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情緒 -創意人生   王盈彬

 

  

就台灣目前的社會狀態加上整個世界社會的演變,情緒管理變成一門重要的事情,管理就是把時間、情緒做分段然後在有限的資源裡面做充分的運用。

  

情緒會影響任何一個人,它是一個標準的文明病。為什麼叫病?其實是很有趣的,精神科醫師有輔導老師的一面,好像變成了社會的輔導老師,只要是來看醫生的就是病人,這是一個廣義的定義。

 

我們認為憂鬱症是一種結果,表示你在生活上、家庭上、個性上情緒出了狀況需要處理。

  

幻想的世界裡面有很多情緒的因子在裡面,比如說藝術家為什麼有辦法去做這些事情,因為他們的創意、情緒控制、大腦的控制讓他們有空間去創造新的東西,如果一個人的情緒到了頂點已經累積滿了就再也進不來任何新的東西、就不可能有新的東西出現,意思就是其實要維持半滿的狀態,要隨時讓新的東西可以進來這樣才有創意空間。

 

情緒就是任何強烈被激發起的狀態,可是被激發起來的狀態就叫情緒,情緒會讓我們有一些行為的表現。

 

在心理治療領域裡面,我覺得我很生氣之後才開始生氣,我覺得我很生氣是一種認知,真的生氣起來後語調和行為都不一樣,有些人認為是先有了認知才會有情緒,有些人則呈相反意見,比較理性的人可能會先有認知而比較情緒化的人情緒可能就會先上來。

 

情緒是一種很正常的表現,情緒是一個滿快速變化的東西,當情緒一天變成一個禮拜的時候就叫做心情,但是如果從小就如此那就變成脾氣了,情緒是會演化會累積的東西,脾氣久了就會變成一種人格特質。

 

為什麼談情緒?因為我們希望可以從在最開始的時候去做處理就不會演變到後來變成沒有辦法處理的事件,我們如果可以認識自己的情緒的話,未來發展成疾病的機會就相對減少。

 

情緒在精神科的教科書裡被分成七、八種基本情緒;EQ就是情緒智商看起來很複雜但是其實是很簡單的是從自己到群體,

 

它包含了幾種成分:第一個是自我覺察的部分,這個部分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自我覺察的工作很重要,但要怎麼察覺呢?這個是要互動的,從別人的眼光來看自己,知道了之後就要去管理它然後適時地做一些互動,有了互動之後互相了解了就會產生同理心,當你知道這樣的狀況之後,你就會去經營它。

 

情緒管理是一輩子的問題,從少年、中年到老年會面對各個階段不同的問題,所以必須不斷地去學習新的方法。

  

這是一個行為治療的圖形,我把剛才所說的部分在這張圖上做一個小小的總結,我們有了刺激之後我們就會產生情緒。情緒失調時就會逃避因為不舒服,逃避之後會有問題行為的出現,但習慣之後就會發覺你每次都是用這樣的方式在處理,所以你有可能處理了一些東西卻又造成其他不好的東西,所以在這樣的路徑裡面該如何地去解決它,必須先知道自己有這樣的習慣然後在中間做一些處理,換個方式去解決情緒,現在有很多人說輕鬆一下、大笑三聲然後憂鬱症就會沒了。

 

怎麼去管理情緒,其實是要準備的,準備的方式是你必須去學習很多新的事物、表達方式、新的人際互動,我這邊所說的新的東西它並非是全新的,它其實是你本來就有在做只不過換另一種方式去做而已,就是新的東西加上舊的行為上面,去做新的嘗試得到不同的回饋之後就會知道哪一個方式是比較好的或比較適合的。

 

我們其實是讓舊的模式更加的強化或許調整來產生一個新的情緒經驗然後納入自己的管理庫裡面去做一個對照。

 

情緒管理的方法剛才提到了增加我們情緒的經驗然後必須要去勇於嘗試然後去認識自己的情緒,我們一定要增加一些經驗,沒有經驗的話談不上學習,在過去的教育裡面有很多的知識但是沒有經驗但現在反而可能有很多的經驗但是沒有知識,要學會英文一定要會一些基本的單字,所以一定要增加自己的經驗。

  

有了情緒之後一定會有一些反應,如果你注意到自己生理反應,或許你的身體會發熱、肌肉緊繃、頻尿之類的,去感覺這些你就會知道自己現在正在生氣然後管理這個情緒,這些在我的概念裡面它已經是結果了,但是在不知道的人裡會認為是原因。

 

故意唱反調,有些人生氣的時候就會去攻擊、難過的時候就退縮,但其實這些都是結果,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後來這些結果產生愧疚感,所以當你確認這樣的事情之後,你在生氣的時候你可以選擇相反的方式,生氣時就退縮就躲起來,用相反的方式去處理以免產生後續的補償行為的出現。

 

情緒這個東西其實沒有對與錯,它只是一個表現而已,所有的情緒它會有一個結果,真正要處理的不是那個結果而是要往前推,去推出為什麼會這樣子。

 

這張圖裡面的小孩子他扮演一個有雙重身份的角色,意思是說你應該在對的時候表示你的身份和你身份該有的情緒。

  

接下來要講壓力管理,在座據我的了解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人是藝術創作者藝術其他四分之三的人是學習藝術理論或應用藝術的,在這個領域裡我不得不去談的是說藝術這個東西它會有比較抽象的東西,藝術家或學藝術的人必須對周遭的一些事情、還有自身、身體的狀態都要有所體會,因為那是你創作的題材。

 

觀察在壓力調適裡也是滿重要的事情,弗洛伊德是精神研究領域裡經典的前輩,他有一些人格理論,這些東西可以讓大家有個基礎,也許有些聽過了,本我、自我、超我,人一生下來就是會有這三個東西,所謂的本我就是人的基本需求包括飢餓、性、攻擊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最原始的部分,它遵循一個叫做享樂原則的原則,所謂的享樂原則就是要去享樂避免後悔。

 

超我是一個社會文化道德的規範、是團體生活必須要有的規範,它有一個自我理想,必須要要求自己的行為符合自己的理想,因為那是從社會投射出來的期待,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它的原則是完美,我們看到很多人追求完美,但是如果完美原則沒有辦法去調和時有可能會變成病態的,比如說強迫症。這三種角色在各位的學習經驗裡面不斷地運作。

  

接下來是四個臨床個案,

 

1.一位高三的女生很要求完美,為了追求身材的完美,吃完東西就吐後來造成內分泌失調、月經異常和情緒暴躁等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和現在我們的價值觀問題有關;

 

2.一個高中男生因為學業不順所以他去尋求紓解壓力的方式但是他學的都是一些所謂的壞習慣,雖然動機是對的但是行為的本身是有問題的;

 

3.有一位黃姓高中女生,個性比較自卑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常覺得沒有安全感,我們的經驗裡其實在比較不美滿的家庭裡環境下長大的小孩會比較容易沒有安全感所以她常常用一些激進的方式來表達她的情緒;

 

4.最後一個例子是有關於男女交往的事情,各位在成長過程中的互動很多是從男女朋友來的,會有很多情緒的接觸,有一個人知道了你的隱私之後但又分手了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所以在分手之後很多人想要自殺,因為很痛苦、自己的隱私都被知道了。

 

這些壓力處理的方式顯然都是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會這樣的人的抗壓性要再被訓練。

  

本我、自我、超我當中,你唯一能掌握的就是自我,超我是沒有辦法掌握的,而本我出生就是這個樣子了所以也沒有辦法掌握。

 

雖然自我並不大但這個自我必須要強壯起來去處理本我和超我產生的問題。

 

現在普遍的心智年齡是往後延的,以前十八歲叫成年,現在我們覺得可能到二十二歲甚至大學畢業才較成熟一點,這是因為社會的關係,在過去很多發展學的學者認為十二歲到十八歲的階段是發展自我認同的階段,角色的部分和親密關係的發展,這兩個東西會影響各位在未來在社會的發展的角色地位,我如果不知道我現在要幹嘛這樣的話就會變得很混亂,這是社會學家講的東西,各位必須要認同因為這個東西有它的歷史脈絡,雖然它有它的歷史脈絡但是我們回到對於自己身上要去強調的是自我的重要性、自我的表達能力。

 

當自己的認知很清楚的時候就不用擔心其他的事情,各位在求學期間要爭取的除了成長的經驗之外其實是要培養這些東西的,我未來要幹嘛、我十年之後要幹嘛、我二十年後要幹嘛、我現在可以幹嘛。

  

接下來要講的是認知特徵,在求學階段國高中時有很多同學都會想要離開家這是很自然的,父母的角色開始轉換,父母不再是天、不再是唯一;

 

抽象思考和概念化的成熟,每個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這是不能去逃避的必須去面對;

 

不斷的累積經驗,因為如果沒有經驗就不可能再去創新,從經驗去累積創新的能力是比較簡單的;

 

堅持追求完美的特質階段,這個階段的人都比較富有正義感、比較勇於挑戰權威,喜歡追求完美、獨立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但也容易產生一些自責感,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有很多的空間,因為經驗不夠能做的處理也就有限,這些都是認知特徵。

 

在情緒特徵裡面,常常會在短時間內有很大的起伏;在宣洩自己情緒的方面會超乎自己的想像,如果自己不了解自己沒有人會去了解你,所以自己必須了解自我價值和熟悉社會期待然後做整合,然後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另外就是怎麼去表達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各位在這個階段必須去學習的。

  

接下來談的是比較醫學的東西,壓力症候群。現代人的壓力都很大,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好像都不夠用所以我們的生理時鐘要做調整以應付這種情形,腦神經衰弱、自律神經失調、骨骼肌肉緊繃、抵抗力變弱等等,剛出現這些情形的時候應該做的是減輕壓力而不是只去解決生理上的不適,在減輕壓力的過程裡要學著去面對壓力才能有所突破。

 

壓力來時會有不同的反應,心理反應、生理反應、情緒反應、行為反應。

 

生理的指標我們常看到的有壓力性的頭痛、皮膚變得乾燥、出現過敏反應、腸燥症、心跳急促等等,當然不是這些情形就是壓力,有的可能是疾病,不過基本上要去檢查過;情緒指標有容易生氣、沒有耐心、容易消沉;

 

心理指標有記憶力變差、常往負面的方法思考、較猶豫不決;行為指標有飲食習慣改變、失眠、抽菸、喝酒、注意力不集中。

 

壓力調適的原則有改變外在、調整內在、窮則變變則通、以不變應萬變。減壓技巧,如果你可以固定自己的作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如果作息固定那麼生活就會固定在某一個狀態,意思是說當你固定某些東西的時候會讓自己的接受度變高。 

  

文/王盈彬身心精神專科診所 / 院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