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目睹手足死亡 別忽略悲傷輔導

 

文/侯宜君

5歲的小青(化名)和就讀小學二年級的姊姊和爸媽到海水浴場遊玩。原本她們在沙灘上堆疊城堡,姊姊看著泳客,對小青說:「我想學游泳!」兩人就走向浪潮拍打處。沒想到一個大浪打來,姊姊被捲入海中,爸媽來不及反應…。

當媽媽看到白布包裹著姊姊的身體,不禁情緒崩潰,大聲質問小青:「是誰叫姊姊去海裡的?」小青哭著說:「不是我害的!」

但是在姊姊的葬禮過後,小青晚上經常做噩夢,在校上課發呆,學習成效不彰,幼稚園老師發現,她與同學的爭執和攻擊行為變多。

目睹手足死亡對兒童來說是一個創傷事件,3歲到5歲兒童的死亡概念認為死亡是可逆轉的,即使參與死者葬禮也會有死者可能忽然回來的神奇想法,年幼喪親兒童常以發脾氣或攻擊行為與身體上的退化來表達情緒。一般正常的悲傷哀悼過程約為3個月,有些兒童會出現延宕悲傷反應,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

悲傷輔導工作主要協助喪親家庭重新建構對事件的感受,處理與逝者的未竟事務,健康地完成悲傷任務,重新開始正常生活。

◎Worden, J. W.提出4個悲傷輔導的目標(李開敏等譯,1995):

●增加失落的現實感。

●協助當事人處理已表達的或潛在的情感。

●協助當事人克服失落後,再適應過程中的障礙。

●鼓勵當事人向逝者告別,以健康的方式,並坦然地重新將感情投注在新的關係裡。

我運用藝術治療,以創作和遊戲方式協助小青在安全情境中重新經歷創傷,協助體認姊姊死亡的事實,透過儀式化行為幫助小青重新界定與逝者的關係。

在繪本說故事的活動中,用5歲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和其溝通有關死亡的資訊,緩和她在死亡適應上的困難。小青在歷時幾個月的諮商過程中,經常以遊戲隱喻的方式,如玩救護車和拯救傷者的遊戲呈現她對事件的情緒與死亡的理解。

通常在發生溺水事件後,失去子女的家長容易對倖存的孩子產生情感替代和轉移。因此小青的媽媽應設法停止自責與指責,正視自己的失落感和悲傷,才能幫助小青從創傷事件中感受到被愛,重新得到正向能量。

(作者為台南市學生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的頭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晏安診所院長陳文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