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婆媳,親子,教育 (2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女兒房間亂又髒 怎麼勸都不聽 】
 
Q:我們家女兒19歲,高中畢業後沒考上大學就窩在家裡,偶爾去速食店當臨時工,平常也會和朋友出去玩。
 
她的房間簡直是垃圾間,乾淨衣服、穿過的衣褲、垃圾及很多東西都堆在地上,要她撿起來放好,她就說:「青少年不都是這樣嗎?」
 
她用過的毛巾、襪子及睡衣堆在家裡抽屜中,居然到我房間拿我的去用,我只好鎖門以對。
 
我出言威脅,不再幫她洗衣物及打掃房間,也不再幫她清垃圾,但她就是髒性不改。請問有何良方可以治她?
 
A:生活習慣是從小養成的,而人的個性的確各有不同,有人天生好動,喜歡做事,也有人就是懶得動;
 
且並非母親勤勞,女兒就愛做家事,紀律是要由父母自小訓練的,尤其是自己房間的整齊清潔。
 
女兒小時候的一切事必定都是母親妳愛心打理,伺候慣了,中小學時希望她以功課為主,也未要求她整理自己房間或做家事,而現在她閒在家,妳認為她應該自理,她卻完全沒有這個想法,因為她根本就沒做過。
 
女兒已是成人,應對自己的生活負責,整理房間也是責任之一,所以請不要再跟在她後頭收拾,別再替她洗衣物,更不要在她面前嘮叨勸她改變邋遢行為。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她把妳逼瘋!
 
有機會不妨與她的朋友聊聊,聽聽他們對女兒的看法,有沒有因為沒上大學、沒正式工作而有挫折或自卑感,最好能由同儕鼓勵她再準備考大學,或者先工作一段時間再尋找人生目標。
 
她是懶惰而缺乏自覺性,沒錯,但不要再指責她了。試著以成人對成人的態度與她「商量」,既然住在家裡,就請負起家庭成員的責任,也順便跟媽媽學習一些生活技能,如此則能和平相處,且以後搬出去住也不會手忙腳亂,可以住得舒服些。【 文/心理諮商專家/林蕙瑛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孩子犯錯 家長坐心牢 】
 

 

 

 

我在監所從事教化工作,機關為了服務民眾,每月會固定幾天安排心理師或社工在接見室值班,提供前來的家屬專業諮詢。

 

 

某次輪到我當班,會客即將結束,正準備要離開時,有位婦人怯生生地趨前詢問能否拿走閱覽區的贈書,反正閒來無事,當下順便了解她來看誰與有無需要幫忙的地方。

或許情緒找到出口,話匣子一開就欲罷不能。原來婦人的兒子因吸毒正被關,由於不放心,三天兩頭就會來探望,順便帶點外面的菜肴給他解饞。

婦人表示,和當老師的先生育有兩女一男,女孩都很優秀,研究所畢業後分別在公部門與醫院任職,凡事毋須操煩。但么兒卻完全相反,從小就是個「磨娘精」,長大更是讓她傷透腦筋。

其不僅貪玩,討厭讀書,在學校更是皮到出名,可說是輔導室的常客。反正打罵沒有用,後來夫妻倆改採悲情攻勢,有段時間確實變得安分許多,甚至還考取私大。結果僅念半年又說沒興趣,辦完休學便去服役。

退伍沒多久,在昔日同袍的介紹下,居然接觸毒品,直到警察上門抓人才知道這傢伙沾惹惡習。

事發以來,婦人對沒把孩子教好感到相當自責,也害怕其往後會再犯,由於壓力太大,為此居然罹患憂鬱症,目前仍在接受治療。

「他在坐有形的牢,時間到就可以走,而我是坐無形的心牢,永遠都出不去啊!」婦人說著說著不禁眼眶泛紅,我除給予安慰外,也鼓勵她要對孩子有信心。希望在親情的呼喚下,她的兒子未來會改過向上,浪子回頭,一家能夠重拾幸福。【 文/柯俊銘 /臨床心理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會客室〉親師溝通 才能三贏

2014-11-04

文/人本父母學苑

試著把事情想清楚、把話說清楚,幫老師看到另一個價值,便是幫了老師的忙……

  • 幫老師看到另一個價值,便是幫了老師的忙。(資料照,記者蔡宗憲攝)

    幫老師看到另一個價值,便是幫了老師的忙。(資料照,記者蔡宗憲攝)

比起大學一年級的新鮮人,小學一年級或許還更「新鮮」一點。畢竟,從「學前」進到「學齡」,對小孩而言,是沒有過的體驗──對家長也是。

2014年10月5日,各校開學剛「滿月」的時刻,人本教育基金會舉辦了「快樂上學去?國小新生家長的10大提問」座談會,邀來數十位小一家長及幾位專家,談談開學以來的適應問題。

<彼此調適>主動幫忙 才能跨越爭執

「我不喜歡適應這個詞,好像要我們去遷就某個東西。」座談會一開始,基隆市深美國小輔導主任黃毓杏便說:「『調適』比較好,老師要調,家長和孩子也要調。」

黃毓杏觀察到,老師常常想像:家長一定會要求我讓學生坐好、按時把功課改好……「老師其實滿有壓力,他是照著這些想像在跟你的孩子相處。」她反問現場家長:「老師對你們有想像,你們對老師有什麼想像?」

「我對老師有點害怕。」一位媽媽回應:「我覺得孩子每次換老師,就像在『開獎』,不知道開出來會怎樣。我的孩子動作比較慢,很怕他遇到一個嚴格的老師。」

人本基金會副執行長謝淑美則說:「在教育現場,家長應該積極參與,主動幫助孩子、幫助老師,最後最後才做不得已的事,例如打電話申訴。」謝淑美舉例,即使是單純的聯絡簿,也能夠讓家長發揮積極影響力。家長可以在上面分享孩子的進步,或是覺得老師做得好的地方;長久下來,老師會比較放鬆。「萬一發現彼此想法不同,就比較能跨越防衛心、跨越爭執,去談怎麼幫孩子。」

<別先入為主>想清楚說明白 才能幫孩子

現場也有幾位家長問起:如果我的想法和其他家長不同,該跟老師談嗎?那是不是給老師找麻煩?

「不要管別人怎麼想。妳不表達,沒人知道妳要什麼。」黃毓杏特別提出:「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妳跟他的關係是他最重要的力量來源。」跟老師談,其實也是讓孩子知道你在支持他,孩子會因而有力量。

謝淑美則有另一番想法:「其實可以先思考,我們自己想得夠清楚嗎?」她舉出一位家長談到的例子:孩子作業沒帶,老師要他上台向全班道歉,並且「請同學幫忙找作業」。她說:「老師想必是覺得孩子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當然贊同,也相信老師有善意,但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做法不妥?為什麼他會那麼做?

可能他早就習慣形式化了,他只是習慣要那麼做。我們的擔心是,他把孩子『示眾』,對孩子的心理不好;他的狀態是:對『示眾』沒有感覺。把這些都想清楚了,我們接著就能去嘗試,怎麼講才不會讓老師誤會我們在指責他。例如這麼說:『我知道你是為他好,但我有一個擔心……』把話講明白,他不一定會覺得你對,但至少避免誤會。」

除非老師真的不適任,否則一定有某個空間,是家長可以幫上忙的。試著把事情想清楚、把話說清楚,幫老師看到另一個價值,便是幫了老師的忙。「要是因此轉變了一個老師,我們就幫了孩子。」謝淑美說。

<換個角度>看出正向價值 才能免緊張

然而,有時無論父母、老師做得再多,孩子似乎就是會有適應問題。 「上小一,我家的孩子比我們還緊張。」一位媽媽講起孩子的狀況:因為怕遲到,孩子每晚都要求自己快點睡;就連自己愛聽的睡前故事,都要媽媽念快點。媽媽說:「我編故事跟他談過『時間感』,也仔細算過時間給他看,還請老師跟他談,可是他一樣很焦慮,我看了很心疼。」

人本父母學苑資深義工盧祉英回應:「一個重點是,要從小朋友的行為裡看出正向價值。焦慮是他的特質,那表示他的自主性很好。請相信妳的孩子,他個性比較急,就相信他、陪伴他,不一定要把他往另一個方向拉。另一個重點是,放緩情緒,站穩腳步,沉澱一下,先照顧好自己。」

謝淑美補充:「家長放鬆很重要,要安定自己的心,才有餘力去幫助孩子。我們很心疼,所以想要牢牢護住孩子,孩子可能就會得到一種暗示,覺得事情不對勁。

所以我們要緩一下。世界那麼大,哪有什麼不能處理的?妳的孩子很焦慮,讓人心疼。但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樣子,孩子有他自己的價值和自我期待,只是他現在還不知道怎麼面對。學習面對,是生命重要的歷程;孩子在想辦法安頓自己,而家長要先接納。」

謝淑美繼續說:「我覺得妳已經做得很好。我想,妳還可以跟他說:『如果你覺得要早一點起床才安心,沒問題,我就陪你。』或許半年後,他就可以不要那麼早起。路是他的,他在設法面對他的堅持,我們提供可以提供的,然後就祝福他。」

小一的孩子,正走上獨立的路。他會有所堅持,也要面對許多事;家長的支持因此非常重要──讓他不用費力去對抗什麼,他才能在堅持或面對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路。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庭診療室〉女兒不貼心 單親媽好傷心

2014-10-29

心理諮商專家/林蕙瑛

Q:我是48歲單親媽媽,獨立將女兒養大,她很乖巧,但從不和我談心,我自己當時忙著工作養家,也沒注意她的個性。讀大學時住校,每週和我通話兩次,都是問候之語。現在結婚生子了,也會打電話問候,過年過節全家帶小菜來看我,在家吃飯。

問題是她從未同理我的心、我的感覺,當我有次跌倒開刀,在醫院時,她從未照顧過我,以忙碌為藉口,只寫卡片慰問。我抱怨當我需要她時她在哪裡,她居然說她有小孩要照顧,不可能照顧我,以後哪個老人不是要住安養院?我好傷心啊!

A:母女相依為命多年,當妳正想享天倫之樂時,卻發現女兒越大越與原生家庭分化,結婚後更是保持適當距離,表面上看起來孝順,妳卻感覺不到實質上的關心,尤其當妳身體有病痛,最需親人在旁時;所以妳對她很失望。

女兒之所以這樣,想必與她的單親家庭有關,自小她必渴望雙親之愛,然而父親不在,母親又忙於工作,從沒人去了解她內心的感受,引領她表達自己的各種感覺,於是她什麼都放在心裡。雖然因父母離婚,心中有種欠缺與失落,她為了要在人前建立好形象,一直很乖巧,就更沒讓妳看出她心中的想法及感覺了。

她說的也沒錯,她有丈夫小孩要照顧,所以要妳自己照顧自己,這比較像西方人的觀念,父母照顧孩子,一代傳一代,比較是單向的。妳是她母親,她心裡還是愛妳的,只是她的表達流於形式化,妳得接受她就是這樣的人,她能給妳的,妳還是接收;她不能給妳的,妳就別期望了,因為這已是她的個性,很難改變,山不轉路轉,妳以前獨立自強,現在更要繼續,不妨試著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多交朋友,有時真正的朋友會比親人更親,並多運用社會資源,讓自己的晚年過得更好。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停看聽〉教養也得跟上時代

2014-10-08

文/劉彥蘭

在泳池見著一位家長一直板著臉,對她約6歲兒子碎碎念,要求喝水要這樣喝,坐也要這樣坐,袋子要這樣打開……念到在旁的多數家長不得不關切。

「下次我要看到你都做對,知道嗎?」這媽對兒子再三要求。小男孩畏縮地一句話也不敢回應地照本操課。

在旁一位家長對她說:「妳兒子很怕妳吧?」這媽回答說:「他爸爸更兇!」「妳這樣要求孩子,他不會反彈嗎?」這位家長又問。這媽回答:「我媽從小就是這樣教我的。」

天呀,我原本在旁為這小男孩禱告,聽這媽的回覆語,我想我該轉向為他父母禱告。這媽好像一面鏡子,檢視我對自己兒子要求的光景,現代父母真的難為了,不是溺愛型的寶媽寶爸,就是過度憂慮養不教父之過的虎父母。

孩子自由遊走空間該多大,應從先了解自己孩子個性後再漸漸地彈性縮放,留給空間允許他們犯錯,依他們自己的方法跌倒了,也是學習成長的必要過程,身為兩個孩子媽的我也在學習這教養課題。

「我媽從小就是這樣教我的」不一定適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因為兩代生活背景,在社會變遷下,已經大不同了,何況孩子與你個性又不一樣,怎能套用。教養不是僅憑過去經驗的SOP,哪這樣容易。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會事件追追追〉幼兒篇 從小讓孩子練習挫折

2014-10-06

文/芸翎

真的要鄭重呼籲家長,請不要再揠苗助長過度強調學科學習,讓學齡前的孩子先把生命教育的基礎建立起來吧……

  • 孩子只要轉個念頭願意跟其他人交朋友,則他們將來面對友伴關係的衝突時,就會顯得有彈性許多。(路透)

    孩子只要轉個念頭願意跟其他人交朋友,則他們將來面對友伴關係的衝突時,就會顯得有彈性許多。(路透)

近日看到台大宅男砍殺女友的新聞事件,以及其他幾件因為被女方拒絕,由愛生恨而殺害其他親人的案件,這兩天媒體不斷地分析跟懷疑造成這些所謂「人生勝利組的孩子們」犯下大錯的原因。

可能是缺乏挫折忍受力、情緒自控能力不佳、擁有暴力傾向、父母太寵缺乏管教……等因素,讓身為幼兒園園長的我感觸良多,心想這些經驗的學習不是早該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了嗎?因此,我覺得應該引導社會大眾重新看待孩子童年的學習經驗與教養方式。

<幼兒教育1>玩遊戲 磨練挫折力

在學齡前階段,正常化教學的幼兒園會提供孩子許多自由遊戲與人際互動合作的機會。

孩子在與朋友分享玩具及遊戲中,磨練挫折忍受力與學習適切的人際關係,因為在學校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衝動的孩子得學習如何調節自控,害羞的孩子得學習主動大方,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不是用一本教材、影片或是一道說詞就可以讓孩子一蹴可幾,而是透過孩子每天周而復始在自然遊戲的情境中和他人磨合、學習。

今天失敗、挫折了,傷心哭泣,擦擦眼淚,老師家長鼓勵後,他可以再接再厲,不斷嘗試新方法直到找到適切與平衡之道。這才是品格教育、才是機會教育,才是孩子帶得走的能力。

孩子在遊戲時,最喜愛的某樣玩具或學習區被其他人先挑走了,孩子要學習的是第一優先沒機會時,有沒有第二種或第三選擇,在過程中學習讓自己面對挫折時,可以有更多的彈性與變通,那麼未來不論在什麼情況之下,我相信孩子面對挫折時,一定可以很快自我調整做出選擇,覺得很自在快樂,而不是執著在自己的沒有獲得,杵在固執的情境中,浪費了自己的遊戲時間與賠上自己的快樂心情。

<幼兒教育2>交朋友 練習被拒絕

我們常說幼兒園階段是學習很重要的啟蒙期,這談的就是孩子面對未來社會適應與生活的基礎啟蒙,除了上述說的從遊戲中學習自我調節外,人際關係的調節在此時也是很重要的課題。

部分孩子會回家反應自己沒有朋友,通常面對這樣的問題時,大多有兩種狀況,一種是缺乏社交能力的技巧,可能因為害羞,不知如何啟齒介入與相處,這樣的情況,老師會透過遊戲、引導與鼓勵幫助孩子學習與人交往的方式。

但是另外一種則是只固著自己被拒絕的狀態,無法調節轉換,這類的孩子所謂的沒有朋友,通常是他想跟某朋友玩,某朋友拒絕跟他玩,但是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朋友想跟他玩卻也被他拒絕,可是他就會認為他沒有朋友。

事實上,這些孩子只要能在這些被拒絕過程中學習健康的心態,與轉個念頭願意跟其他人交朋友,則他們將來面對友伴關係的衝突時,就會顯得有彈性許多。

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老師和家長選擇的處理方式,是要求拒絕孩子的同學要練習和他做朋友,這樣的方式並沒有讓孩子獲得學習及成長,反而容易奠下未來他總是認為被拒絕是一件痛苦與不能忍受的挫折。

「練習被拒絕」是從這個新聞事件中,我看到目前很多孩子缺乏的基本能力。

或許這聽起來只是小小的一個玩具及交友事件,但是每天讓孩子從這樣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練習的卻是能讓他一生帶得走的能力——「調節轉換情緒與解決問題」,因為現實的人生不順我心的事情與挫折何其多,重要的是自己要如何看待挫折與面對挫折的能力。

<專家呼籲>基礎教育 才是真正的實力

很多幼兒園會不斷強調和鼓勵父母讓孩子自己動手,學習生活自理與協助簡單的家務,因為透過動手做與參與的過程,會讓孩子接近真實的生活情境。

我們不能讓孩子的未來活在虛擬的卡通與電玩世界,對世界與周遭環境無感,對人冷漠毫無感受,長大變成另一個台北捷運的殺人兇手。

但是很可惜的是現在幼兒教育,多數只關心孩子何時學注音、會不會英文、數學好不好,殊不知在進行這些學科之前,更重要的基礎是這些更需要關注的真實生活經驗與品格教育。

有了這些基礎,將來求學完成後,他們才能變成知識、情感與意志力兼顧的完整全人,也才能真正準備接替我們接手未來的世界。所以真的要鄭重呼籲家長,請不要再揠苗助長過度強調學科學習,讓學齡前的孩子先把生命教育的基礎建立起來吧!

這些都是父母無法代勞,孩子得每天學習面對的啊!當孩子在學校受挫時,請爸媽鼓勵孩子面對嘗試其他好方法,而不是跑來學校指導老師修正做法或是指責同學、要求更換座位與朋友,這樣只會讓你的孩子更加失去未來的競爭力,請把孩子的戰場還給孩子,讓他們在經驗中磨練與成長。

所以從這些社會新聞事件裡,重新調整看待學齡前的幼兒教育,讓孩子好好在遊戲中學習這些人生重要的智慧與品格,知識的學習請在這些基礎建立後慢慢來吧!(作者為現任幼兒園園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會客室〉 學會談判 搞定孩子

2014-10-01

文/羅蘭•康百伯

談判是很個有意思又吸引人的教育方式,因為重點落在聆聽、非暴力、接受和力求雙邊關係和諧……

  • 就算是親子之間的談判也應當嚴肅看待,免得失掉了該有的教育價值。(路透)

    就算是親子之間的談判也應當嚴肅看待,免得失掉了該有的教育價值。(路透)

親子談判不僅僅是解決衝突的方法,更是接受全方位教育和向他人敞開心胸的學習過程。

教育旨在培育孩子成為未來的主人翁,而談判是教育的方式之一。孩子小時候的談判協商經驗塑造他們的人格,他們將從中學到,有些東西是根本沒得討論的(吃喝、睡覺、梳洗、尊重他人),而有些事情則是可以大家一起討論或是一起擬定實施條件的。對一個孩子來說,談判首先就是學習如何跟他人相處的一門藝術,找出一個讓大家皆大歡喜的折中方案。

<掌握要點>談判關鍵 避開4風險

談判是個很有意思又吸引人的教育方式,因為重點落在聆聽、非暴力、接受和力求雙邊關係和諧。但是,千萬小心,跟孩子談判必須能辨識其中的風險,而且這些風險絕對需要嚴肅地去考量。

風險No. 1:凡事皆可談!

談判是找機會共同解決爭端的方式,但絕非一體適用於父母所碰到的問題,或能給小孩機會教育的所有情況。有些情況,父母下的指示是不容質疑、不容討論的!因此必須選擇協商戰場,千萬別以為什麼都能談。

在與孩子訂定談判規則時,首要之務就是列出「不容妥協」的議題,換句話說,一些我們可以加以解釋說明,但執行時絕不容許質疑討論的範疇。

風險No. 2:凡事皆可再議!

談判是一回事,落實談判得出的決議又是另一回事。一旦談判得出了決議,所有談判方都必須遵守決議,除非決議明顯無法實施,否則不得翻案再議。不能一直把已經定奪的事再翻出來討論,否則談判將不再有任何意義。

這正是談判的另一規則:談判得出結果後,只有當談判背景出現根本性的大改變時,才能提出再議。不然,談判雙方均得照談判結果走。

風險No. 3:時間多得很!

談判可能無時間、無限制地談下去,所以一定要懂得盡早收手。無窮無盡的討論只會浪費我們的時間、精神,然後逼得我們決定硬幹。時間長短就個人認知上來說一定不同,不過談判的時程要看情況的急迫性而定(相較之下,下次寒假作業的內容比明天就要完成的作業能享有更多的討論時間)。懂得喊「停!」很重要,時間是談判的重要參數之一。

風險No. 4:談判不過是場遊戲。

就算是親子之間的談判也應當嚴肅看待,免得失掉了該有的教育價值。我們稱那些喜歡在談判中製造意見對立的人為「強詞奪理派」,他們喜歡你來我往的言詞交鋒,更甚於達成談判目標。

跟周遭人對立的經驗特別有助於孩子的自我成長,但前提是,這類對立必須謹守住分際,而不是為了好玩。一定要清楚地揭示,什麼是可以談,而什麼是沒有談判空間的,並好好地說明給孩子了解,這是談判的一大規則。

<談判階段>區分實質與形式

區分實質與形式是談判的重要階段,我們可能輕易地混淆兩者。

我們的目標即是談判的實質部分,例如:「我要你去整理房間。」而談判的形式部分則是實踐這個目標的方式。

「我要你去整理房間。你可以早上做或者下午做,總之你一定要在今天晚上睡覺前把房間整理好。」

實質部分不容妥協(無論如何你都要整理房間),形式部分倒是可以稍稍讓步(你自己選擇整理房間的時間)。談判的這兩大面向是無法分割的,因此與其蒙受實質和形式不分之害,不如釐清兩者之間的分別,然後加以利用。

就形式方面談判或許可以免於實質上的談判──我們可以把談判帶到某種形式因素的協商上,讓自己手上握有提議和讓步的籌碼,但記得要堅持守住不容妥協的實質目標。

<Let’s go>展開談判前

該怎麼學習跟孩子談判呢?展開談判之前……

1. 深呼吸幾次,讓自己好整以暇。

2. 想想你的目標是什麼。

3. 默想複習一下你即將採用的論點。

4. 想想你的孩子會用哪些立論根據反駁你。

5. 提醒自己,懂得聆聽勝於一切道理的那一方才是最佳談判員。

6. 回想一下那些有效聆聽的技巧。

7. 上場前再次深呼吸。

8. 加油,你已經準備好了!

沒有人曾受過談判的訓練,除非他是專業談判員。然而,我們的人生路上,人與人的關係中,處處是談判。學習如何跟孩子談判,無非就是認清親子互動過程的各個階段,然後應用在各種情況,和個別不同的孩子身上。

<作者小檔案>羅蘭•康百伯Laurent Combalbert

法國危機處理專家,畢業於美國FBI國家學院,曾在1998至2004年之間擔任法國特種戰略部隊的談判專家,並在世界各地參與危機談判專家的訓練工作。

羅蘭成功地將他在工作上學會的談判技巧運用在自己四個孩子身上,並出書與所有讀者分享,出版一個月就榮登法國亞馬遜書店教養類排行榜暢銷冠軍,同一週內更受邀上遍法國三大最知名的電視節目,也讓他成為目前最炙手可熱的親子溝通專家。《超有效!談判專家教你如何和孩子溝通》即將在台上市。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會客室〉 孩子當眾失控 大人別抓狂

2014-09-24

文/徐意

日前和幾個新手媽媽一起討論育兒經,發現帶著一、兩歲的小孩出門,最累人的不是攜帶大包小包的衣物,而是小孩在公共場合裡失控,包括莫名尖叫、大哭、無理取鬧等可怕的行徑。

以前當我還沒有小孩的時候,在外難免遇到類似情形,尤其在高鐵或是飛機上,這種密閉空間裡,只要有一個小孩失控尖叫或大哭不止,就足以讓其他乘客頭痛欲裂。

現在,自己有了兒子,明白這個階段的小孩對於情緒和行為都不夠成熟,生活的常規也正在建立中,因此偶有脫序行為,是十分正常且合理的狀況。但是面對小孩在公共場所失控,我也可以理解身為母親的焦慮與壓力,因此每次出遠門搭車時,都要準備幾本故事書和兒子熟悉的玩具讓他度過漫長的車程。

但小孩有時是不按牌理出牌的,書和玩具未必每次都適用,他偶爾還是會在公共場合放聲尖叫,除了將兒子帶離現場之外,我也盡量在不打擾其他人的原則上,進行機會教育,讓他學習用其他方式表達情緒,例如興奮的時候以拍拍手或轉圈圈來取代大聲尖叫。

我相信不同的育兒態度會直接影響小孩的情緒管理。單方面的打罵、威脅雖然是最快速的方式,但是小孩隨之而來的放聲大哭更是讓其他人頭痛欲裂,且小小的腦袋裡記住的是父母的憤怒,而非自己不當的行為。適當的安撫和教導對父母來說雖然真的非常困難,也需要最多的耐心,但是希望從中能夠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以及對於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情大智慧〉把家庭 當事業經營

2014-09-24

文/侯瑞琪

你把家當旅館,還是把它當成用心經營的事業呢?

許多人把家當做是入港休息的港口,累了、倦了、受傷了,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回到溫暖的家的懷抱,但當我們永無止盡地對家需索時,我們有沒有想到,家也會有筋疲力盡、力不從心的時候,它會需要家人投以關心與熱力,才能有力氣張開保護的羽翼,用源源不絕的愛與溫暖,給予我們心靈與生理上的慰藉。

熱戀中的男女,結婚後總會有數不完的甜蜜時光,但如同大家常聽到的,「相愛是一種緣分,但相處是一種藝術」,相愛容易相處難,激情總會隨著時間而難以持續,如何維持住彼此對家庭的熱愛與幸福指數,就要靠用心與耐心的經營了。想想看,你有多久沒對對方說出「我愛你」?你有多久沒有幫他按摩和搥搥背?戀人相處久了,有時候就會變成家人一樣的習慣相處,「習慣」是一隻可怕的怪獸,習慣對方對你的呵護、習慣回家就是休息、習慣回家就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習慣不打扮、習慣只盯著電視電腦、習慣有了小孩就不進電影院、習慣為了省錢就不共進浪漫晚餐、習慣日子一成不變、習慣就只是習慣。

還記得當初熱戀的時光嗎?為了取悅對方而絞盡腦汁,其實,家庭的經營也需要絞盡腦汁,別急著一回家就翹起二郎腿,也別急著一回家就卸妝。

如果我們把家庭當做是一個事業,想想看,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充實自己做家事的技能?你有多久沒有花心思去討對方歡心,就像業務開發客戶那樣?你有多久沒有和對方好好溝通,像在公司開會一樣?你有多少沒有去尋找適合全家人用餐的餐廳或適合全家人玩旳地方,就像尋找新產品一樣?你有多久沒有幫他親手準備有意義的禮品,就像維護客戶關係一樣?你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傾聽對方的需求,就像客戶服務一般?你有多久沒有帶著對方一起出遊,就像員工旅遊一般?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計畫幫他過個情人節或生日,就像公司規劃未來的願景一般?你有沒有好好檢視你們的愛情溫度而力求改進,就像公司測試產品一般?

用公司經營來想像家庭經營,好像有點俗氣,但家庭是要更用心的,別怠惰了!我們的用心不但應該要被考核,而且如果不好好努力,家庭更有可能因為我們旳經營不善而面臨倒閉危機,可怕吧!別只把家當做避風港,這容易讓我們顯得漫不經心,把它當做事業一樣的衝刺,我們就不敢怠慢。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家庭都可以因我們的用心努力經營而多采多姿、情意無限。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生活停看聽〉呵護孩子 卻讓人不舒服

2014-09-17

文/林玲仰

帶女兒去某個水上世界泡溫泉與游泳,在女更衣室時竟然出現一大約小三年齡的男孩子,小男孩已穿好衣褲,遊走在女生群中,幾個小女孩很不好意思地東遮西掩。

在女兒告知被看得很不舒服時,一向膽小的我,理直氣壯走向櫃台反應,老闆娘要我直接向那個媽媽反應,哪知那位孩子的老媽竟反說我沒度量,和一個孩子計較,她問我若孩子在男生更衣室走丟了,誰能負責?並說她的孩子很乖,不會傷害人,讓我整個人傻眼,一個小三、正常的小男孩,照常理應可獨自在男更衣室著裝,媽媽需要如此過度保護,便宜行事造成別人的不便嗎?

也許是因媽媽的無理,不知自我反省,反而將過錯歸於別人沒度量,惹火了我,我大聲告訴她,她沒教會孩子學會尊重別人,如果今天小男孩是幼兒,我們同理心可以體諒,媽媽如果有些歉意,我們也可以諒解,但她犯錯不承認,反而將過錯往別人身上推,便是做了小孩最壞的示範。

回家的路上,和老公、女兒討論,我們都一致以為如果這位媽媽再不懂得自我反省,那麼這個小孩又如何學會尊重別人呢?媽媽如此呵護孩子,將來會不會成一個「媽寶」呢?我們深深為那小男孩擔心,「媽寶」是不是像這樣的情形,在父母偏執,於不自覺下慣壞的呢?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會客室〉孩子也需要面子

2014-09-15

文/胡展誥

當你發現孩子行為或態度有所不妥時,不妨慎選地點來教導他……

  • 圖/陳佳蕙

    圖/陳佳蕙

  • 圖/陳佳蕙

    圖/陳佳蕙

剛成為心理師的那一陣子,對於要去造訪親朋好友我都有些擔心。因為在聊天時,家長總會當著孩子的面問我:「我的孩子__,依你的專業,要怎麼教才會好?」底線的部分包括做事不專注、成績不理想、頂嘴、不講話等各式各樣的「問題」。

我為難的不是如何回答這些問題,而是看著這些孩子原本開心地一起聚餐聊天,卻開始臉紅、尷尬地笑,然後慢慢地將頭低得不能再低、默默地走回房間……我覺得很心疼。

我是在菜市場長大的孩子,不論寫功課、吃飯、罰站,甚至是老師家庭訪問,都在這裡進行。也因此,我很能理解當大人直接在眾人面前細數孩子的「豐功偉業」時,那種羞愧氣憤、無地自容的感覺。

<現場直擊>表達期待 卻用指責表現

有一次我和爸媽臨時造訪阿姨家,就讀大學的表妹得知後,立刻通知在上班的阿姨,並且趕緊打掃家裡、準備晚餐的食材、為我們開電視。

但阿姨一回到家,卻當著我們的面對她說:「這麼熱也不會開冷氣給大家吹,長這麼大真是不懂事。」表妹聽了有些不好意思,紅著臉向我們說抱歉。

飯菜上桌後,正當大家開心享用美食時,阿姨突然放下碗筷,指著表妹說:「這隻啊,上大學後有科目被當,不知道有沒有認真在念書?放暑假沒有先回家也不先講,都沒讓我知道,誰知道是不是在外面鬼混……」

隨著阿姨一言一語,表妹手裡捧著碗筷,表情愈來愈僵。

嗅到了緊張的氣氛,我說:「阿姨,妳很擔心童童對不對?其實妳好希望她能先告訴妳她的行蹤,不要讓妳默默地擔心。」阿姨愣了一下,我繼續說:「有沒有可能童童並不是故意要讓妳擔心,而是她剛熬完期末考,很希望和朋友出去玩個一兩天,因為怕妳擔心或禁止,所以乾脆玩一玩再回家陪妳呢?」身旁的表妹聽了直點頭,小聲地說:「對嘛。」接著我又說:「我覺得童童反應很快,客人才剛說要來,她已經處理好一堆事情了,這一定是阿姨教的!」阿姨聽了之後有些臉紅:「也沒有啦,她也長大了,真的是懂事很多……」就這樣,一場可能的不愉快幸運地化解。

我很清楚阿姨並沒有批評表妹、要讓她難堪的意思,只是希望孩子了解她的期待,但卻在大家面前用了類似指責的方式來表達。

情緒還好時,孩子可能默默地忍耐下來;情緒不好時,衝突一觸即發,「我哪有?」「幹嘛這樣講我?」孩子臭臉抗議。「我這樣講是為你好!」「被講一下也不行?」大人疾言厲色。

糟糕的是,孩子可能開始選擇不說話、放棄溝通。

<家長看過來>給個台階 親子都愉快

如果這樣的方法會讓孩子感到難受,大人們為什麼還要這樣做?有沒有更適當的方式呢?

●大人也缺乏被肯定的經驗

不只是孩子,大人其實也很委屈,因為在那個較少重視正向管教的農業社會,可能從小不管表現得多好,也同樣少了被長輩肯定與稱讚的經驗。因此即使是想表達孩子把九件事情做得很好,卻總是不經意地說出他還有一件沒做好的事實。

●關注孩子表現好的部分

相對於批評和指責,「鼓勵」永遠是讓人長出勇氣與自信的養分。有了鼓勵,我們更能肯定自己、更願意去做那些被期許的事情。關注與肯定孩子那些做得還不錯的地方,會讓他更願意持續去做、甚至做得更好。這不也是我們所期待的嗎?

●給一個台階下

「難道孩子只能鼓勵而不能指正?」當然不是呀!身為父母的我們確實有責任義務教導我們的孩子。只是,當眾數落或責罵孩子,即使可以讓孩子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卻更可能讓他覺得丟臉、感覺到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付出的代價著實不小。當你發現孩子行為或態度有所不妥時,不妨慎選地點來教導他;真的必須在眾人面前及時指正他時,也盡可能就事論事、避免批評或攻擊的字眼。

即使是身為大人的我們也都希望在大家面前保有好的形象,孩子也一樣。「教導」,是我們愛孩子、幫助孩子的方式,若因此傷了彼此的關係,著實得不償失。在生活中留給彼此一個台階下,相信會讓親子之間的相處更愉快!(作者為諮商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大補帖〉放手 是對孩子尊重

2014-09-10

文/吳昆宗

陪兒子到學校報到。學校簡介後,孩子們分批排隊辦理報到手續。

此時,有不少家長闖進場內,想要幫忙。學校人員發現後,立即廣播,懇請家長離開,期能維持動線與流程。學校人員說,報到手續非常簡單,只須繳畢業證書,孩子們可以的。

只可惜,這些家長毫不在意,依舊跟在孩子身旁,有人幫忙拿著證件,也有人幫忙排隊,還有人似有交代不完的叮嚀!

觀眾席上有家長看不下去了,大聲出言:「請場內的家長尊重孩子們的尊嚴!」隨後,也有家長說:「孩子大了,讓孩子自己來吧!」另有家長說:「不要讓孩子變成媽寶!」

當下,場館響起了熱烈掌聲。

還好,這些放不下心的家長終於離場了,否則場館氣氛勢必非常尷尬。

可以理解天下父母心,看到孩子大步向前,總還會想要再幫一下、再扶一把,希望孩手能走得更好、更穩。

只是,該放手的時候就要放手。畢竟,孩子的翅膀,終究有一天會硬了、飛了,有著再多的不捨、放不下心,也得化成無數的祝福,讓孩子盡情高飛,甚至飛離視線,直到看不見了!

回家途中,孩子訴說著對未來的幻想、期待,一路陪著嘻嘻哈哈。心裡則惦記著表姊先前的勉勵:「孩子小時給教育,大了就給翅膀,其他,就不要想太多了!」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媽媽的最佳伴侶   】

 

 

我的朋友麗琪22歲結婚,52歲離婚,離婚之後,為自己和女兒小荻打造了一個理想的家,母女兩人挑選了地板的木質,廚房流理台的顏色,在她們租賃的三房兩廳房子裡,還養了一隻叫做栗子的玩具紅貴賓。

此後,小荻從不太愛回家,變成整天宅在家,除了出門蹓狗,可以成天掛著細肩帶睡衣晃來晃去,晃到30歲還沒對象。麗琪想起這件事就要念她,小荻的防衛台詞總是:「像妳一樣結了再離,這樣比較好嗎?」


--------------------------------------------------------------------------------

麗琪於是將單身極度悲情化的恫嚇小荻,孤苦無依啦、形容憔悴啦、流落街頭啦……。小荻望著媽媽:「妳為什麼這麼負面悲觀呀?妳看人家曼娟,活得不是挺好的嗎?我就不能像她嗎?」我聽了麗琪的轉述,大笑不已。

麗琪可笑不出來,她說這都是我的錯,給了小荻「不良示範」,我要負責。開什麼玩笑!單身的人就是「不負責任」的呀。我立刻把燙手山芋丟還麗琪。

 

 


都怪家庭太溫暖

「妳把家庭經營得太可愛太溫暖啦!」我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把家裡堆滿東西,用完的鍋碗瓢盆都不要洗,穿小荻的新鞋和新衣,而且把它穿壞,把栗子送給別人,還有……」我想像著《我的家庭真可愛》的歌聲變調,小荻崩潰大哭,對麗琪喊叫:「媽媽媽媽!妳為什麼變成這樣?這個家我一分鐘都呆不下去了!」而後奪門而出。就結婚了。

「夠了!」麗琪打斷我:「我做不出這種事,我好不容易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嘖嘖嘖,慈母多敗兒。

我不懷好意的奸笑著:「其實妳應該也滿喜歡和小荻作伴的日子吧?」小荻從小就獨立自主,麗琪下定決心離婚,也是因為小荻的鼓勵與支持。

她們母女同居的日子,偶爾有小爭執或不愉快,總是很快就雨過天青了,麗琪曾說現在的生活有點像是以前住在女生宿舍,各自獨立又融洽和諧。她的嘴上催促著小荻,心裡又期盼著保持現狀,其實是矛盾的。

「享受現在吧,兩個單身女人的美好時光。」起碼在這個時候,她們都在理想的生命狀態中,成為彼此的最佳伴侶。【   張曼娟《六感生活》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見天使〉怎可對孩子說活該

2014-09-01

文/朱台翔

她在眼科候診室裡,突然聽到外面傳來小孩驚恐的哭聲,八成又是哪個大人要幫小孩點藥,而小孩不願意。但就在一片吵雜聲中,爆出了一個女聲:「活該!」

她立刻衝出去;一個爸爸抱著四歲多的女兒坐在椅子上,媽媽挺著大肚子,身旁還有一位穿著志工背心的婦人。她說:「怎麼可以說小孩『活該』?」那位志工立刻說:「是我說的!」然後,就離開了。她對孩子的爸媽說:「小孩哭成這樣,你們要幫她、要好好地『秀秀』,而不是說『活該』。」

小女孩弱視,看診之前,必須先點散瞳劑,但小傢伙緊閉著雙眼,一隻眼睛終於被大人撥開,點到藥水,可是說什麼也不給點另外一隻了。

她蹲到小女孩的身旁,輕輕地撫著小孩的背,說:「現在不點!等妳準備好了,再點。」然後,問:「妳怕什麼?」「會一直流眼淚。」「如果流眼淚,就請媽媽幫妳擦,好不好?」小女孩不哭了。

她說:「我很會點喔,要不要讓我試試看?」看小傢伙沒有反應,她說:「不然,我們三個讓妳選。」「妳不要!」「那,爸爸和媽媽,讓妳選一個。」「我不要張開眼睛。」

爸爸說:「好!妳把眼睛閉著,我想到了一個很厲害的辦法喔!」他把女兒放倒,平躺在自己的腿上,再把眼藥點在眼窩,等到小傢伙張開眼睛時,藥水就流進去了。大功告成!

她終於有機會問了:「剛剛到底是誰說『活該』的?」「那個志工;看我們一直搞不定女兒,就過來幫忙。」她說:「其實,就算是成人世界,大人對大人,也不能說『活該!』何況她的身分是協助者,被協助的對象又是小孩。我特別當著小傢伙的面這樣說,就是希望她不要受到那位志工的影響而否定自己,這也是我當初從候診室裡衝出來的主要原因。」

看完診,小女孩的媽媽特別過來,跟她說:「女兒自從聽了妳說的那些話之後,都乖乖地看診,換是以前老早就吵著要離開這裡了。真是謝謝妳!」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會客室〉別以成績論英雄

2014-09-01

親愛的大人,我人生最重要的人、最愛的人,請以「努力」論英雄,別再以「成績」論英雄……

〈家長看過來〉只看分數 失了孩子心

文/蘇菲

  • 圖/HSIN YI

    圖/HSIN YI

  • 圖/HSIN YI

    圖/HSIN YI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IQ早已過時,人有多種智能組合,現行考試體制根本測不出孩子的實力。

有人怎樣考數學就是不及格,但是平時觀察能力細微,同學的衣服掉鈕扣馬上發現;有人連成語都不懂幾句,但天生就是人際互動的好手,交了很多朋友。試問出社會工作後,是數學、語文成績重要,還是觀察能力、互動能力重要?

曾在學校待過的我,體認臺灣教育環境的守舊,有些人依然對成績排名錙銖必較,對公立和私立大學定位之分偏見仍在。之前有個高中學生傳訊給我:「我已經不住家裡了,我也不想回家。」起因是成績退步之故,媽媽不讓他有任何課外活動,也不給零用錢,包括和朋友出門、參加社團、參加畢業旅行,放學回家就是被逼著念書。曾經因為吵架,鬧到學校的老師、教官都知道,孩子想住宿,她也不准,就是要在她的掌控之下。

他說很後悔考上好高中,讓媽媽像走火入魔一樣逼著他,也跟他說過:「如果大學沒考上台政清交這幾所,你這輩子就廢掉了。」他離家多次,寒流來時寧願睡在國小的教室裡,也不願待在家裡見到他媽媽。

學生現在住大伯家,但我想他的宿命依然存在。家庭該是培育一個孩子最重要的成長之地,是怎樣的教育方式,會讓他聽到念書就頭痛,成績不好就無法得到認同?我們不是該讓孩子具備足夠的競爭力,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中生存嗎?怎麼會用同樣一種教法,同樣一種測驗評量,讓孩子愈受教愈後退,愈沒有自信和勇氣去挑戰呢?

這真的不是唯一的例子。曾經身為台灣教育體制下的學生之一,我由衷地感同身受。

〈孩子內心話〉我真的盡力了

文/Alice

親愛的大人:

「盡力就好」,在考試前你們總是這樣對我說;但在段考結束、升學大考結束,你們為什麼看起來不開心?你們說「沒有」,卻在看見分數時皺了眉頭;你們說「沒關係」,卻在放榜時歎了氣;你們說「以後大學考好就好」,卻怎麼聽起來像「你高中考得不好」?

親愛的大人,曾經我是你們掌心裡的寶貝,你握著我的手,一筆一畫教我寫「盡力而為」,我睜大雙眼問你們這是什麼?你們說那是指凡事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成長的歲月總是稍縱即逝,轉眼間小女孩長大了,但她沒有忘記,你們耐心教導的道理,她真的沒有忘記。

在學業上她用了心,但親愛的大人,「成績獎勵」是你們最溫柔的殘忍。如果在一次考試上,我花了很多時間準備,考得好,你們的金錢也勝不過鼓勵;如果我沒有盡力,卻意外獲得好成績,拿到那些金錢我也不會開心。相反地,若我已經盡了力,你們卻以成績不夠好為理由,扣押零用錢,即使表面上不說,你們也早已否定我的努力,這一霎不經意,卻加深了已成形的挫折感。

記得當時國中升高中要考基測,我那時週一到週五住校熬夜苦讀,六日也留校自習,那時的每一天,我都告訴自己「加油,成功是留給堅持到最後的人」,但正式的考試,我仍然比模擬考掉了5、6個百分比,走出考場的時候,我不知道要如何告訴爸媽我考不好,只想安靜大哭一場。

那陣子是我第一次體會「現實」,體會「低潮」。但親愛的大人,你們告訴我「妳不夠努力」,我說我努力了,你們說「妳不夠聰明」……

等待放榜的日子裡,每一晚我總在為那些話語哭泣。原來,眼淚可以那麼多,失望可以那麼重。後來我上了高中,那些話仍插在心底。我介意、我記得,只是我沒有說。

或許有些時候真的是我們愛玩、懶惰,所以你們罵我們,教導我們該做些什麼,謝謝你們總是包容、在意著我們,引導我們,在這一趟人生旅程。

但,我們需要你們更多的了解,在責備前,能不能先停下來,聽一聽我們的心,看一看我們的努力?

因為愛你們,所以被誤會時我們吼了回去,因為那一刻,真的讓人很難過;因為愛我們,所以當我們對你們吼,你們會生氣、傷心,認為我們桀驁不馴。

青春,總會替親情打上千千結,「解鈴還需繫鈴人」,親愛的大人,我人生最重要的人、最愛的人,下一次,請以「努力」論英雄,別再以「成績」論英雄。

勾勾手,做約定,你說的我都會聽,但請你相信,我是真的盡了力!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學怪現象〉孩子上學 別跟前跟後

2014-09-02

文/孫櫻芬

正當我們捨不得孩子、放不下心孩子時,無形中孩子也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牽掛……

孩子第一次上學,家長帶著孩子來學校或幼兒園時,園長、老師常常會碰到以下這樣的情形:「我可以在一旁陪伴他嗎?因為第一天上學,我怕他不適應、無法和小朋友一起玩、會哭鬧、不會主動去上廁所、不會吃飯……」種種孩子可能面對的問題,令家長擔心不已。

其實正當我們捨不得孩子、放心不下孩子時,無形中孩子也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牽掛。

孩子或許是真的不會,可是一旦他們來到團體生活,就是會自動和大家參與學習,我們就應該給他們去克服、適應的機會,除了有媽媽的愛,還多了園中老師給予的愛,他們將擁有來自不同的人給予的愛,那是多麼不同的感受啊!

多數的孩子在第一天上學都會有分離焦慮感,此時媽媽的安撫及老師在一旁的鼓勵加油減低了孩子的焦慮、增加了對人事物的安全感,很快他們就學會了自己要去面對自己心裡的不安,最後也就能融入大家,和每位小朋友一起快樂學習。

每個孩子的適應力、學習時間長短不一,根據觀察發現,越是依賴性強的孩子,他們在適應的時間就會比較長;越是獨立的孩子,他們適應的能力越好。

「來,媽咪幫你!」幾乎每位家長都曾經向孩子說過這句話,因為我們怕孩子這個不會、那個不行的。「你還小嘛!等你長大才會!」殊不知等他長大了,就真的變成這個不會、那個做不來,原因都是錯失了學習長大的時機了!

<家長看過來1>怎麼放手 跟著做

當然有些父母在該放手的準則上常不知如何是好,提供一些可參考的方向,大致上就能給予孩子學習的機會。

1.不要剝奪孩子的主動性:當孩子主動要求要幫忙擦桌子、做事情,不要怕麻煩,怕他們越幫越忙,此時就該給予機會學習。

2.相信他們的能力:有些事孩子是有能力自我完成的,他們也可對自己負責。如:生活自理的能力、吃飯、穿脫衣服、照顧好自己的物品、幫助他人、遵守團體生活的常規、尊重別人等。

3.和孩子共同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當孩子提出:「我也要幫媽媽煮飯、炒菜。」別馬上阻止,可以給予分工合作的機會,洗菜、擺放碗筷,讓孩子有學習的樂趣,從中也可增進親子關係,他更有著今天的桌上餐他也有參與完成的自信,這是對他們的一件大事,上學時他們會和好朋友、老師分享那超越自己的喜樂,這又何嘗不是自我肯定的學習。

生活中的每件事對幼兒而言,都是充滿好奇及探索的心,而我們唯有放手讓他們去嘗試,才是真正愛他們。只要心中有愛,也就充滿勇氣、不怕挑戰,這樣孩子才能去面對多元社會及科技不斷創新的世界。

<家長看過來2>遇到困難 怎麼幫很重要

除了孩子之外,家長的教育方法與態度也是需要學習的。

當面臨孩子產生問題時,該如何去協助孩子呢?家長應該告知孩子該如何去解決,陪伴在旁,由孩子去面對,這樣孩子可學習到遇到問題要如何去克服。如果家長直接幫忙他解決問題,那就造就孩子沒有勇氣去面對困難,有的孩子會以哭鬧來尋求大人的幫忙,而不是以表達的方式面對,尋求協助。

當大家說台灣有最多「媽寶」時,我們不能完全接受,但須深思的是:我們教養孩子的方法、態度是否需要調整。你給孩子去嘗試學習了嗎?還是我們去幫他學習了?孩子能力越來越低落,而父母越來越能幹了!

家長適時放手,給孩子去親自體驗身邊的任何事物,你會發現孩子是可以的,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去克服他們面對的事物。

愛的教養叮嚀:

當孩子要用爬的探索時,你不要一直抱著他;當孩子會走時,你不要控制他只要爬著;當孩子想感受跑的速度時,你不要說走路就好,才不會跌倒!

無形的阻礙會讓孩子停頓、依賴,一旦成定局才要來修正,即使多一倍的心力也不一定能改變。

<達人小檔案>孫櫻芬

天主教育仁幼兒園園長,擁有幼教經驗二十多年。站在幼教現場的第一線,想要提醒家長:「愛他,就不要阻礙他」,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潛在的能力,就是要有不斷的嘗試摸索的機會,才能使他們完全發揮出來。家長適時放手,給孩子去親自體驗身邊的任何事物,你會發現孩子是可以的,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去克服他們面對的事物。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會客室〉孩子怕東怕西 建立安全感

2014-08-24

文/小綾子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孩子對「新」一直是還沒有準備的:像是對新見到面的人會感到害羞、對新的食物會排斥、對不熟悉的地方會害怕等等。怎麼辦?一句「不要害怕」似乎絲毫不能解決問題。

遇到他不認識的人來家裡玩時,我會先為他們彼此鄭重地介紹一番,再帶著孩子喜歡吃的食物(因為吃東西可以讓孩子放鬆緊繃的情緒),到孩子遊戲的空間(把空間的主導權還給孩子,讓他感到自在)。如此,就算媽媽和他陌生的人在聊天,也不致牽動他敏感的神經。

遇到孩子沒吃過的新食物時,比如栗子,我告訴他這東西很好吃,他不為所動;我再對他說,這是媽媽愛吃的食物,他仍敬而遠之;直到我對他說:「這可是小松鼠愛吃的食物哦,想知道小松鼠吃的東西好吃嗎?來吃吃看。」這才卸下了他的心房。剎那間我明白了「圖像」對幼兒的重要性了。

對於即將前往的不熟悉地方,比如出國遊玩,我會老早在計畫決定時,就先和孩子預告,並且每天都說些關於這趟旅程中可能遇見的種種,如飛機的姿態、當地的風光、天氣環境等等。在敘述的過程中我盡量具體、生動、高興地說,對於他所喜好的事也會特別地強調。不知不覺間他對旅行充滿了期待,結果自然也是美好的。

孩子的心比我們要脆弱、要細膩也要勇敢,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給他足夠的安全感、足夠的信心和足夠的同理,去面對「成長」這件事。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會客室〉被宣告不治的 是家長



2014-08-11

孩子不會因為少學幾樣才藝、少補一些習或者沒考上明星高中,他們的人生便有了不可挽回的轉變……

〈孩子內心話〉 你的期待 孩子也一樣嗎?

文/陳軍豪

    • 圖/王孟婷

      圖/王孟婷

    • 圖/王孟婷

      圖/王孟婷


教改風波不斷,不少家長為自己的孩子考取佳績,卻不能如願進入第一志願就讀而感到難過,甚至不滿。

為什麼聽到自己的孩子沒有考進明星高中或第一志願而感到愧對孩子,或孩子已被家長自己宣告不治?想提醒的是,「你心中的理想,並不見得是孩子心中的理想,但這你知道嗎?」

我們能認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花了多少心力栽培孩子,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一流」的高中就讀,與「一流」的同儕學習,其實這些出發點都是好的。但,家長心中的「一流」也是孩子心中的「一流」嗎?是自己本人的期待還是孩子內心的期待?家長在滿足自我,還是在滿足孩子?

教改問題與考試制度讓家長暈頭轉向,這絕對是需要檢討教育政策。但需要檢討的同時,也是家長的心態呀!為什麼家長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如願進入第一志願,他的人生就毀了?為什麼孩子需要一直接受你「無私」的安排,去學才藝、去補習、去考試、去比賽?為什麼孩子不能走自己想走的路?即便最後發現走錯,那又何妨?他的人生還長著,不是嗎?

我曾帶過一個國小家教,他就讀知名私立中小學,那孩子不管是平日或假日都被安排上才藝班,學音樂、學畫畫,連運動都要找人來教。私校的作業和考試量已經比一般公立學校來得驚人,一個國小生竟然要寫作業寫到晚上12點,家長還不斷要求我出更多作業給他的孩子練習。

對我來說,從小我的父母便沒有這樣逼迫我,也不曾要求我一定要達成他們「心中的目標」。我不能理解這樣的教育,便請辭了這家教。我始終為那位孩子感到難過,這麼累真的是為了培養所謂的未來「競爭力」嗎?這樣的「競爭力」是否要不斷上演著?是家長的競爭力還是孩子的競爭力?這方法真的適合嗎?

家長,或許你可以停止了;或許你可以拋下心中過往的「成見」,好好聆聽孩子心中的聲音。我相信孩子不會因為少學幾樣才藝、少補一些習或者沒考上明星高中,他們的人生便有了不可挽回的轉變;但或許,孩子的人生會因為你們的聆聽與尊重有了轉變。這些,你是否靜下心來想過?

我未就讀過明星高中,我的父母也從未要求我考進明星高中;我沒有學太多才藝,想學的才藝也都是自發的。我的壓力和成長來自於自我要求和期許,但我很慶幸,這些壓力和成長它並不是來自於父母與家庭,因為這是非常不一樣的,但做為家長的你,明白嗎?你的期待,真的不見得是孩子的期待。

〈家長才該加油〉贏了成績 輸掉人格才是糟

 

文/Miruku

朋友這兩天打電話詢問我,關於孩子以後補習與就學的問題,在幾番為她解答和互相討論之後,我深深地感歎台灣的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實在是到了病態的地步。

明明孩子還只在牙牙學語的階段,但身為媽媽的我們,卻已經在擔心孩子是否該先去補習,才不會在進入小學之後,跟不上進度,自尊心受創……

絕大多數的媽媽,為何就不能泰然地面對孩子的未來呢?身在補教這個領域已將近二十個年頭的我,一路走來,接觸了形形色色的家長,其中,不乏要求孩子在學齡前就要學習小學的課程、小學就必須理解中學的科目,但這些一味重視課程和才藝的家長卻沒有讓孩子同時提升自我人格的修養,致使天分較高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常會無情並惡意地恥笑同儕,或對得失有著異常過分的執念。

但相對的,資質較低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則因持續地受挫,而失去學習的動力,最後只能麻木被動的接受指令,並不斷地自我否定……

這些讓我有非常深的體悟,那就是大部分贏在學藝和才藝起跑點的孩子,往往都會輸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品格,而正確的人生觀能培養孩子積極、樂觀和熱愛生命的個性,品格則是決定一個人一生成就高度的關鍵點。所以我們如果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安全感或虛榮心,而拚了命地讓孩子以「贏」為人生的最終目的,豈不太過自私了?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停看聽〉孩子吃不停 填補內心空虛



2014-08-10

文/心依

隔壁鄰居有一個小三的兒子。小小年紀的他,身形明顯比同年齡小朋友大上一圈。雖然在現在這個年代,兒童過胖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我卻可以感受到,鄰居孩子之所以過胖,不單純是因為貪吃,而是想藉由不斷地吃,來填補內心的空虛感。

時常在走廊遇到這一家人,都可以聽見他們不斷地責備孩子「你做什麼事情都慢吞吞的,現在遲到了吧?」「你到底有沒有認真練鋼琴啊?怎麼連前三名都沒有呢?」有一次甚至當著我的面,對孩子說:「你胖成這樣,再胖下去,就沒有衣服可以穿了。」當眾被責駡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傷害吧!

我相信鄰居絕對是愛孩子,然而孩子心思細膩,他們要的不只是物質上的滿足,他們渴望的是更多心靈上的關愛。現在的孩子要學的東西很多,他們需要很多的鼓勵與讚美,來幫助他們建立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很好。當他們遇到學習的挫折或者是朋友上的煩惱時,他們需要的不是責駡,而是爸爸媽媽可以幫助他們一起克服困難。

孩子和大人一樣,當心裡覺得空虛或者壓力過大時,需要找一個管道發洩,孩子的經濟能力不如大人,沒辦法花錢旅行散心,如果他們想要靠運動排解壓力,也可能會被爸爸媽媽趕去做功課,所以吃,便成為他們最容易獲得的紓壓方式。

一直吃,似乎心靈得到了一些滿足。對於這樣的孩子,如果只是要求他們少吃一點,並沒有辦法達到瘦身的效果,必須從心靈層面下手。多鼓勵他能說出心裡話,讓他們知道爸爸媽媽很關心他們。常常讚美鼓勵他們,當他們覺得被愛時,就不需要再靠吃來填補內心的空虛感,飲食不過量,當然也就不會過胖了!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會客室〉想抱抱 別硬來



2014-07-29

文/張淑惠

兒子還是嬰幼兒的時候,遇到想抱他的,我都由他自己決定給不給抱,不但注意觀察他的反應,也絕不加一句勸說……

    • 圖/HSIN YI

      圖/HSIN YI


小baby的魅力凡人無法擋,每回我見到幾個月大的小寶寶,都很想伸手抱,但是我極力地克制自己,因為我知道小寶寶能選擇的話,就絕對不會願意被抱離爸媽的身上,這是很自然的保護機制。

兒子還是嬰幼兒的時候,遇到想抱他的,我都由他自己決定給不給抱,不但注意觀察他的反應,也絕不加一句勸說,只要兒子一縮身體,或者沒點頭,我就會對想抱他的人說抱歉,寒暄幾句話之後盡快離開。通常十次有九次半,兒子都會拒絕,即使是對見過許多次面的親友。

因此,當我見到小寶寶,即使已經一起共學好幾個月,我都非常克制著不去抱,只除了少數特別投緣的孩子,在他不拒絕的情況下,我會試試看,看他沒有勉強,甚至笑著,我才嘗試抱他。

有一回,我的一個好朋友,也是共學團領隊彌堅,讓我見到了一種很溫暖很厲害的方式,來應對這個問題,讓我直呼驚奇。

<耐心著點>先讓孩子卸下心房

彌堅的二女兒彎彎大約6個月大,因為我知道彎彎的安全感很足夠,我也跟彌堅夫妻夠熟悉,知道他們絕不會勉強彎彎讓我抱,因此有時候我會放縱一下自己,向彎彎討抱。

這天,我先對彎彎露出大大的笑容,和她說幾句話之後,彌堅一眼看出我的盼望,接著,他這樣做:他一手抱著彎彎,一隻手指著我,說「阿姨」,之後指著自己,說「把拔」,最後指著彎彎,說「彎彎」,手指輕輕碰到彎彎的鼻子,彎彎被逗笑了,露出很可愛的笑容;接著,彌堅又指著我,說「阿姨」,之後指著自己,說「把拔」,最後又指著彎彎,說「彎彎」,手指又輕輕碰到彎彎的鼻子,彎彎咧開嘴,又露出超級可愛的笑容。

如此很緩慢的,彌堅進行了6次左右,每個字的速度都一樣,帶著那麼深的暖意,不急不徐地重複著對彎彎說話,而彌堅說話的時候,彎彎的視線竟沒離開過他,連一刻也沒有,那麼專注、那麼投入、那麼的安穩。

最後,彌堅示意我可以抱了,我伸出手,彎彎被我接過來,彌堅坐在我的對面靠我很近,彎彎則在我臂彎裡,轉頭看看我,打量著,但沒有退縮與猶豫,接著玩起我衣服上的小珠子,玩了許久,又拉了彌堅的手過來啃手錶,玩這玩那的,一切進行得那麼自然,有種安全的氛圍,環抱著我們三人,尤其是圍繞著彎彎。

<彼此尊重>不只是小寶寶 是一個寶

彌堅的二女兒彎彎大約6個月大,因為我知道彎彎的安全感很足夠,我也跟彌堅夫妻夠熟悉,知道他們絕不會勉強彎彎讓我抱,因此有時候我會放縱一下自己,向彎彎討抱。

這天,我先對彎彎露出大大的笑容,和她說幾句話之後,彌堅一眼看出我的盼望,接著,他這樣做:他一手抱著彎彎,一隻手指著我,說「阿姨」,之後指著自己,說「把拔」,最後指著彎彎,說「彎彎」,手指輕輕碰到彎彎的鼻子,彎彎被逗笑了,露出很可愛的笑容;接著,彌堅又指著我,說「阿姨」,之後指著自己,說「把拔」,最後又指著彎彎,說「彎彎」,手指又輕輕碰到彎彎的鼻子,彎彎咧開嘴,又露出超級可愛的笑容。

如此很緩慢的,彌堅進行了6次左右,每個字的速度都一樣,帶著那麼深的暖意,不急不徐地重複著對彎彎說話,而彌堅說話的時候,彎彎的視線竟沒離開過他,連一刻也沒有,那麼專注、那麼投入、那麼的安穩。

最後,彌堅示意我可以抱了,我伸出手,彎彎被我接過來,彌堅坐在我的對面靠我很近,彎彎則在我臂彎裡,轉頭看看我,打量著,但沒有退縮與猶豫,接著玩起我衣服上的小珠子,玩了許久,又拉了彌堅的手過來啃手錶,玩這玩那的,一切進行得那麼自然,有種安全的氛圍,環抱著我們三人,尤其是圍繞著彎彎。

<家長的守護>面對親友 也別妥協

一位認真的媽媽問︰「面對親人有時想直接抱也是如此嗎?通常親人就直接抱了。」

我的建議是,如果是會對孩子粗魯,包括說些不友善逗弄語言的人,比方取笑孩子發音動作,或故意講些話讓孩子不明就裡地出糗,如果是有過此紀錄,則孩子會記得且會沒安全感,那麼即使對方是親友,建議爸媽也不要勸說小孩給抱,以免讓孩子孤立無援,賠上親子間的信任,就算用文中的方式,也不建議,因那不會減輕孩子的不安全感;不安全感的去除,必須由對方拿出誠意與努力。

建議持續守護孩子到四、五歲,甚至到五、六歲,等他有能力且有自信分辨各式善意或捉弄的對待,且有了不委屈自己的應對方式之後,再讓他們多接觸培養感情。另外補充,面對陌生人討抱,我們不確定他對孩子的態度,也不建議用文中的方式來幫忙,這個方式的重要精神在尊重與平等對待孩子,並不在提供一個好用的技巧喔!

(作者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