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先傾聽 別只會罵 】
 
小時候,在學校玩得滿身大汗,回到家後,一不小心打了個噴嚏,總是會被媽媽罵:「誰叫你不穿衣服,這下感冒了,活該!等下我再帶你去看醫生!」
 
或者,不小心打翻了杯子,割傷了手,一定就是先被臭罵一頓:「誰叫你這麼不小心的!」
 
學校是孩子學習人際界限與生活規範的重要場所,每天在學校面對各種不同的學習與挑戰,其背後是需要父母給予溫暖的支持力量,讓孩子可以安心的學習。
 
在學習歷程中,容易被忽略的即是孩子的各項身心發展,當我們要「給」的時候,也得評估孩子能不能「收」;
 
亦即給的同時,要了解孩子目前的認知、心理發展狀況,是否足夠成熟到吸收大人們要給、要教的知識、道德、規範等等。
 
如同小鳥學飛一樣,還未長大成熟的翅膀就要強迫飛翔,一定會跌得滿身傷痕,而受傷的孩子,在他們的心靈裡,那些小小挫折累積久了,就會影響自尊心、自信心的發展,比較容易形成低挫折容忍力的人格特質,進而影響各項學習。
 
◆◆◆ <Step By Step>3步驟 傾聽到位
 
當孩子在學校發生人際、學習挫折時,家長往往在第一時間會想要知道事情的脈絡與細節,就會要孩子把事情說清楚。
 
例如:家長看到聯絡簿上,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衝突,就會直接把孩子叫過來,詢問衝突的發生過程、誰對誰錯、老師如何處理等等,最後,一定會告誡孩子,以後不可以這樣做。
 
這樣的過程是沒錯的,可這過程中少了一個小步驟,就是傾聽孩子的心情。傾聽孩子的心情並不難,以下提供簡單的3個步驟:
 
◆◆◆ 1 . 聆聽
 
舉例來說,當父母詢問孩子在校的衝突事件時,可以嘗試說:「你今天在學校與同學發生衝突,心情一定很壞吧!有沒有很生氣、還是很委屈,可以跟我說嗎?」
 
這個時候,父母得先拋下自己可能會出現的生氣情緒或處罰孩子的衝動,需要製造一個安全的氛圍,專注地聆聽、引導孩子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只要孩子感受到安全的情境,讓孩子知道「即使是我做錯,當我說出來,爸媽都願意聽我說話,願意了解我的心情或事件的脈絡過程」,這是一來一往的相互關係。
 
◆◆◆ 2 . 安撫
 
鼓勵孩子說出內在的情緒後,在當下可以給予孩子安撫情緒的動作,例如:擁抱、拍拍背,讓孩子感受到當自己說出口之後,那些害怕、憤怒、不安的情緒,可以被信任的人(父母、長輩)安慰,會降低內在焦慮感,情緒逐漸獲得穩定。
 
◆◆◆ 3 . 回應
 
當孩子的情緒可以在安全的氛圍中表達出來,而父母要進入事件的脈絡時,其彼此的情緒可處於冷靜、安穩的狀態。
 
父母可以用邀請的態度,鼓勵孩子將事件表達,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可順勢帶入教導的成分,此時,孩子也比較可以接受,因為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被了解、安全的,願意接受教導的意願比較高。
 
父母在回應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情緒出現,也可適時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一來也可以使孩子學習將心比心的同理能力,亦有助於人際學習及情緒表達。
 
◆◆◆ <同理心>被接納 正向改變
 
傾聽之美,在於那些傾訴的人會逐步感受到自己被接納,人只要感受到被接納,自我概念即會有微妙的正向改變,那真是一件美好的事。
 
當父母不容易,其箇中滋味與甘甜只有為人父母可以體會。可我們也都曾經當過孩子,嘗試同理孩子的心,亦會成為孩子的一面鏡子,同時學習與培養同理他人能力,除了促進正向的親子關係外,可使孩子在學習人際互動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正向發展。【 文/王靖媛/身心靈工作者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的頭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晏安診所院長陳文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