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向前看〉被家庭責任壓垮 負荷過度快崩潰

 

 

文/心理諮商師 張璇

 

Q:

 

汽車或房屋廣告常歌頌家庭的美好,但我一聽到「家是安全的堡壘」、「爸爸的肩膀是最好的一部車」只會覺得刺耳。「不夠緊密團結就不像家人」的觀念害慘了我,這些年我就像一條為家人賣命的血牛,不停工作和處理家庭事務,除了要照顧妻小,爸媽和岳家也有不少事得幫忙,早已沒有自己的時間。大家都期待我付出,誰關心過我的需要?婚姻的承諾如此沉重,常令我快要抓狂,我不想逃避責任,也不會拋下他們,除了無奈承擔又能如何?

 

A:

 

的確,家庭雖具遮風蔽雨、提供歸屬感功能,卻也讓許多人感到被耗榨大量精力。你已如此疲累,且受夠了家人「心手相連」的期待,對於高舉婚家價值的說法反感也是難免,畢竟這些負荷對你而言苦遠甚於樂,即使我列舉出已婚男比單身男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指數高的研究數據,恐怕也難以讓你好過些。但在選擇無奈承受這些要求和期待的同時,我似乎也聽見你的內心正在吶喊:「我不想就這樣失去生活的掌控感!」如果想重新找回生活的掌控感、在責任壓力之外擁有一些自己的時間空間,便得在家人期待中保有一些自主性,拉好自我界線。

 

在此想以家族治療大師Bowen的「自我分化」理論來說明在家人關係中拉好界線的重要性。「自我分化」能力指的是一個人在理智與情感運作過程中取得平衡的程度,以及是否能在關係中兼顧自主性與親密性。一個人自我分化的程度愈高,就愈能抵抗家人情緒的衝擊,反之,就容易被吞噬。分化良好在家庭關係中較能既投入情感、享受親密,又不致失去自我。但在壓力源更多的後現代家庭,維繫的挑戰比過往更艱困,要在這當中找到愛家人(伴侶)也愛自己的平衡點,需要多留意個人內在自我分化的狀態。

 

尤其華人家庭比西方人容易將親密和緊密混為一談,家庭就像一台大機器,零件齒輪彼此相連,家人關係往往不是太過黏膩,就是太過疏離,當我們想追求多一些「自主性」,便容易被扣戴自私、不負責的帽子。但一個自我分化良好的人,不會只顧及重要他人的期待而忽略自我,也不會因為偶爾拒絕家人而容易自責、懊惱。所以不妨問問自己,如何更拉好人我界線,不受家人過度情緒勒索,並適度照顧自己的需要。也許暫時沒有多餘的金錢或時間可以留給自己,但懂得適度說「不」和表達需要,或許會是讓生活多一些快樂的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