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組的激勵 事在人為 】
幾個月前剛升上國三的小兒子問我,他是不是很笨,弄清原委後,得知他是因為學業成績差,被老師編入了所謂「放牛吃草」的B組,幾次段考下來,果真與A組的同學有些許落差,便懷疑自己的天資確實有問題。
回想起他在國小時,我也曾經像許多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送他到填鴨式的補習班,還精挑細選了許多參考書與測驗卷,希冀他萬萬不要輸在起跑點上,但似乎適得其反,他的成績不見理想,更不想被逼著做過多的「功課」,幾番爭執讓親子關係出現裂痕。
於是在他升上國中之後,我宣布不再過問他的課業,任其自由發展,但在這種升學主義環伺的教育情境下,他顯然遭遇「練習不足」的苦果。
我先是與他分享了一個教育研究中的小故事──「控制組的憤恨」,在某次教學法實驗當中,某一班被選為實驗組,因此在教學設備及教材上做了很多加強與改善,隔壁班被當做與先前無異的控制組,兩相對照以便檢視新教學法的成效。
按理說,實驗班集榮寵於一身,成績應突飛猛進才是,未料一切看在眼裡的控制組班學生自覺被冷落,反而更激發起他們的上進心,結果成績竟然出乎意料地大幅領先。
我問他與A組同學的差異,究竟只是天資,抑或另有原因?他思索半晌後回答A組的教材比較多,老師也針對會考模疑試題花較多講解的時間。
我再問他是否得到所要的答案,他點點頭,便立即向我要了錢到書局買了幾本參考書,不但史無前例地安排自己的複習計畫,有問題也會積極詢問哥哥或我,一改先前被動與懶散的學習態度。
這幾天他開心地告訴我,他的模擬考成績超越好幾個A組同學,我會心一笑,看來轉入B組不再讓他自怨自艾,早已翻轉變成激勵他事在人為的一帖良藥!
【 文/鍾邦友〈親子會客室〉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