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婆媳,親子,教育 (2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看孩子臉色 能怪誰 】
 
「兒子!你要不要吃割包?」一位媽媽小心翼翼地問孩子。她的兒子用很不耐煩的語氣説:「妳要吃什麼自己吃,不要管我。」
 
接著媽媽又問:「要不要喝什麼飲料?」兒子用吼叫的聲音回:「我要喝就會告訴妳。」
 
這位媽媽終於不再說話,等到她的兒子說要到附近的市場逛逛,離開後,這位媽媽對我說:「我的兒子很乖,對外人說話不會這樣。」
 
我說現在很多孩子都這樣,當父母的還要看孩子的臉色,自己的兒女有時候也會對我發脾氣,甚至多問幾句,就要我閉嘴。
 
還有位客人帶著未婚、年過30的女兒來我的店裡,媽媽好像在照顧孩子一樣,凡事都要先請示女兒的意見,私底下告訴我女兒不去工作,還要靠她養,吃飽就睡覺,睡醒不是吃東西就是看電視,吃到肥嘟嘟,讓她很憂心,不知如何是好?
 
聽完我的話,這位媽媽也感到很無奈,看到她的兒子回來了,囑咐我別再說了。
 
感覺媽媽好可憐,總是忍氣吞聲,但孩子眼中只有自我,哪會考慮父母的心情?
 
只能說我們的教育失敗了!讓做父母的沒有尊嚴。
【 文/蔡愛慈〈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不婚女兒 更重親情 】

我符合高學歷、高收入、高身高的「三高」條件,無奈身為女性,這「三高」卻是種劣勢,一進入適婚年齡,旁人沒事就會勸我「不要太挑」,自動給我扣上第四高──「眼光高」的帽子。

換作是具備這「三高」的黃金單身漢,眾人則會要他多看看,條件這麼好,不用怕找不到老婆,標準可以設高一點,給自己找個有力的後盾。對於這種女男之間的不平等,我自幼就能深刻體會。

⋯⋯

母親生了四胎都是女孩,重男輕女的婆婆不甚滿意,受過良好教育的母親嫁作人婦後被迫放棄工作,生不出兒子讓她在夫家中不獲尊重,我與手足們從小就看在眼裡。

父親後來和自己的秘書搞外遇,小三替父親生了二個男孩,更教母親飽受族人冷眼,母親仍死守著婚姻的理由,大概就是為了保護我們四姊妹不受欺負吧!

受此影響,我和手足皆不把婚姻當作必要選項,母親也常告誡,女性具備獨立謀生的能力最重要,才不用一輩子看人臉色,我和手足都算爭氣,成年後各自擁有一片天,由於不急著步入婚姻,我們投注更多心力經營生活,維繫家人之間的感情。

姐妹們定期吃飯,聊天紓壓,相互引介人脈,推展事業版圖,三姐近年結婚生子,單身的我們就輪流充當保母,給予實際支持,同時體會育兒的樂趣,至於每年的重頭戲,就是眾人一起規劃行程帶寡居的母親出國旅行,今年小外甥首次要同行,我們可有得忙了。

有人常嘆單身無聊,其實若不欣然享受生活,成家後仍會感到無聊,只是那種感覺會以倍數增加,從一個人擴大成雙人的分量。

對我來說,享受現下生活,經營現有的人際關係,光是要做好上述兩件事,可一點都不會無聊呢!【 文/Cleo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矯正亂吐口水 畫圖說故事 】
 
就讀小一的兒子,最近居然有隨地亂吐口水的行為,屢屢制止他,仍我行我素,把我氣得火冒三丈,外子予以懲罰卻變本加厲。
 
後來我們改變策略,採取「忽略」的態度,讓他無法藉由吐口水的負向行為,來吸引別人的注意。
 
客廳的地板被他吐得髒兮兮的,事後拖地就乾淨了,我還可以忍耐,不料他在臥室的床單上吐口水,此舉讓我忍無可忍,狠狠地修理他一頓,卻換來他一句「媽媽很兇」的回應,仍不見改善。
 
正當為這教養問題傷神之際,外子調整方法,一邊告訴他,一邊對小子畫起充滿童趣的插畫來:「你一直吐口水,口水都吐光了,東西吃進去,肚子會消化不良,你平常飯又吃得少,會長不高,變成小矮人;
 
可是兩歲的妹妹飯吃得多,長得很高,以後比你高,到時她會伸出手,摸摸你的頭,然後叫你弟弟,你要這樣嗎?」
 
外子用簡單逗趣的筆觸,畫了一個矮矮呆呆的小男生,旁邊一個高高的女生伸手摸他的頭,模樣可愛滑稽。
 
兒子聽得津津有味,臉上掛著笑意,不似被大聲斥責時的驚恐。
 
之後幾天,兒子吐口水的狀況竟慢慢減少,外子繼續反覆用畫圖說故事的方式提醒兒子,兒子這個壞行為終於匿跡了。
 
原來,教養孩子時,直接地責罵體罰,不一定是立竿見影的方法,或許繞個圈,輕鬆地畫畫講故事,和顏悅色地用「引導」的方式,反而能收服孩子的心,更具效果。
【 文/蔡宛芳〈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棄養或爭產 人生百態啊 】

幾年前因為工作單位設有調解委員,調解一些民刑事糾紛,常有機會看到一些社會縮影,以及人性百態。有兩類案子因其強烈對比總讓人印象深刻。

其一,你會看到孤單老人家,有的有親友陪伴、有的無親人陪伴,有的是社會局轉介案件。他們來調解「棄養」。

⋯⋯

你能想像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家為了生活費,得去透過調解?這種案子通常都是財產分了,孩子就跑了,將老人家棄之不顧、遠走高飛,在毫無辦法出此下策。

或是該老人家年輕時候,生活過得荒唐,棄家人於不顧,而他們孩子長大後,對於該老是避之唯恐不及。

通常會有社會局轉介,則是因為無論是財產分了、還是年少時荒唐,他們想去申請補助時,因為還有兒女,而兒女財產計入後,以至於無法申請補助,最後仍是走向調解之下策。

這種案件通常很難聯絡得到所有兒女,有的在國外根本不知道去哪找人。

另一種狀況則是看到一群人,明明是兄弟姊妹,卻是惡臉相向,他們調解的是「遺產繼承」。這種案件有趣的是,不管再遠都會飛回來。

可能漠不關心老人家生前,甚至喪禮都未到,但是關於財產卻絕不缺席。有的老人家都立遺囑了,而兒女卻無視於其存在,為了財產兄弟鬩牆,爭得面紅耳赤的。

雖然這是人家家務事,一些隱情、內幕我們不得而知,更別遑論誰對誰錯。

不過看到的是「貪」、「妒」、「厭」、「惡」,這是人性,平常卻是隱藏的,但是與金錢扯上邊後,卻是表露無遺啊!【 文/炎涼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親子齊下廚 感覺真棒 】

「二廚,快幫我把鍋子裡的魚翻面,不然要燒焦了。」「從冰箱裡拿出3個蛋,水槽裡的絲瓜要削皮。」高中剛畢業的小兒子,最近充當我的小助手,我們在廚房裡以大廚、二廚相稱,有時候我也稱他是「型男大主廚」。

剛開始進廚房,兒子怯生生地不敢動手,於是,我先請他做些像是打蛋、削皮、洗菜、切菜等這類比較簡單的工作,並讓他觀摩我做菜的程序。等到比較熟練之後,再讓他嘗試炒菜、翻魚、煎蛋等。

⋯⋯

他第一次獨立完成的處女秀作品是「炒地瓜葉」,被兒子要求只能安靜欣賞他的廚藝,不要說話。

當兒子將剛起鍋的地瓜葉端上桌,我趕緊夾了一口送進嘴裡,「火候掌握得很好,鹽巴和油的份量也很適當。」得到我的評語後,兒子很開心,接著徵求爸爸的意見。

「起鍋的時間掌握得剛剛好,保有炒青菜應有的脆度。」得到兩票贊成票後,兒子夾了一口送進口中細細咀嚼,之後搖搖頭說:「我覺得稍微有點鹹,水分若能再多一點點會更好。」兒子評論自己做菜的優缺點。

以前我若是外出不在家,兒子只能買外食或吃泡麵,不然就是吃些麵包餅乾充飢。學會簡單廚藝後,他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湯麵、水餃、蛋炒飯、鹹稀飯……這些都難不倒他了。

現今坊間有許多針對小朋友開課的烹飪教室或烘焙教室,其實,自家廚房就是最好的烹飪教室,而父母則是孩子最好的烹飪老師。

若家長願意多花一點點心思,每天自己在家做菜吃飯,帶著孩子一起在廚房裡「玩」三餐,會發現廚房是親子的快樂天堂,不但可以共享親密時光,當孩子逐漸長大之後,更是你廚房裡的好幫手。

現在當我走進廚房準備晚餐時,兒子就會跟過來問說:「媽媽,我現在要做什麼?洗菜還是切洋蔥?」這種感覺真的很棒!【 文/吳明珠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爸媽,錢在哪裡? 】
 
在這個世代,「錢」成了眼睛一張開,就開始需要追逐的事物。因為物價太高、學費太貴、貸款太重,人人都有「錢」的煩惱。
 
你知道,誰是最幸福的人嗎?若以「爸媽的財產」和「子女的期待」來衡量。如下三種類型,不知道你是屬於哪一種?
 
◆◆◆ 1. 第一種是「完全沒有的人」。
 
這種類型的人,完全清楚爸媽沒有房產、沒有存款,就算有,爸媽在養育子女時,從小就講明白:「你們要靠自己,老爸老媽的錢是自己要用的」。
 
這樣死了心的人,我認為最幸福,因為他內心的欲望從來沒有被餵大,也懂得認分努力,自立自強。
 
◆◆◆ 2. 第二種是「有一些,但不知道多少的人」。
 
這種類型的爸媽通常有家族資產,或是白手起家,因為生財有道,因此累積了不少財富;但也因為忙於事業,疏忽了子女教育,結果養出了敗家子,天天就是威脅分家產。其他的子女心生不滿,但又不敢說什麼。
 
◆◆◆ 3. 第三種是「有一些,也清楚分配額度有多少的人」。
 
這種類型的爸媽見識很多古來明訓,千萬不要「富不過三代」,因此懂得透過董事會、透過律師,或是透過銀行信託等方式,讓自己的子女拿到額度內的資產,其他的財物可能捐到慈善基金會,或是留做企業的週轉。
 
◆◆◆ <不肖子孫>爺爺,我的錢呢?
 
可以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現代的父母約在60歲~80歲之間,通常面臨如何和子女談開「錢」的事。因為提早分家產,擔心老來兒孫不孝;如果不分,兒孫會來打攪,也是家門不幸啊!
 
一位老爺爺沒想到當年因為幫忙帶長孫,他疼愛過度,因此順口而出的話,長孫竟然牢牢記在心裡。
 
「阿公,我要我的那份財產。」已經進入社會工作,卻在每個職位待不上3個月的長孫,他好吃懶做的結果,腦筋動到爺爺身上,他還說:「你不是說長孫也有一份嗎?那我不要多,我可以給你優待,打8折就好!」
 
老爺爺老淚縱橫,差一點被氣死,其他子女怪老爺爺不對;長孫的爸媽早已束手無策,任由兒子天天去堵老爺爺,一切聽天由命。
 
◆◆◆ <早做規劃>我的錢是我的錢
 
目前為止,我看到把家產處理得最乾淨俐落的兩位友人,讓我佩服不已。
 
第一位A女士,她在早年離婚,一個人拉拔兒子長大的過程,可以說是嘗盡苦頭,接著工作退休後,她開始規劃一個有品質的快樂晚年。
 
她把手邊的兩棟房子賣掉,加上自己的退休金,非常充裕地住進養生村,她告訴兒子:「從你大學畢業後,我的責任已了;今後你要照顧自己的妻兒,至於我,你不用擔心,我的錢足夠照顧我的身體到終老。」
 
夠瀟灑了吧!這樣的媽媽已經把自己安頓好,過著看畫展、學才藝、做義工、到處旅遊的日子。至於錢的事,她說:「我的錢就是我的錢,我有權利怎麼規劃就怎麼規劃。」她的想法實在有夠新潮又有遠見。
 
第二位B女士,她和老公在教養子女有共識,所以從來不讓子女習慣伸手要錢,子女小時候的零用錢要自己規劃,想買CD或遊戲卡要自己存。
 
長大後,也是在學業告一段落時,自己的薪資自己處理,結婚、買房子、養育子女都自行規劃。
 
她說:「我們夫妻用NO的教育,讓子女知道凡事靠自己,他們懂事負責又孝順,我們也樂得輕鬆。至於百年之後的遺產規劃,我們和律師請教好,目前大部分留做旅遊娛樂費、養生飲食費、身體照護費等。
 
當子女沒有任何期待時,我們之間的相處就單純多了。」可以說,A女士和B女士都是斷了孩子的財路但創造子女自求生路的康莊大道。
 
這個世代的父母比較懂得教育子女──爸媽的錢財是爸媽的錢財,子女們別想太多,沒有就是沒有。萬一最後有一點點,那也是感恩不已的「意外之財」,子女會更珍惜先人的關愛和照顧。
 
你會對父母的錢財有所期待嗎?你會對自己兒女有所交待嗎?
 
每個家庭都正在上演不同的錢財戲碼,每走一步都有不同的結果,還是及早弄清楚遊戲規則,對雙方都是好事!【 文/吳娟瑜〈三代同堂樂〉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哪樣傳家寶 才是寶? 】
 
為人媳婦的雪珠,碰到強勢婆婆,平日相處常被念東念西,更令人痛苦的是,婆婆幫忙帶大的女兒,正在青春叛逆期,常用阿嬤的口吻對雪珠說:「妳就出去啊!這個家又沒人留妳!」
 
哇!這種話語、這種眼神,讓雪珠招架不住,傷心的她問我:「婆婆一個人對我如此也就算了,為什麼連女兒也不懂事?」
 
另一位,則是愛孫心切的阿嬤,最近心理受挫,她說:「看媳婦工作忙碌,晚餐常買重口味的食物給孫子、孫女吃,我看不下去,於是自告奮勇搭車去媳婦家煮晚餐,結果他們嫌我煮的菜不好吃,沒有感謝就算了,還對我愛理不理的。」
 
前者是「示強」的阿嬤,後者是「示弱」的阿嬤,她們沒想到自己的言行舉止給了孫子輩不良的示範。
 
◆◆◆ 〈阿嬤內心話〉兒孫在身旁 知足常樂
 
能給什麼傳承?這也是我常問自己的一句話:「身為孫兒的長輩,我除了過好自己的日子,究竟還能給他們什麼最好的傳承?」
 
若說給萬貫錢財,這是不可能,因為「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們必須靠自己了;若說每天耳提面命,把我的想法灌進他們耳朵,各位可以想像,這些已進入網路世代的年輕孩子會有多排斥啊!
 
曾經有位婦女聽眾提起,她非常羨慕周邊有兒孫陪伴的朋友,因為當年她把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送到美國留學,結果沒有一個回來,如今,老伴走了,她又過不慣異地生活,只有靠視訊,聽洋腔洋調的小朋友喊她:「Hi,Grandma!」
 
這讓我想到自己要知足了,至少天天見面,互動頻繁,偶爾聽到頂嘴之聲,也都在人之常情之下可以接受,再調整彼此關係就好了。
 
◆◆◆ 〈家族傳家寶〉長輩身教 最好的影響
 
我是「示強」的阿嬤?我是「示弱」的阿嬤?我不想做前述會在孫女面前說壞話的阿嬤,那樣沒有教到孫女尊敬自己的媽媽,將來她如何在社會職場尊敬長官?
 
我也不想做「示弱」的阿嬤,那樣委曲求全、暗自落淚,並不能讓兒孫學到珍惜既有的幸福,懂得回饋報恩。
 
我往上尋找家族的傳家寶,我找到爸爸的風趣幽默、媽媽的務實顧家、阿公的樂善好施、外公的勤儉持家、外婆的疼愛子女,阿嬤因過世得早,所以沒有印象,另外,伯叔姑舅姨等,也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總之,這些長輩都有傳承的寶物,傳家寶不見得是掛在牆上的扁額,也不見得是鎖在保險箱的金銀財寶。
 
在物欲橫流的時代,長輩可以傳承下去的,可以是「最好的影響」。
 
◆◆◆ 〈長輩看過來〉1原則3方向 樂觀教養
 
我想通了,我可以傳承給兒孫的,原來就是──提供最好的影響,其中包括了1大原則3大方向。
 
◆◆◆ 1大原則就是「樂觀教養」。
 
凡事都從正面去思考,這種情緒養分只要慢慢滋養到家庭裡的每個人,從根拔除了悲觀消極的心態,就能讓家庭到家族建立奮發向上的樂觀精神。
 
◆◆◆ 3大方向,則是從「樂觀教養」的傳家寶往下紮根。
 
1 . 規律的生活作息:我每天做到早睡早起、飲食均衡、細嚼慢嚥、每天運動,並維持退而不休的工作量。
 
2 . 正向的生活態度:每天維持心平氣和的說笑互動,萬一有情緒波動,也會盡快調整,還讓兒孫參與我的改變過程,請教他們的意見,大家一起成長。
 
3 . 彈性的人生選擇:不同的世代價值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
 
當兒孫做一些我沒想到的選擇,這時,聆聽再提供意見,並尊重他們的選擇。
 
我提醒自己,不要介入太深,他們是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也會學到寶貴的經驗。
 
要給什麼家族的傳家寶,我仍在思考中,一邊做,一邊學,相信在兒孫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還來得及共同來挖寶,並找到更多的家族養分。
【 文/吳娟瑜〈三代同堂樂〉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警戒心破壞好奇心 】
 
外面無論是買東西、吃飯、甚至只是單純走在街上,常看到有年紀大約不到小學的小朋友張著好奇的大眼睛東張西望。
 
有時候我會和那些小朋友對上眼,在未經社會的影響之下,他們都會繼續地盯著我看,此時我就會和他們擠眉弄眼或是和他們揮揮手。
 
有些小朋友會很害羞地微笑低頭,也有些會像是回應我一樣地對我揮揮手。
 
通常在家長沒有發現的情況下,那些小孩可以和我隔空玩個一小段時間。
 
不過當身旁的家長發現他們的小孩一直盯著我看的時候,通常會有兩種反應。
 
一種是很溫柔地和小朋友說「跟哥哥說『哥哥好』喔!」小朋友就會害羞地和我打招呼。
 
我想這樣的情況下,或許在他們小小的心靈裡,對於外在的世界就會留著一點點友善親切的印象。
 
另一種則是小聲但帶點嚴肅地和孩子說「不要亂看,坐好!」這樣雖然不會造成什麼傷害,但是卻扼殺了孩子探索這個社會的機會,也很有可能讓他們對於外在世界更加疑惑。也許他們就會減少和外人接觸的機會。
 
我不能說第二種的方式是不對的,畢竟有些家長警覺性比較強,這是他們保護孩子的一種方法。
 
但是我個人認為讓小朋友和外界有些接觸,或許會開啟他們學習社會的好奇心,也能增加他們的學習欲望。
 
不知道各位家長是用哪一種方式教導身邊的孩子呢?若是屬於第二種方式的人,不妨下次可以試試看讓小朋友和周遭的人,甚至是事物,用友善的方式去接觸看看,說不定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有可能讓他們長大後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態度更加友善親切呢!
【 文/林宥辰〈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會客室〉消化指令 多練習 】
 
孩子漸長,可以消化處理指令的速度變快也變多,如果家長不想淪落於囉唆的境地,不妨做些小練習。
 
當我發出愛的召喚時,期待孩子一聽見就可以出個聲音「好,我知道了」,或者是「等我一下」,這樣我就不需要一直喊他。
 
當孩子無法馬上配合執行任務時,他們會先告訴我:等我一下下,我正在做,再幾分鐘就可以囉!
 
我還喜歡讓孩子跟我討論一下她目前應完成的任務共有幾項,哪一樣要先完成,接著是……搞懂順序很重要,這也讓我聽聽看這樣的流程順暢否,是否需再調整。
 
這天我在小女兒班上分享《冬冬,等一下》這本繪本,當我問:「如果你像冬冬一樣想吸引大人的注意,可是大人就是在忙,你會怎麼做?」我請他們練習回應「好,那我先做……」來等候大人。
 
同學練習得很順:「好,那我先去洗澡。」「好,那我先去寫功課。」「好,那我先去跳繩。」「好,那我先去吃飯。」看,他們是不是很優秀呀!
 
這些小技巧可以讓孩子練習思考判斷手邊的事要如何加快處理。隨著成功的經驗累積,他們的效率及好態度會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說道理來協助孩子的好大人及聽道理就能好好處理事情的小孩,可都是練出來的喔!
【 文/尤妤偲〈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婆婆管孫子 媳婦嫌她控制慾 】
 
Q:結婚12年有3個孩子,公婆對我們很好,週末不是我們帶他們外出用餐,就是婆婆做一桌菜讓我們大快朵頤。
 
只是每次去婆家,婆婆都愛管教孩子,規定碗裡的飯菜要吃乾淨、東西要放回原處、不要大聲叫嚷吵到樓下住戶等,總是越俎代庖,即使是在她家,我仍是3個孩子的媽,不是嗎?
 
丈夫從未跟她反映我們是父母可以管教自己的孩子。
 
我當然知道她很疼愛孫子,但總覺得她很愛控制人,我真的不想當無禮的媳婦去頂撞婆婆,很期待丈夫能去指正他母親,而不是由我當壞人,對嗎?
 
A:妳先生之所以未介入去「指正」母親,是因為他並未100%地認同妳的想法。
 
他當然知道妳是母親,有權管教孩子,也支持妳,但他自小被母親教養長大,認為祖母教育孫子也是理所當然的,當然不會反對。
 
妳只是以自己的立場抱怨,而且很期盼先生能站在妳這一邊,忽略了丈夫的心態。
 
妳該教孩子的是,在別人家就得尊重主人家的標準,也就是「來我家就請依照我的方式、我家的規則」,事實上這是做客守則,即便是親如公婆家。
 
孩子亂吵擾人、食物沒吃完是壞習慣、東西拿了不放回原處還得讓老人家收拾善後,當然是要當場教育。
 
祖父母無權懲罰小孩,即便他們做錯事,但可以指正、教育他們,如果行事越界或屢勸不聽。
 
如果是公婆來你們家,而孩子調皮搗蛋不聽話,公婆應該將不滿告訴妳,由妳來勸說或依紀律處罰。
 
但在聊天相處之際,祖父母的稱讚、鼓勵及指導則是正向教育,對妳的家庭教育是有幫助的。
 
別再不爽婆婆了,每次帶孩子回婆家吃大餐之前,還是先對孩子耳提面命,也請先生做妳的後盾。
 
【 文/心理諮商專家/林蕙瑛〈家庭診療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表達需求 孩子要練習 】
 
早餐時幫孩子倒鮮奶,小女兒說:「為什麼姊姊的比較多?」
 
「她食量比較大,需要喝比較多啦!」過去我喜歡如此回答逗弄她。
 
那天我笑著問她:「寶貝,妳想要多喝一點鮮奶,是嗎?」她點點頭。「那麼,妳要不要試試看告訴我妳的需要……」
 
她練習過如何地表達自己需要的話語,所以她很快說:「媽,我想要多喝一點鮮奶,可以再幫我多倒一些嗎?」嗯,這就是我想要的。
 
孩子呀,當你撒嬌地說出你的需要,我會更樂意服務你。雖然周遭的人不一定要每次都滿足你的需求,但至少不用去猜測你的喜好與需要,且會因為你的有禮貌及清楚的表達而歡喜。
 
大家都不喜歡被情緒的臭彈打到,而且只有連話都講不清楚的小寶寶才會哭鬧。
 
過去,我習慣就著親子間的默契,只需要一個眼神,或一個動作,就輕鬆滿足孩子的需求。
 
現在,我們就是練習:用有禮貌的話語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要。
 
昨天在圖書館遇到小女兒的同學,聊天聊得愉快,我便邀他陪我一起去接大女兒。
 
上車後他突然想起爸爸的交代:除了圖書館以外的地方,不可以亂跑。
 
我又可以讓小孩練習啦,經過解說後,小男孩聰明得很,馬上說:「阿姨,可以請妳幫我打電話問問我爸嗎?」
 
看,有禮貌地表達需求,真的很好用!
【 文/尤妤偲〈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要先傾聽 別只會罵 】
 
小時候,在學校玩得滿身大汗,回到家後,一不小心打了個噴嚏,總是會被媽媽罵:「誰叫你不穿衣服,這下感冒了,活該!等下我再帶你去看醫生!」
 
或者,不小心打翻了杯子,割傷了手,一定就是先被臭罵一頓:「誰叫你這麼不小心的!」
 
學校是孩子學習人際界限與生活規範的重要場所,每天在學校面對各種不同的學習與挑戰,其背後是需要父母給予溫暖的支持力量,讓孩子可以安心的學習。
 
在學習歷程中,容易被忽略的即是孩子的各項身心發展,當我們要「給」的時候,也得評估孩子能不能「收」;
 
亦即給的同時,要了解孩子目前的認知、心理發展狀況,是否足夠成熟到吸收大人們要給、要教的知識、道德、規範等等。
 
如同小鳥學飛一樣,還未長大成熟的翅膀就要強迫飛翔,一定會跌得滿身傷痕,而受傷的孩子,在他們的心靈裡,那些小小挫折累積久了,就會影響自尊心、自信心的發展,比較容易形成低挫折容忍力的人格特質,進而影響各項學習。
 
◆◆◆ <Step By Step>3步驟 傾聽到位
 
當孩子在學校發生人際、學習挫折時,家長往往在第一時間會想要知道事情的脈絡與細節,就會要孩子把事情說清楚。
 
例如:家長看到聯絡簿上,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衝突,就會直接把孩子叫過來,詢問衝突的發生過程、誰對誰錯、老師如何處理等等,最後,一定會告誡孩子,以後不可以這樣做。
 
這樣的過程是沒錯的,可這過程中少了一個小步驟,就是傾聽孩子的心情。傾聽孩子的心情並不難,以下提供簡單的3個步驟:
 
◆◆◆ 1 . 聆聽
 
舉例來說,當父母詢問孩子在校的衝突事件時,可以嘗試說:「你今天在學校與同學發生衝突,心情一定很壞吧!有沒有很生氣、還是很委屈,可以跟我說嗎?」
 
這個時候,父母得先拋下自己可能會出現的生氣情緒或處罰孩子的衝動,需要製造一個安全的氛圍,專注地聆聽、引導孩子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只要孩子感受到安全的情境,讓孩子知道「即使是我做錯,當我說出來,爸媽都願意聽我說話,願意了解我的心情或事件的脈絡過程」,這是一來一往的相互關係。
 
◆◆◆ 2 . 安撫
 
鼓勵孩子說出內在的情緒後,在當下可以給予孩子安撫情緒的動作,例如:擁抱、拍拍背,讓孩子感受到當自己說出口之後,那些害怕、憤怒、不安的情緒,可以被信任的人(父母、長輩)安慰,會降低內在焦慮感,情緒逐漸獲得穩定。
 
◆◆◆ 3 . 回應
 
當孩子的情緒可以在安全的氛圍中表達出來,而父母要進入事件的脈絡時,其彼此的情緒可處於冷靜、安穩的狀態。
 
父母可以用邀請的態度,鼓勵孩子將事件表達,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可順勢帶入教導的成分,此時,孩子也比較可以接受,因為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被了解、安全的,願意接受教導的意願比較高。
 
父母在回應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情緒出現,也可適時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一來也可以使孩子學習將心比心的同理能力,亦有助於人際學習及情緒表達。
 
◆◆◆ <同理心>被接納 正向改變
 
傾聽之美,在於那些傾訴的人會逐步感受到自己被接納,人只要感受到被接納,自我概念即會有微妙的正向改變,那真是一件美好的事。
 
當父母不容易,其箇中滋味與甘甜只有為人父母可以體會。可我們也都曾經當過孩子,嘗試同理孩子的心,亦會成為孩子的一面鏡子,同時學習與培養同理他人能力,除了促進正向的親子關係外,可使孩子在學習人際互動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正向發展。【 文/王靖媛/身心靈工作者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走一走 心情靜一靜 】
 
「媽咪,今天下課老師叫我和吳辰佑陪蔡正和去走一走。」「喔,為什麼?」媽媽思忖,是什麼新奇的活動?
 
「蔡正和好像和別人發生什麼事情,我沒看到啦,他心情很不好,老師叫我們一起去走一走,而且不能流汗喔。」
 
大寶難得不需要媽媽提問、自己滔滔不絕地說了起來,「我們走到二樓去看看之前一年級的教室,我還看到安親班的同學,和他們打招呼。
 
然後去希望城堡看鯨魚(大寶學校的重要地標)。本來蔡正和說要帶我們去一個祕密的地方看漂亮的花,可是打鐘了,我們就回教室了。」
 
「媽咪我跟妳說喔,我和蔡正和走一走以後,發現他是一個很好的人。」很好的人?「他平常下課都一個人,沒有人要跟他玩;和他走一走以後,我覺得他很會聊天、也不會想欺負其他小朋友,是一個很好的人。」
 
「而且我覺得下課不一定要跑步、玩鬼抓人什麼的,散散步也是一個很好的活動,不必一定要流汗啊。
 
今天走一走以後,蔡正和就變開心了。我和他約好了,明天我們還要去走一走!」
 
隔天,大寶果然再次和蔡正和、加上兩位女同學去「不流汗地走一走」;根據描述,又是一次快樂的下課時間。
 
聽著小人兒這些拼拼湊湊、零零碎碎的分享,媽媽感動莫名!感謝大寶遇上一位細膩的好老師,簡簡單單的方法,教了孩子情緒管理、教了孩子付出、教了孩子溫柔、分享、互相陪伴、彼此欣賞……
 
但願這顆「走一走」的種子,會在這些二年級的孩子心底發芽、茁壯、長成大樹,蔭蔽他們久久長長的人生!
【 文/曉黎〈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尊重孩子 學習會轉彎 】
 
西西很愛書,書上不做任何記號。畫重點、做註釋……一概不做。她的書永遠是完好如初,像是新書一樣。
 
起初,大人都會誇獎她愛書,連帶順水推舟地提到她生活上的好習慣。
 
她的書本封面乾淨,就像是她用餐時的桌面乾淨;她的書架整齊,就像是她的鞋子放在鞋架上整齊。
 
但是等到她上了小學二年級,功課明顯不如哥哥姊姊優秀,媽媽開始請家教輔導她,我就是她的家教老師。
 
我在教導她時,發現她隨時很高戒備地留意老師是不是會在她的書上畫重點。
 
她總是手裡緊緊握著橡皮擦隨時準備在我畫完後擦掉……幾次下來,我發現她的學習障礙。
 
她的媽媽開始指責她的讀不了書,連帶指責她生活上的小偏執。一本書讀過跟沒讀過一樣新,根本就是沒讀;
 
上個廁所衛生紙也折了幾分鐘,不過是擦屁股,就要用水沖掉的;只要穿百褶裙就一直不坐下,像是木頭人一樣站著……
 
西西從過去的自信大方退縮到安靜沉默。好像她的優點一夕之間因為「讀不了書」而變成缺點。我在教導她時,開始改變方式,全然尊重她的「內在自在」。
 
我跟她說她可以選擇在課堂上背下重點,或是自己用便條紙快速做筆記記錄下來,或是讓我幫她在書上畫重點與做註釋。
 
她選擇了「在課堂上快速背下重點」,我還是選擇尊重她的選擇。
 
我們也開始採用「她翻書,我講課」的模式,因為那才完全符合她期待的「內在自在」。
 
她完全投入於我的講課與說明,也能夠有很好的吸收與互動。
 
我才發現她之前因為很緊張我「破壞了」她的書,所以一直無法專心於課程上,而是把所有的心思放在「書」上。
 
幾個月之後,西西的學習有了明顯的進步,大人稱讚她時,她的媽媽開始說著:
 
「她就是很愛書,愛讀書,每本書都跟新的一樣,她只是翻一翻,也不用畫重點或做筆記就會了,以後我就帶她去書局翻書就好,翻一翻就會了!」【 文/阿力姑姑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阿嬤懂退場 才上道 】

不管被尊稱為姥姥、奶奶、家婆、外婆,還是阿嬤,這些女性長輩一向在家族裡備受尊重。可是也不要忽略有的女性長輩的威力,她們在家族興風作浪,有時候也可以弄到親人撕破臉、老死不相往來。

小貞從小和阿嬤感情好,不但同進同出,還睡在一塊兒,總是有說不完的悄悄話。雖然小貞叫她「阿嬤」,可是,小貞總感覺阿嬤彷彿是媽媽的化身。

⋯⋯

上了小學後,阿嬤講一些話讓她似懂非懂,阿嬤常說:「妳媽媽不要妳了。」「妳媽媽是壞女人。」慢慢地,她才弄清楚──家裡另外一個她叫「媽媽」的女人,和她一點也不親。而且不是媽媽不想和她親,其實是阿嬤眼睛盯緊緊地,就是不准媽媽靠近她。

而且,阿嬤口中的「那個女人」,整天做個不停,不是煮飯做菜,就是打掃家裡,還要到家族工廠加班……

只因為媽媽出身卑微,人又善良好欺負,加上爸爸在家族排行居中,也沒什麼地位,只能在阿公的工廠謀生,連帶地,也無法為老婆撐腰。

小貞從小印象中的媽媽就是「遙遠的、懦弱的、垂頭喪氣的」。直到小貞結婚後,她開始經歷和婆家相處的困擾,這時,她才正視了阿嬤曾經在她們母女關係中所造成的傷害。

這天,小貞帶著孩子回娘家哭訴時,已經坐在輪椅的阿嬤憤憤不平地嚷著說:「這要問妳媽呀,她讓人看不起,害妳被欺負啊!」

阿嬤的身體已經虛弱不堪,可是指桑罵槐的本事依舊,只見站在輪椅後的媽媽聽到阿嬤的話,驚恐地和小貞對望一秒,立刻假裝沒聽懂地把頭轉開。

「阿嬤,您錯了!這件事和媽媽沒關係,您不要一直說她。」三十多年來,小貞終於鼓起勇氣大聲地告訴阿嬤。

小貞在接受輔導時,她說:「阿嬤看起來是愛我,可是她寵壞了我,讓我從小壞脾氣,常常得理不饒人,如今在自己的婚姻生活裡嘗盡了苦頭。」

◆◆◆ <傳統角色>阿嬤3類型 讓人不好受

傳統的阿嬤在家族裡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看起來是客客氣氣的人,其實裡裡外外許多事是由她暗中操盤。

所以,不少人有過如下印象的阿嬤,例如:

1.興風作浪型阿嬤:

像小貞就是碰到如此的阿嬤,會在表面上相安無事,其實私底下欺負媳婦、搬弄是非,往往弄得全家雞飛狗跳,兒孫也莫名其妙。

2.大權在握型阿嬤:

這類型的阿嬤往往掌握經濟大權,全家的收入要先繳交,再由她整體統籌分配。有位媳婦一直心裡不平衡,為什麼老公的薪水要整筆交給婆婆,然後,孩子的學費、才藝班費用還要一筆一筆申請。

最後,這位完全無法撼動婆婆作風的媳婦,只有私下接case,賺點私房錢,讓自己好過一點。

3.操勞過度型阿嬤:

這類型的阿嬤從早做到晚,她們就是習慣不停地做,也不停地念,這讓兒孫們過意不去,也心裡不服氣,明明剛換下的襯衫再穿一天也無妨,可是轉眼之間就被丟進洗衣機裡了。

操勞過度型的阿嬤像個陀螺轉個不停,不但不習慣享福,還會嘮叨兒孫太浪費、太懶散、太依賴,使得她只要一出現,大家就四散奔逃,就怕被「流彈」打中。

◆◆◆ <現代觀念>3大原則 和樂相處

當然,因應社會變遷,加上女性受教育機會增加,因此,阿嬤在家中的角色明顯地改變許多,家事可以由科技產品代勞,兒孫教育的事由小家庭自行處理,至於媳婦、女婿這些後來加入的人,更不是問題。

可以說,現代的阿嬤更聰明了,她們掌握了3大原則,讓家裡減少紛爭,大家和樂相處。

1.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原則:少在背後說東道西,讓全家耳根清淨也不錯。

2.要做就不要怨原則:看不慣的地方,體力可以,心情開心,那就歡喜做。如果不想做,也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廢話少說兩句吧!

3.虛心受教原則:當孫兒女正在教導如何上網、分享群組訊息,這時要樂意學習、認真參與。因為時代在進步,再也不要板著臉做皇太后了。

總之,做個現代的阿嬤,不要再成為事端的製造者,要懂得退場的藝術,才能成為家族成長的標竿,這一切才是更上道啊!【 文/吳娟瑜〈三代同堂樂〉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照護雙親責任 別只推給未婚者 】
 
「各位美魔女抱歉!我的媽媽又住院了,今天再請一次假。」瑜珈老師芳芳又臨時請假了。班代小文趕快通知每位同學。
 
老師的媽媽年歲已大,最近經常進出醫院,哥哥、姊姊都結婚了,只有芳芳單身,和媽媽同住,所以手足都認為由她照顧是理所當然,也不會主動說要幫忙看顧。
 
但是芳芳的瑜珈課已排定,經常請假也擔心學生流失,好在學員都能體會她的苦心。
 
儘管老師的媽媽生了5個孩子,當她健康時,各個孩子都很孝順,但她病倒時,每個人都說有事、沒時間,連到醫院探視都省了,反正未婚的么妹會全心全力照顧,因為她沒有家累!
 
現代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另一位好友小琪也是未婚,獨自照顧罹癌的雙親,搞到自己得憂鬱症,她感慨地說,兄長從不伸出援手,好像父母親只是她一個人的,她常自問,難道不婚有罪?
 
結婚就可以免去照顧父母的重責,等到雙親都走了,兄姊卻急著繼承遺產,真是現實。
 
俗話說:「久病無孝子。」照顧病患是很辛苦的,即使請了外勞,很多地方還是需要親人做決定,這時候對病人來説陪伴是最最要的。
 
照顧父母沒關係,但其他手足也要有同理心,偶爾代勞,不要把照顧爸媽的所有的重責都推給未婚的孩子,人的體力是有限的,也需要休息。
 
【 文/蔡愛慈〈生活停看聽〉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分攤家事 孩子一起來 】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要求他們分擔家事,擦餐桌、掃地、洗碗、洗菜……什麼都要學,樣樣都要做。
 
兩個孩子分別擔任一、二樓廁所的「所長」,為此我還特別製作精美的名牌張貼在廁所的門上,以示慎重,每位親友來訪看到所長名牌,都會發出會心一笑。
 
「可是,孩子洗碗洗不乾淨,還會不小心打破碗盤、割傷手,全身弄得溼答答,還是我自己洗比較快。」
 
這是很多媽媽的共同心聲。但如果不讓孩子練習,又如何能學得會呢?等孩子課業變重就更沒時間了,父母會說:「吃完飯快去做功課、練琴、背英文……」
 
卻不要求孩子分擔家事。等孩子長大成了「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大爺時,父母才萬般懊惱當初沒把孩子教好,後悔莫及。
 
假日整理庭院時,我負責拔草,先生修剪樹枝,兩個孩子則要將滿地樹枝雜草掃成一堆,再清運出去。
 
有一次他們在掃樹葉時,鄰居的孩子正在打籃球,兩兄弟忍不住發牢騷:「為什麼隔壁的小岳都不用做這些事,而我們卻要做?」
 
我跟孩子說:「家事是家裡的事,大家一起做才公平啊!大家一起動手做,事情很快就做完了,但若只有爸媽做或是只有孩子做,那就得花雙倍的時間和力氣才能做完。」
 
雖然剛開始學習時,孩子洗過的碗還有飯粒油汙,掃過的地可能還有灰塵和垃圾,但還是要讓孩子不斷地去體驗,耐心地教導孩子做家事的訣竅,並且不吝於稱讚孩子做得好棒。
 
兒子現在長大了,想到兒時曾被媽媽封為廁所「所長」覺得很好玩。
 
兒子說還好爸媽從小就要求他們做家事,所以他們出外念書時很快就習慣了,不像有些同學在家從來沒做家事,整間宿舍堆滿物品一團亂。
 
家庭教育從做家事開始,每個人都有責任。從現在起,別再把家事都丟給媽媽了。
【 文/吳明珠〈親子會客室〉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一顆棉花糖看見孩子的未來 】
 
用什麼可以看見未來?水晶球、星象盤、塔羅牌?答案是棉花糖!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找來643個4歲兒童,一對一做實驗,房間桌上擺著一顆棉花糖,米歇爾告訴孩子他要離開15分鐘,如果他回來時棉花糖沒有被吃掉,孩子就得到兩顆棉花糖。
 
結果有1/3的孩子會在大人一出房間,吞下棉花糖。1/3會等一下,但撐不到大人回來。1/3的孩子會忍耐。
 
◆◆◆ 自制力高長大創造力高
 
成功等待的孩子,並不是一直「忍耐」,是用分散注意力的策略。
 
有的唱歌、有的假裝躲貓貓……讓自己轉移注意力。有吃棉花糖和沒吃有什麼差別?差別在未來!
 
米歇爾在10年後調查孩子成長的狀況。發現忍不住的孩子,長大後比較容易分心,相對缺乏動力。
 
而耐得住的孩子,比較能自我激勵,遇到挫折也較能堅持。
 
他每10年做一次評估,到了2010年孩子都40歲,發現年紀越大,人生的際遇拉開越大。
 
小時候越能忍住的,教育程度、社交能力、工作表現越好,對他們的大腦做掃描,發現「前額葉皮層」活躍度有明顯差別。
 
1972年在紐西蘭進行的「但尼丁研究」,長達40年追蹤1037個嬰兒,有一樣的發現。
 
自制力越高,長大後創造力越高,「前額葉皮質」的神經網絡越發達。
 
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就注定是「人生失敗組」嗎?不,前額葉皮質不是來自遺傳,它像肌肉,靠後天鍛煉,教養方式會直接影響智力發展。
 
注意「發展」,遺傳聰明的基因但沒有學習,再聰明能怎樣?父母體格好,孩子不運動鍛煉,一樣是肉鬆。前額葉皮質必須有後天教養才能增強。
 
實驗的小孩是4歲,自制力強弱,來自大人的教養。
 
會不會吃下棉花糖,其實操控在教養他們的大人!跟生病一樣,對症下藥外,改變飲食、生活習慣,體質才能健康。
 
孩子缺乏自制力,要改變的是大人,在不同教養下,就會往正面道路前進。
 
2012年10月9日,心理學家莎莉絲˙姬德(Celeste Kidd)發表「棉花糖實驗」進階版。
 
姬德加入「外在因素」,她先給孩子蠟筆,說:「啊!我有神奇的彩色筆,比蠟筆厲害,你想不想用用看?」
 
孩子說好,大人說我去拿給你。接著離開,一會兒回到房間,一組是拿來彩色筆。
 
另一組是違背承諾,說彩色筆不在這裡。然後再做棉花糖實驗,結果呢?守信用組,14個小孩有9個能等待得到兩顆棉花糖。
 
不守信用組,14個小孩只有1個能等。驚人吧!有信用跟沒信用,結果差9倍!
 
孩子的自制力來自大人的教養,大人不守信用,孩子失去信賴,他就很難相信會得到更多,不如把眼前這顆棉花糖先吃掉再說。
 
一般忍住的比例是1/3,而大人使孩子產生信賴,自制力的表現是兩倍。
 
◆◆◆ 改變教養方式改變孩子
 
米歇爾的棉花糖實驗,呈現森林中的兩條路,姬德的進階實驗,顯示孩子走向明路或暗路,是後天環境和教養的選擇。
 
環境不是貧窮或富裕,出身貧困的孩子,大人守信用、有原則,他一樣會養成自制力。
 
反過來,生在富裕,如果寵壞,更加完全沒有自制力,那敗事有餘,闖的禍更大。
 
棉花糖可以看到孩子的未來,孩子忍不住怎麼辦?命運是掌握在人的手中。
 
改變教養方式,就能改變孩子,扭轉命運!
 
難的是,會用不良方式教養孩子的大人,偏偏是最難改變的人!
 
【 文/郝廣才/格林文化發行人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父母才是我們要敬的佛! 】
 
從前有一個小夥子,特別信佛,放棄了與之相依為命的母親,遠走他鄉去求佛。
 
他經歷了千辛萬苦,經過了千山萬水,一直沒有找到他心中真正的佛。
 
一天,小夥子來到一座宏偉莊嚴的廟宇,廟裡的方丈是個得道的高僧。
 
小夥子虔誠地在大師面前一跪不起,苦苦哀求大師給他指點一條見佛的道路。
 
大師見小夥子如此癡迷,長嘆了一口氣,對他說:「你從哪裡來,還回哪裡去。當你在回去的路上,走到深夜,你敲門投宿的時候,如果有一個人給你開門時,赤著腳的那個人,就是你要尋找的佛。」
 
小夥子欣喜若狂,多年的心願,終於有了實現的希望。他告別了大師,踏上了回家找佛的道路。
 
小夥子走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中間有許多次是半夜,才看到路邊有亮燈的人家。
 
他一次次滿懷希望地敲門,卻一次次失望地發現,那些給他開門的人,沒有一個是赤著腳的。
 
越往家裡走,小夥子越失望,眼看著就快要到自己的家了,那個赤腳的佛,依然沒有蹤影。
 
當他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後半夜,終於走到自己家的門前時,他甚至沮喪得連門,都沒有勁兒去敲了。
 
他覺得自己是個大傻瓜,世界上哪裡有甚麼佛啊!他又累又餓,無奈地敲嚮了家門。
 
「誰呀?」那是母親蒼老的聲音。他心頭一酸:「媽,是我,我回來了。」
 
只聽屋裡一陣劈啪亂嚮,不一會兒,母親衣衫不整地開了家門,哽咽著說:「兒啊,你可回來了!」
 
母親一邊說著,一邊把他拉進屋裡。燈光下,憔悴的母親流著淚,用無限愛憐的雙手,在他的臉上撫摸,淚光中分明是滿足的笑容。
 
小夥子低著頭,看到母親竟赤腳站在冰冷的地上!他突然想起了高僧的話,「撲通」一聲,跪倒在母親的腳下,淚如泉湧:「母親……」
 
這一刻,兒子頓時大徹大悟——親情是佛,母愛是佛,父母是應敬的佛。
 
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在人的一生中,對自己恩情最深的莫過於父母,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是父母辛勤地養育著我們。
 
我們的成長,凝結著父母的心血,我們能長大成人離不開父母的悉心關懷、百般愛護。
 
在父母的眼裡,兒女永遠是個小孩子。「百歲老人常憂八十歲的兒子」,只要子女活得健康、活潑、快樂和幸福,做父母的就心滿意足了。
 
父母,總是會為自己的孩子,默默的做著很多事。盡管,他的兒女們有時不理會他們的愛,甚至有些會做一些,讓他們傷心的事,但父母們總是包容,包容著兒女們所作的一切。
 
羔羊尚知跪乳,烏鴉亦求反哺。一個人如果對賦予自己生命,和辛勤哺育自己長大,的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孝敬,那就喪失了作為人該有的良心,喪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品質。
 
試想一下,一個連生他,養他的父母,都不愛,怎麼能指望他,去愛別人呢?
 
俗語說,天下沒有不是的爹娘,只有不孝的子女。父母的親子之愛,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無私、偉大。
 
他們可以為子女付出一切,也甘願付出一切,而且是不求回報,只求兒女平安,只盼兒女早有出頭之日;
 
父母對兒女的愛,最真誠,最無私,最直接,沒有表白,沒有猶豫,沒有吝惜,只有心中無限的牽掛。
 
父母對子女的愛,無私無畏,無怨無悔。可是,為人子女,我們為父母又真正做了些甚麼?
 
父母的話,我們有幾句照辦了?面對父母日益蒼老的面容,我們有幾天能陪伴父母,共享天倫之樂;
 
面對工作的勞碌,我們甚至連傳統節日,可能都不能回家看望一下父母!
 
面對父母的病痛,我們有多少時間,在牀前盡孝?「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兒行千裡母擔憂,母行千裡時,兒到底愁沒愁?人間有愛,親情是近愛,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充滿著愛,那麼,對父母之愛,又放在第幾順位了呢?
 
「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父母到了要子女孝敬的時候,已經步入老齡。
 
此時,他們生活上、精神上越來越需要子女孝敬,而且這種孝敬主要在親情,而非全都可用金錢或旁人來替代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子女孝敬父母的機會,也就逐漸減少。商機之類錯過了,還有再來的希望,而失去父母健在的孝敬機會,那是真正的「時不再來」。
 
有一首歌寫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你們為撫養兒女遭了多少罪。頭髮白了不會再變黑,皺紋添了不會再消退。
 
起過多少早,貪過多少黑,你們為培養兒女多少心力被操碎。眼睛花了,走路已駝背,牙齒掉了,說話常瑣碎。
 
常言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直到我們有了兒女,才能真正的體會。
 
換一杯茶水,鋪一下牀被,問一問飯菜合不合口味。父母如今到了這個年歲,健康長壽多少錢,也買不回……
 
人的一生,至親至敬至愛的人,是父母。父母對子女之愛,是盼望、是期待、是守候;
 
父母之愛,是血親之愛、骨肉之愛,是無私無求、入情入境、自然超然之愛。
 
此時此刻若您的父母仍健在,除了生活上的供養、精神上的陪伴也不可少,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子女孝敬父母的機會,也就逐漸減少。
 
請記住:唯有把握機會善盡孝道,才不會有《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之憾。【 文/愛分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每一個媽寶背後都有一個寶媽 】
 
因為最近資深網管工程師準備辭職,公司急需一兩名工程師接手,而我因為職務關係,剛好成為應徵者面試的的第一關卡,直接和稱為媽寶的面試者有了交談的機會,那真是一個非常難忘的面試經驗,也顛覆了我對媽寶的印象。
 
大家都說,媽寶欠缺獨立思考,無自信、無主見、無責任感,以母親作為擋箭牌,凡事常把母親掛在嘴邊,依賴母親作決定。而過去我也是這樣認定媽寶,是讓人受不了,還沒斷奶的男人。
 
但是在面試過程中,我發現會變成「媽寶」的男人,其實背後都是因為有一個強勢的「寶媽」所造成的結果。
 
那天,從眾多應徵信函中,挑出符合公司要求資格的應徵者,通知來面試,其中來了一個二十六歲的年輕男子,某科大資管畢業,他不是單獨來面試,而是由母親開車陪同前來。
 
男子的母親跟我說,現在治安不好,詐騙集團很多,她這個獨子很單純,所以為了安全起見,她希望能和兒子一起面談,了解所要面試的工作內容。那時,我瞥見母親身後,年輕男子翻白眼的表情。我對母親說沒關係,請一起進來會議室。
 
我問年輕人,「大學為什麼會選擇讀資管?」不待年輕人回應,母親便搶答說,「就是剛好分數考上!」
 
然後年輕男子只是翻白眼,抬頭望著天花板,默然不語。我又問,「你覺得自己的優點是什麼?」
 
母親又搶答,「他就是太老實,太乖,不會跟朋友出去亂來。」接著我又問年輕人,「那你覺得自己的缺點是什麼?」
 
母親轉頭瞄了年輕人一眼,尷尬的笑說,「就是動作有些慢吞吞。」面對母親的搶答,我隱約感受到一股母親的強勢,卻只能乾笑以對,「呵…。」
 
最後我請問年輕人,就你的專業知識,是否可以簡單解釋什麼TCP/IP?只見年輕人一臉茫然,他的母親見狀,又搶先回答,「他英文不是很好,能不能講中文?」
 
我心裡不禁OS,呼喊著,天啊!我說,「TCP/IP中文是網路傳輸通訊協定。」
 
然後母親用手肘撞了年輕人一下,竊笑說,「喔…喔!對!之前學校有教過嘛!」於是年輕人又翻了一個白眼。
 
結束這一次大約二十分鐘的面談,幾乎都是年輕人的母親和我應答,我才發現年輕人是被逼迫才當媽寶,從他面對母親的搶答,只能不停翻白眼表達他的抗議看來,即使年輕人是有自己的意見主張,也只能完全屈服於「寶媽」的強勢作風。
 
後來,來面試的這對母子被公司婉轉告知,需要等候通知(其實是淘汰出局)。
 
年輕人的母親,仍然不時打電話來公司詢問錄取的消息,我還在思量要怎樣告訴這位寶媽,請不要再當妳兒子的發言人,否則妳兒子永遠不會找到一份正當的工作。
 
【 文/以琳《 人生小景 》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