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追追追〉社會重大事件 如何和孩子談
文/林烝增
前陣子北捷事件,清楚訊息的大人都很害怕,似懂非懂、訊息不了解的孩子們,心中的恐懼與擔憂更是加倍!如果能夠好好跟孩子或學生討論這樣震驚社會大眾的事情,可以增加孩子面對壓力,提升對自己、環境的安全感,降低心理恐懼與不安。
1.給正確、簡單的訊息:搭配孩子的年紀與發展階段,用他們的語言來說,告訴孩子事實,慎重選擇你的用詞。例如:「這是一件錯誤的行為,有人在捷運上殺害、傷害了其他人,警察會處罰犯法的人」,而不要用「屠殺」、「恐怖行動」等來稱呼事件,也不要加上自己過度詮釋,例如:「台灣完蛋了」,避免大人自己的災難性想像灌頂到孩子腦中。
2.不要禁止孩子發問或談論,但也不要讓新聞一直重複加乘:孩子有時候聽取了大人或同學片斷的訊息,加以聯想,幫助讓孩子把疑問說出來,總比他在心裡揣想、害怕來得好。孩子跟大人詢問,正是澄清他認知思考的機會。另一方面,適時關掉電視,不要讓孩子一直曝露在重複的新聞下,這更容易導致恐慌。
3.給孩子適度的保證與安全感:避免兒童簡化思考或做錯誤的結論,例如:只要坐捷運就會遇到歹徒等等,錯誤思考扭曲與連結,我們可以適時澄清小腦袋中不合邏輯的想法。告訴孩子,身邊有老師、家人,現實上是安全的,增加孩子對環境的評估,教導孩子評估身邊人的友善與敵意。
4.多聊一下、多問一句:如果孩子有特別的反應,例如「我也想試試看、我覺得他好強」,要多加追問孩子怎麼想的,適時給予正確的價值觀,避免孩子有錯誤的學習,誤為英雄式報導。
5.教導孩子適度放鬆、增加安全的作為:如果孩子性格偏向緊張、焦慮,不要斥責他,要順勢地引導他,大人多做些什麼會讓孩子覺得放心一點,例如:陪孩子有一段上學的路,半夜不敢獨睡,多些情緒安撫與陪伴。跟孩子討論,萬一遇到危險,他可以吹哨子、喊叫、跑到人多的地方、找大人幫忙、跟同學一起行動……等等。
如果孩子有創傷症候群壓力反應出現,例如失眠、害怕、夜尿、失常、無法獨處、緊張等,請帶他找信任的心理專業人員、輔導老師或長輩諮詢,協助孩子安頓身心、面對恐懼、恢復常軌!(作者為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