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屬於一種心病,失眠的根本原因就是心煩腦不靜.

 

 

 

人類健康的定義:

 

是自然能吃,能喝,能拉又能睡,不需藉任何藥物,就能過這樣的生活.身心的健康除了身體的生理與心理要健康,而且平時也要藉宗教信仰的靈修與修行,才能達到身心靈都很健康.

 

 

 

失眠在醫學上被稱為睡眠障礙,是一種精神疾病,主要被認為是各種壓力引起。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學習、工作、感情等多方面都可能突然使人受到刺激帶來壓力。

 

 

 

不少人因為心眼小、不豁達,再加上遇事精神緊張,老愛琢磨,經常會夜不能寐,翻來覆去睡不著,這種表現是最常見的失眠。

 

 

 

但失眠可不只是睡不著這麼簡單,睡覺時頻繁從噩夢中驚醒,感覺整夜都在做噩夢;睡的時間特別少,特別是晚睡早起;入睡非常困難,必須藉助安眠藥才能勉強入睡;或是睡醒後昏昏沉沉不解乏等,這些症狀都是失眠。

 

 

為甚麼打坐對失眠如此有效?因為打坐針對的是失眠的根本原因-心不靜。

 

 

 

人在打坐入定時,要求頭腦中要一片空白,排除一切雜念。不想那些所謂煩心事,自然就使人能儘快入睡。事實上打坐是一種修行的方式,它能起到使人心靜的作用,但還不能解決人心不靜的根本原因。人如果真正去修行,在日常生活中放棄對利益的執著,保持開闊的胸懷,才能睡得最香甜。

 

 

 

(據統計,目前全球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受到失眠困擾,在中國,據2004年調查資料顯示,約有4億成年人患有失眠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其中近半數病情較為嚴重。不要以為失眠只是睡不著覺,它帶來的最直接危害就是抑鬱症。據世界衛生組織推估,到2020年抑鬱症將與愛滋病、癌症並列為21世紀三大「殺手」。)

 


甚麼是慢性失眠?

 

 

 

甚麼是慢性失眠? 失眠是一種疾病?還是只是一面反應身心疾病的鏡子? 慢性失眠該如何治療? 使用助眠劑是一種罪惡或慢性自殺嗎?
慢性失眠的患者及醫師又該如何看待慢性失眠的藥物治療?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最新的論文指出:慢性失眠一般是指入睡所需時間超過30分鐘,或睡眠效率小於85%,失眠時間超過一個月。而慢性失眠最有效的兩種治療,是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
(Behavior Cognitive Therapy, BCT)。

 


可見,衡量失眠對身心及生活、工作的重大影響,即使擔心藥物的種種副作用及其後果,仍有部份慢性失眠患者選擇使用藥物治療。

 


治療慢性失眠的藥物包括:
BZD(benzodiazepine)接受器致效劑(agonist)、抗憂鬱劑、及正研發中的組織胺接受器拮抗劑、褪黑激素等。目前醫學上已經知道,BZD接受器致效劑在縮短入睡時間、延長睡眠時間、減少睡中清醒次數、及增加睡眠品質方面,都可達到70%以上的成效。

 

 

 

與其他助眠劑比較起來,BZD類助眠劑的特點是--安全性高,副作用也少,效果佳;但使用這類藥物仍需注意幾個重點,例如夜間活動的安全性--這些藥物可能引起少數病人注意力不集中、意識模糊,尤其有些老人服藥後,晚上起床如廁可能在迷糊當中跌倒,甚至造成骨折;

 


 

 

另外,有些長效型的助眠劑也可能影響白天的活動,導致工作或開車中發生意外。此外,使用BZD類助眠劑也必須考慮「成癮」及「戒斷症候群」的問題。

 

 

 

最常見的戒斷症候群其實是在停藥後,發生「反彈性失眠」,幸好比較新型的助眠劑,這方面的問題已經大幅減少。至於更少見的副作用則包括失憶--尤其是短效型的助眠劑,比較容易影響記憶的副作用。有些失憶的症狀包括「睡眠中進食」等行為上的異常。

 


 

 

使用BZD類助眠劑,也須考慮病人失眠的形式,如果屬於入睡困難的病人,可給予作用快、半衰期短的藥物;如屬於維持睡眠困難的,可給予作用慢,半衰期稍常的藥物。

 

 

 

一般而言,病人並不需要天天服藥,因此強烈建議,患者可依照當晚的狀況調整,儘可能減量或停用。由於目前尚無足夠的研究可以得知BZD類藥物長期使用的效果及影響,因此也建議使用時,儘量勿連續服藥超過35天。

 


 

 

抗憂鬱劑一般而言對失眠的療效比BZD類藥物差,但對某些病人仍有非常好的效果,它的副作用包括口乾、便秘、姿勢性低血壓、嗜睡、心率不整、體重增加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