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臟,血液,動脈,靜脈,血管性疾病,高血壓,循環障礙,貧血 (50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潛伏性殺手!顱內動脈瘤可導致腦中風 

/【文/亞東醫院影像醫學科林重榮醫師】 
 

動脈瘤是什麼?

  

顱內動脈瘤名稱上雖然有個瘤,但是卻不是惡性的東西,並不會擴散或是轉移,也無法由抽血的結果來篩檢。這是一種血管側邊或是終端的不正常膨大,因為血流的大量衝擊使得薄弱的血管壁向外突出而成。少數的動脈瘤會合併血管壁的剝離,除了膨大部位會破裂外,會造成血管管腔的狹窄。

 

動脈瘤的症狀是什麼,有何危險性? 

  

它是潛伏性的殺手,因為絕大部分終其一生是無症狀的,但是一旦破裂的話就會造成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會有劇烈頭痛,不緊急處理的話,其死亡率高達50%,即使是經過完善的醫療照護,仍然只有不到1/3的病患能無後遺症的出院時。

 

存活的病人或多或少都有神經功能的缺損。除了少數有壓迫到視神經的動脈瘤,容易在就診時早期發現、早期處理外,大部分的病患往往是已經破裂而造成劇烈頭痛、意識不清才緊急就醫處理,上述剝離性的動脈瘤還會形出小血栓而造成腦中風的症狀。

 

如何知道我有沒有動脈瘤?

  

動脈瘤的盛行率根據國外報導有總人口的2%平均1-2%的國人有此項疾病而不自知。哪些人容易患有動脈瘤? 少數有遺傳性疾病像是神經纖維瘤第一型,遺傳性纖維組織病變, 遺傳性多囊腎病變,嚴重的菌血症都可能會造成顱內動脈瘤。

 

但是其他大部分發病的人並無家族史,以單獨個案為主。好發年齡是在40~60歲。目前的建議是除了直系親屬有這種病時,本人可以做一次篩選性的檢查當參考外,其他親屬並不需要特別做檢查。檢查方式可以打顯影劑做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或是核磁共振血管攝影(顯影劑施打或不施打皆可),並經由專業的放射科醫師來判讀才可。

 

我有動脈瘤,需不需要處理?

  

關於破裂的動脈瘤,強烈建議要緊急處理,在第一次破裂出血兩個禮拜內,再出血的機率是每天1-2%。

 

若是不施救,則因後續的併發症致死率則高達80%。而若是未破裂的動脈瘤,需不需要治療,主要是考量其大小和形狀,一般任何形狀大於七公釐的,或是小於七公釐但是形狀不規則的,未來的破裂機率較高,所以不管有無頭痛或是神經學症狀都需要處置。

 

開刀和栓塞的差別


  

傳統動脈瘤處理的方式是以開刀夾除為主,隨著科技的發達,現在有用經皮穿刺置放導管到顱內,置放線圈和支架來治癒動脈瘤。主要的優勢是其傷口小,只需在鼠膝部開個比打針略大的傷口即可進行治療,並不需要經由頭蓋骨開洞來開刀治療動脈瘤。

 

栓塞手術的風險性以破裂(1%), 血栓脫落(5%) 為首要。 除了破裂流血不止會死亡(0.1%),其他情形都有辦法立刻處理而少有生命危險。至於後續治療併發症,像是水腦或是血腫所需的打洞則是依個人狀況而定,並不是一定會施行的。

  

不管是做經皮導管或是開刀治療都需要全身麻醉,術後在加護病房觀察,時間因人的病情而定。栓塞的病人明顯的比開刀的群組有較少的血管攣縮的後遺症。有些動脈瘤因為頸部較寬,除了線圈需要置放支架以防線圈脫落,這是需要自費的部份,約120,000元。

 

置放前後需要服用抗血小板凝集的藥物,Aspirin和Cloperidol。術後要服用半年到一年。不管支架或是線圈都不會再取出,也不會如某位知名電視主持人戲言:會不會用力搖頭支架就會掉出來。需不需要使用自費的支架要由專業的神經放射科醫師來判斷。

 

健保對於栓塞的條款


  

目前經皮導管治療顱內動脈瘤健保是有條件式的給付,後顱窩的動脈瘤或是經由神經外科評估為不適合開刀者才能健保給付。

 

舉例說明:從心臟到頭腦的血管共有四條:前面有兩條名為內頸動脈,穿過腦蓋骨後會分為前大腦和中大腦動脈:只要是這個區域的動脈瘤要做經皮導管治療一定要神經外科醫師評估過不適合開刀才能健保給付。

 

而若是後面兩條血管和其分支的動脈瘤,健保可給付。在狀況危急需經皮導管治療的話,目前是先依照病人自費的流程,若後續申請健保有通過才退費。

 

栓塞手術後的療程和預後

  

動脈瘤破裂合併蜘蛛網膜下腔出血若施救得宜,得以度過危險期,其腦功能恢復的程度依年紀、動脈瘤位置、出血量和有無血管攣縮,復健的成效等總總因素而定,很難在術前肯定的預知醒來會不會成為植物人。

 

如術後病人順利出院,可以完全正常作息,但要控制高血壓及禁菸, 術後的追蹤以影像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和血管攝影為主。術後第6、18、30個月各追蹤一次,若沒有復發的動脈瘤就顯少再發生了。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腳易冰冷 動脈硬化警訊 

 

醫師提醒,手腳容易冰冷,又有腦中風、心肌梗塞家族史者,可透過動脈硬化儀檢查是否有動脈硬化。

許多人冬天手腳冰冷,醫師提醒,手腳冰冷有時不是單純的血液循環不良。一名35歲男子手腳冰冷,一次健檢發現動脈脈波傳導率異常,有血管硬化的情形。

 

家族有早發性中風病史

 

醫師問診發現,男子家族有多人有早發性中風及心肌梗塞的家族病史,長期未改善,可能步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後塵。

 

台北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昨天表示,通常女性較常見手腳冰冷現象,這名男子有高血壓、高血脂,身材微胖,多名家人在40歲前罹患心血管疾病。

 

何一成解釋,身體中心區域溫度較高,約攝氏37.5度;手指溫度較低,約攝氏32至35度,手指溫度大部份靠血液循環維持,當血管硬化,血液循環變差,身體中心區域溫度較難傳輸到四肢,手腳易冰冷;動脈硬化會使血管內膜發炎、變厚,血液流動不順。

 

臨床統計 2至3成肇因動脈硬化

 

不過,何一成強調,並非所有手腳冰冷都是動脈硬化造成。臨床上,20%至30%的手腳冰冷是動脈硬化造成,其餘疾病包括甲狀腺功能低下、貧血或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

 

建議檢查動脈狀況

 

何一成分析,家族成員中,若有55歲以下腦中風、心肌梗塞的案例,即有家族史,若加上自身手腳易冰冷,最好檢查動脈狀況,例如以動脈硬化儀檢查,此項檢查主要檢測傳導心跳震動的速度,若動脈血管硬化,心跳震動就會較快,脈波傳導速度也會變快。

 

何一成提醒,動脈硬化不一定有症狀,若發生在心臟會有心絞痛、胸悶、呼吸困難等;發生在腦部容易頭暈,可能伴隨顏面或單側肢體麻木、無力,講話不清、流口水;發生在周邊血管可能手腳冰冷或間歇性跛行,行走一定時間後,腿部會疼痛無法再走,休息後,就會回復。

 

動脈硬化危險因子包括肥胖、老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菸、喝酒、攝取過多油脂、運動量不足。若要避免動脈硬化,最好減重、戒菸,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攝取足夠的蔬菜與水果;每天做30至6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壓是什麼  ?
     
   
要知道什麼是高血壓,首先要知道血壓是什麼?

 

我們身體各個部分都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管子,裡面裝滿了血液,循環身體各部,一方面供應營養成分,同時帶走體內的廢物,這些管子很像家家戶戶必備的自來水管。

 

自來水由大水管從水源地運送出來,再細分成小水管,將清潔的水送到家庭裡,我們體內的血液也是這樣,先由心臟打出在經過動脈(也就像是幹道)運送身體各部。 

 

從水源地經由大小水管輸送自來水到各家庭時,自來水場必先將水用馬達打上高樓水塔,在李用水又高處流向低處的壓力,運送到各地,同樣的,血液要輸送到身體各部分也需要壓力,血液才能流動,不過身體內沒有高樓水塔,而由一句經年累月打動的馬達-心臟,將血液經過血管運送到身體各部分,這種運送血液到身體各部分的壓力,就叫做血壓,再科學一點說,血壓就是血液作用於血管壁上的壓力。

 

我們身體裡的血管,與自來水管很不相同,血管富有彈性,能隨著心臟的跳動而搏動,正常人的心臟在休息狀態下,每分鐘打出血液約七十次,我們身體內的動脈血管,也就隨著心跳伸縮搏動約七十次。(動脈血壓-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血壓,就隨著心跳而變動)

 

血壓在心臟收縮打出血液時,就上昇到約110毫米汞柱高度,叫做收縮壓,也就是量血壓時所稱的高壓,當心臟舒張接受回流血液時,動脈血壓就下降到約70毫米汞柱高度,叫做舒張壓,也就是量血壓時所說的低壓。
 
 
 
發現血壓的奧妙  
      
   

公元1733年,赫爾(Stephen Hales)首先直接紀錄動脈血壓,可是將每位病人血管穿刺,紀錄血壓不切實際,所以直到1876年幾乎一個半世紀後才有利用血管壓迫法,間接紀錄血壓。經過雷肯生(Von Recklinghausen)在1901年的改良問世,才具有現今血壓計之雛形。

 

然而,此種血壓量度有許多爭議,有謂百分之三十一的心縮血壓及百分之九的心舒血壓,與直接測量血管內的血壓相差在20毫米汞柱高度以上,所以美國心臟組織在一九三九年、一九五一及一九六七年曾經三度推薦測量血壓的標準方法。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認識高血壓嗎?  
     
   

高血壓是國人最常見的疾患之一,也是引發腦中風,尤其是腦溢血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台灣地區自民國四十二年至七十一年之間,腦血管病變(腦中風)的死亡人數醫直高居全國十大死亡的首位,以後雖惡性腫瘤增加躍居第一名,但腦中風仍居第二。

 

歐美先進國家及東鄰的日本,以前死於腦中風的人數很多,近年來則逐漸下降。

 

究其原因,莫不歸之於高血壓患者有效的控制血壓之故, 反觀台灣地區仍然呈現很高的發病率,實在值得大家注意。 

 

台灣地區究竟有多少病人患有高血壓呢?根據臺大醫院曾文賓教授的調查資料顯示,台灣地區18歲以上的居民中,有百分之十四點一患有高血壓,男略多餘女。

 

隨著年齡的增加,患高血壓者越多,如四十歲以上者,有23%~25%患有高血壓,而60歲以上者,更高達1/3以上,這些高血壓患者中,知道自己有高血壓者僅一半左右,而其中能好好加以控制的人也僅約半數而已,由於高血壓若不好好控制,則五年或十年後的合併症相當難治,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高血壓可促使血管傷變,時間一久,血管會硬化,直接使血管流血量減少,因之腦細胞發生缺血現象,致有頭疼、眩暈甚至運動及感覺神經都會受影響,心臟細胞也會因冠狀動脈血行不足,出現心絞疼、心肌梗塞,甚至因缺氧而發生心律不整之猝死,至於腎臟也會因缺血,而使尿素氮及身體其他新陳代謝產物不能排泄,演成尿毒症。

 

由於血管硬化,失去彈性中風、血管腫瘤破裂出血死亡等恐怖併發症。高血壓常見心肌肥厚,乃是一個病理變化,血管因高血壓而發生傷變,末梢的抵抗力也跟著提高,心臟本身為維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只有靠心肌肥厚產生強力收縮力,以推送血液營養末梢,心肌肥厚會更加消耗氧氣,只有使心肌缺氧日甚,心臟功能日退,心臟衰竭將接踵而至。

 

由於國人腦中風偏高,腦中風與高血壓之關係程度密切,根據台大教授15年前長期追蹤觀察,在17935名農民中發現高血壓患者死亡率為46%,而正常血壓者只有9%,兩者相差五倍之多,高血壓病人之死於腦中風者佔有10.4%,而正常血壓者僅只有0.5%,相差懸殊竟達21倍之多,就以腦中風死亡者,高血壓病人佔26.2%,正常者只佔6.7%,也有四倍的差距。
 
 
 
 高血壓不止一種  
     

   
你知道高血壓不只有一種嗎?高血壓以大體區分可分為本態性高血壓與緒發性高血壓,在比例上來看,本態性高血壓的比率比續發性高血壓來的多,後者約佔10%左右。

 

常見的高血壓的型態可分為:

 

1. 高血壓前期,指病人在確定型高血壓出現前之異常血壓。

 

2. 不穩定型高血壓,是指血壓忽高忽低,漂浮不定。 

3. 心舒期高血壓,是指心舒壓在90-100、100-110、110-120、120-130以上毫米汞柱高分成臨界、輕度、中度、重度以及惡化等型。

 

4. 在老人身上可見到心縮期高血壓。

 

5. 少年期的高血壓是指三十歲以上的高血壓。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會罹患高血壓 
    
   
高血壓會遺傳嗎?

 

假如我們把本態性高血壓症(Essential hypertension)認為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則必須證明:

 

1. 高血壓家系內之高血壓發生率一定比一般人口中之高血壓發生率高。

 

2. 單卵性雙胞胎之高血壓一致率高。

 

3. 高血壓以一定遺傳方式來遺傳。
 

 

A‧高血壓症的家族研究

 

高血壓症家係知高血壓發生率比一般人口中的高血壓發生率較高之事實,自從1923年魏芝的高血壓症家系研究以來,學者間已有許多報告,都有一致的意見,臨床家以及一些研究者將高血壓視為一個疾病,完全與正常血壓分開來談,其主要理由是高血壓經過一段時間後在重要臟器,如腦、心臟、腎臟會引起動脈硬化,甚至威脅到生命,起初大家將高血壓遺傳基因視為孟德爾定律之單一遺傳基因,在常染色體上,會顯性遺傳,也就是從父母高血壓症經代出現於子孫。

 

但目前大家都承認高血壓是由多因素遺傳所引起的,本來血壓與身高、體重一樣,是一個連續性數量的變化,有人說是連續形質與量的形質。

 

血壓絕不像血型、紅花、白花有絕對性明顯地不連續形質之差異,一個人之血壓實際上時時刻刻在變動,也只有移動性差異,我們在方便上將高血壓之定義以收縮壓超過160毫米汞柱高,或舒張壓95以上,以為正常與不正常血壓之區別。

 

B‧雙胞胎的研究

 

理論上不限於高血壓,大體上,血壓調節機構在單卵性雙胞胎應該是比雙卵性雙胞胎近似性較大,有許多學者報告雙胞胎基礎血壓的血壓差具有類似性,根據宮尾、栗野等報告,單卵性雙胞胎的本態性高血壓症一致率43組中有31組,為72%,而同性雙卵性雙胞胎11組中只有5組45.5%,顯然單卵性雙胞胎之高血壓一致率比雙卵性雙胞胎高,所以血壓值被推定為有遺傳性。

 

 

C‧高血壓的遺傳力為50%

從上述之雙胞胎研究可推定血壓有遺傳性,在同一家族成員中,父母及子女、兄弟姊妹間血壓相關之血壓值類似性亦確實比只有婚姻關係而無血統關係的夫妻間血壓值類似性來的大,由此亦可謂血壓有遺傳性。

 

有關連續(或量的)形質之遺傳,根據賴默生的說法,因容易受外界影響,同時受多數遺傳基因的支配,其遺傳方式之決定很困難,這些多數遺傳基因之每一基因可能與主遺傳基因同樣有作用,目前推定支配血壓之遺傳基因共有30個左右,但必須融合相互補足才能發揮其升壓效果,

 

所以高血壓應是靠多數遺傳基因之綜合效果才能出現,雖然許多報告顯示,高血壓在雙親正常血壓家系、雙親中一人有高血壓家系、及雙親均有高血壓家系中出現率確有差異,但其出現率實測值與顯性遺傳及隱性遺傳之理論直不完全一致,實測值(出現率)比理論值低的很多,

 

從這些事實又告訴我們高血壓或低血壓無特定之遺傳方式存在,只能說支配美一個人血壓之遺傳基因有很多,不能一概而論,但整個遺傳基因群確有遺傳性,那到底有多少程度之遺傳力呢?依古莊之遺傳力計算法,遺傳力為0.5,即血壓值50%受遺傳影響,但另有50%仍受環境影響。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血壓併發症 
    
   
1.腎臟問題

 

我們體內的代謝廢物每天都需要透過血液運送至腎臟,經過特殊的過濾處理,把有用的東西再吸收,沒有用或有害的廢物,尤其是蛋白質的代謝廢物則隨著小便排出體外。

 

腎臟本身充滿血管,像腎小球可以說就是由血管組成的球狀物,有高血壓的病人,時間久了,全身的血管會慢慢硬化,腎臟的血管當然也不例外, 
 

譬如血液進入腎臟的門戶腎動脈,如果發生硬化,血流發生障礙,導致局部缺血,甚至腎動脈的分支完全阻塞住,這些都會造成腎臟功能的減退。

 

一些更小的血管再血壓太高時,也會閉縮、甚至壞死,腎小球的血管則會發生玻璃樣變化,腎臟的功能急劇降低,最後導致腎臟腫大、腎臟衰竭,代謝廢物無法排出體外,後果就不堪想像了。

想反的,如果腎臟本身就有毛病,譬如腎動脈狹窄、腎臟有多發性囊腫或先天性的發育不全等,也都容易引起高血壓,而急性或慢性的腎臟炎症,久不治療,腎臟發生纖維性病變,壓迫腎臟血管或腎小球嚴重障礙等,久而久之,也會導致高血壓,高血壓不治療,又反過來使得腎臟功能惡化,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A‧腎素與高血壓的關係

 

腎臟所分泌的「腎素」在高血壓中也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腎素」又稱為=腎升壓素」,顧名思義就是會使血壓升高的一種分泌物,

 

通常會影響腎素分泌的原因分為:

1. 人在緊張時或遭受壓力時,會刺激交感神經,而使腎素的分泌增加。

2. 腎臟的血液流量減少時,也會使腎素分泌增加。

3. 尿小管含鈉量減少時,也會刺激腎素分泌。

4. 前列腺素分泌增加時,也會刺激腎素的分泌。

 

與腎臟相關的高血壓,一部份是腎素高所引起的,譬如腎動脈或主動脈狹窄、腎臟血管量減少、腎素分泌增加,而造成高血壓,稱為「高腎素高血壓」,但高血壓並不見得都是高腎素所引起的,例如腎臟對尿的排泄有障礙、機能降低、或吃太鹹或吃的太多、水分積留太多、血量增多、腎素不增高,也會造成高血壓,這一類就稱為「低腎素高血壓」。

 

「高腎素高血壓」以控制腎素,而「低腎素高血壓」則以控制鹽分及水分等飲食,較有治療的效果,在醫學上,雖有高腎素、低腎素的分法,但是實際上兩者往往相因相成,相混在一起,不是很單純屬於哪一類的也不少,所以治療上,有時降腎素與降血壓的藥同時併用。

 

B‧腎臟之變化

1.惡性高血壓

腎臟呈特異性變化,大約3/4的病人在腎臟小動脈出現纖維性壞死,高血壓一進入惡性期即會出現很多臨床症狀,最常見的是早晨有頭痛,這種頭痛同時血壓的高度也有關係,同時帶有噁心、嘔吐、夜尿、體重減輕及無呼吸感覺,惡性高血壓病人之死亡原因以腎臟衰竭、心臟衰竭及腦出血最多。

 

腎臟衰竭常有蛋白尿、尿中帶有紅血球,生命之預後依治療前之血中尿毒素多寡而定,降鴨可使血管知病變獲得改善,且血中尿毒素也會下降,但如果經過降壓到治療血壓已下降,尿毒素仍然繼續上升時,這種病人可能腎臟本身就有毛病,是原發性的腎病變,而高血壓是屬於續發性的。

 

在未經治療知惡性高血的人,心臟衰竭亦屬常見,同時心臟衰竭與腎臟衰竭似乎相關,腦出血的發生佔未經治療惡性高血壓病人之15%。

 

2.加速性高血壓(第三度高血壓性網膜變化)

第三度高血壓性網膜變化之預後通常受兩種因素影響,第一因血壓繼續上升而發生腦出血,全身性血管性病變以及心臟衰竭,第二,在網膜及腎臟之閉塞性小動脈病變。


 

3.非加速性高血壓之腎臟併發症

腎動脈知廣泛性粥腫發生在單側就足夠引起缺血,最後成為腎硬化。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血壓可以預防  
     
   

「預防重於治療」是臨床醫學不變的法則,在高血壓的防治上也是如此,為了避免長期高血壓所造成的惡果,正常人尤其在四十歲以後,應該定期測量血壓,以便早期發現高血壓早期治療,並應從年輕時就開始預防,雖然大部分高血壓原因不明,但從日常生活的一些保健原則,也有預防的功效。 
 
 

 高血壓相關問題 
    
   
食鹽V.S.高血壓

 

A‧實驗證明食鹽會使血壓升高

 

專家已在實驗室內證明,食鹽代謝與血壓升高具有密切關係,從副腎皮質所分離出來的荷爾蒙或人工的DOCA,有鈉蓄留作用,如將DOCA和食鹽給一側腎摘除後的老鼠,可造成高血壓(稱為DOCA食鹽高血壓)。

 

如果給老鼠百分之一的食鹽水或百分之十的食鹽飼料做食鹽負荷實驗,老鼠也會產生血壓(稱為食鹽高血壓)。

 

達爾氏也曾做過腎性高血壓的實驗,他先給老鼠食鹽水後,再容易引起高血壓的系種中,再作繼代飼養,結果發現所產生的腎性高血壓與前面容易引起食鹽高血壓的系種一致(稱為實驗腎性高血壓)。

 

這些老鼠的細動脈壁水、鈉含量增加,內腔狹窄,血管末梢抵抗力增加。

 

上述實驗都證實鈉在體內囤積會成為高血壓的成因。

 

B‧對各民族的流行病學觀察

 

食鹽被視為本態性高血壓的發病因素,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結果顯示,食鹽攝取量高的地域,高血壓的發病率也會隨著提高,而且食鹽攝取量與高血壓性合併症(如腦中風、尿毒症等)的發生也有密切的關係。

 

在巴西北部為開發的一處的印地安人從不吃鹽,他們的血壓五六十歲的人與十歲的小孩一樣,收縮壓均在100毫米左右,另外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以前有過一段不吃鹽的時代,當時住民的血壓也很低,也沒有腦中風的發生。

 

即使是同一個種族,但後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在高血壓的發病上也會不同。

 

曾經有學者調查南太平洋中庫克群島的原住民,目前住在Pukapuka島的住民,以可可果、芋頭、魚為主食,食鹽吃的少,結果高血壓的情況也少,就算是年紀增加,血壓隨之上升的比率也低。

 

而原來住在Rarotonga的住民在遷移至紐西蘭後,以罐頭、榖類、牛肉為主食,調為品和食鹽吃的多,結果是高血壓多,血壓也會隨著年齡而增加上升。

 

另外,達爾也發現,一天食鹽攝取量在十克以上的地域,住民的血壓平均值會隨年齡而升高,但食鹽攝取量一天在五克以下的地域,住民血壓的平均值並不會隨年齡而上升。

 

C‧每天食鹽攝取量應限制在七克

由許多研究可顯示,如果想要對高血壓病人做飲食指導,這樣也可以減少腦中風的發生率。

 

根據台大生化科黃伯超教授的調查,台北市住民一天的食鹽攝取量約為9.5克,而三芝鄉的農民一天的攝取量為13克,美國人一天的攝取量為10克,日本都市一般住民約為15克。

 

高血壓病人一般而言,本來就有喜歡吃鹹的飲食習慣,所以奉勸高血壓病人,只要平時稍微節制,不要吃的太鹹,就可以使食鹽攝取量減少約一半左右。

 

目前高血壓的治療都使用利尿降壓劑,食鹽攝取量不必做太多嚴格限制,因為限制太嚴格無法持續太久,最好是慢慢改變飲食習慣,且能持之以恆,這樣才是最好的方法。

 

有人發表說,若給高血壓病人一天吃時刻的食鹽與利尿降壓劑,或五公克食鹽及利尿降壓劑,或只將食鹽限制在五克而不服用利尿降壓劑,他們的降壓效果是完全一樣的。

 

在日本,對高血壓病人的生活習慣指導準則如下:邊際高血壓以上的病人(即血壓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上者),把低鹽目標定為一天十克,如果是為了預防高血壓,那麼一天的食鹽攝取量最好是限制在七克。
 
 
 
 老年人的血壓  
     
   

高血壓是老年人常見且容易被忽視的疾患,其發生往往自中年開始,經年累月之後導致危險性高的心、腦及腎的合併症,因而有「無聲的殺手」之惡名。

 

老年人由於血管彈性較差,容易有收縮性高血壓,在治療方面需注意老年人藥物動力學的特點,用藥的選擇及給藥方式要多加注意,至於其預防應從年輕時就開始,從飲食生活習慣著手。
 
 
 

高血壓在開始發病時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超過一半以上的病人根本不知道自已的血壓高,更遑論檢查及治療了。

 

等到一旦發生高血壓的併發症,如: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衰竭、腎衰竭或視網膜出血等,生命健康已經遭到嚴重的威脅,這時已經太晚了。這也就是為什麼高血壓被稱為「隱形殺手」的主要原因。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概論高血壓

A.高血壓之診斷

 

對於一個大於十八歲的正常人,如果你的血壓小於一三0/八十五毫米汞柱,每兩年檢查一次即可;如果小於一四0/九0毫米汞柱,每年要檢查一次。

 

如果你的收縮壓在一四0~一六0毫米汞柱之間,就必須在兩個月之內請醫師幫你複檢,如果連續兩個星期內有三次以上的靜坐時血壓升高(收縮壓大於一四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大於九0毫米汞柱,則可診斷為高血壓,必須請專門醫師(內科或心臟科)為你評估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B.高血壓之成因

 

臨床上,高血壓機轉可以粗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明顯原因造成的,例如由腎臟異常(如:腎炎併發症、腎結石、腎皮質萎縮等),血管異常(如:主動脈狹窄、腎動脈狹窄)或體內內分泌異常(如:生腫瘤或器官功能亢進)所引起的高血壓,一般稱為「次發性高血壓」。

 

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高血壓病人是屬於此類。

 

其中一部份可用手術或外科治療的方法加以去除病因,得以痊癒便不用服藥。

 

二是找不到明顯原因的高血壓,患者常常有家族病史,因此被認為和遺傳有關。另一方面,這類病人也有較多的機會合併血糖及尿酸升高等,又被認為和體質及環境因素有關,由於並沒有一個單獨的原因可以解釋這類病人高血壓的致病機轉,因此被稱為「本態性高血壓」。

 

臨床上,這類病人佔所有高血壓患者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需要長期持續服藥來控制血壓,而無法根治。

 

C.高血壓之檢查

 

一般而言,「本態性高血壓」大都發病在四十歲到六十歲之間,因此當一個年齡小於四十歲或大於六十歲的人新被發現有高血壓時,他罹患「次發性高血壓」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了,也就需要接受一系列較完整的檢查,包括腎功能、尿液檢查、四肢血壓測定、腎臟超音波,及含甲狀腺功能、腎上腺功能在內的內分泌功能評估,期望能找出確實病因予以根治。

 

如果一時之間找不到明顯的原因,也要和所有臨床上懷疑是「本態性高血壓」的病人一樣,接受胸部x光、心電圖、腎功能、尿液檢查,以及必要時眼底檢查等,進一步評估體內心臟、腎臟及神經系統的功能,因為這些地方是高血壓併發症最主要所在,也是高血壓造成殘疾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D.高血壓之非藥物治療

 

在高血壓的治療方面,除了極少數可以用手術根治的「次發性高血壓」之外,絕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都需要或多或少藥物控制。

 

近幾年來,透過對高血壓病人的觀察,發現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對高血壓的控制有相當的影響。

 

我們建議每一個高血壓的病人應盡可能保持正常體重(過胖者需減輕體重),做規律運動(最好是柔軟操、游泳等有氧運動),減少飲食中的鈉含量(少吃鹽、味精及醬漬的食物),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鉀、鈣、鎂離子),減少食物中飽和性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戒煙及適量的飲酒(每天小於一盎斯的酒精,相當於廿四盎斯的啤酒或八盎斯的玫瑰紅)。

 

E.高血壓之藥物治療

 

關於高血壓之用藥,在第一線可分為利尿劑、乙型腎上腺素阻斷劑、甲型腎上腺素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及昇壓素轉換脢阻斷劑等五大類,目前還是以前二類使用最普通。

 

由於各種藥均有其副作用及使用上之注意事項,必須由醫師根據各不同病人之不同高血壓型態選擇最適當的藥物予以治療,切勿擅自做主到藥房購藥服用。如果病人之血壓在服用三種不同的高血壓藥物之後仍然偏高。則要進一步檢查以排除次發性高血壓之可能性。

 

目前治療高血壓的藥物日新月異,配合適量的生活調整,可以有效的控制血壓。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律器斷電-有心無力

 

老人家身上如果有裝心臟節律器,記得一定要定期回診檢查。

 
 
裝了心臟節律器後,要定期回診偵測電池還可以用多久。 
記者徐夏蓮/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名90歲吳姓老奶奶最近突然暈倒好幾次,直到跌倒,額頭撞了一個大包,才被家人發現,趕緊帶去台中醫院掛急診,原來4年前,她曾在其他醫院裝心臟節律器,節律器電線破損,才會害她的心臟因電流不通,頻出狀況。

 

這位老奶奶4年前因心律不整,心房和心室傳導完全阻滯,裝置心臟節律器,並規律地在門診追蹤,但最近她老覺得頭暈,卻沒有其他不舒服症狀,因怕子女耽心,沒告訴子女。

 

日前她早上吃過早餐後,又開始覺得頭暈,跌倒在地,前額碰出傷口,兒子看到嚇得趕緊將她送到台中醫院掛急診。

 

急診時,她告訴醫師,除了頭暈外,最近老覺往右側躺時,前胸有刺痛的感覺。

 

急診室醫師仔細看了她的胸部X光片發現,裝置在吳奶奶身上的心臟節律器的電線有毛毛的感覺,判斷應該是節律器無法有效傳導,導致她頭暈,甚至跌倒,手術時發現真的是節律器電線破損,幫她再裝一條新的電線,可順利「通電」。

 

台中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鄭文君昨天指出,這種心臟節律器電線破損的情形較罕見,原因也不明,不過,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由於電線是和心臟連在一起,為避免傷及心臟,舊的電線不會取出,只是再加裝一條新的和電池連在一起。

 

她指出,裝節律器患者遇到最多狀況的是,一裝之後沒有每半年定期回來偵測電池還可以用多久,有人裝了6、7年從未回診檢查,有天突然昏倒送醫才發現原來是電池沒電了。

 

一般節律器電池至少可用5年,但每個人心臟狀況不一,有人心臟常停止,電池耗電量大,有人情況較佳,電池可用得更久些,總之定期回診檢查很重要,千萬不要以為裝了之後,就沒事了。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巨大主動脈瘤壓迫 左腎位移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

 

台中市澄清醫院接獲病患因血尿及腰痛到院檢查,醫生診斷時眼尖發現病人的左腎位置「怪怪的」,進一步檢查赫然發現病人腹部出現直徑9.5公分的主動脈瘤,造成左腎位移,幸好及時發現,沒有發生血管脹破的遺憾。

 

澄清醫院急診部主任蔡哲宏指出,這名66歲的男性患者,因血尿和腰痛到急診室求診,替病人進行腎臟攝影時未發現結石,反而看到病人左腎出現移位的怪現象,替病人安排腹部超音波和電腦斷層檢查後,赫然檢查到病人腹部出現大約10公分的主動脈瘤,正常直徑約2公分大的腹部主動脈,被撐大到9.5公分,就像腹內多了顆小氣球推擠左腎。

正常值5倍 爆破恐致大出血


 

蔡哲宏說,該主動脈瘤已有裂縫滲漏血液到腹腔內,才造成病人血尿及腰痛反應,還好病人警覺性高,有到醫院診療,否則主動脈管壁已撐極大,隨時有爆破的危險。

 

 蔡哲宏說,主動脈瘤的發生原因是因主動脈管壁有較脆弱的地方,當血液由心臟流經脆弱處時,因管壁受力而膨脹,像吹氣球般慢慢形成鼓出的瘤狀,一般若主動脈管直徑大小超過正常管壁直徑的1.5倍以上時,就歸為主動脈瘤,這名患者主動脈瘤已超出正常近5倍,就像一個隨時都可能爆破的氣球,一破就不可收拾。

 

蔡哲宏說,一旦血管瘤破裂將導致體內大出血而危及性命,目前已安排病人接受主動脈導流手術,用人工血管接上瘤體的上下血管,讓血流繞道不再經過薄弱的瘤體,避免主動脈瘤撐破的危險。

三高長者 若腰腹痛是警訊

 

蔡哲宏說,早期腹部主動脈瘤發生時,病人少有自覺症狀,多要等壓迫到附近的神經或內臟器官,才開始有腹痛、腰痛等症狀出現,這時的主動脈瘤直徑通常已超過5公分大,他提醒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的年長民眾,若出現腰痛或腹痛的症狀,要提高警覺,最好到醫院詳細檢查,確保安全。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加工肉品 心疾機率提高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美國哈佛大學17日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平均一天吃50公克的培根、熱狗、火腿等加工肉品的人,心臟病機率會提高42%,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會增加19%;未加工的紅肉,如牛肉、豬肉或羊肉,則不會增加這類疾病的風險。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是在分析涵蓋全球120萬人口的1600份研究報告後,得出上述結論。

 

研究中所稱的加工肉品,是指以煙燻、醃製、鹽漬處理過,或加了防腐劑的肉,如培根、香腸、火腿、熱狗和通常以罐頭裝的午餐肉等;

 

一天50克的份量約等於兩片培根或一根熱狗。而且將生活型態納入考量後,仍有這種風險。

 

哈佛流行病學系研究員米查表示,這項研究探究加工肉和未加工肉中的平均營養成分,發現兩者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含量相似,但是「加工肉平均含有4倍多的鈉,硝酸鹽防腐劑含量也多50%」,表示兩者對於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的差別可能在於鹽份和防腐劑,而非脂肪。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腹主動脈瘤 人體不定時炸彈 

記者蔡百靈/花蓮報導

 

腹主動脈瘤就像是人體的不定時炸彈!花蓮慈濟醫院心臟胸腔外科主任趙盛豐說,老年人、長期抽菸或罹患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疾病的人,往往會因血管硬化,導致血管壁變脆弱、無彈性,血管如吹氣球般膨脹變形,成為動脈瘤,一旦腫瘤破裂,就有可能致命。

健保給付支架置放

 

目前腹主動脈瘤血管支架置放手術屬於低侵襲性微創手術,目前已有健保給付,動手術不必再像之前動輒自費50、60萬元,並能有效降低發生併發症的風險。

 

趙盛豐說,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在正常狀態下,內壁平滑且有彈性,可承受血液流動壓力的衝擊;但當病患的年齡在60、70歲以上,或是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人,往往會因血管硬化、缺乏彈性,久經壓力之下,如吹氣球般地膨脹,變成動脈瘤。

 

當動脈瘤持續膨脹到5公分時,就有可能隨時破裂,往往使病人體內瞬間大出血而不治,因此不能不慎。

 

因腹主動脈瘤產生時,多無症狀,病患通常是由健康檢查,才意外發現,還有些病人是因為偶然摸到腹部有無痛跳動的腫塊就醫,被診斷出來。

 

腹主動脈瘤的傳統治療方法,必須經由手術切除後,再重建大動脈,但因手術時間長、傷口大、較疼痛,及術後影響腸道功能等因素,恢復期約需10天至2星期才能出院。

 

趙盛豐說,透過「腹主動脈瘤血管支架置放手術」,只需在病人兩側鼠蹊部各開一個小傷口,經由深入動脈血管的導管與導線,在血管攝影導引下,在腹主動脈瘤位置植入,並撐開血管支架,導引血流與壓力到血管支架內,進而有效把病變的腹主動脈瘤組織隔絕在外,不再持續擴大,及破裂。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跑步喘如牛 夜半手腳冷 中醫:心肌梗塞前兆

文/蘇聰明

 

如果長期胸痛,且突然出現心絞痛、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但過一陣子又恢復,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應立即就醫。

 

中醫認為,冠心病是心氣虛、心血不足,以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產生瘀血,閉經心絡,而引起疼痛。所以治療上,必須把握「活血化痰、益氣養血」二大原則,以處方用藥。

 

◎臨床可分為三大類型:

 

●心脈痺阻:是最常見的證型,發生原因是瘀血停滯,心絡阻塞所致。常因緊張生氣、遭受強大壓力或過度勞動後,出現胸悶,心絞痛症狀。

 

●痰濁瘀阻:往往發生在體型過於肥胖患者,大吃大喝後,會發生心絞痛,且常併發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脂肪肝等現象,跑幾步就氣喘如牛,經常有頸部緊、手足末端麻木感,日後發生心肌梗塞、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

 

●寒凝心脈:通常出現容易疲倦、畏寒、手足冰冷體質,患者多在各寒流來襲或半夜發生心絞痛,多屬氣虛心血不足所致。

 

中醫治療此病,常以「活血開痺湯」為主劑,再視症狀添加藥物,如心脈痺阻,有時須酌加活血化瘀的藥物,如桃仁、西紅花等;

 

寒凝心脈則須加附子、桂心來幫助,補氣散寒;

 

痰濁瘀阻則須酌加半夏、白芥子來幫助化痰;

 

若影響疼痛較重者則應酌加延胡、五靈等藥物,以減少疼痛。

 

要預防心臟病,飲食應低油、低糖、低鹽,每天適度運動,定期量血壓,有家族病史者,應定期進行心電圖、心導管或冠狀動脈攝影檢查。

(作者為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頸動脈硬化 新式血管攝影照得住 

 

「雙平面數位血管攝影機」經顯影後,可以3D立體呈現出患者的血管瘤或血管狹窄等複雜情況,有助於醫師及時診斷及治療。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

 

一名72歲老翁因經常性暈眩就醫,經接受雙平面數位血管攝影,快速診斷出他因右側頸動脈粥狀硬化,導致頸動脈的右內側出現99%狹窄,以致血液供氧不足,才會出現暈眩。所幸及時診斷,並在血管狹窄處置放支架治療後,才不致因病情嚴重,導致死亡的意外。

 

台中童綜合醫院放射科主治醫師洪豪駿表示,車禍、按摩或放射治療,也可能導致血管受傷萎縮,引發暈眩,不得不慎。

 

洪豪駿表示,早期的血管攝影儀器是單平面的,不容易明確分辨血管的位置及走向,「雙平面數位血管攝影機」可依不同角度旋轉探查血管,再透過3D立體影像,清楚呈現異常的血管分佈情形,主要用於腦部與頸部的心血管檢查,例如血管破裂、血管狹窄閉鎖、異物扎入人體,或急性出血等,有助於醫師快速診斷及治療。

 

洪豪駿指出,除了動脈粥狀硬化外,放射性治療時若不慎傷及血管,或按摩頸部或車禍等,造成血管受傷、萎縮或進一步鈣化時,都可能導致患者因血液供氧不足,出現暈眩,經手術在血管阻塞或狹窄處施放支架,改善灌流,即可減少患者中風死亡的機率。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血壓患者不服降血藥 中風半身不遂

/ 記者黃秋菊/嘉市報導

 

署立嘉義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琮盛表示,高血壓患者,每天要定期服藥,控制血壓,否則容易誘發中風,輕則半身不遂,重則一命嗚呼,日前一位男性患者,平日血壓都高達160~180mmHg(毫米汞柱),但是自己覺得好好的,不願吃藥控制,突然右半邊腦出血,左邊手腳無力,緊急送醫治療。


 

一位六十歲的患者,一個月前突然中風送醫,由於腦神經外科醫師評估不需開刀,患者轉院到嘉義醫院接受治療,在復健科與心臟內科醫師聯合照料下,目前狀況已經穩定;

 

不過嘉義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琮盛指出,中風是可預防的,患者本身是不願意每天吃降血壓的藥物,才會腦內出血。


 

黃琮盛醫師指出,只要是血壓高於120/80mmHg,就算異常,但高於140/90 mmHg,就要服藥控制,根據醫學研究報告,血壓每上升兩個毫米汞柱,心臟、血管等毛病死亡的比率,就會上升1%,而且長期性的高血壓,還會造成心臟、腎臟等無形的傷害。


 

黃琮盛醫師強調,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每禮拜要量一次血壓,如果是高血壓的患者,至少兩天要量一次血壓,注意自己血壓的變化,如有異常,要趕緊就醫,醫師會安排抽血、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等檢查,判定血量高的原因,做適當的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控制危險因子,才能降低心血管等疾病。


 

嘉義醫院復健科醫師葉書銘指出,該患者是大腦內「基底核」與「丘腦」兩處出血,影響到他的運動神經與感覺,左側肢體偏癱,觸覺、冷熱感覺全失,不過腦內出血量少於30c.c.,

 

腦神經外科醫師評估後,並未開腦,避免腦部更大的損害,腦中的血塊在一個月後,已經由自體吸收,目前治療方式是透過藥物控制與復健治療,來逐漸恢復他身體原有的功能。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動脈瘤微創手術 老人福音  

 

上了年紀的人是主動脈瘤高危險群,應定期體檢並追蹤。
記者楊菁菁/高雄報導

 

過去健保不給付的主動脈瘤微創手術,病患得要自費負擔約50萬元,常令病患及家屬陷入兩難!健保局今年2月1日起,開放給付後,對於主動脈瘤高危險群的老年病患來說,是一大福音。

 

83歲的徐老先生身體還算硬朗,唯有高血壓及腎功能差的毛病,長期在門診追蹤治療,還能維持穩定;但2年前體檢,意外發現他的腎動脈下有一顆動脈瘤,直徑大約4.5公分,老先生及家屬密切維持門診追蹤,半年前發現,動脈瘤直徑增加到6.5公分,醫師擔心動脈瘤會破裂出血,建議採取手術治療,但傳統手術危險性太大,可能導致老先生術後腎功能急速惡化而需洗腎,建議病患及家屬選擇「主動脈瘤血管內修補微創手術」。

 

醫師在病患兩側腹股溝處做小切口,將支架血管置入主動脈內,以隔絕主動脈瘤,血液不會供應動脈瘤養分後,動脈瘤自然而然會在體內萎縮消失,不需要進行拆除,老先生術後很快就恢復出院,且腎臟功能沒有受到明顯的影響。

 

高醫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謝炯昭強調,老年人是主動脈瘤高危險群,一旦主動脈瘤超過5公分,就像身上背著一顆不定時炸彈般危險;傳統開胸剖腹手術,對恢復力差的老人家又是極大威脅,衛生署在2005年7月認可主動脈瘤血管內修補微創手術治療,大幅降低手術風險,今年更納入健保給付後,此病患者及家屬終於能安心接受此項治療。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rushing teeth halts heart disease 刷牙終止心臟疾病 

/◎國際新聞中心


 

A Scottish study of more than 11,000 adults found those with poor oral hygiene had a 70% increased risk of heart disease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brushed twice a day. 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study backs previous work showing a link between gum disease and heart problems.

 

蘇格蘭一份針對1萬1000多人的研究發現,口腔衛生不佳的人,心臟疾病的風險,比每天刷兩次牙的人高7成。 這份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支持先前認為牙齦疾病與心臟問題有關的研究。

 

It is known that inflammation in the body, including in the mouth and gums,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build up of clogged arteries, which can lead to a heart attack. But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researchers have looked at whether the frequency of teeth brushing has any bearing on the risk of developing heart disease.

 

身體的發炎,包括口腔與牙齦的發炎,已知對導致心臟病發的動脈阻塞扮演重要角色,但這是研究人員首度研究刷牙的頻率是否與出現心臟疾病的風險有關。

 

Data was collected on lifestyle behaviours, such as smok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oral health routines. Participants were also asked how often they visited the dentist and how often they brushed their teeth.

 

研究收集生活習慣,例如抽菸與身體活動以及口腔健康習慣的資料,參與者也被詢問看牙醫與刷牙的頻率。

 

Overall, six out of 10 people said they visited the dentist every six months and seven out 10 reported brushing their teeth twice a day.

 

整體來說,10分之6的人表示,他們每6個月看一次牙醫,10分之7的人每天刷兩次牙。

Over the eight-year study there were 555 "cardiovascular events" such as heart attacks, 170 of which were fatal. Taking into account factors that affect heart disease risk, such as social class, obesity, smoking and family history,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ose who brushed twice a day were at a lower risk.

 

這份8年研究中,有555例心臟病發等心血管事件,其中170例致命。考慮影響心臟疾病風險的因素,例如社會階層、過胖、抽菸與家族史之後,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刷兩次牙的人風險較低。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血壓未控制 腦瘤破裂 

記者徐夏蓮/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名53歲王姓婦人,在遊覽車上,正高唱台語歌曲「珍惜」時,突然覺得從腰部開始一直往上痛,痛到後腦,覺得快爆開,但她7天內,兩度就醫都說是高血壓,第8天痛到台中醫院掛急診,才檢查出是腦內動脈瘤破了,幸好她的動脈瘤不是一次就大爆裂,而是一點一點破,才能讓她拖這麼久。

控制血壓 不能光靠游泳

 

王姓婦人表示,她大約8年多前,被診斷出罹患高血壓時,自認每天游泳,血壓已不藥而癒自動停藥,不舒服時,才吃一下降血壓藥。

 

上月初高歌時,竟頭痛欲裂,她以為是太興奮了,血壓飆高,馬上向人討降血壓藥,但吃了之後還是痛,只有頭往後仰不動時,才稍微不痛,但一站起來,馬上就又再度出現痛到快爆裂的感覺。

 

她曾為此掛急診、看心臟內科,醫師都說,她有高血壓病史及家族史是高血壓引起的,她要求做電腦斷層檢查被拒。

 

王婦頭痛第8天,到台中醫院掛急診,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她的右大腦動脈瘤破裂,神經外科主任邱正迪表示,當時沒辦法立即為她手術,因為動脈瘤破裂第4至14天為血管痙攣期,此時手術反會造成腦部廣泛缺血引發中風,先讓她住進加護病房,等血管痙攣期過了,才替她手術,期間幸好她的腦瘤沒有大破裂,手術後,健康出院。

動脈血流刺激腰神經痛

 

邱正迪主任指出,這位婦人的動脈瘤位於蜘蛛網膜下腔,它和腦脊髓液相通,動脈瘤破裂,血液跑到腦脊髓液腔室刺激神經,才會讓她覺得從腰開始一直往上痛到頭,其實她的腰、背都沒問題,而是腦瘤破裂了,此時要就馬上動手術,否則就要拖過血管痙攣期再手術,以免手術時更危險。

 

動脈瘤破裂第4至14天為血管痙攣期,破裂後,又再破裂機率高達50%至60%,死亡率幾近百分百,這名婦人真的很幸運。

 

王姓婦人昨天開心地送花感謝醫師救命之恩,但邱主任勸她,血壓一定要做好控制,血壓時高、時低最危險,推測她的動脈瘤就是因血壓控制不當引起,不是先天就有動脈瘤。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胸痛 身體拉警報
文/金仁福

胸痛是身體發出的一種警訊,可分為心臟病的胸痛和非心臟病的胸痛。

大人與小孩胸痛的原因不一樣;兒童的胸痛大都是良性,僅6%與心臟有關,最常見的胸痛原因為胸壁造成,其中以肋骨軟骨炎最多,輕壓時,胸骨劍突會出現疼痛感;青少年則以二尖瓣脫垂及心理因素較多;大人胸痛會威脅生命須立即處理,例如狹心症、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心包膜炎、肺栓塞、氣胸等。

診斷胸痛最重要的是詢問病史,年齡在40歲以後的男性,或停經後的女性、有家族冠狀動脈心臟病病史、吸菸、喝酒、肥胖(BMI大於25)、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工作壓力大、常熬夜,作息不正常者為冠心症的高危險群。

臨床上,典型心絞痛症狀、心電圖、心臟酵素檢查三項中,有兩項異常,即可診斷為急性冠心症。

典型心絞痛症狀指的是胸口不適(疼痛或壓迫感)持續數分鐘,疼痛位置在手臂內側,有些會牽連到背部、頸部、下顎部或胃部,其他還有頭暈、冒冷汗、呼吸喘的症狀。

典型心絞痛的患者口含舌下硝化甘油藥丸,症狀會立刻緩解,如間隔5分鐘含一顆,3次都沒有改善,就要立刻送急診了。

一般胸痛患者都會做心電圖檢查。研究發現,62%男性和46%女性在發生心肌梗塞前,沒有任何症狀,一部分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早期冠心病患的心電圖是正常的。所以一般健康檢查只做心電圖是不夠的,可以做運動心電圖,誘發心肌缺氧的波形,幫助診斷冠心症。此外,心電圖可以排除心律不整引起的胸痛。

心臟超音波可以診斷心臟結構和功能問題,可辨別是二尖瓣脫垂引起的胸痛?還是心包膜積水心包膜炎引起的胸痛?鉈201心肌灌注核子掃描可判讀出心肌缺氧的部位,推斷冠狀動脈阻塞的位置,快速電腦斷層攝影可以診斷主動脈剝離,更可以清楚看到冠狀動脈阻塞的位置。

高危險群民眾應定期做健康檢查,諮詢心臟科或家庭醫學科醫師,平日注意均衡飲食低油、低鹽、低糖、戒菸、戒酒、減重、多運動、多蔬果,以達到初級預防的效果。

(作者為高雄市金仁福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適量茶與咖啡 降低心臟病風險
國際新聞中心、記者魏怡嘉/綜合報導

歷時13年的一項荷蘭研究發現,一天喝茶6杯以上的人,罹患心臟病的比例可降低36%;這又是一項顯示茶和咖啡有益健康的證據。

由荷蘭烏特勒支大學醫學中心的凡德絲考教授所領軍的研究團隊,分析了37萬多人的茶與咖啡飲用習慣,經過長達10多年的追蹤,最後發現,喝茶對降低心臟病的效用最大;至於喝咖啡只要別過度,同樣也對心臟有益;一天喝2到4杯咖啡,也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20%。

研究人員相信,茶與咖啡中含有抗氧化物,可消除自由基對身體的傷害,因此帶來預防心臟病的好處。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心臟學會期刊」。

荷蘭人喝咖啡一般會加牛奶,喝紅茶則不加。對於加奶是否會大幅抵銷茶多酚的功效?說法不一。茶多酚被認為是茶飲中,最有益於健康的成份。如果喝咖啡時,順便抽菸,可能會完全抵銷咖啡的好處。

值得注意的是,咖啡含有可以同時升高和降低心臟病風險的成份,因為它一方面會增加膽固醇,另一方面卻可以控制心臟病相關的發炎所帶來的傷害。

咖啡過量 易骨鬆

三總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石光中表示,茶和咖啡都含有抗氧化物質,可減少對人體有害的游離基產生。適度的攝取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但任何物質若過度攝取都是有害人體,尤其是咖啡,研究已證實,一旦飲用過度,會造成骨質疏鬆。

石光中強調,任何對身體有好處的物質,也可能因為一些食物的交互作用而消失,所以均衡的飲食是相當重要的飲食態度,不能一味攝取某些特殊食物或物質,而偏廢其他飲食。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