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臟,血液,動脈,靜脈,血管性疾病,高血壓,循環障礙,貧血 (50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血管瘤誤當肝癌

.......【聯合晚報╱許金川(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

老公打電話,老婆聽到了。

「你打給誰?」老婆很好奇。

「我要上『床』!」

「上床?找誰上床?那麼早就想要上床,是跟誰呢?老實說!」老婆吃醋了。

「中華電信!」老公老實的說。

「對方在中華電信上班?」

「是中華電信沒錯,不是別家的!」

「你好大膽子!」

「有什麼膽不膽子?我們家網路壞了,無法上『傳』啊!」

原來是「床」與「傳」的發音太相似,這下真是誤會大了。

醫學上,因語音或字形相似發生誤會的機率也是常有的,最重者甚至可能致命。

多年前,就曾經發生這樣的病例,某位先生去體檢,要做葡萄糖耐性測試,結果藥師看錯了,拿到降血糖的藥,結果好好的人後來昏迷不醒,變成植物人。

在肝腫瘤的診斷上也是如此,尤其在影像檢查方面,血管瘤常常與肝癌混淆不清。

常常有病患一進門診就哭得要死,身旁的親朋好友一大堆人簇擁在旁,以為得了絕症,哀傷不已,後來多方檢查才知道原來是血管瘤,不是肝癌。

像這種病患大都是從來沒做過腹部超音波,可能是生平第一次做檢查,無法比較,因此,就容易發生誤診,如果多年前就做過,幾年間沒有什麼長大,那大概就不會是壞東西了。

然而,也有病友肝臟有陰影,開始以為是血管瘤,後來長大的速度太快或胎兒蛋白升高了,再檢驗才發現是肝癌的也有。

因此,不管如何,凡我愛肝保肝之士,一定要把第一次獻給肝膽科醫師,讓他定期為您做腹部超音波檢查,讓他為您照顧你的寶貝心肝,才能有彩色人生。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漫談二尖瓣脫垂(mitral valve prolapse)

......心臟內科/陳信宏 醫師/溫文才 副教授

二尖瓣脫垂症(mitral valve prolapse syndrome)是常見且常被誤用(過度診斷)的一種二尖瓣疾病,其實二尖瓣脫垂症並非單一疾病而係一症候群。

不僅可因於瓣葉的退化導致瓣葉鬆弛、冗長、變厚,且可起因於腱索、乳頭肌及二尖瓣環,甚至左心室壁的病變。

二尖瓣脫垂症實為最常見之心瓣膜疾病之一,於一般人口中約有三至六%的盛行率,女性罹患率比男性多兩倍,尤其是年輕女性,常有家族史。

A.病因與病理

多數為原發性,二尖瓣中層發生膠原質產生與代謝異常造成的酸性黏多糖體沉積引起的黏液樣退化,導至瓣葉鬆弛、冗長、變厚亦可侵犯腱索、乳頭肌及二尖瓣環,甚至左心室壁,其他瓣膜如三尖瓣、主動脈瓣與肺動脈瓣亦可被侵犯。

少數二尖瓣脫垂症可續發於其他疾病,如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的馬方氏症候群(Marfan,s syndrome)等。

先天性心臟病中的心房中隔缺損亦常併有二尖瓣脫垂症。風濕性二尖瓣狹窄、肥厚性心肌病變、缺血性心臟病(尤其心肌梗塞後)也可併發二尖瓣脫垂症。

B.臨床表現

如前所述多數病患是毫無症狀,但有些較神經質的病人被告知有二尖瓣脫垂症後才開始產生症狀。

常見的症狀包括非特異性症狀如疲倦、心悸、頭暈、昏倒、呼吸困難、恐慌。

其實這些症狀並不見得是二尖瓣脫垂所引起,有些病人的症狀根本就是焦慮症所產生。

二尖瓣脫垂併閉鎖不全的病人若發生長期不明原因的發燒須考慮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可能性。

C.理學檢查

病患多數較瘦,血壓常偏低,偶有凹胸、直背等胸部異常。聽診時可聽見心縮中期敲擊聲(click)、或心縮末期雜音(二尖瓣閉鎖不全嚴重時可以是全收縮期雜音),但不同時間聽診可有不同發現。

站立、閉氣用力等可減少左心室容積,或增強心室收縮的情況可使心縮中期敲擊聲提早出現,並使心縮末期雜音更長。

相反地蹲下或服用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則可延後心縮中期敲擊聲的出現,並使心縮末期雜音縮短。

D.實驗室檢查與診斷

1.心電圖:

多數正常,唯亦可出現與T波的變化與各式各樣的心律不整。

2.心臟超音波、雙面超音波:

可見二尖瓣瓣葉鬆弛、冗長、變厚,且於心縮期脫垂突入左心房。彩色杜卜勒超音波可輕易診斷出二尖瓣閉鎖不全的存在與嚴重度。

經食道超音波更可看出瓣葉、腱索、二尖瓣環的細微變化,如有腱索斷裂更可清楚診斷。

3.鉈-201心肌攝影:

可鑑別診斷二尖瓣脫垂的病人併胸痛與心電圖非特異性與T波變化時是否併有冠狀動脈疾病。

4.心導管檢查:

一般不需要。

E.結 語

多數輕微二尖瓣脫垂症的病人終其一生毫無症狀,且僅有極少數病人會演變成厲害的二尖瓣閉鎖不全、感染性心內膜炎、心律不整、猝死、腦血管栓塞等嚴重併發症。

故對大多數病人充分的解釋、保證與定期追蹤即可,不需把病人嚇出「心臟神經衰弱」。

如果對於自己的胸悶或胸痛症狀有問題,應及早求診心臟專科醫師,以利病情瞭解,減少因病急亂投醫的情形。

 F.二尖瓣脫垂之治療處置

 

一、前言

   張小姐從小就長得高高瘦瘦的,這一陣子經常莫名其妙地覺得胸口緊緊痛痛,有時一下子覺得吸不上氣,一下子又不自主的吸口大氣,而且在胸前常會感覺到心臟很用力的在收縮。

張小姐不勝其擾,於是跑到醫院的心臟內科門診去求助。

經過醫師初步的診察後,醫師告訴她,她的狀況叫「二尖瓣脫垂」。

 

二、什麼是二尖瓣脫垂?

         二尖瓣是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間的一組瓣膜,它主要的功能是控制血流的流向,在左心室舒張時瓣膜則打開,讓左心房的血液順利灌注到左心室,在左心收縮時,瓣膜則緊閉,讓左心室將血液繼續往前至主脈進而供應全身的組織。

二尖瓣是由兩片瓣膜所構成,形狀上有點西方人主教所帶的帽子,所以可稱做僧帽瓣。我們可以簡單把二尖瓣想成是由兩片門板組成,可以往左心室拉開的大門。

而「二尖瓣脫垂」即是這兩片門板(或其中之一)稍寬,以致門關起來時,門板會突出到另一邊(即左心房),稍為厲害點,甚至會讓這扇門關不緊,於是乎就產生了二尖瓣逆流的情形。

 

三、什麼是二尖瓣脫垂症候群?

        在臨床上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真的因為二尖瓣脫垂引起嚴重的瓣膜逆流,導致肺水腫,呼吸困難,這類的病人較少,通常發生在年紀較大的男性,一般需要開心行瓣膜置換手術來治療,

而絕大多數的二尖瓣脫垂都是較輕微,一般是發生在身材高瘦的年輕女性,症狀表現,就像前述張小姐一樣胸痛,呼吸困難,心悸等等,一般習慣把這類症狀稱做「二尖瓣脫垂症候群」。

 

四、二尖瓣脫垂的發生率有多高?

        約5~15﹪

 

五、是什麼原因造成二尖瓣脫垂和二尖瓣脫垂症候群?

         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二尖瓣脫垂目前並不清楚。有些學者提出和遺傳有關,也有極少數的病例是由其他全身性結締組織病變所引起,目前在醫學上偏向於用自律神經失調來解釋。

它在一般人口的盛行率大概是百分之五到十,且大部份的情形都很輕微,所以被診斷出有此情形實在不必太緊張。

 

六、跟遺傳有關係嗎?

        有遺傳因子。

 

七、常見症狀與特徵:

1.胸痛

2.疲倦

3.心悸,心臟多跳了一下或停了一下

4.頭暈

5.呼吸不上來

6.焦慮緊張

7.頭痛

8.運動耐受力差

9.心情起伏大

10.身材瘦,胸骨脊骨異常,低血壓

 八、嚴重後遺症

1.心內膜炎

2.嚴重二尖瓣逆流

3.中風

 九、治療原則

         治療上,對於所謂的「二尖瓣脫垂症候群」的年輕女性,目前是傾向於教育病人藉著生活型態的改變來控制症狀;

例如規則地運動、避免含有咖啡因的食物與飲料、保持生活作息正常並喝足夠的水;大部份的病人都可由這些措施使得症狀緩解甚至不再發生。

也有些醫生主張在症狀發生時,先試著自己去控制症狀,例如胸痛時儘快找個地方躺平把腳抬高九十度,或在覺得呼吸短促時,試著儘可能吸入最多的空氣,然後儘可能慢慢地把氣吐出來。

如果這些辦法都無法控制,醫師通常會給予病患短期小量的乙型阻斷以及少許輕微的抗焦慮劑。

 

十、結論

        總之,二尖瓣脫垂在大多數患者都無大礙,都可以過著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重要的是和醫師的討論、合作以及健康的生活型態。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被誤導及忽略的心臟病【二尖瓣脫垂症候群】

/文/中華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譚健民醫師

某位三十二歲身材高眺纖瘦的少婦,主訴經常發生陣發性的胸口悶痛,尤其在飲用咖啡、濃茶,甚至在空氣不良的環境中,更顯現出心悸的症狀,而且上述的各種症狀都會在激烈運動或勞累後更加明顯;

因此,為此會診心臟專科醫師以為診治;在經過醫師的詢問及聽診後,發現其在左側前胸有-收縮期的心雜音;

因此,建議少婦接受心臟超音波掃描,結果病患被告知有「二尖瓣脫垂症」的現象。

二尖瓣膜是左心室及左心房之間的門閥,其使得左心室在收縮壓擠血液出體循環時,不會逆流回左心房;

而當左心房收縮時,二尖瓣會隨著張開以使飽和氧氣的血液能進入左心室,以供應全身組織或器官氧氣及養分的需要。

由於支持二尖瓣瓣膜的周圍結締組織如腱索或乳頭肌發生病變,或者腱索異常冗長時,則會使得心臟在收縮時,二尖瓣無法完全對合開關,使得二尖瓣脫垂入左心室,而形成「二尖瓣脫垂」。

大部份的「二尖瓣脫垂」罹患者在臨床上不具有任何症狀,少數病患在經驗豐富的心臟專科醫師聽診之下,被發現有特異「喀喇」的心雜音,再經過心臟超音波檢查才被診斷出來。

根據流行病學之探討,「二尖瓣脫垂」之發現率佔正常人口群的1至7%不等,其中年輕女性較男性為多,大約二比一左右;

雖然,絕大部份的人沒有症狀,但少數人可能合併「二尖瓣閉鎖不全」的症狀,而產生心律不整、胸痛甚至昏厥的表徵;但由於「二尖瓣脫垂」而猝死的個案,畢竟是少數。

一般而言,無症狀的「二尖瓣脫垂」,是不需要任何藥物治療的,但必須針對此病症向病患解說清楚,才不會引起病患不必要之疑慮;

而對於少數出現症狀的病患而言,或可以請教心臟科醫師,定期給予藥物治療(如Inderal);

但已發生二尖瓣閉鎖不全的病患,則必須定期追蹤檢查;其中少數個案會導致心內膜炎,甚至因心臟收縮產生心衰竭的現象;此類病患則需要考慮外科手術換置新的二尖瓣。

總之,「二尖瓣脫垂」只是心臟解剖學上的異常,假若臨床上無特殊的症狀,病患無需過於驚慌及憂慮;但由於此類病患多少都存有精神上的焦慮,輕微的鎮定劑或可以幫助病患解除精神上的壓力。

 ......................................................................................................................................

對付最難測的心臟病


電視劇裡最典型的一幕:一個人痛苦地捂住前胸。

事實上,不只胸痛是心臟病發的前兆, 還有更多容易忽略的症狀,必須警覺,才能安心保命。

一位40多歲的體育老師平日勤於慢跑、健行、打桌球,一向身強體健,卻不幸在爬樓梯登高比賽中,疑因心肌梗塞猝死。而他生前除偶有痛風症狀,並沒有任何心臟病史。

 隨後,又傳出一位180多公分的女老師,疑因心臟意外溺斃在水深150公分的泳池。

天氣轉涼,早晚溫差大,又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

心臟病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的第3、第4大死因。

衛生署前一陣子公布國人心血管疾病盛行率,指出15歲以上國人,每19人中就有1人有心臟病,65歲以上老人,更高達每5人中就有1人。

根據健保統計,91年的心臟病住院費用達77億元,急診為1億3千萬元。

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年有165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相當於每天有超過4萬5千人因此喪命。至於台灣,去年每天有高達31人死於心臟病。

心臟病發作,醫學上稱為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可能是冠狀動脈疾病的結果。

當動脈中形成脂肪或斑塊,會妨礙血流,甚至形成阻塞。如果心臟的血流嚴重不足甚至得不到血流,心臟得到的氧氣不敷所需,部份心臟肌肉就會缺氧甚或死亡。

心臟病發作會傷害心臟,嚴重時導致猝死,並且在心臟留下結痂組織。

一旦結痂組織夠大,就可能心臟衰竭。 猝死,如同深夜擅闖空門的賊,是心臟病眾多禍害中最嚴重的一種。每100個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症)病人中,有60人第一次發病就猝死。

冠心症一般要血管狹窄到70%以上,才會有症狀。不過,即使狹窄80%,如果不增加耗氧量(例如運動、提重物、發怒等),仍有足夠的氧氣供應心臟肌肉所需,在休息狀態下,病人也不會有異狀。

 

........................................................................................................................

 

心肌梗塞最典型的一幕:一個人痛苦地以手掌或握拳,捂住前胸。

病人求診,常不會講「痛」,而是以「悶、緊緊的、鬱卒、綁綁的、好像被一塊石頭壓住、被大象的腳踏住……」等等多采多姿的語彙形容,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部主任葉森洲觀察。

胸部不適,病人懂得及時求醫,但著名的《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2000年的一篇研究,針對全美約4萬3千多個心臟病人調查,卻憂心地指出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在沒有胸痛的情況下,因為心臟病發被送進醫院。

而且沒有胸痛的心臟病人死亡率比一般心臟病人高了兩倍。部分原因是前者延遲就醫時間,同時醫生也無法及時診斷出他們的病況。

1.除了胸痛外,還有哪些心臟病症狀容易被忽略,卻是重要的警訊?

2.轉移的痛

心臟病,不是只有胸痛!「更詭異的是,有的病人不會胸痛,只有其他部位痛,」葉森洲指出。

有胃潰瘍的蕭先生,最近有天上腹疼痛,他懷疑舊疾作祟,去看醫生,醫生也持相同看法,開藥跟胃乳給他。

但蕭先生回家吃了藥,疼痛仍不減,還一連痛了10小時,意識開始有點恍惚,家人趕緊送他急診。結果一檢查,蕭先生原來是心肌梗塞,馬上被醫師送進開刀房救命。醫生事後告訴家屬,因為隔了10小時,病情才會嚴重惡化。

不像膚表受傷,痛在傷處,內臟引起的痛可以轉移,也就是病人感覺痛的位置跟實際引發痛的部位,有時不在同一處。

所以,心臟病發有時因為痛的位置靠近橫膈膜,會往下轉移,以上腹痛表現。

不過,「肚臍是分界點,(心臟病)很少痛在肚臍以下,所以下腹痛較不用擔心心臟病,」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晨恩說。

心臟病也會往上轉移,大部份出現下顎痛,較少出現上顎痛;出現頸部痛,有時會到後頸部,但幾乎不會痛到頭頂。

有時也會痛到後背(上背部),或沿著小指側(手臂內側)出現手臂痠痛症狀。

正因為轉移痛的部位不一,一般人又容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葉森洲常碰到病人因下顎痠痛,以為蛀牙發作,跑去看牙科;

喉嚨痛,跑去看耳鼻喉科;後頸痠痛,以為脊椎有問題或五十肩,跑去看神經科或復健科;手臂痠痛,跑去看骨科……等等不一而足。

往往拔了牙,治了發炎的扁桃腺,或拼命做復健,情況不見好轉,才發現原來是心臟病作怪!

但一般人要怎麼區別呢?醫師建議,如果運動並沒使用會痛的那塊肌肉群、關節,卻還引發症狀,就要高度懷疑。

3.喘、呼吸急促

有人以呼吸困難、喘為訴求。

江晨恩提醒,尤其一些同時有糖尿病的心臟病人,因為糖尿病會產生神經病變,常有無痛性心肌梗塞——病人可能突然喘起來,但沒有胸痛。

他最近碰到個病人,經他檢查告知對方「上週曾發生心肌梗塞」,病人卻因為當時只有喘,沒有胸痛,而不自覺。

 比起運動性氣急這類的「喘」,起坐性氣急(坐著沒事,躺著時較喘)可能更易被忽略。
  
例如,有些人白天坐著看電視可能好好的沒事,但躺著睡覺時因為血液比較多回流到心臟,心臟相對唧出較少血量,多餘的血液堆積在肺部,影響血液、氧氣的交換,而覺得喘,得坐起來,因而影響睡眠品質,葉森洲指出。

4.頭暈

運動時,需氧量增加,但因為心臟衰竭,流到腦的血液量不夠,人因此暈眩。

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曾做過氣球擴張術,打通心臟阻塞血管。

他回憶曾經好幾次打網球後感到暈眩,需要平躺才能恢復,當時卻不知道這是心臟病的早期徵兆,誤以為運動過度。直到做健康檢查,他在跑運動心電圖項目時暈倒,才知道得心臟病。
心悸、盜汗或蒼白

有些人心肌缺氧是以心悸表現。所謂心悸,指的是感覺得到自己的心跳。另外,不同於以往運動冒熱汗,冒的反而是冷汗。

5.無法解釋的疲倦、虛弱、焦慮

平常活動體力許可,不會產生症狀,現在卻開始有症狀。

例如,以往走30分鐘以上不會累,現在走一、二十分就累;或稍微走一下就沒有力氣;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不感興趣。

阻塞70%以上,症狀已經多采多姿了,「更何況塞30、40%那些沒有症狀的人?」葉森洲指出,這些人可能照玩劇烈運動、照吃美食,絲毫無恙,直到某一天「去爬摩天大樓突然出事,」他比喻。
  
因為,冠心症引起的心絞痛分「穩定」跟「不穩定」兩類。

不穩定心絞痛的人,雖然血管狹窄的程度有可能較輕微,但血管中的粥狀斑塊突然破裂,形成血栓(血中的血塊),沒有完全堵住血管,仍有一點點血流。

穩定心絞痛是平常沒症狀,但運動(勞動)時症狀才出現;不穩定心絞痛是即使休息也會有症狀,一樣可能出現包括胸痛、喘、冒冷汗、頭暈、心悸等一種或多種症狀,甚至致死。
  
心臟病如同隱形殺手,有的症狀輕微到讓人難以察覺,或不是那麼典型的症狀,一不留「心」,恐怕得付出昂貴的代價,特別是當沒有「痛」這個症狀時。
  
今年6月一篇由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醫學中心所做的研究報告更發現,亞裔美國人很高比例有無痛的心肌局部缺血,影響日後心臟病發作。
  
無症狀心肌局部缺血是動脈逐漸窄化,限制血流到心臟,但和一般的心肌梗塞不同,它不會引發疼痛或其他症狀。有這種情況的人埋下日後的心臟問題,包括心臟病突發。
  
這個研究發現,有心肌梗塞的病人中,只有30%的亞裔美國人曾發生胸痛,但有83%的白種美國人曾有胸痛症狀。

不過,亞裔美國人比白種人更容易有其他症狀,包括運動後喘、氣促(亞裔美國人有63%,白種人36%);疲倦(59%:22%);以及心悸(65%:24%)。

研究人員建議,亞裔美國人應採取更積極的態度,對心臟病做早期檢測與管理。
  
「任何亞裔美國人在爬高或爬兩層樓,抱怨呼吸淺短氣促、容易疲倦,或年過45,應檢查是不是有心肌梗塞疾病,」負責這項研究的安東尼‧常醫師指出。

有高血壓、糖尿病或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更得特別注意。

女人心難測

另一方面,女性心臟病人也容易出現非典型症狀。

「女人心難測!」葉森洲笑道。男女病人假如都有典型的狹心症症狀(胸悶、胸痛等),經由檢查,約90%以上的男病人會找到血管阻塞超過70%的病灶,但可能只有70%的女病人是真的有問題,剩下30%的女病人雖有典型症狀,卻沒有嚴重問題。
  
「這表示女性冠心症病人,症狀就算典型,也不見得有問題,更何況非典型!」葉森洲說。
  
事實上,不少研究顯示,女性較少發生與心臟病有關的胸痛,反而比較容易在病發前,感到疲倦或嘔心。

這些看似平常的徵兆,讓女性難以預防。
  
美國心臟協會指出,在美國三分之二的女性猝死,肇因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男人約一半。
  
最近一篇發表在權威心臟醫學期刊《循環》的報告,針對515名在受訪4~6個月前曾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女性做調查,指出95%的女病人事後回憶,她們在病發的一個月前或更久之前,出現了新的或不同以往的症狀。
  
重要的發病前兆幾乎令人難以跟心臟病聯想在一起:只有少於30%的女性在心臟病發前,曾有胸痛或胸部不舒服感,卻有高達70%的女性曾有不尋常的疲倦感,其次是睡眠不正常、失眠(48%);呼吸急促、喘(42%);消化不良(39%);焦慮(35%)。
  
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時,將近一半的女性(43%)沒有「胸痛」這個最典型症狀,反而有超過一半的人出現呼吸急促(58%)、虛弱(55%),或不尋常的疲倦感(43%)、冒冷汗(39%)、暈眩(39%)。
  
「消化不良、睡眠失序或手臂虛弱無力,這些許多人日常生活會經歷的,在此研究中被許多女性視為急性心肌梗塞的警訊,」研究負責人、美國阿肯色大學的麥克史文尼博士指出。

不過,她提醒,因為受訪者所指症狀的發生頻率與嚴重度差異相當大,必須再深入研究這些症狀到哪個程度,才有助於醫生、病人預測心疾。

什麼樣的「痛」會要命?
  
因為心臟病發的症狀複雜難解,除了平時要多關心自己的健康外,求醫時也要告訴醫生更多資訊。「病人要當個善於說故事的人,」葉森洲建議。

關於「痛」,你可以注意一些細節:

1.痛的部位? 

剛發生時,從哪裡痛?痛到哪裡?

2.什麼時候痛?

 是不是跟運動、勞動、情緒有關?這些事情會增加你的心臟耗氧量,增加發病機率;或吃飽飯,血流較往腸胃系統跑,心臟血管狹窄的影響會慢慢顯現;天冷的時候也較容易出現症狀。

另外,痛如果跟你的姿勢有關的,也比較不是心臟病。例如,吸氣,比較痛;擴胸或轉個身比較痛,這都跟肌肉、胸擴活動有關,無關心臟缺氧。

3.痛的特質? 

是抽痛、悶痛、像針在刺,還是像被揍一拳?

4.伴隨症狀?

 冒冷汗、手發麻或痛到嘔吐等?如果你發生無法解釋跟持續的胸痛,特別伴隨其他症狀,如喘或除了胸痛外,轉移到一或兩手臂或頸部,要趕快去掛急診。

5.痛多久? 

江晨恩指出,心絞痛的時間單位是「分」,大概痛1~30分鐘以內。如果痛幾秒或幾天,比較不像。但如果胸痛超過30分鐘,應懷疑心肌梗塞,趕緊求醫保命。
  
心絞痛是通往心臟的動脈血流暫時受阻而引起胸痛,但不像心肌梗塞,前者不會造成心肌壞死,當壓力解除(例如適度休息)或服藥,胸痛就停止。
  
另外,胸痛時含硝化甘油舌下含片(一種心臟病用藥)的反應時間也可當做判斷標準。如果含了後,1~5分鐘有反應,胸痛症狀緩解,比較像心絞痛。

一般如含下去,不到1分鐘就緩解,比較不像心絞痛,因為藥效還沒發揮;或超過20分鐘,藥效早應發揮,症狀卻沒緩解,也不像。

痛的變化程度也是重點。是一開始最痛(主動脈剝離)?還是持續漸進的痛(心肌梗塞)?
6.痛的年限? 

如果已經痛20年,可能比較沒關係。但第1次、第2次的痛,尤其痛到嘔吐,要非常小心,葉森洲提醒。
7.自己怎麼處理? 

例如,痛得起身吐,吐完就好了?或喝杯水就好了?

多關心自己一點

「灰色地帶太多了,」多位心臟科醫師感嘆心臟疾病的無情。

但也不用太過驚慌,硬要對號入座,覺得自己的心跳似乎快要罷工。

最重要的還要考量有沒有危險因子,例如是否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性別、年齡等。

「如果沒有危險因素,你有症狀,也不一定是心臟症,」江晨恩提醒不必太過焦慮。

不過,一般人無從考量起,如有症狀,可以求教醫生。身體如同一部不停做工的機器,當它運轉不順,發出嘎嘎聲響時,多留心,及早接收到求救訊號,就可幫它適時潤滑、保固。
  
尤其許多醫師觀察,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今年春,中部甚至有好幾個正當壯年的醫師,無預警地因心肌梗塞而死。
  
永遠別輕忽身體警訊,你將是個「好心」人! (審稿專家: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部主任葉森洲)


Q&A......關於心臟病的疑問

Q:什麼是心雜音?

心臟內血流產生的聲音,叫做心雜音,是醫生以聽診器放在病人的胸部心臟部位所聽到的。

大部份的心雜音屬於良性,但必須由心臟科醫師來判別,必要時做超音波確診。

Q:什麼是二尖瓣脫垂?

二尖瓣介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當心臟舒張時,二尖瓣打開,讓左心房的血液流到左心室;心臟收縮時,二尖瓣關閉,血液流到大血管而不逆流回左心房。

一旦心臟收縮時,二尖瓣向左心房凸起,叫做二尖瓣脫垂。
  
有人估計有五分之一的20~50歲女性有二尖瓣脫垂。大部份二尖瓣脫垂的病人沒有症狀,而很多年輕女性的胸痛、胸悶、心悸、喘等問題,跟二尖瓣脫垂有關。
  
不過,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晨恩指出,95%以上的脫垂屬於輕度,只有當脫垂後,瓣膜閉鎖不全很厲害,血液重度逆流,病人較危險;或二尖瓣脫垂合併重度心律不整,也較危險。
  
二尖瓣脫垂可經由心臟超音波來診斷,診斷確立後,醫生會依照病人的臨床症狀決定是否藥物治療。
  
另外,二尖瓣脫垂與細菌性心內膜炎有關。所以二尖瓣脫垂嚴重度如果在中等以上,接受牙科治療、照胃鏡、大腸鏡或外科治療前,要提醒牙醫師或外科醫師給予適當的抗生素,避免感染心內膜炎。

Q:什麼是主動脈剝離?

動脈壁有三層,發生主動脈剝離時,血液穿過內層,到達中層,沿著血管走向,整個主動脈像被刀子切割,有破裂的危險。

主動脈剝離一部份是先天因素,但大部份與動脈硬化有關,屬於心臟病的急症,危險性很高,偏偏平常沒有症狀,不過這類病人多有高血壓病史。
  
發生主動脈剝離,病人感覺到的痛是蔓延的:通常從前胸痛到背後,甚至痛到腰部、下腹部,有時到下肢;也可能由下往上蔓延,端視發生剝離的位置。
  
另外,病人會痛得受不了,而且一開始最痛,嚴重會痛到面如死槁,全身大量冒冷汗,之後痛的程度較減緩。而痛的時間會很長,至少30分鐘、1小時以上。
  
但也有不典型的主動脈剝離。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部主任葉森洲指出,這類病人的血管剝離後,形成的血塊像擋土牆一般,填滿空洞形成另一個血管壁,「沒有讓土石流繼續,」所以都沒有症狀。

幸運的人可能做身體檢查等,被發現嚴重主動脈剝離,及時救治。也有人在不知情下,血管突然破裂而致死。

為什麼會心臟病發猝死?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晨恩指出,心臟病引發的猝死,一大原因是血管問題(冠狀動脈心臟病),

此外還可能因:

A.心臟肌肉異常

例如肥厚性心肌病變,亦即左心室中隔太厚,阻塞了心臟唧出血到主動脈的通路。形成原因主要是先天遺傳或自己的細胞突變。國外統計,發生機率約萬分之一。
  
這類病人平常沒什麼症狀,一旦劇烈活動,交感神經興奮度很高時,心臟收縮力變大,心臟內的阻塞變得更明顯,瞬間血無法打到主動脈,冠狀動脈因此血流降低,造成廣泛的心肌缺氧,產生心律不整而死。
  
肥厚性心肌病變因為沒有症狀,幾乎無從預防起。

但做心電圖會看出一部份問題。如有異常,醫生會聽聽有沒有心雜音,正確診斷只要做超音波或心導管即可。

B.傳導異常:

1. 原發性心律不整

例如WPW症候群,因為胚胎發育時的缺陷,使得心臟傳導組織除正常路徑外,多了一條路徑(accessory pathway)。這種先天造成的WPW病人發生機率約千分之一。
  
心臟收縮才能把血打到全身,要收縮得靠電流訊號傳導。一般正常的傳導路徑由竇房節傳給房室節,妥善調節心臟的舒張、收縮。WPW病人因為多了一條路徑,產生心房震顫(每分鐘速度可到350跳以上,正常是每分鐘60~100跳)時,可能進而引發心室震顫,心室速度有時高到250、300跳以上,而有猝死的可能。
  
WPW症候群可經由做心電圖看出。不過,這類病人也不一定有症狀,有時候一部份人會心悸。經由心臟內科醫師做電燒術,可燒掉多的傳導路徑。

2. 先天性QT間期延長症候群

因為心肌細胞膜的離子通道突變,造成心臟舒張異常。這種病平常也沒症狀,事實上發生先天性QT間期延長或心肌病變的,很多都是年輕人。女性也較容易發生QT間期延長,因為天生女性的QT間期比男生長。
  
除先天因素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藥的副作用,也會發生QT間期延長而猝死,包括一些感冒藥、胃腸藥、精神科藥,所以民眾服藥,一定要先細讀藥物說明。


二尖瓣脫垂
  正常人中,約5%-15%有僧帽瓣脫垂症候群。當僧帽瓣有發炎,退化性病變時,使得僧帽瓣發生脫垂定產生封閉不全時,需要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並注意預防細菌性心內膜炎的發生。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何謂先天性心臟病

A.認識正常的心臟 
 心臟心臟約於受孕後第三週開始形成,第八週完成。位於胸腔中間偏左的部位,約拳頭般大小;心臟以「心中膈」分為左心、右心,每一邊又分為上、下,上為心房,下為心室,共有四個腔室。

左心房接受來自肺部的鮮血(高氧血),經由左心室及主動脈,送到全身。

由全身流回來的靜脈血(低氧血)經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動脈送到肺部接受氧化,再回流至左心房,如此週而復始。
   
 

B. 何謂先天性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逝心臟及大血管在受孕第3-8週期間發育受阻或失常所造成的心臟缺損,大約每一千個兒新生兒中,有8-10個患有此病。

先天性心臟病之原因不明,但可能是綜合了環境與遺傳的各種因素,加上懷孕初期的各種因素(如:懷孕初期約3-8週時受病毒感染)互為影響,使胎兒心臟發育受阻,造成畸形。
 
C.先天性心臟病的種類 

  根據調查,五歲至十八歲的學童約有百分之一患有心臟病,如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川崎病、心律不整等。

這些病同都需要早期診斷、治療並且定期追蹤。以免病童在日常生活或運動中突然死亡。
 

          
 
 
1. 心房中膈缺損(ASD) 
 

 心房左、右心房中隔有了破洞的時候,稱為「心房中隔缺損」。因左心房壓力較大,部分乾淨血會循著破洞沖到右心房。

這些多餘的血送到右心室之後,仍然要再送到肺部,如此右心的工作量增加了,經年累月便造成右心的肥大,而送往肺部的通道-「肺動脈」-也因此膨大。

病童病童在嬰兒期不易出現症狀,但隨著年齡的增加,如果血液流量增大,送到肺部的血液增多,造成肺部充血,小孩會有呼吸急迫,運動時呼吸困難或疲倦的現象,且易罹患上呼吸道的感染,而右心也越來越擴大。當右心擴大到一個程度,心臟衰竭就出現了。

病童此種缺損多是單獨存在,很少再合併其他畸型。開刀成功率相當大,手術過程也相當簡單。目前醫界的主張是,如果發現了此種缺損,即使沒有症狀(若分流量Qp/Qs比超過1.5),也該在孩童期,學齡前開刀修補。

近年來由於心導管的技術不斷的進步,直徑小於三公分第二型的缺損,也可以選擇使用「安普拉茲心房中隔缺損關閉器」來關閉缺損,是一種較為簡便的治療方式。

心房 當心臟病童僅是小型心房中隔缺損時,是不需要限制活動的。若病童有明顯的肺高壓或有右向左的分流情形,僅能從事「輕度等長-輕度動態運動」的運動。

若已發生嚴重明顯發紺及大量右向左分流,則病童不適合進行任何運動。

心房中隔缺損修補後如果沒有肺高壓、心律不整或心臟功能不良等情形,病童於修補後六個月就可以不再限制活動了。
   
 
 2.心室中膈缺損(VSD)
  病童左、右心室間的中膈有缺損時,稱為「心室中膈缺損」。這個缺損對心臟的影響就是使左心室部分含氧的鮮血經由此沖向右心室,結果左心室要打到全身的血液量減少,營養供應因此不足,造成發育不良;而右心室的工作量卻因此增加了。

而流向肺動脈到肺部的血也同時增加,這些額外的負擔,不但是浪費,而且也造成心臟的肥大,進而發生心臟衰竭。

病童在新生兒期,由於右心與肺動脈的壓力稍高,可以阻擋左心沖過來的血,所以出生第一個禮拜內,可能還聽不到心雜音。

出生第一個月內,因兩邊交通流量尚不大,即使缺損很大,很少有心衰竭。心室中膈的缺損,因位置與大小的不同,造成的影響也不同。

小的缺損對小孩常沒有什麼影響,大約有1/3到一半的病人,此缺損會自動癒合或變小。中等以上的缺損可容許較多的血量由左心室沖向右心室,使右心額外負擔增加更多,流到肺部血液多,壓力也就增加,結果造成「肺動脈高壓」,心衰竭也就發生了。

若缺損很大,此類嬰兒早期即可發生心臟衰竭,在大哭或呼吸道感染時,偶然可見到發紺現象,這類小孩常死於呼吸道感染及心衰竭。

病童一旦被發現有心室中膈缺損雜音,應該帶給小兒心臟專科醫師診查,為小孩估計破洞大小、位置、心臟狀況及右心、肺動脈壓力是否有增高趨向,來決定繼續觀察或須藥物治療,甚至安排心導管術,進一步鑑定,或開刀矯正。倘若缺損不大,且為膜邊型(第二型),大部份病人是不需開刀,不過須長期追蹤。

對患心室中膈缺損的小孩,不必太限制他們的日常生活。但在治療牙齒、拔牙、摘除扁桃腺、咽喉手術、胃腸、泌尿發炎時,要小心處理,因為心臟有缺陷,細菌容易從外表一個小病灶,跑到心臟去,造成細菌性心內膜炎。

病童若心室中隔缺損很小,心臟功能又正常,患者則多能從事劇烈的運動,因此中、小型缺損的病童沒有活動限制。

至於大型心室中隔缺損的病童僅能進行「輕度等長-輕度動態運動」的運動,而且必須等到修補手術後六個月,才能取消運動限制;如果手術後仍殘留有中、大型缺損或肺高壓、心律不整等變化,仍然要限制運動(限制輕度等長-輕度動態運動)。
  
3.開放性動脈導管(PDA) 
 

 病童胎兒在母體子宮內,還無法自己呼吸做氣體交換工作,完全要靠母親的血液循環來提供氧氣、營養及運送二氧化碳,廢物。

也就是說胎兒只有體循環而無肺循環。但是正常的循環必需有體循環及肺循環,因此在胎兒心臟形成時,會在心房中同產生一個洞,以利相通,另外在兩支大血管--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也有一個管子相通。

如此一來,兩邊血液就可不經肺循環而直接交通,這個管子就是動脈導管。

新生兒出生,開始吸第一口氣時,肺瞬間擴張,此時也開始了肺循環工作,這時動脈導管逐漸失去作用,讓主動脈把鮮血送到全身,肺動脈則把髒血送到肺臟,從此各司其職。

胎兒但有時動脈導管未關閉或閉鎖不全,而這條忘了退休的動脈管,就叫做「開放性動脈導管」。

雖然無發紺現象,但如果通過導管的血量太多,使心臟工作量負荷加大,則身體的活動及生長均會受到影響。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絕大部份的開放性動脈導管,已可用心導管的技術,放置螺旋線圈或安普拉茲關閉器來關閉,以取代開刀。

胎兒若病童的開放性動脈導管很小,不需要限制活動。如果是中、大型的開放性動脈導管,並且已造成左心室擴大者,病童在接受關閉術後三個月且無肺高壓等問題,可以解除運動禁忌。

  
 
 4.法洛氏四合症(TOF) 

  病童法洛氏四合症是在西元1888年法洛醫師發現的先性心臟病,因此命名為法洛氏四合症。

法洛氏四合症主要有四種異常:

a. 肺動脈狹窄:

是此病症主要缺損,因右心室出口變窄,故通過的血量減少。送到肺部進行氣體交換的血液減少而再回左心室的新鮮血液也少,故易使病童得不到營養,而產生發育欠佳情形。

b. 心室中膈缺損:

此缺損較大,因肺動脈狹窄,使右心室的壓力增大,部分血流即由此缺損進入左心室,把髒血和乾淨血混在一起送往全身,而產生發紺。

c. 主動脈跨於心室中膈上方:

易使左、右心室的血液均由主動脈送出,故易發紺。

d. 右心室肥大:

是以上三種異常產生的結果,因右心室拼命想將血液送往肺動脈,經年累月,心肌也就變肥厚了。

胎兒由於心臟內的右至左分流,因此大部份的病童都呈現發紺現象。

但是如果右心室出口只有輕微或中度的阻塞,則心室中隔缺損處可能呈現左至右分流,而嬰兒並不會有發紺現象。

患有法洛氏四合症的嬰兒偶有缺氧性或發紺的發作,此發作經常發生於兩歲前且好發於早晨;發作時病嬰通常呈現發紺、躁動、呼吸急促以及四肢無力,甚至可能會造成抽痙、意識喪失。

法洛氏病童運動時會產生呼吸急促,所以病童常會蹲下以減緩不適。通常病童也有生長發育不良現象。

胎兒開刀矯正是根本治療的唯一方法,但內科處理也很重要,例如:預防脫水,「突發性缺氧」的急救,鐵劑的補充,可減少陣發性呼吸困難的發作。外科療法包括完全手術及分流手術,手術種類須視病童情況而定。

胎兒 病童接受完全矯正手術後,如果右心室壓力正常、沒有明顯的左向右分流或心律不整等情形者,可以不需要限制活動。若有明顯肺動脈瓣逆流、右心室高壓或心律不整者,僅能從事輕度運動(「輕度等長-輕度動態運動」)。 
  
 
 5.主動脈窄縮(COA) 
 

 胎在主動脈的出口並無問題,而在主動脈弓分支附近,突然有一小段變成狹小狀,特別是在「左鎖骨動脈」分支處遠端的下降主動脈部份。
a.胎兒一般症狀:

胎兒多數人開始都是無症狀,常因有高血壓,進一步檢查,才知道是 胎兒併發症:頭痛、流鼻血、腦出血、中風等。

b.胎兒一般處理:

若已診斷確定,且有顯著狹窄,可用氣球導管擴張術或是開刀治療。

胎兒輕度主動脈弓窄縮的病童不需限制運動種類。若主動脈弓窄縮屬中、重度,則建議進行「輕度等長-輕度動態運動」的運動即可。

當患者於術後沒有症狀且血壓正常者,可於術後六個月開始運動,但術後第一年內仍應避免激烈運動(包括「重度等長-輕度動態運動」、「重度等長-中度動態運動」、「重度等長-重度動態運動」)。    

6.大血管轉位(TGA) 
 

 胎兒本症主要是兩支大動脈轉變位置。由心臟發出去的兩支大動脈,為「主動脈」(由左心室發出)及「肺動脈」(由右心室發出)。

此兩支大動脈如果互相轉變了位置,結果主動脈由右心室出來,肺動脈由左心室出來。
胎兒主動動脈由右心室發出。

其結果是,已用過而待清洗的「髒血」,無法送至肺臟清洗,卻由主動脈送到全身各組織。身體一再重覆的使用這些低氧的血液,越使用氣量越少,生命也就危在旦夕了。

病童因此一出生或幾個禮拜內就會發紺,而且越來越厲害,也可能馬上有呼吸短促、困難的現象,最慢四個月就會心衰竭而且心臟擴大。

肺動脈由左心室發出,因此左心房乾淨的血,被左心室送往肺動脈又送回去肺臟再氧化一次,造成了浪費。

這些鮮血,在肺臟中反覆來回氧化,卻找不到通路,送到身體各器官去使用。在身體組織反覆使用的低氧髒血,卻找不到路徑送回肺臟去氧化,兩個循環互不相干,致使身體越來越缺氧。

胎兒本症與「法洛氏四合症」是發紺性心臟病中最常見的兩種疾病。患此種缺損以男嬰居多,有些有糖尿病的家族史。有一半合併心室中隔缺損。

如果沒有補救性的其他畸型併生,例如「開放性動脈導管」或「心房中隔缺損」,通常會在嬰兒期死亡。

任何出生體重正常的新生兒,有不明原因的發紺、呼吸窘迫、心跳過快要考慮本病。此種新生兒生下就要注意保持體溫、使用氧氣及前列腺素(PGE-1)保存動脈導管不關閉,並立刻送到有小兒心臟科、心臟外科及加護病房的教學醫院去急救。

胎兒若病童是接受血管交換手術者,術後心臟恢復正常大小、沒有殘餘缺損、心律不整等問題,手術六個月後就不需要限制活動,不過仍應該避免重度「等長運動」(包括「重度等長-輕度動態運動」、「重度等長-中度動態運動」、「重度等長-重度動態運動」)。

如果病童手術後的血行動力學有異常或心室功能不良,僅能從事「輕度等長-輕度度動態運動」、「輕度等長-中度動態運動」、「輕度等長-重度動態運動」及「中度等長-輕度動態運動」的運動。

  

 7.肺動脈瓣狹窄(PS) 

  胎兒肺動脈瓣膜狹窄是指右心室到肺動脈之間的血流受到阻礙。肺動脈是把全身流回心臟的髒血,送到肺部去的大通道,如出口變窄了,能通過的血量漸慢,如嚴重肺動脈瓣狹窄,合併右心房至左心房分流,則會出現發現缺氧現象。

胎兒狹窄的部位包括瓣膜底下的漏斗部,瓣膜之上或瓣膜本身,而以瓣膜本身狹窄最常見,佔90%以上。大部份輕度或中度肺動脈狹窄的病人,常常沒有症狀。

嚴重肺動脈瓣狹窄時,由於右心室壓力過度負荷,可能導致右心室衰竭。

此時病童運動時會出現症狀,或是出現肝腫大、四肢水腫等。目前是以氣球導管擴張術來治療肺動脈瓣狹窄,是非常有效且安全的療法。

胎兒輕度肺動脈瓣狹窄且右心室功能正常者,可以從事各類運動。而中、重度肺動脈瓣狹窄的病童僅能進行輕度運動(「輕度等長-輕度動態運動」),因為大部份的患者此時多已產生右心室肥厚的現象,劇烈運動所引起的右心室收縮壓升高,會加重右心室的負擔。

胎兒病童於接受心導管氣球擴張術後一個月或外科手術後三個月,心室功能恢復正常者可以不限制運動,除非仍然殘留中度以上的右心室出口的阻塞,尤其又隨伴有右心室擴大者,運動才需受到限制。
    

8.主動脈瓣狹窄(AS) 
 

 胎兒是主動脈瓣的瓣膜變厚彼此粘合所引起,但是有的病例是在主動脈瓣上方或下方狹窄。

左心室通往主動脈的出口,變得狹窄難以通過。

a.輕微--沒什麼症狀,只有「心雜音」而已。

b.嚴重--由於鮮血無法順利、由主動脈運到全身,造成心肌缺血、心絞痛、暈倒或突然死亡,較

嚴重需以外科手術或心導管氣球擴張術予以撐開該狹窄的瓣膜。

胎兒若為輕度主動脈瓣狹窄的病童可從事各種運動,中度狹窄者需將運動限制於「輕度等長-輕度動態運動」、「輕度等長-中度動態運度」、「中度等長-輕度動態運動」三類,對於嚴重主動脈瓣狹窄的病童必需禁止從事任何運動。

由於在中度到重度的主動脈瓣狹窄時,運動可能導致突然的昏厥甚至死亡。病童於接受心導管或外科手術治療後如果仍殘留狹窄者,仍須遵循上述運動限制。   
 

9.  心內膜墊缺損(ECD)  

  胎兒完全性心內膜墊缺損,包括心房中隔下部缺損,二尖瓣前葉及三尖瓣隔葉的裂縫,因而造成只有一個大的共同瓣膜通到兩側的心室,除此之外還有心室中隔損。

這種病人通常在心房及心室都有由左到右的分流,此外若有明顯的二尖瓣裂縫,則將造成二尖瓣關閉不全。肺動脈高血壓及肺血管阻力變大是常見的。

若持續增高,則會增加右到左的分流,而產生嚴重的發紺。病童會出現運動不耐受性,容易疲勞,易反覆得到肺炎、鬱血性心衰竭及生長發育不佳。

若病童在接受內科治療後仍然呈現心衰竭,嚴重的二尖瓣關閉不全或肺動脈高血壓,則必須施行外科手術,藉由手術修補心房中隔缺損、心室中隔缺損,並將共同房室瓣分為二尖瓣及三尖瓣,並重建二尖瓣。

嬰兒時期的死亡率約為10%-25%。依左向右分流的程度及肺血管阻力大小及二尖瓣關閉不全嚴重度而定。

嬰兒期死於鬱血性心衰竭相當常見,因此完全性心內膜墊缺損,需及早施行外科手術。

新生兒時期的外科手術較為危險,手術若能延緩到嬰兒兩個月以上則危險性大為降低。但如手術前已發生明顯的肺動脈高血壓,則預後較差。
   

10.風濕熱 

  風濕熱是由甲群鏈球菌引起的 

  人體的上呼吸道受到甲群鏈球菌感染後,引起急性咽喉炎(包括扁桃腺發炎),會有發燒、喉嚨痛等現象。

一百人中約有一到三人會因而引起風濕熱。風濕熱的症狀很多,其中以心臟發炎最嚴重,也就是風濕性心臟病。因其常侵犯心臟瓣膜組織,故又稱為瓣膜性心臟病。

鏈球菌容易造成普遍的的感染

鏈球菌是屬於細菌的一大族,可在分為許多小群及小型,上呼吸道的感染主要是由甲群的溶血性鏈球菌所引起,經人與人的接觸,甲群鏈球菌藉著呼吸道的飛沫擴散在空氣中,此情形最常發生在學校和家庭,因此造成兒童的普遍感染。 
 

風濕熱的症狀
  A.主要病徵
 

1.心臟發炎
 2.多發性關節炎(手、腿部關節紅、腫、熱或痛)
 3.小舞蹈症(用餐時碗筷拿不穩、甚至掉落地上,或全身不隨意運動)
 4.輪廓性紅斑(軀幹、四肢近端的皮膚產生紅斑)
 5.皮下小結節(手 、腳踝或其他四肢骨頭上面的皮膚有綠豆至紅豆大小的結節)

B.次要病徵

 1. 發燒
 2. 多發性關節痛
  3.血液中可以找到體內發言的徵象
  4.心電圖異常
 5. 曾經得過風濕熱或風濕性心臟病
 
C.  風濕熱的診斷基準 
 

 主要病徵並不是全部同時發生 而是已一種或二、三種先後獲同時發生。 
 

D.風濕熱的預防方法
1.  初發的預防

五歲以上兒童、青少年及中年人,有喉嚨痛、咽喉發炎時,經醫師診斷為鏈球菌感染時,應給予盤尼西林或其他有效的抗生素注射,或口服時天的抗生素,作為徹底治療。

2.再發的預防

凡發生過風濕熱或風濕性心臟病的人。因接受長效盤尼西林肌肉注射,每三或四星期一次。不適合打針者可每天口服盤尼西林。

對盤尼西林過敏者,可每天服用其他種類的抗生素以長期預防,直到醫師認為可停止為止。
 

@@@.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的發生與治療
 
風濕性心臟病的生存率與預防的關係

下面是臺大醫院小兒科1946年至1975年風濕熱及風濕性心臟病232名病人的長期調查圖,圖中顯示病人的生存率與預防的關係。

(A)做到定期注射盤尼西林以預防風濕熱再發者,90%以上存活;
(B)預防偶爾中斷者近90%存活;
(C)預防半途而廢者,僅約一半存活。
 
11.川崎氏病症候群 

  川崎病的病因至今未明,它的主要病徵為持續發燒五天以上,且併有下列症狀時即可判斷。

川崎病的重要合併症是冠狀動脈發炎、擴大甚至導致血管瘤,造成心肌缺氧及梗塞等。

如果不加以妥善治療,每一千例中有一至四人會因而死亡。 需要使用免疫球蛋白及阿斯匹靈等藥物治療,並定期追蹤冠狀動脈之病變。
 
12.二尖瓣脫垂 
 

 正常人中,約5%-15%有僧帽瓣脫垂症候群。當僧帽瓣有發炎,退化性病變時,使得僧帽瓣發生脫垂定產生封閉不全時,需要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並注意預防細菌性心內膜炎的發生。
 
13.心肌病變 
 

 心肌病變可分為擴張型(dilated)、肥厚型(hypertrophic)或限制型(restrictive)三種。
擴張性心肌病變


 
 
14.心律不整
  正常人的心律是由心房的竇房結(如圖)起動,傳至房室結,及心室傳導系統,使心室收縮,發生規律的心跳。

當這些心臟傳導系統發生病變時就會產生心律不整。心律不整的種類很多,有的是良性,只要定期追蹤即可。有的則需要用藥物治療,或以心導管燒灼術切除不正常的傳導系統。
 
15.功能性心雜音 

  又可稱為機能性或良性心雜音。據統計約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正常孩童具有此功能性心雜音。有些嬰幼兒或兒童的心臟構造和血流完全正常,卻也出現心雜音。

這些雜音通稱為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無害的心雜音。在醫生常規的聽診檢查時,有超過 30% 的兒童可能會有這種所謂的『無害的心雜音』,在 3 到 7 歲的兒童最常被聽到。

這種雜音可能會因發燒、感染、緊張、興奮、運動、焦慮或其他導致心輸出量增加的原因而增強;這也就是許多因感冒、發燒或其它毛病求醫而被醫師聽到心雜音的原因。

是因心臟內血流方向,速度的改變,有時可產生心雜音,如同橡皮管內水流偶而會產生聲音。這種雜音對小朋友不造成任何病變。因為是正常的心臟,故不用追蹤檢查。
 
16.高血脂症與高血壓 
 

A.高血脂症

當體內的三甘油脂及膽固醇超過正常值時稱為高血脂症。其中之低密度脂蛋白,最會造成動脈硬化,嚴重者可造成心肌缺氧、梗塞,危害生命。

 預防方法為食物控制、規律的預動及藥物治療。

B.高血壓

一個人的血壓,分收縮壓及舒張壓。當血壓測定值兩次以上超過正常標準時,可以診斷為高血壓。

孩童期高血壓的發生通常是有原因的,如腎臟病、內分泌疾病及腫瘤等。此外如主動脈狹縮時也會發生高血壓。

早期找出原因,加以治療。平常多運動,少攝取食鹽等,可減少高血壓的發生。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學撞到臉 ,竟撞出動脈瘤性骨囊腫(aneurysmal bone cyst, ABC)

同學撞到她的臉頰不過1、2秒時間,卻害她手術9個小時!

家住南投的一位小五女生去年10月在教室被嬉戲的同學撞了一下右臉頰處,雖然時間很短暫,當時她只覺得有一點點痛,沒想到被撞到的右臉頰越腫越大,腫到她的右眼視線都快被遮住。

父親擔心女兒的容貌受損,帶她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求診,檢查發現原來這一撞,撞出她已有的「動脈瘤性骨囊腫」。

今年1月間,開刀切除骨囊腫,這名女童的右臉頰骨頭已被動脈瘤性骨囊腫侵蝕成薄如蛋殼,手術切除外,還得再補人工骨頭,花了整整9個小時,才恢復她的原貌。

女童的父親昨天表示,當時在手術室外枯等,嚐到什麼是「如坐針氈」、「度日如年」的滋味,手術後6個月,女兒才覺得自己漸漸恢復正常了。她的父親昨天呼籲,小朋友追趕跑跳碰,一定要注意安全。

被同學撞成半邊臉腫如豬頭的小女生昨天表示,被撞怕了,現在只要看到同學追來跑去,她就趕快讓路閃人。

中國附醫整形外科醫師周爾康昨天指出,「動脈瘤性骨囊腫」是一種少見的骨性囊腫,發病的骨頭內,會產生空洞化,充滿了不正常的血管組織,一般都發生在四肢,長在臉上極少。

他表示,「動脈瘤性骨囊腫」是先天造成的,不被撞,也許自己也會發作,通常約在20歲前發作,但不被撞到,也有可能終身不會發作,約4成至5成患者,發病前,都有被撞或扭傷、被夾傷的經驗。

周爾康指出,一般被撞後,第三天會最腫,接著會逐漸消腫,如果腫脹部位非但沒消,反而越腫越大,就要馬上就醫檢查。

如果動脈瘤性骨囊腫不治療,不斷膨脹會使骨頭變薄,有骨折、出血的危險。

治療的方式是請放射科醫師先把骨囊腫的主要供血管用栓塞藥物填滿,減少手術當中的出血,把骨囊腫分離出來之後,完整切除,如果僅局部切除會有復發問題,約70%-90%可獲控制,得合併放射線治療;全部切除則必須配合植骨重建。

............................................................................................................................................

 

動脈瘤性骨囊腫(aneurysmal bone cyst, ABC)

常發生於四肢骨及脊柱,顎骨的病例僅佔了2%,下顎稍多,亦多發於年輕人,也無性別上之差異,通常為生長快速並造成患處疼痛或其他不適,放射線影像為周界清晰,單腔室或多腔室放射透過性之特性。

在顏面骨,幼年性骨化纖維瘤合併動脈瘤性骨囊腫則十分罕見,文獻紀錄以上顎發生者稍多。


動脈瘤性骨囊腫既非動脈瘤 , 也不是真性囊腫 , 確切些說是一種良性、非腫瘤性的骨病變 , 是一種充滿血性液體的、無血管內皮細胞構成的腔

 A.【病理病因】

關於本病發生的原因不清楚  ,歸納起來有二:一是認為骨內某些腫瘤 ,主要是良性腫瘤如巨細胞瘤、巨細胞肉芽腫、非骨化纖維瘤等發生變異或內出血 , 原有病變消失或不顯著 .

 B.【臨床表現及診斷】

這種表現在不少病例確是存在 , 但不是所有良性病變都伴有動脈瘤性骨囊腫 ,

因此另一種意見認為動脈瘤性骨囊腫是一獨立性病變,他們發現病變腔血液壓力很高,幾乎和動脈壓相似,根據這一表現他們提出最初病變發生於骨內,因此發生動靜脈循環異常,由於血液動力學的力量,骨內發生繼發性反應改變 , 於是形成了動脈瘤性骨囊腫,

最常見的病變部位,病變生長緩慢,有時生長迅速,頜骨膨脹,牙齒疼痛但不鬆動  ,發展迅速者可能會誤診為肉瘤,

X線片頜骨呈膨脹性的單囊或多囊透影區(HE皂泡樣或蜂窩狀),邊界並不十分清楚而呈薄殼狀新骨,病變區牙齒移位、牙根吸收也是常見的,

因此X線表現並非特異性的,組織病理表現的特點是大體切面呈紅棕色,似海綿吸血樣,

鏡下見大小不等充滿血液或血清樣液體的腔隙,裡面為纖維性組織,偶見平滑的內皮樣細胞、多核巨細胞以至肉芽組織,腔內血液無凝結,囊壁是纖維性的,包含有骨樣細胞、鉅細胞、外滲紅細胞及血紅素和炎性細胞等.

C. 【治療及預防】

手段外科手術切除或刮治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術中出血現象可能很顯著, 但當病變刮除以後出血即明顯減少並停止文獻報告頜骨動脈瘤性骨囊腫刮治術後的複發率在2%左右,如刮治術配合冷凍治療可減少復發

 

幼年性骨化纖維瘤(juvenile ossifying fibroma, JOF)為一頭頸部罕見之腫瘤,多發於兒童及年輕人,無性別上之差異,若發生於顎骨則上顎略多於下顎,特性為生長快速,臨床上會造成患處無痛性的腫賬,放射線影像為周界清晰,單腔室或多腔室放射透過性有時合併中央放射不透過性之小塊。

動脈瘤性骨囊腫(aneurysmal bone cyst, ABC)則常發生於四肢骨及脊柱,顎骨的病例僅佔了2%,下顎稍多,亦多發於年輕人,也無性別上之差異,通常為生長快速並造成患處疼痛或其他不適,放射線影像為周界清晰,單腔室或多腔室放射透過性之特性。

在顏面骨,幼年性骨化纖維瘤合併動脈瘤性骨囊腫則十分罕見,文獻紀錄以上顎發生者稍多。

本病例為-21歲之男性,在19歲時因為左下顎骨角區腫大在某醫院接受外科手術處理,術後病理報告為骨化纖維瘤,因為復發的腫脹而來本院尋求治療,

臨床檢查並無疼痛及下唇區感覺異常的問題,放射線影像為周界清晰,多腔室放射透過性合併中央放射不透過性之不規則小塊,

手術方式為從口外顎下切線,做下顎骨片段式切除,並以腸骨脊海綿骨移植修補骨缺損加以顎間固定六週,術後傷口恢復及癒合良好,顎骨關係穩定無咬合異常的情況,無張口受限的問題。

本病例殊屬罕見。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體內自動去顫器 ,救心救星

加裝了「體內自動去顫器」的廖女士(左)恢復良好,在家人陪同下回到醫院跟醫師話家常。


63歲的廖姓婦人去年到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檢查,隔天要住院時,突然昏倒,急救發現,是嚴重心室心律不整,住院5天,做了近200次心臟電擊,心臟內、外科團隊評估後,決定放置「體內自動去顫器」。

婦人險猝死, 電擊近200次救回來

昨天她在家人陪同下,回到醫院,身體恢復良好,她說:「沒有什麼不舒服」,原本「喘」、「悶」的情形也大有改善。

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葉冠宏指出,「體內自動去顫器」就像心臟的「安全網」,約3分之2張撲克牌大小,使用電池壽命6至8年,裡頭的微處理器就像一台迷你電腦,一旦偵測到心律不整,立即提供電流「整流」,使心臟回到原有的頻率,避免猝死,同時可以記錄患者的心跳次數、強度等資料,回診時,透過體外儀器傳輸,就可以讓醫師對患者的情況一目了然。

葉冠宏說,美國的研究顯示,每2分鐘至3分鐘,就有1人受心因式猝死威脅,猝死的病人中,多數是因為快速的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引起的心律不整,體內自動去顫器就是針對心律不整的患者,經醫師評估植入,對猝死有絕對明顯的預防及治療效果。

但費用高昂,雙腔式費用約54萬元、單腔式也要45萬左右,以往健保只針對瀕死邊緣者給付,今年放寬對象包括有左心室功能低下及心室心律不整的病史,經醫師評估,屬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高危險群者。

廖女士除了心律不整,還有嚴重的心臟衰竭症狀。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諶大中說,廖女士在30年前,生產後,出現心肌病變。

30年來,四度進出醫院,96年底,出現嚴重心臟衰竭症狀,加上左心室腫瘤鈣化影響功能,必須進行「救星心臟整型術」清除鈣化部分,目前雖復元良好,但心臟功能仍受影響,最好的方法是等待心臟移植。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抗靜脈曲張, 你選對彈性襪了嗎 文/涂淑玲

 

 

 

 

 

 

 

 

 

 

 

 

 

 

 

 

 

 

 

 

 

 

 

 

 

 

 

 

 

 

 

 

 

 

 

 

 

 

 

 

 

 

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患者通常是因為工作關係,需長時間久站的人,例如:醫護人員、老師、專櫃小姐、便利商店員工等,皆是高危險群。

據估計,20%至25%的女性,及10%至15%的男性有靜脈曲張的困擾;

彈性襪是靜脈曲張患者的治療用具,但若未正確選購及使用,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困擾,或加重病情惡化。

因此,挑選彈性襪,須注意壓力、尺碼、材質及長短。

目前國際彈性襪組織的標準單位,是以mmHg(毫米汞柱壓力)為壓縮力單位,大部份市售的彈性襪,以襪子中的人造纖維含量區分,僅能代表紡織品的密度,實際上,要以「壓力值」作為選購指標。

人類是站立的動物,受到重力影響,靜脈越低,壓力越高,所以,有效的治療性彈性襪壓力應自腳踝逐漸往上遞減,模仿靜脈「漸進式壓縮」的回流模式,才能有效將血液由腳踝壓迫至大腿,順利回流至心臟。

市面上許多彈性襪的壓力分佈傾向均壓,也就是從腳踝、膝部及大腿後側壓力的增減幅度不大,故難有療效。

但是,預防型或治療型所穿的彈性襪壓力又有所不同,一般人若症狀不嚴重,可穿第一級,若較嚴重,建議在醫師處方下,選擇第二級以上為佳。

許多人誤以為彈性襪穿越緊越好,但事實上,只有在腳踝最細處的壓力相對百分比可以是100%的。

穿著過緊的彈性襪反而會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好,導致組織缺氧,病情惡化。

尺碼選擇應以腳踝圍(以布尺由腳踝上兩橫指為測量基點,平行繞一圈計算)為測量基準,也就是彈性襪壓力等級須以腳踝的圍長作為尺碼選擇標準;

有些市售彈性襪以身高、體重作為選擇尺碼標準,但由於個人體型差異大,易產生誤差。

由於穿著時間長,且治療用的彈性襪一般較緊,可選擇棉質混紡、吸汗、透氣、不易過敏材質。對於預防性患者而言,只需要穿著小腿襪,提高小腿肌群的收縮力即可。

至於手術後,或較嚴重的患者,則建議穿著至大腿襪或褲襪,可達到整體漸進式的壓力。

不過,彈性襪對於靜脈曲張主要是延緩惡化速度,改善下肢血液回流,若症狀嚴重,仍要就醫治療。(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衛教護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悸、心律不整 感覺很像易搞混

 

 

一名科學園區的30歲工程師一坐到診察椅便說:「我有心律不整,請幫我治療!」醫師問他:「怎麼知道心律不整?」工程師答說:「因為我會心悸,所以有心律不整。」

經過詳細詢問及檢查後發現,他真正的病因是壓力太大,造成不安、緊張而心悸,實際上,並沒有心律不整。我常笑稱這是「心病」,不是「心臟病」,「心病」得用心藥醫,心臟病卻要投予治療心臟病的藥物才行,治療大不同。

事實上,心悸是主觀感覺,病患感到心跳加重,或是加快,病患感覺不舒服,心電圖卻是正常的。所以要建立心律不整的診斷,需要客觀的科學根據,而非病人的主觀感覺。

但是一些人的症狀似有似無,有時心電圖檢查也記錄不到心律不整,診斷較為困難,此時就要用長時期的心電圖監測才能鑑別診斷。

理由是部份的心律不整,跳幾下就過去了,稍縱即逝,猶如船過水無痕,以致主觀的「心悸感覺」與真正的「心律不整」辨識困難,真偽難分。

正常人的心跳約每分鐘60至100次,是規則且有韻律的,低於每分鐘60次,叫作心搏過緩,超過100次叫作心搏過速。

心律不整可分為持續的、短暫的或是偶發的,依據心搏速率及規則性,又有不同歸類及治療。

●有些心律不整有性命危險,必須積極快速的治療,如極少數的心律過速者須電擊治療,否則心跳會停止。

●有些心律過緩者要裝置人工心節律器,否則心搏出量,不敷身體使用。

●有些心律不整雖不需要緊急處理,但仍會造成中風或心臟衰竭等併發症,要用藥物注射或長期口服藥物治療。

●有些心律不整則因症狀輕微,也沒有併發症的可能,只要定期追蹤即可。

由於心律不整的種類繁多,臨床的表徵不一,且程度有輕重緩急,治療方法不同,所以一定要有實體的心電圖證據,且經醫師抽絲剝繭後,才能正確診斷及對症治療。

(作者為新竹惠民聯合門診中心院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裝塗藥性心血管支架 最好年年做追蹤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藥物塗抹的心血管支架,大幅減低傳統支架血管再狹窄機率,近年來接受度愈來愈高,但成大醫院近來發生一起罕見的藥物塗抹支架併發動脈血管瘤的個案,患者裝支架後,常覺得胸口不適,進一步檢查才發現,併發動脈血管瘤。

成大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詹士鴻表示,併發動脈血管瘤,可能導致急性心肌梗塞及血管破裂,國外研究報告顯示,藥物塗抹支架併發動脈瘤的機率約0.4%至1.4%,非塗藥支架的發生率約0.2%;

成大去年一名患者裝塗藥支架後,偶爾覺得胸口刺痛不舒服,今年7月經電腦斷層檢查,才發現併發罕見的動脈血管瘤。

詹士鴻表示,傳統的支架放置6個月後,約30%血管會再狹窄,原因可能是血管支架引起發炎或血管過敏反應,導致血管內膜增生,以致血管再狹窄,但藥物塗抹的支架,6個月後再狹窄率約為10至15%,塗藥支架不便宜,需部份自費,但患者接受度高,裝設塗藥支架與傳統支架的比例約7:3。

詹士鴻指出,國外研究,塗藥支架發生併發症「動脈血管瘤」的時間約在術後一年左右,發生的原因可能包括:支架塗抹的藥物妨礙血管修復、患者對支架材質敏感、裝設支架的壓力,導致血管受傷等。

詹士鴻表示,美、日會追蹤裝設血管支架病患,但國內只有病患出現不適,健保才會給付檢查費用,為了安全起見,還是建議病患最好能每年追蹤;併發動脈血管瘤患者的治療方式包括:終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或改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


心血管支架比一比

▲傳統血管支架:

一支兩萬多元,健保全額給付,一年可給付4次。

優點:價格便宜,健保全額給付,併發動脈血管瘤的機率低。

缺點:再狹窄率較高。

▲藥物塗抹支架:

一支價格6萬至7萬元,健保只給付傳統支架的兩萬元多,其餘需自費,一年超過4支,病患需全額支付。

優點:血管再狹窄率低。

缺點:價格昂貴,同時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的藥物,也可能出現罕見的併發症,如動脈血管瘤;此外,也可能導致急性心肌梗塞及血管破裂。

資料來源:成大醫院提供

製表:記者孟慶慈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臟病患 應避免激烈性行為

 

〔記者黃其豪/台北報導〕淡水馬偕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維恭表示,性行為會增加心肺功能負擔,若爬3至4層樓樓梯會有嚴重呼吸困難,這族群從事性行為就須留意心臟負荷程度;這種情況下服用威而鋼作愛心臟病發,應屬個人心臟功能問題,不能怪罪威而鋼。

許多人以為服用威而鋼容易誘發心臟病,或酒後服用會使心臟難以負荷,蔡維恭指,飲酒過量造成短暫勃起障礙,會降低對性刺激的感受,服用威而鋼的效果同樣會不明顯。吃太飽、吃太油膩食物,會降低藥物吸收,也會影響療效。

根據國外醫學界長期研究,服用威而鋼等壯陽藥品誘發心臟病,與沒有服用而發病的例子相較,反而是長期服用發病機率較小。

他強調,威而鋼不是春藥,服用後仍需適度性刺激才有效,醫生通常會建議心肺功能不佳患者,應避免太刺激的性行為,這與是否服用威而鋼無關。

蔡維恭建議,威而鋼藥效屬於短效型,作愛前1小時服用;犀利士為長效型,藥效約36小時,最好在辦事前30分鐘至2小時前服用,服用後可增加性器官硬度,勃起時間較長,但藥效時數並不等於堅挺時數,前提仍需適度性刺激才管用。

同時,服用威而鋼切記不能與治療狹心症的硝酸鹽之類藥物並用,另與治療攝護腺排尿的部分藥物,必須間隔4小時服用,避免血壓過度下降產生危險,威而鋼服用劑量必須遵照醫師指示正常用藥。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靜脈曲張是女性殺手 顯微抽取可改善

/ 【中時健康 趙欣/台北報導】

 

許多人開始工作之後,因為久坐或久站的關係,膝蓋後方或小腿出現許多青青綠綠的血管細絲,小腿還容易腫脹酸痛,甚至經常抽筋,其實就是靜脈曲張已經悄悄找上門了。

 

靜脈曲張有分不同類型,男女比例約為1:3,有別於部分女性會出現很細的微血管曲張,五十歲以上女性有一半以上會出現靜脈曲張的狀況,其中的高危險群除了工作因素之外,還有遺傳自父母,或肥胖也會是導致靜脈曲張的原因之一。

靜脈可分淺層靜脈跟深層靜脈,整形外科醫師楊奕志指出,基本上靜脈曲張都發生在淺層靜脈,靜脈的瓣膜受損,血液就會停滯在靜脈中,因此看到浮起來的血管,就是充滿血液的損壞血管,無法將血液送回心臟。

 

有些老人腳部顏色很深,就是因為靜脈曲張的問題,部分血液有如一灘死水停留在腳上,當中的血紅素浮上皮膚表面,久而久之會造成難以癒合的皮膚潰瘍,因此不要輕忽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依照症狀可分為五期,如果還不是太明顯,可以穿彈性襪進行物理性治療,尤其是長期需要站立的人,建議穿上醫療用彈性襪;記得多做運動、像是走路時小腿肌肉收縮,有助靜脈回流。

 

抬腿也會有幫助,睡前把雙腳抬高於心臟十五分鐘,甚至是睡覺時腳下墊個枕頭,都會幫助靜脈血液回流,另外過重的人減輕體重後,下半身的壓力減低,自然會抒解靜脈負擔。

如果年輕女性情況不嚴重,只有小型局部的靜脈曲張情況,楊奕志醫師表示,可用顯微靜脈抽取手術來治療,只要局部麻醉,以幾個0.2到0.3公分的傷口,利用特殊鉤針把靜脈鉤出來,一次就能解決,約一週後恢復正常。

 

因為出現靜脈曲張的這些血管已經壞死,所以直接拿掉不但能解決外觀的問題,也會消除血液沈積、酸痛等因素。

嚴重的靜脈曲張會變成靜脈瘤,無法以顯微靜脈抽取手術治療,整形外科醫師張孟卿表示,還有幾種治療方式,像是以前的靜脈抽取手術直接移除大條靜脈,傷口大、腫脹時間久是缺點。

 

如果是一段比較直的靜脈曲張,可以採雷射治療,以雷射能量直接燒除受損靜脈;而大面積的靜脈曲張,可打入液體,膨脹靜脈體積後抽除,或是也可利用打硬化劑,造成血管萎縮的方式解決,治療前記得跟醫師充分溝通。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淺談靜脈曲張的治療
       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是靜脈系統最常見的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很少改變,血液蓄積下肢,在日積月累的情況下破壞靜脈瓣膜而產生靜脈壓過高,造成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多發生在下肢,腿部皮膚冒出紅色或藍色、像是蜘蛛網、蚯蚓的扭曲血管,或者像樹瘤般的硬塊結節,靜脈發生異常的擴大腫脹和曲張。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25~40%女性、20%的男性患有靜脈曲張的現象。

 

老師、外科醫師、護士、髮型師、專櫃小姐、廚師、餐廳服務員等需長時間站立的職業皆是高危險群。

 

此外靜脈曲張和遺傳、口服避孕藥及懷孕也有相關。

 

因人體沒有自我修復辦膜的機制,所以靜脈曲張為一種不可逆的現象,但是我們仍可藉由保守治療(如使用彈性襪、運動、飲食及生活作息的改變)來預防靜脈曲張的範圍擴大及減輕其症狀。

 

走路、游泳、腳踏車等較緩和的運動,除能改善循環外,還能降低新的靜脈曲張發生的速率。

 

在飲食方面,應多吃高纖、低脂飲食及加強維他命C、E的補充。

在日常生活方面,則應控制體重,避免服用避孕藥、避免穿著過緊的衣物及高跟鞋、蹺二郎腿及避免久坐或久站。

 

每天睡前將腿抬高一段時間,睡覺時可側睡左邊以降低骨盆腔靜脈的壓力。

 

抽煙會使得血壓升高及動、靜脈受損,靜脈曲張的病人應立即戒煙。       大多數的患者靜脈曲張並不嚴重且不需治療,保健與預防是最重要的。

但若靜脈曲張太嚴重時則容易產生反覆潰瘍、感染和出血的現象,誤信偏方與用錯治療方法反而會加重靜脈曲張的症狀。

所以最好的方式還是請教專科醫師給予適當的建議。

 

靜脈曲張的治療方式包括以下數種:


1.壓迫治療法:

使用彈性襪,利用外在的壓力來減少運動時產生的水腫。

理論上說,彈性襪的壓力,在足踝部最大,往上逐漸減少其壓力。

通常最好能穿至大腿的彈性襪。

彈性襪最好是在清晨尚未起床時穿著,一直到夜間上床後再脫掉。

如果病患已因靜脈高壓而產生腿部潰瘍,則應尊重醫師的指導服用抗生素和利尿劑並輔以特殊衛材治療。


2.硬化劑治療:

將高張性溶液(如高濃度鹽水或硬化劑)注射到曲張的靜脈,破壞血管內膜,使其封癒後消失。

 

但僅能治療小的曲張血管、且治療中可能會有劇痛,色素沉澱,甚至發炎,紅腫,潰爛等後遺症,且有容易復發及復發後難以處理的問題,所以僅適用於少數患者。


血管外雷射或脈衝光:和去除斑點的雷射美容原理一樣,優點是只需局部麻醉,治療時間短,疼痛低,傷口相當小,不會留下難看疤痕,可立刻行走。

 

但只針對微細的蜘蛛狀靜脈曲張,要自費且需數次療程才有效。


外科抽除手術:在腹股溝做切口,切斷結紮或抽出大隱靜脈,需要半身或全身麻醉,需住院2-3天。

 

若靜脈曲張太厲害時,可能需要數個小傷口,一段段的抽除曲張靜脈。治療完整但有皮下瘀青及傷口較疼痛的缺點。


血管內燒灼治療:在膝蓋或足踝內側做小切口,放入極細的導管,用高頻波(或稱射頻)或雷射光束燒灼、阻斷曲張的靜脈血流。

 

單純的血管內燒灼治療手術有可在局部麻醉情況下進行、不必住院、疤痕與疼痛較少、治療後綁上彈繃就可走動回家,成功率高等優點。

不過健保不給付,需自費,且大多數病患可能不僅單以此法即可解決,需輔以其他方式如微創靜脈曲張旋切系統才可有較完整的治療。


微創靜脈曲張旋切內視鏡系統:使用內視鏡及抽吸旋切方式將蚯蚓般的靜脈絞碎吸出,傷口比傳統手術小,較美觀,但有麻醉及住院需要且耗材需自費。.........摘自成大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 甘宗旦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概論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又稱靜脈瘤,是靜脈受壓迫或瓣膜不完全,使內壓增加,管壁擴張成囊狀,血液發生障礙的病症。

 

簡言之靜脈曲張就是靜脈扭曲及腫大而形成異常擴張的現象,大部份是出現在腿部,出現在肛門四周時稱為痔瘡。

 

根據統計,在西方國家,過了四十歲大約有一半以上的人罹患此病。尤其女人,三分之二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靜脈曲張,這是靜脈血液淤積而成。

 

有人只是細小靜脈擴張,在表皮下之小靜脈曲張如蜘蛛般呈放射狀浮現擴張;有的在腳踝或小腿局部靜脈曲張;有人則整個隱靜脈系統全都擴張。有家族史,年紀大(尤其大於50歲),女性(尤其是多產婦),服用口服避孕藥,長久站立工作者 (每日大於6小時),肥胖等病人較容易發生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成因為何?

 

我們站著的時候下肢靜脈血要回到心臟,血液是往高處流,水往低處流是自然的原理,它要怎麼往高處流呢?

它靠二個機制,

第一、靜脈血管主要靠周遭的肌肉組織協助,推動靜脈血液回到心臟,肌肉收縮就會壓迫血管,擠壓血液往前行,造成靜脈的血液流動。

第二、靜脈血管裡有瓣膜,杯狀的靜脈瓣瓣,會交替地開合讓血液通過,然後關上以防血液倒流。

 

正常靜脈血管裡的瓣膜就好像水閘一樣,當閘道關閉血液便不會倒流。如果瓣膜關不緊,血液就會倒流,愈下面的靜脈負擔變重;

 

由於靜脈血壓慢慢增加,令靜脈血管擴張,靜脈瓣不能完全緊閉,難以推動血液往上流,靜脈的壓力上升,負擔過大時靜脈管壁就往旁邊腫脹起來,導致靜脈血管膨脹及扭,這種靜脈管壁的不正常擴張就是靜脈曲張。

 

愈底下的靜脈負擔愈重,所以靜脈曲張在小腿最常見,但其他部位像大腿,甚至手臂都可發生。因為表面血管比起深層的血管較少肌肉的支撐,因此表面血管容易出現靜脈曲張。

 

在腳部或下腹位置任何因素產生的過分壓力,均可導致靜脈曲張。所以,靜脈曲張的致病機轉,主要有三項,分別為靜脈瓣膜閉鎖不全,表層靜脈壓的增加(如懷孕,動靜脈廔管) ,及靜脈管壁的脆弱(管壁缺乏膠質,彈性蛋白質等生化異常)。

 

靜脈曲張發生原因和遺傳、女性荷爾蒙(尤其是黃體激素)等因素有關。常見的壓力來自懷孕、過胖或長時間的站立,長時間坐著也可導致靜脈曲張。

 

年紀漸長,靜脈血管會變得弱、失去彈性,也會有靜脈曲張。造成的原因雖然有很多,但要有環境促使它表現出來,長久站立工作的人最容易發生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疾病症狀

 

靜脈曲張在發生之初,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人會覺得小腿皮膚癢、腿部腫脹、酸痛、疲勞、腿部沈重感,之後,站立時在小腿的後面及腿部的內側會出現明顯的藍色、腫大的靜脈,會愈來愈明顯。

 

女性特別是在月經來前及經期中會變得更嚴重。尤其是站了一整天下來,小腿酸痛、腳踝腫脹,然後整隻腿會痛,稍站一會兒腳就會痛,一天下來會覺得鞋子變得很緊,把腳抬高就比較舒服。

 

當靜脈曲張越嚴重,靜脈曲張處的皮膚會癢,疼痛就越明顯,碰到靜脈會痛,甚至發生腳部血液淤積,腳踝變紫色,更嚴重者,血液不易回流會發生色素沈澱,附近的皮膚也會有濕疹樣皮膚炎出現,並可能產生鬱積性潰瘍。

 

有時靜脈破裂會出血。有時也會沿著靜脈壁產生血塊發炎,即血栓性靜脈炎,表皮會沿著靜脈呈現紅腫、疼痛的症狀,甚至可摸出非常疼痛的結節。若血栓跑到肺臟,就有可能發生致死的肺栓塞症。

 

靜脈曲張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除要適當運動外,要避免久站或久坐不動,至少每小時要活動一下,促進血液循環,必要時可選用下列方法:

 

(1)壓迫治療法:穿彈性襪或利用彈性繃帶包紮壓迫以減少靜脈逆流及鬱血現象。購買醫用彈性襪要特別注意合身性,美國曾有統計,有三分之一的靜脈曲張患者所穿的彈性襪並不合身,所以不但沒效,也不舒服。最好早晨一起床就馬上穿,晚上睡覺時不必穿。

 

(2)硬化劑治療:把硬化劑打入靜脈內,破壞內皮細胞,引起血管痙攣、發炎反應而形成血栓、纖維化,而達到消除靜脈曲張的目的。

細小靜脈擴張最適合用硬化劑治療;較粗大的靜脈曲張注射硬化劑的效果就比較不好。副作用包括過敏、局部疼痛、皮膚壞死及色素沈著等。若不慎將硬化劑打入動脈內可造成肢端壞死及截肢的後果。

 

(3)手術治療:目的在去除曲張的靜脈,靜脈曲張嚴重時醫生會建議你開刀,因為開刀是最令人滿意的治療方式。

 

手術方法包括:

大隱靜脈高位結紮、靜脈剝除法、穿孔靜脈結紮或單純靜脈切除法。並非所有靜脈曲張皆要手術切除,手術前一定要確認深部靜脈是通暢的。

 

靜脈曲張手術治療適應症:

(1)    酸痛腫脹等症狀嚴重,難以忍受

(2)    再發血栓靜脈炎

(3)    血管破裂出血

(4)    血液鬱積造成併發症如皮膚炎、潰瘍

(5)    美觀

 

下列病人就不宜做靜脈剝除術:

(1)    深部靜脈阻塞

(2)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應先處理動脈的問題)

(3)    淋巴水腫

(4)    局部發炎、感染

(5)    出血傾向

(6)    孕婦或過份肥胖等

 

手術後短期內仍要以彈性繃帶包紮或穿著彈性襪。大約術後十至十四天拆線。術後仍有靜脈曲張復發的機會。

 

所以容易發生靜脈曲張的人要注意預防,就是要避免久站或久坐不動(無法避免者,可穿彈性襪),要有適當的運動。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預防靜脈曲張

 

(1)避免站立不動:踏踏步或是任何形式的下肢(尤其是小腿)肌肉反覆收縮再放鬆(活動腳趾),即可啟動肌肉幫浦,促進血液回流。多走動,下肢肌肉幫浦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及代謝廢物的排泄。

(2)避免長時間靜坐:長站固然不好,長時間靜坐不動也是造成靜脈曲張的因素。因為此時下肢血液的回流,仍須克服地心引力。

 

啟動肌肉幫浦仍是預防靜脈曲張的不二法門。抬腿,由於靜脈曲張是因為靜脈無力將血液送回心臟,因此抬腿有助於減緩靜曲張

(3)避免高溫:高溫易使血管擴張。

(4)治療會引起腹內壓升高的疾病:如便秘,慢性肺疾。

(5)避免過度肥胖,保持理想體重,可減少靜脈曲張的機會。

(6)在不影響舒適性的範圍內,睡覺時將腳稍微墊高。

(7)避免抽煙及戒煙。有研究顯示吸煙會增加血壓,令靜脈曲張情況惡化。

(8)小心食用避孕藥,某些避孕藥可能引起這種問題

(9)穿著彈性襪或纏上彈性繃帶:穿著合適的彈性襪,將下肢淺靜脈予以適當的壓迫,使下肢的淺靜脈沒有異常擴張的空間,這是預防靜脈曲張最有效的方法。

 

同時最好早上一起床就馬上穿,不要等到腳已經腫起來了再穿就沒效了。

(10)儘早治療已發生的靜脈曲張:近心端的瓣膜損壞後,靜脈內的水柱壓力便由下一個靜脈瓣來承擔。

 

及早治療可避免靜脈瓣膜依序破壞下去,而使靜脈曲張越來越厲害。所以,有任何問題都應及早看醫師。

 

 

靜脈曲張 如何治呢?

--------------------------------------------------------------------------------

【大紀元1月25日訊】腿上的靜脈曲張看起來不好看,腿常常會又脹、又酸、又痛、又麻,有人說這種毛病,中藥西藥都沒用,更不能吃補,是真的嗎?

 

中醫怎樣看這種病?又如何治呢?
靜脈曲張主要的產生原因

血液在脈管中循環,從心臟出來的血,叫做動脈血,從周邊回心臟的血叫做靜脈血;動脈血在動脈管中流動,靜脈血就在靜脈血管中流動。

 

靜脈血就是向心回流的血,如果在回流的時候經過了比較堵塞的地區,例如靜脈管的管徑收縮變窄了,或在靜脈管中有血栓形成而塞住了,血管裏面的血液不易流回了。

 

在靜脈瓣的附近最容易發生堵塞的情況,一旦堵塞,血液就在血管中發生了比較大的壓力,而血管膨脹了,形成靜脈曲張。

哪些地方會發生靜脈曲張?

小腿部份發生靜脈曲張容易看到,別的地方也會有靜脈曲張,小腿下方、小腿肚、大腿,連腹部都有可能出現,甚至胃上頭的賁門、直腸下面的肛門也可能生出靜脈曲張。

生在腿上的靜脈曲張,目前只有開刀一法嗎?

我所知道西醫對靜脈曲張的治療方法,好像目前只有開刀一途,但是,開刀並不是治病;需要瞭解的是,為什麼要開刀?也有的病人不開刀,而是穿彈性襪,讓曲張的靜脈不在皮膚表面看到,跟開刀的方式也相同,只是看不到了;還有西醫生比較能抓到病的原因,教患者躺平,把腿足抬高起來讓靜脈血回流。

開刀和穿彈性襪治靜脈曲張,就像捂著耳朵放爆竹,以為聽不見,實際上卻只是把靜脈曲張的部分,推進裡面,也許給包起來了,外頭看不到靜脈曲張了,病患以為就是治好了這病,其實那根本原因沒解決、沒有治好,只是把不好看的靜脈曲張給掩藏起來了。

中醫怎樣治靜脈曲張?

中醫有個放血的方法,能疏通淤積在靜脈裏面的血。腿上很粗的靜脈曲張不能放血,用針扎在上面也難放出血來。

 

可是在粗的靜脈曲張附近,會發現有細小的、紫色的小血管,一般民眾叫它紫筋,其實它們是小血管賁張。

有經驗的中醫師,用正確的消毒方法,再用三稜針或採血片在此處刺破,讓它流出點血。漸漸地靜脈管裏的壓力會減小,血液的流暢度比較好了,病情就改善。

靜脈曲張,除了用放血的方法外,內科也可以治療。在肛門的靜脈曲張叫做痔瘡,使用活血軟便以及升提的藥物,可以治療。

 

使用這種方法,連小腿上的靜脈曲張也行。
還有,中國古時的許多武術與氣功練習,都有站樁的基本方法,或多或少也可以改善靜脈曲張,倒可以試試。

只要對於靜脈曲張發生的原因弄的清楚,就好治療。其實,其它所有的病也一樣,發生的病理原因弄清楚了,就容易治療。

精索靜脈曲張/錢大維醫師

1.原因:睪丸靜脈辮膜缺損,使血液倒流,無法順利回到心臟,造成睪丸靜脈曲張及睪丸充血。極少數為後腹腔腫瘤,壓迫血管而致。

2.症狀:好發於青春期前後男性,以單側為多,也可雙側發生。若為單側,則必發生於左側。陰囊呈大小不對稱,以手觸摸或目視可發現曲張的靜脈,有如蚯蚓狀。

平躺可能較小,站立久了比較腫脹。不會痛,偶有脹感。此症使睪丸充血,溫度上升,影響精子製造,尤其兩側患者,可能影響生育力。

3.治療:雙側患者最好手術,單側則視症狀嚴重視度而定。治療以手術結紮不正常靜脈。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眼痛視力退 腿無力走路 竟是缺血性中風 

/記者何玉華/北縣報導

 

63歲的陳先生突然右腿無力走路,本來以為是血糖降低導致,檢查才發現是腦動脈狹窄,造成缺血性中風,經氣球擴張術重塑血管後,走、跳已無大礙;署立雙和醫院表示,動脈狹窄好發在「三高」族群(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身上,患者單側或雙側肢體若出現無力或麻痺時,應儘速就醫,避免中風的危機。

 

陳先生昨天表示,清明節後,他出現左眼疼痛、視力減退,後來又發生右腿無力跌倒,送醫檢查沒異樣,卻接二連三一再發生,隨時都得有人在旁照顧才行,在朋友介紹下,到雙和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腦動脈狹窄。

 

署立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致中說,陳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眼睛疼痛就是眼中風的徵兆,而腦部深處動脈因為硬化,導致血管狹窄,無法將足量的血液送到腦部,造成缺血性中風,必須進行血管擴張術治療。

 

負責血管擴張術的放射科主任陳啟仁說,支架擴張術的效果好,使用普遍,但陳先生的腦動脈狹窄位置剛好在3條腦動脈的交接處,放一支支架的效果不佳,放兩支擔心相互影響,最後採取氣球擴張術重塑,術後恢復良好,只需至門診定期追蹤。

 

陳啟仁說,不論是使用支架或是氣球擴張術,當血管撐開到一定內徑後,血流暢通了,血管的內徑就能保持穩定,接下來患者只要將血壓、血脂及血糖控制得當,就能降低復發的機率。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子罕見頸動脈廔管 每月莫名頭痛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8日電)1名27歲女子每月頭痛4、5天,老闆懷疑她是生理期的偷懶藉口,為保住工作,她到醫院檢查,發現竟是頸動脈和海綿竇之間有條暗渡陳倉的罕見廔管,害她白痛15年。


 

新竹國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明指出,這名女子就醫時,不但偏頭痛,還伴隨複視、耳鳴,超音波檢測出頸動脈血流偏快,令他懷疑可能有血管瘤、動靜脈畸形等血管問題,於是安排她住院精密檢查,15天才找出原因。


 

林志明說,患者的頸動脈通往顱內眼窩附近的海綿竇,本來是橋歸橋,路歸路,卻不知何為長了廔管,可能因此形成局部缺血,以致單一第四對顱神經麻痺,引發頭痛,而且廔管隨時間而長大,頭痛也日益加劇,終於痛到要請假地步。


 

放射科醫師在女子的鼠蹊部股動脈穿刺,將導管插入到主動脈,上行到頸動脈,整個醫療過程好像車子由高速公路轉走鄉間小路,按照地圖,達成目的。


 

林志明說,女子在接受頸動脈血管栓塞治療後,頭痛不再纏人,也看不出廔管是否造成其他的腦部傷害,但是廔管為何造成頭痛、為何不是血栓等其他疾病,還是一個謎。


 

林志明說,這是個極為罕見的病例,提醒神經內科注意診斷的盲點,腦出血、腦膜炎、腦瘤等腦部疾病,藉由放射科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查明病因,一般民眾如有類似的頭痛且長久不癒,也千萬不可疏忽及胡亂投藥。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煙槍加上熬夜很傷「心」! 30歲男昏倒爆心肌梗塞險送命

記者蔣文宜/台北報導

 

小心熬夜很傷「心」!30歲的阿生每天至少兩包菸,平常菸不離手,至今已有10年菸癮,為了家計接了兩份工作,每天只睡3、4個小時,直到今年5月某天,突然感到胸口隱隱作痛,不消20分鐘,他開始感到左手全麻,甚至呼吸困難,結果就昏倒在客廳裡,最後在鬼門關走一趟後,才幸運撿回一條命。


 

急診送到醫院時,阿生已經休克,幾乎量不到脈搏,醫師檢查後發現,阿生有前壁心肌梗塞,「左前降枝」血管已完全堵塞,幸好黃金6小時內搶救,進行氣球擴張術和支架置放,才得以保命。

 

雙和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順鑫說,「心肌梗塞就像是血管裡的土石流,掉落的斑塊將血管堵住,血液無法送出,迅速導致心臟壞死。」


 

年輕族群罹患心肌梗塞的主因是「熬夜」,加上抽菸本來就易導致血管硬化、產生斑塊,若作息又不正常,血管更易因發炎指數上升,使血管斑塊剝離堵塞血管,成為年輕型心肌梗塞。


 

根據新英格蘭期刊刊登的研究發現,血中Hs-CRP過高者(>0.3 mg/dl)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最高可達正常人(<0.1 mg/dl)的4.4倍。監測Hs-CRP可以了解血管的發炎程度,雙和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郝文瑞說,Hs-CRP(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是一種心臟血管疾病的新指標,Hs-CRP過高代表身體內發炎、感染或組織壞死等三種狀況。除此之外,總膽固醇太高,也是早發性心肌梗塞的一大主因。


 

建議若Hs-CRP過高、血管確實發炎的民眾,應該養成避免菸酒的習慣,或可在醫師處方下,服用阿司匹靈、Statin類藥物。配合9月27日的世界心臟日,雙和醫院與台北縣衛生局在雙和醫院大廳舉辦「愛『心』一起來,心臟篩檢活動。」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師常見職業病之三/長年站立 美人腿痛到浮腳筋

 

徐嬿老師,在國中已任教10年,可是仍廣受國中男同學喜愛,小男生們總愛說老師你今天穿這樣好辣,還有人說老師你的腿比陳思璇還漂亮,雖說是有點誇張,不過也因為如此,她每天上班都喜歡穿高跟鞋搭洋裝或短裙,好展現她那修長的美腿。

 

但是一整天站下來,小腿好酸,晚上回家一看,天啊,「浮腳筋」!痛苦不已。

 

A︰教師在準備教案、埋首批改作業容易造成肩頸痠痛及手腕過度使用,容易造成筋肌膜症候群或腕隧道症候群。預防之道是調整適當的椅子高度,手肘垂放桌上時不必聳肩。

 

另外避免長時間同一姿勢及長時間的批改動作。每次間隔50分鐘應做些緩和的肩頸與手腕肌肉伸展運動。

 

教師上課久站,下背痛、靜脈曲張或足跟痛也常見。預防之道除了正確的站姿、不要長時間站同一姿勢、上課應穿合腳舒適的鞋子,鞋跟高度不要超過5公分,如果一定要穿高跟鞋,下課後也要做弓箭步的動作以伸展下肢的肌群。

 

教師上課寫黑板,長時間手臂抬高容易併發冰凍肩,又名50肩。當肩關節已經開始在動作時隱隱作痛,就應該減少反覆抬高手臂的重複性動作,避免提重物或睡覺時側睡壓在疼痛的一邊,減少惡化。若是痛到影響日常生活,還是盡速就醫。

(回答︰基隆長庚醫院復健科醫師陳穎萱)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裝體內心臟整流去顫器 心律不整患者自救
記者余雪蘭/嘉市報導

 

85歲的艾姓老翁是嚴重心律不整患者,近一年來已3次發病送醫急救,搶回一命,但每次都嚇壞家人,最後接受醫師建議,植入「體內心臟整流去顫器」,在危急時刻會自動電擊救命,讓患者與家人都可以安心。

 

嘉義基督教醫院指出,在人體內裝設「心臟整流去顫器」原本費用高達60多萬元,但健保局已開放給付嚴重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導致可能猝死或昏迷、反覆發作的持續性心室頻脈、高危險性心臟血管疾病,及遺傳性心臟疾病患者。

 

嘉基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梁興禮指出,心律不整患者因心室性頻脈(VT)或顫動(VF),使得心跳過速而不能有效將血液輸出,短時間內就會導致昏迷,如未及時施行心肺復甦術,將導致腦部缺氧而猝死;

 

「心臟整流去顫器」可以自動偵測病人發生心律不整,並發出適當的電流刺激,主動電擊治療,使心臟回到應有頻率,減少猝死的發生。

 

裝置心臟整流去顫器手術,手術過程只需局部麻醉,通常去顫器的電池約可使用100次的電擊。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左上腹痛要當心 可能是心血管阻塞

 

心血管疾病暗藏猝死危機,常教人措手不及,心血管病患者常抱怨的典型症狀包括胸痛、胸悶、心律不整等,不過,臨床上卻有患者,只是腸胃道不適,容易讓人輕忽,一位60歲醫師,常在飯後感到消化道不適,噁心嘔吐,卻檢出是心臟缺氧、心血管阻塞所致,及時檢出才避免憾事發生,醫師呼籲,經常「左上腹痛」,要提高警覺!(徐韻翔報導)


 

有客運司機行駛途中急性腦中風、年輕男子參加路跑不適送醫後此死,還有醫師在打球時跌倒猝死,據統計,在猝死個案中,其實有高達六成都是患有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粥狀硬化也是猝死高危險群。


 

一位六十歲男醫師,飯後常消化道不適,噁心、想吐,起初以為是腸胃道疾病,多次胃鏡檢查卻都找不出毛病,一次目睹醫師朋友在球場上跌倒猝死,才讓他有所聯想警覺,果真檢出心血管狹窄問題,趕緊接受繞道手術,以免猝死危機上門。


 

要降低猝死風險,身體警訊千萬別輕忽,除了心血管病患者常抱怨的典型症狀包括胸痛、胸悶、心律不整,腸胃道症狀也可能與心血管疾病有關,馬偕醫院放射線科主任楊斐適解釋,心臟和食道位置接近,有時候症狀會反應在腸胃道附近,讓人輕忽,「因為我們的食道跟心臟本身靠的很近,因為心臟也是很靠近胃,剛好是跨在橫隔在胃的上面一點點,所以產生的症狀有時候會那個胸悶啊那個症狀,或是熱感或是不舒服會類似,所以我們有時候左上腹痛,有時候會一點點的胸痛,覺得好像是腹痛。」


 

醫師呼籲,年過四十歲,如果患有高血壓、又常感到胸痛胸悶 ,就要提高警覺。醫界推出高磁場(3.0T)磁振造影掃瞄儀,利用無線電波脈衝與人體產生共振,將人體置於高於地球靜磁場的一萬倍磁場中,影像比起傳統儀器可以更清晰細緻,藉以快速精準揪出腦血管與肝腎脾胃等各部位診斷,不過,一次健檢費用需要二到四萬元左右。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