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心過期咖啡豆 滋生赭麴毒素傷肝腎 】
 
肝若良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
 
過期的咖啡,一定不要喝,喝了會傷身,咖啡豆和一般豆類一樣,存放太久會產生黃麴毒素,甚至更毒的赭麴毒素;
 
而且存放的地方不對,咖啡豆想要延長保存時間,應密封好置於冷凍庫,咖啡具有除臭的功能,存放在冷藏室易吸入異味 ,使得好喝的咖啡走味,喝了傷肝傷身 。
 
事實上,赭麴毒素除了會引發腎病變外,動物實驗也有流產、肝臟傷害及致癌的危險性。
 
咖啡豆即使經過兩百多度高溫烘炒10至20分鐘,雖然會破壞大部份赭麴毒素,但殘留少許的赭麴菌,如果在儲藏、運輸及販賣過程沒有真空密封,加上台灣環境高溫潮濕,都可能繼續產生赭麴毒素。
 
因此要烘焙夠久、溫度夠高、真空密封保存,並清楚標示拆封多久應食用完畢,才能避免將赭麴毒素喝下肚。
 
有的咖啡店將咖啡豆暴露在空氣中,就是錯誤的方式,赭麴菌將在足夠的溼度及室溫下,不斷繁殖而產生赭麴毒素。
 
在家裡,使用不完的咖啡豆或咖啡粉,也最好密封置於冰箱中保存較安全。
 
◆◆◆ 潮溼加速毒素生長
 
赭麴毒素與花生、玉米中常見的黃麴毒素都屬於黴菌類毒素,可由赭麴菌Aspergillus ochraceus, Penicillum viridicatum 等黴菌產生。
 
過去赭麴毒素較少被提及,臨床上也較少赭麴毒素中毒的案例。
 
事實上,大自然的土壤、昆蟲、米、麥、麵粉、黃豆、花生、玉米、咖啡豆、農產品、蔬菜及中藥材、魚乾中都有產生赭麴毒素的黴菌存在,因此都有可能受到赭麴毒素的污染。
 
赭麴毒素分為A、B、C、D四種,其中以赭麴毒素A毒性最強。赭麴菌最好的生長溫度為25度C,溼度為18.5%。
 
所以農作物在收成後,如何乾燥到水份小於11%以下,及運送、儲藏、販賣以真空包密封維持乾燥程度,預防赭麴菌的生長,是非常重要。
 
糧食的品質越差,赭麴毒素含量越高。
 
豬、牛吃了污染的飼料,其內臟、牛乳,甚至肌肉中都會有赭麴毒素的存在。
 
◆◆◆ 可能引起腎病變及流產
 
大量食入赭麴毒素,短期間內會引起急性腎衰竭、腎小管細胞的大量壞死、水腫、腹水、肺水腫及甚至死亡。
 
長期低劑量食入赭麴毒素,則會引起腎小管近端細胞的壞死、變性及萎縮,腎間質的纖維化,及腎絲球的玻璃樣變性。
 
此種變化,與橘黴素(citrinin)引起的腎病變類似,合稱為黴菌毒素腎病變(mycotoxic nephropathy)。 肝臟也會有傷害發生,但較不嚴重。
 
◆◆◆ 認識食品中的赭麴毒素A
 
赭麴毒素是一種由黴菌所產生的二級代謝產物,與黃麴毒素類似,是天然的黴菌毒素。
 
赭麴毒素是一種由黴菌所產生的二級代謝產物,與黃麴毒素類似,是天然的黴菌毒素。
 
產生赭麴毒素的黴菌主要有3種,Penicillium verrucosum經常困擾寒冷國家的倉儲穀物,Aspergillus ochraceus生長於氣候溫和地區,常見於倉儲穀物及咖啡豆,A. car-bonarius生長於高溫環境,常見於葡萄等成熟中的水果,這些黴菌生長的共同條件為水活性要在0.8以上及充足的空氣,這些黴菌都會產生孢子,廣泛散布於土壤及空氣中,遇有合適的環境就會滋長產生赭麴毒素,在玉米、大麥、小麥、燕麥等穀物、堅果、辣椒、咖啡豆都曾被發現受到赭麴毒素A污染。
 
赭麴毒素中有A、B、C 3種,其中以赭麴黴毒素A的毒性最強,且能大量地生產。
 
動物餵飼含有赭麴毒素A飼料時,因牛羊瘤胃中的微生物分解赭麴毒素A的效率很高,因此只有極少部分會於乳汁中發現。
 
豬為單胃動物,在其體內赭麴毒素A,會經生物轉化而成低毒性的赭麴毒素α,但仍有部分赭麴毒素A會殘留在豬腎及豬肉中。
 
歐盟曾評估發現,其成員國民眾平均每週經食物攝取45 ng/kg bw的赭麴毒素A,其中50%來自穀物,13%來自酒類,10%來自咖啡,8%來自香辛類,1%來自肉品。
 
赭麴毒素A具腎臟毒性,被認為與巴爾幹半島地方性腎病有關,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評估,赭麴毒素A對豬的毒性最強,可觀察到腎小管細胞病變的最小劑量為8 μg/kg bw,於實驗動物已證實赭麴毒素A具有致癌性,國際癌症研究組織(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於1993年將赭麴毒素A列為2B類-對人可能致癌之物質(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為降低民眾暴露於赭麴毒素A的風險,確保民眾的食用安全,衛生署於98年12月4日衛署食字第0980462647號令發布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標準,訂定米麥類食品中赭麴毒素A限量為5 ppb以下,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歐盟及中國相同。
 
我國食用穀物及咖啡大部分仰賴進口,食品藥物管理局於港口及國際機場執行邊境查驗,赭麴毒素A含量不符規定之米麥類食品就不會進入國內市場,而2002至2006年,藥物食品檢驗局曾進行米類、麥類、酒類及烘焙咖啡等赭麴毒素A含量監測,均未發現超過5 ppb之情形。
 
食品藥物管理署在市售食品中,真菌毒素後市場監測計畫中,共抽驗米麥類食品41件,僅有1件麵粉檢出赭麴毒素A,但含量為0.36 ppb遠低於限量;
 
於抽驗之20件咖啡豆中,有1件未烘焙咖啡豆檢出赭麴毒素A 16.5 ppb,雖然赭麴毒素A相當耐熱,一般咖啡沖泡溫度無法降低赭麴毒素A的含量,但咖啡豆需經高溫烘焙才能食用;
 
而不同烘焙或去除咖啡因的過程,可降低不同程度的赭麴毒素,國際咖啡組織(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 ICO)訂定咖啡烘焙加工過程的赭麴毒素A減少率為2/3,以該減少率計算,該咖啡豆經烘焙後之含量約為5.5 ppb,略高於我國米麥類之限量;
 
但限量標準是行政機關管理以及對不合格產品採取行動的一個界線,距離危害健康仍有一段很遠的距離,民眾不需過度擔憂。
 
可產生赭麴毒素A的黴菌,一定要有水及空氣存在才能生長,我國位處高溫多濕的環境,很容易滋生黴菌,而食物輕微發黴時,肉眼難以辨識;
 
◆◆◆ 如何保存穀物及咖啡豆
 
建議民眾選購穀物及咖啡時,真空包裝是為首選,或者選擇信譽良好,完全乾燥且包裝完整之產品。
 
開封後也要注意食品保存,不要放太久,儲存環境避免潮濕,儘量將食品與空氣中的水氣隔絕,一旦發現有異狀時就應丟棄不要食用。
 
◆◆◆ 為什麼肝不好,總是在無聲無息中發生?
 
到底30歲過後,要怎麼樣保養自己的肝臟?
 
用於治療B型肝炎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已連續3年居台灣十大暢銷藥物的第一名。
 
事實上,台灣是在1986年,開始全面實施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目前30歲以上的成人,並未在全面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的範圍內,約有15%到兩成是B型肝炎的帶原者,可透過定期的篩檢得知肝是否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慢性發炎會使得肝臟細胞易死亡硬化,並成為有利於肝癌生長的土壤,適時介入治療,有機會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
 
而肝臟有個特色,只要有四分之一的肝臟細胞,就還能正常運作,即便是早期肝硬化,甚至長出三公分左右的小型肝癌,仍有可能沒有主觀的不適症狀。
 
因此,三十歲過後,要做好肝臟保養,最重要的是先抽血做病毒性肝炎的篩檢,了解自己是否曾感染過病毒性肝炎,若是B型、C型肝炎的帶原者,就必須特別注意定期篩檢及日常的養生,避免加重肝臟負擔。
 
到底肝病為什麼那麼難纏?什麼情況下,得考慮做抗病毒的治療?
 
專精肝病防治與治療的王世晞醫師,分享給大家愛肝、護肝的日常養生之道。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我們吃下肚的食物、藥物,經過腸道吸收後,
 
◆◆◆ 第一步就是進入肝臟這個大化學工廠,轉化成身體可運用的資源。
 
無論吃的是山珍海味、滿漢全席,還是地溝油,都由肝臟任勞任怨、無聲無息的概括承受,即便長期過勞,也沒有門路可以投訴。
 
當肝有慢性發炎,也幾乎沒有症狀,等到有較嚴重的發炎,出現胃口不好、肌肉痠痛、全身倦怠,常與感冒相混淆,不見得會想到要做抽血檢查。
 
往往是有黃疸、小便有茶色尿、皮膚變黃、眼白變黃,才驚覺不對勁,這是肝病常常會被忽略,肝臟常在無聲無息中變壞的主要原因。
 
若是抽血有B型肝炎、C型肝炎帶原,除了定期做抽血檢查,了解肝發炎指數、病毒量等等外,也建議要做腹部超音波的篩檢,以便了解肝臟是否有脂肪肝、纖維化、早期肝硬化、小型肝癌的異常變化。
 
◆◆◆ 關鍵二:及早藥物治療 避免進展至肝硬化、肝癌
 
台灣的肝病患者族群,以30歲到60六十歲為主,B型肝炎好發肝癌的高峰在57歲、58歲左右,C型肝炎好發肝癌的高峰,則在63歲、64歲左右。
 
要能把握肝硬化、肝癌前的治療黃金期,才能及早因應。
 
至於什麼情況下,應該做抗病毒藥物的治療?目前主要是以肝發炎指數為參考的指標,以B型肝炎為例,肝發炎指數兩倍、病毒量兩萬以上的患者,建議可考慮做治療,且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但若是家庭史中,曾有多位40歲左右的年輕肝癌患者,即使肝發炎指數不高,但有病毒數很高的情況時,也會建議治療。
 
長期服用B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可抑制病毒的活性,降低病毒數,控制讓病毒不要作怪,有機會減緩肝硬化的程度;
 
C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有7、8成的機率,可透過治療,把病毒趕出肝臟,達到檢測不到病毒的成效。
 
如果治療效果不彰的情況時,可與主治醫師討論做藥物的抗藥性檢測。
 
◆◆◆ 關鍵三:喝酒傷肝 有B、C肝宜滴酒不沾
 
日常生活又該如何養肝?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脂肪肝是除病毒性肝炎外,最常造成肝發炎的因素。
 
喝酒傷肝,是因為酒精主要是由肝臟做解毒,代謝物會引起肝發炎的傷害,直接導致肝硬化、肝癌的發生。
 
如果是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建議高掛免戰牌,盡量做到「滴酒不沾」。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我們都知道不能吃來路不明的藥物、黑藥丸,以免傷肝,但往往對一些具有保健訴求功能的食品,喪失戒心。
 
臨床上,可以觀察到有些患者因為攝取天然青草茶、醃製食品、紅麴,甚至保存不當而有可能滋生黃麴毒素的花生、穀類、咖啡豆,使得原本很穩定的肝發炎指數,突然出現異常升高的情形,建議要與醫師討論可能的因素,並多留意食品的新鮮度及保存狀況。
 
脂肪肝是指肝臟內的脂肪異常堆積,也是西方人肝硬化,須做肝移植的重要病因。
 
但對台灣人來說,脂肪肝對健康比較重要的意義,還有防範對心血管的危害。
 
因為脂肪會過度累積在肝臟裡,也常常表示心臟血管、腦血管、頸動脈有可能有粥狀動脈硬化,導致動脈狹窄的可能性。
 
一旦有脂肪肝,即代表脂肪代謝異常,常見的原因有肥胖、血脂異常、糖尿病、飲酒過多,而急性或慢性肝炎發作,也會形成脂肪肝,是重要的健康指標。
 
除戒酒外,宜少吃甜食、適度運動,積極控制體重、血糖、血脂異常、肝炎,不只對肝臟有助益,對心血管保護及整體的健康,也有加分。
 
◆◆◆ 【重點提示】日常保肝3秘訣
 
30歲到60歲是養肝的黃金期,即便沒有任何不適,也應透過健康檢查,了解自己是否有B型肝炎、C型肝炎帶原、脂肪肝,做好肝臟的基礎保養。
 
1.肝病無聲無息, 有無B肝、C肝,務必定期做抽血、腹部超音波的篩查。
 
2.花生、咖啡豆、穀類若保存不當,有可能滋生傷肝的黃麴毒素,甚至更毒的赭麴毒素,要多留意。
 
3.酒精主要是由肝臟做解毒,會引起肝發炎。B肝、C肝患者宜滴酒不沾。
【 文/華人健康網《 商業周刊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的頭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晏安診所院長陳文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