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施是什麼? 】
布施是一種付出,而在付出前,要有捨己為人的發心。發心為了利益他人而付出,付出自己喜愛的、執著的。
例如一般人對於色身、錢財、名利最貪著,朝思暮想汲汲營營就是為了這些,以這樣的貪愛為生活的目標,所以生活便有種種的「求」,
求不到時,很憂惱;求到了又害怕失去;一旦真的失去了,真是痛苦萬分。
所有的煩惱痛苦,仔細推想起來,皆源自於我們的「貪」,所以當我們不再執著自己所貪愛的,那麼人生必定是,無比的自在與歡喜。
行布施時,付出的行為,就是在讓我們放下貪愛執著的心。一旦不執著、不貪愛,便不會因貪求,而產生種種煩惱。
同時藉由布施,還能利益比自己更需要的人,真是自利利他,修善積福,無上大法門,也是行菩薩道的根本,藉由布施去除貪心、增長慈心,與眾生廣結善緣。
人生在世,必須有福德資糧,福德是我們過去種的因,現在的果報成熟了。
善法福德的果報現行,做任何事皆有助緣,也容易成就。
相對的,福德善法不具足,做任何事都是障礙,就算有再好的才能,都很難有所成就。
過去種慳貪的因,沒有一點善法利益他人,跟眾生沒有結任何善緣,果報成熟了便是貧窮下賤;缺乏助緣。所以想要人生順遂,沒有障礙,便要有福德資糧。
佛法中將修善積福所累積的福田,分為三種,悲田、恩田與淨田。
如果我們發心,捨下自己最愛的錢財、心力與時間,資助貧窮病弱的人,便是成就悲田的功德。為
何稱為《 悲田 》,因為這當中有我們悲憫、同情、憐愛的發心而成就的福田。
古人云「救急不救貧」,如果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便知道,今世貧窮的業報,來自過去所種的惡因,現在貧窮的果報現前,沒有福德資糧,所以才貧窮下賤,他人的資助也只是暫時的解困,或者因為福德不具,也無法享用別人的施予。
因為這樣的布施,利益眾生未能徹底,所以在三種福田當中福德較小。
第二是《 恩田 》,父母長輩劬勞養護、師長教導禮義,成就我們的身心安定,正常的成長。
因為有他們,我們才能健全的成長,父母師長的恩德很大,知恩、感恩報恩,因為這樣的發心,布施供養、孝養父母師長,所成就的便是恩田。
第三是《 敬田 》,我們發心布施的因是種在清淨的田中,清淨的因,未來便是清淨的果。
我們對佛法僧三寶的恭敬布施供養,便是敬田,此種布施福德最勝,因為唯有三寶住世,佛法才能宣流,所有見到佛像、聽聞佛法的人,都能因此種下清淨的因,慢慢因緣成熟,開始修行,最後脫離三途惡道的果報,不再輪迴受苦,這樣的布施供養,能徹底的解救眾生脫離苦難。
供養三寶,就是護持佛法久住世間,佛法久住,無量眾生便能因聽聞佛法而得解脫。
《佛說布施經》云:供養三寶可得五種利益: 1.身相端莊 2.氣力增盛 3.壽命延長 4.快樂安穩 5.成就辯才,清淨的供養,當下遠離煩惱,除心束縛,得清淨心。
也因此生生世世與三寶結清淨善緣,功德無量無邊。所以諸福田中,以供養三寶福田最勝。
就布施的種類而言,有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是指錢財的布施供養,法施,是能宣說佛法,令人聽聞解脫煩惱。
無畏施,是指能施予人遠離恐怖憂懼,例如安慰話語或關懷的態度,這些都是布施的種類。
就廣義而言: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體諒的話、一個親切的眼神都是在行布施,週遭的人也會因為如此,心情、心念都得到良好的提昇。
本著這樣的發心而布施言語、笑容,就是一個慈悲的發心、利他的發心。
日久功深,就是圓滿的人際關係,週遭都是善緣、也是助緣,這樣的人生,也會愈過愈順遂、愈過愈光明。
明白了布施的意義、種類及布施的福德,更進一步,還要了解布施的真義。
有時我們一旦行布施,天天便掛念自己,做了一件善事,或許也期望著別人有好的回應、或者希望馬上有好的果報。
一旦事情不如己願,馬上又尤天怨地,這樣有所求的布施,仍屬於一種貪著,仍是離不開貪求的煩惱痛苦。
行布施是一種付出,而付出首要在發心,是一種捨己為人的發心、一種利他的發心、一種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的慈悲。
常存此心,在付出的當下,心中自然清涼、法喜、快樂,當下便猶如身在淨土,因為我們清淨的心念,就是在淨土。
更進一步要體達三輪體空之理,世間所有萬法,皆在剎那生滅變異當中,何有布施的人、布施的物、受施的人,無常遷異了不可得,了達緣起性空之理,雖行布施,而不執著布施之相,心始終安住在不動、清楚明白的覺性當中。
心雖不動清楚明白,亦不礙運用因緣,建立因緣廣行布施,雖行種種布施,心中對所做的布施又不執著,便是最高的菩薩行,便是真功德。【 文/修行者 】
全站熱搜