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憂鬱症患 溫暖陪伴最好

文/鄭靜明

39歲的阿雄(化名)被妻子勉強帶來精神科門診求助時,妻子表示,阿雄長期工作勞累,8個月前在工作上被老闆罵,之後開始工作容易分心、無望感、罪惡感、睡眠改變、哭泣、食慾不振、對週遭所有事情失去興趣。因為怕被貼上精神病標籤,不想就醫,妻子也不知要如何安慰阿雄,只好拖到最近,才勉強他來看門診。

勸「想開一點」沒有幫助

人是情感的動物,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碰到挫折與壓力,原因可能為情感事件、家庭的因素、經濟上的因素、工作或學業的困擾等諸多壓力事件。

大部分的人情緒低落一小段時間後,可以再開朗起來,這都算正常的情緒反應,但少數人因為遺傳因子、想法、個性、社會環境等因素,再加上壓力的累積,又缺乏適當的情緒調節與良好的社會支持,就會將情緒狀態延伸為一種精神疾病的病態,也就是憂鬱症。

憂鬱症是一個廣泛的名詞,常見的憂鬱症包含環境適應障礙合併憂鬱情緒、憂鬱性精神官能症、重度憂鬱症等。

◎憂鬱症常見的症狀包含:

●低落情緒,如悲傷、淚流滿面、空虛感。

●明顯對事情失去興趣,例如原來有興趣逛百貨公司,現在都變得沒興趣了。

●沒有節食,但體重下降不少。

●常常早醒,睡眠不足。

●動作遲緩,疲倦或失去活力。

●無價值感或過於強烈的罪惡感。

●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

●或有時有自殺想法、計畫或行為。

親友在面對憂鬱症的個案時,最常說的便是「想開一點」之類的話,這樣對病人並無幫助。要告訴他,我們知道「他也不願意變成這樣」,「我們瞭解他的無助與痛苦」。

其實陪伴者不用說太多話,只要溫暖、真誠地陪著他就好了。如果症狀已影響到平時的工作、就學或人際生活方面,建議要看精神科或身心科門診。

憂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就像我們身體會生病一樣,生病就要去看醫師,所以去除對憂鬱症的惡質標籤和污名化,還給憂鬱症患者一個正當的求助空間,是需要大家一起關注和努力的。

(作者為行政院衛生署旗山醫院副院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