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修道的人生觀
一、前言:
目前我們的社會出現了許多現象:
我們的大廈越建越高,我們的心靈殿堂卻越來越矮。
我們的高速公路越來越寬,我們的心胸視野卻越來越窄。
我們花費的錢越來越多,我們所擁有的快樂卻越來越少。
我們仁義道德說的太多,然而我們的善行付出太少。
我們學會如何生存,卻不瞭解何謂生命。
我們有能力分裂原子,卻沒有辦法消滅偏見與傲慢。
這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我們的價值觀被扭曲,我們的心靈似乎也被思想垃圾污染了,人的價值也減弱了。如何去除思想上的垃圾 ,走出迷霧般的人生旅途,不白來人世間,就要建立修道的人生觀。

二、何謂修道的人生觀:
人生觀是人對於自己生活所抱持的想法及處世的態度。修道人必須具有正向的人生觀念,用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各項問題,這樣的信念與態度,才可能支持他經歷生命的起伏和歷練,而且還能從容悠遊,將生活各種狀況視為享受。
正向的信念要內化成自然流露的習氣,須要持續的自我提醒與訓練。佛法告訴我們,人要「正知正見」,才不會迷失。一個能夠享受生命的人,相信他會很有生活智慧,能夠從平凡中見出趣味,能夠用心念化苦為甘。

三、修道自律的工夫:
上天給每個人一段時間,也許長短不一,我們稱之為「人生」。有人越走越寬,我們稱之為「康莊大道」,也有人越走越窄,我們稱之為 「羊腸小道」,甚至「走投無路」。如何才能讓我們的人生旅途越走越寬,真正成為一條康莊大道呢?其實不難,就是要注重人生的修養與心靈的成長,更重要的是要把妨礙自性發展、影響人際關係的四樣因素揪出來,那就是脾氣、毛病、私心、偏見。
1.脾氣:
一個人如果動不動就發脾氣,那他的人際關係一定不好,身體也一定不健康,發脾氣身體會產生毒素,進而影響健康,頭腦也會不清楚,這時所做的任何決定,通常也是不理智的。所以生氣其實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人生氣的時候最好讓自己先和緩一下心情,先來個深呼吸,問問自己,我要選擇當情緒的主人,還是奴隸?事情因為生氣就能改變嗎?既然生氣不能解決問題,憤怒又只會造成害人的毒素,何妨先冷靜再見機行事,才不會後悔。平時我們也要多開闊自己的胸襟,包容別人的錯誤,學習我們老祖師:「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多體會彌勒佛的訓示:「有人打老拙,老拙先倒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嘻嘻笑,若涎吐臉上,任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免煩惱。」這樣久而久之,自然就不容易生氣。
2.毛病:
有一次法會,老師就問:「徒兒你們好不好啊?(好)你們都在輪迴,明師一指已然超生,可是宿習不改,就是在輪迴!」一個人的習氣毛病不改,它就會影響你一輩子,就好像你明知路上有坑洞,可是卻不由自主的會踩進去一樣,結果一定是摔個四腳朝天,更嚴重一點還有可能讓你喪命,所以對於不好的毛病一定要盡力改掉。好的習氣習慣要堅持,不好的要儘快移除,像有愛遲到的毛病的人,常常會讓對方氣得半死,當然自己心情也很差,除了不歡而散還賠掉信用,真的是很糟糕!雖然明知道自己有這個毛病,可是卻一直放任著,直到有一次被放鴿子,才徹底反省,下決心改掉這個毛病。所以,有人說脾氣毛病難改,其實只要有決心、有毅力,就一定能改變。
3.自私:
自私的人凡是只想到自己,表面上是自己受益,事實上受害最深的人是自己。因為這個世界是相對的,就像對山谷喊話一樣,你喊出什麼,它一定回你什麼。你對別人自私,別人絕對加倍奉還給你。所以,到最後受害最深的一定是自己。
4.偏見:
對人不能有偏見,就好比戴著有色眼鏡看人,永遠看不清真相。因為人是會變的,舉個例子來說:你臉上有一個污點,我看到了,這是正確的。哪天,你主動把污點去掉了,我還認為你臉上有污點,請問那個污點在哪?不在你臉上,而在我心裡,那就是偏見、成見。對人有偏見、成見,會讓自己不受歡迎,並會錯失與生命中的貴人相識的機會。所以我們不可對人有偏見、成見,因為沒有人是十全十美。
人,不管修與不修都要走人生路,那修與不修結果一定不一樣,所以我們一定要修改我們自己,把不好的地方改掉,把好的行為持續做下去,才能走出人生的康莊大道。
四、如何建立修道的人生觀
1.修道要懂得內省、真誠學習: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顏回「四勿」,都是時時觀照自己,如發現自己的過失必定立刻修正腳步,改過向善。六祖壇經云:「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又言:「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內省功夫,可在每晚就寢前,眼睛八分閉,二分開,想想今天從眼睛張開,到當前眼睛閉上,存過什麼心?說過什麼話?做過什麼事?有沒有存錯心、說錯話、做錯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每天做,久了,不但助長記憶力,對心境的提昇與自我的修持更有助益。
老師說:「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是學習。」除了內省的功夫外,我們也要注重學習,而且不只是學習,而是要真誠的學習,所謂「真誠的學習就是學了什麼,回去就要真的把它做出來。」這樣的學習才對我們有意義。
2.常存感恩的心:
人自呱呱墜地,即不斷承受各種恩澤,諸如天覆地載恩,日月照臨恩,國家栽培恩,父母養育恩,師長教導恩,朋友切磋恩,在在都是恩。一個人不可能不需要別人的幫忙,而單獨活在世界上,古人云:「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就是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也是許多無名的人,所共同努力完成的,所以我們要感恩一切的人事物,才能與天地萬物永保和諧。
3.要積極樂觀:
同樣一件事,因為看的角度不同,結果也會大異其趣。有一則故事是這樣,有一家公司派兩個業務到非洲考查,結果第一個業務看到非洲沒人穿鞋子,就打電話對總公司說,這裡沒有商機,因為這裡沒有人穿鞋子。另一個業務員,看到非洲的人都光著腳丫子,就興奮的對總公司說,這裡有大好商機,因為這裡的人都沒有穿鞋子。請問這兩個業務,哪一個會被公司重用?角度不同,結果就不同,所以我們一定要正面看事情,並且要積極努力,事情才會如我們所願。結果也才會朝正面發展。
4.要能快樂付出:
仙佛云:只有奉獻沒有條件之謂慈;
只有犧牲沒有自己之謂悲。
只有義務沒有權利之謂喜;
只有付出沒有佔有之謂捨。
欲達菩薩四無量心的境界,需要慈悲歡喜的付出。愛心付出就好像噴灑香水,當我們還沒灑出香水前,一定會先聞到香水的味道。活佛老師云:「天下快樂何其多,無窮快樂只有一個,那便是捨己為人。」
四結語:
最後用一則故事跟大家分享-有一位居士,在海邊碰到一位禪師請求開示,禪師即刻在海邊抓了一把沙,放在手中,然後在手上那把沙上,再放一粒沙,將它灑在沙灘上,讓這位居士去找出最後放在手上的那一粒沙,結果當然不容易找出來。接著,這位禪師又抓了一把沙放在手上,然後再由口袋拿出一顆珍珠放在沙上,將它灑在沙灘上,讓這位居士去找那顆珍珠,結果很快就找出來了。禪師開示:在芸芸眾生之中,如果沒有獨特之處,沒有真正的功夫,手上的沙和沙灘上的沙又有何區別呢?為何不把自己轉變成一顆珍珠,讓生命的價值與眾不同呢?培養正確的修行人生觀,善用我們的智慧水,激發我們內在的潛能,立功立言立德,在有生之年,活的真、活的善、活的美,從短暫中創永恆,從平淡中求驚奇,如此才不白來人世、虛度光陰。

積極的人生觀

何謂積極?時時地生活於現在,既不將生命的時光,浪費在對於過去的驕傲與悔恨,也不將寶貴的生命,消磨在對於未來的幻想與憂慮,即是積極。

  許多的人,成功時很驕傲,失敗時很後悔,這都是我們努力前進的絆腳石。成功就是成功,當然有自己努力的因素在內,但還有賴於天時、地利、人和等社會因素,與自然因素的配合。遭遇失敗其情況亦同,往往不是以個人的力量可以決定的事。

成功與失敗,是由許多因素配合而成,並不值得驕傲或悔恨。

   這世間,有不少的人常做美夢,憧憬未來,一樁樁不斷的計畫,一件件不停的構想,最後皆因缺乏毅力、信心,不諳方法,而成海市蜃樓、空花泡影。同樣地,也有許多的人,因對自己、對未來缺少信心而杞人憂天,疑懼未來,徒增困擾。不論是思前或想後,皆無非是不切實際的虛耗生命。現在,就是現在,應該趕快地努力於現在!

我們凡事在檢討得失與確定目標之後,全心、全力、全生命地投入於每時、每分、每秒的現在,做你應做的事。

   至於如何的積極?首先應念念想到利人就是利己,便會積極。許多的人只管自掃門前雪,以自己的利益為最重要,其實,那是最傻的。

   佛經中有個寓言,說有一條蛇,蛇頭與蛇尾互爭前後,計較勤惰。蛇頭說:「我好辛苦哦!吃了東西,結果通通歸你享受,走起路來,在前面拖著你,你這尾巴,真是太麻煩了!」蛇尾道:「我最倒楣了,出門時,人家都看不到我,只看到你,沒有我在後邊死命地推著你走,你走得動嗎?說到吃的,你專門享受美食,倒楣的是我,髒的、臭的,全歸我來處理!」

   我們人的身體,不也一樣嗎?雖分五臟、六腑、四肢、五官,每一個部分,都有它自己獨立的功能存在,卻皆屬於同一個人,少掉一樣,就不健康了。一個家庭之中,雖有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姊妹,個個不同,但是,所謂家庭,就是由於有了這些人集合在一起生活,是共同的一個組織體,所以稱為家庭。現代的社會、國家,雖有各行各業、不同階層、不同組織體系的團體,可是都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同一個國度裡,彼此無法分割。勿使城門失火,池魚遭殃;必須脣齒相依,守望相助。

   如今的世界,由於資訊的發達,交通的便捷,全世界的人,宛若生活在同一個鄉村中,故被稱為地球村。因此,必須要有休戚相關、脣亡齒寒、息息相通的認識。

   古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今天的我們應說:「人不為人,天誅地滅。」損人者必自損,害人者必自害,舉凡某一地區環境的污染、經濟的惡化、政治的混亂、社會風氣的敗壞,每每立竿見影,全人類的生活安全,很快地就受到影響。

   因此,今天的我們,做任何事,首先要為全體的他人著想。所謂全體,在家裡指整個家庭,在社會指整個社會,在國家指整個國家。全體受益的話,個人身居其中,必然受益。做生意時,必先考慮也讓他人賺錢;交朋友時,先應想到我能對他有什麼益處?如此,則保證你會被視為是一位活菩薩。

「人定勝天」、「心想事成」和「有志者事竟成」,都是人們耳熟能詳,廣泛被認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的金玉良言,其實,它頂多也只能算是積非成是的勵志話語。因為,凡事太絕對了,那肯定反而就是錯的了。乾健而坤順,有天地,才有萬物生。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它一定的自然規律,天行健以自強不息,天道有變而無常,人,怎麼有可能勝天? 心想、有志,怎麼可能就一定會是凡事必成呢?何況,成事與否的認定,豈不也是因人而異的。

在人類的悠悠歷史,即使是再怎麼渺小的古老故事裡都體現出先人的珍貴智慧與體驗和玄妙的人生真諦,充分蘊藏著宇宙的至理。中國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就是崇尚「天人合一」的,「順天地,法自然,應人理」才是符合真、善、忍的特性的一成不變的至理。

人生的重要課題是運用善知識,增進智慧,「不枉人間走一趟」,在人類的「返本歸真」之路,穩健踏實地循序漸進。

敬天地,法自然,智慧源源不絕,知識、觀念、方法、精神,方面方面無往不利,穩操左券。

我們要做一個既有新視野而又成熟的成功者,積極、樂觀而光明的人生觀是人人都必需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得把心擺正,抱持「盡其在我」而又能夠「聽天命」而隨其自然,「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人到無求品自高」。

   

道教的人生觀 

 

講道教人生觀,首先要弄清道教講的人生觀是什麼?人生觀是人的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必須聯繫道教的世界觀來解答人生觀的本質問題。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也就是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領域最一般問題的根本觀點。人生觀是關於人生最一般問題的根本觀點。道教的世界觀是「道法自然」,道「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長之畜之,成之熟之,養之復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萬物皆秉道生。道教的人生觀,要像「道」那樣,「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順應自然,因勢利導,不為己甚。

一個人的一生全部過程,包括生活道路、生活目的和人生價值,就是一個人的人生觀的最一般的問題。人生觀作為人們關於人生價值、人生目的、人生道路的根本觀點,是人的主觀意識現象,是對客觀實際生活過程的能動反映。人們不同的社會地位,生活狀況,都會給其人生觀的內容造成不同的影響。比如:有人認為人生在於享樂的享樂主義人生觀;有人認為人生在世是受罪的悲觀主義人生觀;有人以權力大小、社會地位高低為追求的權位主義人生觀;有人認為金錢萬能,把不擇手段的弄錢或積累財富作為人生內容的拜金主義人生觀;有以信仰、追求人生方式,都以現實功利實用性為轉移的庸俗、巿儈、投機性的實用主義人生觀。以上所舉人生觀的核心是利己主義或個人主義人生觀,不能科學地解決人生價值、人生目的、人生道路等根本人生問題。所以說都不是科學的人生觀。只有馬克思主義人生觀是以否定私有制,私有制必然為公有制所代替為前提、以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的、以對社會的奉獻精神為思想核心的、代表人民大眾利益的,才是真正的、嶄新的科學的人生觀。

道教的人生觀和人生價值是以其信仰來建立的,是以學道、體道、修道最終達到體道合真,得道成仙的目的。道教徒為達到這一信仰目的,在修行的過程中講究「重積德」。在修持法則上做「真功」與「真行」並進。什麼是真功?王重陽引晉真人語云:「若要真功者,須是澄心定意打疊精神,勿動勿作,真清真靜,抱元守一,存神固氣,乃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須是修仁蘊德,濟貧救苦,見人患難,常行拯救之心,或化誘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後己,與萬物無私,乃真行也。」其它如:苦己利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損人利己,不爭名奪利,講究「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認為「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甚至以為「吾所以有大患者,為我有身,及我無身,吾有何患」來做一個徹底無個人得失的修道者。道教的這種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是馬克思科學人生、價值觀,但有著某些共同的精神。這也說明道教信仰的某些積極意義,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但相適應,而且能為社會安定服務。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一種上層建築。這種意識形態是為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而又反作用於社會經濟基礎的社會意識形態。道德是以善惡觀念來把握現實世界。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無疑是精神的東西,但它又不同於僅限於精神過程,而是通過人們的道德實踐或具體道德行為表現出來,是物質實踐和精神意識的統一,是作為這樣一種實踐精神去對世界進行善或惡的掌握,也就是說,道德對世界的實踐精神的掌握,是認識善和惡。道德的功能,是以人們自己的善和惡,正義和非正義,公正和偏私,誠實和虛偽等道德觀念,去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從而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間的關係。所以道德就有或多或少的自我犧牲來作前提。社會關係的形成是道德產生的客觀前提,人的自我意識的一定程度的發展是產生道德的主觀前提。道德的基本要求,是要人們自覺地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為此,就必須對個人利益作出必要的節制乃至犧牲,也就是說,當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發生矛盾時,只有自覺地節制或犧牲個人利益以維護和發展社會整體利益,才是合乎道德的。能否做到這一點,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有道德或道德境界高低的標志。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倡社會公德,互相尊重,禮貌待人,敬老愛幼,關心殘疾人,誠實守信,言行一致,遵守社會公共秩序,遵守職業道德,不取無義之財,愛護公共財產,自覺履行對社會和國家的義務,維護社會安定,愛國愛教愛社會主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搞好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這對一個道教徒來說,是應做到的起碼道德要求。

道教徒若能時刻不忘自己的信仰,時刻以戒律和祖師語錄來檢點自己的行為,並力行不怠,他一定會是一個超俗的,有高尚道德修養的受人敬仰的未來仙人。

                                                                                                                     

服務的人生觀                                                                                 佛說:做人必須「知恩報恩」。 凡是對我們有恩惠的,都要念念不忘,盡力設法報答他。  忘恩負義,是佛所嚴斥的。 
誰對我們有恩呢? 佛說有四恩:一、父母恩,二、國家恩,三、眾生恩,四、佛恩。 
在家庭裡,對我們最有恩惠的,就是父母。 父母生育我們,撫養我們,教導我們,所以我們必須恭敬孝順他們,父母年紀老了,要奉養他們。  這叫報父母恩。 
國家是我們生長的地方,我們的生命財產,全靠國家的保護,我們的教育,是國家給予,所以我們應該愛國家,效忠國家,報國家恩。 
我們日常吃的米是農人種的,穿的布是工人織的。 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是花費別人的血汗。 在緣起互助的社會中,一切人類對我都有幫助,有恩惠。  不但人類,就是動物,狗看門,牛耕田,甚至蚯蚓,也在日夜不息地翻松田土。  所以一切眾生,對我們都有恩惠,都應當愛護眾生,報眾生恩。 
這三種恩,從家庭,到國家,乃至世界宇宙,範圍雖有廣有狹,但都同樣我們的「肉體生命」有很大的恩惠。 別外還有對我們的「精神生命」上有大恩惠的,那就是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真理,及做人道理的釋迦牟尼佛。 所以我們應該信仰佛,恭敬佛,報答佛。 
因此,我們要捨己為人,貢獻一切,為家庭服務,為國家服務,為人類服務,為佛教服務。  幫助別人,並不是為得到什麼功勞,而是報恩的本份,是應該做的責任。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原因就在這裡。  我們要從報恩的思想上,建立起服務的人生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的頭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晏安診所院長陳文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