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惜福、感恩
今天是一個多元的時代,是一個變化多端的時代,更是一個跳躍的時代,然而,不管時代怎麼變,我們依然要「走過從前,走出現在,走向未來」,雖然,價值觀因人而異,但價值觀的核心卻是永恆不變的,值此歲末之際,願與大家談談「知足、惜福、感恩」。
四十多年前的台灣,大家為了生計,忙忙碌碌,克勤克儉,生活極為單純儉樸。
猶記得老家大伙房,幾十戶同宗,僅有開藥房的伯母有電視,放學後,整個伙房的孩子們都聚在那兒看卡通、布袋戲…,那種知足、幸福的美好景象,記憶猶新。
今天,一家有數台電視,幾部轎車,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生活之方便與富足,不在話下。
我們飲水思源,分享前人努力的成果時,是否要懂得珍惜擁有、惜福與感恩?
辦公室常有學生借電話與家人聯絡,有幾次聽到學生與祖父、母的對話,態度、語氣極為不敬,甚至以堅定、命令的口氣,彷彿孩子才是長輩,這都是寵溺孩子的結果。
回憶起小時候,家境不佳,有好吃的母親一定優先考慮爺爺,平時用餐也一定是長輩先用,年節有客人,小孩一定是最後一攤,此種,長幼有序,先尊後卑的倫理觀,是中國人的固有美德,現在的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視長輩給予的一切付出與愛心為理所當然,全然忘記,沒有前人接力棒式的辛苦經營與努力,哪有下一代的享受與幸福?
少子化的社會,孩子個個都是寶,好吃的、好用的,小孩優先第一,孩子幾乎是全家人用愛心呵護、灌溉長大的,父母全心全意教育子女的同時,是否也該格外重視基本道德的養成。
世風化日下,倫理式微,九年一貫更被批為缺德的教育,要重振倫理道德教育,實有待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用心,期望孩子學習尊重、關心與了解他人所付出的辛勞,覺察生活中許多默默付出的人群及豐富的資源、培養知足、惜福、感恩的情懷。
年紀愈大,愈覺得生活可以很簡單,生活簡單後,可以拋下很多繁文縟節,換取較多的時間與空間。
世事禍福難料,不管如何?總要面對現實,唯有放下,攜手,才能共創幸福圓滿。
獨奏曲可以表現個別樂器的特色與特殊技巧,但難免單薄、孤寂,而合奏曲則能展現多種樂器的渾厚、熱鬧與和諧之美。
知足能常樂,惜福能平安,人如果能時時、事事、處處惜福、感恩、歡喜,必然有一個快樂、幸福、美滿的人生。
真正的知足是純精神的,就像佛家那種「隨緣自在」的境界,而物質上的知足只是其表象。
知道惜福,是一個人「態度」的改變,而知足卻是一個人「內涵」的改變。
一個人知道「惜福」,就會活得充實、活得滿足,那就是「知足」。
所以,由惜福而知足,才是真正的知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