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臟,血液,動脈,靜脈,血管性疾病,高血壓,循環障礙,貧血 (50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抽菸30年 罹主動脈瘤險沒命

〔中央社〕一名抽菸30年的52歲男子,最近咳嗽出現血塊,以為罹患肺癌,電腦斷層檢查竟是心臟主動脈瘤,如出血死亡率達9成。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吳慧中今天表示,這名男子過去30年來,每天要抽1包半香菸,3個月前有胸痛現象,後來又連續咳嗽1個月,當成感冒咳嗽吃藥治療不見起色,最後咳出血塊而到醫院求診。

吳慧中指出,男子經胸部X光檢查發現肺部有陰影,一度懷疑是肺腫瘤,再以電腦斷層進一步檢查,發現不是肺癌,而是心臟降主動脈長了1顆約4公分的囊狀瘤。

吳慧中說,患者沒有外傷或細菌感染,可能是主動脈血管品質太差,禁不起血液的壓力,而往外鼓出1個囊狀主動脈瘤並與肺臟沾黏,由於瘤的體積不小,瘤的表面很薄,已發生血液滲透到肺臟,才造成患者咳血的現象。

吳慧中運用心導管技術,從患者的鼠蹊部以導管穿進血管,伸進距離約60公分的主動脈瘤血管處,放置包覆型支架,阻遮破裂孔,降低主動脈瘤內的壓力,將瘤隔絕於血管壁外,不致因繼續增大而破裂。這項手術約1小時完成,如果是傳統的剖胸開刀,時間要6小時以上,術後復原需1個月。

吳慧中研判患者30年的抽菸習慣,極可能是罹患心臟主動脈瘤的主因,醫學證實,抽菸將導致血管壁粥狀硬化病變,菸齡越久風險越高,因血管壁脆弱容易形成主動脈剝離。此時血管品質變得很差,在最脆弱的地方因禁不起血液的壓力,導致主動脈瘤的形成。初期的主動脈瘤並沒有明顯症狀,一旦發生血管瘤破裂,死亡率高達9成,患者術後已戒菸。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肢動脈栓塞 血管腔內導管手術治癒

 
▲圖2;氣球導管擴張。(照片提供/李秋陽)
▲圖1;病變位置。(照片提供/李秋陽)
▲圖3;放置支架。(照片提供/李秋陽)

文/李秋陽

58歲的蘇先生吸菸、喝酒近30年,半年來逐漸大腿無力、麻木、下肢冰冷,走路不到300公尺,就感覺下肢疼痛(跛行)、性功能下降。

就診檢查時,發現他的雙側股動脈脈搏微弱,下肢膕動脈、足背及脛後動脈都測不出脈搏,且下肢發紺、冰冷。血管功能分段檢查測出血管阻塞,吻合重度的髂主動脈血管阻塞疾病(學名:Leriche  syndrome),緊急安排下肢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主動脈下段5公分及雙側總腸骨動脈完全阻塞,雙側外腸骨動脈狹窄(圖1) 。

此症候群好發在長期抽菸的中、老年人。罹患者常有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及缺血性腸炎的合併症。以往罹患此症候群的病患需接受剖腹及血管繞道手術,手術風險相對較高,住院天數長,術後也常有再循環、電解質不平衡及腎衰竭等合併症。

這幾年來,國內外血管內成形術的先進發展,像蘇先生這樣的病患只需在雙側鼠蹊股動脈或臂動脈置放原子筆心大小的導管,在血管腔內進行導管手術,打通阻塞部位,氣球擴張後,再進行雙側的主動脈至總腸股動脈置放血管支架(圖2及圖3),整體手術時間約3至4小時,傷口只有針孔般大小,在術後6小時即可下床慢走、活動,術後雙下肢溫暖,下肢脈搏可觸摸得到,術後第4天即可康復出院。

Leriche症候群是嚴重的髂主動脈阻塞疾病,一旦拖延未治療,器官會出現功能性障礙,隨著時間愈久愈嚴重。所以一定要及早發現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品質才會好。

(作者為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外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血壓嬤腳痛變紫 腿中風險截肢

 
▲阿基師昨試用新式電子血壓計,發現血壓偏高。(記者張嘉明攝)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70歲的王奶奶有高血壓和糖尿病,某天下午突然感到右腳刺痛,不到半小時、半條腿竟變成藍紫色,嚇得她直奔急診室,檢查發現原來是俗稱「腿中風」的腿部血管栓塞,若不即時處理,病情嚴重恐怕得截肢!

心房顫動易形成血栓 造成中風

王奶奶除了有高血壓、糖尿病外,同時也合併有心房顫動,但她並不知道。羅東聖母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曾元登指出,心房顫動患者容易在心房內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跟著血液流到身體其他地方,塞住腦血管,就會變成腦中風;如果塞住周邊動脈,就可能變成「腿中風」。

曾元登指出,心房顫動最常見在65歲以上族群,如果高齡又合併有高血壓,罹患此病的機率更高。部分心房顫動的患者會有心悸、頭暈等症狀,覺得心跳很難過;不過,很多的患者都跟王奶奶一樣,直到中風,才知道原來自己有心房顫動的問題。

曾元登指出,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的一種,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喪失收縮功能,以致血液容易在心房內瘀滯,形成血栓。

65歲以上民眾如果合併有「三高」(高血壓、血糖、血脂),通常醫師問診時會聽一下心跳,如果懷疑患者有心律不整,可能會安排民眾做心電圖檢查;如果民眾覺得自己常有心悸、頭昏等症狀,可在就醫時,請醫師聽診看是否真的有心律不整的情況。

高齡又高血壓 易罹心房顫動

部分民眾誤以為有心跳次數的血壓計,就可以同步偵測是否有心律不整的情況,但曾元登指出,一般血壓計測心跳無法了解心跳是否規則。不過,現在也有新式的血壓計可利用特殊技術,偵測是否有心律不整。

母親和岳父中風過世 阿基師籲吃原味

一旦確診發現心房顫動,除了依患者風險可使用阿斯匹靈,或是抗凝血藥劑預防血栓中風外,心跳不舒服的患者也可以進一步用藥控制心跳。至於合併有「三高」等潛在疾病,或是有甲狀腺疾病的患者,也需要針對原有疾病控制。

名廚阿基師的母親和岳父皆是因為高血壓中風辭世,其中他的母親是在家裡客廳看電視時,突然感到頭脹、中風倒地。也因此,他昨天也以自身經驗分享「抗顫保心三撇步」,呼籲大家吃原味、量血壓,更要注意心房顫動。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療高血壓 藥物推陳出新

 
▲不用因一時之間血壓量測的變化而擔心。(照片提供/張健淵)

文/張健淵

台灣中、老年人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有高血壓問題,許多患者也長年服用高血壓藥物,但是隨著國際性研究的各種發現,以及藥物的推陳出新,每隔幾年總會在藥物組合上的最佳建議有所改變。

醫師總是希望給患者的藥物能夠和國際上最新的進展同步。有時是新藥的推出,有時是幾年後又發現老藥好處多過新藥。對醫師來說,這種變更治療指引的情況稀鬆平常,但是患者不見得了解。

門診中,常有患者認為「藥吃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換?」解釋後,大多數患者也願意更換藥物,只是在換藥的過程中,只要血壓稍有不穩,患者就急忙想換回原本的藥物。

這種情形讓我想到在當實習醫師時,指導的前輩醫師曾經說過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治療患者,而不是治療數據。」簡單說,治療高血壓的初衷並不是只要把血壓測量的「數據」控制好,而是在於要減少心血管疾病、減少死亡率,並且預防心衰竭、心臟肥大,預防動脈硬化、腎臟損傷,與視網膜病變等血管相關疾病。

當研究已發現,即使控制在相同的血壓,使用某些藥物可以降低死亡率,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沒有理由為了「吃不習慣」而堅持使用較為不利的藥物。

某些藥物的些許副作用,例如最為人知的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簡稱ACEI類藥物,會引發乾咳的問題,但是如果還在可以忍受的程度,且它的優點若大過於缺點,也是不必急著更換藥物才是。

總之,高血壓治療的「成果」,往往是在十幾甚至幾十年之後,患者若需要更換藥物時,不用急於一時之間血壓量測的變化而擔心,仍應該以未來更大的好處為優先,套句廣告台詞「未來的你,會謝謝現在的你」。(作者為台中市大容診所院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裝心臟節律器 9旬嬤活過百歲

 
▲黃炳賢醫師(左)兩度從鬼門關救回「百歲人瑞」葉劉耳妹(右)。(記者歐素美攝)
▲10年前裝置的心臟節律器有效延續生命至今。(記者歐素美攝)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

「百歲人瑞」葉劉耳妹在10年前因心臟功能退化,罹患「房室傳導阻滯」,導致嚴重心律不整,經台中光田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炳賢建議裝置心臟節律器,有效延續生命,日前歡度百歲生日,家人特別感謝醫師的救命之恩。 

葉劉耳妹在發病前,身體硬朗,會做許多家事,不料,有一天突然昏厥,家人將她送到光田醫院檢查,發現她因年邁心臟功能退化,造成右心房與心室之間的電流傳導斷掉(即「房室傳導阻滯」),若不積極治療,恐因心臟衰竭死亡。

原本家屬見葉劉耳妹年事已高,擔心手術受苦,打算放棄,但黃炳賢鼓勵家屬讓葉劉耳妹接受積極治療,在右心室放入一條電線,裝上心臟節律器,活到百歲不成問題,家屬接受建議,葉劉耳妹在術後2天就出院,恢復健康。

5年前,葉劉耳妹又突然休克被送到北部醫院就醫,卻遲遲查不出病因,家屬信任黃炳賢,於是將她轉送光田醫院,黃炳賢見她腹部硬硬的且按壓會疼痛,診斷為胃穿孔,會診外科手術治療,第二度將她從鬼門關救回來。

日前葉劉耳妹歡度百歲誕辰,葉家人特別邀黃炳賢到場慶賀。黃炳賢表示,老人罹病需侵入性或積極治療時,家人常考量年齡太高、體力不足而猶豫,以致錯失恢復健康的機會。現在醫學發達,只要經專業醫療團隊評估,即使高齡患者也能選擇妥善的積極性治療,重拾健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銀髮族貧血 慎防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

 

文/葉士芃

根據衛生署在民國87年至91年委託中研院做的「第二次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台灣地區大約有20%的銀髮族有貧血症狀,但許多老人視貧血、虛弱為正常老化症狀而忽略就醫,包括台灣民眾不熟悉的「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等血液疾病就是好發在中、老年人。

會惡化成急性白血病 應及時就醫

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血液疾病,因為造血細胞功能異常,導致骨髓幹細胞無法正常分化成熟為正常血球。雖然不是癌症,但往往會惡化成急性白血病;貧血為早期臨床症狀,及時求助於血液科醫師診斷,很重要。

需注意的是,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需要透過抽骨髓檢驗確診,然而多數病患一聽到要抽骨髓即擔心針筒會傷及神經,導致癱瘓而搖頭拒絕接受檢查,甚至不再回診,不少老人家也認為脊椎是「龍骨」,是不能驚動的身體部位。事實上,抽骨髓是從毫無神經的髖骨採集,因此擔心驚動「龍骨」或是傷及神經都是不必要的。

另外,國內治療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的唯一化療用藥「委丹扎注射劑」已於今年1月通過健保給付,一年約260萬元的藥費已可全數由健保給付。患者只要在確診後,積極接受藥物治療,仍有機會改善症狀,甚至讓疾病幾乎達到完全緩解。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臟病舊藥「新」用 可阻斷腸病毒71型

 
▲95%的腸病毒71型重症都是嬰幼兒,手、足、口有明顯破皮水泡症狀。(記者楊菁菁攝)

記者楊菁菁/高雄報導

高雄榮總團隊發現已經停產的心臟病舊藥「hexamethonium(六甲溴銨)」,可阻斷腸病毒71型引發重症致命機制,該研究刊登在去年5月的國際醫療雜誌《Critical  Care Medicine(重症照護醫學期刊)》。

高雄榮總並申請專利,希望該藥未來能普遍用在治療腸病毒71型。

高榮兒科醫學部部長謝凱生強調,腸病毒71型重症致死率高達40%,主要是因腦幹腦炎突然進展到心臟衰竭和肺水腫,常導致患者在幾個小時內迅速死亡,且重症死亡病例都是1歲以下嬰幼兒。

高榮小兒科醫師盧文憲表示,最可怕的是腸病毒71型的病程轉化相當快,關鍵在1到2天內,就會出現血壓上升,將危及腦中樞及心臟。但目前卻沒有一個有效藥物能阻止。重症孩童只能送到加護病房觀察,最後都出動葉克膜來維繫生命,倚靠病童的自主免疫力來對抗病毒。

高榮醫學研究部教授曾清俊是國內研究治療高血壓權威,特別與高榮兒童醫學部合作,找出關鍵藥物,抑制腸病毒71型病程進展到心臟衰竭與肺水腫。

透過核磁共振發現,重症病患腦幹中樞受到嚴重破壞,至於早期心臟病用藥「hexamethonium」主要是交感神經阻斷劑,能抑制兒茶酚胺急性過度釋放,防止急性心臟衰竭。

醫療研究團隊動物實驗證實,該心臟病舊藥真的能有效抑制腸病毒71型病程惡化,即便是沒有感染腸病毒71型的老鼠,施打該藥劑後也沒有出現嚴重的副作用。

盧文憲說明,高榮團隊已經申請人體試驗及專利。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服高血壓藥尿變紅 勿擅停藥

 

 
高血壓患者應每天測量血壓。圖中女子非患者。設計畫面

 


Q.我吃完治療高血壓藥物後,尿液就變成紅色,這樣正常嗎,可暫時停藥嗎?

A:一般治療高血壓的藥物,不會造成服藥者的尿液變成紅色,這是不正常的情況,高血壓患者如果尿液呈紅色,且解尿時會疼痛,可能是尿路結石或膀胱發炎導致血尿,此時應就醫,再與醫師討論是否停藥。

應每天測量血壓

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在服藥者體內,藥物濃度要完全退去約需5天時間,對本來穩定服藥的高血壓患者而言,若自行停藥,前幾天血壓起伏不會太明顯,但約過一周後,血壓會開始上升,若未經醫囑隨意停藥,可能會因血壓飆高,併發腦出血、中風,因此絕不可自行停藥。另提醒應每天測量血壓。

 

諮詢專家: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
採訪整理:記者張博亭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靜脈曲張出現潰瘍 應盡早就醫

 
▲蚯蚓狀的靜脈曲張位於下肢,附近的皮膚出現發癢、脫屑的紅色斑塊,應接受治療,避免抓破傷口,形成潰瘍。(照片提供/王綺嫻)

文/王綺嫻

天氣漸漸變熱,夏天就要到了,許多靜脈曲張患者開始擔心,又紫又凸的蚯蚓狀血管在短褲及短裙下無所遁形,到底要怎麼辦呢?

靜脈曲張是因為皮下靜脈血管裡的瓣膜功能變差,以及血管壁彈性不佳,使得原本應該回到心臟的去氧血,堆積在表淺的靜脈中,這些去氧血使得皮下靜脈變得腫脹,並呈現藍綠或紫色蚯蚓狀線條。除了影響外觀,有時靜脈曲張還會導致下肢疼痛或痠麻,嚴重時,甚至產生鬱血性皮膚炎或靜脈性潰瘍。 

肥胖及懷孕3次以上的女性是罹患靜脈曲張的高危險群,如果在腳踝、膝蓋或大腿等部位出現如蜘蛛絲般的血管擴張時,就要開始注意。

蜘蛛絲般的血管擴張或是蚯蚓狀的靜脈曲張,可以用雷射、局部注射血管硬化劑、血管結紮或剝除,以及靜脈內雷射將血管破壞等方式治療。

由於大量的去氧血長時間堆積在靜脈內,會導致血管的破壞及連鎖發炎反應,使白血球活化及血小板聚集,進而使得血液循環更差,使皮膚變硬、變厚及色素沉著,甚至出現表淺不規則的靜脈潰瘍,尤其小腿下方內側到腳踝是好發部位。

腿抬高、穿彈性襪 可適度減緩

靜脈鬱積在腿部抬高或起身走動後可以獲得改善,腿部抬高及肌肉的收縮運動幫助血液從下肢回到心臟,因此可以減輕不適。抬腿部分建議平躺後,腿部墊高至比心臟高即可,如果時間許可,最好一天3次、一次30分鐘。

除此之外,彈性襪也是不錯的幫手,選擇方面要注意壓力最好在20mmHg以上,從腳踝到膝蓋及大腿壓力漸漸減低,在早晨下床前穿上,到晚上沐浴時再脫下,由於清洗之後彈性襪會漸漸鬆弛,因此最好6個月左右要汰舊換新。

靜脈潰瘍的病患應盡早就醫,接受正確的治療,初期的靜脈潰瘍在治療之後有7成以上的機率癒合,但持續3個月以上的慢性潰瘍,則只有2成的病人在治療半年之後有機會癒合,痊癒之後,可以藉由口服藥物、抬腿合併彈性襪等方式避免復發。(作者為新北市恩主公醫院皮膚科主任)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囊性腎病變難發現 高血壓是警訊

 

尿尿有泡泡、驗小便,是常見檢查腎臟是否有異常的方法,不過對於多囊性腎病變患者來說,初期沒有典型症狀、驗小便也檢查不出來。醫師提醒,「年輕型高血壓」是這類遺傳性疾病的警訊,除了治療高血壓,也要進行腎臟超音波檢查以及抽血注意腎功能變化,以免腎功能衰退而不自覺。

多囊性腎病變初期症狀不典型,能注意的早期警訊就是高血壓,尤其是有腎病家族史且較年輕就罹患高血壓者,除了用藥控制高血壓,也要定期追蹤腎功能。

 

85%患者是中年好發多囊性腎病變

中山醫院腎臟科主任何健明表示,多囊性腎病變分為顯性和隱性:高達85%患者屬於顯性,好發在40歲左右;隱性患者多半在嬰幼兒時期就出現。多囊性腎病變患者的腎臟會長出許多囊腫與水泡,當腎臟體積被撐大,可能損及腎功能。

患者腎臟腫大 水泡多如葡萄串

日前他收治一名46歲的吳先生,2年前罹患高血壓,雖然都有按時服藥,但近來卻常常感覺嚴重腰痠,雖然就醫時他自述沒有腎病家族史,不過醫師還是做腎臟超音波檢查,這才發現吳先生2顆腎臟均腫大,長滿許多水泡如同葡萄串般,確診是多囊性腎病變。

多囊性腎病變患者的腎臟會長出許多囊腫與水泡,當腎臟體積被撐大,可能損及腎功能。(攝影/張雅雯)

 

高血壓是警訊 應追蹤腎功能

何健明醫師指出,多囊性腎病變初期症狀不典型,驗小便也無法檢查出來,在目前沒有相關基因檢測的技術下,能注意的早期警訊就是高血壓,尤其是有腎病家族史且較年輕就罹患高血壓者,除了用藥控制高血壓,也要定期追蹤腎功能。

目前多囊性腎病變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臨床統計這類患者到60歲,有半數已經需要洗腎。何健明醫師表示,多囊性腎病變只能從飲食和生活習慣控制,並且定期抽血檢查腎功能變化,再評估是否對蛋白質飲食進行限制,以延緩腎功能的衰退速度。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動脈阻塞下肢傷口難癒合 裝支架疏通

 
▲林姓患者(中)在心臟內科醫師徐中和(右)及整形外科主任張家寧(左)聯手治療後,腳部傷口終於痊癒。(記者蔡淑媛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下肢傷口長期換藥、清創仍是久久難癒,甚至要截肢,有可能是下肢血管狹窄、阻塞,導致血液循環差,造成「臭水溝效應」!

62歲的林先生是高血壓病患,3條冠狀動脈阻塞都作過心臟繞道手術。一年多前,車禍造成腳背有5公分大的傷口,清創後,半年來細心敷藥還是好不了,傷口還擴大到一個巴掌大。

診所醫師在去年中轉介他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作補皮手術,才發現他的左下腹部左外髂動脈已經完全阻塞。

阻塞長達10公分,導致左下肢血液循環不良,「臭水溝效應」讓他血管上游不通、下游阻塞,傷口才會無法癒合。心臟內科醫師徐中和從他的股動脈進行氣球擴張手術,在左外髂動脈置放支架,疏通血流,改善血液循環。

整形外科主任張家寧接手為林先生以腳底皮瓣為腳背傷口作補皮手術,不久就正常癒合。

張家寧指出,如果傷口1個月沒有以1公分速度癒合,可能就是血管阻塞。臨床上,有半數患者因血管狹窄、阻塞,血液循環差,造成傷口不會好,這類患者愈來愈多且不自知。

徐中和指出,年紀大的患者容易血管阻塞,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良,有5成不會有症狀,等到出現間歇性跛行,行走200、300公尺感到腳痠痛或是下肢冰冷,卻誤以為是年紀大、老化現象。建議可作踝肱動脈血壓比值、血管超音波或斷層掃描檢查。

徐中和表示,心血管狹窄阻塞,身體其他血管也較容易阻塞,如果有抽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都是危險因子,如果下肢血管出現阻塞,心血管狹窄機率有5成,腦血管有2成5。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罹高血壓又肚凸腹痛 當心腎病變

 
▲北市中山醫院最近收治一名罹患多囊性腎病變的患者,患者的兩顆腎臟腫脹得像兩串葡萄;圖為模擬畫面,非患者本人。(記者林相美攝)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

一名中年男子最近半年應酬多,小腹微凸,原以為是啤酒肚而不以為意。上個月因腰痠、小便有泡泡,加上肚子常絞痛而求診。醫師發現,他的腎臟長滿水泡,腫脹得像兩串葡萄,確診為「多囊性腎病變」,延誤治療恐造成腎功能退化,需要洗腎。

腎長滿水泡 腫得像兩串葡萄

收治男子的台北中山醫院腎臟科主任何健明昨天解釋,多囊性腎病變是遺傳性疾病,隱性多出現在嬰幼兒,顯性多發生在40歲左右,國外統計,罹患率約千分之一,男女機會相同,推估國內多囊腎患者應超過2萬名,患者腎臟會長出許多囊腫,水泡也會愈長愈多。

何健明說,臨床上,腎臟超音波檢查可看到患者的兩顆腎臟長滿水泡,少則數顆,超過數十顆水泡的患者也不少見,以前述的中年男子為例,一般腎臟長約10公分,但他的腎臟水泡越長越多,腎臟超過15公分長,導致腰痠、腹痛,幸好腎功能未受影響。

何健明表示,多囊腎初期會出現腰痠、腹痛或高血壓症狀,導致患者看錯科,就算驗尿也不會檢查出來,容易延誤治療時機。由於此為遺傳性疾病,建議患者家屬也要儘速接受腎臟超音波檢查。

何健明提醒,臨床統計,60歲以上的多囊腎患者半數需洗腎,另外,由於腎臟長水泡,荷爾蒙變化容易導致高血壓。有些患者可能因高血壓導致腦溢血,或出現腦血管瘤而死亡,民眾不能輕忽,有多囊腎家族病史的民眾或平常服用高血壓藥物的患者,務必定期抽血檢查腎功能變化。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疑菸害 青壯年接二連三心肌梗塞

 
▲吳保宗醫師表示,3名患者皆是心臟動脈血管阻塞,導致心肌梗塞。(記者歐素美攝)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

童綜合醫院最近一週內接獲三起30歲出頭的壯漢,疑因長期吸菸造成血管硬化,突然胸痛送醫急救,檢查後發現,心臟動脈血管阻塞,導致心肌梗塞,經施以心導管氣球擴張術置放支架後,才康復出院。 

心肌梗塞好發於50、60歲的患者身上,但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童綜合醫院接獲的患者皆為男性且僅30多歲,其中,33歲林男因兄長也曾罹患心肌梗塞,具有家族病史,日前半夜在家中突然胸痛,家人見狀趕緊送醫。

另一名33歲劉男工作時突不適送急診,一度心律不整,經電擊撿回一命。醫師檢查並發現其罹患糖尿病,因未控制血糖,以致血液中胰島素阻抗增加,血液黏稠,造成心臟血管內皮細胞發炎,引發心肌梗塞。

34歲陳男無家族病史及慢性病,也是上班時胸痛送醫,及時救回一命。

心臟內科主任吳保宗表示,三名患者唯一共通點就是有吸菸習慣,懷疑都是吸菸惹的禍。因香菸會加強血管中的膽固醇沉澱,尼古丁並會導致血管收縮硬化,出現狹心症或心肌梗塞。

吳保宗說,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家族病史者,若吸菸,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更高,呼籲民眾出現胸悶、冒冷汗等情形應提高警覺,趕快就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壓控制不佳 易引發腎病變

 

 
血壓控制不佳易使血管硬化,影響腎臟功能。資料照片

高血壓是最普遍的慢性病,且隨著飲食西化、缺乏運動,愈來愈多年輕族群也有血壓過高的問題。
羅東聖母醫院內科部暨腎臟科主任蕭志忠醫師表示,慢性病中以糖尿病、高血壓最容易有腎臟病變問題,主要是因為這兩種疾病都會使血管硬化,而腎臟是血管分布非常密集的器官,若是血糖、血壓控制不佳,就容易影響腎臟功能,而高血壓又較為特別,因為它與腎病變會互相影響,腎臟不好的人容易高血壓,高血壓患者也容易引發腎病變。



若小便出現泡沫且持續不散,可能有尿蛋白現象,代表腎臟功能有問題。資料照片

易使血管細胞受損

蕭志忠醫師表示,因為腎臟主要的功能是代謝,所以會有分布許多血管動脈,而高血壓和糖尿病容易使血管細胞受損、失去彈性,因此會傷害血管功能,屬於腎病變的高風險族群。
由於腎病變初期沒有症狀,建議這些高危險族群平時應規律追蹤,每隔3~6個月就定期驗血、驗尿,以了解腎臟功能是否正常,平時也要注意是否有腎病變的症狀,例如排尿少、下肢水腫、易疲倦、貧血等。
除了高血壓、糖尿病外,若經常吃止痛藥、或有腎臟病家族史,以及小便有許多泡沫的尿蛋白患者,都要小心預防腎病變,建議規律追蹤。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子突然中風 心房顫動導致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

別輕忽心悸!一名6旬男子以往僅有高血壓病史,但血壓控制良好。日前突然左半身無力住院,經醫師確診為梗塞性中風。

醫師表示,男子平常偶有心悸、心跳不規則,但並未理會;一般人認為,心房顫動沒有立即生命危險,傷害不大,但心房顫動是最容易導致中風的疾病之一,提醒有類似症狀的民眾可及早就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中行昨天指出,男子雖有高血壓病史,但一直規則服用藥物;經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為右大腦多處梗塞,確診為梗塞性中風,心電圖檢查發現心房顫動,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左心房有血塊,住院3週後才恢復部分生活功能而出院。

林中行指出,心房顫動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發生率隨年齡逐漸增高,65歲以上的人口5%以上,80歲以上人口可能達10%以上。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統計,心房顫動患者每3人之中有1人會中風,比一般人高出5倍風險,更比一般人多出2倍死亡風險,每6名腦中風患者中,就有1人與心房顫動有關。

林中行解釋,心房顫動會讓心跳忽快忽慢,使心房收縮功能不佳,心臟血流不順,產生較大血塊,當血塊從心臟衝出,容易導致梗塞性中風,嚴重者恐癱瘓、動作遲緩。

林中行建議,有心悸或感覺心跳不規則等疑似心房顫動的民眾,及早就醫,醫師會給予適當抗凝血藥治療,降低未來中風可能。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生不良性貧血 中醫輔助治療見效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林媽媽的兒子正值青春年華,日前打球突然昏倒,經進一步檢查,才知罹患了「再生不良性貧血」,到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治療,並定期服藥及輸血,但治療效果有限,血紅素一直升不上來。

愛子心切的林媽媽找到花蓮慈濟醫院中醫主治醫師林郁甯,經中醫輔助調理,愛子的血紅素回到接近正常,脫離需要定期輸血的痛苦,令林媽媽喜出望外。

林郁甯表示,再生不良性貧血主要是骨髓造不出紅血球,還有白血球及血小板數目不足的現象,病患除有貧血症狀外,更易有感染及出血問題。目前再生不良性貧血病患僅能接受輸血、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但輸血會有鐵沉積的問題非長久之計,加上有些病患對藥物治療效果反應不佳,最後病患恐仍需做骨髓移植。

林郁甯指出,因為慈濟有骨髓庫,所以有不少血癌病患會到慈濟就醫。

9年前有一次,院內血液腫瘤科醫師轉介一位治療效果一直不好的再生不良性貧血病患到中醫診治,由於脾胃是氣血之源、腎主骨生髓,他運用「健脾胃」、「補腎」及加一點「補血」的處方,包括刺五加、何首烏、黃耆及川芎等,未料病患的血紅素明顯上升,到後來病患恢復到可以不用輸血。

之後,林郁甯用這樣的方法,治療了不少再生不良性貧血的病患,效果都不錯,事實上,這樣的治療在中國也有相關的案例報告,未來不排除收集台灣治療經驗發表。

他很感恩西醫院願意轉介病患給中醫,中、西合璧可以給病患更大的幫助,尤其病患輸血要兩星期一次,一次健保給付5000元,但中醫藥費一天30元,一個月只要900元,對節省醫療資源亦很有幫助。不過,林郁甯建議病患,還是要定期回西醫追蹤檢查,以掌握病況。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腳麻又冰冷  當心胸主動脈剝離

〔中央社〕49歲陳姓患者體力不錯但有菸癮,日前下肢冰冷發麻、無力,泡熱水時又可緩解症狀,心臟外科醫師診斷發現是胸主動脈剝離。

  新光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林佳勳今天說,這名患者有氣喘、氣胸病史及長期抽菸習慣,2月某日突然背部有觸電感,右腳開始冰冷,麻到抽筋、無力及間歇性跛行,求診其他醫院都沒有發現異常。

  林佳勳說,直到患者就診神經科,主訴腳泡熱水可緩解症狀,醫師轉診心臟外科診察,發現患者右下肢動脈高位阻塞,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乙型胸腹主動脈剝離,合併嚴重腹主動脈血流壓迫與右下肢血流阻斷。

  院方安排患者接受微創胸主動脈人工血管支架置放手術,以修補胸主動脈內膜破裂處,術後復原良好。

  林佳勳指出,胸主動脈剝離症是心臟外科的主要緊急重症,往往造成病人相當高的死亡率與主要器官的併發症。

主動脈是身體最大血管,林佳勳說,有高血壓、菸癮、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者,血管內膜會產生動脈硬化,血管壁失去彈性、變脆弱,當承受高壓時可能會破裂,造成主動脈剝離症。

  他說,主動脈剝離患者中70%有高血壓病史,要避免主動脈剝離,就要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防範,杜絕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並且儘快戒菸、增加運動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罕見椎動脈內膜剝離》左後枕部頭痛 差點中風            

 
▲腦部動脈電腦斷層攝影,箭頭所指即椎動脈因動脈內膜剝離而出血,造成管腔狹窄。(圖由慈濟醫院台中分院提供)

記者謝鳳秋/台中報導

50歲的林姓婦人突發劇烈左後枕部頭痛,吃止痛藥、推拿、按摩均無效,就診發現竟是罹患罕見的「椎動脈內膜剝離」。神經內科醫師指出,此症可能導致腦中風,有疼痛症狀千萬別再去推拿,以免加重病情。

林姓家庭主婦在每次月經來潮之前會出現輕微偏頭痛症狀,她總是吃止痛藥。去年底趕著去替女兒修車,突然覺得左後枕部出現不曾有過的血管抽痛,連續3天痛到頭像要爆炸了,「快要失去知覺」,使用以往的止痛方法都沒用,才趕緊掛急診。

慈濟醫院台中分院神經內科醫師陳盈助問診發現,婦人的疼痛位置在左邊後腦勺跟脖子上端,且情緒激動會引發頭痛,電腦斷層看不出異常,但頭部轉動會更痛、靜止就好,因椎動脈位於脊椎骨旁,懷疑可能是椎動脈出問題。

磁振造影檢查發現,林婦的左側椎動脈有一個狹窄段落,和痛的地方對應,安排進一步做血管攝影,證實左側頸部椎動脈血管有一段明顯狹窄,確診為椎動脈血管內膜剝離。馬上給予預防中風藥品,觀察病情沒有惡化,不久後就康復出院。

國外統計數據顯示,腦動脈血管內膜剝離每年發生率約10萬分之1,預防之道便是避免不當頸部推拿,出現血管抽痛就要注意有可能是血管受傷了,應儘快就醫。

林婦因頭痛又去推拿,可能使內膜剝離得更嚴重,內膜剝離後產生的血塊一旦堵住血管內徑,會導致缺血性中風,血塊也可能爆破,形成蜘蛛膜下腔出血,嚴重時會致命。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肚子老是在跳動 小心有「炸彈」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

64歲的蘇男患有高血壓,日前腹瀉、腹痛及血便,到醫院檢查才知罹患「主動脈瘤」併發「缺血性腸炎」,因他本身有「腸造口(即人工肛門)」,為避免傷口感染,醫師採用「經皮血管縫合器」進行「主動脈瘤支架置放」手術,傷口小、止血快,4天即出院。

童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李志賢表示,蘇男患有高血壓,還是老菸槍,以致心血管不佳,曾罹患缺血性大腸炎,施作腸造口手術,若進行主動脈瘤支架置放手術,擔心傷口交互感染,而且患者的肺部功能不佳,手術時全身麻醉,時間太長,恐怕肺部出現併發症。

經考量後,決定在病人的兩側鼠蹊部置入導管與導線,在腹主動脈瘤內,撐開血管支架,將血流引導至血管支架內,可防止腹主動脈瘤持續擴大破裂。

李志賢指出,腹主動脈瘤支架置放手術傷口約5公分大小,採用「經皮血管縫合器」,只會留下約1公分傷口,傷口小、流血少,加上手術時間短,患者復原快,但太胖或血管鈣化患者並不適用。

李志賢表示,腹主動脈瘤堪稱是不定時炸彈,癥狀不明顯,患者常因腸胃不適檢查才發現。因動脈瘤破裂出血可能奪命,60歲以上、老菸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都是高危險群;若體型較瘦的民眾摸肚子時會出現「跳動」的感覺,也應儘速就醫檢查。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胸口悶痛3個月 竟是心臟長腫瘤            

 

文/張兼華

58歲的王太太(化名)並沒有心臟病史,胸口卻不時出現悶痛感,有時是幾秒的時間,甚至會痛上半天,剛開始她不以為意,但是這種情況持續了3個月,造成很大的困擾,她才下定決心就醫。

幸好及早發現 手術後復元良好

王太太接受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竟然發現她的左心房長了一顆直徑3公分的「黏液瘤」。幸好及早發現,手術切除後,復元情況良好。

臨床上,心臟腫瘤並不常見,如果發生卻沒有及時治療,嚴重可能導致昏厥、動脈栓塞、四肢缺血壞死、腦中風,甚至猝死。

「黏液瘤」是屬於心臟原發性腫瘤,75%位於左心房,腫瘤會附著在心房的中隔,從左心房長出來。由於這類腫瘤的結構較軟,容易碎裂,會隨著心臟收縮、舒張而甩動,可能造成腫瘤碎片隨著血液四處危害,如果跑到腦部就會造成中風,到腸子或四肢就會造成缺血,甚至壞死。

發生原因不明,成長速度緩慢,可達10到20年的時間,一般40歲到50歲的女性較容易發生,黏液瘤大小可從1公分到15公分不等。有的病人沒什麼症狀,但如果腫瘤長到太大會堵住二尖瓣的開口,輕則造成胸悶,重則會瞬間昏倒。

手術過程並不困難,復發機會也很小,但是在切除黏液瘤時要注意它的完整性,避免脫落的碎片遺留在身體裡,隨著血流到腦部引發腦中風。

通常患者在胸口開刀之後不敢用力,怕傷口疼痛,王太太在術後,接受復健師的動作指導,學習在起身、躺下時,避免拉扯到傷口,以及做運動、走路、伸展、深呼吸的訓練,促進肺部的擴張,復元情況良好。

胸悶不一定是都是心臟問題,但如果「是」的話卻有致命的危險,最怕的像是冠狀動脈阻塞,進而造成心肌梗塞。雖然心臟黏液瘤不是惡性腫瘤,但是可能造成腦中風或猝死等嚴重併發症,一旦發現後,要儘快處理,建議如果有胸悶的情況,應及早就醫檢查。

(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血管外科主任)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