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睡眠疾患-失眠
 

失眠是很普遍的狀況,美國的醫學研究結果顯示,約1/3的成人在一生之中曾經罹患睡眠障礙,當中失眠是最常見的問題。台灣地區曾做過調查發現:成年女性和男性各分別28%、14%有失眠的情形。

@.到底失眠是什麼?

失眠包含的情況其實十分複雜,範圍也相當廣泛,失眠是一個症狀,失眠症才是一個疾病的診斷,失眠及失眠症只是睡眠疾患中的一部份,

依據2005年版的國際睡眠障礙分類(ICSD),睡眠疾病共有95種,其它的診斷系統也根據專家的意見及文獻的回顧,將睡眠障礙分為幾十種,包括原發性、繼發性、器質性、非器質性、異睡症、類睡症、失眠、嗜眠、睡眠週期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猝睡症、週期性肢體運動障礙、夜尿症、睡眠行為障礙、身心性睡眠障礙、與身體疾病有關的睡眠障礙、與精神疾病有關的睡眠障礙、物質引致的睡眠障礙……等。

涵蓋醫學中的許多不同的領域,包含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精神科、耳鼻喉科、胸腔內科、小兒科、牙科、泌尿科、腸胃科、心臟科。有不少的因素可能影響睡眠,如環境中的噪音、光線、溫度、氣壓、寢具、身體狀況和疾病、精神狀況及疾病、運動、飲食、酒、香菸、含咖啡因成分的飲料、藥物、毒品。

幾乎所有的人都經歷過失眠,失眠症的定義有幾個,一是困難入睡或困難持續睡眠,一為睡眠的時間短,另一為沒有入睡的困擾,半夜不會醒來,睡眠的時間也足夠,但是早上醒來時卻覺得沒有睡飽,十分疲倦。

困難入睡就是躺床超過半小時無法睡著,困難持續睡眠則為睡眠中常醒過來。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CD-10)中對失眠症的定義是一種睡眠的質和/或量令人不滿意的情況,且持續一段時間。大型的研究發現於一般人口中有失眠問題者約佔30%至48%,不過罹患失眠症的人則佔5%至10%,應該儘速接受診斷與治療。

@.失眠的影響與症狀

失眠症從生理層面來看,會出現自律神經系統的覺醒,高度警覺,下視丘和腎上腺素等壓力荷爾蒙軸線處在失調的狀況,免疫系統也會改變,有許多的身體疾病都會干擾正常的睡眠結構,如直接的改變睡眠的閾值,或影響晝夜生理時鐘的節律而破壞睡眠,物質及藥物導致失眠也頗常見。

自心理層面來看,不少的失眠患者只要一關燈上床,腦中就呈現許多雜念,這是認知功能障礙,或者因為心理、精神上的問題而對睡眠造成負面的影響。

失眠症的形成有體質因素(和基因遺傳有關),前置因素(與從小到大的環境有關)和急性誘發因素(如疾病、物質、藥物、事件),失眠症的病程有概念上的閾值。

失眠常為病患自覺主訴的症狀,醫師很少對抱怨失眠者進行檢查,一方面為原發性的失眠檢查不會發現異常,另一方面是多數的失眠症預後良好,於調整睡眠習慣或服用安眠藥之後情況就改善,不過對於失眠症病患進行臨床檢查還是應該做的。

這些檢查應包括患者的自我評定和醫療工作人員的客觀評估診斷。通常做的評量和檢查如記錄睡眠日誌、填寫睡眠的自我評量表、身體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精神狀況檢查、填寫精神評估量表等,一些患者甚至需要安排進行睡眠多重生理檢查(PSG),以瞭解睡眠的過程、睡眠的結構、睡眠效率、各個睡眠分期的狀況……。之後由醫師做診斷及鑑別診斷,區分為原發性或繼發性的病症,以便擬定治療處置計劃。

@.如何治療失眠?

治療失眠症的第一個原則是需找出相關的因素,情境性失眠者若能解決境遇事件失眠大多數可以改善,焦慮性和憂鬱性失眠則應使用抗憂鬱劑或抗焦慮劑治療,身體疾病有關的失眠症需儘速處置生理疾患,物質引致的失眠症宜停止使用該物質。

其次為處置宜早,不要拖延以免慢性化,目前失眠超過一個月就定義為慢性失眠症,要治療會比較困難。第三個原則就是需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改善生活品質。

有需要時該在醫療單位評估後由醫師處方使用適量的安眠藥及安排心理行為治療。

藥物治療方面,目前一般使用傳統的苯二氮平類藥物(BZD)或新型的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前者可能導致濫用、依賴、失憶,然而現在的證據為在一定的治療劑量下於數週內並不會產生耐受性,造成依賴的情形並非如一般人的預期,

後者為高度選擇性的藥物,可維護良好的睡眠結構,不會造成濫用、依賴,也能以『有需要時才使用』為原則來使用。

非藥物性的治療很重要,諸如肌肉放鬆訓練、控制刺激治療、限制睡眠治療、教導睡眠衛生習慣、認知治療……等,醫療人員會在診斷確定後依據每個失眠症患者不同的狀況規劃進行。

失眠症的病程可長可短,一些甚至形成惡性循環,面對睡眠障礙,積極求醫,配合醫囑,建立有利睡眠的生活方式才是處理的良方。

 

 

@.慢性失眠與藥物治療


甚麼是慢性失眠? 失眠是一種疾病?還是只是一面反應身心疾病的鏡子? 慢性失眠該如何治療? 使用助眠劑是一種罪惡或慢性自殺嗎? 慢性失眠的患者及醫師又該如何看待慢性失眠的藥物治療?

根據醫學權威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最新的論文指出:慢性失眠一般是指入睡所需時間超過30分鐘,或睡眠效率小於85%,失眠時間超過一個月。

而慢性失眠最有效的兩種治療,是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 (Behavior Cognitive Therapy, BCT)。

可見得,衡量失眠對身心及生活、工作的重大影響,即使擔心藥物的種種副作用及其後果,仍有部份慢性失眠患者選擇使用藥物治療。

治療慢性失眠的藥物包括:苯二氮平(BZD)、BZD接受器催動劑、抗憂鬱劑、及正研發中的組織胺接受器拮抗劑、褪黑激素等。

目前醫學上已經知道,BZD、BZD接受器催動劑在縮短入睡時間、延長睡眠時間、減少睡中清醒次數、及增加睡眠品質方面,都可達到70%以上的成效。

與其他助眠劑比較起來,BZD類助眠劑的特點是--安全性高,副作用也少,效果佳;

但使用這類藥物仍需注意幾個重點,例如夜間活動的安全性--這些藥物可能引起少數病人注意力不集中、意識模糊,尤其有些老人服藥後,晚上起床如廁可能在迷糊當中跌倒,甚至造成骨折;

另外,有些長效型的助眠劑也可能影響白天的活動,導致工作或開車中發生意外。

此外,使用BZD類助眠劑也必須考慮「成癮」及「戒斷症候群」的問題。最常見的戒斷症候群其實是在停藥後,發生「反彈性失眠」,幸好比較新型的助眠劑,這方面的問題已經大幅減少。

至於更少見的副作用則包括失憶--尤其是短效型的助眠劑,比較容易影響記憶的副作用。有些失憶的症狀包括「睡眠中進食」等行為上的異常。

使用BZD類助眠劑,也須考慮病人失眠的形式,如果屬於入睡困難的病人,可給予作用快、半衰期短的藥物;如屬於維持睡眠困難的,可給予作用慢,半衰期稍常的藥物。

一般而言,病人並不需要天天服藥,因此我們強烈建議,患者可依照當晚的狀況調整,儘可能減量或停用。由於目前尚無足夠的研究可以得知BZD類藥物長期使用的效果及影響,因此也建議使用時,儘量勿連續服藥超過35天。

抗憂鬱劑一般而言對失眠的療效比BZD類藥物差,但對某些病人仍有非常好的效果,它的副作用包括口乾、便秘、姿勢性低血壓、嗜睡、心率不整、體重增加等。

褪黑激素是由腦內松果體分泌一種荷爾蒙,人體的褪黑激素會隨24小時週期性變化,夜間升高、白天下降,所以褪黑激素又被稱作「黑暗荷爾蒙」。

血中褪黑激素濃度在夜間二至三點最高,為白天的5-10倍,早上天亮後降低,至晚上8點又開始分泌。它又會隨生理週期節律變化,新生兒夜間褪黑激素濃度非常低,三個月後開始直線上升直到青春期前,當它開始下降時,即啟動一個人的青春期,之後一路下降,尤其40歲後下降更快,至七、八十歲時血中已測不到褪黑激素。

褪黑激素事實上是一種「夜晚訊號」,可以加強睡眠驅力,因此通常用於調整時差問題引起之失眠,但使用劑量及使用時間點,應與專業醫師詳細討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