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在家 兩個樣

 

文/吳恩瑛

孩子的校園生活,有哪些是父母不知道的呢?父母當然會認為「孩子在家怎麼做,在學校應該也一樣吧。」這也是父母常犯的一種最典型的錯覺。

許多父母都驕傲地認為,自己是最了解孩子的人。然而務必要記得,孩子其實擁有父母所不知道的生活,只屬於自己的那一面。就算家長信心滿滿地認為,自己非常了解孩子的行為舉止和個性,但還是有許多父母,並不知道孩子真正過著什麼樣的校園生活。

深入了解的話,會發現許多孩子都過著雙重生活。在家裡的行為舉止,與在學校的表現全然迥異。對孩子來說,家庭是親近又熟悉的地方,而學校卻是陌生的環境,孩子也因此發展出全然不同的性格。

舉例來說,有的孩子在外顯得相當被動、文靜,話也不多,但是在家裡卻會動手打弟妹,出現罵人等行為。相反地,在家裡很少開口講話的孩子,到了外面卻能夠滔滔不絕地表達意見,給人辯才無礙的印象。後者的情況,也是在進入反抗期和青春期的孩子身上經常出現的特點。請不要光憑孩子在家裡的行為,就斷然認定孩子的在外表現也是一樣。

<別給孩子壓力>有了對話 就有了了解

如果孩子成長之路上一切順利,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對父母來說,就是最值得欣慰的事。然而,萬一發現孩子出現問題徵兆,那麼應該如何因應呢?以父母的立場來說,在孩子惹出事端之前,如果能事先察覺是再好不過了。也許父母會想找一個班上要好的同學,每天向自己報告孩子的行為,但是指使別人家的寶貝孩子做這種差事,好像又說不過去。

那麼父母經常拜訪學校,與導師商討的方法怎麼樣呢?每當擔心孩子時,不間斷地與指導老師討論和商量,就是基本原則。這並不是拜託老師要特別關照自己的孩子,而是透過親自拜訪,事先告訴老師孩子需要多加留意的習慣和障礙。以老師的立場來說,如果掌握孩子的資訊,就能針對狀況予以指導,即使孩子發生問題,也能夠適切應對,有效管理,這就是優點。

如果這些方法都有困難,那麼乾脆單刀直入問孩子的方式,怎麼樣呢?然而打破砂鍋追問孩子一切細節,並不是太理想的方法。因為父母的擔憂情緒也會毫無保留傳遞到孩子身上。

人們在有目的導向的事情上,會特別格外活力充沛,目的性愈強,灌注的活力愈多,別人也會感受得到,父母經常繃緊神經追問孩子在學校過得好不好,孩子也會感到緊張。如果孩子能以正面態度看待父母的擔憂也還好,但大部分的孩子會認為父母緊迫盯人,想要干預自己的生活。

一旦孩子開始對父母的干涉感到不滿,就會認為少說話、少透露是上策。如果子女是正值青春期的國高中生,出現的反應就會更加激烈。乾脆閉上嘴巴不說話,甚至遠離父母等,可能讓親子關係漸行漸遠,甚至形同陌路。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孩子原本對父母無所不談,交友方面的煩惱都會向父母傾訴,但卻因為父母說錯話或給予錯誤建議而出現問題。

關鍵就是,盡可能在不給孩子壓力的範圍之內,自然而然去了解他們的校園生活。想要最簡單、快速又正確無誤地掌握孩子的問題,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開啟對話頻道。父母必須在家庭中製造一種氣氛,讓孩子願意分享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請父母敞開心胸,多挪出時間與孩子對話,並且認真傾聽。

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話頻道能夠順利啟動,保持暢通無阻,就能看見孩子的內心世界和苦惱。

<作者小簡介>吳恩瑛

韓國父母最信賴的心靈輔導者,兒童教育界首席專家,精神科及兒童青少年身心科醫師。

經常受邀於韓國SBS、EBS等各大電視台的教育節目與父母分享專業心得,擅長精確掌握孩子的內心世界,以特有的安撫方式維繫親子關係,打造親子幸福。

她是大韓神經醫學會的正式會員、大韓幼兒青少年身心科學會正式會員兼學術部長、韓國青少年精神科學會的正式會員、發展遲緩兒治療教育學會的學術理事、大韓醫師學會期刊編輯委員、京畿道教育部特殊教育委員會的委員之一,同時也是烏山市幼兒精神健康中心院長、女性熱線救援諮詢委員、京畿道兒童虐待防治中心委員。著作《孩子上學了!寫給好媽媽的51個學校生活處方》(先覺出版)即將在台上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的頭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晏安診所院長陳文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