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不一定就會快樂
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是每個人能感受到的快樂,誰也不見得比誰多或少,因為那只是一種心態,如果你感覺到自己很幸福,錢多點少點,真的不重要,不是嗎?
快樂的人,總是感謝自己所擁有的。
讓別人快樂是一種慈悲;讓自己快樂是一種智慧!
能付出愛心的就是福氣;能消除煩憂的就是智慧。
不快樂的人,卻老是抱怨自己所沒有的,忌妒別人所擁有的。
富有與否其實是一種主觀的心態,而不是客觀的狀態。
所以,只要你喜歡自己所擁有的,你就是富有的。
就像只要你懂得感謝,你就可以很快樂一樣。 感謝那些你曾經擁有的,你現在擁有的,以及你將要擁有的。 那麼,上天將回應給你更多更多。 知足能常樂,惜福能平安,人如果能時時、事事、處處惜福、感恩、歡喜,必然有一個快樂、幸福、美滿的人生。
真正的知足是純精神的,就像佛家那種「隨緣自在」的境界,而物質上的知足只是其表象。
知道惜福,是一個人「態度」的改變,而知足卻是一個人「內涵」的改變。
一個人知道「惜福」,就會活得充實、活得滿足,那就是「知足」。
所以,由惜福而知足,才是真正的知足。
富人與窮人誰比較快樂?這是個蠢問題。
如果用物質來衡量,似乎差别很大。如果用精神來衡量,那幾乎是一樣的,那只是一種慾望滿不滿足的心態感受,所謂知足常樂呀。
這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每個人能感受到的快樂,誰也不見得比誰多或少,因為那只是一種心態,如果你感覺到自己很幸福,錢多點少點,真的不重要,不是嗎?
有錢人雖然住豪宅,養寵物,甚至有外傭打理家頭細務,但是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卻不遜於窮人。
另外,有錢人都會遇到生老病死,當他們擁有了一切後,便常常害怕在一夜之間所有的財富化成烏有,日積月累下,漸漸就衍生了很多疾病,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和思覺失調等。雖然,他們可以用錢把這些病治療好,但是他們卻會損失不少光陰。
有人反問,窮人不會遇到這些問題嗎?没錯,窮人也會遇到這些問題,但是窮人從小就在不知不覺中磿練出一種堅強的意志,不會在一 遇到困難後,就會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有錢人的確較易吸引異性,而城中的富豪都是三妻四妾,但是他們只是建立在利益之中,只有很少部份是真愛。
在世上最快樂的是求得一個真心知已,但是在有錢人的社區中,友情與感情很多都是建立於利益之間。另外,他們的朋友很多都是酒肉朋友,當有錢人走歪路時,也不會提醒,到了泥足深陷時,他們就會慢慢一個個離開。
所以,金錢未必一定是天使,也不是一定給你快樂,用得不其所,還會害你終生。
有錢也買不到的快樂,就是與家人同在~
首富郭先生~錢再多早期發現他老婆的病痛,再多錢也是無法治好了~
家人健康,和樂~就算是沒什麼錢~一家人能夠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錢再多也買不到的天倫之樂~
快樂的定義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人的價值觀,你認為快樂能用錢買得到嗎?我想是行不通的~就算有,也只是一時的~
等人潮散去~熱絡過後~剩下你一個人的時候~落寞的心情跟感受~你認為你享受到了快樂嗎?
其實只是糟榻了自已~活得平凡、就算沒什麼錢,也是種幸福....
有一個富翁得了絕症, 他覺得自己將不久人世, 心中很難過, 於是他去請教一位隱居的名醫。 名醫為他把脈診斷後說:"這病除了一個辦法外, 無葯可醫, 我這裡有三帖葯, 你依續照做, 一帖做完再打開另一帖"。 富翁回到家, 打開第一帖: "請你到一處沙灘,躺下30分鐘, 連續 21天"。
富翁半信半疑, 還是照做了, 結果每次一躺就躺了2個小時, 因為雖然他很有錢,卻從來沒有這麼舒服過.聽著風, 聽著海和海鷗的鳴叫。 第22天, 他打開第二帖: "請在沙灘上找 5 隻魚或蝦或貝, 將牠們丟回海裡, 連續21天"。 富翁還是滿心懷疑,還 是照做了, 結果每次將小魚蝦丟回海裡時, 他卻莫名的感動。 第43天, 他打開第三帖: "請隨便找一根樹枝,在沙灘上寫下所有不滿和怨恨的事"。 每當他寫完沒多久, 海浪漲潮時就把那些字沖刷掉了, 他因領悟而感動的哭了。 回家後, 他覺得全身舒暢, 很輕鬆而自在, 甚至不再怕死了。 原來人因為學不會三件事,所以會不快樂:
一. 休息!
二. 付出! 三. 放下!
真正的快樂是圓滿所有煩惱.人在完全沒有煩惱才能真正快樂.
人能否快樂的因素很多.只耍所求不得無法放下即生苦受.
錢是影響最大的因素.因沒錢而受苦的人很多.但人若能圓順其苦.其苦即滅.雖無樂得但無苦受.此種心境即稱非苦非樂的圓覺心.
人有了錢易生妄思.以錢行樂.其過程易生妄業.有了妄業必有煩惱.有了煩惱必有苦受.
故有錢只能說不生短期無錢之煩惱.不能說比較會快樂.若人沒錢能明因果.恆順天意.心中必然踏實.因踏實的心無煩惱可生.故無苦受.
有錢沒錢於自己的人生路途上.盡其本能盡心於一切事.所得為何實在無法以方式來計量.但只要問心無愧不管有錢沒錢皆能離開煩惱.不生苦受.若無苦受也不須求什麼快樂了
|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因為只要有錢,就能選擇,就會感到自由。所以,經濟學家認為日子過得好不好,所得是衡量的不二法門:有錢比較快樂,比較幸福。真的這樣嗎?
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財富本身不見得讓人快樂,因為所得出現一定的差距後,人們依舊不快樂。研究人員發現,問題不在我們已擁有什麼,而在於我們所擁有的,是否比周遭的人多。最具體的例子就是,上周的新聞報導指出,去年避險基金經理人每人至少領到2億4千萬美元酬勞,但他們並不快樂,而且這則新聞也讓其餘的人更不快樂。
民主普及後,政客為了選票,開始思索如何讓人民覺得快樂,希望將其轉化為無往不利的政見或決策。不丹、澳洲、中國大陸、泰國、英國等地,都有所謂的「快樂指數」,和國內生產毛額並用,表示社會進步的程度。
早在18世紀,英國啟蒙思想家邊泌就提出「金錢不是快樂真正的要素」的理念,主張公共政策應該致力追求人民的幸福。但是,問題在於幸福只是個抽象的感覺,沒有客觀的衡量方法。經濟學家、心理學家、生物學家、哲學家等,一直到近10年來才有所謂的「幸福學」研究。
南加大研究員伊斯特林甚至發現,一般而言,富人比窮人快樂,可是窮人一旦越過貧窮線,每多得一分錢所獲得的快樂卻遠不如從前。他認為這是「快樂周期」的緣故。伊斯特林發表這項研究後,其他相關的幸福議題研究,如婚姻、工作、孩子、電視…紛紛出現。
泰國去年發生政變,新總理向人民許諾的是更快樂。於是,統計學者開始奉命計算教育、家庭、工作及健康數據,將其納入五年計畫內,讓人民看到政府照顧指數的上揚而快樂。
這些舉動,充其量只在證明,貧窮的確令人不快樂,但只要戴上快樂的眼鏡,世界似乎也跟著快樂起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