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糖尿病 (1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糖尿病飲食、菜單、禁忌及原則

許多人認為,糖尿病患者需要特殊飲食。但實際上,糖尿病飲食是一種健康、愉悅的飲食,並且適合整個家庭。瞭解您能吃些糖尿病飲食菜單食物會對您的身體成哪些影響,這一點非常重要。儘管食物不是導致葡萄糖上升的唯一因素,但是您的食選擇會對您的葡萄糖、膽固醇和血壓產生重大影響,當然也會影響您的整體健康。 

 

碳水化合物會轉化為葡萄糖。糖分及澱粉是我們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這些食物是我們能量的主要來源。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過多可能導致您的血糖水準過高。限制每餐的碳水化合物攝入總量,這一點非常重要。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範例有哪些? 

  1. 米飯,水果,卷餅,爆米花,馬鈴薯 
  2. 小扁豆,果汁,義大利麵,麵條,番薯 
  3. 乾豆,糖,蜂蜜,餅乾,豌豆 
  4. 奶,甜點,麵包,玉米 
  5. 優酪乳,汽水,穀物,利馬豆

糖尿病飲食原則 

  1. 每次進食正餐及點心時搭配碳水化合物。務必平均分配全天的碳水化合物攝入。 
  2. 切物漏餐。平均分配食物有助於防止血糖過高及過低。 
  3. 每天 3 餐,並且根據需要添加點心。按照固定間隔進食有助於控制饑餓感,防止下一餐吃得過多。 
  4. 根據糖尿病藥物的作用時間安排進食。

紅燈食物(即多油、鹽、糖的食物,原則上最好禁忌)

  1. 富含精緻糖的食物和飲料:糖果、煉乳、蜂蜜、汽水、可樂、養樂多、罐頭水果、果醬、果凍、蜜餞、甘蔗、冰淇淋、奶昔、中西式甜膩糕餅點心…….  加糖烹調的菜式,如:糖醋、蜜汁、茄汁、醋溜…..等 
  2. 富含油脂(尤其是飽和脂肪酸 )的食物:富含動物性油脂的食物:豬油、牛油、奶油、肥肉、皮脂、豬腸、蹄膀等。任何油炸、油煎、油酥等油膩食物。  椰子油、棕覽油、氫化奶油及所製的糕餅點心 
  3. 太鹹的食物:醃漬、醬菜、罐頭及加工食品

黃燈食物(應少吃或經營養師指導使用,並列入飲食計劃)

  1. 富含植物性油脂的食物:花生、腰果、核桃、瓜子等堅果類或核果類。 
  2. 膽固醇過高的食物:內臟(腦、肝、腰子、心…)、蟹黃、魚卵、蝦卵、魷魚、明蝦、花枝…. 
  3. 糊化過度的食物:稀飯、冬粉、粉圓、西谷米、勾芡等食物 
  4. 鹹味中西式糕餅點心及應景食品。

 

 

綠燈食物(遵照飲食計劃及食物代換表食用)

  1. 主食類:推薦食用全榖類、芋頭、蕃薯、馬鈴薯等應列入主食類代換 
  2. 奶類:建議以低脂、脫脂奶為主 
  3. 蛋類:若血膽固醇過高,每週以不超過3~4個蛋黃為原則 
  4. 魚、肉類:瘦肉部分遵飲食計劃食用 
  5. 豆製品:是指黃豆製品 
  6. 蔬菜類:充分攝取,以新鮮蔬菜為主 
  7. 水果類:遵照飲食計劃食用,以甜味較低的水果種類作為優先選擇

糖尿病飲食治療10大黃金法則

①控制每日攝入總熱量,達到或維持理想體重;
  ②平衡膳食;
  ③食物選擇多樣化,穀類是基礎;
  ④限制脂肪攝入量; 
  ⑤適量選擇優質蛋白質;
  ⑥減少或禁忌單糖及雙糖食物;
  ⑦高膳食纖維膳食;
  ⑧減少食鹽攝入; 
  ⑨堅持少量多餐、定時、定量、定餐;
  ⑩多飲水,限制飲酒。

糖尿病患者應怎樣吃水果?

有的糖尿病人說:"連水果都不讓吃,活著還有什麽意思"。實際上水果口感好,還能補充維生素等營養。所以關鍵是應如何吃。必須肯定,水果中含糖,所以必須是糖尿病人血糖控制良好後才能吃水果,而含葡萄糖較多的葡萄、香蕉、荔枝、棗、紅果等不要吃,可以吃梨、桃、草莓、柚子等,每天吃1-2個水果還可以,可吃西瓜。水果可作爲加餐吃或餐前吃。如果能在吃水果前及吃水果後兩小時測血糖或尿糖,對瞭解自己能不能吃此種水果,吃的是不是過量很有幫助。

糖尿病人的進食方法

宜少食多餐,一日不少於三餐,有條件上下午安排間食及睡前進食,即保證吸收,又減輕對胰島負擔。
早餐量要少,上午肝糖原分解旺盛,易發生早餐後高血糖。
如一日三餐比可爲1/5、2/5、2/5。
進餐時間要規律。
少吃零食。
嚴格執行,長期堅持。

糖尿病飲食療法處方

1、保證各種營養素的平衡和代謝需要、既要使糖尿病人獲得正常人的生活待遇、又要保持正常標準體重、維持健康和正常工作。 
2、根據患者的肥胖程度及勞動強度確定總熱量,對肥胖和超體重者以低熱量飲食(1000—1400千卡/日)爲宜、消瘦者的每日總熱量應適當增加、以保持正常營養。 
3、飲食結構的合理搭配:在確定總熱量後,對三大營養成分——碳水化合、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進行合理搭配。 
1、選擇複合碳水化合物及含可溶性物纖維素的碳水化合物如;豆類、小麥、大米、根莖類及硬果類。 
2、提倡高纖維素食物如:穀物類、豆類、海澡類、綠色蔬菜、南瓜等。 
3、選擇富含必須氨基酸或質量較高的動物蛋白質如:瘦肉、魚類、蛋、無度雞肉、牛奶等,其中脂肪的攝入應以不飽和脂肪酸爲宜,食鹽 攝入量控制在10g/日。 
總之,糖尿病病人的飲食必須注意營養平衡,飲食結構多樣化,以植物性食品爲主,適當限制蛋白質,嚴格限制脂肪,煙、酒及含糖飲料。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飲食治療10大黃金法則

①控制每日攝入總熱量,達到或維持理想體重;
  ②平衡膳食;
  ③食物選擇多樣化,穀類是基礎;
  ④限制脂肪攝入量; 
  ⑤適量選擇優質蛋白質;
  ⑥減少或禁忌單糖及雙糖食物;
  ⑦高膳食纖維膳食;
  ⑧減少食鹽攝入; 
  ⑨堅持少量多餐、定時、定量、定餐;
  ⑩多飲水,限制飲酒。

糖尿病患者應怎樣吃水果?

有的糖尿病人說:"連水果都不讓吃,活著還有什麽意思"。實際上水果口感好,還能補充維生素等營養。所以關鍵是應如何吃。必須肯定,水果中含糖,所以必須是糖尿病人血糖控制良好後才能吃水果,而含葡萄糖較多的葡萄、香蕉、荔枝、棗、紅果等不要吃,可以吃梨、桃、草莓、柚子等,每天吃1-2個水果還可以,可吃西瓜。水果可作爲加餐吃或餐前吃。如果能在吃水果前及吃水果後兩小時測血糖或尿糖,對瞭解自己能不能吃此種水果,吃的是不是過量很有幫助。

糖尿病人的進食方法

宜少食多餐,一日不少於三餐,有條件上下午安排間食及睡前進食,即保證吸收,又減輕對胰島負擔。
早餐量要少,上午肝糖原分解旺盛,易發生早餐後高血糖。
如一日三餐比可爲1/5、2/5、2/5。
進餐時間要規律。
少吃零食。
嚴格執行,長期堅持。

糖尿病飲食療法處方

1、保證各種營養素的平衡和代謝需要、既要使糖尿病人獲得正常人的生活待遇、又要保持正常標準體重、維持健康和正常工作。 
2、根據患者的肥胖程度及勞動強度確定總熱量,對肥胖和超體重者以低熱量飲食(1000—1400千卡/日)爲宜、消瘦者的每日總熱量應適當增加、以保持正常營養。 
3、飲食結構的合理搭配:在確定總熱量後,對三大營養成分——碳水化合、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進行合理搭配。 
1、選擇複合碳水化合物及含可溶性物纖維素的碳水化合物如;豆類、小麥、大米、根莖類及硬果類。 
2、提倡高纖維素食物如:穀物類、豆類、海澡類、綠色蔬菜、南瓜等。 
3、選擇富含必須氨基酸或質量較高的動物蛋白質如:瘦肉、魚類、蛋、無度雞肉、牛奶等,其中脂肪的攝入應以不飽和脂肪酸爲宜,食鹽 攝入量控制在10g/日。 
總之,糖尿病病人的飲食必須注意營養平衡,飲食結構多樣化,以植物性食品爲主,適當限制蛋白質,嚴格限制脂肪,煙、酒及含糖飲料。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在要注意!精緻白米易導致糖尿病

 

 
【華人健康網 記者許育瑋/編譯】            

「白米飯」是最能代表亞洲文化的特色飲食,也是多數亞洲人一日不可缺少的主食,但這個傳承幾千年的米食文化,卻可能是造成糖尿病風險增高的主因;美國一份報告就指出,以中國和日本為首的亞洲族群,得到第二類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比例遠遠高過以麥食為主的西方人。

愛吃精緻白米飯的亞洲人,得到第二類型糖尿病的機率明顯偏高。(圖片/取材自英國《每日郵報》)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今日引述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者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上的研究論文,在交互比對中國、日本、美國和澳洲四地約35萬人的血糖值和飲食習慣,發現每天固定吃3-4次白米飯的亞洲人,得到第二類型糖尿病的機率明顯高過於西方人。2010年另一項驚人的數據顯示,經過20年的密集追蹤,在接受調查的9萬7千多名亞洲人中,竟有高達1萬人得到程度不一的第二型糖尿病,相當於10%的機率。

研究人員解釋,相較於營養價值較高的糙米飯,精緻白米中缺乏纖維質和鎂(magnesium)這2樣能抑制糖尿病發的營養素,導致人體在攝取後的數小時內血糖值(Glycaemic Index, GI)明顯飆升,當血糖長時間處在劇烈擺盪的狀態,就比較容易罹患糖尿病。

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日前也報導過,1周食用2次以上的糙米飯平均可以降低10%的糖尿病罹患率,相對地,每周攝取5次以上的的白米飯會增加20%的罹患風險,因此對於餐餐離不開米飯的亞洲人來說,可以考慮將每日固定攝取量的3分之1替換成糙米飯,將有效減少16%的發病可能。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胰島素做朋友 讓血糖乖乖聽話            

 

文/陳俊榮

由於不了解,以致許多病友對於胰島素產生很多錯誤的認知與迷思,使得病人不願意接受胰島素注射,導致病人的血糖持續控制不佳。

◎什麼是胰島素?

胰島素由胰臟的「貝他細胞」所分泌,主要功能就是調節血糖。對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病人而言,注射胰島素是一種荷爾蒙補充治療方法,去彌補其不足。

第一型的糖尿病病友,因為胰臟的貝他細胞已破壞殆盡,只能從體外注射胰島素。

絕大部分的糖尿病病人是第二型糖尿病,在初診斷為糖尿病時,體內胰島素分泌能力只剩正常人的50%,隨著疾病的進展,胰島細胞的數量及功能也逐漸衰退,分泌胰島素的能力也越來越差,血糖也越難控制。

◎控制血糖新觀念

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台灣的糖尿病病友胰島素的使用率還不到13%,較先進國家的30%到40%明顯偏低。

醫學研究顯示,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會增加糖尿病病人的大血管及小血管的併發症。多數罹患糖尿病的洗腎病友並非是打胰島素導致腎功能惡化要洗腎,而是血糖長期控制不佳所致。

過去醫師治療糖尿病,都先用口服降血糖藥物,當藥物都無法控制血糖,才會考慮胰島素。

但新觀念已有所不同,在使用第一線藥物時,就可考慮注射胰島素。

能及早注射胰島素,胰臟的貝他細胞就能獲得喘息,功能不會那麼快衰退,糖尿病病情也較能獲得控制。

現在胰島素注射已較之前方便。胰島素注射針頭比以往更小、更細。

胰島素注射器設計得像鋼筆一樣,攜帶、注射都更為方便,施打的劑量也更準確。透過正確的保存方式,糖尿病病友仍可像一般人一樣,到世界各地旅遊

◎為有效地控制血糖,要做到下列幾點:

●正確的飲食習慣。

●規律的運動。

●定期監測血糖。

●配合醫囑,正確使用降血糖藥物。

(作者為旗山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測血糖 可以不必刺破皮  

              

【沈能元/台北報導】糖尿病為國內10大死因第4位,患者約有150萬人,他們須刺破皮膚、採血才能測量血糖,但這會增加感染風險,有生技業者引進新型血糖檢測儀,使用者只要把雙手食指伸入儀器中,儀器內的感應晶片即可測量血糖,過程完全不用採血,預計明年上市,目前售價未定。  

因華生技製藥今在2013年台灣生技月展覽中發表此檢測儀,該公司副總經理郝為華說,這項產品是利用感應晶片來偵測體內的血氧濃度,及各種生理參數,藉以測量血糖。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期控制血糖 糖化血色素新指標            

 
▲糖尿病人糖化血色素與全天候(3個月)的血糖值對照表。(製表/周坤儒)

文/周坤儒

糖尿病的病人需要長期偵測血糖值來監控血糖控制情況,而血糖值只能代表抽血時的血糖濃度,數據僅能代表這一到兩天的血糖值,若長期血糖控制情況則需靠抽血檢測糖化血色素。

血液中的醣類附著於紅血球內的血色素上,即稱為糖化血色素(簡稱HbA1C),血糖越高,糖化血色素比例也會上升。紅血球的壽命為120天,所以糖化血色素可反映3個月來的血糖監控情況,近年來已成為糖尿病監控的重點指標。

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值約在4-6%,糖尿病人宜控制在7%以下。臨床研究發現,糖尿病人的糖化血色素若能控制在7%以下,併發症也會下降,例如視網膜病變、心血管、腦血管病變及腎功能異常等。

許多民眾認為糖尿病要檢驗尿液中的糖分,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尿液糖分容易受喝水多寡影響。有糖尿病或高血糖民眾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長期的血糖控制需要有耐心,切勿迷信偏方,以免延誤病情。

(作者為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醫檢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膽固醇太高 別再怪蛋了            

 

記者/洪素卿

很多人不太敢吃蛋,擔心天天吃蛋,蛋黃裡的膽固醇會引發心血管疾病。不過,最新研究顯示,除了第二型糖尿病患外,一般人攝取雞蛋的多寡與中風等疾病發生率並無相關;營養師則表示,選錯烹調雞蛋的方法,才是真正造成健康危害的主要原因。

一顆蛋黃就有200毫克膽固醇,這個含量幾乎佔了現代人一天膽固醇攝取總量的2/3,很多人因而不敢吃蛋。不過,吃雞蛋真的會提高血膽固醇嗎?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嗎?最近至少有兩份研究報告的答案都是:「不會!」。

其中一個研究是分析380名青少年的飲食及其體脂肪、血脂肪、血糖、血壓、胰島素濃度等相關心血管危險因子。結果發現,在身體活動程度相同的情況下,青少年日常飲食吃不吃雞蛋不至於影響血脂肪、體脂肪、血壓等。

不只是年輕人吃蛋不用擔心,另一個以16項相關研究進行分析的研究結果也顯示,每天吃蛋超過一個與每週吃不到一個蛋的人,其冠心病、缺血性心臟病及中風等疾病發生率與死亡率並沒有明顯差異,甚至天天吃雞蛋的人中風風險還稍微低一些。不過,每天吃蛋的第二型糖尿病患發生冠心病的風險確實高出許多。

其實,蛋黃中除了含有豐富的膽固醇外,還有豐富的卵磷脂等營養成分。卵磷脂是天然的乳化劑,可以讓膽固醇變得更容易被細胞充分利用,減少血液中殘留的膽固醇。

此外,卵磷脂經過消化後,也是身體神經傳導物質的重要成分。而紅肉、內臟和反式脂肪等食物也會影響血膽固醇。

因此,台北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認為,不妨把雞蛋看做是飲食中的蛋白質來源之一,與餐食中的蛋白質加在一起,不要過量攝取才是重點。

如何才不過量?建議一般成年人一天每公斤體重攝取蛋白質一公克,60公斤的成年人來說,一天約攝取60公克蛋白質。以魚、肉類來換算,差不多就是8兩(8份);雞蛋一顆(一份)換算約是7克蛋白質。但要記得,白飯、牛奶、蔬菜、黃豆等也都含有蛋白質,如果早餐喝了一杯牛奶或是一杯豆漿,加上每餐都有白飯,那麼魚、肉、蛋、豆加起來,蛋白質別超過6份。

除了蛋白質總量控制之外,更重要的是怎麼吃蛋?李婉萍指出,例如近年早午餐流行,大家常點的歐姆蛋,除了油多,裡面還會加入起司等。至於中式料理中頗受歡迎的烘蛋,裡面的油一樣不少。重要的是,經過高溫烹調後、油脂也容易氧化。

白煮蛋是最健康的吃蛋方式。對於年齡稍長,牙口比較不理想的高齡長者,蛋反而是比較容易入口的蛋白質來源。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淑女的手指 吃秋葵能降血糖血脂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為了控制血糖穩定,糖尿病患者對三餐飲食斤斤計較,每每仔細計算食材含糖量,吃下肚前也反覆思量是否屬於高GI值的地雷食物,其實控制血糖有更聰明的作法,每天適量攝取當季盛產的秋葵,有助於降血糖,還能兼顧降血脂、抗氧化等效用。

多項研究指出,秋葵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和抗氧化的功能。有「淑女的手指」美譽的秋葵,又名「六角豆」或「羊角豆」,是近年被研發用來做為替代或輔助治療疾病的食物之一,每年5至9月為主要盛產季,產地主要分佈在彰化、雲林、嘉義和屏東。

 

彰基體系醫院鹿基分院營養師徐嘉罄表示,秋葵在人類飲食中除了提供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和維生素,尚有植物固醇、黃酮類、鞣質、酚類化合物等具抗氧化能力,於傳統治療的藥用性很廣,如抗發炎、抗菌、治療尿蛋白、口腔潰瘍、燒傷等。

 

秋葵健康好處多

 

另有多種研究發現秋葵的機能性成分與功能,包括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不過徐嘉罄營養師也提醒,這些機能性功能仍需更多文獻才能證實「在人體上」的功效,病患不要輕易停藥嘗試用單一傳統療法,應正確飲食搭配藥物治療,機能性食品只能做為輔助之用。

 

 

 

一、降血糖

 

秋葵含有高量的粘液,體外研究發現,粘液中含有豐富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如果膠、阿拉伯膠、羧甲基纖維素等,可阻止腸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進而降低葡萄糖的吸收,推測可降低飯後血糖。

 

秋葵籽含有約大量人體所需的必需胺基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體外研究證實秋葵籽及莢皮均有抑制α-glucosidasec和α-amylase的能力,可延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幫助飯後血糖的控制,其中莢皮的抑制能力又比籽更好。

 

 

 

二、降血脂

 

體外研究發現,秋葵的膳食纖維與膽汁的結合率高於其它蔬菜,如蘆筍、青豆、胡蘿蔔、菜花,可減少對飲食中膽固醇的吸收。另一個原因則可能是秋葵萃取物會干擾肝臟膽固醇合成,進而達到降血脂的目的。

 

 

 

三、抗氧化

 

秋葵主要的抗氧化成份是槲皮素衍生物(Quercetin)和沒食子兒茶素(Epigallocatechin),中國大陸曾實驗證明秋葵葉萃取物能消除氧自由基、減輕腎小管間質疾病、減少蛋白尿,並改善腎功能。

 

 

 

● 資料來源:農委會網站。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剋星-秋葵

秋葵對於血糖控制有一定的效果,但無論有沒有效, 要控制住糖尿病情,還是要搭配正確的飲食,並且多運動才是根本。

血管中的葡萄糖需要由胰島素攜帶至細胞, 將之轉換成能量供人體使用, 但糖尿病患者的胰臟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 導致葡萄糖會積在血管中,使血糖濃度過高, 當血糖濃度超過180mg/dl時,便會成為尿糖, 假如不治療的話,日後很有可能會引發其他併發症。

秋葵,究竟有沒有治療糖尿病的功效呢?

三春中醫診所江合春醫師解釋,秋葵是可以穩定血糖濃度, 不讓濃度升高,不過需要長時間的飲用才會得到效果,且嚴格來說,秋葵只能算是幫助穩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真的要控制病情的話, 還是要搭配控制血糖的藥物,才能得到加成的效果。
 
 
雖然秋葵有控制血糖的效果,但並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 還是要看每個患者的體質來決定;因此要將糖尿病控制住, 最根本的方法還是改善飲食,多運動並且控制體重!


[國家網路醫院針]  對秋葵能否治療糖尿病做出了解釋, 根據張成國醫師所著作的「秋葵對糖尿病的功效」書中所寫, 秋葵不但可以保護胃壁、預防大腸癌以及含鈣量豐富, 治療糖尿病降低降血糖也有不錯的功效。

張成國醫師在書中提到可飲用秋葵水,秋葵的確有治療糖尿病,有 降低血糖的效果, 因此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多服用秋葵水,但假如食用會造成腹瀉, 還是建議改吃山藥。
 
但無論如何,絕對不能冒然停用控制血糖的藥, 而只服用秋葵或山藥。

不過要提醒大家,並不是單靠這些食療,就能根治糖尿病, 還是要搭配正確的飲食、充足的運動及醫師的治療, 才是治療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
【秋葵水的做法 】

糖尿病剋星 秋葵

 

拿兩條秋葵並切除頭尾兩端部分,

再沿長身中間界一小刀,

然後將這兩條秋葵放入一杯清水﹝室温﹞中,

蓋好並在室溫下放置過夜。

 

清晨,在早餐前從水中取出丟掉兩條秋葵並飲用此水。

每日堅持如此。

在兩個星期內,你將看到血糖降低的驚人效果。

 

 
服用方法即每晚將秋葵切碎,加入水中(約一碗水)並在第二天早 晨將它喝光。
 
有糖尿病的病人不妨嘗試一下,服用秋葵可以使糖尿病 的症狀減輕,血糖較易得到控制服用方法
 
但由於多數案例是慢性作 用的,在看到效果之前你需要堅持服用數月。
 
 
 
 
 
 
 
 
 
如果你得糖尿病已經一段很長的時間, 你必需繼續服用醫生給你的藥同時再配合飲食療法、充足的運動。
 
如果血糖開始得到較好的控制, 你可以與醫生討論降低你的控制血糖的用藥, 千萬不可輕易停掉所有的血糖控制用藥,而只服用秋葵或山藥。
 

秋葵(學名:Abelmoschus esculentus)又名六角豆、黃秋葵、黃蜀葵、羊角豆

一、秋葵的主要功用:

1.保護胃壁黏液

它黏液裡,除了含了豐富的營養成分外,可以附著在胃黏膜上, 保護胃壁,就是俗話說的「顧胃」。

2.預防大腸癌

秋葵黏黏的汁液裡,含有水溶性纖維果膠、半乳聚糖, 以及阿拉伯樹膠,這三種成分都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 除了可以降血糖、幫助消化,對預防大腸癌也有幫助。

3.鈣含量多比牛奶好吸收

100公克秋葵為例,鈣含量就有80100毫克, 跟等重的鮮奶不相上下。

不同的是, 秋葵對鈣的吸收利用率可達五到六成,比牛奶來得好,對素食人口、 發育中的小朋友,或是喝牛奶會拉肚子的人來說, 是很好的鈣質來源。

二、注意事項:

1. 它的屬性偏寒涼,脾胃虛寒、容易腹瀉或排軟便的人, 最好不要多吃。

2. 秋葵屬寒性食品,陰虛體質者不宜過量;腸胃功能較差者, 過食可能造成腹瀉。

3. 秋葵極易受到擦傷,擦傷後很快就會變黑,挑選或儲存時, 都要單個取放,不要擠壓。放冰箱前最好用保鮮袋裝好, 並盡量讓它平排躺置。

三、秋葵對糖尿病的功效

服用秋葵可以使糖尿病的症狀減輕,血糖可以得到控制

【秋葵水的做法: 】

拿兩條秋葵並切除頭尾兩端部分,再沿長身中間界一小刀, 然後將這兩條秋葵放入一杯清水﹝室温﹞中, 蓋好並在室溫下放置過夜。

 

清晨, 在早餐前從水中取出丟掉兩條秋葵並飲用此水。

【秋葵水的服用方法: 】

即每晚上將兩條秋葵切碎,並加入開水中(約一碗 水)並在第二天早晨將它喝光, 每日堅持如此,一般兩個星期後即可看到血糖降低的效果, 有糖尿病的病人不妨一試。

如果服用秋葵而會造成腹瀉者,可以改服用山藥。 如血糖很高者須同時配合中西藥的服用效果才會在穩定中進步。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天喝豆漿 健腦降三高

 

文/蔡玲貞

豆漿含有豐富植物性蛋白,不但對身體負擔較低,更有助降低膽固醇,也因此在全球的健康趨勢下,豆漿逐漸成為全球健康新選擇。

豆漿適合各種生活型態的民眾飲用,像是上班族外食容易有「三高」問題,豆漿可以協助降低膽固醇和預防心血管疾病;豆漿中的大豆異黃酮可以調節荷爾蒙分泌,有助降低女性更年期不適;豆漿更含有大豆卵磷脂,可以幫助學齡孩童的腦部發育,也能讓鈣質更好吸收,幫助骨骼發展。

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新版「每日飲食指南」中「蛋豆魚肉」已改成「豆魚肉蛋」,將豆類放在第一攝取順位,蛋白質類也從4份改為3到8份;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曾針對大豆蛋白發表聲明,表示每天攝取25公克大豆蛋白,可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此外,2007年世界癌症基金會與美國癌症研究所指出,植物性蛋白為主的飲食方式有助於預防癌症的作用;北美更年期協會《更年期》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喝兩次豆漿可降低熱潮紅頻率和嚴重程度;日本還成立豆漿協會,直接將10月12日設為「日本豆漿日」,顯示各國肯定豆漿健康價值。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配合醫囑注射胰島素 讓血糖「乖乖」            

 

文/許蕙纓

糖尿病已是現代人的文明病,目前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方式有口服藥及注射胰島素兩種,但不少患者都拒絕注射胰島素,其中最大原因是誤以為「打胰島素後,接下來就要開始洗腎,或腳就會截肢…」,事實是血糖控制不良,會引發糖尿病腎病變、傷口癒合不良而要截肢等併發症的發生。

糖尿病沒控制好 會引發併發症

糖尿病的發生是因為人體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對胰島素利用不佳,而使得血糖增高。當血糖控制不佳時,就會產生許多糖尿病的合併症,包括大血管(腦血管、心臟血管疾病等)、小血管(視網膜、腎病變、神經病變等)、糖尿病足及各種感染症等。所以,糖尿病若沒有控制好,會產生許多影響到生命及生活品質的併發症。為了控制好血糖,最先會使用口服藥,但口服藥控制不佳時,醫師就會開始建議施打胰島素。若配合醫師的囑咐按時且正確地用藥,血糖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既然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的,那麼直接注射胰島素把不足的量補足是最佳的治療方式,但並非人人可接受。

◎下列情形是注射胰島素的適應症:

●第一型糖尿病:胰臟分泌胰島素功能已完全或部分喪失。

●第二型糖尿病: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失效者。

●妊娠糖尿病無法單獨使用飲食控制血糖時。

●高血糖急症。

●肝腎功能不全。

●手術或發炎。

●願意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

但是病患仍有選擇治療方式的自主權,所以就算病情到了需要打胰島素的時候,仍會有病患拒絕而堅持用藥物治療,若導致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就會出現併發症,等到病患察覺到身體變化,不得不施打胰島素時,常為時已晚,腎臟病變、心臟血管疾病、足部病變等都發生,只好洗腎或截肢等。

所以,胰島素並非導致洗腎、截肢的主因,而是胰島素用得太晚,血糖控制不佳所產生的併發症引起的。

(作者為桃園芯悅診所糖尿病衛教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症狀不明顯 糖尿病患要預防感染            

 
糖尿病患要注意血糖控制,及防範肺炎等感染疾病。(記者邱宜君攝)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台灣有150萬名定期服藥的糖尿病患,經常要進出醫院、量測血糖,但糖尿病患若感染細菌,症狀較一般人不明顯,診斷難度較高,因此糖尿病患需特別注意預防感染。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表示,糖尿病人因為血糖高,使得白血球的流動較慢,因此容易感染肺炎鏈球菌等病菌,但不論發燒、寒顫的反應都比較不明顯,可能造成診斷困難而延誤治療,所以預防重於治療。

風險高 宜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根據疾管署統計,今年2月中以前,感染肺炎鏈球菌65歲以上老人就占了42.2%,疾管署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議預防接種組4月份會議,也作成決議,建議高危險群年長者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高危險群包括慢性腎病變者、癌症、器官移植者、脾功能缺損者等。游能俊表示,糖尿病人常見同時罹患多項慢性病,4成有慢性腎病、8成有高血壓、3成5有心血管疾病,肺炎鏈球菌的感染風險可能較高。

台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古世基表示,目前的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的防護範圍近年最肆虐的19A這一型,2到5歲的孩童已有公費,建議超過65歲以上的老人,可至少自費施打一劑,其保護力有5到10年。至於舊型的肺炎鏈球菌疫苗,由於再次接種的免疫生成效果不佳,目前已不建議使用。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神經病變多 要控好血糖            

銀杏葉製劑有助改善治療糖尿病併發症 如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

記者林孟婷/台南報導

腎病變、視網膜病變與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最常見的3種併發症,尤其是神經病變會影響肢體的感覺及運動功能,甚至會影響自律神經系統,造成糖尿病照顧上的一大經濟負擔。

成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林宙晴表示,根據研究估計,罹患糖尿病10年後,其神經病變的盛行率大約為50%。

血糖控制不佳是造成神經病變的主因,而糖尿病患的四肢末梢容易出現神經病變,症狀通常由腳趾開始出現,慢慢往上延伸,而且下肢比上肢嚴重。

每天要檢查腳部 觀察變化 

防範糖尿病神經病變最主要的方式是做好血糖控制,此外遵照醫囑使用抗氧化劑或是藥物控制等,並且要做好足部照護,例如盡量不要赤腳走路、修腳趾甲時要小心,建議每天要檢查腳部狀況,並以溫水與肥皂清洗腳部。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患喝果汁 先算好熱量            

 

文/江珠影

炎炎夏日果汁飲料店的生意總是特別好,不過糖尿病患者可不要喝太多。這兩個月在診間即發現不少糖尿病個案,用鮮榨果汁飲料來取代水,以為這樣比較健康養生,但喝太多果汁,不但會使血糖升高爆表,嚴重者可能會引起脫水而導致急性腎衰竭。

西瓜、荔枝、芒果和甘蔗汁的糖分特別高,提醒糖尿病患者飲用時需注意血糖變化,以免血糖快速上升而引起身體不適。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診間常問:「醫師,那我是不是一輩子就與水果絕緣了?」其實不是不能吃水果,只要掌握好以下幾個原則,還是可以食用水果的。

◎慎選飲料,配合用藥,糖尿病控糖兩要訣:

●等值互換:糖尿病患者飲食原則在於控制一天的總熱量,在不超過總熱量的範圍內,可以進行各種熱量等值食物的互換。提醒患者熱量攝取不可過多,且最好少飲用果汁或含糖飲料,建議以水、茶做代替。

●定期監測血糖及按時服用藥物控制血糖:為避免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引起身體各種器官的併發症,平常在家監測血糖十分重要。自我監測血糖可了解平日血糖數值,建議將所測得的血糖數值記錄在血糖記錄本上,並配合飲食記錄,看診時,帶到診間給醫師參考做雙向溝通,這有助於管理整體治療計畫。

藥物方面,若已經確診為糖尿病且不能僅以飲食與運動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就應考慮接受藥物治療以控制血糖。目前已有新一代的口服降血糖藥物,主要是經由膽汁與腸道排出,不會造成肝、腎負擔,即使肝或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時也不需調整劑量,對於長期與控糖作戰的患者與醫師來說,都是更為方便且安全的用藥選擇。

糖尿病是一輩子的事,飲食控制對血糖控制有絕對的影響,糖尿病患者對食用水果要有正確認識,選而食之,樂而食之,且應按時服藥控制血糖,同時,最好能提醒自己做些運動消耗多餘的熱量,減少身體的負擔,如此才能戰勝糖尿病!(作者為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看圖對話 血糖控得妙            

 
中山附醫引進「糖尿病看圖對話」衛教課程,教患者如何控制血糖。(記者蔡淑媛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65歲的陳阿姨有10多年糖尿病史,卻誤以為控制血糖就是不能吃,反而暴飲暴食,以致血糖高低起伏,病情很不穩定。直到參加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糖尿病看圖對話」課程,學習正確的控制方法後,半年瘦了5公斤。

中山附醫副院長、新陳代謝科醫師黃建寧指出,「糖尿病看圖對話」有「什麼是糖尿病」、「健康飲食和運動」、「糖尿病併發症與相關風險因子」等5張糖尿病地圖,依地圖路徑設計不同主題課程讓病友透過小組討論、經驗分享,衛教師則在旁輔導,正確學習衛教知識。

新陳代謝科主任楊宜瑱說,全台糖尿病患約160萬人,約75%因飲食、生活習慣等問題控制血糖不佳,患者若有興趣,可到就診醫院門診洽詢。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妊娠糖尿病 飲食控制是關鍵            

 

文/楊婉伶

部分婦女懷孕後,因為荷爾蒙分泌改變、家族性遺傳、肥胖、高血壓、巨嬰生產史或高齡產婦等因素,而罹患「妊娠糖尿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會增加胎兒畸形、流產、早產,甚至生出巨嬰。

通常懷孕24到28週,可藉由血糖篩檢得知是否罹患妊娠糖尿病。測試方法為,先口服50g葡萄糖水後1小時,檢測血糖是否超過140mg/dl,若超過,則須再做第二階段的口服100g葡萄糖水耐受試驗,若診斷確定,婦產科醫師會請新陳代謝醫師會診並介入治療。一般經過飲食調整、規律生活作息再加上適度運動,是可以使血糖控制良好。

◎如何調整妊娠糖尿病飲食及生活型態?

●控制飲食︰妊娠糖尿病飲食並非要孕媽咪減重,而是要控制飲食。

通常第一孕期每天熱量大約1500大卡,中後期則建議每天增加300大卡熱量,並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

●睡前吃點心︰避免因長夜導致低血糖,睡前可以喝杯低脂牛奶或3片蘇打餅乾,以免血糖過低。

●水果在飯後2小時吃︰避免血糖在飯後急升,水果一次的份量約一個拳頭大小,每日2份,盡量避免太甜的種類,像蘋果、芭樂、奇異果都還不錯。

●忌甜食,多吃高纖食物︰含糖飲料或甜食易使血糖升高,高纖食物則能有效延緩飯後血糖上升,建議每餐蔬菜量大約半碗到1碗,除了幫助腸胃蠕動,也能預防便秘。

●少量多餐、定時定量︰孕媽咪飢餓時,脂肪代謝會加快而產生酮體,對胎兒腦神經發育有不良影響,因此千萬不要餓了才進食。吃未精緻的五穀根莖類,如全麥饅頭等都是不錯選擇。

●飯後輕度運動︰孕媽咪在飯後,可依本身狀況散步約30分鐘,有助餐後血糖下降。

只要營養飲食搭配正常作息、聽從醫囑,一樣可以有很好的生活品質。

(作者為營養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果吃對了 可降低糖尿病風險            
 

記者/洪素卿

水果吃法不同,對健康影響差很大!哈佛大學最新研究發現,一週吃兩份以上水果,尤其是藍莓、葡萄以及蘋果等,長期下來,第二型糖尿病風險降低兩成以上。但如果把水果換成果汁、每天喝一份的話,那麼,糖尿病風險非但沒有降低,反而增加兩成。

這項研究已刊載《英國醫學期刊(BMJ)》。

研究人員檢視從1984年到2008年間、超過18萬名參與者的長期研究資料,分析在研究追蹤期間12,198名發生糖尿病的患者與其他族群,攝取各種水果和果汁等飲食習慣差異。

每天喝果汁 糖尿病風險反增兩成

結果發現,每週至少吃兩份水果,特別是藍莓、葡萄以及蘋果的族群,罹患糖尿病風險足足比每月吃不到1次水果的族群降低了23%。但每天喝果汁的族群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卻提高了21%。

各種水果都可吃 但要吃原形

研究人員並發現,愛喝果汁的族群只要在7天中的3天,將果汁換成水果,就可以降低至少7%的糖尿病罹患風險。

研究人員認為,果汁比全水果更容易消化吸收,攝取後血糖快速上升、升糖指數(GI值)比未經處理的水果高出許多,長期食用,有可能因此升高罹患糖尿病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曾有民眾誤以為水果很健康,吃再多也不怕胖,食用過量的結果,才發現已經罹患糖尿病。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指出,糖尿病患吃水果要記得四大原則:

●各種水果都可以吃,但要控制量,女性1天2份、男性1天3份。所謂的1份就是將水果切削後、裝滿1碗的分量。

●可先將水果當成點心的替代品,在早餐與午餐間,約10時吃,另一份則當下午茶、約莫5時食用。

●水果不能打成果汁,要吃原形全水果。

●如果血糖控制得不理想,最好選擇低GI的水果,像是芭樂、小番茄、梨子、木瓜、蘋果等;至於高GI水果像是葡萄、龍眼以及荔枝等,要少吃或是減量,此時一份水果就不能裝滿1碗,只能裝8分滿。

至於芒果、榴槤以及釋迦等更甜的水果,1份就只能裝半滿,不能裝滿一整碗。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易併發一「酥」 糖尿病患者 不能不防骨質疏鬆            

 
▲糖尿病患除了要注意血糖和體重控制外,也要留意是否有骨質疏鬆的問題。(照片提供/花士哲)

文/花士哲

糖尿病與骨質疏鬆症之間,有什麼關係?依據國內、外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比未患糖尿病的同齡者發生骨質疏鬆症機率高,且發生髖部骨折者也比同齡非糖尿病者高出2倍以上,明顯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糖尿病患除了「三多一少」的症狀,「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少」外,也容易併發「一酥(疏的諧音)」,也就是骨質疏鬆症。

美國與挪威醫學研究發現,女性罹患糖尿病的骨折率,遠比沒有糖尿病的女性顯著增加;新加坡針對華人進行的研究也顯示,無論第一型糖尿病或第二型糖尿病患發生骨折的風險均比一般人高,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糖尿病列入「續發性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因子,視為增加骨質疏鬆症、骨折的危險因子。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易患骨質疏鬆呢?

當人體持續在高血糖狀態時,大量葡萄糖會從尿液中排出,同時也將鈣、磷、鎂排出體外,導致鈣、磷、鎂失衡。低鈣、低鎂會刺激「甲狀旁腺素」分泌,引發溶骨作用,導致骨質中的鈣游離出來。

胰島素缺乏或分泌不足時,也會影響骨質的形成和轉換,進而使骨密度下降,形成骨質疏鬆。

當糖尿病併發腎功能損害時,會降低活性維生素D的合成,影響腸道對鈣質的吸收,因此加重了骨質疏鬆的情況。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隨著年齡增長,戶外活動也減少了,再加上女性更年期後體內雌激素大幅減少等因素,使得骨頭變得更為「酥」脆。且糖尿病患者也有高跌倒風險(如視力減退、神經病變等因素),因此,糖尿病患應多注重骨骼保健,以防範骨質疏鬆症與骨折的發生。

◎糖尿病患防治骨質疏鬆的注意事項

●要積極控制血糖,防止鈣質的流失,有效阻止骨量減少。

●日常飲食宜控制在每日總熱量的基礎上,食物宜多樣化,均衡攝取膳食營養,並應增加食物中鈣含量,尤以牛奶、小魚干為佳,並減少飽和脂肪。

●如有需要,可在醫師指導下服用維生素D、鈣片等,以補充鈣質。

●適量運動對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是有益的,戶外運動不僅有助於血糖的控制,還可促進鈣的吸收,保持體內的骨鈣量。

●糖尿病患也須注意定期測量血鈣、尿鈣,或骨密度。

●減少吸菸、飲酒等影響因素。

(作者為嘉義基督教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避免腳麻失知覺 糖尿病患每日足部檢查            

 
▲使用毛巾擦拭足部。(照片提供/劉筱筑)
▲可用鏡子檢查足部。(照片提供/劉筱筑)

文/劉筱筑

有一個廣告敘述一名可愛的小孫女在家裡騎腳踏車,不小心壓到在躺椅上休息奶奶的腳,因奶奶沒有反應,小孫女誤以為奶奶過世了,嚎啕大哭。奶奶驚醒後安慰小孫女:「奶奶睡著了。」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名。糖尿病患容易出現的病變,一個是神經病變,會造成腳麻和失去知覺,以致受傷而不自知。另一個是血管病變,當血糖升高,對細菌抵抗力也變差,一旦受傷較不易癒合,嚴重會皮膚壞死。

糖尿病會使雙足的血液循環較差,新陳代謝變慢,皮脂腺分泌減少,造成皮膚乾燥、龜裂,表層酸鹼平衡作用變弱,易滋生黴菌。

前述廣告中的奶奶可能是足部神經病變,才對疼痛沒有感覺。糖尿病患要養成每日察看足部皮膚狀況,做好血糖監測,預防合併症發生。

做好血糖監測 預防合併症發生

◎以下介紹平日可簡單執行的足部護理:

●每日足部檢查:洗澡後,可用手檢視每隻腳與腳趾的頂端、底部、側面,尋找是否有「紅、腫、割傷、水泡、胼胝、乾燥、裂縫、雞眼」,以及上一次檢視時的變化。若48小時內沒有改善,就要趕快尋求醫療協助。

●足部照護準則:

(1)用溫水及中性肥皂洗腳,水溫不可太冷或太熱;洗腳時,不要用毛刷刷腳,以免皮膚破損;洗淨後要輕輕抹乾,尤其是趾縫間,不可用毛巾大力擦乾,以免用力過度,造成皮膚損傷。

(2)皮膚有乾燥或龜裂現象,可用足部專用護理霜塗抹足部,避免塗於腳趾縫間,防止足癬的發生。

定期修剪趾甲,趾甲不應過長,也不要太貼近趾縫;視力不佳者可請家人協助。

(3)選擇合適的鞋子,不宜過寬或過緊,鞋內以留1指寬的空間為宜。

(4)選擇透氣、吸汗的棉質襪子,每天更換及清洗,以確保雙腳衛生。

糖尿病患常因一個小小傷口,忽略護理或處理不當,導致腿部細菌感染,引起潰爛,嚴重時需截肢,甚至會有生命的危險,必須特別注意。(作者為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年度篩檢 預防慢性併發症            

 

文/許蕙纓

糖尿病控制不佳易出現併發症,因此患者皆需和醫療團隊合作,調整生活習慣及按時服藥,並且每3-6個月需抽血監測各項指標,做為醫師調藥及治療成效評估的依據,防範併發症的發生。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除了定期的抽血檢驗還有許多應檢查的項目。

◎完整的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篩檢有:

●眼睛的檢查:需包含視力和眼底檢查,可早期發現有無視網膜出血或病變、血管新生、黃斑部病變等會造成失明的眼睛病變。

●足部檢查:包括足部動脈脈搏強度、腳踝與上臂的動脈收縮壓,了解下肢的血管有無阻塞?同時還需做足部單股纖維壓覺、音叉震動感及跟腱反射等項目來評估是否有神經病變?

●腎功能檢查:除了基本的抽血檢驗肌酸酐、尿素氮、腎絲球過濾率(eGFR)及一般尿液檢驗外,別忘了要做微量白蛋白尿的檢驗,這是早期腎臟病變的重要檢驗。

●血脂評估:完整的血脂項目包含了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4項。

最後別忘了找牙科醫師做口腔檢查以做好口腔牙齒保健。另外,糖尿病較容易感染,有研究得知糖尿病流感的住院率和併發症機率增加,所以每年都應施打流感疫苗。

完整的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篩檢應在第一型糖尿病發病5年內開始做第一次;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初診斷為糖尿病時,就應做第一次篩檢,依第一次的檢查結果由醫師評估後建議追蹤的時間。

檢查結果正常者每年做一次併發症的篩檢檢查,若有異常或和上次檢查相比有惡化者,依其程度改為3-6個月做追蹤檢查或進行轉診治療。

唯有定期篩檢才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讓併發症影響我們的身體功能及生活。(作者為桃園芯悅診所糖尿病衛教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