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溺愛 是種傷害

 
圖/右耳
圖/右耳

長期在家長的保護下予取予求而長大的孩子,或許不需等到長大,又將會成為下一個社會新聞的焦點……

〈教養怪現象1〉不管教 才算對他好?

文/星星的牧羊人

那天在捷運上,隔壁坐著一個國中左右大的男孩,他與朋友的一段對話,引來我許久的思考。

那段對話大概是這樣,男孩接了一通電話之後,朋友問他是誰打的,男孩就說是他爸打的,緊接著他說他爸爸對他比較好,原因是因為他之前連續兩個月電話費打了四千多塊,所以手機被媽媽沒收,然而他爸爸卻叫媽媽還給他……就這樣,所以他爸爸對他比較好。

我在一旁想著,將來的某一天等他年紀長了些,世事看多之後,也許他才會發現今天他的想法是多麼天真,也許才會知道究竟什麼才是所謂的好。溺愛對於小孩而言,確實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吸引力,因為在那個階段,是可以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時期,沒有過多的壓力與負擔,當然娛樂就成了第一位的享受,因此這個變成了一個衡量的基準點。

但如果加以剖析,一個國中生電話費打到那麼多錢,能為的是什麼,還不就只是聊天,在學校有那麼多的時間可以聊,又何必課後再繼續聊;這個階段的學生應該重點是讀書與學習,時間分配不當,確實是值得管教,若是一味地縱容,不好的習慣就日積月累根深蒂固了。

因此所謂父母的好,該如何定義,假若只是一味的溺愛縱容,也許表面似比有所管教的來說要好,但本質上卻不是真的好,只會害了我們。

〈教養怪現象2〉只要她喜歡 家長就順從

文/ zero

之前有個社會新聞,新聞的主角從小就是一位資優生,因為數次偷竊被逮,連累媽媽出面替他下跪求饒。經訪問這位媽媽後得知,原來孩子從小成績優異,家境優渥,因此他想要的東西,家長也都盡可能如他所願,如今,會造成偷竊的行為一再發生,追根究柢就是教育出了問題。

看到這則因不當教育而引發的社會新聞,令我不禁連想到女兒就讀的小學班上,有位女學生很特別,經常在第一、二節上課時,才由家長陪同到校,晚到的理由有時真的是身體不適,有時則是如她自己所透露的,她不喜歡的課就不想來上。家長都許可了,學校也不置可否。

一聽到小學生能如此自由選擇上課,頗令我覺得不可思議!心中難免有個疑問:學生的家長不管嗎?難道他們也認同孩子的做法?這個疑問直到有一天聽說了這位家長的作風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孩子會如此,果然其來有自。

平常只要班上同學對這位女同學說話大聲或不照著她的意思做,她就會當場摔東西洩憤,等中午家長來送飯時,再跟家長告上一狀。家長聽了之後也會馬上處理,就是去「勸告」那些「欺負」女兒的人。後來那些被「勸告」過的學生家長之一告到教育部,主張不該讓家長隨便進教室教訓別人的小孩,之後,這位家長才稍微收斂些。

前不久,學校舉辦活動,這位女同學希望被選上,但老師選出的名單中卻沒有她。她一時不能接受,便找了入選的其中一位女同學出氣,不但從背後捏她脖子、狠狠瞪她,還踹了她一腳。這位被打的學生回到教室忍不住哭了,老師也知情,但被打的學生回家不敢跟家長說,因她怕家長來學校理論,會把事情弄得更複雜。

最諷刺的是,隔天這位打人的女同學竟出現在入選名單中了。想當然爾,是有人跟老師施壓,成全了這位勢在必得的同學。

女兒放學後將這件事娓娓道來時,我一方面為那位被打的同學感到很不捨,另一方面,更為那位打人的同學感到可悲,當她洋洋得意自己最終還是達到目的的同時,也就更加深信暴力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管道。這對她原本就偏頗的價值觀,無疑是雪上加霜!

試問,這樣長期在家長的保護下予取予求而長大的孩子,或許不需等到長大,又將會成為下一個社會新聞的焦點。隨著少子化社會的演變,這樣溺愛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勢必有如滾雪球般日漸擴大。口口聲聲喊著愛孩子的家長,在這麼多社會新聞的報導中,為什麼還無法覺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的頭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晏安診所院長陳文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