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添加物真的都可以吃嗎? 】
 
從人類歷史來看,食品添加物並非現代才有。
 
最初的食品添加物,像是香料、鹽巴等,就是用添加物以達到調味、幫助保存的功用。
 
隨著現代科技進步,人們利用化學合成的方法,得以取得許多天然食物中不存在的化學物質作為添加物,來達到一些在食品製程上的特定目的。
 
◆◆◆ 「食品添加物 」是什麼?加了有比較好嗎?
 
不少人聞「食品添加物」就為之色變,現代人流行追求「天然」、「無毒」,為什麼還需要食品添加物?
 
是不是完全沒有添加物的食物就會更健康安全?要討論此問題,我們必須先知道什麼是「食品添加物」。
 
食品添加物的定義,根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三條,指的是「為食品著色、調味、防腐、漂白、乳化、增加香味、安定品質、促進發酵、增加稠度、強化營養、防止氧化或其他必要目的,加入、接觸於食品之單方或複方物質。」
 
從字面上來看,使用食品添加物,是為了要讓食品在製造、運送或儲存過程中,能夠更好吃、更安全、且不易變質的方法。
 
◆◆◆ 食品添加物主要功能包含以下幾種:
 
● 食品製程中的必要元素,像是製作拉麵、油麵使用的鹼水、豆腐使用的硫酸鈣。
 
● 提升食物的保存性,未經處理的食物久放會導致細菌滋生,腐壞變質。
 
● 降低製作成本與加工時間,像使用膨脹劑製作麵包,可減少製作上的時間。
 
● 提高營養價值或減低熱量,像是添加鐵質的飲品,或是零熱量飲料中的阿斯巴甜。
 
● 增添風味、外觀或香氣,一般常見的色素和味精,都可以讓食物看起來更誘人好吃。
 
◆◆◆ 為何食物裡要加那麼多,有的沒的東西,真的都可以吃嗎?到底在吃什麼啦!
 
相信各位只要在吃東西的時候,翻到包裝袋背面,可能就會看到一堆看不懂的添加物名稱。
 
臉書食用玩家粉專也說,「每次看到食品添加物名稱都覺得…這到底是哪國語言啊看不懂!(生氣)」,這些添加物對於人體健康到底有沒有影響呢?
 
食藥署在食藥好文網發表文章指出,加工食品外包裝上的標示,很多人經常是有看沒有懂,那麼多陌生的化學名詞,簡直就像是外星來的怪物,到底都是些什麼?
 
◆◆◆ 為何食物裡要加那麼多有的沒的東西,真的都可以吃嗎?
 
食藥署解釋,為讓食物的外觀及口感更好,並且添加香氣、風味及營養成分,製造商通常會在食品裡添加「食品添加物」。
 
但這名詞容易讓不知道的人生起疑惑,以為是不好的東西,其實,像是製作醬菜、蜜餞等,都是以前的人為了保存生產過剩、吃不完的農產品,因此加鹽、加糖浸漬,以達到長期保存的防腐效果;還有製作豆腐加的鹽滷。
 
這些天然的鹽、糖及鹽滷,就是食品添加物。
 
隨著化工科技的進步,食品添加物可以化學合成,且種類愈來愈多,根據食藥署的規範,可依不同用途分為十八類,包括防腐劑、抗氧化劑、甜味劑、著色劑、保色劑、漂白劑、殺菌劑、膨鬆劑、調味劑等。
 
其實,許多添加物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物質,食藥署說,這些食品添加物在合法使用的劑量範圍下,對人體不會有傷害,許多都能透過代謝排出體外,因此只要是有合法標示的食品添加物,通常不必要過多擔心,反而是針對不誠實標示的廠商,主管機關會祭出罰則,勒令改善。
 
◆◆◆ 選擇沒有添加物的食物當然最好
 
不過,能夠選擇沒有添加物的食物當然最好,一般來說,當季、當地的食材,不僅較新鮮,且因縮短了運輸的時間,不需要食品添加物來增加防腐、保鮮的效果。
 
◆◆◆ 同樣的加工食品不要長期吃
 
而且消費者要「分散風險」,也就是同樣的加工食品不要長期吃,可以盡量多樣化,站在營養均衡的立場來看,這也是健康飲食的好習慣。
 
◆◆◆ 台灣洗腎人口這麼多,都是食品添加物的錯嗎?( 文:張越評/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 )
 
每當有食品添加物相關新聞事件發生,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不脫會抱怨一句「難怪台灣的洗腎人口這麼多」,但這樣說真的對嗎?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2015年台灣腎病年報》資料,台灣洗腎原發原因「糖尿病腎病變」45%居首位,「高血壓腎病變」則占其餘3成、名列第二位,也許在把健康的缺口推給「食品添加物」之前,我們真正天天都在超標攝取的,或許更是近在眼前的糖與鹽。
 
衛福部建議成年人每日鈉攝取在2400毫克以下,據2008年營養大調查統計,台灣19~64歲成年男性鈉攝取量將近建議量2倍、女生則為1.5倍,2400毫克是怎樣的概念?
 
如果平均一餐800毫克,其實鹽罐裡附帶的小鹽勺就約是800毫克鈉,這時您可能感到鬆了一口氣,好像沒吃到這麼鹹,但還有另件事要提醒您,食品本身也含有鈉,如前所說我們的攝取量超標約2倍,其中約一半攝取自調味料,如果攝取食材或食品不變,我們其實連一點調味都用不上。
 
除了鈉,我們每日攝取糖量更不容小覷,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日游離糖攝取量須控制在每天熱量的10%以下(5%以下尤佳)。
 
據《2013~201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台灣19~64歲中卻有6成5的成人,一週喝平均6.8次含糖飲料,等同台灣超過一半成年人幾乎每天離不開飲料,愛喝的程度高居世界排名第二,國高中生年齡層的情況則更加嚴重。
 
在這樣的背景下,與其把健康漏洞托推給不熟悉的事物,我想分享一個更加光明的方向,那就是我們的健康最主要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如能發現「戒糖、少鹽」的危急性,別為自己添加超量的鹽、油、糖,行有餘力還能主動去了解食品添加物的來龍去脈,也許會更有「食力」!
 
【 文/ 三立新聞網 /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的頭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晏安診所院長陳文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