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顆棉花糖看見孩子的未來 】
 
用什麼可以看見未來?水晶球、星象盤、塔羅牌?答案是棉花糖!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找來643個4歲兒童,一對一做實驗,房間桌上擺著一顆棉花糖,米歇爾告訴孩子他要離開15分鐘,如果他回來時棉花糖沒有被吃掉,孩子就得到兩顆棉花糖。
 
結果有1/3的孩子會在大人一出房間,吞下棉花糖。1/3會等一下,但撐不到大人回來。1/3的孩子會忍耐。
 
◆◆◆ 自制力高長大創造力高
 
成功等待的孩子,並不是一直「忍耐」,是用分散注意力的策略。
 
有的唱歌、有的假裝躲貓貓……讓自己轉移注意力。有吃棉花糖和沒吃有什麼差別?差別在未來!
 
米歇爾在10年後調查孩子成長的狀況。發現忍不住的孩子,長大後比較容易分心,相對缺乏動力。
 
而耐得住的孩子,比較能自我激勵,遇到挫折也較能堅持。
 
他每10年做一次評估,到了2010年孩子都40歲,發現年紀越大,人生的際遇拉開越大。
 
小時候越能忍住的,教育程度、社交能力、工作表現越好,對他們的大腦做掃描,發現「前額葉皮層」活躍度有明顯差別。
 
1972年在紐西蘭進行的「但尼丁研究」,長達40年追蹤1037個嬰兒,有一樣的發現。
 
自制力越高,長大後創造力越高,「前額葉皮質」的神經網絡越發達。
 
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就注定是「人生失敗組」嗎?不,前額葉皮質不是來自遺傳,它像肌肉,靠後天鍛煉,教養方式會直接影響智力發展。
 
注意「發展」,遺傳聰明的基因但沒有學習,再聰明能怎樣?父母體格好,孩子不運動鍛煉,一樣是肉鬆。前額葉皮質必須有後天教養才能增強。
 
實驗的小孩是4歲,自制力強弱,來自大人的教養。
 
會不會吃下棉花糖,其實操控在教養他們的大人!跟生病一樣,對症下藥外,改變飲食、生活習慣,體質才能健康。
 
孩子缺乏自制力,要改變的是大人,在不同教養下,就會往正面道路前進。
 
2012年10月9日,心理學家莎莉絲˙姬德(Celeste Kidd)發表「棉花糖實驗」進階版。
 
姬德加入「外在因素」,她先給孩子蠟筆,說:「啊!我有神奇的彩色筆,比蠟筆厲害,你想不想用用看?」
 
孩子說好,大人說我去拿給你。接著離開,一會兒回到房間,一組是拿來彩色筆。
 
另一組是違背承諾,說彩色筆不在這裡。然後再做棉花糖實驗,結果呢?守信用組,14個小孩有9個能等待得到兩顆棉花糖。
 
不守信用組,14個小孩只有1個能等。驚人吧!有信用跟沒信用,結果差9倍!
 
孩子的自制力來自大人的教養,大人不守信用,孩子失去信賴,他就很難相信會得到更多,不如把眼前這顆棉花糖先吃掉再說。
 
一般忍住的比例是1/3,而大人使孩子產生信賴,自制力的表現是兩倍。
 
◆◆◆ 改變教養方式改變孩子
 
米歇爾的棉花糖實驗,呈現森林中的兩條路,姬德的進階實驗,顯示孩子走向明路或暗路,是後天環境和教養的選擇。
 
環境不是貧窮或富裕,出身貧困的孩子,大人守信用、有原則,他一樣會養成自制力。
 
反過來,生在富裕,如果寵壞,更加完全沒有自制力,那敗事有餘,闖的禍更大。
 
棉花糖可以看到孩子的未來,孩子忍不住怎麼辦?命運是掌握在人的手中。
 
改變教養方式,就能改變孩子,扭轉命運!
 
難的是,會用不良方式教養孩子的大人,偏偏是最難改變的人!
 
【 文/郝廣才/格林文化發行人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的頭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晏安診所院長陳文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