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師溝通 才能三贏 】
試著把事情想清楚、把話說清楚,幫老師看到另一個價值,便是幫了老師的忙……
比起大學一年級的新鮮人,小學一年級或許還更「新鮮」一點。畢竟,從「學前」進到「學齡」,對小孩而言,是沒有過的體驗──對家長也是。
各校都已開學一兩個滿月了,人本教育基金會邀來數十位小一家長及幾位專家,談談開學以來的適應問題。
◆◆◆ <彼此調適>主動幫忙 才能跨越爭執
「我不喜歡適應這個詞,好像要我們去遷就某個東西。」座談會一開始,基隆市深美國小輔導主任黃毓杏便說:「『調適』比較好,老師要調,家長和孩子也要調。」
黃毓杏觀察到,老師常常想像:家長一定會要求我讓學生坐好、按時把功課改好……「老師其實滿有壓力,他是照著這些想像在跟你的孩子相處。」她反問現場家長:「老師對你們有想像,你們對老師有什麼想像?」
「我對老師有點害怕。」一位媽媽回應:「我覺得孩子每次換老師,就像在『開獎』,不知道開出來會怎樣。
我的孩子動作比較慢,很怕他遇到一個嚴格的老師。」
人本基金會副執行長謝淑美則說:「在教育現場,家長應該積極參與,主動幫助孩子、幫助老師,最後最後才做不得已的事,例如打電話申訴。」謝淑美舉例,即使是單純的聯絡簿,也能夠讓家長發揮積極影響力。家長可以在上面分享孩子的進步,或是覺得老師做得好的地方;長久下來,老師會比較放鬆。「萬一發現彼此想法不同,就比較能跨越防衛心、跨越爭執,去談怎麼幫孩子。」
◆◆◆ <別先入為主>想清楚說明白 才能幫孩子
現場也有幾位家長問起:如果我的想法和其他家長不同,該跟老師談嗎?那是不是給老師找麻煩?
「不要管別人怎麼想。妳不表達,沒人知道妳要什麼。」黃毓杏特別提出:「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妳跟他的關係是他最重要的力量來源。」跟老師談,其實也是讓孩子知道你在支持他,孩子會因而有力量。
謝淑美則有另一番想法:「其實可以先思考,我們自己想得夠清楚嗎?」她舉出一位家長談到的例子:孩子作業沒帶,老師要他上台向全班道歉,並且「請同學幫忙找作業」。
她說:「老師想必是覺得孩子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當然贊同,也相信老師有善意,但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做法不妥?為什麼他會那麼做?
可能他早就習慣形式化了,他只是習慣要那麼做。我們的擔心是,他把孩子『示眾』,對孩子的心理不好;他的狀態是:對『示眾』沒有感覺。
把這些都想清楚了,我們接著就能去嘗試,怎麼講才不會讓老師誤會我們在指責他。例如這麼說:『我知道你是為他好,但我有一個擔心……』把話講明白,他不一定會覺得你對,但至少避免誤會。」
除非老師真的不適任,否則一定有某個空間,是家長可以幫上忙的。
試著把事情想清楚、把話說清楚,幫老師看到另一個價值,便是幫了老師的忙。「要是因此轉變了一個老師,我們就幫了孩子。」謝淑美說。
◆◆◆ <換個角度>看出正向價值 才能免緊張
然而,有時無論父母、老師做得再多,孩子似乎就是會有適應問題。
「上小一,我家的孩子比我們還緊張。」一位媽媽講起孩子的狀況:因為怕遲到,孩子每晚都要求自己快點睡;就連自己愛聽的睡前故事,都要媽媽念快點。
媽媽說:「我編故事跟他談過『時間感』,也仔細算過時間給他看,還請老師跟他談,可是他一樣很焦慮,我看了很心疼。」
人本父母學苑資深義工盧祉英回應:「一個重點是,要從小朋友的行為裡看出正向價值。
焦慮是他的特質,那表示他的自主性很好。請相信妳的孩子,他個性比較急,就相信他、陪伴他,不一定要把他往另一個方向拉。另
一個重點是,放緩情緒,站穩腳步,沉澱一下,先照顧好自己。」
謝淑美補充:「家長放鬆很重要,要安定自己的心,才有餘力去幫助孩子。
我們很心疼,所以想要牢牢護住孩子,孩子可能就會得到一種暗示,覺得事情不對勁。
所以我們要緩一下。世界那麼大,哪有什麼不能處理的?妳的孩子很焦慮,讓人心疼。
但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樣子,孩子有他自己的價值和自我期待,只是他現在還不知道怎麼面對。
學習面對,是生命重要的歷程;孩子在想辦法安頓自己,而家長要先接納。」
謝淑美繼續說:「我覺得妳已經做得很好。我想,妳還可以跟他說:『如果你覺得要早一點起床才安心,沒問題,我就陪你。』或許半年後,他就可以不要那麼早起。
路是他的,他在設法面對他的堅持,我們提供可以提供的,然後就祝福他。」
小一的孩子,正走上獨立的路。他會有所堅持,也要面對許多事;家長的支持因此非常重要──讓他不用費力去對抗什麼,他才能在堅持或面對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路。
【 文/人本父母學苑 〈親子會客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