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尋求協助 恐慌症不可怕

文/鍾玉琪

您曾經感到突然心悸、呼吸困難、頭暈、冒冷汗,害怕自己失去控制或暈倒嗎?

40歲的陳先生(化名)曾深受前述症狀所苦,變得不敢獨自開車、騎車及出外,擔心自己會在路邊暈倒而無人協助送醫。他到醫院求診時,醫師告訴他,生理檢查結果一切正常,身體不適的原因可能為恐慌發作,因而轉介給心理師,進行評估及治療。

初經歷恐慌發作的患者常懷疑自己罹患了潛在生理疾病,欲釐清病因,多有求助數個科別經驗,包括心臟內科、胸腔科、家醫科、神經內科,甚至急診等。往往被告知生理檢查結果無異狀後,患者常感到驚訝,才尋求身心科或心理師的協助。

恐慌發作的經驗對患者而言,像一場災難,失去了獨處或出外的勇氣,像是被隱形的監牢囚禁,想回到生活的軌道卻備感艱辛,也因此經歷恐慌發作的患者常伴隨有明顯焦慮、心情沮喪的現象。 

◎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恐慌發作?

在解釋恐慌發作的認知模式圖中,負向生活事件為促使恐慌發作因素,當患者生理、心理焦慮敏感度高,遇到生活壓力或環境氣候變化時,易出現身體症狀(例如:呼吸心跳加快、易暈眩及冒冷汗)。

此時,患者常因深信「這是危險警訊的想法」,進而感到更加緊張,加劇身體症狀的嚴重度及不適感(例如:呼吸、心跳變得更快),引發恐慌發作。有了初次的恐慌發作經驗後,更易促使患者的恐慌症狀再發。

理解恐慌發作的心理、病理後,患者常覺得如釋重負,有較多的信心及動機面對症狀,接受治療,也不再進行非必要的生理檢查。

當然,接受治療不代表患者完全不再經歷恐慌發作,而是習得如何因應症狀,增加控制感,降低發作的機率。

在治療過程中,患者與治療師就其擔憂恐慌發作的想法進行澄清,修正認知,討論有效因應壓力及轉移注意力的策略。同時,結合腹式呼吸訓練調節呼吸及心跳速率,降低生理緊張程度,達到緩解身體症狀的效果。

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療,配合醫師臨床處置下,多能大幅降低恐慌發作的機率,回歸原先的生活。其實只要願意面對,恐慌症狀不可怕。(作者為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家醫科臨床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