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聰明 VS.大智慧 】

「溝通能力」在職場上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然而,好的溝通並不是刻意對歧見「視而不見」,也不是一方面追求表面和諧,另一方面對關鍵議題卻隔靴搔癢、懸而未決。

真正有效率、有智慧的溝通方式,是直接又不失尊重的交換不同意見,這才是群體討論最重要的目的:從「異質」看法找出合理辦法,凝聚對團體最有利的共識。

⋯⋯

◆◆◆ 一言堂阻礙創新

看似簡單的原則,為何在現實世界顯得知易行難?因為傳統東方文化歷經威權領導、填鴨式教育的洗禮,在會議場合總是講究「安全的」發言內容。

揣摩上意或是避免與眾不同的結果,就是造成許多會議成了「一言堂」。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同質意見也變成扼殺創新、阻擋變革的絆腳石。

◆◆◆ 檯面下的批評只是小聰明

許多公司都有眾人眼中的「小鋼砲」或者「小辣椒」,就是對現況的人、事、物提出各種嚴厲批評,說起話來犀利無比、毫不留情。

只可惜,這樣的批評大多發生在會議室外、非正式的場合。因為是茶餘飯後的評論,具有決策權的主管根本沒有機會聽到,同時徒增一般員工的抱怨與負面情緒,對議題的解決一點幫助也沒有,這種行為充其量只是組織裡的「小聰明」。

更令人搖頭的是,這樣的人進入會議室卻變得消極被動、沉默寡言,私底下的「小聰明」無法轉變成為發言台上的「大智慧」。

看起來檯面上沒有反對意見,實際上卻是毫無共識,完全達不到會議的目的。不但問題的癥結無法被充分討論,久而久之團隊的看法趨於僵化,自然也難有大幅度的進步或改革。

◆◆◆ 檯面上的溝通才是大智慧

無論是「向下管理」或是「向上管理」,成為一名優秀管理者的關鍵就在於衝突的化解。衝突的定義不一定是人與人之間的爭吵,更多時候它代表想法的差距、利益的差異等。

有大智慧的人選擇在「檯面上」理性討論這些衝突,但私底下對道人長短、議論是非就顯得興趣缺缺。相反地,空有小聰明的人在「檯面下」大肆批評,正式場合卻提不出具體的對策。對比之下,兩種角色高下立判。

◆◆◆ 批評是組織成長動力

其實「批評」並非組織的洪水猛獸,很多突破性的創新都是從批評開始。重點在於把批評拿到檯面上做理性的討論,需要成熟的心態跟溝通能力。

除了必須尊重他人、對跨部門的流程有所理解,還要能夠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選項,而非流於情緒性的指責。

若是一個組織可以對事不對人,又總是帶著尊重來批評,「小聰明」就會累積成「大智慧」,無論個人或團體都將變得更有競爭力。【 文/吳育宏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