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宅在家 社交焦慮恐上身            

 

文/陳品皓

佳華(化名)是今年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畢業兩個月來,同學們陸續進入職場,佳華卻幾乎整天窩在家裡,不是上網,就是看電視,既不跟同學聯絡,也沒有任何求職的打算。儘管家人不斷耳提面命,但每次只要提到這類話題,佳華總是神情焦慮而顯得猶疑不決。

像佳華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這種沒有明顯外在因素,卻從社會中退縮的年輕人,很可能是罹患了「社交焦慮症」。這是一種焦慮為主的心理困擾,且同時在基因、大腦生化反應以及認知功能運作不良的疾病。最明顯的症狀是當他們進入或是即將進入社交場合時,會出現無法控制的焦慮感,而這種焦慮無法如正常人一般隨著時間而自然消退,並嚴重影響工作、人際以及生活的品質與功能。

社交焦慮症在美國是繼憂鬱症、酒癮之後第三大心理疾患。在大台北地區,也有將近一成的國、高中生符合社交焦慮症的臨床診斷。研究同時顯示,社交焦慮症不僅容易出現憂鬱情緒,也是藥物濫用的高風險群,因而容易肇生如自我傷害等情形。

許多研究結果證明,同時使用藥物並搭配心理治療,對社交焦慮症是有幫助的。通常精神科醫師會提供患者抗憂鬱劑或抗焦慮劑等,用來調節大腦情緒迴路的神經傳導。臨床心理師會提供以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為基礎的心理治療,透過改變思考模式(重新思考社交情境中的刺激對當事人所代表的意義),搭配放鬆訓練,讓患者從最不害怕的情境開始練習在其中活動,逐步累積成功的經驗。最終的目標是協助患者能夠克服心中的恐懼,嘗試回到原先害怕的社交情境。

對大部分社交焦慮的患者來說,只要能穩定接受精神科醫師的藥物治療,並且搭配臨床心理師的認知行為治療,假以時日,其症狀都能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並恢復應有的社會功能。

長期害怕與人接觸 宜就醫

因此,家長一旦發現家裡的孩子或是親友,出現長期的社會退縮、害怕與人接觸,並且嚴重影響平常的生活功能時,應盡速協助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作者為新北市長青精神專科醫院臨床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