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繞道手術 改善麻痺無力

 
▲謝姓男子的右側內頸動脈阻塞(畫紅圈處),因阻塞而導致核磁共振也顯現不出該動脈血管。(記者陳鳳麗翻攝)
▲陳偉健醫師指著太陽穴,表示腦血管繞道手術,就是將太陽穴的淺顳動脈血管,接到顱內中的腦動脈。(記者陳鳳麗攝)

 

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

 

南投縣55歲謝姓中年男子,因右側內頸動脈阻塞,腦部血流不足導致中風,左半邊麻痺、無力,醫師以顱內顱外血管繞道手術,將淺顳動脈血管接到顱內中腦動脈,手術後,麻痺無力症狀改善,也降低再度中風的機率。

 

這名謝姓中風患者因左半邊肢體麻痺、無力就醫,南投縣草屯鎮佑民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陳偉健從核磁共振掃描(MRI)看到,他的右側內頸動脈阻塞到機器照不出該條血管。經做血流灌注測試,發現右側內頸動脈血流灌注不夠,也就是該患者屬於缺血性腦中風,符合進行「顱內顱外血管繞道手術」的條件。

 

陳偉健表示,顱內顱外血管繞道手術主要是利用太陽穴的淺顳動脈血管,再轉縫連接顱內中腦動脈,因大腦血管相當細,縫接時要非常小心。

 

當天為這名謝姓病患動手術的時間約花了3小時,術後住院5天即出院,而出院時其左側麻痺、無力症狀改善很多,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降低再度中風的風險。不過,未來做過該類手術的中風患者仍要注意血壓的控制。

 

陳偉健也說,選擇淺顳動脈血管,主要是它雖為提供大腦頭皮營養的血管,但因人的頭部有多條血管可供大腦頭皮營養,因此取淺顳動脈血管轉接,並不會影響大腦頭皮的血流及皮膚壞死。此外,淺顳動脈血流量符合腦部需血量,一旦接通,腦部血流就會足夠,對中風患者恢復功能的幫助頗大。

 

台灣中風人數有增加的趨勢,陳偉健建議50歲以上的中年人,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患者,最好能每年做一次腦血管超音波檢查,了解其腦血管的血流狀況,以預防中風的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