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迎向未來 / 聖嚴法師
最近在軍中、在社會上,有一股自殺的風氣,這個現象滿嚴重的,而且非常負面;甚至有人在網路上號召網友一起自殺,他們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只是為了好玩,這是非常不正確的觀念。
甚至有人還會開玩笑地說:「不如死了算了!」其實這種話是不能輕易說出口的,生死是何等重大的事,怎麼能開玩笑呢?
此外,有些父母在盛怒之中,會罵自己的小孩:「你去死啊,怎麼不去死呢!」很多人小時候可能都聽過這種話,這是一種由風氣、習慣轉成的口頭禪。
如果孩子真的死了,做父母的會不會痛哭?當然會!但是對孩子來說,從小聽到父母這麼講,長大後遇到挫折,會不會真的這麼想:「不如死了算了!」很多人認為現在的社會非常混亂,倫理失序、政治不清明,媒體報導流於羶腥渲染,造成人們價值觀的混淆,特別是年輕人,在徬徨、挫折的時候,開始對生命感到非常地茫然,不知道為什麼要活下去。
因此我要提出三項呼籲:不正確的觀念,造成不健康的人生;不正常的風俗習慣,帶來混亂的生命品質;不理性的生活態度,是不負責任的生命現象。
(一)生命的責任生命的責任是什麼?一般人以為,自己的生命可以由自己支配,因此有一些人主張,基本的人權,就是尊重每一個人的個人自由。
但是,在自由的範疇之中,我們有活下去的自由,是不是也有自殺的自由?「自殺是不是個人的自由?」這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另外,也有很多人認為,自己什麼也沒有,但是有一條命、有一個身體,所以可以用生命來做任何事情。但是,這樣的觀念其實是有問題的!
感覺上,生命是個人的私事和私產,可以自作主張、自行支配、自我安排。其實,任何個人的生命,都是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人類的公有財物。
因為我們從入胎、出生、被撫養、受教育、成長、結婚、生子、就業,乃至老病死亡,所接受的衣、食、住、行,管、教、養、衛 …… 等,都受到來自於或私、或公、或古、或今、或有形、或無形的種種恩惠,因此我們有責任對家庭、社會,乃至全人類,做出相對的回饋,有義務要盡力奉獻。
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在自殺之前,都會以內疚自責的口吻寫下遺書,表示愧對家人、親人、友人。然而,既知愧對,就不應該自殺,自殺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是極端自私的行為,更是一種懦弱幼稚的行為。
(二)生命的目的生命,其實就是生活的連續,每一個人出生之後,努力生存下去的過程就是目的。
不論生命的長短,只要能繼續活下去,只要不糟蹋自己的生命,不論過程多麼艱難,都應該努力活下去。
生命的方向則應該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做自害害人、損人利己的事,多做奉獻個人且利益他人的事,這便是做人的基本方向。
今天台灣的社會,大多數的人是以名望、權力、財富、地位、聲勢做為人生努力的方向,也以愛情、享樂、安逸、不勞而獲、向人炫耀,以及量化的事業、響亮的頭銜、高貴的身分做為人生的目標。
但是在歐美國家,社會上普遍不認為工作有輕重貴賤之分,端看個人的興趣、喜好、能力和機遇,能做什麼就做什麼,這就是最好的生活目標。
人的一生,從小到老的過程中,能夠自己掌控要做什麼、不做什麼,那是非常不容易的。譬如我在軍中的時候,有的人並不一定比我更好、更傑出,陞官的時候卻陞得很快,但就是輪不到我。
還有,我小時候上學,書讀得最好,可是每次考試,卻從來沒有得過第一名。
現在很多人看我好像是滿成功的,可是在六十歲之前,並沒有多少人認識我、看得起我。六十歲以後,漸漸有些人認識我了。
我經常這麼想,如果我活不到六十歲,台灣知道聖嚴法師的人可能不多,就是因為活得比較老,晚年的時候才能有機會對國家、社會有一些貢獻。
對一般在家人來說,六十歲已經是退休的年紀,準備要享清福了,可是因為我出了家、做了和尚,所以六十歲以後還有一些事情可以做,這是不同的生命過程,但這就是我的生命目標嗎?例如,我現在有一個佛教團體 —— 法鼓山,這個團體就是我最終的目標嗎?不是,我的目的是把和尚做好,今天做和尚,明天、後天我還是做和尚,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這句話就是說,你現在是什麼身分,就應該把現在這個身分的分內之事做好,做好了以後再往前走,自然會有未來。如果現在不做好、不踏實,老是好高騖遠,一心想著趕快達到目的地,這是不切實際的。
舉一個例子,大家在開車的時候,如果不注意眼前的路況,頭腦裡老是胡思亂想、想著目的地,請問你的車子會開到哪裡去?這是很危險的,很可能會走錯路,或發生意外。
既然生命的過程,就是生命的目的,我們便應該把握生命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事事學習、時時充實自己,把當下的角色扮演好,步步不落空,便能步步往前走。
(三)生命的意義人的生命,究竟有什麼意義?
第一、人的生命,不等於一般動物的生命,人有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有倫理道德的觀念、有學習創造的心智、有社會歷史的責任、有改過遷善及反省更生的可塑性。
曾經有一位醫生來看我,他是位很好的醫生,常常反省,有時候會懷疑自己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尤其他發現自己常常會有嫉妒心、貪心、怨恨心、懷疑心,但這些都只是心裡的念頭,尚不至於對人表現出來。我告訴他,對凡夫來說這是很正常的,但可貴的是,他懂得自我反省。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懂得檢討、反省和糾正自己,因為懂得反省,所以彰顯了生命的意義。
第二、人的生命不可以物價來衡量,生命的意義是因人而異的。中國古人就曾說過:生命可輕於鴻毛,可重於泰山,就看你如何看待你的生命,但絕不是由身分的貴賤來決定生命的意義。
一個人如果生活得很踏實、很自在、很滿足、很快樂,不論貧富貴賤,都是很有意義的;如果生活得心思重重、愁眉苦臉、沒有安全感、永遠不滿足、身心不安定、精神很空虛,縱然前呼後擁、一呼百諾、穿金戴玉、貴為一國之君、富列天下第一,也是沒有意義的人生。
第三、以佛教的觀點來說,人的生命有兩大任務,一是償還宿世所欠的債務,二是了卻宿世所許的心願。
佛法相信,我們的生命是永續的,不是片段的,有無數的前世,有無限的未來,現世今生,只是生命長河中的一絲漣漪。
人的生命是最可貴的,償債、還願愈多,生命的意義就愈豐富,生命的價值也愈高貴。如果既不情願償債也不希望還願,生命的前景也就會愈來愈黯淡、愈走愈艱難了。
(四)如何面對起落不定的人生過程在面對人生的起落挫折時,我提供七種方法給諸位參考:
第一、以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
第二、凡事要做正面的解讀,並做逆向的思考。
第三、時時踏實、步步為營,認清方向、全力以赴。
第四、感謝順緣的幫助,感恩逆境的訓練。
第五、不跟自己比,不跟他人比,只知努力於現在,隨時準備著未來。
第六、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第七、未雨綢繆、再接再厲。尊重生命、善用生命。
最後,我要特別強調:「凡事要做正面解讀、逆向思考。」這兩句話很有用,是我一生的體會,也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遇到挫折的時候,不要順著你一貫的想法,或附和人云亦云的觀念,而要做逆向的思考。
我經常這麼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如果人也不能轉,只要你的心轉、觀念轉變,就能柳暗花明。」
遇到順心的事情,不要沾沾自喜,不要得意忘形;遇到挫折與不如意事,不氣餒、也不要垂頭喪氣,只要觀念一轉變,就是柳暗花明了。
◎ 現場問答
問:人生自有階段性的過程,譬如現在當兵或將來進入社會工作,如果我們對每件事情都盡心盡力,是不是就會有好的結果?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答:在我當兵的時候,也曾有一段苦悶的時期,那是在西元一九四 ○ 、五 ○ 年代,我無意於做一名職業軍人,沒有未來感,所以很苦悶。
那個時候,我的態度就是「既來之,則安之」,抓住任何一個可以學習的機會。這個學習,有的是從生活之中去體驗,有的是從觀察之中去體驗,從書本上得到的反而不多。在不斷地體驗中,培養我對人的觀察和對人性的理解,這對我而言是很有用的。
後來,不論到任何地方,只要有進修的機會,我絕對不會放棄。我參加了函授學校、隨營補習,也參加各種的訓練。
這些訓練對一個和尚的養成或許沒有什麼用處,但如果沒有那些經歷,可能我對於人的瞭解,就沒有那麼深刻;對於社會現象的體驗,也不會那麼清楚,所以對我來講是很有用的。這是我的經驗,提供給諸位參考。
諸位在軍中所學,看起來似乎與退伍之後的人生無關,好像對將來沒有助益,實則不然。只要你現在踏踏實實地學習,用心於當下,必定可以走出一個光明的未來。
問:經過調查,自殺已經成為當前台灣社會十大死因排名的第二位。
法師曾經開示,當我們遇到重大困難時,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請問這樣就能解決問題了嗎?
師答:光是口頭上念這四句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確實去應用它才會有用。
我們要有勇氣面對人生挫折,如果沒有勇氣面對挫折,就像那些選擇自殺的人,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辦,覺得活下去很麻煩,以為死了就能一了百了。這是很不負責任的態度。
所謂:「天無絕人之路」,人就怕自己先把路給切斷了,那當然沒有路走。只要不放棄自己,堅持到最後,人生還是有希望的。
即便是遇到非常棘手的問題,自己不想死,但是有人不讓你活,在這種狀況下,很可能有些人會想:「與其別人來結束我的生命,不如自我了斷。」但是,也有人即使到了槍口對著自己的時候,仍然還有轉機,像這種例子也滿多的。
所以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在,就有無限的希望,就有無限的可能。在死亡沒有臨到你之前,不需要想死,如果真的非死不可了,那就面對並接受事實吧!曾經有人問我:「聖嚴法師,如果把你關起來,你會怎麼樣?」我說:「無妨!我可以藉此閉關修行。」他又問:「在裡面什麼也不准你做,你怎麼辦?」我說:「什麼也不准我做,我可以念佛。如果不准我念出聲,我還可以在心裡念佛,也可以為人祈禱。」永遠不放棄生命的希望,這就是面對它、接受它,然後處理它。
如何處理?就是運用你所擁有的資源來處理,如果沒有資源,那就只好接受當時的狀況;既然接受了現況,心中就不要再有牽掛,那就是放下了。
問:每一個人的人生目標不同,我們要如何發掘自己的長處,發揮自我的長處?
師答:多數人都認為自己的長處不只一項,有時想做音樂家、有時想做雕刻家,或者想當軍人、教師、商人,乍看之下,選擇很多,可塑性也高,那怎麼辦呢?
我的建議是,先認清人生的方向,這個方向必須對自己無害,對他人有益,這是最基本的。選定一個方向努力,之後如果覺得不適合,不妨再給自己一段調整的時間,在調整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新發現。
問:現代人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總是漠然、冷漠,待人接物的出發點,往往只想著自己的好處,即大家所詬病的「現實」。
但是軍隊是個作戰的團體,講求每一個成員都要能夠互相關心、無私地付出,養成親愛精誠的團隊精神。
請教法師,如何鼓勵我們的官兵,改變這種對生活、對生命漠然的態度?
師答:從心靈環保的角度來看,人與人之間的漠然,主要是因為大家沒有安全感,都在保護自己,各有各的心事,把自己封鎖起來。
沒有安全感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自信心不足,經常懷疑會有人來傷害自己。自信是充分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優缺點,既不隱藏缺點,也能盡量發揮優點,以此來對人群服務奉獻。在軍中,大家分別來自不同的地方與家庭背景,但稱呼彼此為弟兄、同志,既然是弟兄、同志,便是有志一同在做相同的工作,完成相同的任務。
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內心的防護網撤離,伸出溫暖的手給對方,才能打破人群的冷漠,結交真正的好朋友。
問:在我三十年的軍旅生涯中,對於處理官兵自裁的事件,已有相當多的經驗,每一次面對總是非常地感慨。
而在閱讀法師您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 生命的價值 》 一書中的對話,提到了生命是一個人最大的資產,並且提到「生命教育」的話題,是不是請法師就佛教的觀點,為我們開示?
師答:佛教鼓勵人們把身體當成修行、行善的工具。如果不愛惜生命,則是有罪過的,自殺與殺人都是同樣的罪過。
通常的人都知道犯了殺人罪,要受很重的刑罰,但是對於自殺的人,卻不覺得是犯法,而且人已經死了,法律也拿他沒辦法。
從佛教的觀點來講,生命是無限延續的,這一期的生命跟下一期的生命是互相銜接的。從這一生來看,自殺的人好像沒有受到制裁,可是到了下一生,便要受因果律的制裁。
佛經中說:「人身難得。」生命有許多不同的型態,不一定每一世都能出生為人,如果這一生沒有好好珍惜,沒有好好運用,沒有盡到責任,那麼下一世便很難再得人身。
人的生命非常可貴,我們要好好珍惜生命。
(二 ○○ 五年八月十六日,聖嚴法師講於陸軍總司令部關渡營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