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內分泌甲狀腺,腎上腺,血脂肪,尿酸痛風,代謝症候群 (15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吃粽重質不重量 三高患者沒負擔            

 

文/鄭欣宜

隨著端午佳節來臨,家家粽葉香,市面上推出琳琅滿目的粽子,口味不斷推陳出新,但粽子屬於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家 中如有慢性病患該如何享受美食無負擔呢?

◎重質不重量

台灣粽子主要分為北部粽及南部粽,平均一顆粽子熱量是450卡到600卡左右,相當於成人一餐的熱量。

在製作過程中,北部粽會將餡料及糯米加油拌炒,增加香味,因此熱量相對也較高;南部粽則為水煮或蒸熟的方式製作。

內餡要三低一高 天天五蔬果

糯米、栗子、蓮子、芋頭是常見的粽子內餡食材,它們皆屬於澱粉類。如果糖尿病患吃過量,易使血糖升高,建議將粽子當正餐,一餐只吃一顆應不致過量,有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民眾則不妨選擇油脂較低的水煮粽!

◎內餡「三低一高」

如果是自己包的粽子建議以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為主,少油部分建議可以低脂去皮的家禽類、里肌肉、豆干丁來取代三層肉,減少油脂的攝取。

鹽分攝取方面,建議以新鮮麻竹筍取代高鹽分的醃製筍干、菜脯,醬油膏、甜辣醬等調味料都屬於高鈉的調味品,應減少或避免使用。

少糖方面,傳統甜粽包的紅豆餡、棗泥餡含糖量高不建議糖尿病患使用,鹼粽方面建議糖尿病患、減重民眾可以代糖取代砂糖;高纖維部分建議內餡可多添加麻竹筍、香菇、杏鮑菇、洋蔥等蔬菜。

另外,可以將一般糯米改成纖維較高的五穀米、紫米、燕麥,以增加纖維攝取。

◎蔬果不可少

天天五蔬果,粽子餡料可包蔬菜的量其實有限,建議食用粽子時,可搭配一盤時令蔬菜或者筍片湯、鮮菇湯,增加飽足感,減少粽子吃過量的問題!另也可搭配一份水果(約女性的一個拳頭大),讓營養更加均衡。

只要掌握前述原則,也能輕鬆享「粽」無負擔!(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加工素食熱量高  茹素卻高血脂

〔中央社〕吃素者重養生卻也高血脂,醫師表示,門診常見長期茹素者多因為加工素食產品攝取過多,致素食者攝取熱量更高。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肇文表示,不論是在家修行或是寺廟裡的住持或師父們等長期茹素者,或是受養生、健康風影響而吃素者,雖然餐餐蔬菜,不過也因攝取過多其他素食加工品,反而造成身體其他負擔,如三酸甘油酯數值居高不下。

  茹素者困惑為何沒有吃大魚大肉,高血脂卻找上門。同為茹素,中西方飲食不同,陳肇文說,西方素食者主要以生菜沙拉等天然食材為主;東方飲食文化強調色香味俱全,包括素食產品。

  陳肇文舉素泡麵及素餅乾為例,泡麵是油炸的高熱量食品,無論是否為素食,都會使血脂升高,而素食口味的產品為加強口感與味道,常會添加過量調味料,如棕櫚油、椰子油、糖或香油等,導致素食熱量更高。

  陳肇文說,高血脂看似不痛不癢,卻是冠心病的危險因子,血脂肪容易沉積在動脈血管中,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長期忽略血脂異常,可能埋下猝死的未爆彈。

  治療高血脂問題,陳肇文說,透過藥物治療都可控制,已在服藥的患者,若數值改善也千萬不要自行停藥,應再做一次血脂肪檢驗,由醫師視情況決定減量或繼續服藥。

  陳肇文建議,若要清淡,應選擇未加工的天然食品,避免油炸,烹調方式改以蒸煮才妥當。同時也建議民眾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如飲食控制、定期運動、戒菸、降低體重,除非仍無法改善,再尋求醫師協助診斷;至於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則要及早就醫,並配合藥物治療。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膽固醇降不下來 小心甲狀腺出問題            

 

記者俞泊霖/台中報導

2名男子因血液中總膽固醇飆破300mg/dl而就診,其中陳姓男子雖有規律運動、油炸不沾,並服用降血脂藥物,膽固醇還是偏高,經台中大里仁愛醫院檢查,發現2人都是罹患「橋本氏甲狀腺炎」,因為甲狀腺功能低下,造成續發性膽固醇過高。

大里仁愛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文森說,陳男服用降血脂藥前,總膽固醇數值飆到400mg/dl,服藥後還是超過300mg/dl,過去3年內已罹患兩次梗塞型腦中風。由於陳男有運動、平常也不吃油炸物,不解為何還膽固醇偏高,經抽血檢驗後才釐清是罹患「橋本氏甲狀腺炎」。

另一名45歲李姓男子,健檢時發現總膽固醇高達330mg/dl,雖服藥控制,還是居高不下,後來又因肌肉疼痛急診,發現降血脂藥物會引起橫紋肌溶解症,住院打點滴才改善。

林文森說,民眾膽固醇若居高不下,除服用降血脂藥物,也要檢查了解是否罹患「橋本氏甲狀腺炎」,因為甲狀腺功能低下,也會出現膽固醇過高及倦怠嗜睡、水腫、怕冷、心律不整等問題,但因症狀不明顯,甲狀腺也不一定腫大,因此很多人沒察覺。

林文森說,總膽固醇超過300mg/dl的機會很少,若接受藥物控制效果差,且有甲狀腺家族病史,就可能罹患橋本氏甲狀腺炎,主要由於自體免疫系統的長期紊亂引起甲狀腺組織被破壞,無法製造足夠甲狀腺素,通常口服補充適量甲狀腺荷爾蒙即可,而前述2位病患,經投藥後,總膽固醇已控制在200mg/dl左右。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尿酸稍高就吃藥 當心副作用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國人飲食西化,高尿酸、痛風等疾病發生年齡逐漸降低。昨日在「藥物過敏病友聯誼會」籌備會議中,醫師指出,「allopurinol(異嘌呤醇)」降尿酸藥物,目前高居國人藥害救濟可疑藥物榜首,累計迄今已超過155例患者受害,部分患者因對此藥過敏,全身皮膚起水泡、甚至有超過60人因而死亡。

降尿酸藥物 高居藥害救濟榜首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用藥時並沒痛風、也沒有尿酸結石等臨床症狀,只是因健檢發現尿酸稍高,就服用此類降尿酸藥,卻反引致藥害。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鐘文宏指出,光是去年一年,長庚醫院就收治了4名最終死於「allopurinol(異嘌呤醇)」降尿酸藥引發的嚴重過敏症患者。

這種降尿酸藥物的副作用,輕者可能出現皮疹、皮膚癢、腹瀉、胃痛,多數只要停藥就能痊癒,但也有少數人會發生嚴重藥物不良反應,例如史蒂芬強生症候群、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症等,致死率很高。

問題是,這些患者可能未必需要服用這些藥物,鐘文宏指出,有些患者明明年紀已6、70歲,血中尿酸濃度稍微高一些,實際上還沒有痛風,但醫師開立降尿酸藥物,希望能避免心臟、腎臟的傷害;結果用藥後反而出事。但出事後申請藥害救濟,也無法獲得給付。

藥害基金會資料顯示,與「allopurinol(異嘌呤醇)」有關的審議案件中,約有4成不合格,部分就是因為單純高尿酸,沒有痛風、結石,也沒任何臨床症狀就用藥。

台大醫院家醫科黃國晉教授指出,目前健保並未支付異嘌呤醇藥物用於單純高尿酸患者。至於單純高尿酸是否需用藥、確實有灰色地帶,因高尿酸除與痛風風險有關,也有醫師認為、長期高尿酸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目前已有較新藥物,只是因為健保規定較嚴,必須使用異嘌呤醇無效或是有副作用等,才可使用。

鑑於國人對異嘌呤醇過敏的情況不低,或許鬆綁第二線用藥規定也是方法之一。

台東醫院院長祝年豐則提醒,一般單純高尿酸最好實施隱形控制,除了多喝水、少喝酒,少吃肉、內臟等高普林食物,也要少喝火鍋湯底。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夕間下肢無力 甲狀腺亢進造成            

 
▲甲狀腺亢進患者大多數有脖子腫大的現象。(照片提供/陳拓邦)

圖.文/陳拓邦

31歲的小林(化名)平常熱愛戶外運動,身體練得頭好壯壯,日前偕友人去登山,沒想到回來睡了一覺,隔天早上竟雙腳無力起不了床,小林嚇壞了,難道一夜之間下半身癱瘓?

家人緊急將他送醫,到院時意識清楚、言語表達正常,身體感覺也無異常,唯獨大腿肌肉無力,再詳細詢問,小林最近一、兩個月常感覺心悸以及容易出汗,而下肢無力是第一次發生,家族也沒有類似肌肉無力的病史。

體內電解質失衡 造成肌肉無力

經抽血檢查發現,小林有甲狀腺功能亢進且合併鉀離子偏低情形,診斷為「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較特殊的是小林的頸部並沒有明顯腫大現象。小林在住院使用抗甲狀腺藥物治療與電解質補充後,病情獲得改善,可以自然走路出院。

甲狀腺位在頸部喉結下方,分左右兩葉,形狀宛如展翅的蝴蝶,是人體重要內分泌腺體之一,舉凡循環、呼吸、消化、免疫、肌肉、皮膚、骨骼皆受其影響。當發生甲狀腺亢進時,常見症狀包括:心悸、怕熱、盜汗、食慾增加、體重減輕、手抖等情形,外觀上可能出現頸部腫大(即俗稱的大脖子)或眼睛突出的情形。

亞洲的年輕男性還可能出現像小林一樣下肢無力的情形,其原因在於甲狀腺亢進時,可能導致體內電解質(鉀離子)失衡,造成肌肉無力,好發位置是在大腿肌肉,可能持續數小時。發作時間常在夜間或清晨,誘發因子為前一餐大吃大喝或從事較劇烈的運動。

一般而言,使用抗甲狀腺藥物以及適度鉀離子補充,病人的症狀就能緩解,往後只要繼續治療甲狀腺亢進問題,此種肌肉無力現象可望不再發作。

提醒甲狀腺亢進患者,要減少食物中碘的攝取(因為碘是合成甲狀腺荷爾蒙的原料,所以盡量使用無碘鹽做調味)、減少食用海帶和海鮮、乳製品,蛋黃酌量食用。

要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啡、濃茶、酒精等,作息要正常,避免抽菸,減少熬夜、減輕生活壓力,如此搭配藥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避免復發。

(作者為彰化秀傳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聰明吃 多運動 代謝症候群不上身            

 

文/莊志明

根據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成人治療計畫第三版定義(ATP III),如果「中圍肥胖」、「血中三酸甘油酯偏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血壓偏高」、「空腹血糖偏高」等5項指標中,具有3項或3項以上便符合「代謝症候群」,此時就需特別注意健康已亮紅燈。

●中圍肥胖: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

●血中三酸甘油酯(TG)偏高:≧150mg/dl。

●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血壓偏高:血壓≧130/85mmHg。

●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100mg/dl。

◎代謝症候群重要嗎?

蘇格蘭的一項研究是追蹤約6000人、5年後發現,「代謝症候群」患者得心臟病的機會為一般人的2倍;得糖尿病的機會更超過3倍。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潘文涵和其他研究人員年初共同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文章指出,在同樣身體質量指數(BMI=公斤/公尺的平方),台灣人的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率比美國白人高;BMI增加對血中三酸甘油酯濃度的影響,台灣人也比白人高。這群危險因子與台灣十大死因榜中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密切相關。

全美第三次全國營養調查(NHANES III)的數據顯示,超過50歲的人口中,沒有糖尿病卻有代謝症候群的族群中,14%有冠狀動脈疾病,比起糖尿病患者卻沒有代謝症候群的族群近8%的流行率還要高。

2002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整體的死亡率是非代謝症候群約2.5倍。代謝症候群不只是慢性病,影響力還遍及整體的健康。

◎為什麼會產生代謝症候群?

目前仍難破解。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老人醫學中心教授 Dr. Gerald M Reaven(吉羅德.瑞文)直指「胰島素阻抗」理論,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原因之一。

「阻抗」指的是細胞無法正常運用胰島素,使得細胞不能有效吸收血中葡萄糖,轉化成能量。Dr. Reaven(瑞文)推測,「胰島素阻抗」可能解釋這種症候群危險因子聚集的現象,也是許多疾病的中心,只是致病的機轉還不明。

◎如何預防代謝症候群?

預防或控制代謝症候群沒有特別的訣竅或捷徑,就是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

●保持標準體重

●聰明健康選擇食物

●不抽菸、少喝酒。

●多運動,因為運動可以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減少阻抗的問題。

●適當紓壓。

●關心代謝症候群的5個指標:腰圍、血壓、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空腹血糖,早發現、早治療。

(作者為台大醫院心臟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降低膽固醇 少吃飽和脂肪酸            

 
▲圖為1份蔬菜(半個小平碗的量)和1份水果(1個平碗)。(照片提供/王櫻蓉)
▲海鮮的膽固醇雖高,但其飽和脂肪酸低,且內含牛磺酸,有益身體,還是不能偏廢。(照片提供/王櫻蓉)

文/王櫻蓉

32歲的張小姐身材曼妙,可是健康檢查的血液生化報告卻呈現血膽固醇超標(正常值應維持在200以下,超過240則需要接受治療),張小姐很緊張,一直問:「我很少吃高膽固醇的食物,為什麼血膽固醇會那麼高?」

其實不只張小姐,許多拿到健康檢查血液生化報告的民眾都會這樣問。

膽固醇較高的食物有內臟、海鮮、蛋黃等,但並不是我們吃什麼就會變成什麼,身體裡的膽固醇約有65%是來自肝臟或腸道的調控合成,合成的主要來源是飽和脂肪酸;由食物中的膽固醇合成約只有35%,且吃多了,身體會自然代謝掉。除非身體的代謝出了問題。

所以當飲食攝取過多膽固醇,身體會自行減少合成膽固醇,以做調節,反之則會增加合成;如果血中膽固醇過高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想要降低血中膽固醇,絕對不是不吃膽固醇食物,最主要還是要減少身體合成膽固醇的原料─飽和脂肪酸,如肥肉、禽類的皮、油炸物、椰子油及麵包中的酥油、人造奶油、鮮奶油,或者冰淇淋、全脂牛奶等,這樣才不會使血中膽固醇上升。

海鮮類的食物雖然膽固醇較高,但其所含的飽和脂肪酸低,且含有豐富的牛磺酸,牛磺酸具有降血膽固醇、降血壓、抗氧化及參與免疫調節等功能,千萬不要因噎廢食。但如果血脂已經偏高,需連同內臟一起整隻食用的種類須減少食用,如櫻花蝦、小管等。

一顆蛋黃的膽固醇量約250毫克,血脂正常的人1天1顆都還可接受,但如果血脂已經偏高的話,則應該限制2-3天1顆。

除了減少攝取合成膽固醇的原料「飽和脂肪酸」外,也可以增加膽固醇的排泄來降低膽固醇,纖維質就是很好的東西,每天至少要攝取3份蔬菜(每份約半碗)及2份水果(每份切塊後約1平碗),以利身體加速膽固醇的代謝。

除了飲食的控制之外,適當的運動及維持理想的體重也是很重要的,每天至少要運動半小時以上,運動強度達到微喘,也有助於提升血液中好的膽固醇。

(作者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營養科營養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季保養好 三高患者好過冬            

 

文/羅瑞陽

秋季的特點就是由熱轉寒,所以入夜後一絲絲的寒意仍是不容小覷,這也是提醒人們該調整生活作息,準備過冬了。

人在一日當中的血壓會隨時間而有所起伏,早餐後血壓略降,近中午時攀升,午休時又降一點,到了傍晚是一天當中,血壓最高的時段,加上秋季入夜時,溫度陡降,血管收縮會增劇血壓上揚的幅度,甚至引發腦病變。

糖尿病患因糖、脂肪、蛋白質的代謝紊亂,造成的心血管病變為目前威脅糖尿病病人生命的首要原因,若血糖控制不佳,會併發其他臟器病變(如眼、腎等)。

高脂血症是血中脂肪或脂蛋白的代謝異常,表現為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或兩者兼有。血中過多的膽固醇及脂肪常會造成血管的阻塞、動脈粥狀硬化等疾病。

「三高」疾病與血管的關係匪淺,故一年當中任何時刻都要注意日常生活中血壓、血糖與血脂的變化,因此人必須隨著季節變化的特性調整生活的型態。

睡飽養足精神 多喝水吃滋潤食物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因為秋氣燥急,需要早睡早起。有足夠的睡眠時間,養足了精神,以安神定志,緩和秋天肅殺之氣,並保持樂觀的心情,避免情緒起伏過大,刺激交感神經的興奮而增加心血管的負擔。

秋天的氣候乾燥,水分易從皮膚蒸發,要適當補充體內的水分,以防血液黏稠度上升,引起心血管的疾病。

食物方面,則多攝取一些滋潤的食物,以潤制燥,如山藥、木耳、秋葵、蓮藕、地瓜葉等,這些黏液質的成分有的能保護胃壁,有的能預防血脂肪的堆積,保持血管壁彈性。

以中醫藥食同源的觀念看來,這些食物對於三高疾病的治療也是有助益的!

有三高疾病的民眾,春、秋兩季的保養格外重要,在第一波寒流來臨前,身體如能做好準備、防患於未然,寒冬發生意外的機率也能降低。

(作者為新北市永和祥寧中醫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狀腺出狀況 奶奶身心退化 不一定是老化            

 
▲醫師檢查患者的甲狀腺;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非本文當事人。(照片提供/毛羿傑)

文/毛羿傑

71歲的李奶奶長期有腹脹、便秘的問題,家人發現,最近李奶奶的記憶力明顯退步、反應變慢,且體重變重、臉部浮腫,走路容易氣喘不適。

家人將她送醫治療,經過醫師的問診後,得知李奶奶在年輕時曾經因為「大脖子」的問題而接受甲狀腺切除術,術後並沒有規則追蹤後續。在抽血檢查後,確定她是「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在給予甲狀腺荷爾蒙補充治療後,症狀及精神狀況明顯改善。

根據國外統計,大於65歲以上的女性,約10%患有甲狀腺功能低下,但因其症狀類似老年性退化,因而常被忽略。目前針對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檢查及治療都相當方便,若能細心留意提早診斷,就能有效減少嚴重併發症的產生。

「甲狀腺」是全身最大的內分泌器官,位在甲狀軟骨(喉結)下方,主要分泌甲狀腺素,進而調控人體的新陳代謝率,幾乎全身各器官細胞都會受到甲狀腺素的影響。

甲狀腺疾病可分為形態上的異常或是功能上的異常;形態上的異常就是所謂的「甲狀腺結節」,可藉由細針抽吸判斷良惡性;而功能上的異常,則依照甲狀腺素分泌的過多或不足,而區分為「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功能低下」。

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患者因為症狀多變,且初期不明顯而常被忽略,或是被誤認為只是一般的疲倦無力,表現為感覺身體虛弱、精神不濟、嗜睡、怕冷、動作遲緩、思想與記憶反應變差、體重增加、聲音變粗變慢、容易便秘、月經改變、膽固醇偏高、全身水腫、心臟衰竭等,若久未處理,甚至可能造成嚴重休克。

常見原因包括自體免疫疾病(橋本氏甲狀腺炎)、甲狀腺切除、曾有過放射線碘暴露或是腦下垂體功能異常者,其中又以橋本氏甲狀腺炎及手術造成最多,尤其以中老年女性發生率高。

檢查甲狀腺功能是否正常,只需要抽血檢查判斷體內甲狀腺素分泌的濃度高低,並不需要其他昂貴或是侵入性的檢查,並以口服藥物補充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治療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大多數病人需要一輩子服用藥物,且不可擅自停藥。

(作者為鹿港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狀腺亢進 男子突發四肢麻痺            
 
▲陳昶旭醫師檢查患者的四肢活動情形。(記者歐素美攝)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

一名31歲的羅姓男子突然四肢無力,家人誤以為是中風,趕緊將他送醫治療,檢查發現原來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惹禍。

童綜合醫院腎臟科醫師陳昶旭表示,男性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較容易出現低血鉀,導致四肢無力,患者應少喝酒,並避免攝取過多的醣類(如米飯、麵食類食物)或運動過量。

羅姓男子被送到醫院時,他的血鉀值僅1.5meq/L,遠低於正常值3.5 meq/L至5.5 meq/L。陳昶旭醫師診斷確定他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引發低血鉀合併四肢麻痺無力,經使用甲狀腺藥物控制,患者很快恢復正常,住院兩天即返家,但仍需持續服藥。

陳昶旭指出,遺傳、壓力、腦下垂體異常、攝取過多的碘等都會造成甲狀腺分泌過多,而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並出現心悸、手抖、怕熱、急躁、易怒、失眠、脖子粗大等症狀,尤其當患者攝取大量醣類時,很容易造成血液中的鉀離子濃度下降,使得肌肉組織無法順利傳導,進而出現四肢無力。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狀腺亢進 不一定眼突、頸腫            
 

文/黃國欽

天氣轉涼,但芸芸(化名)還是抱怨天氣熱得她心浮氣躁,也常為了辦公室裏的冷氣強度跟同事吵架。朋友發覺芸芸特別怕熱,又容易緊張生氣,就跟她建議:「妳最近是不是經常覺得心跳很快,稍微運動一下就氣喘吁吁?最好去檢查一下,可能得了甲狀腺亢進。」

芸芸卻不太相信說:「可是我沒有變瘦,也沒有突眼,脖子更沒有腫大啊!」

在60年代以前,「地方性甲狀腺腫」曾位居台灣十大常見疾病中的第五名,許多人都曾聽老人家說過「大頷胿(ām-kui),讀音同圭」、「毒胿」這些台語名詞。「大頷胿」是指頸前腫大,也就是甲狀腺腫大,而「毒胿」則是毒性甲狀腺腫大(所謂「毒性」也就是指甲狀腺亢進)。

身體機能運作有賴體內恆定系統的維持,內分泌系統便是維持體內運作平衡的一種。甲狀腺就是一個內分泌器官,分泌的腺素能促進細胞代謝,亢進時,身體的代謝機能失衡,會出現體溫上升、怕熱、易流汗、心悸、心跳加速、易喘、手腳顫抖、體重減輕、易緊張及失眠等,其中又以心跳加速的症狀最為常見,伴隨心肌耗氧量的增加,造成患者容易喘、容易疲累的現象。

甲狀腺亢進有不同類型,最常見成因是免疫系統紊亂,對甲狀腺組織形成多種自體抗體。抗體除影響甲狀腺功能外,還會造成眼睛突出、皮膚搔癢、掉髮等,跟代謝亢進較為無關的症狀。

症狀表現存在個別差異,像突眼、頸部腫大都不一定會出現,體重也不一定會下降,約有一成的患者反而是體重不降反升。

一般而言,甲狀腺亢進並不會馬上危及生命,亢進的高代謝率常使患者的體重下降,有時會遇到患者想要藉此維持減肥,或因害怕治療後體重增加,故意忽略治療。甲狀腺亢進造成體重下降時,也造成肌肉組織的分解,導致更容易發胖的體質。長期甲狀腺亢進更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臟衰竭、骨質疏鬆等嚴重問題。

甲狀腺亢進也會影響生育功能,男性可能造成精子過少,女性可能造成月經不規則、無月經、不易受孕或容易流產。(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治醫師)

                      

★甲狀腺素:人出生時發生甲狀腺素分泌不足,會產生呆小症。成年人甲狀腺素分泌不足,起因為甲狀腺本身退化或活動不足,患者新陳代謝速率降低,造成粘液性水腫。若因食物中含碘量不足,使甲狀腺素合成量太少,會引致甲狀腺腫症,此以補償含碘量。甲狀腺大小正常,若機能過於旺盛或甲狀腺腫大而致甲狀腺素分泌過量,則產生突眼性甲狀腺腫症,患者基礎代謝率增加。
★T3 及T4 會促進體內幾乎所有器官及組織之正常代謝作用及耗氧量,約有100種以上之酵素,在加入甲狀腺素後,其活性隨之增加,甲狀腺素會增加耗氧量,而氧氣大都在粒線體內被利用,在加入甲狀腺素時,體積會增大...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會有高膽固醇血症?]

★高膽固醇血症也就是血中的膽固醇值過高,主要和飲食有關,如平日攝取了過多的高膽固醇及高飽和脂肪酸的食物。

現代人的生活腳步愈來愈忙碌急促,學生及上班族的飲食也被要求速成方便就好,飲食的內容已無暇去重視,速食賣店到處林立,長期的飲食西化衝擊已造成國人健康上莫大的威脅。
    國人油脂消費量逐年在增加中,而高油脂、低碳水化合物的不均衡飲食習慣,無形中將造成冠狀心臟病的危險增加。飽和脂肪酸會導致血中膽固醇值增高,而高膽固醇則是引起冠狀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黃、內臟類(如腦、肝、心、腎、胰臟等)、海鮮類(如魚卵、墨魚、魷魚、龍蝦等)及乳製品(如牛油、奶油等)。含飽和脂肪酸高的食物如動物油(豬油、牛油、雞油、奶油)、椰子油(雖為植物油卻比動物油含更高量的飽和脂肪酸)、 食物中的肥肉、內臟類、巧克力及甜點等。
    另外,引起血清膽固醇偏高的原因,有些是來自遺傳的缺陷,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肝細胞膜上的低密度脂蛋白接受體(LDL receptor )的數目不到正常人的一半,無法正常代謝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而正常人的血中「壞」膽固醇,經由與肝細胞膜上、負責清除壞膽固醇的接受體結合後,經肝細胞內代謝,其中,游離膽同醇即以膽汁形式排出體外,不會在體內囤積。這類病患少了這條主要代謝途徑,致使血中壞膽固醇濃度過高。此重要的發現為1985 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布朗(M .B. Brown )及戈斯登(J.L. Goldstein )所研究提出,此後對於高膽固醇血症發生的原囚和治療,終於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一名25 歲男病人,在公司的健檢時,發現血中膽固醇值為325mg/dl ,病人並非肥胖,也沒有攝取高膽固醇及高飽和肪脂酸食物過多的飲食習慣,進一步檢查也無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或腎病徵候群等現象,因為這些內科疾病等會造成高膽固醇血症。因此,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被列入第一診斷。仔細追問該病人的家族史,發現其父親及叔叔都在55 歲以前猝死,其兄弟姊妹有一半膽固醇值大於300mg / dl 。另外一名30歲病人,體重偏高又缺乏運動,血中總膽固醇值為240mg/dl,經由飲食指導及加強運動,體重逐漸恢復正常,膽固醇值亦降為200mg/dl左右。

 

一般而言,因飲食不當所造成的高膽固醇值大都在200 至300mg /dl 之間,適當的飲食治療可有效的將膽固醇值控制於理想範圍。而由於家族性遺傳缺陷所造成的高膽固醇值則在300mg / dl 以上,只憑飲食控制是不夠的,一定要再配合降膽固醇藥物治療。

在忙碌的生活中,你可曾停下腳步,回顧你三餐的飲食內容嗎?在可能的改善範圍內,讓飲食儘量清淡,少吃油炸、高熱量、高膽固醇及高飽和脂肪酸食物。每天問問自己今天有好好運動嗎?有熬夜嗎?有吃宵夜嗎?有過量的喝酒嗎?有量過血壓嗎?今天快樂嗎?壓力是否仍大的讓你喘不過氣來?偶而會有胸悶嗎?請你一定要好好注意照顧你的健康,因為健康一旦失去有時候是無法重來的。

 

各種食物含膽固醇量表:

 

膽固醇(毫 克)/每100公克(2兩半)
 
 蛋類:
  雞蛋一個 (50克)

 雞蛋黃一個

 雞蛋白一個

鴨蛋一個
       266

      266

        0

      619
 
 肉類:
 豬腦      (100克或2兩半)

牛腦      (100克)

豬腰      (100克)

牛腰      (100克)

豬肝      (100克)

羊肝      (100克)

羊肉 (肥)  (100克)

羊肉 (瘦)  (100克)

肥牛肉    (100克)

牛肉      (100克)

鴿        (100克)

排骨      (100克)

火腿      (100克)

臘腸      (100克)

雞胸肉    (100克)

瘦肉      (100克)
      3100

     2670

      410

      340

      368

      323

      173

       70

      125

       65

      110

      105

      100

      150

       69

       77          
 
海產類:
 蜆        (100克)

墨魚      (100克)

鮮魷魚    (100克)

龍蝦      (100克)

蟹肉      (100克)

蝦        (100克)

罐頭鮑魚  (100克)
       454

      348

      265

      200

      145

      154

103-170      
 
 

 


 黃魚      (100克)

 海蜇      (100克)

 海參      (100克)
        79

       16

        0
 
奶類

及乳類:
  奶油      (100克)

 芝士      (100克)

 牛油      (100克)

 雪糕      (100克)

 牛奶      (100克)
        140

       100

       260

        45

        13
 
油類:
  雞油      (100克)

 豬油      (100克)

 植物油   


        107

        85

         0


 
其他:
 蔬菜        

瓜類      

生果類     

五穀類    
          0

         0

         0

         0
 

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每人每日所進食的膽固醇不應超過300毫克 


       

 

 

 

膽固醇是存在于動物細胞和人類細胞中類似脂肪的蠟狀物質,是動物組織細胞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膽固醇參與細胞膜的形成,是合成膽汁酸、維生素D的原料。

    膽固醇通過脂蛋白在血液中循環,其中“壞膽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會附著在血管壁上,增厚血管壁,形成粥樣斑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說明血管中含有過量的膽固醇,會引發心臟病;而“好膽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HDL)則會帶走多余的脂肪和膽固醇。高含量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則說明血管壁上黏附的斑塊很少,降低了心臟病的發生幾率。

    每個人都應該非常關心自己當前的膽固醇含量。當食用了高膽固醇和脂肪食物後,血液中的膽固醇和其他油脂含量就會提高。這些多余的膽固醇和其他脂肪會堆積在動脈血管壁上,形成微黃色粘稠斑塊,從而導致動脈血管硬化。

    吸煙或高血壓等因素可損傷動脈管壁,使膽固醇能夠從血液進入動脈管壁。由于膽固醇積聚而形成的斑塊可導致動脈管腔狹窄,極易引發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引發心臟病。

    動脈粥樣硬化是指脂肪或纖維組織在動脈管壁積聚形成粥樣斑塊的過程,是動脈管腔狹窄、變硬的統稱。粥樣斑塊積聚會導致動脈管腔狹窄,從而減少對心、腦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致使這些組織氧氣和重要的營養物質的供應缺乏。當斑塊破裂後,膽固醇和血管壁的其他物質直接暴露與血液接觸,可引起血液凝集,導致突然的完全血流中斷。如果發生在冠狀動脈,就可以導致心肌梗死(心臟病發作);發生在頸動脈則導致腦卒中。

    由于高膽固醇血症是導致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及早檢查和治療高膽固醇血症對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可通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

    更可喜的是一組JUPITER研究數據表明,瑞舒伐他汀能強效降低50%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從而減少44%的重大心血管風險。JUPITER是一個長期、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研究,在全世界26個國家共入選了17802例男性和女性。
 
 
 

高血壓、三酸甘油酯過高、高膽固醇血症……心臟病的地雷區

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死亡人口肇因於心臟病,而心臟就像人體的發電機一樣,平時就要勤於保養,還有許多危險因子,一不小心就會誤觸地雷,引爆心臟病。

想讓身體更健康,卻在跑步時發現喘得厲害,連心臟也隱隱作痛,檢查後才發現自己有了心臟病……提醒您,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死亡人口,是起因於心臟病,心臟就像人體的發電機,千萬不要等到心臟真的出現問題,才想到要去保養。

在媒體前看起來健康敢言的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都曾經因為心血管阻塞,做了氣球擴張術來打通血管,他平常也打網球做運動,但還是在健康檢查做運動心電圖時昏倒,這才發現自己有冠狀動脈阻塞,可見心臟多麼需要我們平常多做健康檢查來了解它。

尤其現在東北季風愈吹愈猛、天氣愈冷,又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旺季;如果平時疏於照顧或已經有了慢性的疾病或症狀,都要特別小心以免引爆心血管危機。

●高血壓

當健康出現什麼問題時,會影響我們的「發電機」——心臟呢?首先,頭號敵人就是高血壓。很多人都以為要像電視廣告中「頭痛、鬢邊嚇嚇叫,脖子筋硬幫幫」一樣,才表示有高血壓,其實早期高血壓根本沒有任何症狀,所以它又有「沈默殺手」之稱,有的人甚至會因為血壓升高,而有精力充沛不想睡的的感覺,通常察覺症狀出現,通常都已經很嚴重了。

台灣有高血壓的人非常普遍,根據統計,一般成年人就有十四%的罹患率,而隨著年齡的增加,有高血壓的比例更高,到了七十歲,就有超過六十%患有高血壓。高血壓為什麼可怕?所謂血壓,是心臟為了打出血液到全身各處,讓血液通過血管壁的壓力;如果檢查出有高血壓的問題,通常也是顯示血管壁有硬化、狹窄等的現象,因此它最可怕的地方不是血壓的指數高低,而是它背後隱藏的身體受損害的秘密。

根據統計,由於高血壓會使血管產生痙攣性的收縮,因此有高血壓者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了二到四倍,高血壓可能引起的心臟問題包括狹心症、心肌梗塞、左心室肥大、心衰竭、動脈瘤、主動脈剝離或破裂,一旦主動脈剝離破裂,會比心肌梗塞更為危急,病人甚至來不及開刀就會喪失性命。

在1999年時對血壓過高的指標還是收縮壓160毫米汞柱,舒張壓90毫米汞柱,但在去年美國心臟科醫學會修改的最新指標,已經降為140/90毫米汞柱,只要超過這個指標,就表示患了高血壓,不過目前國內的最新標準已於日前訂出,要在120/80毫米汞柱才最理想,但若高血壓者同時患有其他疾病,像是糖尿病、腎臟病,甚至已經產生心臟衰竭等問題,為了避免更多併發症的產生,則會更嚴格的要求控制血壓。

台灣的高血壓控制最危險的地方,在於有半數患者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而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的人,也只有25%控制在理想範圍,為了自己的健康,高血壓患者應該多花點心思保護自己。

●三酸甘油酯過高

通常有高膽固醇血症的人,都會先歷經膽固醇指數正常、但是三酸甘油酯過高的情況。由於三酸甘油酯經常反應前一餐或前一天的飲食過度的現況,因此,過去醫界曾經認為三酸甘油酯只是一個參考指標;不過現在的研究證實,一旦發現有三酸甘油酯過高,顯示受檢者本身的代謝異常。研究也發現,三酸甘油酯也是一種造成血管發炎的成分,美國心臟病醫學會現在甚至已經將三酸甘油酯獨立出來,成為心臟病的一個危險因子。

人體攝取的熱量若未消耗,就會以三酸甘油酯的形式儲存於肥胖細胞中,當需要熱量時,細胞就會再釋出三酸甘油酯來做為能量的來源。三酸甘油酯又被稱為「中性脂肪」,這種脂肪是由三分子的脂肪酸及一分子的甘油所構成,在健檢項目中你可以看到一欄指數後面加著「TG」這兩個英文字母,其實它就是三酸甘油酯TriacylGlycerol的縮寫,在抽血後讓血液沈澱,表面會浮著一層白白的油脂,因此三酸甘油酯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血濁」或是血油高的象徵。

三酸甘油酯的正常值應該小於每百西西血液中一百五十毫克(150mg/dl),它除了是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外,三酸甘油酯過高還容易導致脂肪肝,並且引發末稍血管阻塞,要降低血中的三酸甘油酯,不只是要少吃高膽固醇的脂肪食物,更重要的像是太甜的甜食、澱粉食物,還有各種的酒類都要少碰為妙,因為它們會讓三酸甘油酯快速的上升。

●高膽固醇血症

很多人吃蛋不敢吃蛋黃,吃蝦子不敢吃蝦頭,就是為了要降低體內的膽固醇,因為根據統計,膽固醇過高的人,罹患心臟疾病的機會比一般人多出三倍,當然得小心!

根據美國統計發現,每年因為三酸甘油酯過高和膽固醇過高而奪走的性命,比任何癌症都多,而由於研究發現,人體從二十歲左右就開始發生血管硬化,因此目前美國目前推動的膽固醇控制年齡,建議要從兒童期開始注意。

根據美國公布的新膽固醇標準,總膽固醇方面必須要每百毫升血液在二百毫克以下(200mg/dl)才算標準,若在200mg/dl至239mg/dl間,稱為危險臨界值,高於240mg/dl則是過高,必須治療。此外,即使總膽固醇正常,但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在一百以上就要注意,若超過190mg/dl則要藥物治療,而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HDL)若低於40mg/dl也是心臟病高危險群,假如總膽固醇超過標準,而高密度膽固醇含量大於60mg/dl,反而還不必那麼緊張。

●高尿酸血症

所謂高尿酸血症,是指男性每百毫升血液的尿酸值大於七毫克,女性大於六毫克。以前沒有人認為高尿酸引發的痛風和心臟病有關,不過後來有更多的研究發現,痛風患者的高尿酸血症,會使尿酸鹽結晶沈澱在冠狀動脈壁內;破壞力不亞於三酸甘油酯和高膽固醇血症,此外,高尿酸血症會加速血小板凝集,不僅會加速血管硬化,也會引發血栓栓塞的危險,因此無論有無痛風症狀,高尿酸血症都是缺血性心臟病的高危險因子。

●糖尿病

在所有缺心性心臟病患者中,有糖尿病者是非糖尿病者的三倍,尤其以女性的糖尿病患罹患心臟病的危險最高。糖尿病有「全身性癌症」之稱,這是因為糖化的血液經由血管輸送,會造成全身性的組織病變,尤其是糖尿病在初期往往沒有任何症狀,等到出現症狀時,通常都已經有十年左右的病史,因此即使發現有糖尿病後嚴格控制血糖,在此之前的高血糖早就造成血管硬化等病變。

也因此,糖尿病患有四十%至五十%合併有高血壓,高血壓已經是心臟病的獨立危險因子,而糖尿病會造成體內脂質過氧化,因此壞的低密度膽固醇容易升高,而好的高密度膽固醇則會下降,因此心臟病也會悄悄發生;提醒您,除了治療中的糖尿病患外,只要口服葡萄糖耐藥性測試兩小時後,葡萄糖值大於等於11.1mmol/l者,就算糖尿病哦!

●代謝症候群

即使你都沒有任何疾病,但只要合併有過重、血中胰島素增加、尿酸過高、血脂異常及高血壓等其中三至四項症狀,這就是代謝症候群,根據研究發現,只要有代謝症候群,動脈硬化及各種疾病的死亡率都會上升,因此也要注意這項警訊哦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降血脂藥 勿併用紅麴膠囊            

 

文/李紀慧

68歲的李伯伯多年前診斷為高血脂,因此長期服用降血脂藥物治療,卻在某天小腿部出現肌肉關節痠痛的情形,原以為是槌球比賽時所造成的拉傷,但過了一段時間後,症狀仍然沒有改善,於是到醫院找專科醫師討論後,才發現原來是降血脂藥物所造成問題。醫師降低藥物劑量後,關節痠痛症狀才得到緩解。

一般降血脂藥物分為史塔汀類(statin)及纖維酸類(fibrate),其中史塔汀類(statin)藥品主要抑制肝臟膽固醇合成,但同時也會抑制細胞肌肉收縮所需要的酵素Co-Q10,所以有部分服用此類藥品的病人有可能會出現肌肉、關節痠痛的情形,嚴重者甚至引發急性腎衰竭。

◎用藥安全撇步:

●當網路及電視報導紅麴菌素具有抑制壞的膽固醇作用時,千萬不可心動而未經醫師許可,自行購買市面上販售的食品級紅麴膠囊服用。主要原因是降血脂藥物與紅麴一起併用時,可能會產生嚴重的肝腎功能不良及橫紋肌溶解等症狀,進而引發多重併發症的風險性。

●若正在服用降血脂藥品時,切勿自行購買紅麴或納豆激酶膠囊服用。若目前正在併用時,請主動告知醫師,以降低不良副作用的發生率。

●若服藥後,出現劇烈的肌肉關節痠痛,且尿液變成深茶色,應立即就醫,即使服用一段時間後才出現症狀,也應儘快洽詢醫師或藥師。

●應定期依照醫師指示抽血檢驗。

(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藥劑部藥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膽固醇升高 元凶竟是甲狀腺            
 
童綜合醫院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蔡婉妮表示,部分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可能出現甲狀腺腫大。(記者歐素美攝)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

48歲劉姓女子因膽固醇過高,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約1年,最近因兩腳無力,到童綜合醫院治療,進一步檢查才得知原來是罹患橋本氏甲狀腺炎,因甲狀腺功能低下,才導致高膽固醇與四肢無力,經服用甲狀腺素後,症狀已好轉。

童綜合醫院表示,劉女到該院神經內科治療,因服用降膽固醇的藥物可能引發橫紋肌溶解症,導致四肢無力,醫師建議停止服用降膽固醇藥,但停藥後症狀並未改善,院方安排住院進一步檢查,才確定罹患橋本氏甲狀腺炎。

童綜合醫院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蔡婉妮表示,橋本氏甲狀腺炎又稱「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屬於體質或遺傳的自體免疫性疾病,患者體內會產生抗甲狀腺抗體,破壞甲狀腺組織而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尤其好發於30至50歲女性,患者會出現疲倦、怕冷、便秘、貧血、肌肉關節疼痛、膽固醇升高等症狀,服用甲狀腺素即可改善及控制病情。

蔡婉妮指出,橋本氏甲狀腺炎初期病症並不明顯,有些患者會出現甲狀腺腫大,但因病程長且緩慢,初期容易誤判,因此提醒民眾,若有血脂肪或膽固醇異常高等問題,應考慮是否為其他疾病造成,並諮詢相關科別醫師進行更多檢查,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狀腺亢進 不一定眼突、頸腫            
 

文/黃國欽

天氣轉涼,但芸芸(化名)還是抱怨天氣熱得她心浮氣躁,也常為了辦公室裏的冷氣強度跟同事吵架。朋友發覺芸芸特別怕熱,又容易緊張生氣,就跟她建議:「妳最近是不是經常覺得心跳很快,稍微運動一下就氣喘吁吁?最好去檢查一下,可能得了甲狀腺亢進。」

芸芸卻不太相信說:「可是我沒有變瘦,也沒有突眼,脖子更沒有腫大啊!」

在60年代以前,「地方性甲狀腺腫」曾位居台灣十大常見疾病中的第五名,許多人都曾聽老人家說過「大頷胿(ām-kui),讀音同圭」、「毒胿」這些台語名詞。「大頷胿」是指頸前腫大,也就是甲狀腺腫大,而「毒胿」則是毒性甲狀腺腫大(所謂「毒性」也就是指甲狀腺亢進)。

身體機能運作有賴體內恆定系統的維持,內分泌系統便是維持體內運作平衡的一種。甲狀腺就是一個內分泌器官,分泌的腺素能促進細胞代謝,亢進時,身體的代謝機能失衡,會出現體溫上升、怕熱、易流汗、心悸、心跳加速、易喘、手腳顫抖、體重減輕、易緊張及失眠等,其中又以心跳加速的症狀最為常見,伴隨心肌耗氧量的增加,造成患者容易喘、容易疲累的現象。

甲狀腺亢進有不同類型,最常見成因是免疫系統紊亂,對甲狀腺組織形成多種自體抗體。抗體除影響甲狀腺功能外,還會造成眼睛突出、皮膚搔癢、掉髮等,跟代謝亢進較為無關的症狀。

症狀表現存在個別差異,像突眼、頸部腫大都不一定會出現,體重也不一定會下降,約有一成的患者反而是體重不降反升。

一般而言,甲狀腺亢進並不會馬上危及生命,亢進的高代謝率常使患者的體重下降,有時會遇到患者想要藉此維持減肥,或因害怕治療後體重增加,故意忽略治療。甲狀腺亢進造成體重下降時,也造成肌肉組織的分解,導致更容易發胖的體質。長期甲狀腺亢進更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臟衰竭、骨質疏鬆等嚴重問題。

甲狀腺亢進也會影響生育功能,男性可能造成精子過少,女性可能造成月經不規則、無月經、不易受孕或容易流產。(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治醫師)

                      

★甲狀腺素:人出生時發生甲狀腺素分泌不足,會產生呆小症。成年人甲狀腺素分泌不足,起因為甲狀腺本身退化或活動不足,患者新陳代謝速率降低,造成粘液性水腫。若因食物中含碘量不足,使甲狀腺素合成量太少,會引致甲狀腺腫症,此以補償含碘量。甲狀腺大小正常,若機能過於旺盛或甲狀腺腫大而致甲狀腺素分泌過量,則產生突眼性甲狀腺腫症,患者基礎代謝率增加。
★T3 及T4 會促進體內幾乎所有器官及組織之正常代謝作用及耗氧量,約有100種以上之酵素,在加入甲狀腺素後,其活性隨之增加,甲狀腺素會增加耗氧量,而氧氣大都在粒線體內被利用,在加入甲狀腺素時,體積會增大...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狀腺亢進 男子突發四肢麻痺            

 
▲陳昶旭醫師檢查患者的四肢活動情形。(記者歐素美攝)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

一名31歲的羅姓男子突然四肢無力,家人誤以為是中風,趕緊將他送醫治療,檢查發現原來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惹禍。

童綜合醫院腎臟科醫師陳昶旭表示,男性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較容易出現低血鉀,導致四肢無力,患者應少喝酒,並避免攝取過多的醣類(如米飯、麵食類食物)或運動過量。

羅姓男子被送到醫院時,他的血鉀值僅1.5meq/L,遠低於正常值3.5 meq/L至5.5 meq/L。陳昶旭醫師診斷確定他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引發低血鉀合併四肢麻痺無力,經使用甲狀腺藥物控制,患者很快恢復正常,住院兩天即返家,但仍需持續服藥。

陳昶旭指出,遺傳、壓力、腦下垂體異常、攝取過多的碘等都會造成甲狀腺分泌過多,而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並出現心悸、手抖、怕熱、急躁、易怒、失眠、脖子粗大等症狀,尤其當患者攝取大量醣類時,很容易造成血液中的鉀離子濃度下降,使得肌肉組織無法順利傳導,進而出現四肢無力。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狀腺出狀況 奶奶身心退化 不一定是老化            

 
▲醫師檢查患者的甲狀腺;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非本文當事人。(照片提供/毛羿傑)

文/毛羿傑

71歲的李奶奶長期有腹脹、便秘的問題,家人發現,最近李奶奶的記憶力明顯退步、反應變慢,且體重變重、臉部浮腫,走路容易氣喘不適。

家人將她送醫治療,經過醫師的問診後,得知李奶奶在年輕時曾經因為「大脖子」的問題而接受甲狀腺切除術,術後並沒有規則追蹤後續。在抽血檢查後,確定她是「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在給予甲狀腺荷爾蒙補充治療後,症狀及精神狀況明顯改善。

根據國外統計,大於65歲以上的女性,約10%患有甲狀腺功能低下,但因其症狀類似老年性退化,因而常被忽略。目前針對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檢查及治療都相當方便,若能細心留意提早診斷,就能有效減少嚴重併發症的產生。

「甲狀腺」是全身最大的內分泌器官,位在甲狀軟骨(喉結)下方,主要分泌甲狀腺素,進而調控人體的新陳代謝率,幾乎全身各器官細胞都會受到甲狀腺素的影響。

甲狀腺疾病可分為形態上的異常或是功能上的異常;形態上的異常就是所謂的「甲狀腺結節」,可藉由細針抽吸判斷良惡性;而功能上的異常,則依照甲狀腺素分泌的過多或不足,而區分為「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功能低下」。

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患者因為症狀多變,且初期不明顯而常被忽略,或是被誤認為只是一般的疲倦無力,表現為感覺身體虛弱、精神不濟、嗜睡、怕冷、動作遲緩、思想與記憶反應變差、體重增加、聲音變粗變慢、容易便秘、月經改變、膽固醇偏高、全身水腫、心臟衰竭等,若久未處理,甚至可能造成嚴重休克。

常見原因包括自體免疫疾病(橋本氏甲狀腺炎)、甲狀腺切除、曾有過放射線碘暴露或是腦下垂體功能異常者,其中又以橋本氏甲狀腺炎及手術造成最多,尤其以中老年女性發生率高。

檢查甲狀腺功能是否正常,只需要抽血檢查判斷體內甲狀腺素分泌的濃度高低,並不需要其他昂貴或是侵入性的檢查,並以口服藥物補充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治療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大多數病人需要一輩子服用藥物,且不可擅自停藥。

(作者為鹿港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季保養好
三高患者好過冬

 

 

文/羅瑞陽

 

秋季的特點就是由熱轉寒,所以入夜後一絲絲的寒意仍是不容小覷,這也是提醒人們該調整生活作息,準備過冬了。

 

人在一日當中的血壓會隨時間而有所起伏,早餐後血壓略降,近中午時攀升,午休時又降一點,到了傍晚是一天當中,血壓最高的時段,加上秋季入夜時,溫度陡降,血管收縮會增劇血壓上揚的幅度,甚至引發腦病變。

 

糖尿病患因糖、脂肪、蛋白質的代謝紊亂,造成的心血管病變為目前威脅糖尿病病人生命的首要原因,若血糖控制不佳,會併發其他臟器病變(如眼、腎等)。

 

高脂血症是血中脂肪或脂蛋白的代謝異常,表現為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或兩者兼有。血中過多的膽固醇及脂肪常會造成血管的阻塞、動脈粥狀硬化等疾病。

 

「三高」疾病與血管的關係匪淺,故一年當中任何時刻都要注意日常生活中血壓、血糖與血脂的變化,因此人必須隨著季節變化的特性調整生活的型態。

 

睡飽養足精神 多喝水吃滋潤食物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因為秋氣燥急,需要早睡早起。有足夠的睡眠時間,養足了精神,以安神定志,緩和秋天肅殺之氣,並保持樂觀的心情,避免情緒起伏過大,刺激交感神經的興奮而增加心血管的負擔。

 

秋天的氣候乾燥,水分易從皮膚蒸發,要適當補充體內的水分,以防血液黏稠度上升,引起心血管的疾病。

 

食物方面,則多攝取一些滋潤的食物,以潤制燥,如山藥、木耳、秋葵、蓮藕、地瓜葉等,這些黏液質的成分有的能保護胃壁,有的能預防血脂肪的堆積,保持血管壁彈性。

 

以中醫藥食同源的觀念看來,這些食物對於三高疾病的治療也是有助益的!

 

有三高疾病的民眾,春、秋兩季的保養格外重要,在第一波寒流來臨前,身體如能做好準備、防患於未然,寒冬發生意外的機率也能降低。

 

(作者為新北市永和祥寧中醫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