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出病因? 當心自律神經失調

文/陳世豪

常有病人反映,全身疲勞、頭暈、頭痛、失眠、耳鳴、胸悶、心悸、呼吸不順、喉嚨異物感、肩頸痠痛、盜汗、胃痛、腹脹、便秘或腹瀉、頻尿或煩躁不安…。但看了許多醫師、做了許多檢查,卻沒發現什麼特別嚴重的問題。最後在醫師建議下,才至身心科門診,其實這類病人常是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

大家多少都曾體驗過身體不適,但實際上並無真正疾病存在。像有人一到考試就頭痛、肚子痛或腹瀉;要上台報告前有人會心悸、胸悶或常跑廁所。自律神經失調類似上述情況,只是程度較嚴重,時間也較長。

自律神經控制全身內臟活動,當人要備戰時,自律神經讓心跳加速、血壓增加、呼吸變快、腸胃活動變慢。反之當人要休息及補充能量時,自律神經則讓心跳變慢、血壓下降、呼吸平緩、腸胃蠕動增加。當人長期處於壓力備戰的狀態下無法好好休息,就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病人常擔心自己得了醫不好的怪病,全身上下都「壞光光」。自律神經遍佈全身,故會從頭到腳出現許多不適,並不是真有那麼多地方出問題。

治療方式多採用藥物併心理治療,往往能有不錯的療效。若只採藥物治療,停藥後復發機會很高;若只採取心理治療,在開始治療時,病人過分焦慮使得心理治療不易被接受。

自律神經失調的病人常把情緒往肚裡吞,甚至有許多病人否認或感覺不到自己有任何緊張或壓力。引導病人辨認自己的情緒並加以處理,而非以慣用的壓抑或否認情緒,是治療的基本原則。直接告知病人的症狀由壓力引起常是無效的,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及其他各種可減緩病人焦慮的療法皆可視病人特質來應用。

藥物治療方面,病人常會擔心藥物成癮問題。建議依專科醫師指示服藥,可達到最好效果與最低副作用。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狀態,不是疾病。許多病人未得到正確診斷,在各大醫院各科間不停流轉,徒然耗費許多時間體力。其實在適當治療下,許多病人能在數週至數月內改善,不需長期服藥。民眾若有類似情形,切勿忌諱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以免症狀慢性化。

(作者為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院身心科主治醫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的頭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晏安診所院長陳文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