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把握黃金治療期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適當地關心及協助,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學習困難,有成就感;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非本文當事人。

文/陳錦宏

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是每一個父母都認同的觀念。但是當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影響到他的學習成就、人際關係與自信心,需要就醫治療時,大多數的父母就會遲疑,心想:「是否不用處理,孩子長大就會好?」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個生理的問題,部分大腦發展落後,當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功能不足,某種程度是一種發展遲緩的狀態,並非單純只是行為問題。

一旦家長不願帶孩子就醫時,錯過黃金治療期,等於讓孩子持續處在功能不足的狀態,虛度了他可以好好發揮原有潛力的時光,持續累積的挫折感會讓孩子的問題越來越複雜。

在孩子7歲以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的症狀侷限於:過動、衝動以及不專心,但是到了11歲時,他們常因為這些症狀而受到外在環境的指責或排斥,漸漸演變成學習和人際關係的障礙。

如果此時還不趕快處理,就會衍生成為更複雜棘手的問題,包括逃學、攻擊、反抗,甚至使用菸酒、偷竊、說謊等行為。

越早就醫,治療的改善率越高,可以達到80%到90%。但當孩子已經習慣對立反抗的態度、學習毫無成就感,或者是交往了一些相同行為障礙的朋友時,治療效果也就大幅下降,也就增加危險性。

臨床上,的確有部分孩子長大漸漸變好的案例,過動、注意力不足的情況在青春期慢慢會減輕,但是衝動的問題有時會隨著青春期的叛逆,更令人傷透腦筋。

即使所有症狀都改善了,但等於是孩子在6到16歲之間,持續在挫折中度過,不僅會影響他的人格情緒發展、周遭的人也得忍受他,且家庭生活品質長期受影響。孩子在這10年間該學的,也常沒有學好。

許多家長擔憂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其實在有經驗的醫師監督使用及追蹤用藥,會降低副作用造成傷害,但是不治療,將來有問題的機會將近50%,孩子對立反抗的發生機會達40%,憂鬱、焦慮的發生比率達30%到40%,嚴重行為偏差,包括逃學、打架、偷竊的發生率超過一成,而物質濫用更有15%到30%的發生率,更不要輕忽上述項目常是合併發生的。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藥物能補充孩子大腦中不足的神經傳導物質功能,讓大腦的執行功能改善。比較嚴重的副作用包括過敏以及心臟功能疾病,但可以透過用藥前的問診、檢測及追蹤來避免發生。

較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食慾下降,經10年追蹤研究顯示,有服用藥物的孩子身高及體重與其他一般孩子並無差異,體重在一到兩年內有可能受影響,但能透過用藥與用餐時間交錯、調整劑量或更換藥物等方式調整降低影響。

在醫療的指示上,使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藥物,並不需要太擔心成癮的問題,因在台灣核可使用的幾種藥物對大腦成癮中樞的結合力均低,且使用劑量均有一定限制,尤其長效型藥物更不會有成癮擔憂。根據國外追蹤的研究顯示,在青春期前開始藥物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長大後物質濫用的機會反而比未用藥物治療的孩子明顯下降。

此外,這類孩子常需要多模式的協助,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比喻為近視的話,藥物功能就像是配了一副眼鏡讓小孩看得清楚,但是要進一步學習,就需包括家長、學校的調整及支持。

必須先體認他是一個不一樣的孩子,有其生理上的困難,不應硬是把別人的標準套在他身上,而是根據其特質給予協助及鼓勵,讓孩子可以從自己的基礎點上出發,去體會變好的成就感,而更樂意學習與成長。

(作者為台中中山醫學大學精神學科主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