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皮膚癢,濕疹,蕁麻疹,汗皰疹,脂漏症,苔蘚化,過敏免疫科 (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女童異位性皮膚炎 中醫對症改善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免疫力不佳的小朋友容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如果有便秘難排濕毒更易誘發,大多在1歲發病,中醫師建議不要一味吃西藥抑制,否則長大容易造成慢性皮膚炎,以適當中藥改善體質搭配西醫外用藥緩解紅疹、搔癢,大多3歲就能痊癒,不易復發。

 

台中市蓮樺中醫診所中醫師王雅秀指出,11歲的劉小妹在嬰兒時發現罹患異位性皮膚炎,一發作就吃抗組織胺藥物和外擦類固醇藥膏治療,長年反覆發作。

 

今年暑假到開便當店的阿嬤家住了好幾個月,環境潮濕、晚睡又常吃冰,濕氣內外夾攻、排不出,誘發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全身長滿紅疹,搔癢難耐,抓到破皮流血又結痂,身體像一支紅豆冰棒,便秘舊疾也復發。

 

王雅秀日前為劉小妹診斷屬於「肺虛脾濕型」,先為她養脾胃、顧肺、補腎,服用黨參、茯苓、陳皮和何首烏等1個半月,等體質較為穩健,接著袪脾胃濕氣、清肝毒,以澤瀉、龍膽草治療,2週後紅疹、水泡都癒合。

 

王雅秀提醒,若家長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病史時,小朋友也容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在夏季天氣濕熱時容易誘發。冬天冷濕也常發作,中醫可辨症論治從內調理,也提醒患者忌食冰品、油炸、蝦、蟹、魚乾等海鮮食物,以免誘發。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吃藥可控制 乾癬患者別亂補

記者張傳佳/台北報導


據衛生署統計,全台灣至少有11萬名乾癬患者。醫師指出,乾癬是一種慢性發炎的免疫疾病,已發現與心血管疾病相關,呼籲患者避免進補,且只要外用與口服藥物搭配治療,即可有效控制症狀。


萬芳醫院皮膚科醫師陳亭睿指出,乾癬並不會傳染,但會造成皮膚泛紅、斑駁與脫屑,嚴重者還可能招來異樣眼光,且已有研究證實,乾癬患者罹患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因此建議要積極接受治療。


陳亭睿說,免疫力過度活躍可能造成乾癬,若為增強免疫力而進補,反而讓病情加重,故患者應少吃肥肉、牛肉、羊肉,或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等補品,且洗澡水溫不宜過高,並用低刺激性的護膚品。


輕度至中度的乾癬患者可以外用藥物加上照光治療;中至重度嚴重性乾癬患者,除了外用藥物之外,還需要全身性的口服藥物治療,以調節並抑制免疫作用。多數病友在適當治療之下,能有效控制症狀。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妊娠性蕁麻疹 照護有7招

 

文/楊婉伶

 

近來正值氣候交換之際,許多懷孕中後期的媽咪可能會出現妊娠性蕁麻疹的症狀,可能原因為初產婦、多胞胎、後期體重增加太快,肌膚張力所致等,其中又以家族遺傳史或孕婦為異位性膚質的發生機率最高。

 

◎該如何照護呢?

 

●不可動手抓患部:人的手指甲暗藏許多細菌,越抓越癢,甚至會流血、化膿,引發感染,建議沐浴時,避免水溫過高,最好以冷水沖洗患部。

 

●避免接觸過敏原:飲食需禁忌組織胺成分高的帶殼海鮮(如蝦、蟹),以及易引發過敏的食物(如麻辣鍋、榴槤、荔枝、芒果、龍眼等)。

 

●穿著透氣棉質衣物:流汗悶熱都會導致體溫上升,加劇癢疹症狀,保持身體的透氣舒適相當重要。

 

●冰敷:可以使用嬰兒專用的冰枕冰敷患處,或用濕毛巾冷敷,皆可以有效抑制癢感,舒緩不適。

 

●藥物治療:產科醫師通常會開立低劑量抗組織胺藥物或止癢藥膏來幫孕媽減輕不適,只有少數嚴重患者才會使用類固醇等級藥物,所以孕媽咪可以不用過度擔心。

 

●隨時補充乳液或保濕保養品:秋季肌膚乾燥容易使蕁麻疹更加猖狂,因此保濕工作不可少,最好在沐浴後立即塗抹乳液、保濕用品等,鎖住肌膚水分,效果較佳。

 

●多休息,以及多補充抗氧化的維生素C蔬果。(作者為營養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缺脂性皮膚炎 冬天別洗太乾淨

 
▲患者的小腿部位佈滿紅色斑塊,合併皮膚龜裂成磁磚樣變化。(照片提供/王綺嫻)

 

文/王綺嫻

 

天氣變涼,寒冬未至,門診卻已經出現好幾位銀髮長者因小腿劇癢難耐,影響睡眠就醫。詢問後得知,他們一天都洗澡好幾次,例如:早上出門晨跑回家後洗澡,下午去泳池游泳做SPA,回家前再沖一次澡,晚上吃完晚飯後出門散步,回家洗過澡之後上床睡覺。

 

蓋上棉被躺熱之後,小腿、前臂、下背部及下腹部開始發癢,越抓越癢,且出現小小紅疹,他們擔心是因皮膚不潔,開始用酒精消毒皮膚,反而使症狀日益嚴重,他們都是罹患了「缺脂性皮膚炎」。

 

「缺脂性皮膚炎」是因為皮膚缺乏油脂,導致皮膚障壁功能不彰,受到刺激,而且在受損後,重建的速度過慢,導致皮膚出現發炎現象。

 

皮膚缺乏油脂 銀髮長者越抓越癢

 

簡單地說,當皮膚具有油脂,有正常的障壁功能,類似保鮮膜般平整光滑,對於沐浴使用的清潔劑、熱水及洗劑等,有阻隔其進入皮膚的功效,如果接觸到刺激性物質導致受損,很快可以完成修補;但是當皮膚的油脂不足,皮膚就像紗窗般具有孔洞,屏障功能被破壞,所接觸到的刺激性物質,進入皮膚的量太多,且修補速度不敵被傷害的速度,因此出現刺激性皮膚炎的紅腫及發癢。

 

銀髮族的皮膚因負責油脂合成的酵素功能減退,表皮中的幹細胞數量及功能也減少,導致皮膚較乾燥、障壁及修復功能不佳。

 

這時應使用溫和的洗劑、降低沐浴用水的水溫,避免用粗布用力刷洗皮膚,一天洗一次澡。

 

此外,由於冬天空氣中的水氣較少,皮膚會更乾燥,因此泡澡或泡溫泉的溫度不宜過高,時間不宜過久,沐浴過後,應該趁皮膚表面有水氣時,立刻塗抹皮膚保濕劑或凡士林,尤其是下腹部、下背部、手臂前段及小腿等較易乾燥的部位。

 

一天內有多次沐浴需求的民眾,建議用清水沖淨,只有流汗或髒汙部位使用清潔劑,洗過之後儘快塗抹保濕產品。如果往年冬天都有出現缺脂性皮膚炎的症狀,建議開始穿長袖的偏涼天氣,即可開始使用保濕產品,防患未然,一定可以減低出現皮膚乾癢的頻率及嚴重度。

 

(作者為新北市恩主公醫院皮膚科主任)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季護唇 保濕就對了

 

文/鄭愷平

 

嘴唇除了是五官中重要的性感武器,每日吃飯、說話也需要它,一旦嘴唇乾裂、有傷口,不只性感減分,也會造成生活不便,一定要懂得照顧它。

 

唇瓣的鎖水力較弱,又需要接觸唇膏、食物、牙膏等物品,所以第一重要的是「保濕」。不可破壞嘴唇原本的表皮,若喜歡舔、抿嘴唇,與伸手拔嘴唇的皮屑,都會弄壞嘴唇的保護層,引起發炎。

 

在冬季時,風大乾燥,使得嘴唇失去水分,這時可以戴口罩擋風,特別是機車族更該留意。塗護唇膏或凡士林,可以增加嘴唇的鎖水層,減少水分散失,甚至帶有防曬力效果更好,在鎖水的同時,也可降低嘴唇發生癌變的風險,但容易過敏的人,在選擇護唇產品時,記得先試用幾天測驗一下是否會有不良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重鹹、麻辣、鳳梨、檳榔等食物易傷害嘴唇組織。以檳榔來說,會引發唇癌、口腔癌、鼻咽癌,所以切勿成為「紅唇族」;已經發生嘴唇乾裂問題時,應先遠離這些重口味食品;萬一真的要吃不可,應將食物、水果切成小塊,在不碰到傷處的狀況下,塞進嘴裡吃,以免病況惡化。

 

市售牙膏種類與口味眾多,除了強調清潔力,多數有清涼的感覺。平時刷牙漱口後,可以再擦上護唇用品保濕。萬一已經發生乾裂現象,最好避免使用強調清涼感的牙膏,因為薄荷成分可能觸發刺痛。如果很難找到無薄荷成分的牙膏,可以暫時用兒童牙膏代替。

 

不少女性會使用彩妝,在嘴唇狀態良好時,選什麼產品都行,可在擦過護唇產品後再上彩妝,小心卸妝,卸妝後,再補擦一些護唇產品。萬一已經有了發炎現象,就該暫停彩妝,以免發炎位置受到色素、香料刺激。如果本身很容易過敏,在選購產品時,應小範圍試用幾天確定沒有不良反應,再正式使用。

 

睡美容覺對嘴唇也會有好處喔!舉凡唇疱疹、鵝口瘡、口角炎,都是與免疫力有關的嘴唇問題,早睡覺、多喝水、適當運動,維持抵抗力的最佳狀態,就能減少這些小麻煩。

 

如果嘴唇不僅僅是乾燥而已,出現了水泡、裂傷、潰瘍、腫脹、砂狀小顆粒,首先不要當作痘痘亂擠、亂摳,以免病況變糟、病菌擴散。再者,不要到藥局亂買成藥隨便塗,最好去皮膚科請醫師檢視,再對症下藥,因為對不同的病因,必須用不同的藥物,用錯藥絕對事倍功半。(作者為新北市經典皮膚科診所副院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異位性皮膚炎 重調理固療效

 
益氣清熱養血祛風中藥。(照片提供/李佳鴻)

 

文/李佳鴻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疾病,好發在嬰兒期或兒童期。發癢、皮膚乾燥及特定部位出現紅疹是主要的臨床症狀。

 

嬰兒期多表現為濕熱型,在臉頰、頭皮及前額出現乾燥、紅疹、脫皮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波及軀幹和四肢。可運用中藥大青葉、黃芩、白蘚皮、馬齒莧、薏苡仁、梔子、白朮來清熱除濕,穩定症狀。

 

兒童期的病位多集中於肘窩、膝膕窩、手腳關節等處呈現對稱性分佈。搔抓後,會有破皮滲出液等慢性濕疹的病徵,治療宜養血清熱、祛風止癢,採用生地、赤芍、牡丹皮、地膚子、苦參根、黃芩等藥。

 

成年期因長期肌膚失於滋養導致,多屬於血虛風燥型,好發於頸部、四肢屈側、眼睛周圍,皮膚較肥厚粗糙,乾燥、脫屑、搔癢、苔蘚化較明顯,顏色也較深。

 

用藥如熟地、麥冬、雞血藤、荊芥、防風、胡麻仁、白蒺藜來養血潤膚、祛風止癢。除內服中藥之外,也可搭配外用中藥藥膏來塗擦患部,增強療效。

 

此症病因複雜與生活環境、外界刺激等因素有關,常常反覆發作,纏綿不癒。患此症的小朋友,約半數以上合併出現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也就是所謂的過敏體質,更應該重視調理,飲食宜輕淡忌重口味的食物。

 

患者對某些食物過敏,如海鮮、魚蝦、牛奶、蘑菇、香菇等過敏原,就應該忌口,避免多吃。

 

日常生活中宜避免接觸花粉、塵、洗潔精等環境中的刺激物質,同時配合益氣健脾,養血祛風等藥調理。可選用黃耆、黨參、茯苓、白蘚皮、當歸、川芎、白芍等,來調節身體免疫力,減少復發。

 

(作者為新北市板橋區回春中醫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膽固醇

膽固醇和心臟病膽固醇過高而引發心臟病的機率引起心臟病的危險因素
如何降低膽固醇數值飲食控制食物中膽固醇含量表

 
  很多人可能知道膽固醇含量過高有礙健康,但並不了解它的構造以及作用,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膽固醇到底是什麼?

 

  膽固醇必須與脂蛋白結合,才能運送到體內各部位,它包括良性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造成血管阻塞禍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二種。

膽固醇和心臟病有什麼關係?

  當膽固醇含量大於體內所需時,會聚積在血管壁上,使血管硬化而逐漸變窄,初期沒有任何明顯的徵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淤積在血管內的膽固醇便會愈來愈多,血液流動受阻,重要的器官因得不到血液中足夠的氧氣和養料而致壞死。

 

若供給心臟的血管阻塞,就會引致心臟病;而供給腦部的血管阻塞時,就會造成中風了。

 

膽固醇過高而引發心臟病的機率有多大?

  前面提過,膽固醇含量過高有罹患心臟病的危險,但是最可怕的是,多數人就算膽固醇含量過高,因為初期沒有病徵,常掉以輕心,使得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大為增加,因此,必須定期到醫院檢查膽固醇含量並將之控制於正常的數值,以保身體健康。

 

還有那些危險因素會引起心臟病?

  如果您的膽固醇含量已接近高數值邊緣,而下面所列舉的危險因素亦佔有其中2項者,您已位居高數值之列,並可能罹患心臟病1、高血壓
2、理想體重逾百分之三十
3、每天抽菸逾十支
4、家族中有人在55歲以前患過心臟病
5、糖尿病
6、曾患心臟病或冠狀動脈血管病

 

如何降低膽固醇數值?

  根據研究報告指出,有高膽固醇的成年人,膽固醇數值只要降低1﹪,罹患心臟病的危險就隨著降低2﹪。

有幾種方法可以降低膽固醇數值:
  1、飲食清淡
  2、控制體重
  3、控制血壓
  4、持續戒菸

 

 

如何透過飲食來控制正常的膽固醇數值?

  源自動物的食品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是引致心臟病的主要因素,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從脂肪食物取得的熱量,每日不能超過吸取總熱量的30﹪,也就是說,每日吸取的膽固醇不能超過300mg 1.少吃含有高飽和脂肪的食物
 下面列出的高飽和脂肪食物應該少吃:
  奶油、冰淇淋;牛豬等固狀油類:包括雞蛋、椰油或牛油製成的麵包或餅乾;五花肉、香腸、鵝鴨動物內臟;炸薯條、薯片;蛋黃、魚卵、蟹黃。
2.多食用健康的低飽和脂肪食物
  低飽和脂肪食物膽固醇不高,可以安心食用,例如:蔬菜;烘、烤或煮的去皮家禽;瘦肉(牛、羊、豬去除所有脂肪);烤、煮的魚;米、麥各類穀物;大麥、玉米製成的麵包或餅乾;蛋白、植物油、乳瑪琳等。

 

食物中膽固醇含量表
(每100公克食物含量)

食物名稱 含克毫數 食物名稱 含克毫數
蛋白 0 芝士 140
海參 0 牛心 145
海蜇 24 牛肚 150
牛奶 24 豬肚 150
羊肚 41 豬腸 150
瘦豬肉 60 臘腸 150
山羊肉 60 154
曹白魚 63 164
兔肉 65 花枝 180
羊肉 70 180
草魚 85 鰻魚 186
鮭魚 86 白帶魚 244
比目魚 87 奶油 300
鯽魚 90 墨魚 348
鯇魚 90 牛肝 376
60-90 豬腰 380
70-90 牛腰 400
黃魚 98 豬肝 420
火腿 100 全蛋 450
豬排骨 105 青蚵 454
牛肉 106 魚肝油 500
牛羔 90-107 魷魚 1170
豬肉 110 蛋黃 2000
牛油 110 內臟 2000
鴿 110 牛腦 2300
鯧魚 120 鵪鶉蛋 3100
羊油 89-122 豬心 3640
肥牛油 125 豬腳蹄 6200
肥豬油 126
小牛肉 140

 

參考資料:「揭開膽固醇的真相」/行政院衛生署編印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效生物製劑治乾癬 「針」有效            

 
陳小姐接受治療前,全身皮膚有90%有乾癬症狀。(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陳小姐的手臂在治療前與治療後有明顯變化。(記者余瑞仁攝)

記者余瑞仁/桃園報導

皮膚是身體的最大器官,國人盛行率約有千分之2、大約有近6萬人為乾癬所苦。皮膚科醫師指出,乾癬是自體免疫失調造成的慢性發炎,無法根治且易復發,現在有新一代的生物製劑可以治療,中重度患者接受3個月的傳統治療仍未見效時,就可以申請健保給付新藥,療效不錯。

25歲的陳小姐曾是乾癬重度患者,10年前,剛開始只是臉上出現10元硬幣大小的乾癬,曾接受治療,在症狀改善後停藥、沒有持續接受治療,因此2年前乾癬復發,最嚴重時全身有9成皮膚紅腫、脫屑,成為嚴重的紅皮症。

陳小姐昨天分享親身經驗表示,乾癬嚴重影響她的生活,常因全身發癢難以入睡,且皮屑掉不停,更會因肢體運動造成出血與皮膚潰爛,最嚴重時還須以輪椅代步。

為此,她只能放棄工作,專心接受治療,直到去年中獲得健保給付,接受新一代生物製劑的皮下注射,只需每隔3個月注射1次,經過多次的注射治療,目前患部已治癒90%,不再體無完膚,現在只需每3個月複診施打,她也準備好要重返職場。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說,乾癬好發期為25歲,這段時間正是人們工作與求偶的精華期,由於病徵出現在表皮,造成患者的生活、工作,乃至交友、婚姻都會出現重大問題。

她強調,每位乾癬病患都有最佳的治療方式,只要患者勇於面對,並且配合醫囑接受治療,一定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曬太陽就出疹子 常是日光性皮膚炎            
 
日光性皮膚炎的疹子常長在手臂,宛如雞皮疙瘩的小顆粒膚色或紅色丘疹。(照片提供/陳怡安)

文/陳怡安

王先生是一名上班族,日前他到郊外踏青,享受難得的好天氣。但晚餐時刻,突然雙手臂發癢,仔細一看,散佈著好幾群突起的小疹子,每個大小約1-2公釐(mm),有些呈現膚色的顆粒狀,有些又略微發紅。

王先生以為是過敏或濕疹,隔天到皮膚科就醫,經醫師檢查、詢問後發現,以前也曾出現過類似的狀況,王先生只要曬太陽較久就會出現小疹子,有時會自行消失,但如果擦藥會好得更快。醫師診斷是「日光性皮膚炎」。

提起紫外線對皮膚的影響,通常大家想到的曬傷畫面常是皮膚整片發紅,甚至起水泡的急性發炎變化,或是曬黑後,黑色素增加;另外,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會造成皮膚癌化與老化的慢性傷害,也隨著防曬觀念的推廣,為人們熟知。但是紫外線會造成皮膚炎一事,卻常被忽略,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多形性日光疹,起因於日曬後皮膚的「光抗原」被誘發而產生的延遲性過敏反應,以溫帶地區30歲以內白皮膚的女性居多。

台灣人常見的日光性皮膚炎可說是多形性日光疹的一種亞型,通常疹子會是群聚出現,1公釐左右如同起雞皮疙瘩貌的小顆粒膚色或紅色丘疹,長在手臂和頭頸部等未被衣物覆蓋的部位(如圖)。從10歲以下的小朋友到60歲以上民眾都有機會發生,男女的比例相當,容易發癢,少數人可能有輕微痛感或無明顯症狀。

治療建議為多防曬,必要時,可使用局部類固醇藥膏數天。一般來說,短則一天,長則一到兩週,紅疹即可消失。(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嘴巴張不開 乾癬性關節炎作祟            
 

記者何宗翰/新竹報導

吳姓男子8年前罹患乾癬併發乾癬性關節炎,手指關節覺得疼痛、僵硬,服藥控制穩定,但近月來他發現吃飯、講話、刷牙時臉頰特別疼痛,就醫才發現顳顎關節也受到侵犯,目前以外用藥膏及口服止痛藥治療已獲改善,正評估接受生物製劑注射中。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皮膚科醫師邱顯鎰表示,乾癬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發炎疾患,除了侵犯皮膚外,也會造成乾癬性關節炎,約有1到3成的乾癬病人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除了會出現關節疼痛、僵硬等症狀,晚期更可能造成關節變形,影響到正常作息。

邱顯鎰說,吳姓病患10年前開始有手腳多處關節疼痛的現象,但無法確定診斷病因,用藥物控制效果也不佳,8年前身上出現脫屑皮膚紅疹才被確診;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差異性很大,以手、腳多個不對稱的關節疼痛最常見,單純侵犯顳顎關節,造成嘴巴無法張大、和咀嚼則較為少見。

他說,乾癬性關節炎約僅有小於3成的患者能夠根治,惡化的原因可能和受到感染或外在環境有關,吳姓病患就是因罹患感冒導致症狀加劇,另外壓力大、睡不好、喝酒,手部關節疼痛者也可能因搬重物、從事手部勞動的工作而惡化,提醒乾癬病患,若合併有關節疼痛的情形,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童高燒頸部腫大 罕見菊地氏病            
 

文/孫德金

11歲的李小妹因為發燒及左頸淋巴結腫大就醫,雖經治療,但體溫仍高高低低不穩定,也持續存在頸部腫大,所以就轉診至醫院進一步檢查。

我打電話詢問李小妹的病情,李媽媽回答:「 醫生說是『菊池病』。 」我聽了心頭一驚:「這是什麼病?」 後來李媽媽帶了病歷摘要過來,還說她帶李小妹到另一家大醫院感染科看病,也是同樣的講法。

我仔細看了病歷後發現,原來是菊地氏病(Kikuchi-Fujimoto disease),因為沒做切片檢查,只是疑似病例。

菊地氏病最早在1972年由日本學者Kikuchi(菊池昌弘)及Fujimoto(藤本吉秀)兩人幾乎同時發現,這是一種罕見、良性、自限性的疾病。全世界各種族都有,多見於亞洲人,2-75歲都可能發生,不過好發年齡為20-30歲 ,女性較多,也有報告指出,男女比例差不多。

此病的致病原因不明,可能是病毒感染及免疫過度反應。臨床症狀主要是後頸部淋巴病變,可能不痛或輕微壓痛,其次是發燒合併上呼吸道症狀,少見的症狀是體重減輕、頭痛、噁心、嘔吐、疲憊、關節痛、腹痛、肌肉痛、喉嚨痛、夜間盜汗等。

實驗室檢查可發現白血球下降、非典型淋巴球增多、紅血球沉降速率增加、貧血、肝功能異常等。最準確的診斷還是要靠淋巴結切片檢查。鑑別診斷包含淋巴癌、 紅斑性狼瘡、結核病、川崎症、梅毒、感染性單核球症及單純疱疹病毒相關的淋巴結病變等。

治療以減輕症狀為主,1-4個月會自行緩解,預後大多良好。不過,為了排除罹患紅斑性狼瘡的可能性,持續追蹤是必須的。

值得注意的是,菊地氏病的症狀相當惱人,也容易與紅斑性狼瘡或惡性淋巴癌混淆,所以面對年輕女性合併發燒與頸部淋巴結病變,要想到菊地氏病,以避免不必要的檢查與處置。

(作者為桃園市孫德金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罕見「絲路病」 專攻免疫系統            

 
▲白塞病侵襲血管時,會導致多處血管動脈瘤。(記者楊菁菁攝)

記者楊菁菁/高雄報導

1937年土耳其皮膚科醫師 Behcet報告一群以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和眼色素膜炎為特徵的慢性、復發性症候群患者,該病症被稱之為白塞病(Behcet’s disease),過去多見於東亞、中東及地中海盆地的病患,沿古絲綢之路分佈,故又稱為「絲綢之路病」。

但近幾年來,台灣卻也陸續出現病例;醫界發現,「白塞病」可能與緯度位置也有關連,並非集中在東亞或中東地區。

高醫免疫風濕科教授蔡文展表示,「白塞病」是衛福部認定的罕見疾病之一,患者多在三、四十歲發病,也有更年輕的20多歲就發病,主要症狀是免疫系統遭嚴重破壞,從黏膜系統開始快速延伸到外生殖器、眼睛、血管及腦部,嚴重者會導致失明及死亡。

由於,「白塞病」臨床症狀剛開始是口腔潰爛,就診時容易被忽略或診斷為單純嘴破,但「白塞病」口腔潰爛的部位比較不同,咽喉部及上顎易反覆發作。另外,眼部症狀也會同步出現,如角膜潰瘍、虹膜睫狀體炎等;其他典型的症狀還有外生殖器潰瘍,而且面積大且深,疼痛、癒合慢。

而當白塞病侵犯大動脈和大靜脈時,可能出現包括靜脈阻塞、動脈阻塞和動脈瘤。

最麻煩的是,「白塞病」發病原因不明,醫界多認為應與遺傳及免疫系統有關,目前尚無有效根治方法,治療常需會診內科、眼科和皮膚科配合,多需結合全身用藥,如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逐漸惡化的無力感 皮肌炎與多發性肌炎            

 
▲皮肌炎病人皮膚表現多出現在肌肉發炎無力之前,儘早鑑別,可提早治療。(照片提供/陳俊銘)
▲多發性肌炎若合併出現典型皮膚紅疹,則稱為皮肌炎。(照片提供/陳俊銘)

文/陳俊銘

「多發性肌炎」是自體免疫所造成骨骼肌發炎無力的疾病,若合併出現典型皮膚紅疹,則稱為「皮肌炎」。通常發生在40至50歲,女性多於男性(男女比1:2),每10萬人口盛行率約5到22人。

多發性肌炎與皮肌炎最主要的症狀為逐漸惡化的無力感,除無力感外,約1/4病人會伴隨輕微的肌肉疼痛。由於影響區域多從四肢近端的肌肉,因此病人會無力提物品,甚至連舉手、梳頭髮都不行,更嚴重者會侵犯軀幹肌肉,導致從床上爬起都需要別人協助,若影響呼吸肌肉則會呼吸衰竭,甚至要插管,使用呼吸器。

皮膚上的表現是皮肌炎重要特徵。研究發現,皮肌炎病人皮膚表現多出現在肌肉發炎無力之前,若能儘早鑑別,可提早治療。

皮肌炎的典型皮膚表現有:「高春氏表徵」及「向陽疹」;「高春氏表徵」為手肘、膝蓋、腳踝及指掌關節的伸側(背側)出現紅紫色的丘疹有時會脫屑潰爛,「向陽疹」是指病人的上眼瞼有紅紫色疹塊。

此外,皮肌炎病人常對光有敏感性,在平時非衣物遮蔽處如臉、頸部等處會出現紅斑,指甲周圍也會明顯泛紅。內臟器官亦可能受到影響,至少有10%的病人會因肺部發炎及纖維化導致呼吸喘。

食道上1/3為骨骼肌組成,當此區域因發炎而無力時,病人會吞嚥困難,若在心臟,則可能出現心肌炎及心律不整,但通常不嚴重。

長期觀察發現,皮肌炎和多發性肌炎病人容易合併惡性腫瘤。研究顯示,惡性腫瘤發生率約20%左右。在台灣常見的有鼻咽癌或婦科相關癌症(子宮頸、子宮內膜、卵巢)。病人血液檢查中與肌肉相關酵素會明顯上升,部分病人則會出現特殊自體抗體,這些自體抗體的有無可用來預估疾病的嚴重程度及可能產生的症狀。

◎肌炎和多發性肌炎的診斷依據國際常用的準則主要有下列5項(需符合4項):

●四肢近端肌肉對稱性肌肉無力。

●血清中肌肉酵素上升。

●肌電圖異常。

●肌肉切片有發炎性病變。

●典型的皮膚症狀。

皮肌炎與多發性肌炎越早介入治療,越能避免長期肌肉發炎無力所造成的萎縮、痙攣;臨床上若有逐漸惡化的無力感則要儘早尋求免疫風濕科醫師的協助。

(作者為嘉義基督教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過敏性紫斑症 非一般皮膚過敏            
 
▲紫斑症患者的皮膚表面會長出類似疹子的紅點。(照片提供/林釗尚)

文/林釗尚

爸爸帶著6歲的女兒走進診間,主訴女兒的小腿及大腿都有大大小小的斑,已10天左右,大部分是紅色,有一些是紫色,一開始先帶去其他家診所,醫師初步都說是過敏,但吃藥、擦藥都未見改善,反而紅疹及紫斑由下肢一直往大腿擴散,之後又有下腹痛,膝蓋關節痛。

我仔細看患者的紅疹及紫斑,以手用力壓,但斑的顏色不變,沒褪色。我向父母解釋小朋友得到的病為「類過敏性紫斑症」,非一般皮膚過敏,應轉診到醫院抽血及用類固醇治療,應會很快痊癒。

「類過敏性紫斑症」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5至10歲的兒童,男女比例差不多。90%的病症發作於秋冬季節,這是一種全身性的血管炎。目前真正的致病機轉仍不清楚,有可能在上呼吸道感染或感染一些其他的病毒後,體內產生一些抗體,而這些特定抗體也同時會攻擊病人的血管內膜,造成血管發炎。

◎典型的症狀依序包括:

●發熱、全身不舒服等前驅症狀。

●皮膚表面會長出類似疹子的紅點,由小腿往上到屁股出現對稱分佈、大小不等、微突起及壓之不褪的丘疹樣紫斑。紫斑有時扁平或突起,有時也會癢。紫斑由小出血點到大瘀青皆有可能出現。

●部分的病患會同時合併有腹痛、關節痛及血尿。主要是因血管炎亦會侵犯內臟器官如腸胃道、腎臟,而造成肚子痛、血便及腎臟發炎(血尿、蛋白尿)等症狀。

●其他的出血性病症。

此外,在急性期,可從病人的血清中測得某些特異性的自體抗體。

治療上,支持性療法以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為主,若有嚴重的腸胃道或者腎臟侵犯則以類固醇治療。少數病人須合併使用免疫抑制劑。

類過敏性紫斑症在經過治療後,絕大部分病童皆可痊癒而不留下後遺症。大約10%到20%的病人會有復發的情形。

(作者為台中市林釗尚小兒科診所院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乾癬併發心血管疾病 常人3倍            

 
▲陳怡如醫師(左)指出,許小姐(右)原本全身嚴重紅斑和脫屑,治療後皮膚復原,只留下黑色素沉澱疤痕。(記者蔡淑媛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51歲的許小姐12年前車禍服藥,誘發乾癬,臉頰、頭皮和全身都長滿紅色斑,不僅皮膚癢、皮屑像雪花般掉落,同時皮膚裂開、流血,且併發關節發炎,手腳關節腫痛,無法彎曲工作,塗藥和口服免疫抑制劑都無法改善,只能靠紫外線光照療法減緩症狀。

今年3月因符合健保給付條件,注射生物製劑的標靶療法,從內控制免疫反應,原本的皮膚症狀大為好轉,只留下黑色素沉澱,關節炎也獲得控制,可以在醫院擔任傳送員。

台中榮總皮膚科醫師陳怡如指出,全台約有6萬名乾癬患者,盛行率0.2%到0.5%,患者常被誤認為是得了會傳染的皮膚病或是免疫力不佳,其實這是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

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怡行表示,乾癬患者除了可能併發關節炎,也可能合併虹膜炎與發炎性腸炎,罹患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是正常人的2到3倍,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也高出50%。若中重度乾癬患者不控制病情,心肌梗塞的風險較一般人高3倍,平均少活4年。

陳怡行表示,不少人誤認罹患乾癬是免疫力不佳,吃人參、靈芝等補品進補,反而過度活化免疫細胞反應,病情更惡化;吃蛇粉、燉蟾蜍也是無效的。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氣悶熱就皮癢 中醫調理減少復發            

 
針對體質,濕熱體質常用的處方包括「消風散」、「黃連解毒湯」。(照片提供/林意旋、陳星諭)

文/林意旋、陳星諭

小帆(化名)是一個活潑可愛的5歲小女生,在一個炎熱的下午,媽媽帶她來看診,一坐下來馬上就問:「醫師,過敏到底會不會好?」

還來不及回答,媽媽又說:「只要天氣有點悶熱就開始癢,手腳都會發作,一定要吹冷氣才比較舒服…。」坐在一旁的小帆默默地抓著手腳關節處的皮膚,把玩著手上剛拿到的貼紙。

異位性皮膚炎主要在手肘內側、膝蓋內側會出現局部乾燥、紅、癢或水腫、滲液的皮膚病灶。天氣悶熱、潮濕的季節容易發作,患者以小孩為主;慢性濕疹及蕁麻疹較常出現在大人身上,皮膚表現也與異位性皮膚炎不同。

蕁麻疹的表現症狀為紅、浮腫、極癢的突起型皮膚病變,通常會在1天之內出現,然後消退,發作的部位會跑來跑去,而且可能會變成慢性的蕁麻疹。

中醫師辨證 視體質給予治療

西醫治療常以口服或外用類固醇或抗組織胺藥物為主;中醫的特色是「調理體質」,短期的目的在於減輕皮膚症狀,長期的目的在於減少復發。

在中醫的觀點,這兩種皮膚疾病的特點是「風、濕、熱」,而患者通常會以熱性體質為多,「風」代表病灶常常會轉移或是突然出現和消失,「濕」代表皮膚常常會腫、有滲出液,而且是長期的問題,「熱」則表示常會被炎熱的環境或是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誘發。

根據筆者運用台灣健保資料庫的中醫處方進行研究,濕熱體質常用的處方包括「消風散」、「黃連解毒湯」等。其中消風散是使用最多的方劑,消風散可以針對風、濕、熱的體質進行症狀緩解和體質調整,而加上其他中藥的配合,更可以加強調整熱性體質的效果,對於緩解症狀有加乘的效果。

寒性的體質常用的中藥包括「荊防敗毒散」、「當歸飲子」等,因此患者仍須在專業中醫師辨證下,才能針對體質給予適當治療。(作者為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內兒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吃、戒抓,告別異位性皮膚炎

 

作者:台大過敏免疫風濕科江伯倫醫師

 

食物過敏 小寶寶最早出現的過敏症狀

由於小寶寶出生後最早接觸的蛋白過敏原通常是來自於腸胃道,所以最早的過敏症狀還是食物過敏。食物過敏可能會以腸胃道和皮膚的症狀為主,所以可能的表現便包括腹瀉和異位性皮膚炎。有相當多的研究證據顯示,在嬰幼兒期出現食物過敏的小寶寶在未來出現其他過敏疾病如支氣管性氣喘或是過敏性鼻炎的機會也相對地提高,所以食物過敏也愈來愈受到大家的重視。

根據國外的統計,2歲以下的幼兒食物過敏中,牛奶過敏約占了百分之二至四,而蛋白過敏則約為百分之五。牛奶中有四種主要的蛋白質,包括,β-乳球蛋白、γ-球蛋白、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其中以酪蛋白為主,占了牛奶蛋白的百分之八十,而其他百分之二十則為乳清蛋白。

國外的研究發現,β-乳球蛋白和酪蛋白為較常見的兩個過敏原,利用皮膚試驗也發現β-乳球蛋白是一個最具有抗原能力的蛋白質。同時,也不建議在牛奶中添加過多的添加物,尤其是蛋白質類的添加物,因為這類的外加蛋白質引起過敏的機會其實較高,例如牛初乳。

寶寶喝牛初乳可以提升免疫力嗎?

像是坊間出現所謂的「初乳奶粉」,其實是由接受免疫處理的乳牛取得初乳而製造出的奶粉。雖然這些初乳中含有一些可以中和病原體的牛抗體,最主要的功能是要來增加人體對抗外來特定感染的能力。但是這些抗體對人體而言還是一些外來的蛋白,除了會很快地被分解掉外,還會有增加食物過敏的可能性,所以容易過敏的小寶寶在飲食上還是應該稍加注意。

寶寶的過敏進行曲 腸胃道、皮膚─ 鼻子 ─呼吸道

小寶寶出生後由於最早接觸到的過敏原主要來自食物,所以最早出現的症狀以腸胃道和皮膚為主。隨著年紀增加才會逐漸出現如鼻子和呼吸道過敏的症狀,一般約在兩歲多逐漸出現鼻子過敏的症狀,早上起來會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和揉眼睛等症狀,就是所謂的過敏性鼻炎,由於都會伴有眼睛過敏的症狀,也稱為過敏性鼻結膜炎。而在出現過敏性鼻結膜炎後可能也會開始出現如晚上和清晨起床咳嗽,或是運動後就咳個不停等症狀,就表示小朋友可能開始有支氣管性氣喘的初期表現。

由於過敏的症狀會由小時候的腸胃和皮膚的表現再逐漸轉成鼻子和氣喘的症狀,隨著年紀會有不同的表現,因此過敏的學者都將這樣的臨床表現稱為「過敏進行曲」(Allergy March)。其實這也表示在不同階段接觸到的過敏原不同會導致不同的臨床症狀,所以要注意和處理的事情也就不同。

寶寶的過敏進行曲

年齡 0~2歲 2歲以上 3歲以上

過敏疾病 腸胃過敏 蕁麻疹 異位性皮膚炎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結膜炎 支氣管性氣喘

症狀 腹瀉、腹痛、皮膚癢疹 打噴嚏、流鼻水、鼻塞、揉眼睛 晚上和清晨起床咳嗽、運動後咳不停

嬰幼兒期的分布 臉、脖子、耳後、身上、手腳

其實異位性皮膚炎有其特殊的分布位置,在嬰兒期主要是發生在臉、脖子和耳朵後方、身上和手腳也都會出現皮膚的疹子。而較特殊的地方在於包尿布的部位反而較不會受到影響,這與一般濕疹發生的部位較不相同。

而隨著年紀增加,在關節部位會變得更明顯。至於為何會在關節處更明顯,有可能是關節處容易有皺褶而讓免疫細胞或是發炎物質更容易堆積。當然,以小嬰兒來說,踝關節可能是因為兩隻腳會去搓來搓去,而最容易導致症狀。預防&保養&治療

3個注意事項

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對小朋友來說,最難忍受的可能還是癢到受不了的那種感覺,小朋友會拼命地抓,所以可以經常性地看到抓傷的痕跡。而且因為抓的關係所以導致傷口感染,有時甚至會因為感染而出現如蜂窩性組織炎的表現。在這種情形下,患童會因為感染而導致皮膚出現紅腫熱而更不舒服,就抓得更厲害。

◆避免接觸過敏食材:對1歲以下的小寶寶而言,因為接觸的過敏原以食物為主,最容易出現的過敏症狀還是以皮膚的症狀為主,也就是異位性皮膚炎。最常出現的症狀是在臉部、脖子、耳後根、手肘及膝蓋的內彎處出現如濕疹的症狀,有非常厲害的癢感。

◆使用中性清潔劑:這些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本身的皮膚通常會較乾燥,所以盡量使用一些較中性的清潔劑,也不需要過度清洗,有時在冬天時因為環境內濕氣較低也會導致更厲害的癢感,但是,有些小朋友反而會因為在夏天時容易流汗導致濕疹,而讓癢感加重。

◆治療時藥物的使用:因為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病變會導致極度的癢感,所以這些小朋友會因為抓癢而導致抓傷後又受到皮膚表面的細菌感染,而讓皮膚的症狀惡化,因此可以常常看到因為感染而造成的皮膚發炎,較嚴重者可能會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而一且出現這樣的皮膚感染症狀,可能就需要使用局部和全身的抗生素才能夠得到較好的控制。

環境過敏因子 日益惡化的環境、空氣、飲食

接下來想必大家會有一個疑問,如果過敏疾病跟遺傳有著密切的關係,前人也應該同樣具有過敏體質,那麼為何以前罹患過敏疾病的人要比現在來得少?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體質常是多因子影響,而且跟環境因素關係密切,過敏體質也是如此。主要還是要歸究於文明進步所帶來的環境改變,包括居住環境、空氣污染與飲食習慣和內容的改變。

◆居住環境的改變:由於都會區的建築物愈來愈密閉,而且大多是使用空調,空氣流通差。再加上台灣的氣候溫暖而潮濕,特別有利於一些過敏原的滋生,使屋內的過敏原的種類及濃度都增加,所以更容易將過敏體質誘發出來。

◆空氣污染的增加:污染日漸嚴重的空氣中所含有的臭氧、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硫等物質,都可能使小朋友的氣管變得更敏感,而導致過敏病的發生率增加。

◆飲食習慣和內容改變:飲食內容中炸油的使用次數及含量增加,則會導致一些發炎物質如前列腺素等的增加,造成更嚴重的發炎反應。台大小兒科與台大農化營養研究室合作的一個研究中,我們分別利用炸油及新鮮油來餵食小白鼠,結果發現炸油組的老鼠會製造較高的免疫球蛋白E,而且一些發炎物質如前列腺素也比較高,可見飲食內容的確會影響到過敏疾病的發生及嚴重度。

現代化問題 現代食物所帶來的添加物危機

現代人的飲食其實也遇到愈來愈多的問題,這幾年遇到的飲食問題如塑化劑、美牛瘦肉精等,其實還有在飼養家禽和家畜時可能會被添加的成長激素或是降低感染的抗生素,都可能導致人體的免疫系統往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方向發展,促進過敏反應。

◆塑化劑:先以塑化劑來說,已經有研究證據顯示,塑化劑會增加過敏疾病的發生率;我們研究室的研究也顯示,塑化劑在試管內的確也會促進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發育。

◆成長激素、抗生素:而成長激素早已經被發現會導致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活性,而食用過多的抗生素會影響腸道的菌相,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腸道內的益生菌對人體免疫力的正常發展是十分重要的。而抗生素會將這些對人體有益的益生菌破壞掉,也會讓人類的免疫力可能下降。

添加益生菌是否有助預防過敏?

這些年來有相當多的研究專注於益生菌的添加,想了解是否能夠經由益生菌的添加來促進免疫細胞的活化,而降低過敏反應。目前在較大規模的研究報告中,益生菌的添加似乎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改善有其效果。

但是,益生菌應用到支氣管性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的預防效果,則不同的臨床試驗所得到的結果都不同。個人推測最可能的原因應該是與菌株有關,因為不同菌株對促進免疫反應的效果可能都不同,未來可能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才能真正回答這個問題。

治療黃金期

1歲半前為異位性皮膚炎改善的「黃金期」

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寶寶在出生後最早接觸到的過敏原當然還是以食物為主。但是隨著小朋友開始會逐漸去抓,而導致有愈來愈多的傷口出現,這時空氣過敏原便會進入傷口而導致另外的過敏反應。

所以,在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患童身上,還是需要注意儘可能不要讓患者的過敏原由食物過敏原轉成空氣過敏原,一旦轉成空氣過敏原,好起來的機會就相對降低。這也是為何我們在下面的章節會特別強調小時候的異位性皮膚炎最好能夠在一歲半以前控制好,將一歲半定為異位性皮膚炎改善的「黃金期」。

因為抓傷而導致空氣過敏原引起的異位性皮膚炎,塵蟎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不可能經由腸道大量攝食,因此不會有口服耐受性的機轉來加以調控。因此一旦過敏原轉成空氣過敏原,就會進入惡性循環的階段,不容易真正好起來。

飲食改善要點 避免過早接觸外來蛋白

人類的免疫細胞在局部的免疫器官接觸到外來的抗原,包括由皮膚傷口進入血液的病原體,會經由血液循環而跑到局部的淋巴結或是脾臟細胞,並分別在這些淋巴器官產生免疫反應。

而在這些免疫器官所產生能夠對抗或是認識這些病原體的免疫細胞,會再隨著血液跑到身體各部位,以清除掉散佈到全身的病由於皮膚的免疫系統與腸道的免疫系統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研究也發現,黏膜的免疫細胞會循環到皮膚的免疫系統。因此,可以觀察到在小時候吃到會引起過敏的食物,便容易出現異位性皮膚炎;而長大後吃到如海鮮或是水果等過敏原,則容易導致蕁麻疹。

小朋友在出生後最早接觸到的外來蛋白通常都是經由食物,如最早接觸到的配方奶粉,或是其他食物中的蛋白,如雞蛋裡的蛋白。因此,這幾年照顧異位性皮膚炎小朋友的經驗,發現飲食的避免和改善,其實遠比要一直使用皮膚的外用擦藥來得有效多了。當然,一歲半以上的小朋友,皮膚症狀可能便與飲食較沒有關係,這些小朋友的皮膚症狀控制反而與抓較有關。

飲食與過敏 降低皮膚過敏需由食物著手

由上述我們得知,免疫系統的免疫細胞受到刺激後會在體內到處循環,而到作用部位後可以進行相關的功能,進而達到免疫反應的效果。所以腸道免疫器官所產生的免疫細胞,會經由血流到達皮膚的部位,也可以在局部的地方引起免疫反應。因為皮膚與腸道的免疫細胞的循環是一致的,所以皮膚在淋巴系統上是被歸類在黏膜免疫系統中。

這也是為何腸道的過敏經常容易表現在皮膚上,如嬰兒期的牛奶或是蛋白等腸道過敏原,容易讓異位性皮膚炎惡化;而成人吃到如有殼海鮮或是芒果等造成食物過敏,最容易出現的症狀是皮膚的蕁麻疹。所以要降低皮膚的過敏症狀,還是需要由食物來著手。

食物的過敏可以在年紀較大時因為產生口服耐受性而逐漸改善,因此只要在嬰兒期避免接觸這些會引起過敏的食物,如牛奶、蛋白、有殼海鮮和堅果類的食物,避免引發過敏反應,那麼約一歲或是一歲半時,還是可以重新再嘗試這些相關的食物。

Q1已經餵母乳,為何小寶寶還是出現異位性皮膚炎?

A我們在門診常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有許多小寶寶雖然已經在餵母乳,但是還是會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這當然會造成許多媽媽的困擾,因為小兒科醫師明明跟大家都說過敏高危險群的小寶寶最好是要餵母乳,媽媽都已經按照兒科醫師的建議,但還是出現異位性皮膚炎,那該怎麼辦?原體或是抗原。這一種免疫細胞在體內的循環,學者稱為「淋巴細胞的交通」。

我們最近的研究顯示,的確有不少小寶寶已經喝母乳了,但還是出現異位性皮膚炎,而且症狀還相當嚴重。我們建議,首先還是要先請媽媽要先注意飲食,避免那些較容易會導致過敏的食物,如有殼的海鮮、核果和花生等。有許多小寶寶的皮膚症狀可能在媽媽注意飲食後就逐漸改善,這樣應該就沒有問題了。但是還是需要強調,媽媽自己的營養也是需要注意,因為懷孕和哺乳的期間還是需要有足夠的營養來提供小寶寶的生長所需,如果過度地避免某些食物的攝取反而會導致小寶寶營養不良。

也有不少小寶寶的皮膚症狀,在媽媽注意其特定的食物後還是持續出現症狀,那這時又應該要如何處理?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寶寶即使在媽媽注意特定飲食後還是出現明顯皮膚症狀時,那就需要注意小寶寶自身的飲食。在過去幾年來,這些餵食母乳卻仍然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患童,首先會建議逐漸減少母乳的哺育分量。如果媽媽本身的母乳量較少而原本就需要補充配方奶粉的情形下,會先建議將配方奶粉改成半水解的低過敏奶粉。同時,也建議在四個半月大時開始嘗試補充其他副食品,逐步增加副食品的量和減少母乳的比例,應該就可以慢慢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

不論是美國兒科醫學會或是歐洲的兒科腸胃和營養學會都建議,餵母乳到約六個月,而在四個半月大時開始餵食副食品;同時,半水解的低過敏奶粉的確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改善有幫忙。我們最近的研究就看到,如果餵母乳的小寶寶在兩至三個大時出現異位性皮膚炎,且媽媽已經注意自己的飲食,但是小寶寶的皮膚症狀還是沒有改善,我們將這些小寶寶分成三組:

◆停止哺餵母乳:一組是停掉母乳而改成低過敏奶粉(適度水解),再加上副食品。

◆母乳減量:一組是母乳沒有完全停掉只是減量,而加入低過敏奶粉,同時也逐漸食用副食品。

◆繼續哺乳:第三組是沒有停母乳,只是依照建議開始食用副食品。

結果這三組中以停掉母乳的小寶寶,皮膚的改善最為明顯。因此,大家還是記得這個基本原則,如果喝母乳還是出現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時,請記得可以部分使用半水解的低過敏奶粉來取代,再逐漸添加一些副食品,應該可以逐漸改善小朋友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

Q2寶寶需要喝全水解嗎?水解的營養是否不如一般配方奶?

A全水解的奶粉主要是用來治療嚴重腹瀉的小寶寶,較少用在過敏的預防和避免上,主要的原因包括:全水解奶粉的價格要比一般奶粉高出不少,如果當作一般過敏預防的奶粉來餵小寶寶時,可能對年輕的父母親都是一個負擔。此外,我們在前面介紹口服耐受性時也提到,適度水解配方奶粉預防過敏的效果,甚至要比全水解奶粉來得好。因此,除非是小寶寶的異位性皮膚炎在食用適度水解配方奶粉沒有改善時,才會建議可以試試全水解奶粉。

Q3如果小朋友牛奶過敏,那改喝羊奶或豆奶是否可以改善?

A我們在之前就已經討論過,小小孩的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因為飲食的關係所造成,而且奶粉中的蛋白分子量的大小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在一歲以前飲食的原則不在於種類的問題,而是在分子量的大小;所以如果要換成羊奶或是豆奶,還是需要經過水解的過程讓分子量變小後,才能真正對過敏的預防有較大的幫忙。也就是羊奶或是豆奶還是不適合用在異位性皮膚炎的預防上,也無法真正地代替半水解的低過敏奶粉用在過敏疾病的預防上。因此,即使要選羊奶也需要考慮選半水解的低過敏奶粉。

Q7食用健康食品是否對預防過敏真的有幫助?

A這些年來坊間有關過敏免疫調節的健康食品似乎有愈來愈多的趨勢,我想面對這麼多不同的產品,大家一定有個最大的疑惑,就是要如何選擇這些健康食品?還有這些健康食品是否真的有效?

我想健康食品之所以會如此流行,可能跟中國人觀念中,食補要比藥來得好的根深蒂固想法,大家都認為食物應該是較沒有副作用、較溫和;相對的藥物通常都是有較高的副作用,而且苦口。這也是為何許多患者在發病後,傾向於尋求中草藥或是健康食品的輔助,希望能夠在最沒有副作用的情形下改善症狀。但究竟哪些健康食品真的對過敏調節會有效?這可能是大家關心的問題。

衛生署為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和健康,因此建立了健康食品管理辦法,其中還包括各種功能評估的相關法規。其中有兩個主要的項目,最主要的就是毒性安全檢測,因為既然是食品當然就不能有副作用,所以毒性檢測也是健康食品把關的主要工作。再來才是功能評估的部分,目前有關健康食品與免疫相關的功效評估有兩大類,一類是促進免疫功能,另一類則是過敏免疫調節功效。而有關毒性測試和功效評估都需要經過實驗的認證,才能夠取得所謂的「健康食品認證」,在產品貼上「小綠人」的標誌。

當然,目前坊間通過認證有小綠人的健康食品,大都還是只有動物實驗的研究結果,所以在人身上的效果如何,還需要有更多的臨床試驗。但是,畢竟經過毒性的測試來確定沒有不好的副作用,和有些基本功能認證的產品,即使花錢去購買總是會較安心一些。

同時,在門診也常常遇到許多患者習慣有人推薦就會買來食用,一次使用好幾種甚至十多種健康食品的人也不在少數。個人倒是不太建議以這樣的方式來使用健康食品,因為一次服用這麼多種不同的健康食品,可能彼此之間的功效就會互相抵消,而且副作用也可能會較多。

我們吃下去的東西都需要經過肝臟處理和腎臟代謝,長期服用這麼多種健康食品可能對身體也不見得好。因此,還是建議如果真的要使用健康食品當作輔助的保健用品,可能還是選一種就好,不要一下子同時服用太多不同的健康食品。

治療Q&A

Q1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長大後會有過敏性鼻炎和氣喘嗎?

A過敏疾病的發展在學理上我們稱之為「過敏進行曲」,主要是依照小朋友的年紀發現過敏疾病的表現各有不同。在一歲以前小寶寶首先會出現的過敏症狀主要是異位性皮膚炎,是因為在這個階段接觸的過敏原主要是來自食物,所以就以皮膚表現為主的異位性皮膚炎為主。

而隨著年紀增加,空氣過敏原會逐漸扮演較重要的角色,所以反而如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等症狀會逐漸表現出來。這些過敏性鼻炎和支氣管性氣喘,大多數在兩歲半和三歲後逐漸表現出來,其中過敏性鼻炎的症狀會先表現出來,大約在兩歲半時就會出現症狀;而氣喘則是在四歲以後才逐漸表現出症狀。

但是的確有研究發現,如果在小時候出現異位性皮膚炎,較大時出現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的機會的確會較高,因此在小時候及早控制好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Q4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時使用非類固醇藥物是否會產生副作用?

A這幾年來非類固醇免疫抑制的外用藥物,如前面所提到的普特皮或是醫立妥,都已經愈來愈常被應用到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上,當然這些非類固醇藥物的使用也會引起大家的一些疑慮。之前就有報告提到使用這種外用的免疫抑制劑會擔心引起癌症的發生率增加。主要是因為免疫抑制劑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而導致對抗腫瘤的免疫力也下降,因此發生癌症的機率會增加。但是這樣的情形主要是發生在服用全身性免疫抑制劑的患者,但是由於用在異位性皮膚炎的外用藥物劑量較低,因此其副作用比起全身性使用的藥物還是來得低很多。

有一個大規模的研究追蹤這些使用外用免疫抑制劑來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研究報告,結果顯示,這些患者使用免疫抑制一段時間後,並未看到有癌症發生率增加的趨勢。因此,爸爸媽媽對這些非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的外用藥物使用在異位性皮膚炎,還是可以放心使用。

有些時候我們會建議這些非類固醇免疫抑制劑與類固醇可以輪流使用,舉例來說,可以在早上使用類固醇的藥膏,而在晚上則是使用非類固醇的免疫抑制劑,這樣就可以讓爸爸媽媽擔心的副作用減少,而且可以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生活Q&A

Q5游泳對改善過敏性鼻炎和氣喘有幫助,那麼異位性皮膚炎呢?

A在大部分的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的患童,我們都會建議去學游泳,主要是因為台灣地區的過敏患者最常遇到的過敏原就是塵蟎,但是除了塵蟎以外,環境中的溫度和濕度,對許多人的過敏症狀誘發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由於有許多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的病人,是因為對環境中的溫度和濕度較為敏感,因此如果能夠長期游泳,就能夠逐漸適應環境中的溫度和濕度而減少過敏性。但是,游泳池水中的氯氣對皮膚可能會有些刺激性,所以如果有皮膚的問題,而且會因為游泳而導致皮膚症狀變得更嚴重,可能就需要暫時先避免游泳這類的運動。

Q7使用除濕機或加濕機是否可以改善異位性皮膚炎?

A由於台灣地區處於亞熱帶,因此氣候較為潮濕。而一到夏天就更容易因為炎熱潮濕的氣候而流汗,一旦流汗就會加重皮膚的不舒服和癢感,會抓得更嚴重。因此,如果在午後雷陣雨的夏天沒有開空調時就需使用除濕機,濕度一般建議維持在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六十五間,太乾的話也會導致皮膚的不舒服,因此濕度也不建議過低。而空調本身就具有除濕的效果,因此在炎熱的夏天開空調時就不需要開除濕機。

而在冬天也多雨的北部,也建議開除濕機,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照顧還是有幫忙。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異位性皮膚炎 寶寶癢到難入睡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極癢的皮膚疾病。(照片提供/蔡旻倩)

文/蔡旻倩

5歲的小雨近一年來,手腳關節附近皮膚常出現非常癢的紅疹,常癢到影響睡眠,情況反反覆覆,後來經過皮膚科醫師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後,終於可以一覺到天亮。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極癢的皮膚疾病,晚上睡覺時特別癢,因此對患者的生活影響非常大。此病好發在嬰兒期或兒童期,大約有80%是在5歲前發病,常常個人或家族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病史,皮膚常搔癢,有典型的皮疹分布:嬰幼兒期在臉上與伸展側出現濕疹,成人時期則轉變位置到彎曲側。

異位性皮膚炎病灶的發生有「三部曲」:發癢、搔抓、濕疹,皮膚一旦出現濕疹便會引起更厲害的搔癢,形成惡性循環,「癢癢抓抓、抓抓癢癢、越抓越癢、越癢越抓」。

異位性皮膚炎不會「傳染」別人,雖然皮膚炎厲害發作時可能會有很多白色皮屑,或是因為慢性的病情可能會有一些黑色素「沉著」。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主要為:

●局部塗抹類固醇藥膏

●抗組織胺藥物

●抗生素藥膏

●局部塗抹免疫調節劑藥膏

除了口服及外用藥物治療外,平常可以擦專門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使用的乳液,皮膚科醫師較不建議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使用一般的乳液,因為其中常含有香精、防腐劑或殺菌劑,反而容易造成過敏。

如果平時較輕微脫屑時有適當的塗抹保濕產品,在國外經專業的皮膚科醫師測試,也都證明有很好的療效。隨著醫學對角質層的組成與功能有更多的瞭解,現代最新的潤滑劑往往可以模仿角質層的組成,提供更多具有滋潤效果的油脂、含水劑、維生素。此外,也需避免汗水鬱積與過熱的環境,減少情緒壓力,避免環境中的刺激性物質與過敏原,如清潔劑、肥皂、毛衣、尼龍衣物、塵蟎、蟑螂、貓毛、狗毛、花粉等都有可能讓異位性皮膚炎惡化。

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經過治療一段時間,患者均能有明顯改善,甚至完全斷根。

(作者為台南蔡旻倩皮膚科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