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戀物 父母應同理解情結

 

文/侯宜君

電影《熊麻吉》中,主角約翰從小沒有朋友,經常被欺負,他的耶誕願望就是泰迪熊能夠變成真的,永遠當他的朋友。當他美夢成真,打雷時終於有了永遠的夥伴,最可怕的是到了30歲,約翰還無法離開他。

泰迪:「我們是一輩子的『雷雷夥伴』,對吧,約翰?」

約翰:「沒錯!」

泰迪:「那我們一起唱『雷雷歌』吧!」

約翰:「好啊!」

泰迪和約翰:「當你聽見打雷聲時,千萬不要怕,抓住你的雷雷夥伴然後說咒語,你嚇不到我的,因為你只是上帝放的屁!」

許多兒童都曾有依戀的玩具或物品,這是在成長過程中,將與主要照顧者的依賴關係,慢慢分離朝向個體化的歷程。像熊麻吉這樣的玩偶觸感柔軟,可以擁抱,有掌控感,即為所謂的過渡性客體,如象徵性的母親,替代母親的作用,提供情感撫慰與安全感。

阻礙與人互動時應適時介入

何時是爸媽應該介入的時機呢?若發現此依戀行為已影響兒童正常發展時。例如孩子堅持隨身攜帶,只對「熊麻吉」說話,不與人互動,阻礙在學校或其他場合的人際關係時,我們可以試著以下的做法:

◎了解內在需求,給予情感支持

約翰超怕打雷,為了撫慰內心情緒,他與泰迪跑到床上一起大聲唱歌,試圖趕走害怕。怕黑、怕鬼、怕打雷、怕閃電是兒童常見的恐懼,父母的同在與陪伴,表達支持,一起發明咒語對抗恐懼,令孩子產生內心的啦啦隊與自我支持的力量。

◎找出真正的問題,討論替代作法

約翰離不開熊麻吉,關鍵在缺乏人際技巧,交友挫折、孤單寂寞,許多兒童會藉由想像的遊戲、戲劇,重演自己受挫的經驗。父母可同理感受,並分享經驗,提供交友策略協助。

◎告別儀式

熊麻吉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朋友,若在未告知兒童下丟棄或送人往往引起更大的情緒反彈和創傷。可用漸進式方式減少依賴它的時間,最後舉行告別儀式,保留物品的一部分,轉換不同形式保存,變成永遠的美好回憶。

兒童在過渡期的依戀行為,能幫助他在發展過程中對抗焦慮寂寞,達到自我適應與調整。

長大是內心的成熟,父母可協助孩子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重視自己的價值觀,以勇氣面對恐懼,勇敢面對困難。

(作者為台南市學生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的頭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晏安診所院長陳文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