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大不同 眾神一家親
圖/鍾淑婷 |
圖/鍾淑婷 |
同樣都是神、同樣都是一種精神依靠,不同宗教信仰,大家應該彼此尊重,相信各路神明也會樂見其成的!
〈父母終首肯〉只要是好信仰 終能被接受
文/Emmanuel(台中市)
我生在一般信仰家庭,在高二時自己進了教會,大學畢業後,終於在今年接受基督教受洗,也獲得父母的首肯。
剛進教會時,傳統的父親就言明不准我受洗,甚至反對我再去聚會;而母親雖沒有強烈反對,卻也不甚支持。在生活及祭祖方面,時常有一些摩擦,例如全家過年到大廟參拜時,我只在一旁觀看;或是祭鬼神時,父母仍習慣把香拿給我,於是我在長輩面前,始終是一個拿香的基督徒。
以前會在信仰遭受反對及斥罵的時候,與父母大吵,但從這幾年開始,當我越熱中跑教會、作禮拜時,就更懂得如何與家人相處,「當孝敬父母」是十誡中的其一,我相信上帝不要我們當個忘本的人。
我曾在母親病痛時,邀請牧師來探訪她,她也欣然接受,並讓牧師為她禱告;家人也親眼見到當我身處在困境或病痛中,教會的弟兄姊妹是如何以實際的行動表達關心和幫助。
與其強迫、勸罵,不如就用實際行動體現自己的信仰吧,如果信仰是好的,我相信表現出來的自然會是好行為。
〈家和萬事興〉手中拿香 但心中有上帝
文/老干賢(台北市)
外子家族發生了女兒不願意點香拜自己父親的大事,使得大家對於外子的堂妹十分不能諒解,至今已過了好多年了,整個家庭對於此事還是非常在意。
和外子交往時,他得知我是基督徒,便用很嚴肅的口吻問我的看法。我當下說出了我的想法「家和萬事興」。雖然我十分了解外子堂妹的心態和體諒她當時承受的壓力。這或許和我從小的信仰便和原生家庭就不同有關,我一向採取的方式是手中拿香,但口中禱告求上帝原諒的消極態度面對。
我深知手中拿香這動作和我的信仰是相違背,但我不願意和家人有正面衝突讓他們更排斥教會。畢竟我還是希望我是家人和教會的橋樑,而非讓他們討厭教會。所以當耶誕節時,我便邀請外子一同和我前往教會參加特會時,他也高興的接受。
宗教信仰的不同問題這條界線便慢慢淡掉了,可是我私下還是常常為我的家人禱告,期望我小時願望,星期日全家上教堂能有實現的一天。
〈神明有指示〉凡事請示神 翻臉到接受
文/蘇怡馨(高雄市)
「神明說:最近不適合出門,別出去玩了。」聽到公公下達的命令,頓時傻眼。
結婚前知道夫家有拜神明,但沒想到會凡事要請示,懷孕期間不能吃羊肉、以後不能吃牛肉、不能去山上,要去遠一點的地方過夜,要先請示神明,諸多限制讓人不勝其擾。
自己從小就沒有特殊的宗教信仰,自從結婚後,生活的一切好像都有人在關注,三不五時來個小提點,我從忍耐、厭煩到生氣,和夫家開始起了爭執,看到神像就發火,在心裡偷偷嘀咕。可是有一天,我的喉嚨因為無法發聲,連看了幾次西醫都沒有效果,祂指示一份藥方,要我照著喝,沒想到一喝就見效;有時不聽話跑出去玩,還真的出了事,人還沒回到家,祂已經指示好要用什麼藥會比較快好,唉~有時還真像多了一個媽。
後來我開始揀著聽挑著聽,沒想到卻找到一個和平相處的方式,現在偶爾看到老公在擲筊問事情,也不再覺得奇怪或討厭,反而開始好奇神準程度,不知道可不可以知道樂透中幾號?
〈各退一步〉彼此尊重 找出折衷方法
文/貓貓(台中市)
由於家裡經商,所以逢每月十五日總是要準備牲禮祭拜各路財神。
有一天媽媽突然跟我抱怨哥哥的女朋友(現在是我的嫂嫂),理由是因為她信基督教。因為媽媽擔心如果以後哥哥跟她結婚,家裡就沒有人拿香祭拜,一般的祭拜就算了,恐怕連祖宗神位都沒人拜。
後來有次家裡正準備例行性的拜拜時,哥哥把未來的嫂嫂也帶來了。未來的嫂嫂進進出出幫忙準備牲禮祭品,甚是嫻淑。等到要正式拜拜的時候,媽媽卻故意將香遞給她,我正擔心未來的嫂嫂要如何接招時,只見哥哥很巧妙的將香拿到手裡,接著未來的嫂嫂則順勢雙手合十拜了起來,媽媽見狀也就欣然接受了。
事後哥哥跟我說,其實他們在交往的前階段就已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多虧嫂嫂也認為人不能忘本,所以能接受拜拜這件事情,惟獨要求不要拿香、燒紙錢就好了,他自己也因為嫂嫂的退讓而願意陪同她上教會。
哥哥跟嫂嫂不但互相尊重彼此的信仰,並從中找出並行不悖的方法,我由衷佩服他們的智慧。
〈各信各的〉聖母與菩薩 同處一室
文/初青(台北市)
剛嫁到夫家的時候覺得不可思議,透天厝的家一樓客餐廳隨處可見聖母的雕塑和耶穌畫像,沿著樓梯上到四樓,竟然搖身一變成了香煙裊繞的莊嚴佛堂,觀世音菩薩和祖先牌位佔據了廳堂的整個牆面。天主教的聖母和道教的菩薩相安無事的在同一個屋簷下和平相處。
婆婆自幼即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每個星期天婆婆都會盛裝打扮,由公公載去教堂望彌撒。擔任教會要職的婆婆只要聽聞哪裡需要幫助,總是帶頭出錢出力,當然樂善好施的背後也少不了公公的默默支持。
公公篤信台灣傳統道教,非常重視祭拜神明祖先的習俗。逢年過節,婆婆會準備豐盛的三牲鮮果讓公公拜拜,一道道供品的背後也看得到婆婆辛勞的身影。
公婆相守數十年來互相尊重,既未逼迫對方改變,也從不曾因信仰相異而爭執,兩個兒子隨媽媽上教堂,也跟爸爸拜拜,在這個家可以看到信仰自由的另類典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