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營養,食品衛生,檢驗,飲食常識,素食,消費常識,環保污染,物價 (30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加工食品 鈉含量高易水腫 】
 
泡麵鈉含量高,應注意攝取量,避免超標。
 
許多人誤以為水腫是因為水喝太多,尤其是睡前少喝點水就不會水腫。
 
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水腫主要是由於體內鈉離子過高,造成水分滯留在體內。
 
常見由於飲食攝取過量的鈉含量,尤其許多鈉含量高食物易被忽略,一不注意,就容易攝取超標,增加水腫問題。
 
許多人飲食偏好重口味,像許多加工食品的鈉含量就偏高,如醬菜、豆瓣醬、火腿、臘肉等,因製作過程加許多鹽,鈉含量較高,過度攝取水分難以排出體內,且有許多食物吃起來可能不會特別鹹,但其實鈉含量也相當高,如泡麵、肉鬆、烏醋等。
 
衛生福利部建議一般人一天攝取鈉含量上限是2400毫克,即6公克鹽。
 
而像泡麵一碗鈉含量就超過1000毫克,已超過每日所需的一半。
 
因此,吃東西前應注意包裝鈉含量標示,避免攝取過量。
 
吃含鉀 蔬菜水果
 
想排出體內多餘鹽分,可多攝取含鉀蔬果,如各種綠葉蔬菜、綠花椰菜、菠菜等,水果如有香蕉、瓜類水果西瓜、哈密瓜等,每天最好吃到2~3碗蔬菜,及2個拳頭大小的水果。
 
還有五穀飯、糙米飯,也屬高鉀食材,對於改善水腫都有幫助。
 
營養師張斯蘭建議可自製蔬菜湯,以1人份為例,可準備如空心菜或莧菜100克,香菇1朵,烹調時可用當歸1片、紅棗2~3顆進行調味,取代添加太多的鹽、味精,也有助減少鈉含量的攝取。
 
多吃含鉀蔬果有助排水利尿,如綠花椰菜。
【 文/張斯蘭/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切洋蔥的時候,為何會流淚? 】

切洋蔥的時候,為何會流淚?是因為洋蔥裡面,存在著含有「硫原子」的胺基酸,例如:甲硫胺酸、半光胺酸,這兩種胺基酸都是含有硫的官能基的。

在一刀切下去的時候,就破壞了洋蔥的細胞,洋蔥本身的酵素,就會開始對這種含有硫的胺基酸,進行分解,最後產生具有揮發性的硫化合物,

⋯⋯

這些化合物,刺激鼻子或是眼睛,就會讓我們有流淚的反應。

而這些胺基酸大部分是存在在洋蔥的根部,而且具有溶在水裡的特性,

所以如果要避免切洋蔥會流淚,有一種方法,就是切洋蔥之前,先把根部切除,然後把洋蔥泡在水裡,浸泡10分鐘後,再拿出來處理,就比較不容易造成對我們的剌激了。

因為洋蔥裡面有一種含有「硫原子」的胺基酸,當洋蔥細胞遭到破壞時,酵素就會針對這種胺基酸,進行分解,產生具有揮發性的硫化合物,這種物質具有催淚作用,會刺激到鼻子,並且使眼睛流出眼淚。

但台中裕元花園酒店主廚詹超然說:「切洋蔥前,先冷藏或用冰水冰鎮10分鐘,或是去頭去尾以中火微波30秒,用來降低揮發性質,再來切洋蔥,就比較不會流淚了。」

另外,切洋蔥時也要記得保持現場通風,站在順風方向切比較不會刺激眼睛。

●切洋蔥時總讓人感動地流淚。

●▲泡冰水:把洋蔥切開,泡在冰水裡10分鐘再切,就不會流淚了。

●▲打微波:洋蔥去頭去尾微波加熱30秒再切,可以也減少刺激。

●▲先冷藏:要切洋蔥前,先冰藏10~15分鐘再切,就不會哭哭了。

●▲要通風:切洋蔥最好在通風處,且人站在順風處。資料照片
【 文/蘋果日報 /記者陳靜萍/綜合報導 】

◆◆◆ 切洋蔥老是眼淚直流?料理專家教你3方法搞定

切洋蔥就跟切蔥、紅蔥頭一樣,總是一邊切,一邊讓人「感動」到不行,眼淚就這麼不受控制地流下來。

切洋蔥會流淚,怎麼辦?這裡有三種切洋蔥不流淚的方法,大家可以試試看。

第一種方法:先將洋蔥切開後, 泡在冰水裡10分鐘,然後再繼續切絲或切末的動作。

第二種方法:料理洋蔥之前,我們把洋蔥洗淨剝皮之後,先用保鮮膜包裹起來, 微波加熱40秒左右,之後拿出來照一般程序切丁切絲處理。

第三種方法:先把洋蔥 放進冷凍室中約30分鐘,再拿出來切。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浸泡蔬果勿超過15分鐘 】

◆◆◆ 浸泡蔬果勿超過15分鐘 以免營養素流失

清洗蔬果應避免浸泡過久,以免營養素流失。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從蔬果攝取到過多農藥,易影響毒素累積體內,也易讓肝臟代謝差。

⋯⋯

清洗蔬果建議先浸泡再沖洗,浸泡時間避免過久,以免營養素流失。

之後沖洗5~10分鐘,若蔬果表面屬不平整狀,可配合軟刷毛刷洗,最後才切除,以免農藥汙染刀具。

由於農藥多是水溶性,藉由先浸泡的方式,可讓農藥溶解在水中,之後再用流動的清水沖洗。

浸泡時間約15分鐘即可,避免過長易讓水溶性維生素流失,像是維生素B群、維生素C等。重要的是用流動的水沖洗約5~10分鐘。

◆◆◆ 先浸泡後沖洗再切除

而像苦瓜這類有凹凸表面的蔬菜,可在浸泡時,一邊用水沖,以軟毛刷輕輕刷洗。

蔬果經過沖洗後最後再進行切除葉菜的蒂頭與根部,以免農藥汙染刀具,讓刀具的農藥又汙染到蔬果乾淨部位。

張斯蘭表示,有些人清洗蔬果時會選擇加小蘇打粉。因為農藥是酸性,可藉由鹼性的小蘇打粉,達到酸鹼中和,幫助去除農藥,但之後仍需以大量清水沖乾淨。

也有人會用蔬果專用的清潔劑,但由於這類產品多含有界面活性劑,成份複雜,之後也需要沖乾淨。

因此,一般建議用清水洗蔬果即可,加小蘇打粉洗蔬果後,仍應以大量清水沖乾淨。【 文/張斯蘭 /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端午吃粽少喝湯 防脹氣不適 】
 
本身就有腸胃道疾病的人,1天不要吃超過1顆的粽子,否則可能加重原本的疾病。
 
端午節到來,當然不能免俗的來幾顆粽子,不過粽子高油高脂,吃多了不利健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張振榕表示,
 
每年端午節,因吃太多粽子腸胃不適就醫的患者,比平日多1~2成,大部分患者多為胃脹氣、胃痛、急性腸胃炎,
 
粽子易導致脹氣,除了不要過量外,也盡量不要邊吃粽子邊喝湯,以免湯湯水水讓胃部壓力變大,脹氣會更嚴重。
 
◆◆◆ 1天勿超過1顆
 
由於粽子的主食材糯米會發酵,吃多易造成腸胃道脹氣,原本就有胃酸過多、胃食道逆流的人,吃太多粽子會使不適症狀加劇,
 
除此之外,粽子內餡常包肥肉,與其他炒過的食材如花生、蝦米等,不只油脂高,鹽分也高,對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是造成身體負擔;
 
因糯米難消化,建議不要將粽子當早餐吃,一般民眾一餐最多吃1顆粽子,1天不要超過2~3顆,以免腸胃消化不良,
 
而有腸胃道疾病,像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食道逆流、功能性消化不良,或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炎等疾病的人,1天不要吃超過1顆粽子,否則也可能加重原本疾病。
 
邊吃粽子邊喝湯,容易讓胃部壓力變大,使腸胃脹氣更嚴重。粽子可搭配新鮮蔬果一起吃,緩解粽子的油膩感。
 
吃粽子脹氣時,可以順時鐘方向輕輕地,按摩肚臍周邊,將脹氣稍微排掉。
 
◆◆◆ 輕輕按摩排脹氣
 
如果因為吃太多粽子,導致消化不良、腹脹不舒服,可先用薄荷油塗抹在肚臍周圍,舒緩不適,
 
或是以順時鐘方向輕輕地,按摩肚臍周邊,將脹氣稍微排掉,但如果持續不適,應立即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此外,除了可選擇低油脂、蔬菜或五穀米做的粽子外,吃粽子時可搭配新鮮蔬果,緩解粽子帶來的油膩感,
 
粽子容易導致脹氣,不要邊吃粽邊喝湯,否則湯湯水水會讓胃部壓力變大,使脹氣狀況更加重。
 
【 文/張振榕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吃錯了,再營養也不夠 】
 
◆◆◆ 垃圾食物吃太多 容易一肚子「氣」
 
根據美國布里瀚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調查,約有30%民眾深受脹氣之苦。
 
脹氣雖然很少會嚴重到要急診,但是難過起來還是會讓人坐立難安。
 
其實,長期習慣性的脹氣,除了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徵兆之外,也可能跟選錯了食物有關!
 
萬芳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陳柏臣指出,有脹氣困擾的民眾,不妨先想一想自己的脹氣,是出現在空腹時、還是吃飽飯時。
 
若是總是在吃飽飯之後脹氣,就有可能是特定食物引發的,可能是食物產氣,也可能是本身對食物過度反應。
 
◆◆◆ 吃飯講話、吃太快 也會引發脹氣
 
若是連空腹時也脹氣,甚至持續性脹氣,那麼可能要考慮是否有腸胃道疾病。
 
包括潰瘍、過敏性腸胃炎、便秘、糖尿病,甚至腸道腫瘤都可能出現脹氣的症狀。
 
至於哪些食物容易脹氣呢?一般人想到跟脹氣相關的食物,首先聯想到的是豆類或是奶類。
 
不過,根據最新外電報導,包括近年流行的抗癌食物─十字花科蔬菜像是花椰菜、高麗菜等,也是容易引發脹氣的食物。
 
為什麼這類蔬果容易脹氣?主要是因為當中含有硫(sulfur)與棉子糖(raffinose)成份,棉子糖是一種寡糖,比其他種類的糖更難被人體消化吸收,經由腸道產氣菌消化之後,便會製造出氣體,導致脹氣。
 
此外,口香糖等食品若其中添加糖醇類成分,也會導致部分人吃了後容易脹氣。
 
值得注意的是,攝取太多過油、過鹹的垃圾食品,也可能是脹氣的元凶。
 
這是因為大量攝取鹽分後容易導致身體內水分滯留,腸道相對腫脹,也容易有腹脹感覺。
 
要遠離脹氣,除了檢視菜單中是否有前述風險食物之外;不妨也可同步審視是否有容易脹氣的飲食習慣。
 
像是吃飯時愛說話、喝東西一定要用吸管、愛喝冰冷碳酸飲料、吃飯很快、經常過量飲食等。
 
若能改掉這些習慣,就更有機會擺脫脹氣。
 
【 文/陳柏臣醫師/萬芳醫院家醫科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揭秘「大賣場」潛規則,這些東西千萬不要買! 】

揭秘大賣場和超市,這些東西不要買,超市和大賣場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大家平時在逛超市時,是否注意過在這些琳瑯滿目的商品中,其實暗藏著很多秘密,下面給大家揭秘,這些賣場和超市即將過期的東西

⋯⋯

◆◆◆ 秘密一、新鮮牛奶通常擺在最裡面

1、發現:

各大超市裡,牛奶、酸乳、袋裝熟肉等食品貨架上,人眼平視過去,最先看到的,擺在最外面的商品,生產日期幾乎都不是最新的,反而越靠裡擺放的生產日期越新,也就是說食品「越新鮮」。

2、解密:

如何擺放商品,是超市的一種行銷策略,比如說,利潤較大的物品,超市會把它擺在右邊,因為大多數人習慣用右手。

甚至是一些不太新鮮,需要快點賣出去的食品,通常也會擺放放在這個位置。

◆◆◆ 秘密二、早上8:00—9:00超市裡人最少

1、發現:

每天早上8:00—9:00這個時間,超市裡的人流量是最小的,但蔬菜、鮮肉類食品以及海鮮產品卻是最新鮮的。

而到了晚上8:00以後超市人最多,但這個時候很多食品都不新鮮了,所以往往就會開始打折促銷。

2、解 密:

一般超市裡面散裝的新鮮肉食,都是早上上架,這個時候的蔬菜,也是最新鮮的,此時購買這兩種食品性價比最高。

但水果卻不能保證,因為很多水果都要存放兩三 天。對於晚上超市的打折促銷活動,要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

於食品而言,只要是打折促銷的,肯定不新鮮,尤其是熟肉和豆製品,一定要慎重購買。

◆◆◆ 秘密三、用燈光讓食物更「新鮮」

1、發現:

每當大家去逛超市的時候,在超市裡總會發現,那裡擺放的各種肉類,都紅嫩新鮮,各種蔬菜都翠綠無比。

但是等買回家再看,就發現沒有在超市看到的,那麼新鮮好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2、解密:

其實細心一點的顧客,都會發現,很多超市裡會特意選用粉紅色的燈光,照射肉類,使得各種肉看起來,顯得格外鮮嫩,同理也會選用偏綠色的燈光,照射蔬菜,使得蔬菜看起來更嫩綠,當我們把東西買回家,沒有了燈光的作用,東西自然看起來,沒有那麼誘人新鮮。

◆◆◆ 秘密四、買一贈一有玄機

1、發 現:

在全國的大超市中,打折促銷區,經常能夠找到買一贈一的促銷商品,消費者購物時,並不注意自己不需要的商品價格,比如一瓶洗髮水本來應該20元,現在買一 瓶洗髮水,贈送一塊價格2元錢的肥皂,但超市實際已悄悄地將洗髮水的價格,提高到22元。買洗髮水的顧客白得一塊肥皂,肯定就會覺得很划算。

2、解密:

據調查,給商品貼上折扣標誌,可增加該商品銷量的23%,特別是促銷食品,基本上都是一個新的,搭一個舊的賣。

為避免被捆綁促銷吸引,建議大家在購物時,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你想購買的東西上,而不是和它捆綁銷售或附贈的物品上。

◆◆◆ 秘密五、當天沒賣完散裝肉食返廠,由廠家進行再處理、再銷售

1、發現:

在一些超市裡,偶爾還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熟食櫃檯裡出售的食物,上面標註的生產日期,竟然還沒有到。難道現在的食品,也玩穿越了嗎?!

2、解 密:

據調查,超市裡標有當日生產日期的熟肉,其實大部分並不新鮮。

舉個例子,今天買的香腸裡,可能會摻雜前幾天沒有賣完的香腸。

不得不提醒大家,熟食的包裝 ,層數越多越不新鮮。一般情況下,很多熟食如肉類和腸類,都用保鮮膜包裝,包了一層的,說明東西還比較新鮮,層數越多,越能掩蓋其不新鮮的一面,而且很多都是 因為食品失水,才導致包裝袋滑落,所以只能多包幾層。

所以大家最好不要買降價、促銷的熟食和豆製品,超市裡的散裝熟食,也應小心購買。

◆◆◆ 秘密六、超市特價商品並不便宜

1、發現:

很多超市裡經常可以看到特價商品,比如某牌餅乾,一袋零售價3.3元,三連包銷售時標明特價10元。

看起來好像真的便宜了!但是真的是這樣子嗎?難道真的是業界良心價?

2、解 密:

超市在促銷的時候,都會推出一些特價商品,很多人認為特價商品,就是價格便宜的商品。

商家正是利用人們這種認識上的誤區,商品原本的價格其實沒有改變, 只是將一些正常價格的東西,甚至是高價的東西,標上特價出售字樣。

吸引大家的眼球,不經常購物、對商品價格不熟悉的顧客,也是難免會上當。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聚餐吃過撐 代謝症候群上身 】

◆◆◆ 日常飲食應多吃蔬果,注意營養均衡。

上班族聚餐多,易造成代謝症候群上身。國泰綜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黃莉棋表示,有三高問題及肥胖者,應控制飲食,像節制聚餐與消夜過量。

⋯⋯

減少高油、高熱量、高糖分飲食,多吃蔬菜水果,維持飲食均衡。

黃莉棋表示,可自我檢視是否為代謝症候群患者,如

1、腰圍:男性腰圍超過90cm;女性腰圍超過80cm。

2、血壓:血壓值大於等於130/85mmHg。

3、血糖值:大於等於100mg/dL。

4、三酸甘油酯:大等於150mg/dL。

5、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好的膽固醇)過低:男性小於40mg/dL,女性小於50mg/dL。

若以上5項有3項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問題者,應積極調整個人飲食習慣。

三高族群應多活動,避免久坐不動。

◆◆◆ 多蔬果多活動

黃莉棋醫師表示,聚餐飲食類型都屬高油脂、高熱量,口味偏重,易增加脂肪堆積,形成中廣型肥胖,因此腰圍成為重要的檢視之一,

建議盡量選低糖、低鹽,多補充蔬菜、水果,增加纖維素、維生素攝取,並少喝果汁,因為果汁通常糖分較高,易攝取過多糖分。

而水果選擇上,可選芭樂、番茄等,熱量較低,負擔較小的水果。

而三高族群應適時多活動,像看電視每1小時就應起身活動10分鐘,或到戶外走路、散步,避免久坐少動累積脂肪。

平常下午茶若零食、甜點吃較多,正餐時就應將米食、澱粉類減少攝取,以避免糖分過量。

高血壓患者也應注意血壓變化,養成規律服藥習慣,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誘發。
【 文/黃莉棋醫師 /國泰綜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隔夜菜致癌? 別道聽塗說 】

◆◆◆ 〈破除網路謠言〉

近幾年來,電視上談論健康的節目,如雨後春筍般一集又一集,永遠有講不完的話題,有一次我看到一集在談論「香腸含亞硝酸鹽容易致癌」的問題,由此延伸到有機蔬菜也含亞硝酸鹽,大聲疾呼「吃有機蔬菜,也會有致癌的危險」,節目講到這裡就結束了。

⋯⋯

我看了很傻眼,這根本是誤導大眾嘛,只會讓觀眾越看越恐慌、越看越迷惘而已!

體內只要有維生素C存在,就可以阻擋亞硝酸鹽轉變成有致癌性的亞硝酸胺。

網路上也經常有文章,呼籲大家不要吃隔夜菜,因為亞硝酸鹽會隨著,剩菜擺放的時間愈長,就會愈增加,原本將前一天的晚餐留一些,當隔天便當菜的上班族、學生,這下搞得變成便當也吃不成了嗎?

真實的情況是,隔夜菜裡面的亞硝酸鹽含量,距離危害人體的濃度還差得遠,而且體內只要有維生素C存在,就可以阻擋亞硝酸鹽轉變成有致癌性的亞硝酸胺。

因此,我們只要多吃新鮮蔬果,或補充維生素C,就可完全避開隔夜菜致癌的風險,整個話題的重點,應該在於「該多攝取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而絕非「有機蔬菜也會致癌」!

我在美國和台灣各住了二十多年,數年前暫時拋下美國看診業務,回台推廣正統的自然醫學知識,以提升日益惡化的大眾健康,但我發現華人地區有很多營養知識是「推理」出來的,而沒有事實根據,卻流傳廣泛,

例如老少皆知的「維生素C吃多了會得腎結石」,或是「吃蝦子再吃維生素C,會產生砒霜」,網路上這類傳言很多,誤信者眾,卻很少人出面破解。

我的任務,就是要從自然醫學提供「正解」,並告訴大家重點在哪裡。

◆◆◆ 〈破解謠言〉維生素C 化解氧化壓力

回到隔夜菜的問題,葉菜類蔬菜由於含氮量豐富,生長過程中自然會產生「硝酸鹽」,一旦煮熟之後,細胞壁受破壞、天然抑菌成分被瓦解,剩菜自然會被細菌代謝產生「亞硝酸鹽」,放得時間越久,亞硝酸鹽產生越多,這就是大家很擔心隔夜菜會致癌的由來。

但其實「亞硝酸鹽」對身體沒太大害處,一定要在體內和胺類食物結合之後,變成「亞硝酸胺」才會有致癌性。

所以,一把手槍並不危險,裝了子彈也不會傷人,一定要扣下板機才有致命的風險。

也就是硝酸鹽(無害)→亞硝酸鹽(還好)→亞硝酸胺(致癌)。

體內維生素C的作用,就好比是手槍上的安全裝置,讓板機無法扣下。

因此,我們應該多攝取天然抗氧化劑,降低體內氧化壓力,自然就會避免許多食物造成的致癌風險,例如高溫燒烤、黑心餿水油、回鍋油、環境毒素、體內代謝廢物、熬夜、過量農藥、非法食品添加劑等等,都可因此而減少傷害。

◆◆◆ 〈真相在這〉青菜放久 營養流失愈多

以上所說隔夜菜的問題,只限於葉菜類,至於根莖類和肉蛋類,由於亞硝酸鹽的含量極低,就更不存在致癌的風險。

雖說隔夜菜的亞硝酸鹽危機可以被維生素C解除,但話又說回來,葉菜類食物還是以新鮮為佳,烹煮過後盡量當天吃完,不要隔夜,甚至最好當餐吃完,因為放置越久,營養流失越多,也越容易滋生細菌,產生變質問題。

總之,蔬菜水果若能生吃,就盡量生吃,因為生食除了保留更多維生素C和B群等營養素之外,也比較不受細菌分解產生亞硝酸鹽,不得已時才稍微烹煮一下,堅持「烹煮少高溫,剩菜少久置」的原則。

所以,還是回到原始人的吃法,比較合乎健康,盡量吃食物的原形,新鮮即食,低溫烹調,才能吃到最原始的營養素,以補充身體所需。

【 文/陳俊旭/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美國自然醫學執業醫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吃蘋果到底要不要削皮 】

用刀子在蘋果表面刮幾下,可清楚見到果皮上,夾雜了白色的蠟與其他雜質。

有些蘋果外皮光澤亮麗,但加上熱水後,變化嚇人一跳。

⋯⋯

為了在長途運輸中保鮮,以及延長儲存時間,很多水果表面,都加上蠟質。

有外國人發現,只要用熱水一淋,這層蠟就無所遁形,看了片段之後,很多人都怕怕。

但有 勇士說,這層蠟由天然物質製成,例如來自動物的蟲膠,或者來自植物的巴西棕櫚蠟等,不削皮直接吃都沒問題,還可以吸收水果皮的營養。

但蘋果上的蠟,不一定天 然,有可能是由石油副產品製成。

香港調查,如果心中有疑慮,那就削皮吧。
【 文/國際中心╱蘋果日報/綜合報導】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盡量選擇色澤自然及甜度適中的水果 】

盡量選擇色澤自然及甜度適中的水果,少吃各種加工過的食品
,民眾在食用切片分裝水果時,若覺得有異於正常水果的高甜度,有可能添加了甜味劑。

⋯⋯

衛生局建議消費者,選購切片分裝水果時,盡量選擇色澤自然及甜度適中的水果,才可避免食入過多甜味劑。

衛生局指出,人工合成的甜味劑,包括糖精(甜度比蔗糖高出300倍)、阿斯巴甜、環己基(代)磺醯胺酸鹽(又稱「甜精」,甜度為糖的30至50倍),常作為飲料、糖果、蜜餞等食品的甜味劑。

衛生局提醒民眾,為了健康,除了戒除對甜味的過分癖好,多從天然食物中攝取糖,少吃各種加工過的食品;平日如有使用代糖或代糖食品,也應閱讀包裝上的說明,了解安全性。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吃東西 洩心機 】
 
多數人一方面想了解別人的內心,卻對自己的內心毫不關心。
 
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稍微與別人有些不同就會感到不安,在這段過程中沒有準確的資訊便草率判斷他人,或是無條件批判那些與自己意見或主張不同的言論。
 
唯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原有的樣貌,才能明白為何自己跟別人發生衝突的原因,抽離不必要的猜測,便能建立自然的人際關係。
 
方法很簡單:只要觀察一個人(自己或是他人)擁有的物品、行為、習慣,便可以了解那個人的心理與傾向。
 
不管是在戀愛、協商、說服等各式各樣人際關係領域,你一定能勝出!
 
◆◆◆ 〈Check Point 1〉喜歡的食物
 
有些人特別喜歡肉食,又或是特別愛好海鮮。可以把食物當作是一個記號,從中觀察出那個人的取向。
 
●● 肉食取向:
 
即使只有吃到一點肉,也會感到無比的滿足。
 
越是對肉食執著的人,越有可能是個耐心不足、個性急躁、韌性不夠且做事急躁類型的人。
 
食肉時,需要慢慢咀嚼,因此可能是個平時對自我感情相當壓抑的人,透過類似具有攻擊性的咀嚼方式來自我紓壓。
 
●● 海鮮取向:
 
吃甲殼類的海鮮時,需要先剝掉堅硬的外殼,吃魚的時候則是需要先將魚刺給挑出。
 
為了可以享受海鮮的美味,而願意投資時間與體力。
 
但這些事前準備的工作很有可能會降低吃海鮮的快感。
 
這也代表著喜歡吃甲殼類海鮮的人心中充滿了優閒、有耐心、自制力強,且做事時能夠全心全意地完全投入在其中的類型。
 
◆◆◆ 〈Check Point 2〉餐廳的選擇
 
在選擇餐廳時,有些人會選擇去電視節目或雜誌上推薦的餐廳,有些人則是會選擇去自己熟悉、平時常去的餐廳。
 
●● 美食店:
 
喜歡去電視節目或雜誌上所推薦美食店的人,代表著這類型的人,可能是會跟隨著規則與社會潮流所行動的人。
 
再加上如果喜歡自拍的話,也表示說那個人很有可能是個會在意他人視線與看法的類型。
 
同時也容易受到氾濫的訊息而影響決定,且做決定時會有優柔寡斷的傾向。
 
●● 去常去的餐廳:
 
追求安定、個性保守,即使是做重複性的事情也不會感到厭煩。愛好很分明,不會特意地去配合他人。
 
◆◆◆ 〈Check Point 3〉是否會干涉他人的飲食習慣
 
用餐不只是單純地只是攝取身體所需的養分。事實上很多意義含藏在其中。
 
邊用餐邊聊天除了可以增進雙方的關係之外,有時候也可以互相了解對方對食物的愛好。
 
有時談話的內容聊到與飲食習慣相關的話題時,會給予對方意見或不自覺地干涉對方的飲食習慣。
 
●● 不會去干涉他人的飲食習慣:
 
用餐聊天時,話題不會主動提及對方的飲食習慣。這不是對對方漠不關心,反倒是對對方的關懷、尊重與認可對方最原始的喜好。
 
●● 會去干涉他人的飲食習慣:
 
「我的很好吃,你為什麼不吃?」……等等。
 
如果會這樣不斷地嘮叨的話,代表著這類型的人個性執著。
 
原本吃東西就是自我自主性的展現,但是會去干涉他人飲食習慣的人,可能是將食物當作是一種可以管制他人的一種工具。
 
當有人會一直對食物做出批評的話,這可能是因為缺乏愛而導致的行為。
 
吃東西象徵著一種對愛的表現。我們可以根據一個人對食物的接受度,來觀察出那個人對感情的態度為何。
 
非常挑食,或是習慣將食物剩下的人,我們可以從中觀察出這樣的人,即使做出讓對方失望的事情時,自己也不會太在意,且當自我的情緒感到憤怒時,也會將自己的情緒直接傳達給對方。
 
◆◆◆ 〈Check Point 4〉裝在盤子裡的食物
 
●● 從開胃菜開始裝盤:
 
是個追求完美,重視次序跟形式的人。
 
對於日常生活當中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想要能夠完美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這類型的人在個性上較不圓融。
 
即使在做任何事之前,都會先事前做規劃與準備,但依舊無法消除自我心理的不安。
 
此類型的人在感情世界中,傾向於不太清楚自己的情感,而猶豫不決、不夠果斷。
 
●● 從喜歡吃的食物開始裝盤:
 
不會被程序與形式束縛,是個生活自由自在的人。
 
愛好分明,喜歡嘗試新的事物,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對於突發狀況可以做出完美的緊急應對。
 
相反地,對於需要遵守程序與形式時,會感到相當地不自在。
 
◆◆◆ 〈Check Point 5〉吃「炸豬排」時
 
●● 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吃:
 
個性較為柔軟、溫和。
 
做事有條有理又不失優雅,吃飯的速度控制自如。以整體來說,這類型的人具有優秀的自制力。
 
●● 一口氣全部吃完:
 
此類型的人討厭形式上的束縛。
 
個性上不會斤斤計較,是個凡事追求合理與效率的人。
 
【 文/鄭宇烈 〈情境線索〉/財經傳訊出版社 】
 
◆◆◆ 〈作者小檔案〉鄭武烈
 
畢業於精神健康醫學系,精神健康醫學科的專門科醫生,「想法與感覺醫學診所」院長。大韓兒童精神健康醫學會、夫妻家人治療研究會的會員。
 
在韓國多家電視台以心理分析專家的身分擔任來賓,風格尖銳的他備受觀眾喜愛。著作《窺心事!99個看穿人心的情境線索》即將在台上市。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晚餐太晚吃 內臟脂肪恐難消 】

晚餐太晚吃、吃太多,易堆積形成內臟脂肪。

上班族飲食不規律、久坐少動,讓體脂肪居高不下,連帶內臟脂肪更難消除,曾擔任北醫減重班營養師林若君指出,對上班族而言早、午餐常合併一起吃,加上工作忙碌,下班後晚餐、消夜一起吃,一下子攝取過多熱量,又沒足夠的時間消耗,就易囤積在腹部,增加內臟脂肪,長時間恐引發代謝症候群,建議三餐應定時並維持規律運動。

⋯⋯

一天所攝取的熱量應分配在三餐中,如早、午餐應攝取充足熱量以利白天活動所需,晚餐適量攝取即可,可減少澱粉類或過多油脂類,並避免睡前進食。

而早、午餐草率吃,晚餐份量較多者,在相同熱量的攝取下易增腹部脂肪堆積,形成內臟脂肪。

◆◆◆ 保持規律運動

內臟脂肪成形後若缺乏運動,靠節食很難消除,在運動方面宜交替有氧與肌力訓練,有氧每分鐘心跳宜達130下,每次持續30~40分,肌力訓練先從自身負重訓練開始,像徒手深蹲等或藉啞鈴等增加強度,運動每周應維持4~5次有助消除內臟脂肪。

要促進代謝、預防體脂上升,飲食中應補充膳食纖維,有利排便順暢,補充蛋白質有助肌肉生長、修復,但肉類中脂肪含量高,體脂、內臟脂肪高者可選植物性蛋白質如豆漿中的大豆蛋白。

想消除內臟脂肪,應提高運動時間與強度。【 文/林若君/營養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食用油新觀念 看過來 】
 
過去很多人以為「想變健康就要避免吃油」,總之就是減油、少油、再斷油就好了。
 
事實上,「積極地攝取優質油品」才是最新的健康知識。此外,優良油脂的定義已經有所改變。
 
現在也證實了,以往被誤認為壞油代表的動物性油脂,並非十惡不赦。
 
身體不會吸收「氧化油脂」,卻會吸收「反式脂肪」導致生病。
 
再怎麼優質的油,一旦攝取過多就會變成體脂肪。
 
隨著醫學資訊明朗化,一直以來所累積的常識、以為有益健康的資訊都不同了。
 
以往的迷思、答案,現在看來都會嚇一跳,發現:「咦?原來是這樣喔?」這就是新常識。
 
◆◆◆ Q1:肉類等動物性脂肪,比沙拉油等植物性油脂,對人體更不好?
 
Ans:×
 
不一定!且沙拉油其實是過敏原之一。
 
體內油脂比例與健康有很大的關係。構成油脂的脂肪酸中,「若攝取過多Omega-6脂肪酸,容易導致皮膚發炎。」
 
因此,沙拉油和動物性油脂相比,其實含更多的Omega-6脂肪酸,所以不能說植物油就一定比較好。
 
◆◆◆ Q2:食物中所含的油脂,比精製後的油對身體更好!
 
Ans:○
 
正確!食物中的脂肪酸由於不易酸化,因此有益健康。
 
精製油品最大的問題,是為了讓油脂更穩定並延長保存期限,於是以高溫高壓等方式,移除讓油品不穩定的水分、雜質等物質,並且移除顏色和味道,但是油脂裡抗氧化等有益健康的成分,往往在精製階段遭到去除。
 
另一方面,「動植物等食物中所含的脂肪酸,由於包含在食物組織的細胞內部,因此有不易氧化的優點」。
 
◆◆◆ Q3:攝取橄欖油等過多的好油,體脂肪還是會增加?
 
Ans:○
 
正確。再怎麼優質的油,一旦攝取過多就會變成體脂肪。
 
橄欖油的成分為Omega-9脂肪酸,是身體主要能量來源。
 
事實上,脂肪酸做為構成人體的油脂成分,因此不會有不足的問題。
 
所以,當攝取過多橄欖油時,就會轉換成「體脂肪」囤積於體內。
 
◆◆◆ Q4:加熱調理時,不要使用荏胡麻油、亞麻仁油?
 
Ans:×
 
錯!這兩種油即使加熱也不易酸化,拿來炒也沒問題。
 
用荏胡麻油或亞麻仁油烹調時,最開始會消失的是維他命E等抗氧化成分,而脂肪酸加熱到最後都不易酸化。
 
儘管當調理溫度高於200度時,可能會有產生煙或臭味的疑慮,不過用來炒東西是沒有問題的。
 
◆◆◆ Q5:就算吃進了劣質油品, 只要再吃更多亞麻仁油等優質油脂就好了嗎?
 
Ans:×
 
錯!無論是再優質的油,攝取過剩仍會導致肥胖,不如直接置換成好的食用油。
 
即便是「好油」,油脂仍然是高熱量的,一克相當於9大卡。一旦攝取過剩的Omega-3脂肪酸,還是會轉成體脂肪。必須以總量做為考量。
 
因此並非吃到不好的油,以多吃好油平衡;而是要置換劣質油,才能有效攝取好油。
 
◆◆◆ Q6:人造奶油中的反式脂肪,比舊油所含的氧化油脂,對人體更不好?
 
Ans:○
 
對!身體不會吸收「氧化油脂」,卻會吸收「反式脂肪」導致生病。
 
氧化的脂質雖然對健康有害,但實際上身體不會吸收,無法進入體內。
 
人體具有一旦發現有害物質就排出的機制,因此,即使吃進過多氧化油脂,腸道也不會吸收,能夠順利排出體外。
 
相反地,反式脂肪則會進到我們的體內,提高致病率。
 
◆◆◆ 〈觀念翻轉〉動物性脂肪 其實沒那麼糟
 
以往只要提到油,大家就會有「會胖」、「對身體不好」等印象。
 
其中,大家特別容易對動物性脂肪產生誤解,導致現在仍有很多人為了健康,控制吃肉的分量、選擇低脂牛奶等。
 
然而,目前已有研究證實,動物性脂肪其實沒那麼糟。
 
日本金城學院,大學消費生活科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奧山治美表示,研究顯示「攝取很多動物性脂肪的人,其腦中風率較低」。
 
日本的厚勞省(等同台灣衛生福利部)也重新修改了國人脂肪參考攝取量。
 
2010年的「日本國人飲食攝取基準」中,30歲以上的女性脂肪能量(在一日攝取能量之中,脂肪所占比率)上限為25%,然而,同數值在2015年版本中則提升到30%。
 
另外,關於雞蛋中的膽固醇,發現攝取雞蛋與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毫無關係,所以也廢除了每日吃蛋的上限。
 
既然如此,是否有必要避免攝取的油類品項就很明確了。
 
東京品川East One醫療診所理事長板倉弘重建議,「人造奶油等含有的反式脂肪會增加動脈硬化、失智症等疾病的風險,最好減少攝取」。
 
◆◆◆ 〈仔細分辨〉反式脂肪 潛藏風險
 
要如何分辨加工食品中是否有添加邪惡的反式脂肪呢?
 
如果原料中有「食用精製加工油脂」的話,含有反式脂肪的可能性就很高。
 
反式脂肪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來自牛肉本身的天然反式脂肪,另一種為人工製造的反式脂肪,人造奶油與酥油所含的正是後者。
 
藉由把植物油中原本在常溫下為液態的「不飽和脂肪酸」變成「飽和脂肪酸」,做成固態的油脂,會更方便保存。
 
為此添加氫,讓油脂氫化,因氫化而產生的副產物正是反式脂肪。
 
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天然反式脂肪毫無問題。
 
有問題的是氫化後生成的反式脂肪,這會使罹患心肌梗塞等冠狀動脈疾患的風險增加。
 
反式脂肪在美國有一定得標示的義務,但在台灣要到2018年才確立規範。
 
因此,想知道究竟是否含有反式脂肪,請仔細看原料標示,只要寫有「食用精製加工油脂」,指的就是添加氫的植物油,含有反式脂肪的可能性很高。
 
順帶一提,如果標示上有「食物植物油脂」等字樣,很有可能使用了芥花油、棕櫚油、大豆油等Omega-6的油,也要注意不要攝取過多這類油脂。
 
【 文/日經健康〈健康列車〉 】
(提供/《最新健康食用油全圖解:日本3大名醫教你用對油,徹底遠離癌症、失智、心血管疾病,改善視力、預防過敏》,蘋果屋出版)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揭開不健康的食物的假面具! 】

許多食物看似健康,其實不然,現在就要揭開它們的假面具,快來看看不健康的食物,有哪些吧!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健康,除了運動健身外,還延伸到飲食上。

⋯⋯

賣場架上不難發現,許多商品標榜健康、低卡等字眼吸引大家購買,但魔鬼藏在細節裡,很多食物並非你想的這麼「健康」!

快來看看哪些食物,看似對身體有益,其實危害很大,現在就要打破妳對它們的迷思!

1 、燕麥

近幾年國內外早餐都掀起一股「燕麥潮」,利用燕麥加上鮮奶或新鮮水果,都能達到充分的營養和飽足感。

雖然燕麥本身含糖量不高,但為了讓消費者,更能接受燕麥的口感,一些廠商會在裡面,加入些許的糖。

所以在選購時要特別注意要買原味無糖,千萬別買加糖的燕麥,別到最後才發現自己沒有越吃越瘦,反倒越吃越胖!

2 、純果汁

口渴時來杯鮮果汁清涼又解渴,但你可能不知道,就算是純果汁也會加重身體的負擔!

水果中所含的纖維,會刺激腸道蠕動,還可以抑制血糖升高,但在打果汁時,通常會把纖維與渣濾掉,就少了纖維,水果中的糖分,就會直接被肝臟吸收,再轉化為脂肪。

別再只喝壓汁或果汁機打的果汁,要改吃富含纖維的新鮮水果!吃水果含有纖維,既容易得到飽足感,也比較不容易發胖!

3 、水果乾

既然喝新鮮果汁,都容易發胖了,何況是不新鮮的水果乾!水果乾為了延長保存期限和水果色澤會,添加可食用的二氧化硫,嚴重一點還會引發氣喘和過敏,建議還是多食用新鮮又多汁的水果,比較健康!

4 、脫脂牛奶

愛喝全脂牛奶又怕胖,但又覺得低脂牛奶難喝嗎?告訴你個好消息!其實全脂牛奶比脫脂牛奶還健康!

全脂牛奶富含豐富的維生素和營養物質,但經過濾化後的脫脂牛奶,反倒會流失這些養分,甚至加糖彌補脫脂牛奶所欠缺的風味。

下次選購時別再猶豫!直接把全脂牛奶帶回家享用吧!

5 、豆漿

豆漿被譽為是女性的減肥聖品,但喝豆漿也是有禁忌的!用來製作豆漿的黃豆,有可能是基因改造黃豆,這種黃豆會使人體甲狀腺產生病變,並且致癌,還會導致不孕的風險增加。

若是你有乳糖不耐症,不適合喝牛奶,又習慣在早上喝點東西,椰奶和杏仁或許是不錯的好選擇!

6 、蔬菜薯片

總是受不了薯片的誘惑,但又為了健康改吃蔬菜薯片?

「蔬菜」兩字看似健康,其實添加了大量的調味料和防腐劑,想要從薯片獲得營養,根本不太可能。

若你真的很喜歡吃薯片,不妨在家用烤箱烤,不僅可以減少鹽分的攝取,還能達到你想要的酥脆口感!

7 、低熱量蘇打水

想喝氣泡飲料又怕胖,來瓶低卡可樂好了!拜託!別再欺騙你自己,不管是一般汽水,還是標榜低卡的汽水,都非常不健康!

為了降低熱量,保有甜度,廠商會在飲料裡加入人工代糖「阿斯巴甜」,但阿斯巴甜吃多容易致癌,建議要減肥的你,還是乖乖喝水,比較實際。

8 、壽司

壽司對愛吃魚的人來說,是無法抗拒的美食,也被視為是健康飲食的代表之一,但魚類體內非常容易累積汞等重金屬汙染物,這些汙染物,被吃下肚後會對神經系統和心臟疾病造成損害。

若你真的難以抗拒壽司的誘惑,那就從減少吃壽司的次數開始!

9 、麩質食品

最近國外大力提倡無麩質食品,但無麩質食品通常價格高昂,還添加大量的糖,甚至用基因麵粉當替代品,想要瘦的美麗、吃的健康,吃食物的原型,搭配適量的運動,才是最正確的解決之道!【 文/汪瑋琪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吃烤肉的六大驚人危害 】
 
◆◆◆ 1、辛辣、刺激、燥熱性食材,使體質偏向上火燥熱:
 
經過燒烤,食物的性質偏向燥熱,加之多種調味品的使用,如胡椒、辣椒等都屬於熱性食材,很是辛辣刺激,會大大刺激胃腸道蠕動及消化液的分泌,有可能損傷消化道黏膜,還會影響體質的平衡,令人“上火”。
  
◆◆◆ 2、容易感染寄生蟲:
 
燒烤食物外焦裏嫩,有的肉裏面還沒有熟透,甚至還是生肉,若尚未烤熟的生肉,是不合格的肉,如“山豬肉”,食者可能會感染上寄生蟲,埋下了罹患腦囊蟲病的隱患。
  
◆◆◆ 3、隱藏著致癌物質:
 
肉類中的核酸在梅拉德反應中,與大多數氨基酸在加熱分解時,産生基因突變物質,這些基因突變物質,可能會導致癌症的發生。
 
另外,在燒烤的環境中,也會有一些致癌物質,通過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徑,進入人體內而誘發癌症。
  
◆◆◆ 4、減少了蛋白質的利用率:
 
在燒烤食物的過程中,會發生“梅拉德反應”。肉類在烤爐上燒烤時,散發出誘人的芳香氣味,可是隨著香味的散發,維生素遭到破壞,蛋白質發生變性,氨基酸也同樣遭到破壞,嚴重影響維生素、蛋白質、氨基酸的攝入。
 
因此,長期食用燒烤類食物,會影響上述物質的利用度。
  
◆◆◆ 5、食用過多燒煮、燻烤太過的蛋白質類食物,如烤羊肉串、雞肉串、烤魚串等,將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視力,導致眼睛近視。
 
婦女經常吃煎炸蛋肉,會增加患卵巢癌、乳腺癌的危險性,如每隔兩天吃一次,比一週吃一次患病率高出3倍,比1個月吃一次高出5倍。
  
◆◆◆ 6、食材、原料、加工品來源,令人堪憂:
 
食材、原料來源,讓人觸目驚心,加工過程的衛生狀況,更令人擔憂。
【 文/華夏經緯網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經常吃宵夜的壞處 】

胃黏膜上皮細胞的壽命很短,約2-3天就要更新再生一 次。

而這一再生修復過程,一般是在夜間胃腸道休息時進行的。

⋯⋯

如果經常在夜間進餐,胃腸道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其黏膜的修復也就不可能順利地進行。

其次,夜間睡眠時吃下的食物,長時間停滯在胃中,可促進胃液的大量分泌,對胃黏膜造成刺激,久而久之,易導致胃黏膜糜爛、潰瘍、抵抗力減弱,

如果食物中含有致癌物質,例如常吃一些油炸、燒烤、臘製食品,長時間滯留在胃中,更易對胃黏膜造成不良的影響,進而導致胃癌。

常吃宵夜不僅易誘發胃癌,還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等多種其他疾病。

人的排鈣高峰期,常在進餐後4~5小時,若宵夜過晚,當排鈣高峰期到來時,人已上床入睡,尿液便滯留在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致使尿中鈣不斷增加,容易沉積下來形成小晶體,久而久之,逐漸擴大形成結石。

另一方面尿中鈣濃度高,罹患尿路結石病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

況且,攝入蛋白質過多,人體吸收不了,就會滯留於腸道中,會變質,產生氨、硫化氫等毒素,刺激腸壁,誘發癌症。

人體的血液在夜間經,常保持高脂肪含量,夜間進食太多,或頻繁、屢次進食,會導致肝臟合成的血膽固醇,明顯增多,並且刺激肝臟,製造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

運載過多的膽固醇到動脈壁堆積起來,也成為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陽萎的誘因之一。

同時,因為長期宵夜過飽,會反覆刺激胰島,使胰島素分泌增加,久而久之,便造成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功能減退,甚至提前衰退,發生糖尿病。

這些病症均能影響性功能,導致性衰退。因此,想擁有健康最好的方法,是不吃宵夜或少吃宵夜。

如果晚上確實需要補充營養,最佳選擇是碳水化合物,即澱粉和糖類。

而且最好在睡前2小時吃完,並避免油脂高的食物。

油膩食物會讓消化變慢,延緩胃排空時間。宵夜的熱量控制在200卡左右。

比較好的選擇是:一杯低脂牛奶加2~3片蘇打餅、清淡的湯麵或鹹粥、燕麥片、紅綠豆湯等。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吃對食物5原則,顧胃又養腎 】
 
脾胃和腎相輔相成,胃好就腎氣旺,年輕有活力。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
 
遍嚐美食的文學大師梁實秋,80歲仍文思泉湧、筆耕不輟,寫出膾炙人口的《雅舍談吃》,夫人韓菁清的愛心煲湯,功不可沒。
每晚臨睡前,韓菁清會細心地在電鍋裡燉上雞湯,隔天再加入排骨、冬菇、蝦米和白菜等豐富配料,讓梁實秋一起床就能品嚐到齒頰留香的濃鬱滋味。
 
這鍋熱湯暖胃補身,正是養腎抗老的關鍵。養腎必先顧胃。
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維持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就能常保腎氣充足不會老。
 
「胃者,腎之關也。」臺北醫學大學傳統醫學針傷科主任陳萍和醫師解釋,脾胃和腎相輔相成,胃好腎氣就跟著旺。
 
除了要注意飲食清淡、少油,胃的特性是「喜溫忌寒」,吃溫熱的食物最能滋養胃氣。
 
◆◆◆ 對胃好,對腎也好
 
以科學觀點來看,溫熱食物較不會消耗能量。
 
陳萍和醫師解釋,為了維持人體恆溫狀態,吃進肚裡的食物溫度愈低,愈要花費能量去把它「加熱」才能消化掉,「很傷身體的腎氣,」他說,所以老祖宗的長壽養生,首重不吃冰冷食物。
 
冰冷食物如冰品、冷飲、生菜,以及屬性寒涼的瓜果類食材,吃太多會損傷腸胃機能,造成腎氣不足,加快老化速度,甚至也比較容易造成痠痛。
 
尤其寒性食物,如小麥草汁和苜蓿芽汁,喝多了會傷胃,不能天天喝。
 
「要適可而止,」中醫師田安然曾有慘痛經驗,二十多年前小麥草汁正夯,有次他碰上小販上前兜售,試喝第一杯沒感覺,小販要他再喝第二杯,他喝下去後立即嘔吐。
 
小販高興地說:「你看你看,毒全被排出來了!」「其實是我的胃炎發作啦!」田安然事後回憶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也有病人餐餐麵包、胚芽米、麥片或五穀飯,吃到全身倦怠、胸悶、呼吸喘和皮膚發癢。
 
田安然醫師解釋說,胚芽米、糙米和麥片太粗糙,吃久會傷胃;五穀飯中因含薏仁、芡實等中藥,吃多會改變體質,對胃也不好。
 
他認為,「養生食物」要看人吃,若體質不合,吃多了反而傷身。
 
專家教你聰明吃,只要掌握以下原則,調整改變飲食習慣,吃對了就能顧胃又養腎。
 
●●● 熟食為佳:
 
中醫認為青菜特性多屬寒涼,因此建議煮熟吃最好。
 
「煉一鍋巫婆湯,」陳萍和醫師打比喻說,食物經過久煮烹調後,譬如蘿蔔和白菜,寒性早被去除,轉化成為滋補身體的好料。
 
●寒性食物要少吃:各種各樣的冰品、椰子、橘子、西瓜、水梨、蕃茄、火龍果、大白菜、苦瓜、白蘿蔔、芥菜、冬瓜、竹筍。
 
●晚上少吃水分多的水果:新鮮的生菜沙拉、蔬果汁和水果可適量吃,但最好在白天吃。
 
白天活動力強,吃點寒涼的食物無妨,但傍晚之後就要少吃,尤其要避免水分多的水果,「會讓消化系統愈來愈寒,甚至會引發咳嗽和氣喘,」
 
陳萍和醫師提到,水分多的如西瓜、哈密瓜、橘子等,較一般水果寒涼,不適合晚上吃。
 
很多人會利用晚上回家,補充一日吃不夠的水果,建議可選蘋果、芭樂或木瓜較不傷胃。
 
●食物放涼再吃:無論是冰牛奶或冰水果,從冰箱拿出來後放冷(約等於室溫溫度)再吃,如此可以減少身體能量消耗,並可保護胃氣。
 
●吃米飯比麵包好:主食應以米飯為主,不要天天吃麵包和麵食。中醫認為,一方土地養一方人,台灣盛產稻米,因此「吃米飯對我們的身體最好,」田安然力讚吃飯好處。
 
他也鼓勵年邁的父親改吃飯。剛開始來自北方、愛吃麵食的父親很不習慣,後來發現飯吃多了,體質和脾氣都好很多,走起路來也不再氣喘吁吁。
 
至於究竟可否吃五穀、糙米、胚芽米飯和麥片?
 
田安然醫師認為,一般人偶爾吃吃無妨,但若出現以下症狀,最好少吃或先暫時不吃:頭暈、眼睛乾澀、倦怠、精神差、胸悶、心悸、身體乾燥、久咳不癒、便秘、皮膚病、過敏。
 
此外,他也建議早餐要多變化,儘量每天選擇不一樣的食物。譬如一天喝豆漿配饅頭、第二天吃麵或是稀飯,隔天換麵包等,每天換來換去,避免單一食物攝取過量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特別提醒的是,胃不好的人要少吃甜食,最好選擇無餡的菠羅麵包或吐司,「少吃奶酥和紅豆餡,太甜傷胃,」田安然醫師提出心得說。
 
◆◆◆ 專家推薦的養腎食物
 
●枸杞:可滋補腎氣抗老化,營養豐富,含有高量抗氧化物,勤練瑜伽的美國流行樂天后瑪丹娜也愛吃。
 
一天建議可吃約30∼50顆,若服用隔天出現眼屎多,表示枸杞量太多太躁熱,宜減少用量,或可加入菊花泡茶,長庚大學藥學系副教授楊榮季提到。
 
●山藥:新鮮山藥平補顧胃,有助調整消化和內分泌系統。山藥煮粥最好,可解決腹脹的副作用,陳萍和指出。
 
●茯苓:是一種長在松樹下的真菌,可以健脾胃、鎮靜安神、滋補肝腎和增強免疫力。
 
愛美的清朝慈禧太后最愛茯苓,無論吃的或擦的都少不了它,學者曾研究,慈禧的養生長壽食譜中,最常出現的一味就是茯苓。
 
田安然醫師建議,茯苓可熬湯、磨粉泡牛奶或加入粥中食用。亦可選購市售混入蜂蜜和碎堅果的茯苓糕。
 
●粥:粥容易消化,是自古公認的養胃食物。
 
九旬高齡的女中醫莊淑旂每晚必食蒸粥,她認為蒸粥可消除脹氣和疲勞,不會增加腸胃負擔。
 
《紅樓夢》裡講究飲食的賈府,餐桌上常出現粥品,有滋補的鴨子肉粥,或是素食補血的紅棗粥,花樣種類繁多。
 
一般人平時可吃點山藥枸杞粥,滋補肝腎又能增強免疫力。
 
【 文/陳萍和醫師/臺北醫學大學傳統醫學針傷科主任 】
【 文/中醫師田安然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食品添加物 你今天吃了多少? 】
 
食品廣告當中,經常宣稱「本品不含防腐劑」、「本品不含味精」,讓不少消費者在選購時,感覺更安心。
 
泡麵、洋芋片後面的食品添加物一長串,你注意到了嗎?
 
低熱量汽水經常混合使用了「阿斯巴甜」、「醋磺內酯鉀」和「環己基(代)磺醯胺酸鈉」。
 
愈來愈多食品強調不含防腐劑,卻使用更多甜味劑、調味劑、香料。
 
但是,不含防腐劑的食品,卻不會很快就變質;不含味精的食品,味道卻比以前更美味。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是加了比防腐劑、味精更強的添加劑啊!
 
◆◆◆ <迷思1>不含味精 卻吃下更多化學物
 
被消費者拒絕吃的味精,相對起來,卻是安全的。
 
味精當中的主要化學成分是「麩胺酸鈉」或稱作「MSG」,麩胺酸是一種胺基酸,存在於很多天然食品中,鈉則是電解質,兩者都是人體中本來就有的成分,味精只要不食用過量,對人體是無害的。
 
有些拒絕使用味精的消費者,改用鮮味粉、高湯塊,但若仔細看一下這類調味品包裝背後標示的成分表,雖然不添加防腐劑、味精,但除了鹽、糖、油之外,其他的成分幾乎都是化學添加物!絕對要小心食用。
 
◆◆◆ <迷思2>不加防腐劑 不表示安心
 
至於宣稱「不添加防腐劑」的食品,若可以放很久而不會壞掉,極有可能加了「調味劑」、「甜味劑」或「香料」,不僅可以提升美味,防腐效果也更升級。
 
為什麼呢?因為在食品添加物的法規當中,防腐劑是第一類,有使用上限規範,加上消費者早已被教育到聽到「防腐劑」人人聞之色變,因此廠商改用調味劑、甜味劑、香料這三類食品添加物,不僅名稱聽來順耳,這三類添加物,多數是「可於各類食品中視實際需要適量使用」,換句話說,可以合法無限量使用!
 
愈來愈多食品強調不含防腐劑,卻使用更多甜味劑、調味劑、香料,字面上看起來好像比較讓人安心,但實質上卻都有比防腐劑更強大的功能,抑制細菌效果可說都比防腐劑好,但對身體的負擔也更重。
 
建議聰明的消費者一定要「忍受」適度的防腐劑,不要落入被美化的文字陷阱裡了。
 
◆◆◆ <可怕的在這>甜味劑 「甜蜜」陷阱
 
甜味劑(Sweeteners)能夠賦予食品甜味。在台灣,蔗糖、葡萄糖、果糖、高果糖糖漿……等等,通常稱為糖,並視為食品,僅有「糖醇類」和「非糖甜味劑」才會做為食品添加物管理。台灣目前核准使用在食物當中的人工添加劑,甜味劑項目共有25種。
 
人工合成的甜味劑最大的特點,就是甜度很高,用量只需要一點點,就可以讓食品有很好的甜度。不同的甜味劑各有其特點,世界各國的廠商都持續在開發新的甜味劑,以符合消費者的喜愛。
 
在甜味劑當中,非糖甜味劑使用相當廣泛,由於只含很少甚至不含熱量,所以也被稱為「非營養性」甜味劑或「低熱量」甜味劑,其甜味大大高於糖,在食物中只需要使用極小量,便能提供足夠的甜味,並減少食品的總熱量。
 
舉例來說,一公克的「阿斯巴甜」可以取代兩百克蔗糖,前者只提供4千卡熱量,而後者則產生8百千卡熱量,相差兩百倍之多!
 
◆◆◆ <別以為不會胖>低熱量甜味劑 吃多傷身
 
因為每種甜味劑的特色都不同,因此不少廠商會混合使用不同種的低熱量甜味劑,努力調出最為消費者味蕾喜愛的味道。
 
低熱量汽水便經常混合使用了「阿斯巴甜」、「醋磺內酯鉀」和「環己基(代)磺醯胺酸鈉」。
 
人工合成的低熱量甜味劑,會打亂人體的新陳代謝,並且干擾身體對於「吃飽」的感覺。
 
例如,原本想要藉由代糖來控制糖尿病或是減重的人,可能會讓身體分泌更多胰島素,擾亂控制血糖濃度與脂肪儲存的荷爾蒙機制,反而讓人更胖、更不健康。
 
許多廠商偏好使用低熱量甜味劑,因為甜度高、沒有毒性,屬性很穩定,價格也相對低廉。
 
但要留意的是,「無毒」、「穩定」的背後,代表著低熱量甜味劑的分子小,不僅在食品當中不容易分解、變質,一旦吃進身體裡,也不容易代謝,會對人體造成負擔。
 
◆◆◆ <消費者自保>食品內容標示 愈長愈要少吃
 
目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成分標示需要按照添加量的順序,由高到低。
 
所以排在第一順位的,一定是這項食品當中使用量最多的成分。
 
若使用防腐劑、甜味劑、抗氧化劑則必須雙標示,其他類別如調味劑、品質改良劑,則必須以括號()將所有添加物全數展開來。
 
下次在超市、賣場時,如果在包裝上有看到看不懂的、字數愈長的成分表示,最好減少購買及食用次數。【 文/文長安、陳俊成、張凱甯 】
 
<作者小檔案>
 
文長安,台灣食品安檢第一把交椅,曾任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食品衛生處、食品藥物管理署技正,任職25年間,走訪台灣大半工廠及上萬家餐廳,進行相關查驗。
 
陳俊成,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食品技師學分班講師。
 
張凱甯,現任教於桃園創新技術學院餐旅管理系。專長於食品HACCP系統、食品微生物、食品添加物、連鎖店鋪經營。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燙青菜較營養健康?原來誤會大了! 】

有人說炒青菜可保住菜的鮮味,較為原汁原味,也有說人燙青菜較為健康,不用用太多油,究竟那個說法才正確?

答案可能會讓你嚇一跳。

⋯⋯

香港《蘋果日報》報導,其實炒青菜反而能留住更多營養。

營養師陳筠霖說,維他命是水溶性,較容易融入水,炒青菜可以保留較多維他命C,若以花椰菜為例,燙青菜會流失50%的維他命C,炒青菜則只有5%。

建議炒青菜時用一點油就好,這樣做可以吸收更多維他命C,而減少吸收較多的熱量。

事實上,已故毒物科醫師林杰樑妻子譚敦慈在《譚敦慈的安心廚房食典》書中也曾提到,燙青菜看似健康,其實會流失更多水溶性的營養素,建議用少許油拌炒。【 文/盧麗蓮/蘋果日報綜合報導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當心過期咖啡豆 滋生赭麴毒素傷肝腎 】
 
肝若良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
 
過期的咖啡,一定不要喝,喝了會傷身,咖啡豆和一般豆類一樣,存放太久會產生黃麴毒素,甚至更毒的赭麴毒素;
 
而且存放的地方不對,咖啡豆想要延長保存時間,應密封好置於冷凍庫,咖啡具有除臭的功能,存放在冷藏室易吸入異味 ,使得好喝的咖啡走味,喝了傷肝傷身 。
 
事實上,赭麴毒素除了會引發腎病變外,動物實驗也有流產、肝臟傷害及致癌的危險性。
 
咖啡豆即使經過兩百多度高溫烘炒10至20分鐘,雖然會破壞大部份赭麴毒素,但殘留少許的赭麴菌,如果在儲藏、運輸及販賣過程沒有真空密封,加上台灣環境高溫潮濕,都可能繼續產生赭麴毒素。
 
因此要烘焙夠久、溫度夠高、真空密封保存,並清楚標示拆封多久應食用完畢,才能避免將赭麴毒素喝下肚。
 
有的咖啡店將咖啡豆暴露在空氣中,就是錯誤的方式,赭麴菌將在足夠的溼度及室溫下,不斷繁殖而產生赭麴毒素。
 
在家裡,使用不完的咖啡豆或咖啡粉,也最好密封置於冰箱中保存較安全。
 
◆◆◆ 潮溼加速毒素生長
 
赭麴毒素與花生、玉米中常見的黃麴毒素都屬於黴菌類毒素,可由赭麴菌Aspergillus ochraceus, Penicillum viridicatum 等黴菌產生。
 
過去赭麴毒素較少被提及,臨床上也較少赭麴毒素中毒的案例。
 
事實上,大自然的土壤、昆蟲、米、麥、麵粉、黃豆、花生、玉米、咖啡豆、農產品、蔬菜及中藥材、魚乾中都有產生赭麴毒素的黴菌存在,因此都有可能受到赭麴毒素的污染。
 
赭麴毒素分為A、B、C、D四種,其中以赭麴毒素A毒性最強。赭麴菌最好的生長溫度為25度C,溼度為18.5%。
 
所以農作物在收成後,如何乾燥到水份小於11%以下,及運送、儲藏、販賣以真空包密封維持乾燥程度,預防赭麴菌的生長,是非常重要。
 
糧食的品質越差,赭麴毒素含量越高。
 
豬、牛吃了污染的飼料,其內臟、牛乳,甚至肌肉中都會有赭麴毒素的存在。
 
◆◆◆ 可能引起腎病變及流產
 
大量食入赭麴毒素,短期間內會引起急性腎衰竭、腎小管細胞的大量壞死、水腫、腹水、肺水腫及甚至死亡。
 
長期低劑量食入赭麴毒素,則會引起腎小管近端細胞的壞死、變性及萎縮,腎間質的纖維化,及腎絲球的玻璃樣變性。
 
此種變化,與橘黴素(citrinin)引起的腎病變類似,合稱為黴菌毒素腎病變(mycotoxic nephropathy)。 肝臟也會有傷害發生,但較不嚴重。
 
◆◆◆ 認識食品中的赭麴毒素A
 
赭麴毒素是一種由黴菌所產生的二級代謝產物,與黃麴毒素類似,是天然的黴菌毒素。
 
赭麴毒素是一種由黴菌所產生的二級代謝產物,與黃麴毒素類似,是天然的黴菌毒素。
 
產生赭麴毒素的黴菌主要有3種,Penicillium verrucosum經常困擾寒冷國家的倉儲穀物,Aspergillus ochraceus生長於氣候溫和地區,常見於倉儲穀物及咖啡豆,A. car-bonarius生長於高溫環境,常見於葡萄等成熟中的水果,這些黴菌生長的共同條件為水活性要在0.8以上及充足的空氣,這些黴菌都會產生孢子,廣泛散布於土壤及空氣中,遇有合適的環境就會滋長產生赭麴毒素,在玉米、大麥、小麥、燕麥等穀物、堅果、辣椒、咖啡豆都曾被發現受到赭麴毒素A污染。
 
赭麴毒素中有A、B、C 3種,其中以赭麴黴毒素A的毒性最強,且能大量地生產。
 
動物餵飼含有赭麴毒素A飼料時,因牛羊瘤胃中的微生物分解赭麴毒素A的效率很高,因此只有極少部分會於乳汁中發現。
 
豬為單胃動物,在其體內赭麴毒素A,會經生物轉化而成低毒性的赭麴毒素α,但仍有部分赭麴毒素A會殘留在豬腎及豬肉中。
 
歐盟曾評估發現,其成員國民眾平均每週經食物攝取45 ng/kg bw的赭麴毒素A,其中50%來自穀物,13%來自酒類,10%來自咖啡,8%來自香辛類,1%來自肉品。
 
赭麴毒素A具腎臟毒性,被認為與巴爾幹半島地方性腎病有關,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評估,赭麴毒素A對豬的毒性最強,可觀察到腎小管細胞病變的最小劑量為8 μg/kg bw,於實驗動物已證實赭麴毒素A具有致癌性,國際癌症研究組織(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於1993年將赭麴毒素A列為2B類-對人可能致癌之物質(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為降低民眾暴露於赭麴毒素A的風險,確保民眾的食用安全,衛生署於98年12月4日衛署食字第0980462647號令發布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標準,訂定米麥類食品中赭麴毒素A限量為5 ppb以下,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歐盟及中國相同。
 
我國食用穀物及咖啡大部分仰賴進口,食品藥物管理局於港口及國際機場執行邊境查驗,赭麴毒素A含量不符規定之米麥類食品就不會進入國內市場,而2002至2006年,藥物食品檢驗局曾進行米類、麥類、酒類及烘焙咖啡等赭麴毒素A含量監測,均未發現超過5 ppb之情形。
 
食品藥物管理署在市售食品中,真菌毒素後市場監測計畫中,共抽驗米麥類食品41件,僅有1件麵粉檢出赭麴毒素A,但含量為0.36 ppb遠低於限量;
 
於抽驗之20件咖啡豆中,有1件未烘焙咖啡豆檢出赭麴毒素A 16.5 ppb,雖然赭麴毒素A相當耐熱,一般咖啡沖泡溫度無法降低赭麴毒素A的含量,但咖啡豆需經高溫烘焙才能食用;
 
而不同烘焙或去除咖啡因的過程,可降低不同程度的赭麴毒素,國際咖啡組織(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 ICO)訂定咖啡烘焙加工過程的赭麴毒素A減少率為2/3,以該減少率計算,該咖啡豆經烘焙後之含量約為5.5 ppb,略高於我國米麥類之限量;
 
但限量標準是行政機關管理以及對不合格產品採取行動的一個界線,距離危害健康仍有一段很遠的距離,民眾不需過度擔憂。
 
可產生赭麴毒素A的黴菌,一定要有水及空氣存在才能生長,我國位處高溫多濕的環境,很容易滋生黴菌,而食物輕微發黴時,肉眼難以辨識;
 
◆◆◆ 如何保存穀物及咖啡豆
 
建議民眾選購穀物及咖啡時,真空包裝是為首選,或者選擇信譽良好,完全乾燥且包裝完整之產品。
 
開封後也要注意食品保存,不要放太久,儲存環境避免潮濕,儘量將食品與空氣中的水氣隔絕,一旦發現有異狀時就應丟棄不要食用。
 
◆◆◆ 為什麼肝不好,總是在無聲無息中發生?
 
到底30歲過後,要怎麼樣保養自己的肝臟?
 
用於治療B型肝炎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已連續3年居台灣十大暢銷藥物的第一名。
 
事實上,台灣是在1986年,開始全面實施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目前30歲以上的成人,並未在全面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的範圍內,約有15%到兩成是B型肝炎的帶原者,可透過定期的篩檢得知肝是否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慢性發炎會使得肝臟細胞易死亡硬化,並成為有利於肝癌生長的土壤,適時介入治療,有機會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
 
而肝臟有個特色,只要有四分之一的肝臟細胞,就還能正常運作,即便是早期肝硬化,甚至長出三公分左右的小型肝癌,仍有可能沒有主觀的不適症狀。
 
因此,三十歲過後,要做好肝臟保養,最重要的是先抽血做病毒性肝炎的篩檢,了解自己是否曾感染過病毒性肝炎,若是B型、C型肝炎的帶原者,就必須特別注意定期篩檢及日常的養生,避免加重肝臟負擔。
 
到底肝病為什麼那麼難纏?什麼情況下,得考慮做抗病毒的治療?
 
專精肝病防治與治療的王世晞醫師,分享給大家愛肝、護肝的日常養生之道。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我們吃下肚的食物、藥物,經過腸道吸收後,
 
◆◆◆ 第一步就是進入肝臟這個大化學工廠,轉化成身體可運用的資源。
 
無論吃的是山珍海味、滿漢全席,還是地溝油,都由肝臟任勞任怨、無聲無息的概括承受,即便長期過勞,也沒有門路可以投訴。
 
當肝有慢性發炎,也幾乎沒有症狀,等到有較嚴重的發炎,出現胃口不好、肌肉痠痛、全身倦怠,常與感冒相混淆,不見得會想到要做抽血檢查。
 
往往是有黃疸、小便有茶色尿、皮膚變黃、眼白變黃,才驚覺不對勁,這是肝病常常會被忽略,肝臟常在無聲無息中變壞的主要原因。
 
若是抽血有B型肝炎、C型肝炎帶原,除了定期做抽血檢查,了解肝發炎指數、病毒量等等外,也建議要做腹部超音波的篩檢,以便了解肝臟是否有脂肪肝、纖維化、早期肝硬化、小型肝癌的異常變化。
 
◆◆◆ 關鍵二:及早藥物治療 避免進展至肝硬化、肝癌
 
台灣的肝病患者族群,以30歲到60六十歲為主,B型肝炎好發肝癌的高峰在57歲、58歲左右,C型肝炎好發肝癌的高峰,則在63歲、64歲左右。
 
要能把握肝硬化、肝癌前的治療黃金期,才能及早因應。
 
至於什麼情況下,應該做抗病毒藥物的治療?目前主要是以肝發炎指數為參考的指標,以B型肝炎為例,肝發炎指數兩倍、病毒量兩萬以上的患者,建議可考慮做治療,且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但若是家庭史中,曾有多位40歲左右的年輕肝癌患者,即使肝發炎指數不高,但有病毒數很高的情況時,也會建議治療。
 
長期服用B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可抑制病毒的活性,降低病毒數,控制讓病毒不要作怪,有機會減緩肝硬化的程度;
 
C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有7、8成的機率,可透過治療,把病毒趕出肝臟,達到檢測不到病毒的成效。
 
如果治療效果不彰的情況時,可與主治醫師討論做藥物的抗藥性檢測。
 
◆◆◆ 關鍵三:喝酒傷肝 有B、C肝宜滴酒不沾
 
日常生活又該如何養肝?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脂肪肝是除病毒性肝炎外,最常造成肝發炎的因素。
 
喝酒傷肝,是因為酒精主要是由肝臟做解毒,代謝物會引起肝發炎的傷害,直接導致肝硬化、肝癌的發生。
 
如果是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建議高掛免戰牌,盡量做到「滴酒不沾」。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我們都知道不能吃來路不明的藥物、黑藥丸,以免傷肝,但往往對一些具有保健訴求功能的食品,喪失戒心。
 
臨床上,可以觀察到有些患者因為攝取天然青草茶、醃製食品、紅麴,甚至保存不當而有可能滋生黃麴毒素的花生、穀類、咖啡豆,使得原本很穩定的肝發炎指數,突然出現異常升高的情形,建議要與醫師討論可能的因素,並多留意食品的新鮮度及保存狀況。
 
脂肪肝是指肝臟內的脂肪異常堆積,也是西方人肝硬化,須做肝移植的重要病因。
 
但對台灣人來說,脂肪肝對健康比較重要的意義,還有防範對心血管的危害。
 
因為脂肪會過度累積在肝臟裡,也常常表示心臟血管、腦血管、頸動脈有可能有粥狀動脈硬化,導致動脈狹窄的可能性。
 
一旦有脂肪肝,即代表脂肪代謝異常,常見的原因有肥胖、血脂異常、糖尿病、飲酒過多,而急性或慢性肝炎發作,也會形成脂肪肝,是重要的健康指標。
 
除戒酒外,宜少吃甜食、適度運動,積極控制體重、血糖、血脂異常、肝炎,不只對肝臟有助益,對心血管保護及整體的健康,也有加分。
 
◆◆◆ 【重點提示】日常保肝3秘訣
 
30歲到60歲是養肝的黃金期,即便沒有任何不適,也應透過健康檢查,了解自己是否有B型肝炎、C型肝炎帶原、脂肪肝,做好肝臟的基礎保養。
 
1.肝病無聲無息, 有無B肝、C肝,務必定期做抽血、腹部超音波的篩查。
 
2.花生、咖啡豆、穀類若保存不當,有可能滋生傷肝的黃麴毒素,甚至更毒的赭麴毒素,要多留意。
 
3.酒精主要是由肝臟做解毒,會引起肝發炎。B肝、C肝患者宜滴酒不沾。
【 文/華人健康網《 商業周刊 》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