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臟,血液,動脈,靜脈,血管性疾病,高血壓,循環障礙,貧血 (50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初次發現疑似血管瘤 最好先保持密切追蹤

 

文/許金川

Q︰我今年36歲,大約2至3年會做一次公司體檢,腹部超音波檢查,往年只有輕微脂肪肝,今年做超音波時,醫師做了很久,還問了我一堆問題,讓我心中忐忑不已,果然肝臟出問題了,長出一顆腫瘤,大約1.6公分大,醫師說疑似血管瘤,明年公司體檢時再追蹤就好,可是一聽到是瘤,就讓人心裡很不安,我該怎麼辦才好呢?

A︰聽到肝臟長了腫瘤,總會讓人心裡一驚,但是肝臟腫瘤其實有良惡之分,惡性腫瘤常見有肝細胞癌(俗稱肝癌)及肝內膽管癌,良性腫瘤包括了血管瘤、肝水泡、增生性結節等,因此,一旦發現肝臟長了腫瘤,莫驚慌,最重要的是確定腫瘤的良惡,才能決定後續的治療或追蹤方式。

您的腫瘤目前1.6公分大,超音波初步診斷疑似為血管瘤,對此可先保持追蹤,大約3個月後再追蹤超音波,評估血管瘤的大小或性質是否有變化,也可安排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影像檢查,做進一步確診。

但是不建議等1年後體檢時再追蹤,兩次檢查間隔的時間太久了,因為小的血管瘤有時與惡性腫瘤一開始不容易清楚區分,若等1年後才複檢,如果真的是惡性腫瘤,恐會耽誤到治療的黃金時間,因此最好先保持隔3個月左右追蹤一次,如果都沒什麼變化,追蹤間隔時間再延長為半年或1年。

一般來說,血管瘤長大的速度很慢,對人體的健康也沒不良影響,因此,不需任何治療,但日後還是要定期至肝膽科門診追蹤,評估血管瘤是否有特殊變化。

(作者為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歲少年 突發血管抽筋

 
▲高崇智醫師表示,廖姓少年因冠狀動脈血管痙攣,致血管變得細小、影響血流。(記者歐素美翻攝)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

15歲廖姓少年因冒冷汗、頭痛、噁心,家長誤以為感冒,到診所就醫卻不見好轉,因廖姓少年持續出現胸痛現象,經送往童綜合醫院急診,醫師檢查發現其左側冠狀動脈血管痙攣,及時利用心導管給予藥物治療,才未造成嚴重後遺症。 

童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高崇智表示,冠狀動脈血管痙攣就是「血管抽筋」,就像肌肉抽筋,可能是因患者體質等問題所導致,只是一般心血管疾病多好發於成年人,廖姓少年僅15歲,也無心血管疾病病史、家族史,加上不吸菸、不熬夜等,突然急性發作,家長才會當成感冒來醫。

高崇智表示,冠狀動脈痙攣會造成血液流量減少,導致心肌供氧不足、缺血,嚴重時可能造成心肌壞死、產生永遠病變或心臟衰竭死亡,廖姓少年還好發現得早,經加護病房住院4天即出院,必須繼續服用藥物治療半年再觀察。

高崇智表示,男性、有家族病史、三高患者、抽菸及肥胖等族群,罹患冠狀動脈血管痙攣的機率較高,尤其冷氣團一波波報到,冷空氣容易造成血管過度收縮,民眾或家長應提高警覺。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胸口刺痛 恐二尖瓣脫垂症

調整生活 降低發作機會

 
胸口怎麼會突然刺痛!(設計對白)

年輕女性常感胸口刺痛、易喘等不適,可能是二尖瓣症候群所致。心臟內科醫師洪崇烈表示,統計約5-10%的人有此困擾,好發體型高瘦女性,發病年紀在20-35歲左右,且因病徵在心臟,患者多擔心影響生命而焦慮,但只要調整生活就可減少症狀發作。報導╱王璐華 攝影╱黃天佑



二尖瓣脫垂症候群包含2種患者,第1種是二尖瓣膜因肥厚或增長突起而無法緊閉,心臟收縮時,部份輸出血液又逆流回左心房,血液異常回流導致胸口悶痛、心悸或易喘症狀,可由心臟超音波確診;第2種則是已有症狀,但心臟超音波檢查卻無異常,這類患者大多屬易敏感體質,因神經緊張、焦慮引起不適症狀,而心臟結構正常,這2種患者皆應調整生活,減少心臟負荷。



【這樣做】避免激烈運動

多數二尖瓣脫垂症候群患者不需限制運動量,但若屬心臟結構性異常、症狀明顯,如平時容易喘的患者,較激烈運動像如籃球等應避免,較適合走樓梯、散步等輕度運動。



避免菸酒咖啡

抽菸、喝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以及熬夜等不規則生活型態,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並增加心跳速率與收縮率,造成心臟負擔,可能引起心律不整,較嚴重病人恐昏厥。



每年做超音波

二尖瓣症候群患者出現不適症狀並影響生活,才需服用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及鈣離子阻斷劑來降低心臟負荷。被診斷結構性異常的患者,每年還要回診做心臟超音波檢查。



【提醒你】拔牙前先服藥

為減少心臟負擔,患者於拔牙前30分鐘-1小時應依醫囑服用抗生素,避免細菌隨血液流向心臟,引發感染性心內膜炎,也提醒二尖瓣脫垂症患者看診時應主動告知牙醫師病史。



【醫師說】嚴重應換瓣膜

心臟內科醫師 洪崇烈
患者應確認二尖瓣脫垂症候群種類,再討論後續治療,心臟結構異常者如症狀加劇,可更換瓣膜,健保有給付。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症狀多樣不易察覺

 

文/王銘崇

最近天氣轉冷,不少民眾出現疲勞、體溫偏高等疑似感冒症狀,有些人可能會選擇多休息,或購買感冒藥改善。事實上,疲倦、體溫偏高、胃口變差等類似小感冒的症狀若持續數月以上,都可能是白血病的前兆。

小感冒症狀 若持續數月恐為前兆

一般印象都認為,白血病症狀多是突發性的,像是突然流鼻血、昏倒等。事實上,白血病有許多種類,其中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病初期的症狀會讓人覺得只是一時微恙,並不易察覺,如果沒接受適當治療,從發病到死亡平均只有4到6年的時間。所幸目前標靶藥物治療成效良好,不論第一代或是新一代標靶藥物,在第一線均獲得健保給付,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期。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刻就醫檢查,千萬別掉以輕心。

出現疑似症狀 最好就醫切勿拖延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主要原因為白血球不正常增生,由於疾病進程比較緩慢,故患者可能一開始沒有太大感覺,再加上最近時序入冬,即使出現疲勞、體溫上升狀況,很容易自以為是感冒相關症狀,而輕忽。患者通常是在相關症狀出現好長一段時日之後,才發覺不對勁,進一步檢查才確定罹病。

除此之外,腹脹、腹痛、胃口變差也可能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警訊。主要原因在於白血病細胞可能跑到脾臟,造成脾臟腫大,進而出現腹部不舒服的情況。

白血球的增加,也會造成身體的代謝增加,導致患者體重減輕,所以,若體重不正常的減輕,也應提高警覺。

(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遠離全球第一殺手 保護心血管從小打底

 

文/呂鴻基

心臟血管疾病簡稱心血管病(CVD),包括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疾病以及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分別佔我國2011年十大死因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九及第十位,死亡人數總共有45,416人,佔總死亡人數的29.9%,高於十大死因第一位惡性腫瘤的人數42,559人。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的2011年世界十大死因也顯示,CVD佔十大死因總數的25.8%,稱為全球第一殺手。因此,可以稱CVD  是全球最多的疾病,死因第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CVD多半的疾病是可以預防的!

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代表全球150個國家的心臟學會及基金會(台灣是創會會員國),呼籲全世界所有的國家要設法預防心臟血管疾病。

該聯盟於今年9月發表的4,000人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多數人認為成年(平均32.2歲)開始預防CVD就好,那是錯的。應該從小開始,越早越好,養成健康的好習慣,包括飲食、運動、休閒及睡眠等日常生活,不要抽菸、不要酗酒,並強調「人人要有心臟及分佈於全身的大大小小血管常識,以預防CVD的發生」。

勿暴飲暴食、少菸酒、多運動

心臟血管疾病也稱為生活習慣疾病(Life-style  Disease),因為平常吃得太油、太鹹,或少活動、抽菸、酗酒等,會導致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及高血壓,發生心臟及血管的變化。

從小養成健康的好習慣,就可預防心臟血管的病變。

(作者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創開心手術 不鋸胸骨傷口小

 
▲亞東醫院昨天舉辦「微創心臟手術」國際研討會,示範與說明此治療。(記者何玉華攝)

記者何玉華/新北報導

亞東醫院昨天舉行「微創心臟手術」示範研討會,副院長邱冠明說,「微創心臟手術」不像傳統手術需鋸開胸骨,術後的傷口小、恢復快、併發症少,部分患者術後穿比基尼也不會被發現。

亞東醫院︰術後可穿比基尼

這場研討會聚集國內外心臟外科高手,包括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魏崢、亞東醫院院長朱樹勳、台北榮總院長林芳郁、台大醫院心臟外科教授王水深等權威醫師,以及中國、日本、法國、美國等地的重量級師資,邱冠明現場示範兩例心臟瓣膜置換,一例從胸骨旁下刀,另一例從乳頭與腋下間的位置下刀,不需要鋸開患者的胸骨。

邱冠明說,亞東從2004年來,將微創心臟手術發展成常規手術,漸漸取代傳統鋸開胸骨的方法,團隊已進行超過1000例各式微創心臟手術;微創主要是針對傷口的大小、位置做調整,多使用在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的置換、修補,術後不用擔心胸前正中央有疤痕,穿比基尼也不用怕。

他說,透過傷口的縮小,患者可以維持胸骨的完整性、減少術後的疼痛、降低肺功能的傷害,以主動脈瓣手術為例,經由右胸骨旁,可以將傷口大小縮小到約5至7公分,只有傳統在胸腔正中將胸骨切開的傷口的1/3,手術時間縮短至3小時左右,縮短在加護病房的照護時間。

不過他也提醒,心臟功能不佳、胸廓變形,或者胸腔沾黏嚴重的患者不適合進行,微創心臟手術仍有其限制與風險,術前的評估相當重要,患者應尊重各醫師的專業,不要勉強醫師進行不熟悉的手術方式,才能確保手術安全。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悸別心慌 DIY簡易檢測

 

文/吳肇鑫

在銀行工作,接近更年期48歲的陳小姐(化名),因為工作時壓力大而心悸和胸悶,又被同事驚慌地送到急診室治療;68歲已退休的李阿伯,即使已規則服用高血壓藥,卻常復發「心臟嗶啵跳」,孝順的兒子火速地護送至急診室,擔心阿伯情況是否為心臟病惡化。

若經常發生 得掛心臟科檢查

「心悸」在急診室的病人中,是很常見的主要症狀,許多病人也因此成為急診室常客。所謂心悸,是病人自己感覺到心臟跳太快或不規則所產生的不適。如果經常發生,的確需要到心臟科門診檢查,以釐清病因。

◎常見的原因包括:

●心臟結構病變造成的心律不整:如鬱血性心臟衰竭、冠狀動脈疾病致心肌收縮功能不全、心臟瓣膜疾病、肥厚性心肌病變、高血壓性心臟病等。

●其他非心因性疾病:甲狀腺疾病、貧血、出血、低血糖症、姿態性低血壓、嗜鉻細胞瘤等。

●精神症狀:如焦慮症、慮病症、恐慌、失眠、更年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

●正常生理反應:緊張、驚嚇、憤怒、劇烈運動、發燒、妊娠等。

●食物與藥物反應:如香菸、咖啡、茶、酒精、刺激交感神經藥物等。

如果是上述第一、二大類原因所造成的心悸,當然需要在醫師仔細評估、檢查後,才能對症下藥,有些甚至還需要手術治療。不過長期在急診室觀察到的心悸病人,其實大多是比較沒有危險性的第三、四、五類,但是病人卻常因為對「心臟病」的莫名恐懼,經常奔波急診室。

在此提供一個簡單、安全的DIY方法,在心悸發生時,只要當事人神志清醒,沒有明顯冒冷汗、臉色發白、嘴唇發黑、嚴重胸痛等危險徵兆,就可以自行嘗試使用所謂的伐氏操作(Valsalva  maneuver):

●步驟1,慢慢深吸氣。

●步驟2,持續用力閉氣。

●步驟3,持續使下腹部用力鼓脹。

●步驟4,慢慢吐氣;反覆進行1、2、3、4步驟,即可有效刺激迷走神經,而達成舒緩心跳的神奇效果。

大多數心悸都並非是心臟病所引起,精神症狀、正常生理反應與食物藥物的作用,反而是多數誘發原因,預後都很好,但復發率高。

經由專科檢查後,病人應該可以獲得正確的認知,你我都可以透過DIY的簡易操作來調整自律神經,做自己身體真正的主人。

(作者為彰化縣員榮醫院醫療副院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服降血壓藥 不會乾眼症

 

 
乾眼症好發於長期戴隱形眼鏡者,失眠也可能加劇眼部乾澀。資料照片

 


Q:我乾眼症很嚴重,用多款人工淚液也無效,我會吃安眠藥與降血壓藥,可能導致乾眼症惡化嗎?

A:乾眼症好發於長期佩戴隱形眼鏡族群,及40歲以上中老年民眾,因眼部疲勞或退化造成角膜濕潤度不夠,而感到乾眼。一般降血壓藥不會影響乾眼症,但確有研究顯示服安眠藥物恐致乾眼症,多因失眠患者常休息時間不足,造成眼部疲勞而乾澀。

恐免疫疾病作祟

服安眠藥若產生乾眼或症狀加劇,應就醫診治,可更換不含防腐劑或呈膠狀、膏狀等人工淚液種類,及接受眼部淚管栓塞手術,並視情況更換安眠藥,多可緩解。40歲以下女性乾眼症患者,若症狀較嚴重或難以控制,也可能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與乾燥症等自體免疫疾病引起,需進一步診治,可用免疫抑制藥物緩解。

諮詢專家:振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許粹剛

採訪整理:記者高子航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潔牙後染心內膜炎 心瓣膜置換術救命

 

記者林孟婷/台南報導

一名20歲女性因畏寒、發燒住院多日,經診斷發現,她在住院前一週曾接受口腔潔牙術,術後因發燒曾至診所就診,但因持續發燒轉至成大醫院就診,醫師懷疑是心內膜炎,透過抗生素治療及緊急心瓣膜置換術,救回一命。

成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李南瑤表示,這名病患轉至院內就診時,透過心臟超音波顯示為黏液化二尖瓣合併脫垂及嚴重二尖瓣逆流,其病理組織診斷為感染性心內膜炎。 

李南瑤指出,所謂的感染性心內膜炎指的是心瓣膜和心內膜因感染所造成,風濕性心臟病、心瓣膜疾病、細菌入侵血液(例如拔牙、牙科手術)等治療、靜脈藥物濫用,或是剛接受心臟手術或人工瓣膜植入手術等皆為好發族群。 

發生的症狀包括類似感冒症狀,例如有發燒、疲倦感、寒顫、肌肉痛等,或是出現新的心臟雜音、脾臟腫大、周邊組織有紫色小出血點。

李南瑤表示,感染性心內膜炎會產生器官性栓塞的併發症,要診斷是否有感染性心內膜炎,可透過細菌血液培養和心臟超音波檢查。

預防心內膜炎的發生,平時就應注意口腔衛生保健,若是高危險性患者(例如心室中膈有缺陷、先天性瓣膜心臟病、或有人工心臟瓣膜者),在接受侵入性治療或檢查時,應事先告知醫師,並評估是否要使用預防性抗生素。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藥配合化療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癒高

 
▲點狀出血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早期常見症狀。

圖.文/蘇裕傑

一位54歲婦人因腿上出現許多不明瘀青、出血斑點一個多月,因過去無服用特別藥物的病史,於是建議做血液抹片檢查。結果發現她的週邊血液的前髓牙細胞數量非常多,確定為第三型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經過口服藥及配合化學治療後,病情已獲得改善。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骨髓未成熟的造血細胞增生,並堆積在血液及骨髓的癌症,為最常見的成人白血病,如不加以治療,一般都會迅速惡化。早期臨床症狀包括類似感冒或普通疾病,如疲倦、無胃口、體重減輕、發燒、呼吸急促、容易瘀青或出血、點狀出血,甚至有2至3成的病人會因為這樣而大出血、腦出血或肺出血死亡。 

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產生有關的風險因素,包括男性曾經接受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曝露於原子彈輻射、苯類化學物,或患有血液疾病如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等。

診斷上,最初是靠著病史、血液檢查(CBC)及血液抹片檢查。若是檢查的結果可疑,必須進一步做骨髓檢查。

第三型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為一種特殊的疾病,以往治療採取化學治療為主,目前已有促進細胞分化的「全維甲栓」口服藥物及配合化學治療,約有8成可以長期獲得治癒的機會,甚至大幅改變了以往只能夠依賴化療,因而可能產生嚴重性的出血,或是病人雖痊癒了,卻得長期忍受副作用與抵抗力減弱,增加了感染風險。 

除了「全維甲栓」口服藥物,中藥裡的砒霜主成份所提煉出來的氧化蔘,也是主要的治療藥物來源,早期使用在第二線復發時的病患,近年來,此藥物用於病況穩定的病人3至6個月,有不錯的存活,但究竟要使用何種治療方式及藥物,仍應視實際病情而定。

(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主任)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冷 高血壓求診 增4成

血壓不穩易中風 用藥小心

 
頭好昏,血壓太高了嗎?(設計對白)

氣溫低易造成血壓不穩,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王宗道醫師表示,冬天高血壓求診數較夏天增3~4成,因天冷刺激血管收縮造成血壓遽升,建議患者勿自行調藥,以免血壓起伏過大。
報導╱張雅淳、林明佳 攝影╱施偉平


 

王宗道醫師表示,據估計台灣約430萬名高血壓患者,是普及率最高的慢性疾病,而血壓不穩易造成中風、心肌梗塞,冬天發生率最高,只要溫度變化,血壓就會升高10~15毫米汞柱,可選擇長效型降血壓藥物,就算忘服藥體內也仍殘有藥效,較安全。


【這樣做】★早晚應量血壓

高血壓患者應早晚各測量二次血壓,再分別平均得出一次血壓值,若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代表正常,若發現血壓在180╱110毫米汞柱以上,則已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要趕緊就醫。



★長效藥較穩定

選擇長效型降血壓藥物較安全,如鈣離子阻斷劑脈優、乙離子阻斷劑天諾敏錠等,藥物濃度可在體內維持36至40小時,若是一時忘記服藥,血壓也不至於起伏太大,健保皆有給付。



★晨運前先服藥

若習慣清晨運動,建議太陽出來後再出門,同時要多注意保暖,以免氣溫太低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而且最好在運動前先服用降血壓藥物,以免運動時血壓突然升高。



★鈉含量需控制

研究顯示,血壓對鹽分的敏感度相當高,若攝取過多鹽分,收縮壓可從120暴增至160毫米汞柱,建議高血壓患者每天應食用6公克以下的食鹽,也就是鈉含量應控制在2400毫克以下。



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
王宗道醫師

【醫師說】

常有患者自認血壓已控制住,所以擅自停藥,此舉相當危險,建議若想調整藥物劑量,仍應先詢問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腹主動脈瘤破裂 男誤以為腎結石發作

 

記者張聰秋/彰化報導

彰化縣一名72歲老翁,日前因劇烈腹痛以為腎結石發作,在醫院急診觀察室時,還突然休克,院方緊急救治,才發現老翁並非腎結石引發疼痛,而是體內有一顆8公分大的腹主動脈瘤破裂所致,緊急為他動刀,及時救回一命。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高烱倫指出,腹主動脈瘤好發在男性身上,發生率是女性的兩倍,大多數病患在初期不會有什麼症狀,但部分病患會有腹部悶悶不適感,多數以為是消化不良而不在意,直到出現劇烈腹痛或胸痛,此時瘤大都長得很大顆,長到一定程度時,瘤會突然破裂,導致病患休克,死亡風險約50%。

高烱倫表示,人體的主動脈是讓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其他部位的大血管,血管壁需承受血流壓力,隨著年齡老化、硬化或其它病變,當主動脈的某段血管壁因缺乏彈性,可能變得薄弱而開始腫大,出現隆凸的組織變化,這種變化隨時間增長而擴大,當擴大到正常血管直徑的一倍半以上,即可稱為主動脈瘤。

他說,腹主動脈瘤顧名思義病灶發生部位在後腹膜腔,靠近脊椎左邊,難憑手部觸摸察覺,早期可由腹部超音波篩檢發現,現代文明病「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吸菸、天氣冷等,為誘發腹主動脈瘤發病的危險因子,建議「三高」族群、吸菸族、60歲以上、腎臟病患等民眾,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篩檢,早發現、早治療。

主動脈正常直徑2至3公分,當血管壁如吹氣球般脹大,直徑超過5公分,主動脈瘤破裂風險增高,因此主動脈瘤若超過5公分,或每年以一公分速度增長,病患最好考慮接受手術治療,才是根治辦法。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驟冷病毒活躍 當心感染心肌炎

 
▲心肌炎患者因病毒破壞心臟功能,常需靠葉克膜體外循環機取代心、肺功能。(記者方志賢翻攝)
▲葉克膜醫療團隊為患者裝置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記者方志賢翻攝)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

氣溫驟降,看似輕微的感冒或腸胃炎,可能演變成致命的心肌炎!高雄一名小四男童因發燒、肚子疼、胸悶就診,以感冒治療,未見起色,直到呼吸困難,轉到醫學中心急診才判定感染心肌炎,即時施以葉克膜治療,救回一命,預後良好,全校馬拉松比賽還拿下年級第三名。

初期症狀像感冒易輕忽

高雄長庚兒內加護科主任林盈瑞表示,氣溫下降,病毒活躍,容易感染心肌炎,近幾年他處理過8個心肌炎病例,最後都裝置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救回生命,他說心肌炎初期有發燒、咳嗽、肚子痛等感冒症狀,若出現嚴重心悸、胸痛及呼吸急促,就要提高警覺,懷疑是死亡率高達50%~70%的心肌炎。

心悸及呼吸困難 是警訊

這名男童因發燒38度、全身無力、噁心、嘔吐及肚子痛等到家附近診所就醫,以一般流感藥物治療,但症狀未改善,直到出現嚴重呼吸困難,趕緊到醫學中心掛急診。

林盈瑞說,男童經心電圖檢查,發現心臟房室傳導阻滯且心跳每分鐘僅47下,抽血檢查心臟發炎指數偏高,超音波也發現心臟收縮不良,研判他感染心肌炎。

醫師為男童施打強心劑及裝置心律調節器控制,症狀未改善,住院隔天由心臟外科及兒童內科組成的葉克膜醫療團隊,為男童裝置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以葉克膜取代心、肺功能。

林盈瑞指出,孩童的心臟、血管還很小,心臟外科醫師要把管線置於心室內,難度很高,之後照顧全靠加護病房醫護人員24小時監控,管線一旦移位,要馬上處理,否則會危害到患者生命。

男童裝置葉克膜治療後,約20天後順利出院,由於及時發現、處理,復元情況良好,心肺功能未受影響,後來他還參加學校舉辦的馬拉松比賽,勇奪四年級的第三名。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肢靜脈曲張 非女性的專利

 

文/莊禮謙

「醫師,我的兩隻腳水腫好幾天了,是不是腎臟,還是心臟出了問題?」下肢靜脈曲張及靜脈功能不良常是導致下肢水腫的主要原因之一。普遍來說,下肢靜脈曲張可以在10%到20%的男性,或是25%到33%的女性中發現。

除了常見於下肢表淺靜脈的彎曲以及膨起之外,局部的症狀包括疼痛、燒灼感或是發癢;廣泛性的症狀包括:腿部疼痛、疲勞或是腫脹。美觀上的影響包括:皮膚色素沈積、濕疹、感染、血栓性表淺靜脈炎、靜脈潰瘍、皮下組織缺失、皮下組織纖維化等等,少數病患會有出血的現象。

◎哪些人特別容易得到下肢靜脈曲張?

●慢性咳嗽、便秘、靜脈疾病家族史、女性、肥胖、長期站立、老化,以及懷孕。

●診斷的方法除了依據臨床表現和病史外,還可以依靠都普勒超音波和血管攝影等。

◎治療的方法包括:保守療法、藥物治療、皮膚表面雷射、硬化劑注射、隱靜脈閉鎖法以及手術治療。

●保守療法包括:避免長期站立及負重、抬高患肢、運動、壓迫治療、避免過緊的衣物、減少心血管危險因子、減少周邊水腫、以及減重;使用彈性襪則是相當有效的第一線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以消除下肢腫脹、症狀緩解及照護靜脈潰瘍為主。

●雷射和硬化劑注射可以適用於中小型靜脈的靜脈曲張。

●隱靜脈閉鎖法及手術則適合較大靜脈的病灶。

下肢靜脈曲張是相當常見的疾病,盛行率相當高,多運動以及減少危險因子等,都有助於防範。

(作者為署立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家庭醫學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洗腎病患 勿輕忽動靜脈瘻管管理

 
▲圖2。(照片提供/黃莉美)
▲圖3。(照片提供/黃莉美)
▲圖1。(照片提供/黃莉美)

文/黃莉美

據統計,國內腎臟病發生率及盛行率高居全球前3名。血液透析仰賴動靜脈瘻管與透析機相連接,故透析患者得以維生的動靜脈瘻管堪稱透析患者的第二生命,若瘻管功能不良或反覆感染將造成患者透析不良也將提高死亡率,故平日照護顯相對重要。

◎促進功能︰術後第2天,如傷口情況穩定無出血,則可開始進行抓握運動,幫助瘻管鼓脹,步驟為:

●手臂自然下垂握拳頭,用力握拳約10秒後放鬆,握拳、放鬆交替數次。

●交替握拳約5、6次後,手臂持續出力,拳頭握緊數秒後,緩慢將前臂彎曲持續數秒後手掌放鬆、手臂下垂,使血液回流至手掌,重複動作持續15秒鐘(圖1、圖2)  。

●若有手臂無力或血流不足時,可在血管上處間歇性輕綁止血帶,但注意綁上止血帶後,仍需可以感受到血流和震顫,約60到90秒後,再握拳,使血管充盈,加速靜脈動脈化,運動後,記得取下止血帶,以免阻斷血流造成傷害(圖3)。

●每日至少實施3至4次,每次15分鐘。

◎日常生活照顧︰

●瘻管側肢體禁止受到不當壓迫,如量血壓、血管注射及抽血等,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護人員此側禁止治療,且避免戴飾物及手錶。

●瘻管手臂避免搓、抓,以防破皮感染,透析前,穿刺部位應使用肥皂清潔乾淨;透析後,穿刺部位應保持乾燥,加壓止血時,應再次聽診是否有咻咻聲,防止因過度用力將血流阻斷,加壓止血後,經12到24小時後,再拿掉覆蓋紗布。

針刺部位有紅、腫、熱、痛或分泌物情形,則需懷疑有局部感染的可能,應立即就醫。

●每天觸摸瘻管是否有震顫,建議家中備有聽診器使用聽診器聽是否有咻咻聲,如發現震顫或聲音減弱,應立即尋求醫護人員協助處理。

●勿穿袖口太緊的衣服。血管太粗時,適當使用護腕套或彈繃保護,避免碰撞尖銳物品,引起大出血。

●控制好血壓,避免血壓過高或過低影響血流,若發生眩暈、血壓下降時,應測試◆管功能,如有異常,應立即就醫。

●每天加強抓握、熱敷、按摩等血管運動且注意瘻管側肢體保暖。

動靜脈瘻管是洗腎患者的生命線,有良好照護可延長瘻管使用的壽命。

(作者為署立桃園醫院護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血壓勿擅自停藥 宜觀察兩周

 

 
部分高血壓患者擅自停藥,相當危險。
資料照片

台灣高血壓學會祕書長王宗道醫師表示,高血壓是台灣最普遍的慢性病,30歲以上民眾3成有高血壓,60歲以上比例更超過半數,但許多患者自認病況控制得宜而自行停藥,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若想調整藥物劑量,建議就醫諮詢,且需觀察2周血壓的變化。
許多高血壓患者長期服藥,自認了解藥物,血壓升高就自行加藥,控制良好就覺得不需再服藥。



驟然停藥易使血壓不穩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資料照片

剛停藥體內藥效仍在

但自行增減藥物劑量易使血壓忽高忽低,反而更傷血管,尤其部分患者自行停藥後,一開始測量的血壓值相當正常,讓他們以為不需再服藥而失去戒心,事實上高血壓藥物的藥效最長可在體內持續約40小時,所以剛開始停藥1~2天時血壓仍然正常,但之後若沒有服藥,萬一血壓飆高時就會有心肌梗塞、中風的危險。
提醒若想調整藥物劑量,建議先定期測量血壓,再與醫師就血壓值討論藥物劑量,就算要停止服用藥物,也要採取漸進式停藥,例如原本服用3顆高血壓藥物,可先減為服用2顆,同時觀察2周血壓值,血壓穩定後再考慮服用1顆,以此類推。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服「通血路」藥 拔牙血流不止

 
▲用藥提醒(圖片來源/藥師公會全聯會網站)。

文/王淑俐

陳先生是連鎖雞排店的老闆,因為心臟不好,曾中風,因此服藥控制。不料日前牙痛拔牙時,發生傷口不易止血的情況。

原來牙醫師詢問他有無服用藥品時,陳先生只知道有吃降血壓藥,卻忘記自己有吃「通血路」的藥品。

務必事先告知醫師

市面上俗稱「通血路」的藥物,在醫療專業用語上代表兩種意義:一種是抗凝血劑(可邁丁Warfarin、普栓達Paradaxa),另一種是抗血小板藥物(阿斯匹靈Aspirin、保栓通Plavix)。通血路藥品是用來降低血液中血塊的形成,預防血管栓塞。用在陳先生身上,可以減少再次發生中風的機率,或者一些栓塞性的疾病(例如心肌梗塞)。

近年來,抗凝血劑有一些新的研發,訴求是安全性較高,不須經常抽血監測或調整藥品用法;傳統抗凝血劑因為須調整劑量,常須改變藥品用法,老人家可能會記不住而忘記吃藥。

普栓達為新型的抗凝血劑,目前台灣已經上市,用在有非瓣膜性心房纖維顫動,尤其是曾經中風的病患,並已取得健保給付。

俗話說:「有一好,沒二好。」普栓達的缺點是一天需服用兩次,有人會有腸胃方面的不舒服。在急性中風時,能否施打通血路的藥品(血栓溶解劑),目前尚無定論。

該選用何種抗凝血劑?須由醫師的專業評估,若有藥物方面的問題,可以多諮詢藥師,以確保自身的用藥安全。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藥學部藥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鏈球菌侵蝕心臟 反覆高燒 人工瓣膜救回一命

 
▲心臟外科主任余榮敏(左)在潘女士(右)回診時,為她看診檢查復原狀況。(慈濟醫院台中分院提供)

記者謝鳳秋/台中報導

61歲的潘女士半年前反覆高燒,就醫檢查發現是心臟感染鏈球菌。心臟外科醫師在手術過程中,又驚見她的心臟瓣膜先天異常缺一瓣,剩下兩瓣遭感染,侵蝕到主動脈,血管壁僅存一層薄膜,緊急替她換上人工瓣膜,救回一命。

潘女士回想說,發病之前並沒有出現特別徵兆,只是有一段時間,上樓時感覺會喘,原本以為是冬天血液循環差,當時家庭醫師還曾經提醒她,聽到心臟有雜音,但她去做心臟檢查,數據都很正常,也一直未在意。

潘女士是在半年前的某一天夜裡發高燒,隔天去看內科,被診斷為感冒,接下來重複發燒好幾天,讓她很不舒服,家人也陪著四處求診但未能改善。直到前往慈濟醫院台中分院檢查,驗血發現感染指數很高,進一步確認心臟有3處遭鏈球菌感染,面積最大達1.6公分,心臟外科主任余榮敏建議,開刀換心臟人工瓣膜及修補主動脈。

若術前,細菌剝落掉到心臟血管,會影響動脈功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後遺症。當時她都遵照醫師囑咐,動作輕巧,連上廁所都不敢太用力,經斷層掃描、心臟超音波定位後,即動手術。

然而手術過程中,余榮敏醫師竟發現她的心臟先天性缺了一個瓣膜,剩下的兩個瓣膜都被細菌感染,並侵蝕到心臟主動脈開口處,只剩下一層薄膜,心臟瓣膜等於都損壞,立刻決定先修復被侵蝕的主動脈,再換人工瓣膜,手術時間長達10幾個小時,比預定時間多出3個多小時。

手術後3天,心臟內科醫師蔡川忠為她裝了心律節律器,還打了6週抗生素,確保完全殺死細菌,以免復發,前後共住院46天。

余榮敏指出,蛀牙、中耳炎、外傷都可能讓鏈球菌透過血液感染到心臟,重複發燒不退,應就醫,仔細檢查。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甩開心血管疾病 少碰危險因子

 

文/蘇聰明

冬天似乎是許多疾病好發的季節,腦中風、關節炎、消化性潰瘍等大家已耳熟能詳。對於心血管阻塞的人來說,天冷時,容易使血管收縮,導致病情惡化,因此預防復發和保健相當重要。

台灣每年近萬人罹患心血管阻塞,然而,不少病患在發病前,根本沒有出現胸痛,甚至沒有任何徵兆,由於急性心血管阻塞發病較急,一旦發生,會造成瞬間死亡或殘障,如果不依靠事前預防或檢查,很難掌握風險。

一般來說,天氣冷、年紀大、抽菸、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和肥胖等都是危險因子,危險因子愈多,罹患心血管阻塞的機會愈大。

如果出力時,覺得胸悶透不過氣、或爬樓梯覺得上氣不接下氣,喘不過來,可能心血管有問題要小心。

從中醫角度看,心血管阻塞稱為「心痺」,可從調理氣血及心肝脾腎等器官著手。

中醫治療心血管阻塞分為肝氣鬱結、心血瘀阻、心氣不足、寒凝心脈、脾虛痰聚和心腎陰虛等,但每個人體質不同,一定要經過中醫師的診斷,才能服藥。

只是中醫藥治療心血管阻塞,雖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較慢,若是急性發作的心血管阻塞患者,必須結合西醫藥治療。

勿抽菸、少吃油炸、減壓

想要跟心血管疾病說再見,生活要避免危險因子,包括不要抽菸、少吃油炸、減少工作壓力、不要做太劇烈運動。

飲食上,適度吃胡蘿蔔、番茄、南瓜、木瓜、綠花椰菜、菠菜等蔬果,杏仁、腰果、核桃等堅果和魚類,可以抗氧化、減少血管硬化。

(作者為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再掛錯科 心悸頭暈胸悶 可能是貧血

 

記者王錦義/新竹報導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賴芸蜂指出,最近有3名病患分別出現心悸、頭暈或胸悶的症狀,他們認為心悸就看心臟科,頭暈不舒服去看神經科,胸悶呼吸急促則改看胸腔科,但心電圖和X光都看不出異常,驗血後才發現是缺鐵性貧血。

賴芸蜂說,鐵質是人體合成紅血球血色素所必需的重要元素,當人體內的血色素低於正常時稱為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貧血,根據衛生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的結果,台灣每10名生育年齡婦女中,有2人有鐵質不足的情形,其中半數合併貧血的症狀。

缺鐵性貧血形成的原因有:飲食攝取不足(例如偏食或素食者、嬰幼兒等);鐵質需求增加(例如懷孕及授乳婦女、生長期兒童及青少年等);急慢性出血(例如月經過多、泌尿道出血、胃腸潰瘍或痔瘡出血、腸內寄生蟲感染、大腸息肉或胃腸惡性腫瘤等);鐵質吸收障礙(如過度飲用咖啡或茶、長期服用制酸劑、胃腸發炎疾病、胃腸切除術後等)。

貧血病患常會覺得體力差、容易疲倦、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頭暈、臉色蒼白、心跳加快、血壓偏低、運動時呼吸短促等,有些也會抱怨記憶力和學習能力衰退。嚴重貧血時,甚至可能發現光滑狀舌頭、匙狀指甲合併變形易脆、大量掉髮及異食症(吃泥巴或漿糊等)。

一般而言,開始鐵劑治療1至2個月後,血色素可回升到正常值,建議持續服用3至6個月補足體內鐵質的儲備量;胃腸吸收不良或經胃腸切除術後的病患,可考慮鐵劑注射治療,但由於注射鐵劑容易引發嚴重過敏反應,使用前應諮詢血液專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