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糖尿病 (1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血糖難控制 2╱3糖尿病患過高

 

 
經常吃炸雞等高熱量食物,容易肥胖而罹患糖尿病。資料照片

衛生署統計,全台糖尿病人口約140萬,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王朝弘表示,約2/3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佳,而血糖控制是參考醣化血色素數值,小於7%代表控制良好,符標準患者僅3成。



許多糖尿病患者確診時間過晚,因此血糖控制不佳。資料照片

飲食西化 風險高

王朝弘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是胰臟功能太差,主因為許多患者確診時間太晚,自己一直沒有警覺,尤其現在飲食習慣西化,許多年輕人有肥胖問題,是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但一直到中老年時才知道自己原來已有糖尿病,提醒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有肥胖問題的人,可透過抽血檢驗血糖值是否正常。


抗拒注射 胰島素

除了確診過晚,許多糖尿病患過於抗拒注射胰島素也是原因之一,由於多數人對於胰島素有誤解,認為注射胰島素會導致洗腎、或減少壽命,因此就算服用口服降血糖藥效果不佳,也以不斷加藥、換藥來解決,造成血糖控制不佳,事實上若及時注射胰島素,血糖反而能控制更好,也能夠減少併發症發生。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頭昏血糖低「賈伯斯病」作怪

神經內分泌腫瘤受重視 門診多2成

 
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有助發現長在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胡瑞麒攝

【沈能元╱台北報導】美國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去年十月死於神經內分泌腫瘤,讓這個疾病受到國人重視,據台大醫師門診觀察,近一年來收治進行神經內分泌腫瘤檢查個案,明顯增加二成。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長在胰臟、胃、腸等器官,民眾若出現不明低血糖、腹痛等,應盡速就醫。


 

每年的十一月十日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日」,癌症希望基金會昨舉辦衛教記者會,與會的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鄭祖耀表示,國內每年新增一千多例神經內分泌腫瘤病例,但在賈伯斯發病死亡前,許多國人對此疾病都很陌生。

可能長在腸胃胰臟

鄭祖耀指人體胸腔、腹腔等器官,廣泛存在著神經內分泌細胞,這些細胞若分化異常形成腫瘤,會使內分泌荷爾蒙也跟著出現異常,造成患者多種不適,如賈伯斯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位於胰臟,他可能出現低血糖、常昏倒等症狀,但其他如神經內分泌腫瘤長在胃、腸器官者,則可能有腹痛等不適。
鄭祖耀並指去年賈伯斯身亡後,讓神經內分泌腫瘤也受到國人重視,從他院轉診至其門診進行相關檢查的個案明顯增加兩成。

照大腸鏡有助揪出

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明晃說,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再搭配藥物治療。
若患者在腫瘤未轉移前切除腫瘤,多可存活逾十年,但若腫瘤已轉移至其他器官才確診,即使經治療,患者五年存活率也僅有五成五。
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陳先生說,他因常頭昏、低血糖就醫,才知自己與賈伯斯得同一種病,現已完成手術,並定期回診。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與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均呼籲年逾五十歲民眾,應每年進行大腸鏡、腹部超音波等檢查,有助及早發現神經內分泌腫瘤。

神經內分泌腫瘤小檔案

◎致病原因:不明,疑與基因突變有關,是種惡性腫瘤
◎國內現況:每年約增1千多名病例
◎好發部位:胰臟、大腸、小腸、肺臟等器官
◎治療:以手術切除,並合併藥物治療
◎症狀:依腫瘤位置有不同症狀,發生在胰臟可能低血糖、常昏倒等,發生在胃、腸則可能腹痛、腹脹等
◎注意事項:
.有不明原因腹痛、腹脹、低血糖等症狀,應盡速就醫
.50歲以上應每年健檢1次,並加入大腸鏡、腹部超音波等
資料來源:鄭祖耀醫師、陳明晃醫師、王志堂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控制糖尿病 糖化血色素不過7

 
▲病友家屬吳宗明設計「胰島素注射卡」,幫助病友每天換位置注射胰島素,避免重複施打同一部位,造成脂肪硬化而吸收不良。(記者邱宜君攝)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於今年11月舉行「你7了沒」宣導比賽,徵求可以破除民眾對糖尿病迷思的創意作品,並在昨天舉行頒獎。

胰島素注射卡 輕鬆避開重複部位

病友家屬吳宗明以「我的一畝田」拿下動畫組第一名,他以溫馨故事加上生動細膩的畫風傳達「種素(胰島素)就像種樹一樣」的概念,他甚至特地設計一款「胰島素注射卡」,可避免胰島素注射在同一部位而造成不適。

幫哥哥破迷思 他巧思設計注射卡

動畫獎第一名得主吳宗明說,自己的哥哥就是罹患糖尿病十幾年的糖尿病友,曾經非常排斥注射。為了幫助自己的哥哥破除迷思,吳宗明連續三年參加比賽,設計各種宣導方式,哥哥終於在兩年前願意注射胰島素。因為哥哥一開始都固定打大腿同一部位,導致皮下脂肪硬化而不舒服,他今年特地設計一款「胰島素注射卡」,讓病友輕鬆避開重複的胰島素注射部位。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表示,根據調查,半數病友都非常擔心病情控制不良,卻不知道糖尿病無法單用藥物妥善控制,所以有65%病人已經服藥,糖化血色素還是無法小於7,都是因為忽略了飲食、運動,以及施打胰島素的重要性。

游能俊說,以肚臍為中心一個拳頭外的腹部區域,是施打胰島素吸收最快的,如果要控制飯後血糖,可在飯前施打。另外大腿前側、外側、手臂外側、臀部,只要皮下脂肪捏得起來,都是可以施打的,但要注意不可重複施打同一部位,以免脂肪硬化,造成胰島素無法吸收。

此外,注射時最好避開肚臍附近和大腿內側這些部位。因為靠近內臟、神經密佈,可能造成不適。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戴東原表示,糖化血色素的數值就是葡萄糖與血紅素結合的比率,正常人在4%到6%之間,超過6.5就是得了糖尿病,而且數值越高,中風、失明、洗腎、下腿截肢的危險性越高,建議病友至少要維持在7以下。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患染壞死性筋膜炎 高壓氧免截肢

 
▲高壓氧治療可以增加微血管的形成,促進纖維母細胞增生及膠原蛋白生成,加速傷口的癒合。(記者謝鳳秋攝)

記者謝鳳秋/台中報導

37歲陳姓糖尿病患因足底外傷紅腫、發燒就醫,被診斷為糖尿病足合併壞死性筋膜炎,因感染情形嚴重,進行多次清創手術、筋膜切開術及分層植皮手術,且搭配感染科投予抗生素、高壓氧治療,經過136天(4個多月)後出院。

陳先生到豐原醫院就診時,足底傷口紅腫且有輕微發燒現象,醫師初步研判是細菌感染,經64切電腦斷層顯示,傷口感染逐漸向上蔓延至小腿,由於細菌會「吃」傷口的脂肪,容易再滋生細菌,若持續感染擴散,最後需要截肢。

為了避免截肢,醫師多次進行傷口清創手術,所幸在筋膜切開術、分層植皮手術及合併高壓氧治療後,傷口復原情形良好。

骨科主任李永恆指出,高壓氧治療原理是將患者置於高壓氧艙內給予間歇性100%純氧,治療時間約120分鐘,在高濃度氧分壓的情況下,組織內的氧分壓會增加達到平常10至15倍,急性感染期可提高白血球的殺菌力,且對部分的厭氧菌會產生直接的殺菌效果,在疾病的恢復期,高壓氧治療可以增加微血管的形成,促進纖維母細胞增生及膠原蛋白生成,加速傷口的癒合。

壞死性筋膜炎是一種嚴重的細菌感染,李永恆說,細菌常會侵犯表皮及皮下組織、肌肉及肌膜,造成組織壞疽、壞死,最後侵犯表皮神經,致死率約31%,截肢率亦有50%。

統計顯示,合併高壓氧治療後在感染期即可以控制感染,能有效降低致死率及截肢率,在國內也是健保給付的適應症之一。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友故事

 
圖/陳佳蕙
圖/陳佳蕙

每年11月14日是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為了讓大家了解糖尿病人的生活與努力,「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於日前舉辦了徵文比賽,今日特選兩篇與家人照顧相關得獎作品刊登,傳達對糖尿病家人的支持與鼓勵,讓其了解,他們並不孤單……

〈父親的毅力〉一場拔河賽 家人齊力

文/雲珊

某一天,一如往常地和父親來個午後小小約會,不經意在他的辦公桌看到除了血壓計外,還有個不知所以的儀器,旁邊小本子裡一行一行很規則地記錄著數字,看著我疑惑的眼神,父親輕描淡寫地說:「喔!我現在都有固定量血糖。」我故做鎮定地笑笑說:「一定都正常啦!」其實心裡很愧疚,什麼時候父親的血糖也開始需要固定測量,只顧埋首於自己工作小小範圍的我,居然完全不知道。

原來,在某次固定檢查時,醫生提醒父親血糖值過高,已達臨界點,我的祖母有糖尿病史,父親立刻有所警覺,二話不說地逐步調整自己飲食習慣,原有的一週兩次爬山運動習慣,則增加了每晚飯後的走路一小時,視身體狀況,步伐稍快或放慢。之後,父親三不五時會開心地告訴我,這星期都很穩定,但偶爾也會像孩子般小小聲地說「這兩天有點偏高,不要告訴妳姊姊,我會補回來的。」我只得叮嚀他一定要多小心唷!

一向有著滿腔研究創新熱火精神的父親,開始更加留意各種食物的熱量,並予以組合搭配,像麵包從早餐名單消失了,取代的是內容豐富、變化多端的麥片糊,低熱量又有飽足感,重點是口感又好,一點都不像被限制飲食。父親不是美食主義者,但喜歡尋覓新奇食物,買回來大家分享,尤其最愛的是糕餅甜點類,自此這些都成為孫子們的權利,幾十年的習慣說改就改,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至於我和父親的下午約會,父親改喝黑咖啡,原就喝黑咖啡的我,更認真地找咖啡豆,若誰發現了香醇有特色的掛耳式咖啡便利包,就多買個幾包,來個品嘗試喝會;搭配的點心從各式餅乾改成堅果類,不愛吃的我也笑笑地接過來吃下;在簡單的食物中,重新找到最原始最單純的美味,讀著他剪下來糖尿病相關醫療的剪報,我知道,父親真的很努力地做著預防的每個功課。

兩年多來,父親保持著運動的習慣,即使下雨或寒冬不便外出,也會想法子在家裡走上好幾回走足量;對飲食也很小心,十分有節制,對一位近80歲的長者,不能不佩服他驚人的意志力。在我們面前他從不說什麼也不要求什麼,但誰都明白,他不想讓我們擔心。

身為子女,我們很有默契,不動聲色地把不該出現的食物帶走,或是耍賴當女兒賊,直接了當說這個我想吃,就讓那該消失的食物跟著我們回家去。實在無法陪同運動,但分享他爬山的樂趣,或散步的小發現,以發亮的眼神表示我們對他的毅力與決心有多麼的讚佩,做父親無形的加油打氣部隊。就這樣,父親瘦了下來,血糖值也很穩定,糖尿病無法越雷池一步。

就像拔河一般,繩子那頭,是糖尿病在招手;繩子這端,是我們和父親一起努力不放手;這將是長時間的兩邊角力,我們深信凝結了家人們愛的力量,將使糖尿病自動卻步,放棄邀父親共舞!

〈媽媽的堅強〉眼淚飛飛 笑容回來

文/小敏

我相信,淚水是可以計算的,就像日劇「一公升的眼淚」一般,如此沉重!我的淚水在那幾天,如同無法遏止的暴雨來襲,擊碎了我的小小幸福。

醫生告知了媗媗的情況,就算心中早已做好準備,還是抱著她痛哭,淚水從那天開始,成了最不受歡迎的客人,就算打定主意要成為堅強的媽咪,媗媗的支柱,我還是忍不住咒罵上天,責怪自己,只求能夠扭轉一切,祈求奇蹟來臨!可惜的是,除了眼淚滴答滴答落下,沒有人了解我心中的痛……

看著以前的照片出神,我做了好多好多的美夢,夢中的媗是那麼無憂無慮,老天爺啊!我究竟是做錯了什麼?數不盡的夜晚眼淚陪伴,多少次的心疼與悲傷,我覺得我快活不下去了,好難受……像被掐住一樣無法呼吸……

媗媗抱著我說:「媽媽惜惜,眼淚飛飛!」看著還那麼小的她,很努力地適應著連大人都無法承受的難關考驗,以笑容化解了別人的痛楚與悲傷,身為媽媽的我,還要自怨自艾的沉溺下去嗎?我相信──眼淚飛飛,笑容一定會回來的!

我必須停止悲傷,必須成為媗媗的支柱!我開始學習如何抽藥、打針,我一次一次的練習,手中的橘子成為可憐的小針包,死纏著護士請求指導,學會了打針的訣竅,胰島素是媗媗的救命好朋友,我必須用最不痛苦的方式,將胰島素送入媗媗體內;手中的針筒化成了小蜜蜂,測血糖的採血針則是小小螞蟻,每天到了打針與測血糖時間,媗媗不再掉眼淚,因為爸爸媽媽的蜜蜂叮人不會痛;小小螞蟻很頑皮,喜歡在媗媗的手指上咬一口,可是每一口都代表媗媗太可愛了……

我開始研究飲食與營養,變得喜歡下廚,每一頓飯滿滿的都是媽媽對媗媗、爸爸與堯堯的愛。喜歡多吃蔬菜水果,不健康的東西盡量別碰,哼著歌開始扭腰擺臀運動去,曬曬太陽,讓陽光進駐……原來,以前的我們都太過任性,很多傷害自己健康的習慣慢慢侵蝕著我們,謝謝媗媗給了我一個審視自己的機會,我發誓要長命百歲看著我的寶貝長大、幸福,這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使命。

抗拒到接受,絕望到找尋希望,我知道這一條路很漫長!衛教師與醫生也曾告訴我,不同階段有不同考驗,不管是上學、青春期,甚至長大結婚生子,我的寶貝將會比別人多一分的辛苦,但是我願意陪伴她,鼓勵她,「寶貝惜惜,眼淚飛飛,媽媽會保護你!」

小小的心靈似懂非懂,但是我知道,我的心已揮別陰霾,開始像海棉一樣吸取新知,只要任何對媗有益的訊息,我都願意學習,我知道未來是很有希望的!IDDM是老天爺給我們的考驗,對我們的警示,讓我們緊緊相連的繩索,也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我相信,眼淚是可以計算的,那是我愛媗媗的符號,眼淚飛飛──我知道,偶爾仍有心痛疲憊的片刻,但我仍有很多很多的關愛與支持力量,我會揮別悲傷,一步一步走下去,我祈望美好的未來是媗媗的禮物,我的愛是她的羽翼,再也沒有悲傷,只有滿滿的希望,滿滿的愛……

眼淚飛飛……飛呀飛……媽媽惜惜喔!(第三名)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吃藥沒進食 糖尿病嬤頭暈送醫

 
▲高血壓、高血糖患者每天應經常量血壓、血糖;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非本文當事人。(記者蔡淑媛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76歲的吳阿嬤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雖然按時服藥控制,卻經常手麻、手抖和頭暈,只要吃一顆糖果就能緩解。日前她一早醒來,卻覺得症狀加劇,雙手嚴重抖個不停,掛急診,吃糖也無效,原來阿嬤擔心血糖太高,服用飯前降血糖藥,卻不吃早餐,或是午、晚餐吃很少,反而造成低血糖,嚴重會休克死亡。

台中醫院急診室醫師韓晶指出,吳阿嬤就醫時,血糖只有58mg/dl(正常為90 mg/dl以上),血壓則高達172/112mmHg。

進一步詢問發現,原來吳阿嬤常常早上服用飯前降血糖藥,卻沒進食就外出運動,午、晚餐前服藥,卻擔心血糖太高,往往只吃燙青菜或只吃一點點飯,造成血糖不足,出現頭暈、手抖情形,再吃糖緩解。

吃太少造成低血糖

吳阿嬤經注射葡萄液,提高血糖值之後,順利緩解低血糖症狀。

韓晶說,急診室常見老人家的血糖控制不佳就診,其中以低血壓最多。許多老人家誤認吃多了血糖就會升高,加上食量小,或牙齒咀嚼功能不好,常偏食或吃得少,甚至飯前服用降血糖藥卻未進食,造成低血糖。他提醒,患者應在服藥後半小時內進食,只要均衡飲食就能穩定控制血糖。

韓晶說,雖然吃一顆糖果可以緊急調節血糖,但是頭暈、胸悶或手抖不一定是血糖低造成,高血壓也有相同症狀,尤其天冷是血管病變的好發季節,他提醒患者應養成每天經常量血壓、測血糖的習慣,才能有效監控血壓、血糖。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年輕化 肥胖成主因

20多歲患者增加

 
頭好暈,血糖出問題了嗎?(設計對白)

據衛生署統計,全台糖尿病人口約140萬,98%屬第2型糖尿病,新陳代謝科主任洪乙仁醫師表示,糖尿病患年齡多為50至60歲以上,但現在愈來愈多20多歲年輕人也患糖尿病,主要是肥胖所致,且警覺心不足,部分患者是頭暈嚴重才就醫,檢查後發現血糖值已飆升至700mg/dl,恐衍生血管病變併發症,應控制體重。報導╱張雅淳 攝影╱施偉平


 

洪乙仁醫師表示,受飲食西化影響,肥胖人口變多,使第2型糖尿病患年齡層下降,20多歲的糖尿病患增多,門診中曾有患者頭暈就診,檢查發現血糖值700mg/dl,比飯後血糖值的標準200mg/dl高許多,原來這位患者愛喝含糖飲料,已有喝多尿多的糖尿病症狀,因此特別易口渴,又喝更多飲料,才使血糖飆升。現在治糖尿病,可先注射胰島素,盡早控制血糖以減少胰臟負擔,更有助於病情。


【先了解】飲食西化造成

肥胖是導致糖尿病患者年輕化的主因,推測是受飲食西化影響,提醒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 若大於24就代表過重,應要小心。



有症狀已太遲

許多人出現喝多、尿多等糖尿病症狀時才警覺,此時空腹血糖值往往超過180mg/dl,錯過可調整飲食避免罹病時機;若有症狀仍不就醫,可能會血管病變。



【這樣做】建議定期檢查

如屬糖尿病危險族群,如肥胖、家族史等,建議45歲前每3年檢查1次,若發現血糖過高,則要改為每年檢查1次;45歲後則要每年檢查1次。



可注射胰島素

患者最擔心胰島素治療的低血糖副作用,可注射混合型劑量的胰島素拋棄式注射筆,便利性高、可調劑量,幾乎無低血糖風險,早晚1次,有健保給付。



新陳代謝科主任  洪乙仁醫師

【醫師說】

糖尿病的控制與飲食息息相關,建議患者諮詢營養師,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與內容。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惹的禍! 年輕女子罹牙周病

 
▲口腔保健,除刷牙外,用牙線剔掉牙縫的髒東西,也很重要。(記者張聰秋攝)

記者張聰秋/彰化報導

彰化縣一名23歲女子,平常很注意口腔衛生,勤於刷牙,但是牙齦卻一直反覆發炎,就醫檢查後發現原來是牙周病。進一步追查原因竟是血糖升高所致,患者在控制血糖後,才解決牙周病的困擾。

所幸及早就醫避開掉牙後遺症

彰濱秀傳醫院牙周病專科主治醫師朱耕廷指出,該名女病患本身有家族性糖尿病遺傳史,但她認為自己年紀輕,應該不會有糖尿病的問題,因此忽略了血糖控制。所幸及早就醫,不僅在牙周病初期即發現,避開掉牙後遺症,也防止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朱耕廷表示,牙周病是因口中的細菌形成牙菌斑,進而侵蝕牙齦造成。嚴重時會出現牙齒鬆動,甚至牙齒脫落的後遺症;糖尿病患因為血糖升高,使得全身末梢或微細血管壁的基底層變厚,連帶牙齦基底層跟著變厚,進而造成血管壁內、外物質的代謝異常,使得有害牙周組織的毒物排不出去,細菌孳生,以致出現牙周病。

絕大多數糖尿病患害怕腳部傷口難癒合,但如果口腔有牙齦紅腫、疼痛,刷牙時莫名其妙流血,就要提高警覺,有可能是血糖升高,應及早到家醫科或內科、新陳代謝科等相關科系接受糖化血色素檢查,看血糖值是否異常。

需控制好血糖再治療牙齒

糖尿病患身體抵抗力較弱,易併發感染,牙周病為其中併發症之一,血糖控制不好,可能造成牙周病,甚至加速牙周病惡化。治療之道一定要先控制好血糖,再來處理牙齒的問題。

他建議民眾,半年定期檢查牙齦及牙齒,平常做好口腔清潔,牙齒和牙齦都徹底清潔,並養成使用牙線清潔牙縫的習慣,以防細菌形成牙菌斑,威脅牙齦健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每天2杯奶茶 25歲女糖尿病併發眼中風

 
▲解佳霖醫師指出,糖尿病患除了要好好控制血糖、血壓,最好定期到眼科門診追蹤視網膜變化。(記者林相美攝)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

一名25歲OL半年前左眼紅腫,她以為是長針眼引發的不適症狀,但視力在兩個月內明顯減退,眼前模糊不清,最後因眼睛出血緊急求診。

醫師檢查,女子是糖尿病引發視網膜靜脈血管出血,即為「眼中風」,並研判女子罹患糖尿病而不自知,學生時代開始就天天喝兩杯含糖奶茶,輕忽控制血糖。

收治女子的中山醫院眼科醫師解佳霖表示,女子就診時,左眼視力剩0.05,只看得到人影,右眼視力正常,但視網膜已有輕微出血,由於女子體型圓滾稍胖,研判有糖尿病,測量空腹血糖飆高到400mg/dL,超過正常值約100mg/dL,經新陳代謝科確診患有糖尿病合併高血脂,眼睛出血是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出血,經藥物注射至眼球內止血、消腫,女子的左眼視力回復到0.2,但未來仍得多仰賴右眼看東西。

解佳霖說,以往糖尿病造成視網膜病變的患者多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她最近半年就收治了兩名年輕患者,她也發現,年輕患者多不相信自己年紀輕輕會罹患糖尿病,因而掉以輕心,以上述女子為例,本身有糖尿病卻不自知,也沒有控制血糖,天天喝兩杯含糖奶茶長達5至10年,引發視網膜病變。

解佳霖解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視網膜的靜脈血管會變薄、無彈性,造成血流停滯及阻塞,影響視力、看東西變得模糊,最後血液迴流,造成視網膜靜脈血管出血。

她提醒,年關將至,難免大吃大喝,糖尿病患者除了好好控制血糖、血壓,最好定期到眼科追蹤視網膜變化,若視力模糊不清應及早就醫,切勿自行購買眼藥水,否則若使用到含有類固醇藥物,恐怕會加重病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管胖瘦 糖尿病患都要補充營養

 

文/游能俊

34歲的吳小姐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已8個月,除了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也接受醫師建議使用血糖機測量血糖。兩週後發現,即使她已經將每餐的飯量減少至半碗,或只有吃水果,但是餐後的血糖還是高出很多,因為她經常外食,食物以澱粉及高油脂為主,餐後血糖更不易控制。

因此建議吳小姐,早餐吃糖尿病營養配方飲品,搭配「低升糖指數」的燕麥片或水果;午餐自己帶便當,使用五穀米或糙米等低升糖穀類,也可以使用糖尿病營養配方飲品搭配便利商店的沙拉餐盒做為代餐,除了能降低當餐的GI值(GI值=升糖指數,即食物上升血糖的能力),也較能做到熱量控制。

3個月後,吳小姐不僅糖化血色素從8.6%下降至6.5%,BMI(身體質量指數)也從26.9降至24.9。

糖尿病患血糖未能穩定控制「達標」(達到標準)的原因,除了未遵循用藥、未建立量測血糖習慣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未能調整飲食及正確營養攝取,是影響血糖起伏的最重要關鍵。

病患常誤認為,只有體重過瘦或是BMI過輕才需補充營養;而BMI較高或肥胖的病人,又會自認營養充足,或是一味減肥瘦身,限制營養攝取,因而容易造成維生素或其他營養素欠缺,甚至讓血糖失控。

正確的營養攝取,是改善血糖控制與維持整體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年國際最新觀念推廣「個人化糖尿病管理準則(PATh)」,建議病患遵循以下6大步驟,檢視自我病情,規劃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

●檢視個人飲食習慣。

●評估個人健康風險(BMI、血糖值、家族史)。

●生活型態調整(透過營養諮詢與專用配方規劃飲食,並搭配適量的運動)。

●「共病」(合併有高血壓、高血脂、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病)的飲食調整。

●定期追蹤評估。

●維持或調整生活管理計畫。

以營養品而言,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糖尿病患都應積極執行飲食計畫並搭配藥物及運動,包括運用符合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建議的糖尿病專用營養品,可用來取代一部分的精緻白米、麵包等高升糖指數食物,來幫助改善糖化血色素(HbA1c)、體重、血壓、血脂、膽固醇。

BMI過輕、正常或過高,都適合運用營養品來協助血糖控制;過重者可以使用營養品取代飲食中的部份熱量,幫助達到減重目標,並避免因為限制熱量而造成營養素不均或維生素缺乏。

但是也提醒病患需經過醫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評估個別狀況後正確使用,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作者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年輕患者 減重可改善

 

 
飲食西化容易有肥胖問題,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資料照片

現代人壓力大,平時又缺少運動,再加上飲食西化愛吃漢堡、炸雞等高熱量食物,因此肥胖問題越來越嚴重,三總新陳代謝科主任洪乙仁醫師表示,過去糖尿病患多是中老年人,但近來卻發現有年輕化趨勢,門診中出現許多20多歲的患者,大多是因為肥胖所致,這類患者若能趕緊減重,就能及早控制血糖免除糖尿病的陰影。



若屬糖尿病危險族群,就算年輕也要每3年檢查一次血糖。資料照片

減重可恢復健康

洪乙仁醫師表示,一般來說糖尿病是個不可逆的疾病,也就是一旦罹患,就要一輩子與之共處,但如果年紀尚輕、且是肥胖引發糖尿病者,如果能在糖尿病前期或初期時確診,也就是空腹血糖值介於100mg/dl至標準值130mg/dl,或略高於130md/dl時就積極減重,同時調整飲食與培養運動習慣,血糖值就有可能逆轉為標準,恢復健康。
為能夠提早確診糖尿病,洪乙仁醫師建議肥胖、家族史、代謝症候群等危險族群,就算年輕也要每3年就醫檢查一次血糖,若有異常每年檢查一次,而45歲後則要每年檢查一次,才能及早確診加以因應。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患減重 應調藥量

每月最多減2公斤 助控制血糖

 
變胖後,血糖更不穩了!(設計對白)

體重過重易引起血糖失控,減重方法太激烈,也可能引起低血糖等併發症,馬偕醫院糖尿病護理衛教師張美珍提醒,糖尿病患每月最多減2公斤,減重前應和醫師討論、調整血糖藥量。
報導╱王璐華 攝影╱王文廷


 

張美珍衛教師表示,肥胖會降低身體對胰島素的利用,使血糖容易升高或不穩,據研究統計指出,以緩和的減重方式在3個月內減去5公斤,糖化血色素值平均可以減少2%,代表長期血糖狀況獲得改善,建議肥胖又合併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應考慮減重。


【先了解】 降低疾病風險

40歲以下及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若同時合併BMI值(Body 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4的體重過重者可考慮減重,可降低如神經病變等併發症風險。



【這樣做】★同時調整藥量

運動和飲食都會影響血糖值,因此想減重的糖尿病患應與醫師討論減重計劃,配合飲食及運動量依醫囑調整藥物,避免血糖降太低,不但傷身也會降低患者的減重意願,也提醒勿自行增減藥量。



★維持1日3餐

過度的限制飲食,不但使血糖失控也可能復胖,尤其禁吃澱粉讓糖尿病患比常人更易引起酮酸中毒,或增加腎臟負擔。建議維持1日3餐,慢慢減少食量,如原本吃2碗飯改成1碗半,也可透過諮詢營養師來調整飲食。



★每月減2公斤

減重速度不宜太快,每月最多減2公斤,激烈減重易影響血糖波動,如果血糖降幅太大,即便檢測血糖數仍正常、甚至偏高,也可能出現類似低血糖的症狀,如輕微頭暈、手抖,可喝些溫開水,讓身體慢慢調適。



台北馬偕醫院糖尿病護理衛教師 張美珍

【專家說】 瘦身告知病史

糖尿病患通常身體抵抗力較差、皮膚也較脆弱,不建議採取激烈或有侵入性減重方法,若想以埋線、針灸等具侵入性的瘦身方式皆需諮詢專業醫師並告知病史。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友 年節飲食要節制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健康的飲食習慣是平時累積出來的,即使是年節期間飲食也不宜放縱;台南衛生局提醒糖尿病病友,過年期間一樣得監測血糖,多運動、控制飲食,至於烏魚子等高膽固醇食物和酒類都要酌量。

過年期間仍須監測血糖

衛生局指出,過年菜色豐盛,糖尿病友務必節制口腹之欲,以免血糖飆升影響健康。

蛋黃、內臟、烏魚子、小魚干等膽固醇含量高,尤其宜斟酌食用。提味方面,不妨多用紅棗、枸杞、當歸、川芎等中藥材,以減少鹽、糖等調味料,最好多食用新鮮食材,取代醃製的臘肉、香腸等鹽分食物,烹調方面以蒸魚、烤年糕、炒蝦球等菜色,取代炸魚、炸年糕、炸蝦球,以降低油脂與熱量。

圍爐火鍋的湯頭,則不妨選用清湯或以洋蔥、紅棗、枸杞等增加菜餚的鮮味,取代雞湯、肉湯的湯頭,吃火鍋時要多吃蔬菜,可多放些大白菜、高麗菜、花菜、長年菜、茼萵菜。

過年難免喝酒,衛生局人員建議,糖尿病患若是血糖控制不佳者,不宜喝酒,若血糖值在理想範圍內可適量飲用,每日最多不超過兩份酒精當量。

所謂一份酒精當量,約等於高粱酒或五加皮酒30  cc,或相當於威士忌或白蘭地40cc,抑或約等於甜紅葡萄酒或陳年紹興酒90cc,或是台灣啤酒3/4罐(260cc),飲者須注意不要過量;且還要注意不要空腹飲酒,以免造成低血糖。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監測血糖 勿依經驗判斷誤病情

 
▲圖3:等待消毒的酒精揮發完全、乾燥後,準備針具穿刺採血。(照片提供/謝俊生)
▲圖4:調整適當的針刺程度,以利採血(不宜太淺,否則血量恐怕太少)。(照片提供/謝俊生)
▲圖2:先將手指按摩至充血程度後,以酒精棉進行局部消毒。(照片提供/謝俊生)
▲圖1:先檢查血糖機功能是否正常,插入未過期已校正試紙片,吸入足量血,以進行測試。(照片提供/謝俊生)
▲圖6:等待測試完成後,將數據登錄於手冊中,方便日常血糖監控。(照片提供/謝俊生)
▲圖5:切記勿過度擠壓,讓組織液滲出(稀釋)影響數據。(照片提供/謝俊生)

文/謝俊生

70歲的謝老先生因子女在外工作,是時下典型的獨居老人。因為他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合併腎功能失調,有間歇性水腫,服用利尿劑緩解病情。因省吃儉用,所以血糖經常控制在60到70mg/dl左右,可能因降血糖藥的劑量關係,甚至曾在服藥後,血糖一度降至50到60mg/dl。

日前子女們返鄉,帶著老父一起出遊,但因為未攜帶降血糖藥品及血糖機,無法即時監控血糖濃度。當謝老先生出現噁心、想吐、飢餓感時,他本能地判斷「可能是低血糖」,於是自行補充高糖冰淇淋與大杯甘蔗汁,沒想到症狀立即加劇,出現心跳快速、呼吸變慢且深沉,造成神智不清。

謝老先生在幾近昏迷狀態下,被家人送往急診求診。到院後,抽血檢查發現血糖飆升到495mg/dl。經判定為「高血糖高滲透性非酮酸血症」,經緊急處理並適當補充水分,以穩定血糖,並在血壓恢復正常後,平安出院。

誘發高血糖高滲透性非酮酸血症的因素,包括長期的高血糖併發滲透性利尿、重度燒傷、嚴重下痢、血液及腹膜透析所引發的大量水分流失、嚴重的感染、心肌梗塞、腸胃道出血、中風、長期灌食,另外使用利尿劑、類固醇等藥物都可能促使病症發生。

治療的主要目的在於補充水分,以恢復血液循環中的血漿容積和矯正電解質的流失,並給予適當的胰島素注射,以調整血糖恢復正常。

自我監測血糖,可即時知道血糖的變化。進而作為調整胰島素劑量和飲食分量的正確依據,使糖尿病得到良好的控制,以減少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危險,並預防長期合併症的發生。

血糖控制不好的人每天應測空腹、飯前、飯後和睡前血糖,並隨時調整治療劑量。在生病或劇烈運動時,要同時增加測試次數。

為了避免影響檢驗結果,首先要注意試紙是否過期(圖1),要正確地依照程序操作,先按摩到充血後採樣(圖2到圖4),要儘量避免擠出過多組織液(圖5)。

消毒後,等酒精乾了再採足夠血量。將每次測量結果記錄下來,做為下次醫師調整藥量的依據(圖6)。

(作者為衛生署桃園醫院醫檢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西醫合治 延緩三多症狀

 
▲黃耆、山藥、玉竹、天花粉、葛根。(照片提供/阮膺旭)

圖.文/阮膺旭

糖尿病屬內分泌失調的一種,為胰臟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臨床上分為第一型及第二型,常見的症狀有「三多」(吃多、喝多、尿多),但體重減輕。

糖尿病初期及中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如果沒有及早發現、控制,很容易產生血管方面問題,如中風、心肌梗塞、視網膜病變或慢性腎病變。

目前西醫治療方式,以口服降血糖藥及注射胰島素為主,但常有門診病患反映藥量愈吃愈重,或者不想打胰島素,甚至在鄉下地方會有民眾去尋求偏方或草藥治療。

中醫也有相似病名,稱為消渴,雖然不盡然等同於糖尿病,但在治療上,往往會依據這個病名和病人的症狀,從中醫辯證論治的方向治療糖尿病。

一位62歲王女士罹患糖尿病10年,服用降血糖藥物約3年,但血糖值仍在200至300之間起起伏伏,有醫師建議她注射胰島素,因此她想接受中醫治療。

因她本身症狀有睡不好、精神不佳、口乾舌燥、手腳略微水腫、小便偏少、四肢末梢水腫等症狀,屬於「肝腎陰虛」及「氣陰兩虛型」患者。因此使用補氣滋陰與滋養肝腎的藥物治療約1個月後,她的精神狀況已變好,血糖降到150以下,且水腫明顯改善。

口服降血糖的西藥,很容易出現低血糖或抗藥性,但是可以加上中醫治療,適當使用具有降血糖的中藥,如黃耆、山藥、玉竹、天花粉、葛根等。

倦怠、手腳麻或預防神經病變、腎臟病變,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明顯改善症狀及延緩,另外坊間常用的六味地黃丸雖然可以用,但必須經由醫師診斷與評估才能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治療糖尿病最重要的還是飲食控制,應避免吃甜食及高熱量的食物。因糖尿病常合併高血脂症,常要注意四肢的血液循環,以免發生末梢組織壞死,如糖尿病足,建議生活作息正常、適度運動,多吃地瓜葉或糙米、五穀雜糧。

(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中醫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猛灌甜飲料 小心成了「糖尿病老鼠」

 
▲三大熱量圓餅圖。(照片提供/林靜莉)

文/林靜莉

天氣漸漸熱了起來,兒子吃完一整盤義大利麵後再也吃不下,但他卻能夠再喝下一大杯冰奶茶。我問他:「你不是說再也吃不下了嗎?」他頑皮笑說:「飲料是我的另一個胃喔!」我告訴他:「甜飲料不能喝太多,因為它是『空熱量食物』(其他營養素含量很少的食物),糖太多對身體不好。」

他不服氣地回嘴:「媽媽,妳不是說糖尿病不是因為吃太多糖引起的?」於是我告訴他「糖尿病老鼠的故事」。

為了研究糖尿病的治療方式,國外一位研究人員發現,每天給老鼠吃很多果糖,用來代替健康的醣類食物,只要4星期,老鼠就會出現糖尿病症狀,沒有辦法正常代謝醣類,只要吃太多醣類就會出現高血糖情況,變成「糖尿病老鼠」;這是1980年Zavaroni等以果糖餵食大鼠時,大鼠會發生高胰島素血症及胰島素阻抗作用的真實研究。

兒子問:「應該怎麼吃,才不會得糖尿病?」我畫了個圓圈分3大區塊解釋︰「根據衛生署建議,三大營養素熱量分配理想比率為蛋白質15%-20%、脂肪20%-30%、醣類50%-65%,最大一塊是醣類佔60%,每天吃的飯或麵就是全穀根莖類,還有水果類及奶類;其他兩塊分別是蛋白質與脂肪各佔20%,就是蛋、肉與烹煮時會用到的油。」

2012年糖尿病衛教學會資料提到,為了預防糖尿病的生活型態,在食物攝取方面,首要注意油脂類不可超過30%,除了熱量,還需要注意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在攝取蔬菜或全穀類就會補充到;也須留意體重的控制與每天的活動量,才能夠幫忙身體遠離糖尿病。 

(作者為振興醫院糖尿病衛教師)

<健康小叮嚀>三大營養素食物種類

◎醣類

●全穀根莖類︰米飯、麵食、地瓜、山藥、馬鈴薯、南瓜、紅豆、綠豆等。

●水果類︰蘋果、西瓜、鳳梨等。

●奶類︰低脂奶類等。

◎脂肪

●油脂與堅果種子類、豆魚肉蛋類、奶類︰核桃、腰果、芝麻、食用油等。

◎蛋白質

●豆魚肉蛋類、奶類︰豆腐、豆製品、魚、雞、豬、羊肉、蛋等。

值得注意的是,油脂與堅果種子類、豆魚肉蛋類也含有醣類;全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也含有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素,但其含量較少。(林靜莉)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患服藥亂了套 當心腎病變上身!
 

文/陳彥成

為控制血糖穩定,糖尿病患者除飲食要節制外,最重要的是按時服藥。

張媽媽(化名)罹患糖尿病已經20多年,因口服降血糖藥物要剝半服用,以致於她常懶惰或忘記吃藥,沒遵守醫師叮囑的注意事項,加上飲食重鹹、重甜、缺乏運動,結果多次發現小便有泡沫,身體疲倦,常出現貧血症狀,進一步檢查竟發現是腎臟病變,可能要洗腎。

台灣的糖尿病患中,約35%有尿蛋白等腎臟病變,主要是因為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腎病變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因此許多患者並不知已發生腎病變併發症,等到症狀明顯時,例如出現小便有泡沫、貧血、疲倦或高血壓,多數患者已是嚴重腎衰竭。

積極控制血糖是停止或減緩惡化的關鍵,以往臨床治療上,有很多像張媽媽這樣的病患,因嫌切藥麻煩而影響服藥意願,以致血糖控制更差,併發腎病變。

一旦腎臟的代謝功能變差,沒按照醫囑服藥,更容易因為藥物的累積和殘留,產生低血糖,此時,如果不監測肝、腎功能,依當下狀況調整藥量,患者恐怕要洗腎,甚至換腎。

現在糖尿病治療已有DPP-4抑制劑的藥品選擇,無需調整劑量且幾乎不經肝、腎臟排除。

然而,除了藥物外,糖尿病患飲食要遵守少油、少鹽、少糖原則,生活作息亦要規律,最好養成每天做30至4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或騎腳踏車等,不僅有助於心情愉悅、還可以減重,讓血糖獲得更好的控制。

唯有天天監測血糖、血壓值,配合醫囑,規則追蹤,才能及時掌握病情,預防糖尿病惡化,減少併發症的憾事發生。

(作者為萬芳醫院腎臟內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糖控制好 胰定有希望

 

文/黃莉棋

40歲張先生(化名)近來體重減輕,原本以為是減重有成,沒想到有一天被家人發現嗜睡、叫不醒而送醫,才發現血糖已飆高1000多。住院期間醫師給予他密集的胰島素治療,血糖才降至正常值。

張先生出院後,接受胰島素注射及口服降血糖藥,並改變飲食、規律運動和自行測血糖。半年後體重減少10公斤,從每天注射2次胰島素改為1次,最後醫師宣布可暫時免打針,只要繼續服用口服藥即可。

近年來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不斷上升,發病年齡也漸降,主因和飲食不均、缺乏運動及肥胖人口增加有關。和其他慢性病不同的是,糖尿病患除藥物治療外,還必需同時配合飲食控制、運動和改變生活習慣,才能讓血糖控制良好。

糖尿病的致病機轉複雜,不同機轉的藥物也很多,應以病人的年齡、生活型態及身體狀況來決定使用哪類藥物對血糖的控制效果較好,以發揮良效,並減少副作用及併發症。

胰島素缺乏是造成糖尿病的主因,注射胰島素是控制血糖方法之一,和口服降血糖藥物的效果相當,且不影響肝、腎功能,更不會導致尿毒症。

有些病患擔心注射胰島素是否就表示糖尿病惡化?或需要終身注射?許多研究顯示,在糖尿病病程尚短,或尚未惡化,或腎病變、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尚未發生時,注射胰島素以控制血糖,可降低許多併發症,並讓糖尿病緩解,甚至停用胰島素而改成口服藥物控制。

目前胰島素製劑及藥物比例很多種,從一天只注射一次的基礎胰島素,到隨餐注射的速效胰島素,均可配合個人飲食及生活習慣做調整,以讓血糖達到治療目標。

目前糖尿病藥物種類多,除注射型藥物胰島素外,還有類升糖素肽-1受體的促效劑之新型注射藥物。

只要糖尿病控制好,就可減少心血管及腎病變等併發症,適時使用胰島素注射,可讓血糖在預期內達到標準,也是治療的一種選擇,千萬不要等到發生腎病變、心臟病或是腦中風,才治療。(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半年爆瘦20公斤 輕熟女驚罹糖尿病

 
▲國際非營利組織「Insulin  for Life」代表Neil  Donelan(左起)、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病友陳小姐,呼籲民眾破除胰島素注射的誤解,積極治療。(記者邱宜君攝)
▲病友陳小姐接受胰島素治療糖尿病。(記者邱宜君攝)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34歲的陳小姐喜歡戶外活動,自認身體健康,29歲那年,體重卻直線下降、吃再多也不飽,體力也變差、無法運動,半年內爆瘦20公斤,趕緊就醫才發現,飯前血糖已超標5、6倍。原來她也跟其他家族成員一樣,罹患糖尿病。

儘管病情嚴重,但陳小姐剛開始堅持只吃口服藥卻效果不彰,只好鼓起勇氣每天量血糖、打胰島素,搭配飲食運動,5年下來,血糖終於趨近穩定。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根據健保統計年報指出,台灣糖尿病患每年成長近10萬人。照這個趨勢,5年後就會突破兩百萬大關。

糖尿病在民國100年是國人10大死因的第4位,常見的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腦中風、心血管病變、神經病變等,其中又以慢性腎臟病占4成,為併發症最大宗。

因此,糖尿病患的總醫療支出非常驚人,醫療費用為正常人的4.3倍,糖尿病併發症的治療費用就占了健保總額的一成。

游能俊醫師表示,正常人糖化血色素在6.5以下,糖尿病患至少要保持在8以下,一旦飆到9以上,胰島就已經有嚴重的損傷,但由於台灣人對胰島素注射有太多誤解,控制得宜的比例較低。美國糖尿病患有36%到42%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英國也有24%控制在6.5以下,我國卻只有34.5%在7以下,控制在6.5以下的,僅剩12.5%。

據估計,台灣大約有20萬名糖尿病患,已經吃到3種口服藥,但是糖化血色素還是超過8,卻沒有使用胰島素。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表示,有些人病情嚴重才願意打胰島素,卻把因血糖控制不佳引發的失明、腎病怪在胰島素。其實注射胰島素可改善胰臟的β細胞功能,讓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糖化血色素每下降1%,病人死亡的風險就降低2成到4成。現行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每天注射4次,一次是長效型,另外三次是餐前速效型,可幫助血糖安全達標。

許惠恒強調,現在注射針細短,幾乎沒有痛感,胰島素也有健保給付,呼籲病友不要害怕,要積極治療。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與飲食控制

 

針對糖尿病病友,積極的營養介入是控制血糖最重要的不二法門,因此不管糖尿病的症狀或輕或重,都要配合飲食控制,並搭配適度的有氧運動來輔助藥物的治療,就能相當有效的控制血糖。

此外糖尿病患者亦可尋求營養師,協助評估個人的生理狀況及病情來設計飲食,並教導如何均衡攝取飲食。

糖尿病飲食是以正常的均衡飲食為基礎,再針對每個人的需求,調整熱量及修飾醣類、蛋白質、脂質等三大營養素之百分比,來達到控制血糖的飲食原則,而一般正常人也應該秉持著這種均衡飲食原則。

如果糖尿病患者總是不忌口,很容易因為血糖控制不好,而引發各種急性或慢性併發症,如高血糖、低血糖,以及大小血管病變、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或腎病變等,往往使得病情每況愈下。

全球的糖尿病患大概有一億3000萬人以上,WHO臆測到2025年將超過3億人。根據調查,將近7成的糖尿病患自認是健康的,也許患者血糖高,但本身卻很容易忽略,所以糖尿病是看起來最不像疾病的疾病。

因此糖尿病是隨著人類進化的文明病,台灣糖尿病在四十歲以上人口的盛行率,也從三十年前的5%升到目前的10%,尤其是六十至六十四歲的比例由9%提昇至15%,已成為盛行率及發病率高的慢性病,高居國內十大死因的第四位。

「醫療營養治療」(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 MNT)是糖尿病治療與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重要的一環,2002年糖尿病營養建議就根據ADA的實證醫學為基礎,並強調個別狀況、愛好、文化及民族性納入考量,而作出不同等級的營養建議。

針對第一型糖尿病,應該提供適當的熱量,以維持合理體重及正常的生長發育,此外將胰島素治療與平日飲食及運動結合,以預防低血糖的發生;

而第二型糖尿病則須改變飲食及運動習慣,控制體重以降低胰島素阻抗性,並減少飲食中的飽和脂肪、膽固醇和鈉鹽,以改善血脂及血壓。

糖尿病患者應切忌肥胖,維持理想體重。體重過重或肥胖者,通常減輕5~10%的體重即可改善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有助於血糖、血脂與血壓之控制,此外也應遵循營養師開立的飲食計畫,調整食物份量、餐次及用餐時間,均衡的攝取各種食物,並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

糖尿病患者應瞭解飲食中醣類含量,平時應避免食用富含精緻糖類的食物,如:糖果、汽水、果汁、加糖蜜餞、甜點等,必要時可使用代糖,如阿斯巴甜(Aspartame)或醋磺內酯鉀(Acesulfame Potassium)來調味,而澱粉含量豐富之食物,如玉米、芋頭、馬鈴薯等,以及節慶應景食品與點心,如肉粽、月餅、年糕、壽司、燒賣等,應該列入五穀根莖類來做食物代換,此外應必免勾芡烹調方式及過度糊化的食物,以免血糖忽高忽低,因此赴宴應酬時應慎選食物的質與量。

近來學界常以攝取飲食中昇醣指數(Glycemic Index, GI)來評估飯後血糖升高速度之標準,所謂昇醣指數即為將飯後血糖值上升速度的數值化,評量方式是以食用純葡萄糖100公克後的血糖增加值為基準(GI值等於100),和食用其他食物後血糖增加值來比較所得指數。

GI值愈大,代表飯後血糖值愈容易上升,血中胰島素濃度提高,故為了達到食物療法的效用,糖尿病患者最好食用GI值低於60的食品。

此外食用低GI值的飲食也可減緩饑餓感及改善短時間的血糖值、血脂肪值,並減緩體重的上升,因此市面上常運用低GI飲食於糖尿病、高血脂症、減重等症狀。

*低昇醣指數的飲食

1. 一般而言,纖維含量越高、越天然、加工程度越少的食物其GI值越低,越有益於健康;2. 攝食新鮮天然且足量的蔬果,不喝加工製造過的低纖維蔬果汁;3. 以富含纖維質的全穀類替代白米飯;4. 注意飲食的均衡度,均衡的攝取各類食物。

*調理方法改變GI值

1. 不同食物種類與調理方法,可讓相同卡路里含量的食物產生不同GI值2. 長期滷過或切絲、磨碎的食品、 稀飯、煮太久的麵,吸收效率提高,GI值也會上昇。

*食物搭配能改變GI值

1. 飯前先吃蔬菜等高纖維食品;2. 食用以醋調味的前菜;3. 稀飯搭配青菜;4. 壽司替代白飯;5. 五穀粽替代糯米粽。

综合上述,高纖、天然、少加工、少甜食的均衡飲食是我們一再強調的健康飲食,其實也是低昇醣指數飲食所強調之觀念。

血脂控制


                                            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因為代謝失調而影響血脂控制,因此平時烹調食物時應避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者,如豬油、牛油、奶油或肥肉,宜選用不飽和脂肪酸高者,如大豆沙拉油、花生油、玉米油或葵花油等,此外,研究指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具保護心臟血管之功效,因此也可選購一些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者,如苦茶油、橄欖油等,而烹調多採用清蒸、水煮、涼拌、燒、烤、燉、滷等方式,調味品可選擇蔥、薑、蒜、八角、花椒、肉桂或檸檬汁來增加可口性,血膽固醇過高者應避免膽固醇含量高之食物,如內臟、蟹黃、魚卵、蝦卵等,而每週攝取蛋黃不宜超過三個,另一方面飲食儘可能清淡,並避免攝食加工或醃製的食物。

不鼓勵糖尿病患者飲酒,特別是血糖控制不好或三酸甘油酯過高者更要嚴格禁止,因為13克酒精量相當於兩份脂肪之熱量,若情非得已而需飲酒時,也要將它列入脂肪代換。

其他

                                            維生素與礦物質可從飲食充足攝取,平時應注意維生素B群及鉻、鎂、鉀的攝取,建議可攝取全穀類食品或牛奶,而高血壓患者,每日攝取鈉鹽應小於2400毫克,相當於6克高級精鹽。

因此糖尿病的飲食原則一點都不複雜,因為它與正常人的飲食極為相似,只要維持正確的飲食觀念,養成定時定量的好習慣,避免高熱量食物的攝取,糖尿病病友也能控制好血糖,並享受一般人的生活品質。

 

(文摘自/阮綜合醫院/蕭若妤糖尿病衛教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