倒,沒有信心再站起來,只能以輪椅代步。

 

門診中,常見骨鬆患者,因曾發生髖關節骨折,治療後,再也不敢踏出家門。

 

台灣髖關節骨折率排行全亞洲第一,國內一年髖關節骨折達1萬8千人,其中女性逾1萬1千人。90%的髖部骨折是因跌倒引起,骨質量變少、骨密度變小,骨頭構造也變得脆弱,只要稍微碰撞或跌倒,非常容易造成髖部骨折。此時要非常注意病患是否有骨質疏鬆?骨質疏鬆是否有得到適當治療?

 

若是骨鬆患者沒有積極治療,再次發生骨折的機率非常高。經再手術後,狀況恐更嚴重。

 

統計發現,髖骨骨折第一年內死亡率高達15%-22%,相當於晚期乳癌,甚至高於腦中風8%-20%的死亡率,存活的病人約50%可能不良於行,有些人更因此造成永久性的不良於行。

 

停經後的婦女要定期到醫院接受骨密度檢查,當骨密度測出T值小於負1時,飲食上更需要注意營養、補充鈣質、規律運動與充足的陽光照射及服用防止骨質疏鬆的藥物。

 

65歲以上患有骨鬆的婦女需慎防跌倒。居家室內光線要明亮、浴室要保持乾燥、樓梯加裝扶手等;室外活動時,要避免行走於濕滑或凹凸不平的地面。

 

提醒患者,確診骨鬆情況時,一定要積極接受醫師諮詢並治療,才能避免日後發生骨折時,加劇原有骨鬆狀況。

 

骨質疏鬆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的治療,維持骨本的健康!一般的藥物治療形式,可分為口服或針劑兩種。以口服藥物治療時,常見病患會忘記定時服藥,或因服藥不舒服,自行中斷治療,如此等於沒有接受治療一樣。

 

目前已有長效針劑可治療骨鬆,只要定期就醫注射,病患確實可以收到藥物的療效,藉此減輕定期服藥的負擔,避免忘記服藥。

 

此外,骨鬆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常伴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與腎臟問題,治療期間需要定期檢驗腎臟功能,或選擇不影響腎功能的藥物,才能安全有效對抗骨質疏鬆。

 

(作者為嘉義長庚醫院名譽院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脊椎微創手術 減輕術後疼痛

 
脊椎微創手術可將傷口縮小到3至4公分,並將麻藥局部打在傷口上,大幅降低病患疼痛。(陳信彰提供)

 

記者張傳佳/台北報導

 

張太太多年來為背痛、腳麻困擾,診斷出「脊椎滑脫變形」,需要手術治療,但她因為害怕術後疼痛,遲遲不敢手術。直到她前往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接受脊椎微創手術,搭配以約為針頭粗細的細導管注射麻藥,直接控制傷口疼痛,不僅疼痛感大為減輕,且術後當日即可下床活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信彰表示,傳統的脊椎手術開口長達20公分,但新興的微創手術治療方式僅有3至4公分傷口,且現在已可用細導管,直接將麻藥注射於傷口處,不但可降低麻藥劑量,減輕副作用,也能有效減輕疼痛。

 

陳信彰表示,傳統靜脈注射麻藥的止痛方式,使用的麻藥劑量大,易造成病患出現噁心、嘔吐、皮膚癢等副作用;改良後的止痛方式是透過導管給藥。

 

此法提供骨刺、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變形等脊椎病變患者另一治療選擇。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薦椎髂骨關節失能》腰酸腳麻 不一定是坐骨神經痛            
 

文/王宏振

一名42歲的女性上班族有腰酸且右腳麻的症狀好幾年了,有時甚至嚴重到2-3天無法工作。她曾到醫院進行X光、神經傳導以及核磁共振造影等檢查,但卻找不到病因;另外也尋求許多傳統治療,包括針灸、整脊、推拿及復健,症狀雖能暫時緩解,但也很快就又復發。

最近一次的疼痛更是令她無法忍受,從腰痛一路延伸到右小腿及腳掌。她去住家附近的醫院就醫,醫師研判可能是右側坐骨神經壓迫,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因此她在家人建議下,決定到醫學中心神經外科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與診斷。

經由詳細的問診以及神經學檢查,並輔以影像學檢查的結果,發現並不是骨刺或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應該是「薦椎髂骨關節失能」引起的疼痛;醫師在X光導引下,給予關節腔內注射,幾乎完全緩解症狀。

根據國外研究指出,有高達1∕4的下背痛病人的疼痛原因來自於「薦椎髂骨關節失能」;因為症狀很類似坐骨神經痛,所以很容易被誤認為是長骨刺或椎間盤突出所致;通常好發於運動員、生產後的婦女,以及曾經腰部外傷的中年人。

在診斷方面須經由醫師詳細的問診,並配合神經學檢查結果,再藉由X光或其他影像學檢查來排除其他疾病。

治療方面則藉由X光的導引,將一長針放置關節腔中給予藥物注射,全程約15分鐘即可完成,這是相當安全且有效的治療。

(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過度損軟骨 引發髕股骨關節炎            

 
患者彭先生(左)感謝劉華昌醫師的治療。(台安醫院提供)
劉華昌醫師提醒民眾預防重於治療。(台安醫院提供)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52歲的彭先生從年輕時就酷愛運動,除了打拳擊外,也喜歡跑步及爬山,半年前雙腳膝蓋出現腫脹、變形,吃止痛藥及打玻尿酸都無效,最後腰背疼痛難耐,到骨科就醫,經診斷為膝蓋軟骨嚴重磨損,引起髕股骨關節炎。

台安醫院骨科醫師劉華昌教授表示,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有8成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每到秋冬氣溫下降時,膝蓋活動時,就喀喀作響,尤其在上下樓梯、起身或蹲廁所時,不但疼痛難耐,嚴重者還會變形,但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臨床上,常見許多40-50歲患者因肥胖、過度運動、搬重物或經常穿高跟鞋,膝蓋長期飽受過度承重造成軟骨磨損,引發關節炎或髕骨疼痛。

劉華昌教授指出,「髕骨」就是俗稱的「膝蓋骨」,長期過度使用會造成外側軟骨磨損,引起疼痛。臨床上,常見患者因膝蓋疼痛就醫,照了X光卻查不出問題。骨科醫師會先排除內、外側關節面異常問題,並檢查患者的髕股骨關節是否出現傾斜或外翻,以診斷患者是否罹患髕股骨關節炎。

髕股骨關節炎患者的治療除了採保守治療,藉由強化四頭肌力量強度及減重方式減緩外,若經醫師評估許可,可考慮手術治療。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椎間盤突出 門診手術15分鐘下床走            

 
▲椎間盤成型術是將氣針置入椎間盤,導入「電漿」氣化,讓突出的軟骨萎縮。(記者蔡淑媛翻攝)
▲邱正迪醫師指出,廖先生(左)是第3節到第5節的腰椎軟骨突出,右為廖太太。(記者蔡淑媛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52歲從事殯葬業的廖先生長期需要搬重物,但三不五時只要一彎腰就痛到不能走路,原以為是閃到腰,吃止痛藥止痛,直到3年前,搬桌子又痛到無法動彈,吃再多的止痛藥都沒用才就醫,發現是椎間盤突出,必須手術治療。

將氣針置入椎間盤 導入電漿氣化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邱正迪為他進行椎間盤成型術,利用1-2公釐(mm)細的氣針置入椎間盤,導入40℃的低溫「電漿」氣化,讓突出的軟骨萎縮,能夠門診手術,只要局部麻醉,15分鐘就能完成。

廖先生說,椎間盤突出讓他動彈不得,腰部用力就痛,沒想到術後能立刻下床走路,後來也遵照醫囑,搬重物一定要蹲下來拿,不敢直接彎腰,直到現在都未復發。

邱正迪說,椎間盤成型術適用2至3級的椎間盤突出,和一般常見的微創脊椎開刀手術,復發率同為10%,但傷口從2-3公分變成只有針孔大小,而且不用住院,不過自費價格稍高,而且最重度的第4級患者(椎間盤的軟骨全部突出)、椎間盤狹窄或脊椎滑脫,則不適合。

邱正迪補充,椎間盤突出患者常見20-30歲常激烈運動的患者,和50-60歲族群因脊椎老化而好發,如果有下背痛、合併腳麻、腳痛,可能是椎間盤突出的症狀,千萬不要拖,早點進行復健治療,不要惡化到要手術。

他提醒脊椎保健之道,除了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勢要正確,撿東西、搬物品也不要直接彎腰,要蹲下來拿,起床時也不要直接起來,要側身緩緩起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停經保骨本 不能只靠維生素D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10月14日刊登了紐西蘭學者所做最新研究顯示,單靠補充維生素D,不能預防骨質疏鬆;國內醫師表示,維生素D的功能不是造骨,而是保鈣,建議停經後婦女鈣和維生素D都要補充,才能預防骨本大流失。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研究人員從3930篇相關文獻中精選出23篇實證等級最高的隨機臨床試驗,囊括4082位受試者,當中92%是女性,平均年齡59歲。研究者統整前述研究中,補充維生素D對於5個部位的骨密度影響,維生素D補充劑只對增進「股骨頸」的骨密度有些微助益,對腰椎、髖關節、股骨轉子、前臂、全身骨密度都沒有幫助。

骨質疏鬆學會理事長陳芳萍表示,本來就不能只補維生素D,因為維生素D的功能是保鈣。建議要從小開始存骨本,尤其是懷孕期間,孕婦體內的雌激素豐沛,對鈣質的吸收良好,這時補鈣對母子都有好處;停經婦女因缺乏雌激素,導致噬骨細胞活性大於造骨細胞,骨質因而流失,這個時期才來補鈣和維生素D,骨本沒有繼續流失就不錯了。

骨密度在30到35歲時達到高峰,之後每年流失0.5%到1%,唯有趁年輕時保骨,才是根本的預防之道。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指出,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停經婦女,每天應補充800到1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1000到1200毫克的鈣。

陳芳萍建議,停經婦女除了定期測量骨密度,如果經醫師評估有骨折風險,最好就要開始服藥治療,讓鈣質利用率好。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骨力顧關節 防不了骨鬆

 
▲多補充木耳、芝麻、牛奶、海帶等高鈣食材有助防範骨質疏鬆。(記者張傳佳攝)

記者張傳佳/台北報導

「骨質疏鬆,來吃一點維骨力保養?」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表示,維骨力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胺,成分中完全沒有鈣,所以補的是「關節」而不是「骨頭」,她並建議,均衡而多樣化的飲食,多補充乳製品、豆製品、芝麻等高鈣食物,就可有效保護骨骼。

洪若樸表示,常有病人詢問:「骨質疏鬆要補維骨力嗎?一天吃幾顆?」其實維骨力中的「骨」跟骨頭沒有直接關係,主要成分葡萄糖胺,可以增加關節的含水性,降低骨頭之間的摩擦,但骨質疏鬆是缺鈣,骨密度太低,容易骨折。

要保護「關節」,可以先從控制體重、減少關節負荷做起。再來多攝取富含膠質與軟骨素的食物,例如蹄膀凍、雞爪、海參、木耳,並補充深海魚與蔬果,抑制關節的發炎反應。

若要保護「骨骼」,則可多攝取乳製品、豆製品、小魚干、芝麻等,蔬果中的礦物質與維生素也對骨骼健康很有幫助,可多吃芥藍、昆布、洋蔥、大豆等,每天不要超過兩杯咖啡,每週並做3至5次的負重運動。

洪若樸建議,以昆布飯代替白米飯,或是魩仔魚粥代替皮蛋粥,或用芝麻牛奶代替一般牛奶,在一般食物中,增加含鈣食材等,都是可以增強骨骼強度的方法。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視鏡雷射椎間盤突出 隔天就能走            

 
▲腰椎椎間盤突出並壓迫神經,引發患者疼痛不適。(記者歐素美攝)
▲X光顯示,陳女的左側腰椎第5節椎間盤突出。(記者歐素美攝)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

19歲的陳姓女華僑日前從西非返台探親,突然腰痛無法直立行走,到醫院檢查才知因半年前跌倒,造成腰椎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而導致疼痛,經施以脊椎內視鏡雷射椎間盤切除手術,隔天即健康出院。

童綜合醫院副院長徐少克表示,陳女經核磁共振掃描,確診為左側腰椎第5節及薦椎第1節椎間盤突出,經院方安排脊椎內視鏡雷射椎間盤切除手術,藉由X光透視輔助,將內視鏡直接導入突出的椎間盤位置,然後切除。手術僅花30分鐘,傷口不到1公分,失血量更少於5CC,術後隔日即下床出院,腰部不再疼痛,走路姿勢也恢復正常。

徐少克指出,姿勢不良、動作不正確或跌倒、運動傷害、車禍等外力壓迫,皆可能造成椎間盤突出,呼籲患者若出現腿痠、腳麻或腰、腿疼痛等症狀,應即時就醫檢查。

他並表示,傳統椎間盤手術因傷口大、恢復慢,手術時破壞較多肌肉與骨骼,風險比較大,內視鏡雷射手術,傷口小、失血少,減輕患者疼痛,恢復也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臉鬆可能是骨鬆 顧面子更要固「骨」本            

 
▲有危險因子者,從40歲開始就要定期監測骨質密度。(記者洪素卿攝)
臉鬆可能代表骨鬆?醫師呼籲,要做個表裡一致的女性,記得顧皮膚也要顧骨骼健康。(記者洪素卿攝)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看到臉上的皺紋別就急著去買抗皺保養品!醫師表示,皺紋就像是人體老化的「告密者」,更年期前後的女性,看到眼窩周圍、抬頭紋迅速加深,表示骨質可能正在大量流失,如合併有運動不足、飲食缺鈣等不良生活習慣,建議應評估骨質是否正常。

陳女士早年因為工作、家庭壓力兩頭燒,讓她在43歲就提早停經,當時醫師提醒她,要多注意骨質流失的情況,但她直到48歲那年因為坐骨神經痛檢查才發現,已經嚴重骨質疏鬆。

陳女士說:「停經後,有一段時間覺得自己老得很快,但當時也只是買些一般保養品,並沒有把皺紋、老化跟骨鬆連結在一起。」

更年期前後皺紋爬上臉 要檢查骨質

骨鬆學會理事長陳芳萍指出,耶魯大學研究發現,停經後的女性,臉部皮膚的皺紋深度,尤其是前額皺紋,與骨密度最有相關。這個研究提醒醫師臨床上評估骨折風險時,患者臉上的皺紋也應該列入參考。

皮膚科醫師林上立指出,皮膚從表面一直到皮下組織都是由骨架所支撐,當骨架流失、凹陷,就會造成臉皮鬆垮、皺紋加深。除了抬頭紋外,骨架流失最常見在眼眶以及上顎骨,當這兩處骨架萎縮,相對就會造成眼袋、眼睛下垂以及法令紋等。因此,患者應該設法撐起骨架,而非撫平皺紋。

陳芳萍指出,更年期前的骨鬆多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包括抽菸、喝酒、熬夜、少運動、飲食缺乏維他命D與鈣,或是長期服用制酸劑等,應設法擺脫不良生活習慣。

台大醫院骨科部教授楊榮森指出,女性因先天骨量比男性少,更年期停經後受荷爾蒙影響,再加上少日曬、運動強度不夠、節食或營養攝取失衡等因素,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比例比男性高。建議女性若有BMI過低、抽菸、喝酒、使用類固醇藥物、父母有髖部骨折等風險因子者,從40歲開始就要定期監測骨質密度。

經由定期監測,發現骨質開始明顯流失,但又還不到骨鬆,該怎麼辦呢?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指出,目前已有可使用於預防性治療骨鬆的藥物,不過,目前僅適用於停經後處於骨質流失期的女性。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